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张骞义无反顾,踏上了西去的探索征程,才有了一个帝国沿着河西走廊金戈铁马的生动岁月,和这条通道日后的别开生面。从走廊东西两端,同时走来的学者和僧人,携带者古老的典籍和经书,穿越乱世动荡的年代,思想和信念依然生生不息。儒家与佛教的光芒沿着这里照射到整个东亚。而东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也让河西大地变得博大、宽容。河西走廊像一个楔子,揳入了中国广袤的西部。和平的使者纷至沓来,以会谈与结盟的方式奠定了今天的中国版图。身处广袤西部和遥远欧洲海岸的人们,也怀揣着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和对未知世界的探求踏上了东行的路途。从此,穿越了河西走廊的丝路延绵伸展,马帮与驼队日夜兼程。瓷器和丝绸,黄金和琥珀,僧侣与经卷,财富与憧憬,成为漫漫路途中坚持的梦想。在这条神奇的河西走廊上,一代又一代行者穿越时光。激情、欲望、喜悦、悲伤,重复轮回,把一个个遥远的国家,联络成一个更加宏大的格局——天下。
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在世界版图上,两条丝绸之路恢宏而壮美。陆上之路,从中国西安出发,一路向西,跨越高原峡谷,穿越沙漠盆地,经过河西走廊,深入中亚腹地,通连欧洲。海上丝路,从中国东南沿海,沿马六甲海峡,过印度洋,直抵大西洋岸边。
千年前的丝路辉煌,张骞策马西行,郑和扬帆西下,一段久远的故事,一段让人感怀的岁月沧桑!
这一生 一定要走一趟河西走廊
历史从未消失,只是存在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
2015年夏天,我从甘肃陇南短暂停留,看到了秦巴山地的巍峨曲折,见到了白龙江澈绿的水,却同河西走廊遗憾的擦肩而过。
两年后,我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对两年前的那趟擦肩而过的旅行,愈发的可惜了。
我看过的纪录片不算多,却也不少。让我感到惊艳的更是屈指可数,而《河西走廊》就是其中的一部。我遗憾,遗憾时隔两年才看到这部纪录片,但我有庆幸,能有这样一部纪录片,绝美的镜头,梦幻的音乐,细致的故事,落泪的情节,让我每一集都细细品味,期待着珍惜着,沉溺其中。
当我开始写这篇影评的时候,我抬头看到地图上中国西北那道狭长的走廊,伴着雅尼大师的【河西走廊之梦】,好似置身在那段连接西域和中原,伟大神秘的通道上,思绪如风,极目若梦,让人无法醒来。
我看到漫天风雪中的张骞,执着地拿着汉朝的符节,纵使千难险阻,也要向远方的未知开凿而去。十三年的杳无音讯,九年身处匈奴的羁押,时光却无法泯灭他的忠诚,岁月也无法湮没他的理想。我看到他手持残破的符节向东跪拜,他是中华文明的《使者》,打通西域则是他名垂千古的使命…………
祁连山下,那是年轻的将军纵横驰骋。年仅十九岁的霍去病率领汉朝骑兵三征匈奴,大漠风沙中是旌旗猎猎的嘶吼,金戈铁马声中是汉军对位置无所畏惧的军歌。那是一段怎样的峥嵘岁月,又是一段如何的壮怀激烈。霍去病奔驰在由他打通的《通道》上,不回头地奔向远方的夕阳,奔向历史的长河…………
悬泉置忙碌的脚步,中华文明的邮驿系统直到西域。常惠一次次出使西域的外交,解忧公主家国大义的牺牲,那是无数先驱者的缩影。当常惠最后经过那个最西端的《驿站》,身后的西域的道路是毕生难忘的辉煌。
丛山之中的洞窟,见证了大儒郭瑀师徒三代的纷乱韶华,他们的文士风骨。在中原战火纷飞之时,儒家文化在河西走廊扎根发芽,最终反哺中原。这是我们民族的《根脉》,也是我们守护传承的未来。
无边的戈壁滩上,鸠摩罗什缓缓走来,那是无数僧侣走过的路,也是佛教流传而来的路。无数僧侣怀着无比虔诚的心,看淡了风沙,看破了苦难,或是译经,或是《造像》,或是弘扬佛法,让中华大地上的文化更加炫目多彩。
堵塞的丝绸之路,隋炀帝西征吐谷浑重新疏通河西走廊,召见西域诸国,尽显中华雄风。三朝外交家裴矩,风烛残年在长安西眺,那是对河西走廊不舍的眷恋。历史应该被铭记,被正视,因为在那《丝路》之上,驼铃依旧。
盛唐的莫高窟,敦煌文化的盛世。无数不知名的工匠和画师,将河西走廊上最美的画卷留予后人。而这美轮美奂的艺术时代,正是千年前那个盛唐的缩影,让人神往,让人敬仰。而《敦煌》属于中国,也同样属于世界。
转金桶前滑过念珠的声音,河西走廊将南北一分为二,一面是青藏高原,一面是蒙古高原。是风,吹过八思巴的面颊,是诵经的声音,净化着那雪山之巅。凉州《会盟》,连接起两个民族的信仰,更拉近了中华民族的心。当忽必烈汗和帝师八思巴相视而笑之时,那是跨越时空的热血。
嘉峪关拔地而起,却阻隔了帝国的西方世界,风雨飘摇的清朝,忘不了林则徐被贬河西的无奈和愤懑,也忘不了左宗棠抬棺出征新疆的视死如归,天下《苍生》该何去何从。听,新时代的号角声,那时将是一片将要用红色染就的神州。
河西走廊蕴藏着无数《宝藏》,石油,镍矿,铜矿,钢铁……孙建初,王进喜,一个个新中国的先驱者,向着河西走廊恶劣的环境义无反顾,才有了今日新中国的日新月异。从兰新铁路到兰新高铁,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河西走廊再度迎来崛起的契机…………
《使者》、《通道》、《驿站》、《根脉》、《造像》、《丝路》、《敦煌》、《会盟》、《苍生》、《宝藏》,十个历史的节点,十篇精彩纷呈的故事,汇成了这条河西走廊,让我动容流泪。
如果真的有时光机器,我多么想让这些在河西走廊留下足迹的人到今天看看,张骞,霍去病,常惠,鸠摩罗什,裴矩,八思巴,左宗棠,和我一同去看一看今天的河西走廊,看一看今天飞速发展的中国。告诉他们,你们的辛苦值得了。
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仍在继续…………
这一生,一定要带着最爱的人走一趟河西走廊。去看那荒凉的戈壁,去看那延绵的青山,去看那烽烟中的古道,去看那敦煌壁上的飞仙,还有那雪山,流水,星河,日月。重走前人走过的路,听历史流过的歌……
这一生,一定要带着最爱的人走一趟河西走廊。
这一生,一定会怀揣这中华民族的骄傲,昂首阔步地走下去。
公元1949年6月。中国西部的夏天意味深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进入攻击线。他们的任务是解放中国西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省。
毛泽东指示说:“希望本年年底能解决甘青宁三省并直达甘凉肃三州,取得油源。
”这个“油源”,指的就是河西走廊西端茫茫戈壁滩上的油矿。骤然之间,玉门成为大军挥师西进中一个令人关注的焦点。
1898年11月,清帝国的光绪皇帝曾经下达了这样一道圣旨:闻甘肃各种矿产甚富,自来未经开采。着陶模拣派妥员,认真踏勘。毋令货弃野地,转令外人垂涎。但,遗憾的是,这次奉旨勘查甘肃矿产资源的活动,因为当时的内忧外患毫无悬念地搁浅了。
直到20世纪中期,河西走廊才迎来了真正的工业化浪潮。在共和国经济建设序列中,河西走廊因为它丰富的地下矿藏,再次成为备受关注的地方。
1949年的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解放了兰州、西宁后向着河西走廊全面推进。此刻,距离新中国的诞生已经越来越近,而能源成为共和国缔造者极为关注的头等大事。一野第二兵团的二军四师向玉门方向快速机动。9月25日,玉门和平解放。而这里,就是毛泽东在电报中所特别强调的“油源”——祁连山下的老君庙油矿。日后,它有了一个更加为人熟知的名字,玉门油田。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由于内燃机的发明,石油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乃至军事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对于这一点,新中国的缔造者们非常清楚。此前的中国,一度被世界地质学界称为贫油国家。曾有西方学者说,中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地下几乎不可能有石油存在。
1921年,年轻的地质学家翁文灏派遣刚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地质系硕士毕业的学生谢家荣到河西走廊西部的玉门一带进行油田地质调查。他的到来,成为一个清晰的标志——有史以来,第一批中国自己的地质学家穿越了祁连山与河西走廊。他们是循着古老的历史线索来到这里的。
甘肃玉门一带出露石油的迹象,早有史书记载。公元267年,西晋人张华在他的《博物志》中就描述过:“酒泉延寿县南山出泉水……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黄后黑,如凝膏,燃极明。”唐朝宰相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也留下了对玉门石油的记载。这些从地下缓慢涌出的石油,千百年来被当地老百姓土法捞取,用来照明、配药。
谢家荣的调查进行得很艰苦。20世纪初的河西走廊清冷荒凉,繁华不再,他们只得借助毛驴,往返于采集点之间。半年后,《甘肃玉门石油报告》完成。这个报告引发了中国地质学界对河西走廊地区的关注。只是,此时的中国处在异常动荡的政治局势下,军阀混战,没有能力继续开展针对玉门的石油勘测。这一等,又是16年。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军队封锁了中国沿海的港口,这让始终依靠原油进口的国民政府不得不寄希望于在中国内地寻找石油资源,他们将目光对准了河西走廊。
1937年夏,作为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设置的“甘肃油矿筹备处”的一员,40岁的孙建初带队前往玉门寻找石油。这一次,他们收获巨大。孙建初在考察队撰写的《甘肃玉门油田地质报告》中激动地写道:“已可断言,石油即将出现于甘肃之西部,如具备良好条件,可望获致极佳的产量。”并明确建议,以老君庙为中心,立即施工钻探。
玉门油矿的第一口油井,人们亲切地称它为“老一井”。1939年3月,孙建初主持启动了这口油井的钻探工作。1939年8月11日,老君庙一号井喷涌出工业油流,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的起点。日产10吨原油,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截至1949年玉门解放,老君庙油矿共钻探成功44口油井,共生产原油50万吨,这占当时中国石油总产量的90%以上。孙建初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石油之父”。
新生的共和国百废待兴,以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为主的大规模建设即将展开,沉寂了许久的河西走廊。又一次迎来了它重新崛起的契机。1950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制定的《西北区经济建设三年计划草案提要》中,明确提出“西北地理环境和经济资源,决定了它是我国最巩固的、最有希望的国防建设和工业建设的重要基地之一”。
工业建设的发展离不开石油,加强石油的勘探、开采,成为了一件头等大事。1951年的5月27日,中共中央收到一封来自西北局第二书记习仲勋的信件。
信中说:“经过一年来石油地质的勘测,现已就甘肃河西走廊地区详测了十一个储油构造,其储量约有二亿五千万吨。”这封信所传递的信息无疑是令人振奋的——当时,全国对石油的实际年需求量约50万吨,而1950年全年实际开采量还不足10万吨。在这封信中,习仲勋还提出了详细的开发计划,建议1953年起开矿及建厂,争取在1955年底开始出油,年产原油六百万桶,这样就首先满足了全国目前的石油年需求量。同时建议,在兰州修建炼油厂。第二年的2月,毛泽东签发命令,将解放军19军57师改编为“石油工程第一师”。数千名征尘未洗的官兵成为新中国在河西走廊的第一批城市移民。
1952年岁末,玉门油田和兰州炼油厂被同时列人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中。5年后。1957年12月,新华社正式向世界宣布: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在河西走廊的玉门建成。这个油田在万众瞩目中迅速成长壮大为一座大型的现代化石油工业基地。经过几代石油人的努力,玉门油田总计勘探并开采的17个区块资源总量9.56亿吨。玉门油田,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而王进喜则是从这里走出的传奇。这个15岁走进玉门油矿当童工的玉门当地人,在新中国的石油钻井岁月中,创造出惊人的全国钻井最高纪录,并在大庆石油会战中一举成名。而诗人李季更是充满激情地赞颂这座地处西北的石油基地发挥的巨大作用是——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玉门油田成为河西走廊上第一个大规模开发的宝藏。但这片无言的土地蕴藏的能量远不止于此。
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河西走廊中段,距张掖市西北13公里的黑水国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古代冶炼的历史遗迹。这意味着,早在4000年前,河西走廊就已经出现了人类自主的冶炼活动。雷台汉墓中出土的铜车马阵列就是当年河西走廊冶金工艺的最好注脚。但,生活在这条通道上的古代先民采挖矿石的地点却始终没有找到。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急需大量钢铁支撑建设,寻找铁矿资源就成为重中之重。1955年夏季,西北地质局编号645的地质队连续派出两个分队进入祁连山寻找铁矿。他们是年轻的共和国工业先锋。地质队员们先是在藏族牧民柴昂阿莱什登带领下找到了头道沟铁矿露头。
接着,年仅21岁的西北大学地质系毕业生秦士伟带领一个小组冒着严寒和给养中断的危险孤军深人祁连山,在几乎弹尽粮绝的时刻,他们坚持继续寻找。终于,秦士伟小组在一个叫桦树沟的山岩上发现了赤红色的铁矿露头带。那一天是1955年10月23日。这一年的12月,甘肃省政府正式把桦树沟命名为“镜铁山”。一个新地名就此在河西走廊诞生。
为了中国钢铁工业的战略布局,匆匆组建的634地质队,在风雪弥漫的12月火速开赴矿区,一场惊心动魄的探矿会战在祁连山中全面展开。几乎所有的矿区钻孔都布设在陡峭的山崖上。年轻的地质勘探工作者和时间赛跑,和死神较量,从发现铁矿露头到提交给国家一个大型铁矿的勘探报告,他们只用了短短的3年时间。
代价同样是巨大的。为了共和国矿山勘探,先后有11名年轻的地质队员献出了生命。杨守林21岁、白兴民21岁、李敬君32岁、郑存江27岁;孟子明37岁、段文19岁、辛立国30岁、马汉民26岁。王宏江27岁、宋尚仁30岁、计进伦年龄不详。
这里是嘉峪关市的地质工作纪念碑。这座纪念碑讲述的是中国年轻的地质工作者和一个工业城市诞生的故事。1958年1月。国家冶金部在酒泉城以西22公里的戈壁滩上确定了酒泉钢铁厂的选址。一座中国西北地区的大型钢铁企业的建设工程随即展开。7年后,1965年,一个因铁矿而兴起的现代工业城市在河西走廊上正式诞生,因为靠近古嘉峪关城,它被命名为——嘉峪关市。
就在镜铁山勘探进入尾声的时候,来自河西走廊祁连山北缘的一个意外发现震惊了整个中国。两年前,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的汤中立被分配到甘肃省地质局祁连山地质队工作。1958年10月7日,已经是祁连山地质队一分队队长、技术负责人的汤中立,带领巡回检查组来到永昌县河西堡,一个生活在永昌当地的老乡拿着一块泛绿的石头找到地质队来主动报矿。这块被地质学术语叫作“孔雀石”的矿石标本引起汤中立的特别关注。
问清矿石标本的来历后,汤中立和其他同事立即驱车赶到永昌县,然后又追踪到宁远堡报矿人的住地,找到了一个叫“白家嘴子”的起伏山冈。在这里,他们发现了含有孔雀石露头的岩体。在其后的两天时间里,汤中立等人对此处的岩体进行了初步勘查,并勾绘了地质草图。正在检查找矿工作的地质部总工程师陈鑫恰好看到了这块矿石,做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指示——要特别注意,化验矿石中是否含有镍元素。几天后,陈鑫来到河西堡,带来一份化验单。
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金川铜镍矿床最早的一份矿石标本分析报告。河西走廊上的这次重大发现,是上天的恩赐。镍,一种银白色金属,由于它具有良好延展性和稳定性,难熔耐高温,在空气中不易氧化,因此是—-种十分重要的有色金属原料,被用来制造不锈钢等高强度钢材,广泛用于雷达、导弹、坦克、航空与航天器、原子反应堆等军工制造业。
中国一直被视为“贫镍国”,镍成为新中国唯一凭特别票证供应的金属产品,可谓是“黄金可求,镍难求”。因为这是战略资源,西方世界对此始终严密封锁与禁运,年轻的共和国急需镍矿资源。
1958年冬季,一场大规模的镍矿勘探会战在河西走廊的龙首山下旋即展开。此时,他们还不知道,在这片荒凉的戈壁滩与起伏不定的祁连山北缘地带,他们工作的意义不亚于紧随其后中国大庆油田的发现。但,起初的收获却令人失望。7年后的l965年,被命名为“金川镍矿”的第一和第三矿区勘探结束,第四矿区勘探同样证实是规模有限的贫矿。何去何从,年轻的中国地质勘探者面临抉择。
此时,汤中立受命主持编制金川二矿区深部找矿的设计方案,计划打一批深度四五百米的钻孔,找岩体深部的矿体。其中在12线ZK22孔的钻探施工中,汤中立执拗而倔强地顶着巨大风险一再修改530米的原定深度,深入挖掘,并更换了一台千米钻机施工,终于发现了深部岩枝中隐藏的富矿体。最终的勘探报告显示,发现的镍矿矿体厚度达到358.16米。
这次惊险的地质勘探,取得了对祁连山地质探索的重大突破,对中国地质勘探界具有划时代意义。而且,这份最终勘探报告所涉及的矿种远不止铜镍这两类。其中,铁、铬、铜、锌、萤石、水晶和铀等38种矿产蕴藏丰富。金川由此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规模的复合型超级铜镍矿床。
这里就是金川的人造天坑——露天开采镍矿坑。在为中国工业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后,这座露天矿在河西走廊上留下了一个长1300米、宽700米、深310余米的椭圆形矿坑。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深的人造天坑,也因此成为人类留在地球上的一大记忆景观。直到今天,对于河西走廊宝藏的挖掘工作仍在地底深处继续。这是金川矿区的主要坑口。每天,上下班的矿工们都要沿着这条斜坡道来往于井上井下。
当摄制组乘坐专车穿过全长7公里的亚洲最长斜坡道,走进镍矿深处时,不能不惊叹金川人的开拓精神。经过几十年的开采,金川镍矿的地下巷道已累计达到近千公里,相当于金昌到北京的距离。当地质勘探刚刚展开的时候,金川镍矿的建设者便已经在河西走廊的戈壁滩上安营扎寨了。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环境,创业者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史。金川镍矿从正式开采矿石,到建立起一座全部利用国产设备的大型电解镍采选冶联合企业。只用了短短4年时间。在昔日一望无际的荒漠戈壁上,一座中外闻名的新兴有色冶金工业基地在河西走廊拔地而起。
197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八下金川,组织全国50多家科研院所和建设单位联合攻关,解决了制约金川发展的大量关键性技术难题,使金川公司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在很短时间内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成功跻身世界镍钻工业技术大国的行列,在遨游苍穹的“神舟”系列宇宙飞船中,在一杆杆入地的钻机中,在一艘艘下海的轮船中,都有金川人生产的产品。一块无意中发现的孔雀石也改变了这片土地原本荒凉的命运,一代人将自己的青春挥洒在河西走廊上,曾经的荒漠变成了新的家园。
1981年2月9日,为加速金川镍基地建设,国务院决定正式设立金昌市,河西走廊古丝绸之路上,又一座蜚声国内外的新兴工业城市——镍都金昌自此崛起。今天的金昌,不仅是一座工业城市,更是一座绿色宜居的园林城市。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继续憧憬着未来的生活。因河西走廊矿产开发而新设立的城市嘉峪关和金昌,使延续了两千年的河西四郡变为今天的五座城市,由此形成了甘肃行政区划的新格局。
今天,我们沿着贯穿河西走廊的连霍高速一路行驶,茫茫的戈壁上出现了新的景观,它同样来自大自然的馈赠。由于河西走廊位于青藏高原的北支西风带上,风向稳定、风力充足,是中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许多地方都具备建设大中型风力发电站的良好条件。
如果能利用河西走廊地区每年一半时间的风量,发电量就能达到约4000亿千瓦时,这相当于全国一个月的用电总量。与此同时,河西走廊平原区为温带半荒漠和荒漠气候,光热资源丰富。2015年,这里将建成风力发电和光能发电的“陆上三峡”,成为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巨大宝库。
河西走廊,因为丰饶,所以美丽;因为历史悠久,所以沉厚包容。当它的潜能被充分发掘的时候.必将带给中国与世界更大的贡献。 若是人们从空中俯瞰这里,最能清晰感受到河西走廊的通道价值——这条得天独厚的走廊深居内陆腹地。独特的地理布局造就了中原与西域的理想联络方式。古往今来,打造并维护这条交通动脉,始终是中国的国家战略。
1952年10月1日,是新中国的第三个国庆日。天水到兰州的铁路通车。毛泽东欣然题词:“庆祝天兰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兰新路。”就在这一天,兰州至新疆的兰新铁路破土动工。建设穿越河西走廊、连接新疆的铁路是中国人多年的梦想。
兰新铁路所经地区的地质条件复杂、环境恶劣,大部分线路经过戈壁荒滩,工程分散,严重缺水,冬季漫长,运输困难。广大工程建设人员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多项建设奇迹。
1953年,在河西走廊东端的乌鞘岭,三万劳动大军正在鏖战当年中国铁路历史上最大的工程。这是当时《人民画报》上的一张照片。英姿勃勃驾驶推土机的年轻姑娘叫胡友梅。这位21岁的兰新铁路建设者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女推土机手。
1953年4月,胡友梅出席了在北京怀仁堂召开的全国第二届妇女代表大会,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朱德总司令和刘少奇副主席的亲切接见。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马兰花开》,片中主人公的原型正是奋战在兰新铁路上的女推土机司机胡友梅。
1958年12月,兰新铁路的钢轨穿越河西走廊甘肃、新疆交界的红柳河,进入开阔的西域。四年后,1962年,兰新铁路全线竣工。这条铁路东起兰州西站,向西跨黄河,穿越海拔3000米的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沿祁连山北麓、马鬃山南麓西进,跨红柳河进入新疆,再沿天山南麓经哈密、鄯善,过“百里风区”及吐鲁番盆地北缘,在达坂城穿越天山到达乌鲁木齐,全长1903公里,是新中国投资建设的一条最长的铁路干线。河西走廊没有铁路的历史,至此永远结束了。此时,距1876年中国境内第一条铁路开通,已经过去了86年。
又过了28年。1990年9月,东起中国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第二座欧亚大陆桥穿过河西走廊,全线贯通。2014年岁末。横贯中国西北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兰新高铁全线通车。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交通战略的变革在21世纪尤其显得意义非凡。不仅如此,在这条中国西部陆路大通道上,还有人们看不到的通道正在持续运行。
2000年2月。与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并称为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的“西气东输”工程正式启动。这是中国迄今距离最长、管径最大、投资最多、输气量最大、施工条件最复杂的天然气管道。河西走廊是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的能源战略大通道和中国西部重要的管廊带,是中亚和新疆的油气资源进入中国内地的中转站,也是油气产品进入川渝、中原等地区的重要集散地,在中国能源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今天,河西走廊已经建成、在建和规划建设的原油管道、成品油管道及天然气管道有十几条之多。这条宽阔平坦的走廊正在成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重要战略通道。
在曾经的历史通道上,作为通往广阔西部的咽喉,河西走廊是那么的意气飞扬,更洒下过无数先輩的血汗,沉淀了太多的期待与渴望。
而对于21世纪的中国人,这条横贯东西、扼控咽喉的超级通道,战略地位愈发凸显,也必将肩负起更多使命。
两千年前,张骞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西去的探索征程,才有了一个帝国沿着河西走廊金戈铁马的生动岁月和这条通道日后的别开生面。
从走廊东西两端同时走来的学者和僧人,携带着古老的典籍和经书,穿越乱世动荡的年代。思想和信念依然生生不息。
儒家与佛教的光芒沿着这里,照射到整个东亚,而东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也让河西大地变得博大、宽容。
河西走廊像一个楔子,楔入了中国广袤的西部。和平的使者纷至沓来,以会谈与结盟的方式,奠定了今天的中国版图。身处广袤西部和遥远欧洲海岸的人们,也怀揣着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和对未知世界的探求,踏上了东行的路途。
从此,穿越了河西走廊的丝路绵延伸展,马帮与驼队日夜兼程。瓷器和丝绸、黄金和琥珀、僧侣与经卷,财富与憧憬成为漫漫旅途中坚持的梦想。
在这条神奇的河西走廊上,一代又一代行者穿越时光。激情、欲望、喜悦、悲伤,重复轮回。把一个个遥远的国家联络成一个更加宏大的格局:天下。
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在世界版图上,两条丝绸之路,恢宏而壮美。
陆上丝路,从中国西安出发,一路向西,跨越高原峡谷,穿越沙漠盆地,经过河西走廊,深入中亚腹地,通连欧洲;海上丝路,从中国东南沿海,沿马六甲海峡,过印度洋,直抵大西洋岸边。千年前的丝路辉煌,张骞策马西行,郑和扬帆西下,一段久远的故事,一段让人感怀的沧桑岁月。
2013年9月,瓜果飘香之际,习近平主席来到中亚,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不到一个月,在椰树芃芃的东南亚,习近平主席又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2013年11月“一带一路”,写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带一路”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战略构想,更是沿线各国的共同事业,有利于将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等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优势。
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草原黄了又绿,海上潮涨潮落。中国,从强盛到衰落,又从抗争到复兴。今天,我们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未如此之近;中国同周边国家携手圆梦的意愿,从未如此之真。而河西走廊,作为陆路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也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时光一去不返。但河西走廊始终就在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正在继续!
中国有这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有这么多默默为国家传承奉献的普通人,有这么令人称道的奇闻异事,却鲜有电影拍出史诗般的气势,无非是些儿女情长,卿卿我我。可叹,可惜,可悲。虽然自己已无成为导演的可能,但我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制片人,拍出我心中的史诗。
张骞,堂邑父,汉武帝,霍去病,置啬夫,常惠,解忧公主,郭瑀,刘昞,鸠摩罗什,昙无曜,杨广,裴矩,李工,萨班,阔端,八思巴,林则徐,左宗棠。沿着河西走廊边走边看,走走停停,雅尼主题曲催泪!
只看了前九集,由此引发的感慨和豪情不足为外人道也,英雄被重新定义,张骞的壮举和隋炀帝的功绩有了重新的认识,喜欢这种按时间推移的叙事手法,实在有点短,明清两朝只有一集。河西走廊,历史地位,我的感受,140字也太少,我只知道,早早晚晚,我肯定要去的
当我们谈论河西走廊时,我们缅怀、慨叹的不仅仅是马踏飞燕、天下雄关、大漠孤烟、丝路古道与石窟洞天,更是时不我待的开拓者与耕耘者,还有漫漫长夜中的守夜人。
都说最后一集鸡肋,我请问纪录片仅仅是给你自己看的吗?你的孙子,你的孙子的孙子,你孙子的孙子的孙子不看吗?拜托,我们现在经历的正是后人们回忆的历史!
1.本片最大的特色是极佳的场景再现 演员气质超接近历史人物 比单纯的影视剧好看 2.汉代一段最激动人心 有时候几百年的时间里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异军突起势不可挡就像开挂一样 这是很神奇的 3.从此大西北在我心中已上线 变得魂牵梦绕起来
片子最大的看点是场景再现,演员气质服饰造型和历史人物相似,画面配乐搭配极佳,有大片既视感,片子带你穿越时空在历史的长河中旁观去感受这一切。
4.5,最后一集扣半星;气势壮阔磅礴,文案流光溢彩,演绎式复现历史碾压一众古装剧,历史因个体的存在而具有温度,纪录片催泪甚是罕见;河西走廊的特殊位置决定其成为军事政治要塞、贸易文化通道,见证沧海桑田,将朝代更替与地点流徙结合,呈现时空并置;最爱汉代、莫高窟与两晋十六国的儒学传承。
张骞,堂邑父,汉武帝,霍去病,置啬夫,常惠,解忧公主,郭瑀,刘昞,鸠摩罗什,昙无曜,杨广,裴矩,李工,萨班,阔端,八思巴,林则徐,左宗棠
关注度怎么这么低?非要吃吃喝喝的纪录片才有人看么?
最近流行的演绎式纪录片,专业演员的演绎很到位,帅气的鸠摩罗什印象深刻。小小河西走廊完全就是丝绸之路的缩小版。雅尼配乐的雄浑和英美风光摄影的大气,让略显枯燥的剧情层次高了不止一筹。最值得称道的是编剧不贪多,哪怕伟大的敦煌,也只量力而为的讲了一个窟,足矣。
兰州 武威 张掖 酒泉 敦煌 直到嘉峪关 早晚有一天我会一路走下来
从雅丹开往敦煌的路上,我们穿越罗布泊耳垂的无人区和漫长的酷热。偶然回头,车后是一望无尽的戈壁,鲜红的落日和残颓的玉门关。颠簸不是来自唐诗中的战马,但是扬起的尘沙仿佛与古人有了一刻的心意相通。忍不住拉开一听啤酒,为这西汉时期的年轻气盛和四海为家。这一天,我们喝雪花,勇闯天涯。
是在当前“一路一带”国家战略大背景下推出的国际制作的纪录片中的大片,看了张颐武、石述思等文化名人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和印象,更加觉得河西走廊战略地位在历史中的重要性。单就这部片子说,音乐很美,摄影也很美,我想很多去过河西的人也未必会看到片中的不同的地理地貌。爱西北这片神奇的土地。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从汉帝国抵御匈奴、驰骋边疆的大快人心,到唐宋元中原文化与西部民族的宗教信仰相融合,这部纪录片一气呵成,大气磅礴。文案极其优美有韵味,音乐更是加分不少。就是最后一集现代化的进程让人在期盼中又有点失落,历史已经回不去了,希望往后能再看到中华儿女那种坚韧勇敢的品质。
1.使者:汉武帝 博望侯张骞2.通道:冠军侯霍去病3.驿站:解忧公主 长罗侯常惠 赵充国4.根脉:郭瑀 李暠 刘昞5.造像:昙曜 鸠摩罗什 刘萨诃6.丝路:隋炀帝 裴矩 仓慈7.敦煌:8.会盟:阔端 萨班 八思巴9.苍生:鄂本笃 利玛窦 林则徐 左宗棠10.宝藏:
就前三集看来 演员选择跪!画质跪!配乐跪!美术跪!服装跪!造型跪!解说词跪! 确定了是我看过最牛逼的央视纪录片!!已经震撼感动得五体投地!
大赞的纪录片,最好的一部人文历史纪录片!太棒了,有生之年要去的的地方太多了。
自己给自己打80分!
只有亲身走在河西走廊,体会这苍茫大地,巍峨雪山,丹霞戈壁,大漠草原!才能感受霍去病将军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壮言是何等的悲壮!泱泱华夏,惟有这西部广阔的大地能带给我如此强烈的认同感。三千年丝绸之路的兴衰,河西走廊——这丝路的摇篮,如今又将沐浴着复兴的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