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血寻梅

悬疑片中国香港2015

主演:郭富城,春夏,白只,谭耀文,金燕玲,邵美琪,李逸朗,杨诗敏,蔡洁,吴嘉星,何卓霖,艾迪,谭炳文,梁小冰,车保罗,太保

导演:翁子光

播放地址

 剧照

踏血寻梅 剧照 NO.1踏血寻梅 剧照 NO.2踏血寻梅 剧照 NO.3踏血寻梅 剧照 NO.4踏血寻梅 剧照 NO.5踏血寻梅 剧照 NO.6踏血寻梅 剧照 NO.13踏血寻梅 剧照 NO.14踏血寻梅 剧照 NO.15踏血寻梅 剧照 NO.16踏血寻梅 剧照 NO.17踏血寻梅 剧照 NO.18踏血寻梅 剧照 NO.19踏血寻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9:54

详细剧情

2009年,十六岁的湖南女孩王佳梅(春夏 饰)追随改嫁的妈妈和姐姐的脚步来到了香港,全新而陌生的环境,她感觉到格格不入,与家人的关系也逐渐紧张起来。志愿成为模特的佳梅以助理身份入行,尝尽了圈内的苦辣酸甜,最终为了赚更多的钱而出卖肉体。直到某天,她认识了拥有悲惨童年经历的肥仔丁子聪(白只 饰),两人的命运同时朝着悲剧的方向转变。繁忙的警署内,肥仔前来自首,负责此案的臧SIR(郭富城 饰)针对相关人士展开调查,在此过程中,佳梅和丁子聪个人的故事交替展开。有如两条悲伤的河流,最终汇成混杂着血污与泪的黄泉之水……  本片根据真实案件改编。

 长篇影评

 1 ) 过誉之作

香港有很多描述社会底层人生活的电影,许鞍华的天水围,陈果的三部曲;也有很多改编真实案件的cult片,李修贤还专门开了个公司拍人肉叉烧包,羔羊医生。《踏血寻梅》野心不小,想把这两种电影结合起来,用血腥案件说人性说绝望。

先来看看真实王嘉梅案:08年时年仅16岁的“新移民”少女王嘉梅在援交过程中被24岁的客货车司机丁启泰掐死,尸体被起肉拆骨,一部分冲进马桶,一部分混入街市当猪肉贩卖,人头则扔进大海。丁启泰在之后的采访中被问及为什么要杀死王嘉梅,他回答忘记了。

导演翁子光说他很想知道为什么,于是拍了这么一个电影:援交少女王佳梅在经历梦想破灭,感情被骗后和被众人歧视的丁子聪在看似心心相惜,在性交过程中,她说我想死,丁子聪说好,我帮你,然后掐死了王佳梅,接而冷静分尸,最后去警局自首。

在电影中,翁子光把真实案件中广泛的“为什么杀人”转换成臧Sir具体问出的“为什么第一次见面王就和丁说想死,而丁真的杀了王”。

第一个问题,这部片里引用了同样血腥的hello kitty藏尸案作对比,臧S回忆时提到罪犯在法庭上听着案情陈述甚至还在谈笑风生来说明人性本恶,杀人是后天约束没法战胜原始欲望的体现。但导演觉得“人性本恶”不能完全回答这个问题,于是以臧S为自己的投射开始“寻梅”,尝试找到人性中少得可怜的善意。

第二个问题,导演用“孤独“来概括王佳梅和丁子聪过去的生活,企图给这个问题找合理的答案,但太过刻意,效果并不好。

先是用梦想破灭,感情受骗来为王佳梅找理由说出“我想死”,用了耳环这一物件贯穿整个故事。

王佳梅还在念书时候,她妈妈收到了耳环这个生日礼物,给了王佳梅戴。但有一天那个送礼物的朋友想用A货耳环换回送出去的4千多的真货耳环,王佳梅妈妈答应了,王佳梅得知此事发脾气地把A货耳环扔了,妈妈打了她一巴掌,并说:“你要什么我都买给你,你以为我有几百万身家吗?"

王佳梅下海后第一次接待客人拿着嫖资去店里买了一模一样的真货耳环。在付账前接到瘦弱嫖客请求做他女朋友的电话,王佳梅怒气冲冲拒绝后,去收银台倒出一大堆零钱结账。

王佳梅以为遇到了真爱嫖客,谁知道却被嫖客叫出来,指着她对女朋友说:“你看,我有可能和这样的人有一腿吗?”

王佳梅脱下了耳环和凶手丁子聪性交,说:“我很想死啊。”

翁子光很努力想用王佳梅的经历来说明她的寻死是多么“正常”,但在这一部分,我只看到了文艺版的《囡囡》,与《榴莲飘飘》相比,手法实在太差,生活的残酷在于人都是像榴莲一样不知香臭地活着,而不是赤裸的腐化堕落,“做援交少女”还是“是援交少女”这个度,导演把握得不好,导致情感的处理让人无法感同身受。在《洪兴十三妹》的舒淇,同样是妓女被辜负,却选择杀死对方后自杀,这种戏剧化的感情反而顺理成章,盖过杨恭如的美貌熠熠生辉。

同时,为了说丁子聪为什么杀人,电影先是排除一系列原因:不是因为吸K粉错手杀人,不是因为被歧视的感情经历对女性仇视而杀人,描写丁子聪对过世母亲如何尊敬,和邻居婆婆如何和谐相处,还试图用“猫”来加深电影中“讨厌人而杀人”的立意。

丁子聪邻居婆婆养了一只猫,非常粘丁子聪,没事就往他那里跑,邻居婆婆还说:“猫很有灵性,知道谁对它好。”

丁子聪和所谓的前女友在房子里聊天时,这只猫总会躺在脚边。

后来丁子聪分尸时,这只猫从邻居婆婆怀里跳下来想走去那个全是血的房子。

一个对猫那么好的人在回答臧Sir问题时说:“我讨厌的不是女人,是人。”

臧Sir又问:“所以你把王佳梅脸皮撕下来,是不想她看起来像人吗?”

丁子聪没正面回答,他说:“我杀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接着画面切换到他分尸时发现王佳梅的子宫里已经有一个成型的胚胎。

臧Sir继续问:“王佳梅知道自己怀孕了吗?”丁子聪开始用头撞玻璃。

可以看到,导演的立意是矛盾的,如果真的是因为“讨厌人而杀人”,在提及王佳梅怀孕后,丁子聪不可能情绪崩溃大吼大叫,他始终觉得自己杀了一个无辜的人;但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原因,之前着力铺垫的丁子聪的“善”又成了笑话。

叙事的牵强,感情的无力,大概是导演忘了很重要的一点:

在“正能量”世界看来要问为什么的事情,实际上是边缘世界的常态,根本没有为什么,当你尝试找理由时就失去了该有的真实和冲击。

而在演员方面,金燕玲的最佳女配角实至名归;春夏只能说合格演出,比现在内地的女演员好,但不能说“出彩”,拿最佳女主角,也看出香港实在没人了;郭富城的角色非常有取代性,香港那一批同样年龄段的男演员挑谁来演都行,拿到影帝,只能说对手拍的电影不行,而不是对手本身实力不行;白只长相和真实案件中的罪犯太像了,演话剧的演技自然是不错的,但还是略微担心因为长相限制,并不能有太长远的演艺之路,希望他能用好作品打我的脸。

最后安利一部电影《僵尸》,是踏血的导演翁子光做编剧,麦浚龙导演,同样是底层人的生活,比《踏血寻梅》好看很多,但在前年的金像奖上颗粒无收。如果说横扫金像奖的电影是代表那年的电影水平,也只能说,今年的电影水平也实在太不行了。不过,《踏血寻梅》再不行,也比明年今日粤语版好。

注:

我是直接杀去HK看的120分钟导演剪辑版,和98分钟云盘版本比,剧情顺序以及细节交代更为清楚,所以我真的没有冤枉这部片。

我看的那场有五分之三都是上了年纪的公公婆婆,而且买的都是好位置,开场前一个小时我买票只剩前四排了,实在有趣啊。

 2 ) 去尼玛的真实事件改编

半夜看完下载版,嗯,或者说盗版,马上去翻了当时的案件资料,果然不像评论中一水的语焉不详,什么动机不明啊,悬而未决啊,追求真相啊,全是扯淡,然后实在搞不懂这种片子为何被如此多的人跪舔。 导演很聪明,如果全部还原案件本身,充其量就是韩片“追击者”结果,不会如此多的光环加身,而且要把故事讲得精彩很难,对演员的要求也高,所以走了个很炫的方式,文艺,用社会底层苟延残喘者的窘迫来唤起文艺分子心中逼格很高的孤独感,让文艺贩子自动或者被动的产生认同感。 片子里把王佳梅的死写成了自杀,只是因为坚定的信仰让其无法亲自动手,于是屠夫丁子聪就洗白了,这不是谋杀,这是一种爱,宁愿被终身监禁也要付出的深深爱或者对精神同步值很高的王佳梅认可,然后碎尸、剥皮也就有了另一种诠释,“我爱你,但是不想你生为人,所以我要把你 毁!尸!灭!迹!挫!骨!扬!灰!”很炫是不是,有点冰恋的感觉是不是,而且凶犯还自首了,因为出于爱么,当然要自首啊,潜逃算什么鬼。 哦,至于说王佳梅为啥要自杀的原因,没见章节目录里面大写的孤独么,港漂、社会关注度不高、父母离异、性格沉静、爱情受挫、亲情疏离、意外怀孕(当事人可能不知,片子里也没有大写)、生活无以为继、现实与理想的脱节,看,这么多理由,随便有个两三条就足够去死了,对吧,对吧,对吧。但是其实呢,就港漂而言,有房子住,有亲人在,已经不错了,而且尽管母亲更年期,继父自闭症,但是谁又没经历过更年期的咆哮老妈呢;然后什么社会关注度不高啊,生活无以为继啊也都是扯淡,我16岁的时候是没有零花钱的,并且就算逃学也没有啥社会关注度;亲情疏离?三四千的耳环自己先戴,父亲收到个短信就很开心,姐姐也从来不跟自己争执,母亲一直想办法把自己接去香港,就这样还亲情疏离?扯淡吧,导演你是多玻璃心啊!!至于爱情受挫什么的,我就不说了,这不是孤独感,这是作,按照女主的逻辑,如果上门看到的不是丁子聪,而是陈冠希,没准就可以“一起飞翔直上天堂”了,麻蛋! 就算以上的设定都没有问题,孤独文艺兼职女遇上了冷面咆哮寂寞男,一种不可自拔的厌世感油然而生,“这世界太生无可恋了,还是去死好,死了什么都不用想,什么都不需要承担,请帮我,请帮帮我”,OK,这个设定很赞,导演先把自己感动了…… 但是,but,你去拍你的文艺片就好了!好么!请尊重死者好吗!好吗!好吗!如果说艺术加工,请换个女主角的名字好吗!好吗!好吗!请不要连罪犯的供词都一模一样好吗!好吗!好吗!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真实的案件详情吧,你们就知道为啥我间歇性使用咆哮体了。 王嘉梅:16岁因生母改嫁港人而赴港,原本成绩优秀,但是因为家庭条件较差,无法支持其模特明星梦而辍学打工,后开始兼职应招,换句话说,是因为钱而出来讨生活。 丁啟泰:靠贩私烟买盗版为生,但是收入颇丰,月入2万以上,独居套房,估计就是有卧室有厅的公寓吧,喜欢招妓和嗑药,每月收入近一半用于招妓和嗑药,这方面可以说是资深人士,杀人动机不明,但是无非就是嗑药嗨了不能控制力度、嗑药嗨了不能控制脾气、嗑药嗨了不能控制情绪而已,杀人后冷静毁尸灭迹,甚至将人骨混入肉档,并在翌日于原住宿继续招妓。不管如何,其杀人动机都没有那么高大上,而是极端残忍的杀人毁尸。 这么一宗让人毛骨悚然的案件,被导演加了个文艺光环后变得风花雪月,变得柔情万种,OK,你的片子你随意,但是请不要随意践踏被害人临死前的绝望,然后美其名誉,这是艺术!

2020年10月23日更新:

当时一时愤慨写了这篇东西,那时候还没有发生2019年的香港动荡,部分港人莫名的优越感和双标还没有这么让内地人反感,现在是2020年岁末,恰巧之前在动荡中莫名活跃的港龙永久关闭了,我希望翁子光之类的所谓金像奖导演,可以从这一系列更深层的事件中去”沉淀出更多的社会意义“,而不要去洗白一个碎尸的人渣并美其名曰沉淀。

以下是对影片主创的访谈中翁子光的一段话,全部引用,并无断章取义:

“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观众有去到现场的感觉,我很希望这个电影让观众知道,它是在这个社会里面发生的真实事件,就在你面前,如果你有这个经历的话,你是一辈子不会忘记的。我们需要去正面看它的意义,所以我觉得那种真实的感觉是很有必要的。”翁子光希望,《踏血寻梅》能使那些骇人听闻的案件引来的不只是几天的“舆论哗然”,而是沉淀出更多的社会意义。

然后他就沉淀出了杀人犯和被害者之间是因为孤独感的共情……

 3 ) 香港电影的未来,不会是《踏血寻梅》

一夜之间,所有人都开始解读《踏血寻梅》。

像《踏血寻梅》这样的电影,在获得金像奖之前,无论从去年开始怎样在内地社交网络隐秘流传,我们都不会在朋友圈公开谈论这部电影,直到它获得金像奖13项提名,7项大奖,并首次将最佳男女主角、男女配角以及新演员等共5座表演类奖项全部囊括。

在此之前,它在普通观众眼中是一部充满援交、碎尸、凶杀的港产猛片,得奖之后,它变成了一部对援交、碎尸、凶杀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展开呈现与讨论的文艺电影,金像奖为影片赋予了某种华丽的铠甲,也可以说是一种合法性,令影片真正的内涵得以被大众看到。

实际上,本片早已拿到了香港电影评论协会的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三项大奖。之前的台湾金马奖它有八项提名,最终大热倒炉仅获得男配角。在许多影评人心目中,它就是去年最好的港片。

                                    《踏血寻梅》到底好在哪里?

这部电影获得影评人一致赞许的原因在于:影片真正的主角,是香港。

本片剧本改编自轰动一时的王嘉梅命案。2008年,16岁的湖南少女王嘉梅,因母亲改嫁而移居香港。本来成绩不错的她因与继父不和,离家辍学“援交”卖淫,却遇上变态嫖客。最终,她被杀害后遭残忍肢解,港媒还语调耸动地报道过“其部分人骨被混入街市的肉档出售”。

内地观众至今无缘得见此片,主要原因是尺度太大。正因为本片的大尺度,几乎所有的分析文章,都将“援交、碎尸和凶杀”放在文章的标题中,仿佛猎奇就是《踏血寻梅》横扫金像奖的关键密码。可实际上,援交、碎尸和凶杀和电影得奖并没半毛钱关系。

无论影片充斥着多少港式侦缉、雨夜追逐、血腥暴力、色情猎奇的商业元素,它的本质都是有关一个援交少女、一个变态屠夫和一个孤独警探,在香港这座寂寞都市里交集,梦想、幻灭、绝望、爱恋、迷失,上演各自悲喜交加的香港故事。

香港似乎很少有这种将尽皆过火尽皆癫狂的港式风格与文艺片嫁接的电影类型,《踏血寻梅》补上了这个短板,也因此显得特别。也许正因为这种稀缺,它有些被过誉了,可是在今天的香港影坛,似乎又只有它当的起这份过誉。

不知这是《踏血寻梅》的孤独,还是香港电影的孤独。

向左走是《人肉叉烧包》,向右走是《踏血寻梅》

《踏血寻梅》说明:同样一个香港都市传说,你可以把它拍成cult经典《人肉叉烧包》,可以拍成不入流的港产三级片,也可以拍成一部香港金像奖大赢家。

此前的香港电影,从来不缺乏这种“很黄很暴力”的奇案三级片。从70年代的桂治洪、程刚、孙仲到90年代的王晶、邓衍成,这类灶底藏尸、纸盒藏尸之类的案件一直是香港电影午夜场的常客,几乎不会有香港导演会想到,这种题材还有别的拍法。

可是本片导演翁子光是香港影评人协会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正式会员。这样一个导演,好不容易拉来了郭富城这样的卡司,不可能满足于拍一部《人肉叉烧包》。

他甚至连悬疑惊悚也不打算好好拍,一开始就让凶手被捕认罪,观众一开始就知道,在命运尽头等待少女的,只能是扼断她咽喉的粗壮双手和寒冷的刀光。

悬念梗就这么破了,可是电影还有很长时间,怎么打发?答案是,导演把一头白发的邋遢老警察臧sir郭富城变成了自己手中的提线木偶,他要借助这个人物继续把案查下去,去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在影片中,臧sir要调查的真相是:女孩曾要求凶手杀死他,凶手也是按她要求行凶,这里到底有没有隐情?可是导演真正想追问的真相是:香港这座城。

                            翁子光想拍出人为什么杀人,结果只拍出人的孤独

翁子光真正想拍出的是:人为什么会杀人。

所以他要借助臧sir的调查,将受害者、凶手、探案者构成一个拼图,以他们各自的孤独和绝望,营造出一个寂寞隔阂的香港社会,去探问自己对于香港的迷惑。正是在这样的叙事下,观众才认识了受害者王嘉梅,我们知道她是个香港新移民,有一个明星梦,却被迫做援交妹。由此,我们才了解她的孤独与绝望。

也因为如此,我们才发现木讷、面目可憎的凶手也有温柔的一面,只是一生都活在从小家人遭遇车祸的阴影当中。

某种程度上,《踏血寻梅》确实将这段香港人耳熟能详的故事,解读出不一样的新意。可惜的是,导演意图未能执行到底,细节的缺失与故事的不合理,最终将电影停在了距离经典的最后一公里——

观众不理解王嘉梅为什么如此信任一个面目可怖的陌生人,无法理解王嘉梅的不幸和新移民境遇之间有怎样的逻辑关联,也看不出凶手的童年阴影和他残忍杀人有什么关系。

最重要的是,我们到最后也不能理解,这些影片中的角色人物,和香港到底有什么关系。这种刻意追求深度的表达,不仅稀释了影片真正的深度,也让本该一路疾驰的戏剧张力,频频漏气,让人出戏。

最终,深刻的主题归于茫然。观众感受到的,只是人物抽象的孤独。

某种程度,《踏血寻梅》的毛病,也是新导演的通病。一部真正厉害的文艺电影,是杜可风华丽的摄影,杜笃之完美的音效,张叔平无暇的美工,和扎实可信的故事,严丝合缝的逻辑、真实可感的人物,多位一体,紧密结合的结果。可是在《踏血寻梅》中,我们只见佳章,未见佳篇。

                                可是《踏血寻梅》依然配得上金像奖,因为三个好演员

有一种电影,是靠好演员演出来的,比如《踏血寻梅》。是演员出色的演绎,将一个有可能并不太可信的东西,演到让观众信服。这就是给电影加分。

一般的电影,有一个为电影加分的演员就不错了,而《踏血寻梅》的运气在于,它有三个。

几乎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春夏一出场,就把电影点亮了。在此之前,春夏在《大好时光》等剧中的表现并不亮眼,但是这一次,她真的遇上了适合自己的角色。

这个援交少女角色的难度在于,电影的核心疑问都在她身上,比如两个孤独的人本应相互欢愉取暖,为何会演变成一场毁尸灭迹的肢解命案,为什么援交少女会对寻欢客说“我想死”?这些戏如果演得不好就会很假,但是春夏用一双大眼睛告诉观众,这些都是真的,即使它不合理,但是春夏让观众信了,就合理了。

话剧舞台出身的白只也是如此。塑造一个心理变态的人物是需要有演技的,演出来的角色和演员不是一个人,可是白只演这个角色,是完全看不到塑造的痕迹,观众看到他,就认同了这个角色,面对他的残忍、绝望与委屈,我们不知道该同情他还是憎恨他。

相比之下,郭富城只是延续了《杀人犯》等片中一贯的神经质演技,就轻松演出了角色需要的“轴”的感觉。

                                            然而香港电影的未来,不会是《踏血寻梅》

《踏血寻梅》对香港电影究竟意味着什么?有人说,它代表着港味港产片的回归。

可究竟什么才是港味?按照传统对于港味的理解,本港特色的三级、恐怖、惊悚等重口味片,不仅场景集中于本港,而且故事发生于本港,有港人熟识的口语、场景、社会现象,这才算港片。

可是拿今年获得最佳导演的徐克来说,他早年的《黄飞鸿》系列、《倩女幽魂》系列,有多少是符合上述条件的,又有谁能说那些不是正宗的港片?

真正的香港电影,可以是心心念念的香港情怀,是包罗万象的电影技法,是灵活多变的创作态度,是类型杂糅的cult片风格,唯独不是简单的场景故事。

即使《踏血寻梅》代表着某种意义上的传统港片风格,从华语电影大环境上来说,港片坚持的纯正和港味,终究如同时代面前的螳臂当车。能支撑香港电影工业的,不可能是《踏血寻梅》这样少见的精品文艺港片,时代大势之下,谁也无法拒绝大陆这个磅礴市场。

即使《踏血寻梅》再精彩,也只会是一个特例,它成为导演一次港片试验的成功之作,却也因为它的独特,变得难以复制。

如果说《踏血寻梅》有什么启发性的话,那就是它是一个很好的样本,探索了香港电影更多的可能性。当港片迷茫失路,就必须要有一个探路和重塑的过程。香港电影要找回自己,不是简单地将港片划分为北上合拍片或港味港产片,而是应该有一种超越的思维来重拾港片非凡的创造力。或许,这才是本届金像奖大赢家真正教会港片的“踏雪寻梅”之道。

 4 ) 到底是生活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放弃了生活?

慕名看了年度各大华语电影奖项的最大赢家之一:踏血寻梅。100分钟左右的观影过程,肯定谈不上愉悦,但也没有预期的恶心不适,倒是在影片结束后,无限唏嘘、陷入深思。
这是一部因真实凶杀案件而生的电影。身兼影片编剧和导演的翁子光,没有把眼光局限在案子本身,并不满足于利用或香艳或血腥或悬疑的镜头来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而是把更多的篇幅延伸到了案件外部,通过对案件受害者王佳梅和凶手丁子聪生活环境以及社会关系的描绘,反映香港底层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一步步揭露命案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可以说,在影片的立意上,翁子光导演已经下了一步好棋。在叙事手法上,多线并行,回忆与现实穿插,利用闪回倒述关键片段,结合警察的探案问案,还原整个事件的经过。
香港,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即使没有身临,也必然从各种文字影像中了解过这颗东方的明珠。但影片中的香港,基本不是我们认识的那座城市。老旧的屋邨、逼仄的房间、斑驳的墙壁、狭小的上下铺让人直观感受这是何等低劣的生活条件,昏暗油腻的茶餐厅、简陋凌乱的警察局、买外围吸k仔的警察、冷漠旁观的路人更给人压抑无望的感觉。导演用阴暗的灯光、摇晃的镜头记录下了佳梅和丁子聪的生活区域,反映的不仅是这座城市日渐分化的社会差异,更昭示了影片主人公必然的悲惨命运。
再来说说影片的人物。首先震动我的是王佳梅的母亲,那个在大陆离婚改嫁到香港的中年妇女。其实在上世纪80-90年代,类似的女性不在少数,她们大多颇具姿色,生活的不如意让她们离开原有的家庭,只身嫁往人生地不熟的香港。佳梅妈妈的境遇告诉大家,迎接她们的往往不是国际大都市的繁华,相反,社会的偏见、文化的差异、心理的落差让她们的生活更加艰难,亲情的匮乏尤其雪上加霜。如果说佳梅的人生是骇人爆发的悲剧,那么她妈妈的一生都是缓慢却又蚀骨的痛苦。
王佳梅,那个只有16岁的花季少女,导演只有在拍她的时候喜欢用明光,靓丽的脸庞、青春的胴体,与她短促的生命、悲惨的结局形成强烈的反差。导演几次特写她那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很美,却在大多时候是茫然的。在我看来,这位少女,童年固然是不幸的,但她并没有勇气直面生活的艰辛与挑战。她在未成年的时候就有过相当随意的私生活,到香港读书时也没有努力融入校园,反倒是冷眼旁观同桌的自杀行为、漠视老师的关心和指导。她的生活穷困、精神空虚,促使她援交的直接原因是她想要一副价值不菲的耳环,促使她想死的直接原因是她喜欢上了她的客人并得知这必然无果。
那个凶手丁子聪呢?悲惨的幼时丧母经历和他加入黑社会、好色、杀人、麻木分尸有联系吗?影片试图从这个视角去剖析他分尸的根由,可我以为二者并无必然关系。也许是我看的版本不同,我所看到的肢解过程是虚化的,大部分通过丁子聪口供描述,血腥的镜头一晃而过。所以当听到他漠然的说出拆肋骨、揭人皮,并以劏猪作类比时,感觉不是恶心,而是感慨:更戏剧化的原来是生活,一直是生活。
人在犯错的时候,总喜欢在周围寻找迫不得已的客观原因。但其实即使身处同样的环境,不同选择的人仍然可以活出不一样的人生,譬如佳梅的姐姐。
这部电影的主演几乎包揽了大大小小华语电影奖项的最佳表演奖,演员的表现自然是观影最不能忽略的部分。在我看来,白只和金燕玲演得最好。春夏有渐入佳境的感觉,在公园落泪的那场戏还不错。郭富城的警察颠覆了以前大家对他的印象,与前妻的几场戏也给他加了分。
看完电影,带着沉重的心情,走在夜色初上的街头,看着车水马龙、人群熙攘,知道绝大部分的人都在认真努力地、好好地活着,真好。

 5 ) 问答里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导演的失败之处

一部一百多分钟的戏看下来,还有不止一个人在问: 王佳梅为什么想死? 慕容怎么伤害了丁子聪了? 慕容为啥突然就要跟丁子聪发生关系? 他辛苦分尸坐那么久车把头扔海里为什么还要自首? 郭富城一直在那里坚持什么?老板阻止他的点在哪? 佳梅是不是一定需要那一场裸露的床戏? ........... ........... ........... 我看了问答里的好多答案,看完的感觉就是大家都在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体系去猜去过度解读,一部好好的剧情电影,它有一百多分钟的影像和声音,何以轮到观众观后去猜其中的细节和人物动机? 可能有人要说了,就是见仁见智啊,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就看不懂啊。 看不懂的就是好电影?叙事支离破碎的就是好电影?需要用自己中二经验去解读给大众的就是好电影?恐怕过于牵强吧。

人物众多而都很扁平,性格形成因果几乎不成立。 因为臧警官离婚了所以就怂怂的?孤独的? 因为母亲早亡前女友离开就所以丁子聪仇视女性? 佳梅给父亲经常发短信,父亲连陌生号码发都相信,这就父女情深了? 王佳梅被母亲打一巴掌就不幸福了?援交期间遇到渣男就想死了?本来是想在援交期间找真爱的吗? ...... 纵使有一些瞬间是闪光的,但是故事没说明白,导演想表达的抒情的再多也没用。就好像一篇三万字的论文,不因其中有一两个好句子而精彩,整体叙事缜密观点清晰才是好论文。 整个观影过程甚至不能平和地赞一下值得赞的部分,一直在想,哎呀导演是不是觉得给佳梅爸爸发短信这段好感人,哎呀导演是不是觉得剥皮这段好可怕,哎呀导演是不是觉得那串字母好文艺……

so中二。

写于看了豆瓣很多严肃脸的过度解读之后,气哦。😥

 6 ) 两个孤独绝望的人!

自从这部电影横扫金像奖所有演技类大奖,我就对这部电影充满兴趣,终于等到了资源一睹为快。这部片子内地注定是无法上的。
该片是由真实案件改编,杀人分尸的命案曾轰动一时。
电影采取了片段交叉式的剪辑手法,但竟然一点也没有感觉凌乱,反而很有条理很有层次,层层推进,抽丝剥茧,最后拼接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影片并没有在谁是凶手这样的问题上设置悬疑,而是早早拖出,凶手早早浮出水面,却并没有松一口气的感觉,而电影也更多的是对杀人过程和动机的探寻。
丁子聪为什么在第一次见面就把她杀了,王佳梅又为什么愿意让这个第一次见面的人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也是臧sir最为疑惑和苦苦探寻的。
这一切都和他们的生存状态有关。佳梅是个十六岁的花季少女,想着当模特当明星,可以挣很多钱,买喜欢奢侈品,甚至还可以寄给内地的爸爸。但是现实总是很残酷,面试后只能做个发传单的,但是佳梅还是热情努力的,脱掉碍脚的高跟鞋,想办法拉人,但是即便这样也只有很低的报酬,后来她走上了援交这条道路,也很快买到了那副被要回去的耳环。一开始佳梅大概是享受的,但是渐渐的,她想要和援交对象进一步发展时却挫败了,很挫败,当她含着泪联系那个已经拒绝的客人时,她很脆弱。而丁子聪,一个普通的火车司机,长相平凡,甚至可以说是丑,又矮又胖,小时候亲眼目睹了母亲的去世,曾交往过一个漂亮的女朋友,但也眼睁睁的看着她绝望的迈向死亡。他大概是有精神上或者心理上的疾病的,所以在佳梅说我不想活了的时候他决定帮她一把,虽然也犹豫了,毕竟他似乎爱上了她,但在佳梅再次举起他的手放上自己脖子时,他还是下手了。后面残忍的分尸过程他能记得每一个细节,描述时脸上抽搐的肌肉和时不时的粗重呼吸都彰显着当时的紧张刺激。
他们两个人心里其实都是有爱的,佳梅会为了爸爸关注球赛,并在每次曼联输球时给爸爸发短信恭喜爸爸,还会给爸爸打钱。丁子聪对妈妈遗照的爱护,把剩下的所有都交给病重的爸爸。但是这些都抵不过冷冰冰的现实,和年轻的冲动。
看完电影一直记得两个人在QQ上的聊天
佳梅的那句:活着会痛,活着会恨,活着要想要怎么好好的活着。她的痛苦和无奈来源于哪里?来源于家庭?来源于社会?
最后说说演员的表演,两位新人能够凭借此片获得那么多奖项认可确实是应该的,两个人的表演很惊艳。佳梅乍一看不那么漂亮,但是越看越觉得她有种难言的气质,被孤独笼罩的气质,很自然的流露出来。而丁子聪这个角色应该是整部片子最复杂的一个角色,作为一个新人,他的表现一点不输戏骨。佳梅妈妈和臧sir也都有在水平线以上的表现!
最后想说,给每一个孩子多一些关怀和爱吧,希望这种悲剧不会再发生!

 短评

喜欢,我们云南姑娘春夏灵气逼人,演素人像素人,本色背后韧性的涟漪荡开,眉目之间有隐形波澜涌起,这个身条,细看简直是另一个满岛光,希望继续有好片发挥。

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半夜一个人看完《踏血寻梅》。看着片中那些血腥的镜头,不知道为什么竟然一点都不怕。看着片中那些裸露的镜头,一点性唤起的感觉都没有。我喜欢这部电影的氛围,看完后沉浸其中久久无法自拔……

8分钟前
  • 丁小云
  • 力荐

片头一小段哼唱《娃娃看天下》之后整个电影淹没进绝望的配乐之中,“这人生可轻易吗,这些你到底明白吗”。剥除电影惹人注目的社会话题和奇情血腥,《踏血寻梅》的内核其实很文艺,你如何面对捂住口鼻令人窒息的寂寞,在黑暗的世界里人有可能活得光明吗?

13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请告诉我一个正确打开的方法:吃饭时看,会反胃。睡觉之前看,心神无法安寝。假期看,抑郁到厌世。就连以前听到烂熟的《娃娃看天下》,从此也染上心理阴影。但好电影大概就应如此,它不是施予,而是攫取;它不解决问题,只制造问题。它是卡夫卡所说的那种“应该阅读的伤害我们和捅我们一刀的作品”。

15分钟前
  • JulyChan
  • 力荐

片子是好片子,演员是好演员,但是仅从90分钟版本的故事来看,王佳梅的绝望显得有点浅薄,仅仅是因为恋爱失败,就自我放弃了吗?毕竟家里的亲人都还算不错。ps:春夏这个女演员,真的感觉很适合王家卫不知为何。

19分钟前
  • 小岩井
  • 推荐

电影不算差,但拿这么多金像奖,实属牵强。

20分钟前
  • 车木人
  • 还行

3.5。120分鐘版。雖然處理得有些零碎,但仍是值得肯定的新銳作品。兩個寂寞的邊緣人,一個太入戲的警察。重點不在追兇,而是從心理狀態去細細描繪。犯人被害者有塑造起來,反而郭富城角色不夠立體。血腥程度超乎我的想像,不只畫面,連犯人陳述都讓人發毛,難怪白只演完吃素.....

25分钟前
  • 裘笛
  • 推荐

改编自轰动一时的王嘉梅命案,案情简单且明了,于是导演选择了一开始就把案情讲掉,然后以臧Sir的视角来探讨案件发生的心理原因,分段,分层,分述,最终完成对凶手与死者的心理建构,兼反映社会现实。导演版的手法带有很重的作者意识和个性,而且很黄很血腥,想必不会是最终公映版。【香港文化中心】

28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講真,寂寞比死亡更痛苦。

31分钟前
  • 迷走人形。
  • 推荐

#HKIFF# 新晋导演用大牌演员拍作者电影,恐怕是近来港片的新潮流。全片分四章,反高潮(安排凶手片头就自首),而以心理状态切入人物,探讨罪案背后的起因,塑造人物形象很成功。郭富城、谭耀文和白只都演得很好。

35分钟前
  • btr
  • 推荐

喜欢这样的群像戏,交叉登场、互相制约又不失平衡,每个人都有故事。从豆瓣走红的春夏、豆瓣大福唱片发行的电影原声带……千丝万缕的联系让这部电影更加真切,也是真切才让人如此代入,表演、配乐、摄影大赞。今晚田原也来看了唉,曾经的金像奖最佳新演员(《蝴蝶》)。120min DC版

38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我常常想,为何有人会跟首次见面的人说自己想死,对方又为何真的相信?」——因为他们彼此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里。

39分钟前
  • 江寒园
  • 力荐

为什么看完之后空落落的.....

44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力荐

80年代那场女童目睹的碎尸案是臧探长(同时也是位父亲)孜孜不倦“踏血寻梅”的初衷。男二号自白灭尸过程的表演甚好,探监戏码令人想起《一级恐惧》里的爱德华诺顿。片尾打出纪念佳梅,由影片回想佳梅身世,令人唏嘘。剪辑漂亮,配乐佳。

49分钟前
  • brant
  • 力荐

“我不恨女人,恨的是人。所以我杀了她。”两个边缘人的自白,一个找不到认同感的他,和一个心冷致死的她。在这个血腥的案件中,他帮她完成了解脱,她帮他找到了认同。这是一间寂寞的看不见风景的房屋

51分钟前
  • Marilyn
  • 推荐

相当沉稳细致充满耐心的一部探案片,错乱交叉比照的时序有效拼贴出了角色丰富的人生以及多义的人际关系。有涉中港角色,但绝对只是个体化的经验,没有掉入大而无当的概念化陷阱。

55分钟前
  • LOOK
  • 推荐

王佳梅和小胖的交集太苍白了,QQ聊天就互相信任了,初见面就把命就交给对方了,王佳梅的可悲几乎变成了傻。窥探出很多社会问题但都不深入,人与社会环境看不出什么关系,着实差口气。新晋导演为赋新词强说愁。看的90分钟的版本,难道导演版超神了?

58分钟前
  • Jorrow
  • 还行

整个片子就是一个特稿。郭富城作为特稿记者(误)推动故事进展,多重角度,受害者、嫌疑人、受害者家属、嫌疑人的原生家庭、各自的前女友前男友……信源丰富!王佳梅买耳环,贴上陌生女子的肖像照等等,细节完整!郭富城说我不是想知道你为什么杀人,就想知道事情怎么发生的。完完全全就是一篇特稿!

1小时前
  • Donuts🕳️
  • 推荐

带劲,结构和立意都挺喜欢,哪怕许多地方与“孤独的人”这一章名字一样,太直白。碰上导演谢票,导演呼吁着观众要支持这部纯正“香港人”拍的“香港电影”,似乎要洗脑观众让我们忘记它的主角只是一位新移民,以及该片对香港的悲观态度。可悲的王佳梅。

1小时前
  • 小溪笑嘻嘻
  • 推荐

原来一个这么瘦的人,也有这么多脂肪。有形无神,有魄无魂。

1小时前
  • Obtson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