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前线

科幻片俄罗斯2020

主演:阿尔乔姆·古宾 卢博夫·康斯坦丁诺娃 Igor Yudin

导演:瓦季姆·舒梅列夫

播放地址

 剧照

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1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2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3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4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5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6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13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14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15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16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17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18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19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3-24 04:36

详细剧情

这部电影讲述了1941年10月波多尔斯克军校学员在莫斯科郊外英勇抵抗的故事。波多尔斯克步兵和炮兵学校的学员被派往伊林斯基防线,与苏联第43军的部队并肩作战,阻止德军的前进,直到增援部队到达。由于寡不敌众,这些年仅十多岁的年轻人在一场持续近两周的战斗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场战 斗旨在阻止远为优势的德国军队向莫斯科推进。这部电影不仅关于战争。它也关乎爱情,真正的友情,以及从童年到成年的道路。大约3500名学员和他们的指挥官被派去坚守莫斯科郊外的最后一道防线。他们大多数人永远留在那里。

 长篇影评

 1 ) 后悔后一个小时难看就是难看

十三个长评没有一个写剧情的,可能这些恰饭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吹吧。

首先,难看就是难看好看就是好看。

这部电影七分以上就tm离谱,多少人跟我一样被这分数骗到愣是看到了结尾才觉得被浪费了两小时生命,要是你熬夜那更惨,白白伤身啊。

这部电影简单概括来说就是,贱批男主,三角恋情,枪林弹雨男主微笑烽火戏诸侯。

前一个小时不错,上战场前老辈们的担忧和年轻人的兴奋。战场效果做的也不错。除了贱批男主一脸贱样的欺负男二以外,这人训练的时候耍小聪明啥的不说了毕竟有上司护着他,但都和男二说好了“女主是你的我不插手”完事晚上还跑过去找女主亲嘴儿回来告诉男二“她真美我没忍住咱俩以前的约定不算”,活该你妈被打啊。得亏哪国影视剧里男二都是除了脸好其他各项不行,要不咋没给你干死呢?

上战场前女主极其*的分别和男一男二告别,时间差算的特别好,这种时间管理大师的做法一直持续到了电影结尾。我看完都不知道她究竟是喜欢谁,但现实里一般这种事是女人对俩一个也不喜欢就是玩。

我万万不该熬夜把它看完的,亏我尼玛还熬到凌晨三点。到中间守桥时候直接回到前几年的抗德神剧,逼格直追老毛子10年的《斯大林格勒》,除了他们还想象不出翻身躲子弹,腿一蹬上火车这种牛逼的剧情剩下啥桥段都出来了。

主角小分队在一开始前哨阻击战有一场小战斗,反坦克炮设在一个异常突兀的灌木后面做隐藏,除了这块一看就尼玛离谱的灌木之外周围都是平原。电影里德国坦克就跟瞎了眼一样,让人一炮一炮的打愣是不知道炮弹从哪来的。后来好不容易“推测”出来了算还手了,哎嘿,这么多坦克也打不中一个挡在正前方连掩体都没有的反坦克炮。

剧情的高潮部分是对电影里的桥梁争夺战,可惜完全不知道它在演什么来,编剧想表现德国人的机动力让观众体会桥头堡孤军的感觉结果拍的乱七八糟,从头到尾我也没看懂桥头堡和后面剪辑混乱的第二战线的地理位置。咱永远不知道tm男一的桥头阵地和男二的阵地彼此究竟是什么关系,我直到最后一刻看见男二先嗝屁之前还一直以为这俩tm是在一个战壕里呢。更何况这女主真尼玛,一会跑来和男主谈情一会过去和男二谈情,看她跑的这么轻松特难怪我一直以为他俩是在一个地方了。

只有片尾德国人坦克插着红旗冒充红军绕后过来的时候你才能猜到。哦!打了半天原来男二和男主tm不在一个战壕啊!

电影的高潮部分在第二次桥梁争夺战,这里也极其“神”威,噼里啪啦一阵烟雾掩护,德国人都已经放烟成功过河了,步兵都冲过来了完事啥也不干却和红军拼了波刺刀之后不了了之,我是阵地也不抢,枪也不开,炮也不放,德国坦克的任务就是放完烟然后挤在断桥上瞪眼,那开场烟幕这么大动静是干啥呢?玩这么大结果过河打群架来的。之后一红军士兵冒着对岸德军的枪林弹雨去河岸边救人,大家见过水渠的能想象的来,河岸边就是一面向对岸的斜坡一点遮蔽物都没有,这大哥愣是腾挪躲闪屁事没有的跑过去万事还能毫发无损的把尸体背回来,对岸的德国人打了半天可能才发现自己拿的是假枪吧,就是衬托人对方身法用的助兴工具。

最后最后片尾的决战,德国人挨打了一个小时才想起来来波绕后,先干掉男二的战线再包围男主的阵地,我真的到这会才看出来两人之间差的不是一两米而是巨远的一段距离,然而还是看不懂女主的战地医院究竟在哪,为啥她老能跑过来约会呢?

既然已经完成“绕后”,坦克上还插着红旗大摇大摆的靠到红军防线背后的德军坦克是不是应该一靠近就给对方一顿输出打的他措手不及?唉我偏不哈哈,七八辆坦克炮管尼玛跟卡住了一样都贴到男主脸上了,上面站着的德国人连TM军服都懒得换,穿着德国军服开着德国车还妄图从尼玛男主的炮口混过去!这是啥样子的病才能让他们有这么大的信心啊。都到这份上可不得让人家最后识破了,应该说这种程度称得上是“识破”都难,明摆着嘛我拿你当瞎子。

尽管“拿你当瞎子”战术失败了,德军却还是凭着人多势众成功起到让对手措手不及的效果了,但编剧导演硬还是要让他们做傻子 老样子男主的炮筒子在小木屋里杵着几发频频命中德国坦克,这么大动静七八辆德国坦克愣是找不着人。最后终于找着男主了,一颗手榴弹扔到脚下引线却有五分钟时长可以让男主和他上司完成告别还顺带思念了一下女主这事我就不说了。

电影里的情感戏搞得三角恋情真是亮瞎我眼,看着女主即是军校生又在战壕里和男主男二分别亲嘴儿我人都傻了。可能电影里红军这方面不犯纪律吧哈哈哈。结尾果然可能觉得实在是糊弄不过去让男一男二都嗝屁了。

 2 ) 画面冷峻场面火爆

老毛子拍的战争片就是值得看,画面色调阴冷,场面写实冷酷,就是脸盲,几个主要男角色有点分不清,德军优雅冷酷,老毛子粗糙嗜血,还真能斗个旗鼓相当,感叹还是装备好才是王道啊,好歹苏军各种各样加农炮小山炮怼坦克,枪怼步兵,最后那一发是不是真那么重要,应该情节上再刻画的刻不容缓比较好,要不然好像因为强迫症非要打光一样。挺怀疑真的这场阻击对莫斯科保卫战影响有没那么大。感情线比较俗套,一路跳,可惜了妹子。

 3 ) 最后的前线

影片起始于炮兵学院正在进行一场紧张的训练,学员拉夫罗夫凭借着自己过人的天赋打断了坦克模型的吊缆又闯祸了,好在院长没有处罚他,远处的卫生员玛莎含情脉脉的看着他,和玛莎青梅竹马的班长默默地爱着玛莎,两人互相竞争,结果因为打架违反军纪,共同被关了禁闭,多么美好的青春啊。德军已经逼近莫斯科190公里,莫斯科周围没有别的部队,为了延缓德军的前进速度,万般无奈之下上级命令院长带领这些预备军官学员建立防线,而此时学院的学员们正在举行舞会,享受生活、爱情的甜蜜,院长紧急集合学员宣布命令,立刻出发,拉夫罗夫和玛莎带着对爱情的憧憬、彼此的牵挂、义无反顾的踏上战场。

 4 ) 久违了,传统战争片

不是陪着军迷,自己是不会看《最后的前线》的。对前苏联的战争片的好印象好像还停留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开始的确没啥好看的,又是两男争一女。为啥战争片现在总要加一些爱情,还是争风吃醋。直到战争开始。

片子的战争描写还挺有前苏联风格。据说服装,兵器都还比较符合事实。年轻人在战争中的牺牲令人唏嘘。我认真看到的只有最后一战。很震撼,所有的主角都牺牲了。那么年轻!

是不是无论俄罗斯还是我国,大家离战争太远了。大家对于战争都想象不出残酷所以都把最美好的爱情加上。真正的战争哪有什么爱情。不是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吗?在生死面前感情太重了!

虽然是为正义而战,但是杀人的时候是不是对人类这种有思想的物种也要绝望啊!

 5 ) 没有主角光环的战争片

就喜欢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尤其是二战苏德战场的片子。 此片,感觉已经很不错了,依旧延续了俄罗斯二战题材电影的较高水准。故事很简单,但战争场面很真实,发现俄罗斯近几年拍的《潘菲洛夫28勇士》《勒热夫防线》《巴尔干边境》《第九连》等,写实风格都很接近,战斗场面不打折扣,没有主角光环,在战场上谁都有可能牺牲。有些评论吐槽此片掺着谈情说爱。我觉得此片可以接受,毕竟他们不是野战部队,而是军校学员,本来很安逸的校园生活。突然上前线,儿女情长很正常。此片难能可贵的地方是不仅仅只有乌拉的一个声音了,片中也有一定的反思。比如女军医得知儿子牺牲后和学院院长的对话“士兵为保卫祖国去牺牲,而祖国怎么去保卫他们”,“这场战争就是屠杀,上去上千人,一会都没了”。当然电影也有些不足,但远不足以否定它,所以建议吐槽的朋友,多全面的分析下整个片子,和多想想我们的电影做到了多少。

 6 ) 最后的前线

这部电影讲述了1941年10月波多尔斯克军校学员在莫斯科郊外英勇抵抗的故事。波多尔斯克步兵和炮兵学校的学员被派往伊林斯基防线,与苏联第43军的部队并肩作战,阻止德军的前进,直到增援部队到达。由于寡不敌众,这些年仅十多岁的年轻人在一场持续近两周的战斗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场战 斗旨在阻止远为优势的德国军队向莫斯科推进。这部电影不仅关于战争。它也关乎爱情,真正的友情,以及从童年到成年的道路。大约3500名学员和他们的指挥官被派去坚守莫斯科郊外的最后一道防线。他们大多数人永远留在那里。

 短评

我的最大疑问真的就是为啥人家俄罗斯小鲜肉演兵可以我们的小鲜肉不行呢?当然俄罗斯编剧写的剧本也比中国编剧强,但是中国编剧我感觉还能抢救一下,演员没救了

6分钟前
  • 陈绿
  • 力荐

当成战争青春片来看,完全没毛病...指挥官胖的像熊算是自黑吗?中间还不忘借纳粹的嘴黑一下波兰,哈哈哈哈,乌~拉~~~战争片不讲主旋律讲什么?讲特么的变节、讲利己苟且之后发达了?喜欢用“主旋律”来黑的人,希望你们客死他乡的时候,别说自己是中国人来求饶,嘻嘻~

9分钟前
  • paradox
  • 推荐

风格冷峻,构图沉稳,学院派气息明显的苏联军事电影。中间的剪辑跳跃有点费解,前一分钟还在和毛妹调情,转眼就是两年后抱着娃分别奔赴战场,太大刀阔斧了~特工部队长真的是人间清醒,一个不坚守岗位,不遵守命令的士兵,就算是技术再好,再热血个人英雄主义,也只能是个累赘。(性格决定命运)。上战场前别看照片,看信件,别唱歌,这次是念诗——一定会死人。战场上死亡如影随形,稍一松懈就灰飞烟灭,没有什么主角光环~

13分钟前
  • Quester
  • 还行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俄罗斯战争片,拍得真好,那么年轻那么美好的生命都在这场战争中消亡了,虽然不是通过士兵面对战争对信仰的暂时犹疑与内心恐惧来表现,同时还是学生的士兵们稍显整齐划一了些,但这种保卫家乡与爱人的热血和勇气却显得真实感人,年轻的生命与美好的爱情消逝、对未来生活的期许被战争的残酷全部煙灭,看的时候挺震撼,看完还是觉得挺有余味的。我们内地电影市场好大哦,但有好多年没有拍出这样的片子了吧。

18分钟前
  • 哑口鲑鱼
  • 推荐

7分

19分钟前
  • 秀山鲤鱼
  • 还行

作为“电影”还可以,不失为可以一看的战争片,尽管感情戏那段着实没什么必要性。提几个问题或值得商榷之处:1、1941年10月,苏军居然用上了波波沙,显然PPD的道具没人做;2、1941年10月,苏军侦察兵军官竟然能端着美制“汤姆逊”冲锋枪作战,是因为这个演员就喜欢这枪么?3、整片中威力最大的枪械当属托卡列夫TT-33,在苏军军官手中,命中率几乎百分之百,且一发毙命;4、作为面积杀伤型武器,片中的喀秋莎火箭炮堪称“精确制导”。

22分钟前
  • Matrix
  • 推荐

文化部給了13%預算, 斯塔查克的敵後傘兵突擊隊至少維持了五天戰鬥也是可歌可泣. 每個人呈現的生死觀和選擇很符合"正常"第一梯隊人員和家眷的人生態度

26分钟前
  • John Coey
  • 力荐

看够了《救国同盟》《勒热夫战役》这类要么开历史倒车、要么自我阉割向西方献礼的片子,难得有一部既正视苏联问题又歌颂昔日理想的俄罗斯电影。

31分钟前
  • 地瓜
  • 推荐

小布尔乔亚再少一点就好了

34分钟前
  • 水水
  • 还行

小伙精神 姑娘漂亮

36分钟前
  • 贴面无须华丽
  • 推荐

炮兵学员守前线,壮烈。

37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片里的“侦察兵”是格鲁乌训练学校的学员,并不是一般侦察兵。比《勒热夫》强很多。《猴子河/捌佰》就是垃圾。

38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正气凌然,格局规范

41分钟前
  • 老羊
  • 还行

现在新俄还能拍出这样的反法西斯战争片真不容易😭

42分钟前
  • Mido
  • 力荐

三星半,俄式的青春战争片做得还是不错,主旋律和燃比较兼顾。

47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莫斯科保卫战里著名的波多里斯克步兵学校,把未来的军官都送上一线,悲壮!还好感情戏抢戏不多。援军恰好是另一部电影《潘菲洛夫28勇士》里的316步兵师。莫斯科战役里的英雄事迹太多了。

48分钟前
  • daangel
  • 推荐

三星吧,主旋律的痕迹恨明显嘛……打完炮竟然还互相欢呼而拥,真的挺让人无语在那种生死攸关的情形下还能笑的出来嘛。苏德战争的第一年,41年后半年,德军兵临莫斯科的时候,苏联为了拖延迟滞德军前进速度,一共前前后后组建了几十个志愿师(具体数字忘记了),全部都是没有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平民,其中包括了很多的学生,说白了就是纯炮灰,因为连武器弹药的基本配给都没有,伤亡是非常的惨烈。如果没有罕见的寒冬突然降临,莫斯科陷落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片中明显用感人的爱情故事削弱了真实历史中发生的由战争带来的死亡残酷野蛮,从这一点上该片明显就比之前的“勒热夫”差很多。另外该片导演的拍摄技法非常一般,给出的镜头缺少战争片应该具有的震撼力和视觉上的冲击力,拍出了流水账的既视感,可惜了场景布置上所下的一番功夫。

53分钟前
  • 头大伞小雨不愁
  • 还行

最后知道自己必死也不跑打出最后一炮感动哭了

54分钟前
  • Chris Kong
  • 力荐

多么美好的青春啊

56分钟前
  • William H D Lee
  • 还行

为莫斯科会战的胜利打下基础

59分钟前
  • Chat Noir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