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控方证人1957

剧情片美国1957

主演:泰隆·鲍华,玛琳·黛德丽,查尔斯·劳顿,爱尔莎·兰切斯特,约翰·威廉姆斯,亨利·丹尼尔,伊安·沃尔夫,托林·撒切尔,诺玛·威登,尤娜·奥康纳,茹塔·李

导演:比利·怀德

 剧照

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1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2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3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4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5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6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13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14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15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16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17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18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19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03 20:36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控方证人

世间再难找到一位像韦菲爵士这样幽默风趣又调皮如“老狐狸”一样的有趣律师了,阿加莎的剧本、比利大师的导演,几位老戏骨的绝妙演绎,共同奉献了这部世上再难出其右的推理律政类电影,整片看下来绝不拖泥带水,幽默的地方恰到好处,最后的结局绝对让人意想不到,好片,即使放到现在,也绝对的好片! 强烈推荐大家去看,并且不把最后的结局剧透,因为片子结尾导演就是这样对大家说的~~

 2 ) 人生如戏,全看演技

《控方证人》是我看过的Bill Wilder导演的第一部电影。这样的黑白电影,这样精妙绝伦的故事,这样睿智幽默的台词,尤其显得精致、巧妙。我爱黑白电影,大概是怀着一种很古老的情怀,大概是新欢简单喜欢对老电影人的那种敬业精神的深深的敬服之心吧。 《控方证人》是一个律政类电影,作为法律系毕业的我,这类片子我看过太多。但是这部我真的很喜欢,大力的推荐。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我很喜欢,悬疑推理是我锻炼脑细胞的常读之物。不得不说-----这次的改编真的很棒。 故事内容大致是这样的:一名年老的富有的寡妇被杀,沃尔先生在寡妇死前曾与她亲密接触,所有证据都指向沃尔先生,所以他被逮捕成为嫌疑犯。沃尔先生找到了伦敦著名刑事案件大律师韦菲爵士为他辩护,韦菲爵士大病刚愈,身体还有很多不适,出于对案件的好奇,还是接下了这件案子。但沃尔先生老婆的所作所为让人大跌眼镜。而故事的最后,峰回路转,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一往情深、深谋远略、足智多谋、演技精湛的女人。沃尔先生得以无罪释放,却终究逃脱不到上天的制裁。 情节简述至此,大家看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被Bill Wilder添枝加叶之后呢,情节发展具有强烈的关联性,处处峰回路转,精巧连连。比如: 一、穿针引线、表演精彩的护士 原著中没有护士一角。Bill Wilder为强化影片的戏剧冲突和喜剧效果,才特意安插了这个角色。大律师扮演者劳顿真实生活的妻子,英国女演员艾尔莎兰卡斯特,一如既往的展示了她与喜剧领域的出色才华。而她与劳顿之间的对手戏,由于两人真实的夫妻身份而使得表演更加精彩,喜剧效果也更为强烈。 二、关键事物-----雪茄的引入 律师从医院搬回家中静养,有一位多嘴好事但是尽忠职守的护士随行。律师很讨厌这个护士,但又无计可施。到家后,精明的护士没收了律师藏在拐杖内的雪茄。此时,助理律师领被告上门。本来不准备接受凶杀案件的大律师,偶然发现助理律师口袋里有两支雪茄,所以改变了主意。以听案件陈述为由,把他拉到书房想抽上几口。可不巧俩人都没有火柴,不得以把等在门外的被告也叫了进来。他没有火,柴但有打火机。于是救了大律师一命。似乎是作为报答,他坐下听了案情的缘由始末。 三、关键事物-----帽子的引入 被告的讲述:一日,他路过一家服饰店,正巧看见一位太太(死者)在挑帽子。她试带一顶时碰巧眼光扫到伫立商店橱窗外的被告。被告对她摇了摇头,表示不喜欢这顶帽子。于是这位太太换了一顶高帽,被告赞许的点了点头。这位太太跑出来和他寒暄几句,然后两人作别。数周后,一家电影院里,被告正在看电影,这位太太进来坐在被告的正前方的前排空位上,此时她正带着那顶被告为她选择的高帽。可高帽遮住了被告的视线。他探头到前排,刚要埋怨,突然认出了对方,于是俩人兴奋地交谈起来…… 四、跌宕起伏的被告夫人 被告的夫人造访了大律师,从她提供出来的证词来看,被告似乎确实有罪。大律师马上指出:她是被告的妻子,不能作与被告不利的证词。可对方的回应更加令人震惊:其实二人并不是夫妻关系!接着被告夫人在法庭上的证词推翻了之前她全部的说法,指控被告有罪。然后陌生女人提供的信件再次翻转案情,证明被告夫人撒谎。临近结尾时,她自己又再次反转种种说法,说出真实的过程和真正的凶手。可结局,被告又再一次反转。让人大跌眼镜! 整个电影简直是赤裸裸的智商碾压。 很多的细节让人惊叹比利怀特的巧妙心思。 大律师的扮演者是英国老牌明星查尔斯劳顿是本片的核心人物。影片后半程的庭审重头戏几乎完全被其主导。此角色,自大,张狂,不通情理。但同时却具有出色律师所必备素质:观察敏锐、思维缜密。 比如:在刻画大律师的戏中,还有一处关于药片的细节很有意思。庭审期间,每当他人发言,他就在桌上摆弄二十几个药片,摆成不同的形状。当镜头再回法庭,他桌上的药片只剩不到原来的一半。后来一个镜头,药片只剩下四五片。由于前情已表:护士要求他每隔半个小时必须吃一次药。所以此组镜头其实是在暗示观众庭审持续了多长时间……一种似乎是“以物会意”的纯电影的表现手法,也许复杂晦涩了点儿,不过倒也有趣。 而被告夫人的扮演者玛莲·德烈奇也许是好莱坞历史上真正的常青树。观看影片时,我真得很难想像这位看起来30多岁的被告夫人的扮演者已经是个56岁的人。 其实我觉得最有趣的还有死者的女佣。这位老太太,从外形到发音都透着喜感,尤其是那圆圆的卫生球眼,还有战斗力惊人的表情,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配角,但还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Bill Wilder将这部法庭剧打造的,剧情饱满有张力。使观众完全可以抛开惊悚和悬疑,而单纯地将其当作一部出色的喜剧或者剧情剧来看。几位表演艺术家的精彩演绎也功不可没。也许这是好莱坞黄金年代的伟大传统,影片靠得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加上无论主角配角的所有演员精湛表演。这也许是我喜欢老电影的真实原因吧。

 3 ) 控方证人简介

伦敦著名刑案辩护律师韦菲爵士(查尔斯•劳顿 Charles Laughton 饰)接受了心脏病治疗,但是身体依旧虚弱,第一天回家休养,护士一直严厉监督他服药,并杜绝烟酒。管家为了便于上楼,还专门为他修了电梯。但是,种种关心照顾,对于这位桀骜不驯、牙尖嘴利的大律师根本不起作用,反倒是一纸诉状令他倍感兴奋。律师梅休和当事人沃尔(泰隆•鲍华 Tyrone Power饰)登门拜访,请他出山打官司。原来,沃尔结识了富婆,两人相见甚欢,虽然仆人对他发明的打蛋器充满鄙夷,但是富婆却对他充满爱意,甚至为他修改了遗嘱,把8万英镑留给了他。然而,富婆却惨遭毒手。于是,沃尔成为警方的头号嫌疑犯。他的唯一证人是妻子克里斯汀(玛琳•黛德丽 Marlene Dietrich饰),然而后者登门时的冷漠与淡定,令韦菲爵士怀疑这其中另有隐情。在扑朔迷离的案件背后,隐藏着一个个环环相扣、不可告人的秘密…… 本片改编自阿加莎•克里斯蒂同名小说。

 4 ) 王老师谈《控方证人》

文/张睿昕 同学们,电影放完了,我来总结一下。这部电影的导火线就是被告人Leonard结实了一位56岁的富婆,富婆对他有爱意甚至更改遗嘱留钱给他。然而遗嘱更改后就不幸惨遭毒手。Leonard就被列为头号嫌疑犯。他坚持自己是冤枉的而找到了Sir Wilfrid为自己辩护。从一个律师的角度来说,辩方律师为被告辩护之前先要确认并相信被告所说的是事实,比如这里提到的无罪,所以Wilfrid用他的单片眼镜对被告测谎,而这个独特的方法靠的主要是嫌疑人的心理素质,如果他虽被反光晃眼,但会因为急切表达自己无罪而忽略反光,那便证明他说的是真话。狡猾的Leonard依靠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这个测谎后,Wilfrid因为职业惯性就接下了该案。这在片尾我们也可知道单片镜测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犯了经验主义,这对于有些狡猾的人根本靠不住。接着,就上演了辩护人翻案的一幕,Wilfrid在这个过程中有着很强的职业敏感度,他有条不紊的将三位控方证人的证词一一推翻,但是却面对被告妻子Christine“出演”的时候频频失效。现在我们来说一下里面的几个部分。 陪审团制度一直是英国法律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在这部影片中,同样我们也能看到陪审团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虽然这部影片不像电影《十二怒汉》主演陪审团,但被告依旧是根据陪审团的判断来决定是否被释放或定罪的。因为陪审团制度是英、美、法制定的一种由12位非法律人员组成共同判断定罪的制度。在英国,哪些人可以成为陪审员呢?英国法律规定,每个成年英国公民都有义务担任陪审员,共同参与庭审,做到真正的公平。而哪些人可以有权利豁免这项义务呢?警察、教授、军人、律师、法学学生等。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人的特点就是他们都学过法学。所以根据这项制度,成为陪审员的人一般都是法盲,因此在这部影片中,陪审员所做出的判定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和主观判断,有时更会被社会偏见所左右。一开始,陪审团对这桩案件的态度很明显,他们喜欢绅士风度翩翩、温文尔雅的Leonard,却不相信他所说的话;他们讨厌神情漠然、冷淡自若、看上去无爱无恨、心机颇重的Christine,但是显然相信了她的证词。Christine深知陪审团是不会相信一个深爱自己丈夫的妻子的证言,因此她站在对立的角度以控方证人的角色出庭改变陪审团的看法,随后利用陪审团对她的愤怒来达成被告无罪的判定。女主角这种巧妙地演技不仅蒙骗了陪审团,连辩护人Wilfrid也落入他们的圈套。 看完这部电影肯定有同学会问,为什么本片最后只提到了Leonard当庭释放,而没有给Christine定罪?虽然,女主角作为控方证人指控Leonard有罪并且这是事实,因此她不算作伪证,但她依旧犯了重婚罪。但这也是作者对英国法律的一种诠释,一码归一码,一次出庭审的只能是一个案件,二者不冲突,因此若要判定Christine的罪行,只能再次起诉,重新开庭。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一下影片里面出现的几个小错误。第一个是电影中出现的小错误。影片中曾出现过一个场景,即为了寻找案发时见过被告而能为他证明回家时间的证人,摄影师让Leonard穿着案发当天的风衣拍了两张照片为寻找证人,一张是他的正面照,一张从右面拍摄的照片。而在法庭上检察官展示给Leonard的照片是一张正面照和一张从左侧拍摄的照片。这种低级并且严重的错误对于一个谋杀案的专业摄影师来说是不可出现的。另外,该影片其实叙述的是英国法律史上的案件,诠释的也是英国法庭,有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律师的假发,我们第一节课的时候就提到过法庭上假发的问题,查理二世戴假发是英国司法假发的起源,之后为了维护律师的尊严和法律的公正,这个习惯一直延续至今。而美国法庭是不戴假发的。但是由于该片是由美国拍摄的,有些穿帮镜头还是暴露了两个国家文化的差异。比如Wilfrid的办公桌上还有一部美式电话。这也说明这虽然是一部法律界的经典著作,但是在影片的拍摄上还是漏了一些小细节。第二个错误是出现在法庭上,检察官和律师在交叉质证的时候都是由他们自己直接上交给法庭的,这就有违英国法庭诉讼程序了。比如检察官在提到衣服上的血型是O型时,是由第一个证人督查先生做出的证词,比如辩护人Wilfrid提供的Leonard献血的证据,证明他的血型也是O型的时候都是检察官和辩护人本人在向法官陈述证据,而当时法庭诉讼程序要求的是专业信息应该由专业证人或者专家来陈述,在此应该是由尸检的法医提供被害人的血型以及由为Leonard验血的专业医护人员提供Leonard的血型,由此再判断二者血型是否相同。这一点也充分反映了制片人对法律知识了解的不够完善的方面。 这部影片的结尾可谓是峰回路转,Leonard被判无罪,当庭释放。可事实真相却让人大跌眼镜。Leonard是有罪的,他确实是杀了富婆,也确实是为了得到那笔钱而下的毒手,一切都是他们设下的圈套。本已耐人寻味的真相并不是结局,Leonard利用Christine脱罪后便抛弃了她,而她最后杀了他。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Christine用的凶器是桌子上的刀。这原本是作为证物的刀,为什么会在庭审结束后还被随意的放在桌子上呢?就算是因为辩方辩护成功,证物失效,但会遇到只有这一个证物——刀被遗留在桌子上的情况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还有一点,用刀杀Leonard其实是Wilfrid给Christine的提示,Wilfrid用他的单片镜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照到刀上,让正在发怒却不知所措的Christine给了背叛了她的Leonard致命一刀。在这一过程中,如果Christine行凶是主犯,Wilfrid很有可能就是从犯,因为从他的举动来看,他是显然知道自己在协助行凶者犯罪的。并且在结尾Wilfrid说Christine不是杀了他,而是处决了他。从这一点引出,可能会出现另一个疑问,Wilfrid在作为Leonard的律师为他辩护时究竟是在维护正义还是在放纵罪犯?我们说律师在为被告做辩护前,首先要对被告进行充分的了解并且信任他而为他挣脱罪名,而影片中的辩护人陷入被告设的圈套,按照律师的职责为他辩护,并且最终辩护成功,那就是纵容他的罪行,打破了正义的平衡。但Wilfrid显然是个崇尚正义,维护公平的好律师,他不能容忍Leonard对英国法律的亵渎和愚弄,“正义的天平,也许偶尔有偏差,但终将回归正义。”一语成谶,Leonard最终还是抵命了。 一直充当调节气氛的角色的护士Plimsoll也在本部影片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她看到Leonard被杀害的那一刻,并没有多出乎她的意料,在看到Christine被利用后抛弃也并没有过多意外,因为在审判的过程中,观众席上的陌生女子愤怒的指责和夸张的哭泣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也并不是她所说的“因为第一次参加谋杀案的庭审”,而是因为她是Leonard的情妇,她以为Leonard真的要被判刑而伤心。可能是Plimsoll通过种种细节料想到结局,所以她在面对这些意外的时候并不像旁人有过激的反应。我们回顾整部电影,就会发现,其实Plimson才是整部影片中最清楚一切的人,她清楚地知道Wilfrid做了什么小动作,比如偷藏雪茄、偷换白兰地。一直充当着线索人物的她真正了解Wilfrid作为辩护人的体验和心情。我认为这个人物的设定也跟作者对法律需要这样的支持者这个观点有着很大一部分原因,法律不是光依靠法官和律师支撑的,更多的是需要平民百姓的支持与遵守,Plimson可能在影片体现这一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这部影片真实的介绍了当时英国的法庭文化,反映了律师这种角色,在平时可能遇到的案件,可能遇到的意外,并且在面对维护正义还是纵容犯罪时作出抉择和处理方案。耐人寻味的结局最终还是公正占了上风,而不像现在诸多的影视作品,人们对律师的了解仅存在于满满的幻想和虚构,律师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遥不可及,它只是一种触及生活,平凡的一种职业。法律也没有那么无所不能,但却是不可或缺的。最后一节课我们分析完了最后一部影片,还是一样,我不喜欢被别人鼓掌,我们下课就好了,谢谢大家的参与。

 5 ) 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改编。比利·怀德经典

克里斯蒂的小说很不容易改编成影视作品。因为女作家为了增加小说悬念,在书中通常会设计很多疑似涉案人物。而这些人当中,真正的凶手只有一两位(也许东方快车是个例外),其他的大部分的作用仅仅是迷惑读者的障眼法而已。但这样的故事模式,一旦被电影具象化,就产生了希区柯克曾经在评价自己的《牙买加客栈》时提及的严重问题:导演不能让一个不知名的演员来扮演真正的凶手。因为如果那样,当真相大白时,观众会觉得很无聊。可如果只有他是由大牌明星来扮演,那又很容易被观众猜出结局。所以希区柯克很不喜欢改编Whodoneit式的侦探剧。
 
但这部《控方证人》却不存在类似的困扰。它不仅没有过多的涉案人物,甚至凶手几乎已经被明确到一个人头上。故事剩下的悬念完全集中在:他是否真的犯了罪!于是,在这种相对紧凑的故事结构之下,导演比利怀特便有了以充分的空间去利用他特有的喜剧风格去丰富故事内容和人物性格。
 
本来想简述一下剧情,但由于此片的悬念成分,不便过分深入。所以还是以开始的一段故事情节为例,讲讲比利怀特作为伟大编剧的高明之处。首先将这部分情节的所有枝节抽离,让我们看看剩下的故事主干是什么:电影开始,因心脏病住院的大律师刚出院回家静养。正巧助理律师就给带来一个凶杀案件,希望他给被告辩护。开始大律师因为康复考虑没想接受,但是后来改变了主意。通过交谈,他得知,被告与死者(一位独处的夫人)最初相识在一家服饰店短暂相遇,之后,隔了一段时间,他们又在剧院再次偶遇,于是成了好友。进而发生恋情。
 
情节简述至此,大家看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被比利怀特加上了枝叶之后呢:律师从医院搬回家中静养,有一位多嘴好事但是尽忠职守的护士随行。律师很讨厌这个护士,但又无计可施。到家后,精明的护士没收了律师藏在拐杖内的雪茄。让视烟如命的他颇为懊恼。此时正巧,助理律师领被告上门。本来不准备不接受凶杀案件(因为容易激动)的大律师,偶然发现助理律师口袋里有两支雪茄,所以改变了主意。想以听案件陈述为由,把他拉到书房抽上几口。可不巧俩人都没有火柴,所以不得以再把等在门外的被告也叫了进来。他也没有火柴但有打火机。于是救了大律师一命。似乎是作为报答,他决定坐下更仔细的听听案情的缘由始末。于是被告开始讲述:一日,他路过一家服饰店,正巧看见一位太太(死者)在挑帽子。她试带一顶时碰巧眼光扫到伫立商店橱窗外的被告。被告对她摇了摇头,表示不喜欢这顶帽子。于是这位太太听话地换了一顶高帽。这时,被告赞许的点了点头。这位太太随即兴匆匆跑出问外和他寒暄几句。然后两人作别。数周后,一家电影院里,被告正在看电影,这时太太进来坐在被告的正前方的前排空位上,此时她正带着那顶被告为她选择的高帽。可高帽遮住了被告的视线。他探头到前排,刚要埋怨,突然认出了对方,于是俩人兴奋地交谈起来……
 
看出高明之处了吗?情节发展具有强烈的关联性。而将其关联起来的是“关键事物”。首先是护士。护士的引入是为了与律师产生矛盾。而矛盾的结果,产生第一个“关键事物”:雪茄!她没收了律师的雪茄。而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表现人物性格或者单纯产生喜剧效果的过场戏。雪茄直接关联了接下来的大律师的行为:本来已经谢绝来访的大律师,突然发现助理律师口袋里的雪茄!于是才不去午睡,而是进书房进行所谓“商谈”。可因为两人没有火柴,被迫把被告拉进来借火。于是故事开始向大律师接下这个案子转化。而被告的回忆段落则更精彩。它也有关键事物:帽子!第一次将两人联系起来的是帽子。可如果编导将再次相遇,随便设计为在街上走对脸认出对方或诸如此类。当然也无不可,但却很无趣。因为缺乏戏剧性。那么如何使第二次相遇具有戏剧性呢?比利怀特想到了帽子,想到了剧院。通过高帽挡住了后面人的视线!哈哈,多聪明! (图: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199166222/
 
再回到情节中。接下来,被告的夫人也造访了接下此案的大律师。从她提供出来的证词来看,被告似乎确实有罪。而大律师马上指出:她是被告的妻子,不能作与被告不利的证词。可对方的回应更加令人震惊:其实二人并不是夫妻关系!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大律师将如何应对,故事后续发展又将会是如何呢?……
 
大律师的扮演者是英国老牌明星查尔斯劳顿。虽然劳顿在演职员表中位置被列在迪隆鲍威(被告)和玛莲·德烈奇(被告妻子)之后,但他所塑造的大律师才是本片的核心人物。影片后半程的庭审重头戏几乎完全被其主导。此角色,自大,张狂,不通情理。但同时却具有出色律师所必备素质:观察敏锐、思维缜密……比利怀特在表现其办案风格时还加入了一个视觉噱头:与涉案当事人交谈,他总爱掏出单边眼镜端详审视对手。镜片于此的功能,不是看清事物,而是借屋外阳光反射,直闪对方面部。照大律师话说:通过观察被晃者的瞬时反应,他可以判断出对方是否在讲真话。可这一古怪招数真得好使吗?你只有看完影片才会知道。
 
在刻画大律师的戏中,还有一处细节很有意思。庭审期间,每当他人发言,劳顿就似乎穷极无聊地在桌上摆弄着护士给他的二十几个药片,摆成横竖齐整的方阵。然后,镜头溶出,大街上的报摊上正出售有关案件发展的报纸。再溶入回法庭。此时,劳顿桌上的药片只剩不到原来的一半。由于前情已表:护士要求他每隔半个小时必须吃一次药。所以此组镜头剪接其实是在暗示观众庭审持续了多长时间……一种似乎是比利怀特从早年间与刘别谦的合作中所汲取来的“以物会意”的纯电影的表现手法。似乎复杂晦涩了点儿,不过倒也有趣。
 
玛莲·德烈奇也许是好莱坞历史上真正的常青树。这里所说的常青,不是指她的演艺生涯,而是那张似乎永远不老的面容!观看影片时,真得很难想像这位被告夫人扮演者已经是个56岁的人。而迪隆鲍威则是外形上是就透着奸诈。特别那两道黑黑的眉毛,让观众无法不从先入为主地认定此人就是真凶。可如此的“显而易见”,是否是导演故意利用演员形象特征所做的某种误导呢?还是那句话,你只有看过才知道。
 
原著中没有护士一角。比利怀特为强化影片的戏剧冲突和喜剧效果,才特意安插了这个角色。劳顿真实生活的妻子,英国女演员艾尔莎兰卡斯特,一如既往的展示了她与喜剧领域的出色才华。而她与劳顿之间的对手戏,由于两人真实的夫妻身份而使得表演更加精彩,喜剧效果也更为强烈。
 
与劳顿庭审过招的对手中,最有趣的就是死者的女佣。这位老太太,从外形到发音都透着喜感。同时,战斗力还十分惊人!第一回合便重创了不可一世的大律师。当然,最后还是因被对方狡诈抓住了一个生理弱点而败下阵来。黄金时代的美国电影,特别是喜剧影片,即使是很小的配角,也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或许与当时电影工作者中的欧洲移民较多有关。他们的表演方式,实际体现了欧洲人对于喜剧的认识:强调演员形象、表情、肢体动作甚声音环节的喜剧表现力,而不是仅仅背诵台词。但现在随着新一代纯种本土美国人逐渐占据主导,好莱坞这一优秀的喜剧传统已逐渐消亡。虽然还有科恩兄弟等极少的导演在努力坚持,但人们看到了太多的:根本不懂得什么叫真正的喜剧的靓女帅哥胡天胡地一把就成了青春性喜剧;再不就是与六人行一样,也不管本人表演是否具有喜感说服力,反正张口闭口都是包袱笑料。其实最终不过是沦为了脱口秀作家的代声工具而已。
 
影片的结局处理似乎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似乎不再重要。因为比利怀特将这部法庭剧打造的,已经使观众完全可以抛开惊悚和悬疑,而单纯地将其当作一部出色的喜剧或者剧情剧来看。当然,几位表演艺术家的精彩演绎也功不可没。

 6 ) 识人也是一门本事

必须称赞剧本,开始几分钟用几句幽默的对话就勾勒出鲜明的律师和护士形象,结局对我是大反转,在法庭上那么激烈的对话下犯人还能表演的那么好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在结局没揭晓前我是真的同情他。看人真的是一门本领,自己没有修炼到位。女主形象气质很佳,救人计策很赞,有胆识有魄力,但偏偏看错了男人。一个为了钱杀人的人说再多情话也不要信。替她可惜,但真的佩服这份爱。

最喜欢的就是胖律师。严肃的时候能控场,台词和细节都表现的很好。平时幽默搞笑,口嫌体直型,双下巴都是戏,玩电梯的时候特别萌了。

 短评

查尔斯劳顿简直是戏精!比利怀德的电影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都是在结尾峰回路转,此片简直是两位大师珠联璧合的杰作!

2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诙谐的对白,严谨的思路,一心要把观众往沟里带的情节。ps:我觉得那个女仆的表演也很不错!

7分钟前
  • jiyun
  • 力荐

比利怀德真的是各种意义上的领先时代五十年,连防剧透声明都领先了

11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抱着对法庭题材的偏见去看,没想到竟是一部够回味好几天的片子,不仅仅因为惊艳的结尾,整部戏就像让观者身临其境一样,思其所思、忧其所忧,黑洞一样的剧情吸引着人,最后把你完全裹住、迅速吞噬。演技、导演、编剧真是惊为天人。第一部怀德片。

13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老电影真好看!徳黛丽当时已经56岁却还气场十足,特别适合这个角色,但有一段崩溃戏不喜欢,不像她。作为阿加莎的老牌读者当然一下子就猜透结尾了但完全不妨碍……每个人的表演都精彩,细节做得特别足。……比喻一如既往的好“就像溺水的人抓住剃须刀片……”

15分钟前
  • 荞麦
  • 推荐

当结尾旁白说“影院友情提示,为了保证您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有机会获得更大观影乐趣,请您不要像任何人透露这部电影的结局”时,真爽,这个电影真是骗足了同情心,飚足了演技,压足了节奏,然后唰唰大释放。一场英国男人和德国女人之间爱情与欺骗的故事,现在才看,对不起比利·怀尔德老人家。

19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无论是剧本、导演还是个人表演,几乎都无可挑剔。机智的台词和精彩的法庭辩论,十足精彩!即便在结局前猜到了最终结果也并不会让电影在精彩程度上有丝毫削减。btw,电影最后提示请勿剧透我还真是头一会见。★★★★☆

21分钟前
  • Q。
  • 推荐

我就猜到一个反转,就是他妻子可能故意做假证,结果最后十分钟又反转了一下,而且和之前的那些真正的证词全部对应起来了,从那个年轻女子坐在旁听席上哭起来说自己第一次碰到这种庭审,结果那个年轻女子果然和被告有一腿,结果正当我在想法律可能结果不了一个畜生了,这时候他妻子爽快的给了一刀。

23分钟前
  • da
  • 力荐

这片最大的反转不是影片末尾的谜底揭晓,而是看完影片后我查到女主角拍摄时已经五十六岁了。昏迷。

25分钟前
  • 又烧包小队长
  • 力荐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精妙情节配上比利·怀德的风趣对白,以及查尔斯·劳顿、玛琳·黛德丽、泰隆·鲍华等人的精彩表演,几近完美的电影。不老的玛琳·黛德丽,又被感动了,真棒。

2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五星级结局,难以置信这是1958年的黑白电影!

31分钟前
  • XA™
  • 力荐

演的不错,但是结局也没有说的那么玄乎吧?多读几本阿婆的书,这样的结局还不是手到擒来。

34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推荐

当我翻看古代先贤们的著作的时候,我就已经意识到了,今天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只是积累的结果,但从智力而言,这几千年来,人类其实没有什么变化。同样的道理,抛开所有技术的更新,从智力的层面看,这部六十多年前的电影,仍然是登峰造极的作品啊。。。

35分钟前
  • 贝果在唱歌
  • 力荐

本期待着一个传说中的“神展开”,憋着没去提前翻答案给自己泄底,谁知后半段玛琳.黛德丽被作为检方证人传唤时,一下看透悬念,猜中结尾,泄气了不少。故事全部在内景中展开,叙事层层铺垫极具耐心,各出场人物、对手戏间火花迸溅,台词的机智与机锋暗涌…可谓庭辩戏的经典模板。

36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好片遇上好字幕~爽

37分钟前
  • 般若死火
  • 力荐

满分!无法形容的精彩!怀德和阿加莎的完美结合,猜了几次凶手都没中,我还真是。。。马琳黛德丽已经56岁的人了还那么美,果然是remarkable。演员都极其出色。太精彩!

42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男人贪心,女人贪爱

44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又是让我尖叫打滚的经典佳片!绅士又纯青的表演,奇妙而精巧的情节推进,幽默且风趣的细节,当然还有巧夺天工的结局!尽管后来的电影常常窥见模仿此处环节之处,但查尔斯劳顿、玛德琳黛德丽和比利怀尔德终究是无法复制的!

45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力荐

Marlene Dietrich 的气质与片子并不十分切合啊,此时的她居然56岁了,难以置信!

49分钟前
  • 小凯撒
  • 力荐

律师三寸舌,妇人宫心计,两者皆不敌,最坏男人心,花心郎算尽太聪明,反算了戚戚性命

52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