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丹麦女孩

剧情片英国,美国,比利时,丹麦,德国2015

主演:埃迪·雷德梅恩,艾丽西亚·维坎德,本·卫肖,塞巴斯蒂安·科赫,艾梅柏·希尔德,马提亚斯·修奈尔,尼古拉斯·伍德森,皮普·托伦斯,克劳斯·布埃,埃默拉尔德·芬内尔,理查德·迪克森

导演:汤姆·霍伯

 剧照

丹麦女孩 剧照 NO.1丹麦女孩 剧照 NO.2丹麦女孩 剧照 NO.3丹麦女孩 剧照 NO.4丹麦女孩 剧照 NO.5丹麦女孩 剧照 NO.6丹麦女孩 剧照 NO.13丹麦女孩 剧照 NO.14丹麦女孩 剧照 NO.15丹麦女孩 剧照 NO.16丹麦女孩 剧照 NO.17丹麦女孩 剧照 NO.18丹麦女孩 剧照 NO.19丹麦女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2 12:36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你所有的痛苦,都源于你没能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尼采

《丹麦女孩》(The Danish Girl)讲述的就是一个患有“易性癖”的“女孩”的故事,原型取材自世界上最早“变性手术”案例的主人公莉莉·埃尔伯(Lili Elbe)。该片由Tom Hooper 导演,小雀斑Eddie Redmayne主演,故事原型是活跃在上世界二三十年代的丹麦艺术家Einar Wegener 和他的妻子Gerda Wegener。
埃纳尔和格尔达是一对甜蜜恩爱的画家夫妇,由于妻子格尔达取材的模特不够亮眼,她的画作平庸乏人问津。偶然之间,格尔达在丈夫身上发现隐藏的灵感,现在的说法就是玩变装秀,终于引火烧身,埃纳尔从此踏上变装的不归路。
该片最重要的就是两个优秀的演员拯救了这部戏,饰演妻子的艾丽西卡·维坎德和小雀斑飙足戏瘾。他们的互相依恋到最后互为亲人,这种虐心的情与爱不断拉锯纠缠,是影片最大的看点,当然小雀斑女装造型的摄人魂魄也是惊艳爆破点。
不过我看小雀斑的女装造型,也就一般般,只是小雀斑通过很多细节的呈现,让人对这种内心女性意识不断膨胀燃烧的渴望,感觉后怕。小雀斑的表现似乎真让人以为他已经完全走进埃纳尔的世界,或许是莉莉的世界。
演员的演技非常好,但我没有觉得这部电影很好看

 2 ) 真爱并非艺术品。

观影结束后还是决定先说说好的部分吧。我想给演员打六颗星,电影三颗星,所以平衡一下还是打了四星。

我知道许多人看这片子会被触动到哭。我也泪目了两回。一次是在Lily和男人接吻后回家,Gerda见他哭了,关切地握住他的手。真正的爱人就是这样的,比起诧异,比起责怪,更先想到的是关心,怕你在哪儿受了委屈,遭了欺负,而将自己的感受放置一边。还有一次是第二次手术做完,Lily终于在从高烧中醒来,苍白得像一只鬼魂,她哭着说她终于成为完整的自己了,眼泪里带笑。我不得不为Eddie的演技心折,这哭很难让人不动容。
Eddie的演技又精进了。不光是体现在那场镜前的裸戏。他自恋地欣赏自己的躯体,幻想自己是个女人该有多美,然而悲哀地看见自己的器官,自欺欺人地将它藏起来,继续幻想自己是完美的。这个设计确实精妙。但我想夸的是他在影片中所有的眨眼。他仍是Einar时,是个比较内敛的男性,更多的像个男孩子,眨眼后腼腆地微笑。变身Lily后,刚开始是因为羞怯,后来是因为自我的释放,他的睫毛颤抖,然后轻轻垂下,同时嘴角含着一抹自然的笑,那神态实在是妩媚。他低头的幅度令他像一朵娇花,又或者一只逆风风行的蝴蝶,脆弱得让你不堪碰,正如本老师那角色所说,仿佛吻他之前要先获得允许。Eddie令这一角色成为了女人。每一个坐姿,每一次行走,换上新衣的旋转,抽烟时的自怜,都是真正的女人所为。不论他的女装扮相美或不美,他在他的周身散发出一种气场,那气场便叫做美丽。(身为女性我自愧不如)
Alicia真的很棒。其实之前看UNCLE或者机械姬时都没有很喜欢她。但是在这里她成功了。她成功地演绎了一个善良的妻子、一个贴心的朋友、一个求爱不得却甘于付出的女人、一个真善美的人。这个角色受的折磨并不比Einar少,所需要的勇气甚至比Einar多。他们在一张床上,隔着一张纱幔,她伸手去触摸Lily,她曾经的丈夫。多让人心酸。她爱他,无论他怎样变化,直到他死去。她的哭泣都是他带来的,看见他痛苦,她便痛苦。
感动除了是被演技打动之外,还因为完美的配乐,出自《模仿游戏》、《坚不可摧》、《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配乐的作者Alexandre Desplat。婉转动人,精致,弦乐一层层堆叠,把神经软化,把情绪推到一个宣泄的边缘。
摄影亦很美。主角都是画家,画面便也像画一样,况且是在丹麦这么个童话梦幻的地方。他们竭力抓到主角们最美的模样。

但是光有美是不够的。
前几天看《电子云层下》时,我便是这么评价,此时还是这一句。现在的导演们都善于营造一个美丽的场景,创造一个美丽的意境,他们精心设计过细节,让人觉得赏心悦目。人总是爱看美的东西的。但是美是不够的。
这个故事本身是如此独特,如此不寻常,如此冲击心灵。你想,一个人拥有美满的婚姻、蒸蒸日上的事业、正常而愉悦的生活,他突然间意识到自己真实的灵魂,没人逼他,选择权在他自己手上,要牺牲什么,会失去什么,他都一清二楚。然而他做出了选择,一个在此之前无人敢做的选择。他真正为自己而活。光是想想就知道这里面有多少复杂的感情,多跌宕的转折,该有多荡气回肠。然而可惜的是,电影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影片大概开始十分钟,Einar便表现出对女装的爱好。完全没有铺垫,并且那爱好十分强烈,这实在令人莫名。虽然他之后有说自己年轻时便知道自己有女性的一面,但一句话便想作为背景,是远远不够的。再说Gerda刚开始发现他将女性衬裙穿在衬衫下时,竟然完全不感到奇怪。这也就罢了,Einar开始不断地穿女装出门这一情节也是突如其来的,片中没有交代他转变的过程,他与妻子就这一事的争执亦没有多少笔墨。直接就进入了最大的矛盾点——他的身体和心理的不相符。导演却仅仅用他不断地换装、照镜子这些重复的段落来演绎,看得多便觉得乏味。
影片进入后半段,观众一开始对于他性别的好奇心已经逐渐淡去,此时该拿出最大的矛盾来,把最深层的东西剖出来。但导演只是继续让情节快速地走下去,第一次手术之后,和妻子争吵,然后是第二次手术。件件事都是点到为止,走马观花地把他的一生走完,影片的节奏便变得奇怪,其实没必要剪成两个小时。
我们都知道Einar和Gerda,甚至Lily和Gerda彼此是相爱的,然而我们不知道这爱是如何维系下去的。Lily总是在问她美么,然而我们不知道她在想些什么。我们是如此想感同身受,却做不到。剧本写得太浅。
如果不是这两位演员来演,这电影恐怕会成为一个轻飘飘的花瓶。真爱不是艺术品,真爱应该更有重量,沉甸甸得叫你拿不出简单词语来形容。美是不够的。

现在有许多人想为LGBT人群发声,想让社会拥有更多的宽容和同理心。这都是很好的出发点。更多此类题材的电影出现是件让人欣慰的事。但是确实其中大多数的质量都不高。它们更多的是为了同志而同志,或者是没有理解真正理解他们的心态,只是出自编剧或导演自己的想象。有时候噱头越大,越容易不切实际。总归还是觉得挺可惜的。

Eddie去年拿过奖了,今年应该是没希望了。但是我们可以期待一下Alicia。

PS:本老师出场之后我实在没忍住,一直笑到他的戏份结束。

 3 ) 男权主义者拍摄的跨性别电影

先来说说这部电影的优点吧。

首先摄影和配乐还是很美的。但看多了略带复古、灯光昏黄阴暗的腔调,其实也就免疫了。

其次化妆比较细腻。从艾纳一开始穿女装的拙劣搭配,到后来熟能生巧、渐入佳境毫不费力的玩转各种贵妇风,然后是做完手术后的苍白脸孔。

最后要夸一下小雀斑真的是蛮拼的。从在镜子前面自恋的欣赏自己的身体,再到进妓院去模仿女人妖娆的肢体动作,都可以看的出来。

但所有的优点,并不能盖过这部电影的硬伤。

男变女之间的角色转换太突然了。艾纳喜欢穿女装,真的是让人没有一点防备,一夜之间就着迷了。完全没有经历过一个时间段的纠结和挣扎。导演可能异装癖的功课做的并不是很充分。

再比如,艾纳在他生理性别为男、心理性别为女,还很爱他老婆的时候,又去约会其他的男人。这其实应该算是跨性别者而不单单是gay那么简单。这种扭曲,导演并没有表现出来,而是用几次争吵就一笔带过。

变性,不是你穿穿女装,抹抹口红,戴戴假发那么简单。虽然有提到艾纳儿时和同伴的基情,但说服力不够。如果穿插童年或者成长过程中的对女性身份的渴望,会更完善,也会更有血有肉让人觉得不那么莫名其妙。

剧情架构上没有凸显矛盾冲突,从故事主线上来说,也是一味强调“我要变性”,“我就是要变性”。而对社会压力和家庭压力的承担显得是那么的无力和苍白。对妻子心理状态的描写太过于缺乏。或者说,女主的爆发力不够强。

其实说到底这部片子是噱头大于看头。没有找真的跨性别者或同妻来参演,是最大的败笔了。

 4 ) 从国王的演讲到丹麦女孩——汤姆·霍珀的男权癌

汤姆·霍珀一直是一位个人很喜欢的导演,从之前国王的演讲到悲惨世界无一不体现着他对场景的操控力,作为一名男性导演,最为不易的是他对观众感情的煽动,每一次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然而之前的作品不论拿的是小金人还是钻石人都掩盖不了一个通病:他作品中的男性主观视角,说人话就是:他直男癌。

国王的演讲——讲诉了约克郡公爵如何在妻子的帮助下克服各种生理心理问题,在公众前完成演讲的故事。为什么这部影片没有看出导演的毛病呢?人家是国王啊,额,对了,人家是个雄性国王。然而,当今社会,观众需要的是:即使你拍女王也要拍出这种视角。现在是唯权/钱至上,而不是唯雄性至上啊。我赌五毛,如果汤姆·霍珀拍女王绝对拍不出来《国王的演讲》的效果。

<图片1>

悲惨世界就更不用提了,本来就是旧时代的故事,直男癌不直男癌几乎看不出来。观众们记住芳汀那张楚楚可怜的小脸就够了。

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么一个热衷直男视角的导演居然拍了跨性别题材的电影!或许是导演本身就对历史题材情有独钟。然而,我宁愿汤姆·霍珀去拍维京海盗也不要去拍跨性别题材。影片全程就像《国王的演讲》一样,我只看到“他”的渴望和需求以及她对“他”的各种帮助和奉献,没有展现Gerda的内心世界,尤其是Einer变性时Gerda的内心演变,这是影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啊,也是最能打动大多数女性观众的一部分,导演居然不带而过了!

如果演员稍微把握不住,故事就成了——丈夫变性抛弃柔弱妻子。你看,即使历史上的Gerda是著名的女同性恋到了汤姆·霍珀手里也能演绎出一个牺牲妻子成就丈夫的狗血故事。

更让人无语的是,本身跨性别的故事受众就小,能够接受此类故事的大多数都是女性和LGBT人群,汤姆·霍珀恰好惹怒了这部分人。《丹麦女孩》,我祝你票房一路走好……

 5 ) 可能是一篇剧透

【可以删掉‘可能’】电影上映前写的:
     
  磨磨蹭蹭了大半年,终于把《The Danish Girl》的原著读完。在看书的过程中,电影也一直有进展,已经进入后期制作啦。【update 已经上映啦】【已经看过 添加一些观后的东西吧】
      
       一直在关注imdb上的演员表,几位主演的角色也定了,所以在看书的时候简直不停地脑补画面!而且真的有好几个超让我这个Eddie粉激动的关键情节啊!!虽然不知道导演会怎样拍,也不知道会对原著改编多少。。。

      《The Danish Girl》是根据真人真事儿改编,个人觉得除了主线,作者自己YY了不少情节,挺多很戏剧化的情节吧。大致的故事网上都有,但书中还有很多挺特别的!

       很喜欢电影的卡司,直接结合几个主演把书中的情节小小地剧透一下吧!语言表达能力不太强,英文水平也比较有限,可能有些地方理解得不对或者表达不太准确,而且前半本书看得比较早而且不细致,有些记不太清了,欢迎指正!

先来演员表 (有些人物的名字和原著不太一样,就按这个啦)
Alicia Vikander——Gerda Wegener
Amber Heard——Oola
Eddie Redmayne——Einar Wegener / Lili Elbe
Matthias Schoenaerts——Hans Axgil
Ben Whishaw——Henrik

开始唠叨

       雀斑扮演的Einar和Alicia扮演的Gerda是一对住在哥本哈根的画家夫妇,还是师生恋之后结婚那种。Gerda本来让俩人的好友 歌剧歌手Anna当模特画画,但Anna有事儿,于是Gerda就求自己的丈夫也就是Einar穿女装帮忙当下模特。原书中的Anna我猜测就是电影里Oola,身份也变成了芭蕾舞演员,因为原书中没有Oola这个角色,但她还挺重要的,猜测就是Amber扮演的这个。【电影里好像没啥关系,就是让Einar帮个忙,Gerda的画一直不受看好,她还挺受挫】

       Einar后来就喜欢上扮女装,中间又blablabla各种事儿。一次Einar扮成女装也就是Lili参加了个舞会,遇到了同是画家的Henrik,对!就是小本!俩人就有点勾搭上,没事儿去溜溜弯弯,可能还搂搂抱抱亲亲吧!!但是Gerda知道后心理不舒服,觉得Einar 你还是我丈夫,而且你是在骗Henrik,所以就劝Lili不要和Henrik接触了,于是俩人也就暂时断了联系。【恩,第一次见就勾搭上了,就亲了,预告里那段,Gerda就看到了,Henrik应该是当时就看出来是Einar了,就是知道他是男的】

       修奈尔扮演的Hans是Einar的儿时好友(PS.个人觉得修奈尔很符合书中Hans的形象!!演员表还没定下角色时就觉得修奈尔是Hans!) 俩人小时候经常一起玩,甚至有点点BL的感觉,俩人还玩过类似过家家的游戏(应该是,一个扮男的一个扮女的,结果被Hans爸爸捉住!)后来长大就没怎么见过。Hans在Henrik的情节后又出现了,重新联系了Einar夫妇,但Einar一直没见他,只以Lili的身份见过他,还骗他说自己是Einar的妹妹。(骗发小很不靠谱。。。)【是在巴黎遇到了Hans,提到了两人小时候的故事,Hans说Einar扮女孩太美,自己忍不住亲了他】

       blablabla 为了艺术发展吧,夫妇俩人搬去了巴黎。在巴黎Lili活得更自在了。略过些心理变化什么的。。。 Gerda画了很多Lili的画,挺火的,Hans又是搞艺术品的,就帮她卖画。Hans还和Gerda小小地暧昧了。。。

      再后面就是Einar决定做变性手术了,是去德国的德累斯顿做的,Gerda很支持他,不忍心他痛苦。第一次是自己去的,手术完了Gerda去陪“她”。医生还告诉Gerda,在手术时发现Lili身体里有未发育的卵 巢。。。应该就是说Einar/Lili天生就是个双性人?!【电影没提这些内容,电影还简单演了去看其他几个医生的故事,书中也有这部分】

       做完第一次手术,她俩就回哥本哈根了,还一起生活。Lili在逛街的时候又遇到了Henrik!!俩人就fall in love了!Henrik一直表示,我不在乎你怎么怎么样啊,我一直都知道啊,我爱的就是你啊。。俩人还定了终身。同时呢,Gerda也决定要开始自己新生活,就真的和Hans在一起了。。。Hans其实是一直对Gerda和Einar帮助很大,很关心他们俩,Gerda的心理波动很强烈,他也一直安慰她那样。【俩人是经常一起,但并没有真正在一起吧,Henrik其实喜欢的是男版的Einar】

       Henrik因为有画展什么的事儿先去了纽约,让Lili之后去找他,说要在纽约结婚!Lili不死心,想生孩子,非要做第二次手术,Gerda这次就不支持她了。Gerda和Hans回了Gerda的加州老家(Gerda是美国人),她俩这部分就没了。最后是Gerda的亲弟弟,书中的Carlisle ,陪Lili去的德国做的第二次手术,结果如真实中的人物。。。但书中没有明写Lili's death,但是讲了第二次手术失败了。Lili生命的最后,是Carlisle和Anna(她去德国演出)陪在她身边的。【电影的结局是死在手术后,Gerda陪着身边】

       原著大概就是这样吧。特别让我这个脑残粉激动的就是雀斑和他的男神小本最后还真的算是 在!一!起!了!嗷嗷嗷嗷。。。修奈尔的角色内容应该是第三重的,也是很期待!

       但书中分量不小的Carlisle,电影的演员表里没有出现这个角色,不知道是改名了,还是删掉了。他一直挺帮助姐姐和Einar的,还从美国来到欧洲帮助她俩,带Einar去看病,最后Lili的手术也是他一直陪在床前。

       书中还讲了不少Gerda之前的故事,她之前有个丈夫,但是死了。书中对回忆和内心的描写还挺多的,没记太清,也就不多说了。

       好吧,大概就是这么多。不知道电影会拍成什么样,但想到Eddie和小本这一对已经很满足了呐呐!!!继续等吧!

【电影看完后的个人吐槽】
·虽然很喜欢小本,但他和雀斑实在没有任何化学反应!!!看着很是尴尬,尤其是变成Lily后,雀斑穿个小高跟就比小本高出不少,电影院大家都笑场了。。。
·电影摄影什么的很美,但剧情感觉深度不是很足,非常碎片化,角色塑造得也不是很立体。演员们都很不错。雀斑接受采访时说过自己和老婆都很喜欢Matthias,这片里马蹄也是男性光辉哈哈!虽然角色挺酱油
·不太喜欢雀斑的服装,个人觉得都好老气,妆容也没有怎么遮雀斑,皮肤确实不太好唉。。。雀斑确实很拼,也是他的最大尺度了。。。看得特心疼雀斑,演这个很不容易,比去年霍金更赞

 6 ) 低级的导演趣味

汤姆霍珀是我比较不喜欢的著名导演,不喜欢他是从《国王的演讲》得了奥斯卡开始,我是挺芬奇《社交网络》的,直到今天我还是觉得《社交网络》更胜一筹。之所以对汤姆霍珀是不喜欢而没沦落到讨厌是因为我还挺喜欢《悲惨世界》的,但可能是因为那里面的音乐而不是电影本身。 《丹麦女孩》真的很难看,难看到我坚持看完是因为想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说好,我想看个究竟。究竟是小雀斑演得好所以大家说影片好?究竟是摄影好所以大家说影片好?究竟是小本来客串所以大家说影片好?究竟是tm眼睛多瞎才能说这片好! 讨厌汤姆霍珀不是没有原因的,我认为他是个功利心太强的导演。他的导演能力大概就是《国王的演讲》那种水平,配合上牛逼的美术和摄影还有演员最后是能鼓捣出一个不过不失的煽情片儿的。当他碰上《悲惨世界》这种超级经典的时候效果就会好一些,但碰上《丹麦女孩》这种有深度的题材时就比较悲催了。也就是说他导演符合普世价值的影片时尚还可圈可点,但导演惊世骇俗的有争议的题材时其肤浅就暴露出来了。 你敢说你真的理解艾纳和格蕾塔之间到底是怎么回事?一开始两人的游戏我懂,但艾纳第一次在舞会当着妻子的面跟男人接吻你真的懂?艾纳没事就在家说自己是莉莉你真的懂?艾纳第一次变性手术之后还和妻子躺在一张床上睡就隔着一个帘子你真的懂?我不想继续举例了,反正我几乎从头到尾都不懂。 小雀斑演技是牛逼,牛逼到第一个眼神我就被他震住然后反复感叹这真是个天才,但是他的演技全程都跟所有其他人脱节,只有在他独角戏的时候气氛才对,一旦画面里出现其他人我就觉得他们演的不是一个电影。要么小雀斑是戏霸,要么就是导演出了问题。tm我的小本是来搞笑的么?为毛要来演那个令人尴尬的角色?演不了主角咱们可以不演啊,何必呢!我等粉丝看你那么尴尬那么不走心真是心都碎了啊! 性别倒错这类题材一般有两种主题:一是我也是人,除了性别混淆以外我跟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二是我天生与众不同,我要勇于追求这不同。我通常认为真正的同性恋会倾向于第一种主题,而假同性恋或者同性恋题材的看客们会倾向于第二种主题。所谓的假同性恋就是自以为自己是同性恋的娘炮,毕竟现在同性恋已经成为了一件时髦的事情,还请各位娘炮手下留情,不要再用自身行动污蔑同性恋了。 这里还是忍不住要提一下《卡罗尔》,《卡》明显属于第一种主题,我看完的第一感觉就是除了俩主角都是女的以外我真没觉得这跟其他爱情故事有什么不同,这也是《卡》在我心中评价很高的原因,终于有影片不再用同性恋的特殊性作为噱头,而是认认真真的讲一个同性恋的爱情故事。我不需要看多么惨烈的内心纠葛,我只需要看到她们紧张地互相接近,努力地挑逗对方,认真而笨拙地相爱,我就知道这份感情有多么来之不易,这种举动有多么惊世骇俗,这两个人有多么奋不顾身。所以在我看来真的只有同性恋导演才能真正把握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包括李安,《断背山》牛逼,好看,那是因为他很清楚地想要把电影做成第一种题材,但想要做成和真正做成还是有区别的。李安那么细腻的导演手法高超的人都做不到,何况汤姆霍珀这种人才呢。(当然汤姆霍珀还算人才,不是庸才) 《丹麦女孩》属于第二种主题,但是他的人物实在太片面,立不住。一个角色可以有缺点,只要他是复杂的多面的,那么他的缺点观众也可以接受;但如果这个角色不仅有缺点而且还单薄,那么这个角色就会变得讨人厌,如果这个讨人厌的角色偏偏是主角,那这就是个悲剧了。弹幕里无数次有人发觉得男主太自私了巴拉巴拉,我觉得这是导演造成的。艾纳不是自己主动发现自己性别有问题的,某种程度上算是他妻子引导的;艾纳不是立刻变成莉莉的,他竭力拖延了一阵子,后来也为了格蕾塔接受了各种不靠谱的治疗;当他变成莉莉的时候他甚至连自己最爱的绘画也放弃了因为他想真正做一个女人;他坚持尽快做第二项手术是因为他想借此解放格蕾塔;最有利的证据就是他二次手术前的痛哭,足以证明他的纠结。但是仅凭观感很难得出这一结论。 片中的所有感情线我都不太明白,上学时候有次拍作业老师点评我时用了一个词叫“比划”,我非常赞同。所谓“比划”即是所有应该有的你看似都有了,所有应该做的你看似都做了,但只是照猫画虎而已,没有深入,没有刻画,只是走马观花过了一遍。后来我发现“比划”真的很难改,因为我甚至不知道哪个地方我错了,我似乎都做到了,但又什么都没做到。片中艾纳和格蕾塔应该是相爱很深的,表现方式就是开篇时候他们形影不离人人称羡夜夜打炮,难道不觉得敷衍吗?后来倒是多少显现出来一点了,因为即使艾纳变成那个鬼样子格蕾塔都不出轨甚至还跟他在一起并且时不时还表露出对艾纳的不甘心,但这是整个影片的容量啊,要是连这点都表现不出来那说得过去吗?格蕾塔跟那个代理商,韩剧的套路都出来了我也是醉了。艾纳跟小本,那是什么玩意?真的不是出来开玩笑的吗?艾纳跟代理商,这部分几乎就没说。感情戏不清不楚也就罢了,艾纳本人对性别倒错这件事的态度和转变呢?就反复让小雀斑在那对着镜子对着观众搔首弄姿的就完了吗?这真的不仅仅是没拍出来的问题了,这是一种对观众的误导!同性恋不是矫情逼,导演不应该把自己的意淫当做事实再三地拍出来,这明显是非同性恋对于同性恋的臆想,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偏见。反正这几段真的一点都不美,挺脏的。 真正吸引人的是艾纳和格蕾塔之间的感情,艾纳对格蕾塔需要,有愧疚,需要是叫格蕾塔陪他手术,度过虚弱,愧疚在电影里仅仅表现为莉莉在格蕾塔针锋相对时眨眼睛闪烁的强颜欢笑。 真正吸引人的是格蕾塔对艾纳的爱和理解,以及由于太爱而造成的不理解。我爱你所以我支持你变性,但我看见你就会想起以前,想起以前那个我爱的人,我知道你不是他了,但事实是你就是他,你是从他变来的,你们拥有同一副身躯。这太绝望了,就跟所有爱情故事里有人变心了一样,你还是你,但其实你不是了。这是格蕾塔永远走不出来的困惑,这也是艾纳不再画画的原因,是艾纳一定要进行第二次手术的原因,这才是最打动人的部分。艾纳上火车临走前给格蕾塔的那一吻我差点哭了,因为那是艾纳以艾纳的身份对格蕾塔的告别,格蕾塔在那一刻心里想到了什么?她大概没想到艾纳会突然吻她吧,更没想到艾纳会亲她的嘴,那一瞬间的错愕之后涌上心头的是对往昔岁月和真挚爱情的全部依恋,不是用语言来表达,而是用真实的触觉。难道不想奋力地抓住这最后一吻吗?难道不希望这一切只是一场磨人的梦吗?难道不觉得在热烈的渴望之后浑身被浇了一大桶冰水吗? 真正吸引人的是艾纳发现自己性别倒错后的反应,是早知如此?是错愕震惊?是难以置信?是心怀愧疚? 真正吸引人的是格蕾塔对艾纳坚定的爱之后又爱上了别人,这也许并不是对艾纳的背叛,而是对格蕾塔自己的背叛。格蕾塔不许自己忘记艾纳,所以她不许自己爱上别人。看着莉莉既是对艾纳的忠诚也是对自己的折磨,格蕾塔需要折磨自己产生的痛苦来铭记艾纳。 以后有兴趣继续补充吧,没写的时候还没感觉这片子这么差,真是越写越惨不忍睹啊。不过小雀斑确实是天才演员,虽然在本片中呈现一种诡异的状态,但毫不掩盖他会用自己的全部来演戏这一事实,只不过我觉得表演的度尚需把握,他的问题不像别人,别人是演不出来,他是演得太出来了。

 短评

小雀斑的同妻那还是很值得一做的

8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最深的感情,是在兩人關係中放下自己的需要,一心成全對方,成為她自己。特別喜歡Alicia演的格爾達,兩人同是畫家,既是夫妻也是知音,從一開始的幸福妻子到眼睜睜看著丈夫一步步變成她,內心的痛苦只能獨自承受。沒有柔弱的機會,只有為了守護所愛,感傷到底也要勇敢微笑的自己。

10分钟前
  • 愛永
  • 推荐

gerda太伟大了 可能这种爱只能存在在电影里吧。。/小雀斑本应该连拿两座小金人的/结局太完美了 就让lily自由的飞吧

14分钟前
  • 帅的让人生气
  • 力荐

勉强上四星。整个电影就像一个越空越美、越美越空的怪循环。汤姆·霍珀无法驾驭惊世骇俗的同性题材,于是直接把它变成了自己美学的实验田。维系两位主角的究竟是什么我百思不得其解,反倒是小雀斑,几乎无比轻盈的就滑入了女性一面,美到惨绝人寰!

1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一个人纤细、敏感、孱弱却又一意孤行,在不合适的时代是极容易死去的。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在无人响应的环境内,把自我放到无限大,这个自我也是极其容易死去的。我看见好奇心、善良,包容与疯狂。那个说会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的人,到底还是任性的死了。

23分钟前
  • 无见解
  • 力荐

给题材。推荐!看到评论里又有人扯女同男同的问题。笑了——这是跨性别!

24分钟前
  • 哲哲
  • 力荐

表面上光彩照人,内核毫无灵光。 2.5

27分钟前
  • Meng
  • 较差

艾迪-媚眼如丝-小雀斑,请收下我的膝盖。格局虽小,胜在细腻。比卡罗尔打动我。两位主角都很好,想象两位原型,更是了不起。

30分钟前
  • 火火火火花袭人
  • 力荐

你最终成为了完整的自己

35分钟前
  • 鹿菏
  • 力荐

小雀斑演女人别有风韵。非常喜欢片尾戈达回到他(或者是她)的故乡,看那些画笔下的风景,开阔而自由。PS:能爱一个人爱到这样的地步,不论男女、生死,都乐意接受和聆听,让一个人自由选择他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真是一种境界了。

38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

小雀斑的影后征服之路!

39分钟前
  • 久光耀一郎
  • 推荐

哪里不如<卡罗尔>?叙事耐心铺展,情绪缓缓酝酿,表演细腻到每丝肌肉线条的轻微颤动…从不看好Tom Hooper,包括他摘奥的<国王演讲>都是四平八稳之作。这部倒极其用了心,至少不忙着讲一个好看的故事了。可跟欧容<新女友>配套观看。看完会觉得所谓男人女人中性双性的概念多虚无。期待一个酷儿时代的到来

44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告诉他,今天的哥本哈根很美。”

47分钟前
  • 啊么吸溜
  • 推荐

觉得女主演技反而更惊艳一些. our lily is beautiful. 只看画面听音乐也是享受, 难怪人人向往欧洲。

52分钟前
  • L.L
  • 推荐

太喜欢格尔达

54分钟前
  • 汪见殊
  • 力荐

还挺好看的,但小雀斑也真是浮夸,摸到女装可不可以不要那么激动,感觉都高潮了……

57分钟前
  • 三替
  • 还行

Lily固然勇敢,可Gerda才可称伟大

1小时前
  • 胡笑野
  • 力荐

电影本身其实没什么大问题,却合成了一部杂糅片,因为霍珀捕捉不到变性人的心理挣扎,流于表面,只顾贴着雀斑脸一顿狂拍,可惜。维坎德作为女配的表演轻松甩雀斑三条街,十分令人信服,对鲁尼有绝对威胁。电影院九成女人我也是醉了,这是一个女上位的时代。其实年度最污画面该是雀斑和老婆俩女争夫吧!

1小时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雀斑女装美如画,戈尔达笔下的人物一个个媚眼如丝,真是每一幅都漂亮得勾魂摄魄,难怪在装饰主义盛行的巴黎会成为一代名家

1小时前
  • Amberose
  • 力荐

片子放到一半的时候听到了好多人吸鼻子的声音,雀斑痛哭,女主的挣扎和最后一幕也生生把我逼出了眼泪,大概是期待值并不高的原因真正看完了成品感觉却十分惊艳,雀斑演技五星好评

1小时前
  • BlackRainbows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