直到世界尽头1991

科幻片其它1991

主演:索尔维格·多马尔坦,奇克·奥尔特加,埃迪·米切尔,威廉·赫特,阿德尔·卢茨,厄尼·丁戈,山姆·尼尔,吕迪格·福格勒,Diogo Dória,Amália Rodrigues,Elena Prudnikova,张进战,竹中直人,神户浩,藤谷美和子,三宅邦子,笠智众,艾伦·加菲尔德,Alec Jason,洛伊丝·奇利斯,大卫·古皮利,阿尔弗雷德·林奇,让娜·莫罗,Justine Saunders,Kylie Belling,马克斯·冯·叙多夫,保罗·利云斯顿,卡门·卓别林,多洛莉丝·卓别林,彼得·普高达,迈克

导演:维姆·文德斯

播放地址

 剧照

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1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2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3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4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5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6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13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14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15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16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17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18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19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5:19

详细剧情

  1999年世纪末,一颗印度的核子卫星即将坠地,地球上一片恐慌,视之为世界末日的到临。住在巴黎的女子克蕾儿(Solveig Dommartin饰)在一次离开男友尤金(Sam Neill饰)的浪游中,认识疑为工业间谍的崔佛(William Hurt饰),并且深深为之着迷。一 次车祸意外中,克蕾儿认识二名抢匪,受托运送大批赃款,克蕾儿开始出发去寻找迷一样的人物崔佛。他们的足迹遍布四大洲:从尼斯、巴黎、柏林、里斯本、莫斯科、北京、东京、追逐到旧金山、雪梨,最后到达澳洲中部荒芜的库柏培地原住民生活区。过程中,克蕾儿终于知道崔佛的本名是山姆法柏。他不是工业间谍,而是一位科学家的儿子。许多私家侦探追逐他的原因是老法柏(Max von Sydow饰)制造了一个可以让盲人看见的摄影机。为的是要让山姆目盲的母亲(Jeanne Moreau饰)可以看见她的亲人。就在一群人汇集澳洲峡谷的时候,核子卫星被美国打下,核磁波干扰了所的电器设备,一切都恢复原始的状态。外头的世界不知是生是死?这群人在地下实验室里开始了一连串超越人类科技的实验,数字摄影转换成脑波、再转换成影像的实验成功,终于让山姆的母亲看见家人,不久终因体力不胜负荷而去世。临死前,他母亲说:「看不见反而更好,这世界竟变得如此丑陋。」温德斯的微言大义,在此作了深刻的呈现。之后,包括老法柏、山姆和克蕾儿都陷入对梦境的痴迷中。他们把梦境转成视觉,让人可以读梦(老法柏一直想因此获得诺贝尔奖),山姆和父亲的冲突矛盾、克蕾儿对童年之梦的偏执,像一层层的牢笼,将他们紧紧网住。使每一个人都陷入偏执的迷失当中。只有陈述此事件的尤金是清醒的。他知道世界并没有毁灭(只是时受核磁脉冲影响),只是这群人陷在不可自拔的梦境追寻中。于是一切如尤里西斯的漫游遂都有了反映与解答。

 长篇影评

 1 ) 世界尽头 梦幻泡影

三张碟,每碟1小时半,牙膏般断断续续地看完了。

天气一日一日地热了,电影里claire追着sam天涯海角,水里来火里去,直到世界尽头,我隔着导演的镜头,远远观望。这个女子,追逐什么呢?

一直想知道,到了世界尽头,事情也能有个了结么?却不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不是信佛的人,却觉得这四句偈子拿来形容这电影给我的感觉,再熨贴不过。

其实是个简单的故事。虚拟中的1999,印度核卫星事故使全世界处于恐慌中,因为没人知道卫星会在哪里爆炸,会造成什么样的伤害。于是人人自危,所谓世界末日。

claire前男友出轨,她伤心失望,四处游荡,机缘巧合,结识银行抢匪,帮他们运钱。钱又被sam不告而“借”,claire开始追他,开始追的是钱,怎么后来就爱了,倒贴钱,追他的人,还要保护他不给旁人捉去。前男友幡然悔悟,来追claire,私家侦探受雇帮claire追sam,公家侦探追掌握工业机密的sam,银行抢匪开始追claire后来变成帮她,整个电影就在这么复杂的追与被追,挣扎逃脱,利益相倾之间,呼啦一下子变成了科幻片——

sam的机密,偷钱偷东西,四处跑,都是为了其母,要助其父的伟大科学实验,让盲母再见光明,要让母亲看到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亲人朋友音容笑貌。于是法国,葡萄牙,北京,东京,西伯利亚,莫斯科,旧金山,一处处去。

claire爱他,简直是荒唐的。他对她没有一点好,可是那女人如一头牛,偏要爱,偏要穷追不舍,何苦来呢。

追到了世界尽头,澳大利亚土著人的地方,山如迷宫般。还要舍身为实验白老鼠,也是心甘的。那男人一步步露出丑恶一面,也不醒悟。

实验成功,母亲却死去了。核卫星爆炸了,没人知道世界其他地方还有没有人活着。

他们的实验开始变成,看人的梦。

土著人不肯参与这种可怕的实验,都离开了。仅有的三人都被自己的梦魇住,不能自拔..

把脑部的视觉信号用仪器捕捉转移成屏幕上的画面,原理就是这么简单而已。可是人的梦如何可以拿出来示人呢?用一个俗滥的比方说,他们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每个人都不关心任何事情,除了他们自己的梦。每天捉牢放梦机,把自己藏在某个狭小黑暗的地方,一直看一直看。然后无比爱自己,无比自怜。这比镜子更鲜活,更真实,他们全都变成了纳西瑟斯,甚至更糟。梦里claire看到自己的童年,于是感慨,自己彼时多么健康快乐。还有一点奇怪,他们总是在梦里反复看到自己,无论惊惧,忧伤,或快乐。可我几乎没有过。也许是我自己不能记起?我无从得知...

他们的精神都近于崩溃,claire的前男友用文字拯救了她,sam的土著人朋友用自己的办法帮助他,sam的爹终于还是被美国人抓去了...

然后每个人都从梦里醒来。

我开始最不喜欢的那个无比狷介十分不讨好的男人最后居然成了claire的救星,这件事情首先让我跌破眼镜,然后想到,电影本来就是以此人的小说为叙述角度,他爱把自己写成多么高大全也都是可以的,拯救个把女人算得什么。就释然。何况他们并未在一起。

这个片子开始时貌似爱情电影,结尾却十足悲观,捉住了才发现,是完全没有价值的东西。可是要告诫女人不要追逐泡影般的爱?claire是否为她的长途旅行后悔?也许并不。一切都是梦幻泡影也好,还有沿途风景之美。

北京的部分,宾馆望出去可见巨大毛像,与两侧“自由”两个大字。暗自发笑。文德斯大约不会明白,在中国,写发展可,写腾飞可,写民主可,写少生孩子多养猪亦可,写自由独不可。至少吾未之见。自由化,自由主义,都不是什么好词...中国男子字正腔圆地教她汉语,筷子,餐巾。乡下路上骑车的老汉。这些细节倒都是真实的。片子里突出中国的特点,似乎只有红色、落后,加上人民还算是纯朴。对比日本那一部分,日本老头拿草药给sam治眼睛,日本山林房舍静谧之美,心中不由得生出些许戾气。论文化之博大精深,我们绝对不输日本,中草药也是我们的东西,为什么在外国导演印象里面,却是这个样子。纠缠下去跑题跑得就过于远了,反正大家心里有数。

这个电影像个公路片。人们总是在路上,或者即将上路。

总是会在看这个电影的时候,在某个镜头处,觉得熟悉,极类似文德斯的摄影,我那本一次,看过不止一次的。澳大利亚那一部分,照片上的马路,被货车压扁的袋鼠。

电影把大量的图像给了人以外的风景。像文德斯在书里面说的那样——

我坚信

那些在风景中

决定故事的力量。

有一些风景,

不管是城市、沙漠,

还是山区、海岸,

都迫切地表达着故事。

它们可以自己创造故事。

风景自己就可以作主角,

出没于其中的人只不过是跑龙套的。

或许真的如此。这解释了大部分事情。

可我仍然,喜欢索尔维格,那个柏林苍穹下被天使爱上的女子,在这里更世俗的像个真人。


白熊 05 05 31

 2 ) 孤独的时候我们看电影——wim wenders《直到世界尽头》

 昨晚我一个人在家。外面一直在下雨。我就找出Wim Wenders的Bis ans Ende der Welt,中译名为《直到世界尽头》。
    无法形容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惊喜。如果说the million dollar hotel让我爱上wenders的话,那么对于这部影片,我只有用欣喜若狂来形容。
    评论上说这部拍摄于1991年的电影体现了wenders对电影的更大的野心。长达280分钟的导演版展现给观众更为辽阔的灵魂描述。那是一部关于寻找、关于孤独、关于真正的自我解读的影片。
    Claire有着独特的发型和装束,有着梦境呓语一般的声音,在那样的声音里,你必须时刻问自己这一切是否发生在梦境中。Claire带你走进一个恍惚而又孤独的旅程。我把第一张碟片放在dvd机中,看了两遍,舍不得去看下一张,每一句对白和每一个镜头都值得珍藏和反复咀嚼。其中Claire在酒店等待她爱的人的一幕非常有表现力,Claire靠在酒店大厅的廊柱上,另一面是一个大提琴手在演奏一只空灵的曲子,整个画面呈淡蓝色,那支乐曲也是蓝色的,这个镜头着重描述的就是,等待。
    音乐又一次在你的感官中留下极深的印象。在the million dollar hotel中,U2的配乐成为影片不可分割的组成,成为那部电影的构成灵魂的部分。在本片中,音乐总是在某些时刻将情绪和表现突然升起,成为一个又一个符号,如同我们在阅读文字的时候用笔划出的令人心醉神迷的段落或者语句。在这部电影中,音乐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色彩,是脱离了色彩原有含义的因素,就像光芒,使得色彩变得更加鲜艳和逼真。中间Claire在酒店的吧台,一个忧伤的男人突然出现,“等到世界末日来临的时候,请记住此刻我的脸”,“我愿意在下一个时刻就爱上你”“世界即将毁灭,但是无知的人们还在这里狂欢痛饮,他们不知道世界就要毁灭了”。在这些对白出现的同时,背景音乐突然变得空灵,但是却一下下震动着你的心,来自天外的女声在唱着什么,我猜想这一定是来自4AD或者projekt旗下的某个乐队的作品,他们在歌唱一种情绪。
    威尼斯、巴黎、柏林、莫斯科、北京、东京……Claire沿着这样的路途追随着那个陌生的男人,并且在这种毫无目的的追随中爱上他,哪怕他欺骗她、偷窃她、掠夺她,她一心只想着爱与跟随,在他需要的时候陪伴他。旅途,更多的时候是属于Claire自己的,哪怕侦探或者是她的前男友在她的左右,她始终是一个人在追随,沿着另一个人的足迹走向下一个未知的地方。

 3 ) [Film Review] Until the End of the World (1991) 7.5/10

Saw Wim Wenders’ epic passion project on a big screen in its 179-minute European version (not the 280-minute trilogy version), UNTIL THE END OF THE WORLD, a fin-de-siècle globe-trotter, is the ultimate road movie, traversing through four continents and a handful of countries (from France, to Germany, Russia, China, Japan, then USA, finally lending its feet on Australian outback), it astounds audience with its gorgeous celluloid richness and a surprisingly prescient depiction of image addiction in the then-forthcoming digital era.

Near future in 1999, French girl Claire Tourneur (the late Dommartin, Wenders’ then companion and helpmate in conceiving the original story) is hit by a windfall (conveniently becomes an accomplice of two bank robbers and shares their munificent plunder) and falls in with a mysterious man named Trevor McPhee (Hurt, well cocooned in a melancholic vulnerability that betrays unsaid past woes), who evades an armed pursuer and filches some of Claire’s ill-gotten cash afterward. But Claire is intrigued by him, with the help of a German private eye Philip Winter (Vogler), they trace Trevor around the world, soon joined by Claire’s neglected boyfriend Eugene Fitzpatrick (Neill), and Trevor’s real identity is disclosed as Sam Farber, the son of a reclusive scientist Henry Farber (a sprightly uncompromising von Sydow) and has an expensive bounty on his name for possessing a cutting-edge device designed by Henry.

Claire’s infatuation with Sam drives her to flee with him on the spot and leave both Philip and Eugene behind, their cat-and-mouse escapade finally ends in Australia, right when a contentious Indian nuclear satellite is shot down by a USA missile, its NEMP effect wipes out nearly all electronic device worldwide, which marks a doomed trepidation of an apocalypse. In the outback, living among the aborigine, are Henry and his blind wife, Sam’s mother Edith (Moreau, gracing the picture with a becalming poise and warmth), and a family reunion closes the first half.

The second half of the film (mostly) firmly constrains its itchy feet on the massive Australian desert topography and distances itself from the central romance and veers into Henry’s unflinching experimentation, through the aforementioned device, at first he tries to synchronize Sam’s memories (which he has garnered all around the globe with Edith’s relatives), then transmit them to Edith’s, so that Edith can finally see the world she is living in (trenchantly, the revelation is not all positive as Edith admits the world is not looking good at all), and later, after a bereavement (the experiment takes a heavy physical toll on its human subjects), Henry beavers away in recording and then visualizing human dreams (too ambitious and unethical an endeavor that repels his aboriginal lab team), which severely effects its subjects’ mental states, Henry, Sam and Claire all become obsessively addicted to their visualized dream sequences, they all drift apart and are immured in their benumbed isolation with a digital device in hand (how prophetic!), only Claire is dragooned into a withdrawal process thanks to a persistent Eugene, who has taken the duty as our narrator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and a scribe duly puts these quixotical events into words.

Much blood and sweat is pretty in evidence invested in this irrefutably stunning cinematic adventure (also capitalizing on the exotic/futuristic localities, Japan’s capsule hotel and pinball parlor, fictional visual phone booth, for instance),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FX team’s avant-garde welding of both analogue and digital technology in rendering the pixelated, elusive memory/dream sequences, to say nothing of its zeitgeist-conveying soundtrack, a potpourri contributed by quintessential New Wave/avant-garde acts like Talking Heads, R.E.M., Can, Nick Cave and the Bad Seeds, Patti Smith, Depeche Mode, etc., along with U2’s imposing titular theme song. However, when all is said and done, even running only around 3 hours, UNTIL THE END OF THE WORLD’s epic length feels too long for its own good and too indulgent in Wenders’ over-confident strides, in spite of the post-modernity and topicality evoked by its marvelously envisioned contents.

referential entries: Wenders’ THE AMERICAN FRIEND (1977, 7.8/10), WINGS OF DESIRE (1987, 8.5/10).

 4 ) 《直到世界尽头》:图象VS文字

1999年,一颗印度的核卫星即将坠地,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这被视之为世界末日的降临。影片开头的画外音就渲染了一种末世的恐慌气氛。展望新千年,等待人类的难道是毁灭的灾难?——陡然一转,故事投向一位巴黎女子,宏大叙事的微言大意需要鲜活的个体来承担。无声的“外星人”光怪陆离,魅惑的光与影——如此情景正映衬着克莱尔彼时的生活,那时她流连在一夜情和毒品中,夜夜被噩梦所折磨。直到有一天她和两个抢银行的劫匪撞了车,她答应把他们的钱带回巴黎,路上的搭车客又偷了一笔钱……她的生活就此彻底改变了。
  克莱尔从此开始跟踪身份不明的搭车客,为了追寻私人的爱。不需要考虑这有点荒唐的爱能带给她什么,依靠直觉的引导就够了。因为一见钟情不是别的,只是一个眼神所激发的本能愉悦,只要跟陌生人完全的认同。如此爱情本质上就是偶然性、自我毁灭和癫狂的混合,而克莱尔有的是飞蛾扑火的勇气。即便克莱尔追寻的是自己的想象的影子,又怎么样呢?总比守株待兔要好,寻找感情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自己的过程。这浪漫的爱还是本体一般坚定的东西,踏遍千山万水得来的东西总要有信仰的支撑,没有一点玩世不恭的戏谑和反讽,而是忧郁和严肃的。——克莱尔的经历似乎喻示着这样的爱情观: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爱情,就会获得相应的爱情体验。在这里爱情被描述为一种通过不断的旅行才能把握的东西,在陌生的旅行中源源不断的激情才会被激发。克莱尔在爱情中疯狂,她追寻山姆的足迹流浪世界:从尼斯、巴黎、柏林、里斯本、莫斯科、北京、东京、旧金山,直到澳洲中部土著居民的生活区。她终于得到了他。
   在克莱尔追寻山姆的过程中,尤金——克莱尔的作家男友——充当了保护神的角色。尽管尤金希望克莱尔永远不要找到“他”,但他也不得不帮克莱尔去找“他”。因为尤金爱着她,包容着她,既然如此。他就要去帮她达成他全部的愿望,包括可能把她拱手让人。尤金的存在,对克莱尔来说,是理性而又无力的。他能够做的就是追随她,用文字记载有关她的一切,在叙述中坦白源源不断的温柔爱意。
  三部曲之一是一个美妙的三角恋故事,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跟着克莱尔一起心醉神迷。克莱尔摘下自己的假发套时候,才发现她就是《欲望的翅膀》中那个杂技演员(Solveig Dommartin饰)。金发让她陡增了性感,不过却少了凛冽。———按照现实主义的逻辑来看,情节都是如此荒诞和超现实,但有着莫名其妙的魅力。其中的人物都不带丁点儿世俗气息,连小偷、匪徒以及侦探都那么纯真而甜蜜。
  
  三部曲之二、三更多展现了自然的神迹,画面中那点人迹的气味都消失殆尽了,时间也没了。有的只是超越人种、社会和年代的影像图腾以及人与世界的神秘联系,这样把一个陌生的自然空间完全呈现出来了。克莱尔追随的陌生人是山姆是一个科学家,他漫游世界采集各种各样发图片,为了让失明母亲能够看得见。而父亲法伯博士一直在研制一种特殊的摄影机,可以把图象转化为盲人可见的视觉符号。最后,母亲虽然看到了世界,但身体的不堪重负让她离开了人世。
  法伯博士对妻子的思念不可遏止,他希望通过梦境让自己的爱人永存。这样,一个大胆的设想又产生了,制作一种特殊的释梦机器,把做梦时的脑电波转化为视觉图象。有一样东西是我们的神,那就是梦,梦无所不能,只要大胆去设想,把想要的东西呼唤到梦境中,然后再观看转化生成的图象。实验成功了,法柏博士甚至想以此来获得诺贝尔奖。
  梦是另一个世界的入口,沉浸在梦里,其实也把自己和人世隔绝了。老法柏、山姆和克莱尔都陷入对梦境的痴迷中,他们日以继夜地关注着自己的梦,凝视着转化生成的视觉图像,一层厚厚的网把他们紧紧裹住。法伯博士在梦中寻找的是妻子,在那儿他和她永久地甜蜜结合。克莱尔和山姆的却在爱情释梦仪器中破灭了,在梦中他们发现自己的情欲只是孤岛,岌岌可危,他们关注的只是自己,看到都是自己,自己的脸,自己的表演,他们陷入了自恋的深渊而难以自拔直到癫狂。
  
  约翰在《福音书》开头说:“太初有道”。而尤金感慨道,现在的启示录恐怕要改成:到最后只剩下图像了。在图象中迷失后,尤金相信文字还是一种拯救。于是当尤金把写好的书稿给克莱尔看的时候,她的谵妄渐渐好转。
  至此,恍然觉得文德斯的电影是让图象和文字做一番较量。做个不太恰当的类比:尤金代表着文字,而山姆代表着图象。克莱尔在图象中迷失,文字让她重新找回自我。文字的接受是时间性的,带着线性的流动,其中的婉转旖旎要逐渐体会,而图象则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性的赠与,带有更多的侵凌性。在图象时代,语言依然是先于本质的存在家园,一种语言是一个世界,一种语言都有坚不可摧的逻辑。当然,并不因此就贬抑图象的价值,图象的无疑具备更广阔的想象力,从四面八方扑来,带来的是不假思索的迷狂。影片中图象的魅力和力量是直接呈现的,电影中美奂绝伦的场景以及山姆和父亲从事的工作都和图象密切相关,图象也俘获了女主人公的心灵。文字则隐藏在尤金微弱而断续的画外音的叙述中,直到尤金的小说《跳舞环游地球》完成,他所代表的力量忽地强大起来,把迷失的克莱尔拯救了出来。
  克莱尔从梦魇中出来后,一切都不同了。她和山姆缘分已尽,而和尤金再也回不到从前了,只能做朋友。克莱尔决意要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她为太空中间站工作监视地球的污染情况——这既是想要脱离地球的愿望,又是对地球最郑重的承诺。只有在天空才能成就克莱尔美妙的个性,让星星攀援头发,向上翱翔,点点渐进。 
  
  
  《直到世界尽头》思索的都是重大主题,充满着博大的焦虑。这样预言性的思想要等到遥遥无期的未来才能兑现,有点空和玄虚,至于那些未来,谁又知道呢?文德斯试图在一部影片中囊括他对于世界本质看法的许多观念,充分展现了导演非凡的思想力。但就一部电影来说,思想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才是最大的成功,在这里,思想显得过于庞大了,影像反而被压的踉跄了。——显得冗长,显得不知所云。细腻深邃的《德州•巴黎》是百看不厌的,而磅礴大气的《直到世界尽头》反而不会有勇气再看第二遍了。但文德斯又是那样的骄傲和胸有成竹,并不顾及接受,这是属于他自己的电影,即便电影公映时会被剪辑也无所谓。在枝蔓横生的片段中,洋溢着导演的怡然自得,恰如是小说中的纷繁的叙述语调,一波一波此起彼伏着,在喧嚣中声音逐渐明朗开来。
  过完了边界1999,地球并没有毁灭,而每一个主人公都在生活中重获了自己的位置。这个结尾带着光明的意思,但绝不止是一个“光明尾巴”。文德斯反思着关于未来的种种悲观论调,依然相信光明的到来。他并不故做深沉地悲观,只是尽量忠实地表现自己的观念:在一个歧义从生的世界中,靠着人类的理性,我们怎样获得清晰的自我认知而不迷失,怎样取舍让生活井井有条,怎样明白万物的限度以及对这世界怀有怎样深沉的虔诚……源初的本质深深隐藏着,一层层被剥开后,究竟有没有一个“物自体”般的东西呢?这一切莫不是由于急切地想要表达的焦虑和需要么?
  

 5 ) 世界尚未到尽头,寻找已达尽头

(注:以下内容皆为个人观点)

近五个小时稍显冗长的剧情,少见逃亡之慌,而多受寻找之感。

确实前段的世界各地“巡回”之旅,“打卡”了四大洲的城市,有些对主线并没太大关系,毕竟所达的城市较多,目的大同,去掉几个点也无大碍,但有两点是贯连主线的主点:日本某山庄、旧金山某酒吧。

整部电影虽以印度某核子卫星将坠落地球世界或将因此灭亡而开篇,但全片并未太大涉及关于次的慌乱逃亡,影中的人们大多仍在疏离的社会中,过着以往的生活:没有慌乱没有激情。主人公克莱尔也同样似乎完全游离于此次灭亡事件之外。

但这并不意味着整部电影脱离这种危机感,它只是以其他形式的外在或内在表现来传达。比如影片中曾与克莱尔并坐攀聊的人因美国意将击落核子卫星而恐慌,竞劫持了美国驻某国大使并公开警告;以及克莱尔在追寻萨姆过程中爱上了他因而与丈夫感情危机不断地加深等。以此形式不断将暗藏的危机感呼出,但以此同时在“寻找”过程中慢慢发现真正的危机来自于内心的不确定。

克莱尔将丈夫称为破梯子

关于寻找:

必须把握片中失明的意象

日本山庄治疗眼睛

眼睛失明就无法去寻找,但另一方面,眼睛失明才更需要去寻找。

克莱尔第一次感到满足

通过在宁静的山庄中治疗爱的人近将失明的眼睛,克莱尔生平第一次感到了满足,满足于爱的平静,满足于复明的欣喜,满足于寻找的延续。

关于母亲

萨姆的母亲从小眼睛看不见,但最终通过在山洞实验室的科学实验成功地使她看见了,虽然只是以电脑图像形式。

在1999年最后一天,世纪的最后一天,在澳洲废弃的国家的荒漠里的他们得知世界仍然存在,世界尚未到尽头 ,当晚众人进行世纪末的狂欢。

然而大悲之后的大喜也过后,影片又来到了末端的大悲:是否寻找已达尽头?

克莱尔和萨姆双双陷入电脑图像中的美妙记忆和梦境,却对现实的内心充满怀疑,一路、一生的寻找有了答案和满足,最后换来的却是无法逃离的图像空虚和依赖。

图像能够记录曾忘却的美好记忆,能让人有意识地沉溺于美妙的梦境,似乎能够让人停止一切寻找。(就连克莱尔这种未来型人格都濒临终结)

可是,到最后才知道,图像也有显示电池不足的那天。

(我只讲了自己认为的这一点)

(细节很多可探究,欢迎指正交流~)

 6 ) 神经叨叨5个小时

这个感情线,实在是没啥好说的,一个乱七八糟的女生,想要放飞自我吧。

有的画面还是挺好的。

对景色的描写,反而比人物刻画好的多。

但是确实太长了,女主还算有性格设定,那三男的,好像都没啥存在感。就是在移动的工具人。

我其实就是想留几张图片。不想写东西,可是一定要140个字。那就写呗。反着140个字也不长,磨叽磨叽140个字就够了。

中国遇到那个司机,叫:张瑜

 短评

文文啊文文,你为何把片子拍的那么长,啊?私以为3小时处可作为一个截点,前半部为文德斯标志性的公路片,由西方至东方由汽车至飞机,时间与空间的倒换,一种错乱感及美到无以自拔的画面构图;后半部涉及主题,未来末日下何去何从,亲情的矛盾,梦境的沉溺,核爆炸下的现代文明是否还存在......清醒者仅作家一人。影片置于科幻背景下,营造的气息却是现代与未来的结合,尤其电子设备有种古旧落后而又迷幻超前的味道。最为喜爱梦境的表现形式,缤纷的马赛克以高饱和的颜色拼凑,模糊而又清晰,一秒一秒的卡屏抖动,再配以吊诡的音乐,一幅幅画面奔涌而来,不禁起鸡皮疙瘩,可是这想象力太绝了!ps:62岁冯叙多与63岁珍摩露,即使老了依旧魅力十足。还有87岁的笠智众,啊!我真的又兴奋又感伤,爷爷当时真的好大年纪了,呜呜。

3分钟前
  • 豆友135537595
  • 推荐

看得自称三部曲的270分钟的导演剪辑版,闷死了,想掐死文德斯;也许有故事,也许有意境,但剪短些好

4分钟前
  • boks
  • 很差

280分钟的导演剪辑版,目前看过的最长的电影。Wenders的终极公路之旅,足迹遍布全世界。虚拟的科幻末世设置下的梦境探索迷幻又忧伤,对现代文明的反思渗出灰暗与绝望,但Wenders始终是温暖的,他让飞蛾扑火的热烈成长为勇敢的自爱,也让结局如此迷人。

9分钟前
  • 全声波频道D
  • 推荐

各种类型各种文化通过镜头充分地展示在观众面前,前半段的寻找爱人甚是有趣,后半段的议论部分更是导演的自我表达。1991年导演写下了一首献给电影献给人类的散文诗

12分钟前
  • 大美毯子
  • 力荐

8.81,4.5个钟头,恢宏的叙事,美丽的风景,任性的激情,深奥的哲学,但还是觉得少了些什么,我不知道是什么,就感觉有些美中不足。2,作为科幻电影放现在看,科幻感较低。按理说,越长的电影越能俘获我的芳心,当年贝纳尔多·贝托鲁奇5个钟头的《一九零零》就霸占了我的年度最佳。3,空虚(绝对意义)背后还是空虚(绝对的空虚),人类顽固的去追寻的一些东西,所谓自由浪漫的爱情、一生的愿望或理想、流芳百世的伟大头衔等等,在天地宇宙间都似梦幻泡影,转眼即逝。然而人类不对意义和永恒有所追寻,那又要该去追寻什么?这种存在的荒诞性文德斯经常用二元对立展现出来,比如他在《事物的状态》里用死亡来表达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对立和隔绝。而文德斯认为世上只有一个故事,而其他所有的故事都是在重复“二元对立”这个荒诞的故事

16分钟前
  • 花慕狼
  • 推荐

1.文德斯集大成之作,可与[柏林苍穹下][咫尺天涯][德州巴黎][美国朋友]相提并论。2.长达4.5小时的末世科幻公路片,恍若一场无尽的旅程,从尼斯到柏林,从莫斯科到北京(陈凯歌协助拍摄),从东京到旧金山,及至澳洲空丽荒野中的原始部落(原始vs未来科技),犯罪公路片也成了诡异迷离的梦境启示录。3.色彩运用帧帧迷人,原声配乐曲曲动人。4.摄影、图像与梦境作为母题:可视电话+粗粝失真的DV+迷幻暧昧的梦境图景,对沉沦、迷失于黑夜之梦与图像序列的警世恒言——“太初有道(言),末世唯有图像”。5.以山姆·尼尔旁白贯穿首尾,还有他永远在打字或弹钢琴的身影,以文字/文本与音乐来对抗图片/影像。6.文德斯的电影中,大都市与大自然的二元对立头一回如此昭彰可见,而他最爱的“地平线上的曙光/晚霞”图景亦不断复现。7.“科学里总有明天。”(9.5/10)

1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4.5;五小时体量够磅礴,如人类简史缩影——空间维度,历经世界各地,直至升上太空;时间维度,以源自土地的原生文明抵挡工业化/核武器的侵蚀,以牺牲现实存在的鲜活达成科技发展;文化维度,从以语言记录历史到沉溺于记忆/梦境影像化,直至最终仍为文字书写而拯救。探索伦理禁区的危险,创造自毁怪物,核武与脑波影像生成是其内外呈现手段。延续承接一贯主题与表现手法,多种影像介质调和,日本段如《寻找小津》,澳洲段如《德州巴黎》,摄影美得惊心动魄,尤其后半部分的梦境具象生成,迷幻得晕眩,契如遁入自恋虚无的深渊;配乐品味一如既往的好。以世纪末为前提谱写的末日焦虑之歌,以作家旁白为切入视角并贯穿始终,因而拥有“虚构”文本的意味,具有被上帝书写的隐喻。前后略割裂,更偏爱后半迷失在灵魂迷宫段落,甚至隐有赫尔佐格之感。

2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每个导演一生都在拍一部电影,文德斯的每部电影都是一段奇妙忧伤,没有终点的旅程

29分钟前
  • 猪老三
  • 推荐

较之对爱情的执着,克莱尔的旅途反而是漫无目的的追随,也许来自于屈弗斯,也许来自于童年。当梦魇幻化为图像之时,克莱尔仿佛寻到了真我,触及了灵魂,却被末日收了回去,在澳洲沙漠中留下绝望。一望无际的荒野再一次被文德斯用来寄托极端的孤独和绝望。这是世界最后的尽头,人们只能依托脑电波来传送图像,因为互联是唯一可以证明作为人的存在,这一电磁切断无疑是对末世的重彩描摹。世纪末的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即便末日来临,“寻找”是永恒的主题。

30分钟前
  • 小宁波
  • 力荐

1999年,世纪末,印度核卫星失控,没人知道它会坠落在何处,它在地球的臭氧层上滑翔,地上的人被恐惧笼罩。有人说,这个世界到了尽头。人们开始四散逃离,只有她不在乎,随意行驶,像是在寻找什么。而寻找,则是文德斯电影里的主要命题。随后,某种可触达的科技感开始渗入镜头。偏僻,边缘,撞毁,损坏,废弃,遗失,无法联系...这些关键词屡屡被写下。但是在中段之后,重复性过高的问题开始出现,只是取景地不停改变,人心却没有什么进展,使人无法不问这样的问题:尽头究竟在哪儿?作为观众,我只发现世界之圆是没有边界的。直至电影后段开始,我才明白,原来我的尽头就是这个世界的尽头。我的尽头情结原来是死亡情结。意识到这点之后,我突然松了一口气,原来世界一直在我手中啊。

35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力荐

~In Stock~(环游世界型公路电影,装饰艺术及前卫服装博览,布鲁斯及衍生音乐大赏,导演灯光、配色及取景教学片,绿帽侠必备指导手册.Part1中废土场景-开篇公寓、里昂集市、巴黎站台,现代场景-柏林玻璃房、北京长安街、东京胶囊休息舱;Part2中日式和风配澳大利亚荒漠,西部小镇佐cult实验室的场景真的看湿了,加之导演"动感"不失凝练的技法,"干净"不失丝滑的剪辑,以及里斯本电车错行、手铐国标舞,避难所奇想乐队《Days》的即兴等等,太精彩了.本想着结尾以"rock&roll"拯救世界作结,但没想到竟探讨起科幻片中永恒的"梦"的主题了,那句"In the end, there were only images"让总是辍笔的我顿时恛惶无措,当然,若是实验影像部分再先锋一点就更完美了)

38分钟前
  • 塔斯鲁波的痰盂
  • 力荐

试图捕捉梦境的 不是奇才就是惶惶不可终日者; 3部 前后看了好几年

43分钟前
  • qia|有痣青年
  • 还行

不敢妄言这是公路片的终极形态,但至少可以肯定这是一部集合了所有可能要素的完整公路片。文德斯自始至终都是孤独的,独自越过千山万水只为捕捉瞬时的美丽;而文德斯终归又是浪漫的,所以他才赋予了人物如此强烈的毁灭性倾向,温柔地试探着义无反顾的边界。文德斯正是借助这样具有缺陷的人物的存在本身来表明当代乃至未来人类感情无法持久以及个体终将回归孤独的事实。初生有道,而末世只有影像,在这个意义上整部电影就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微观缩影,文字与影像作为贯穿其中的两种信息传播媒介时刻处在相互博弈的状态,而这场承载着时间厚度的战斗注定没有赢家,文德斯能够做到的唯有给予我们一窥时间隧道的幻境,最终又只能狠心将其戳破,因为他深知时间的不可逆性,靠得太近便会深陷记忆的泥沼成为现实中隔绝人世的黑洞,而艺术家的使命必然面向未来。

46分钟前
  • 不朽浩克
  • 力荐

表现中国的部分用了强烈的摇晃镜头 痛心

51分钟前
  • 啸如
  • 力荐

一部电影,三部普通电影的体量。没有字幕,但不影响观影。这本就是一部不需要太多语言,甚至是跨越语言藩篱的末世预言。一段因缘际会在未知的灾难下横跨经纬,人类文明暂时回归太虚,人类羁绊仍依然牵连。一直喜欢“直到世界尽头”这个title,因为世界是圆圈,但生命有终点。线段,圆圈,妙不可言

55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导演剪辑版三部曲,将近五个小时,没有中文字幕,还好对白比较慢比较少,靠着英文字幕啃了下来。故事背景为设想中的千禧年世界末日,第一部非常迷人,一个女人追寻一个男人直到世界尽头;第二部第三部稍显凌乱,主要是科幻上的内容维姆·文德斯把握不好。但整体而言真的野心非常大,摄影、音乐极好。

56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世界”这个带着终极色彩的词包含了空间与时间两层意义,而文德斯这部所谓终极的公路片最后却因为体量过大而成了一盘空洞浅薄的大杂烩,最终原因在于他把旅行这个时空性地动作人为地分割为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入手。影片前半段跨越大半个地球的追逐里令人惊讶地缺少了时间影像,女主角的追逐好像移形换影,只能看到一堆瑰丽的山河画面,却没有其中的精神。后半段他走入时间的探讨里,旅行与历史都走到了尽头,于是他继续起克里斯马克的思考来,讨论起记忆和梦的话题。文德斯关于文字与画面的思考再度出现,似乎在说,画面只能反映当下或者记载过去,未来还是要靠文字书写,因此作家的叙事经常先于画面一步。这里是这部冗长的作品里最有趣的地方,只可惜没能展开。

58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9.4/10 唐诺说过,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那种看一遍就足够的小说,因为它不过是写尽了一切小说的可能性。罗兰巴特在《作者之死》中说普鲁斯特不是将生活写进小说,而是把生活成为小说。所以在我看来,长达五个小时的本片也是如此,文德斯对于创作和书写做了一份史诗级答卷。世纪末的末世不过是幌子,世界尽头处在灵魂中央。对于影像和“看”的畏惧,对于书写的崇拜。克莱尔用特殊的相机看着的亲戚,身穿黄衣头戴蓝丝带,正如几百年前维米尔通过暗箱看着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走出东京的小巷是否致敬小津?飞机和荒漠,是辉煌的西部好莱坞。最后纷争的影像何尝不是太空漫游2001。绘画,数字成像,从实体视觉到梦境视觉,这是对未来视觉艺术和艺术史的指南和赞歌,这是一切影像和一切表达的调和,是艺术家最自觉的梦。不是科幻,而是博尔赫斯般的作者论。

1小时前
  • 鲍勃粥
  • 力荐

280分钟,Wenders的末日浮世绘。一路从西方到东方,从现代到原始,从城市到荒野,他们于轻歌曼舞中穿越世界,跨越风情万种的影像,伴随着打字声走向完结的小说,还有一首接一首迷幻的音乐,哀伤和激情在迷离的追寻中弥漫。全部感官掠过绝美的世界,直到尽头,只为爱情的幻觉。失明的人可以重见光明,却只是丑陋的影像,失却的梦可以召回,却让人迷失其间。在被梦境捕获之后,Clair和Sam都凝滞在了自我的幻境中。关于自我的幻觉消除了关于爱情的幻觉,而对自我故事的叙说也消除了关于自我的幻觉,于是虚构的世界和生活的世界迎来截然不同的结局。Present will look after itself, but it's our duty to realize the future without imagination. 历尽千帆,寻回自我。

1小时前
  • 热带素描
  • 力荐

五个小时如体验了整个人类历史一般。文德斯在70年代就有了构思雏形,当时千禧年似乎还很远。等到拍摄完成却已进入90年代,一切都变得太快——所以里面的电脑、网络的设定,看起来才会有点怪。但电影给这五个小时以外的想象太多了,从都市犯罪片,到沙漠人文片,它包罗万象,原创性独一无二

1小时前
  • 米粒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