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雪将至

悬疑片内地2017

主演:段奕宏,江一燕,杜源,郑伟,郑楚一,

导演:董越,

播放地址

 剧照

暴雪将至 剧照 NO.1暴雪将至 剧照 NO.2暴雪将至 剧照 NO.3暴雪将至 剧照 NO.4暴雪将至 剧照 NO.5暴雪将至 剧照 NO.6暴雪将至 剧照 NO.13暴雪将至 剧照 NO.14暴雪将至 剧照 NO.15暴雪将至 剧照 NO.16暴雪将至 剧照 NO.17暴雪将至 剧照 NO.18暴雪将至 剧照 NO.19暴雪将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7:49

详细剧情

该片讲述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某个小城,天气预报中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雪即将侵袭此地,人心惶惶时骤然发生了一起残忍的连环杀人案。一心想进入体制内的保卫科干事余国伟渴望借此机会,一展自己颇为得意的“神探”技能,并破格进入体制内成为真正的警察及模范。面对“探案”欲望与燕子的感情,余神探越陷越深,付出的代价也越来越大。然而宿命因果,万事皆有定数…

 长篇影评

 1 ) 再提《杀人回忆》,我可要急了

1.

一部处女作拍到这种程度,实在太让人惊讶了。除了剧作上的一些问题,基本找不出什么大毛病。对场景的还原、演员的指导、空间的情绪氛围、情感力量……已有大导演的水准。丝毫见不出生涩,或碍手碍脚不敢放手施展的地方;反而相当克制,既不沉潜,也未溢出。虽然影像的力度也未达到锡兰电影那般凝视的程度(这恐怕是过高要求了),但将一部类型片的模子拍出艺术片的质感,可以说很难得了。原本就怕它一脚踩上类型就跑偏了(《暴裂无声》),但没有。

2.

对一位青年导演的批评,不应该着眼在文本上,而是关注影像。剧本上的失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弥补:若是因为个人阅历不足,可以通过深入体验生活积累素材,或者找寻到一个帮手共同进行剧本创作,这也是较好又快捷的办法。但如何通过镜头的处理(一堆问题:构图、调度、声音……)获得想要的感觉,则是件因人而异的事情,从中便能见出这位导演的真实水准。仅需给我们一组镜头,基本便可断定水准,甚至可以长远估计未来之路的远近。

3.

《暴雪将至》优秀的地方已经显现出来了。观众如果在看完整部电影后无法生成-段奕宏,我想是不可能的。这个为内心的魔兽困住的失败者,一心想爬入警局,因而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甚至不惜以女人的牺牲为诱饵,实现自己的理想。这种走火入魔的病态心理,本身错不在它,而是跟这个病态的社会脱不了干系。段奕宏的演技,无话可说。其实我又想起了《烈日灼心》,三位男主演就他演得最好,自然而然地将你带入其中。(段老师可太适合演抖S了,期待❤️)

4.

当然,电影的问题还是有的。最大的问题是不太知道掌控叙事的节奏,不懂得怎么根据观看的机制来调节影像的快慢,在快的地方快些,慢的地方慢些。冗长不是没有原因的,叙述启示没能激起观众感知的波澜。谋杀、悬疑、惊悚……原本可以大作文章的亮点最终变成了壳子,电影因此变得“不好看”。如果不懂这个,对于类型片恐怕是致命的。大多数观众只是来看电影,这是事实。

5.

似乎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今年看过的一些青年导演作品,好坏分别相当明显。一类是根本不懂电影的人在瞎搅蛮缠,基本功都没练好(甚至没有)就急着脱了裤子放屁,结果自然臭不可闻。另一类导演不仅有自己的想法,还懂得如何通过适合的影像将这些想法传达出来。对于前者,实在不想点名了,还是原来干嘛的继续干嘛吧,别来瞎掺和,实在丢脸。后者,倒可以列举一下:《米花之味》《笨鸟》《西小河的夏天》《暴雪将至》。

 2 ) 不仅仅是犯罪悬疑片,更是九零年代普通人的时代诗歌。

大时代的小人物,总有太多辛酸。97年的国企改制,如同时代长河的一支分流。人如浪花浮沉,后浪推动前浪。青春也随着一浪又一浪,给了这个国家。而那些普通工人的前途,最后却支离破碎。《暴雪将至》就是这么一个关于变革年代的犯罪题材小城故事,同样是连环杀人案,同样是犯罪人身份未知。堪称大陆版的《杀人回忆》。

优秀国产犯罪片,近年来叫好也卖座,捧出了数位影帝。《烈日灼心》警长段奕宏与协警邓超。相爱相杀,基情无限。高楼戏那段,为此片加分不少。他们的对手戏,是本片的重要看点。《解救吾先生》故事节奏快,情节环环相扣,叙事清晰。王千源这个反派举手投足都有戏,充满着邪恶的个人魅力。《白日焰火》文艺片的外表下,藏着国产剧的心,还有几分模仿《白夜行》的痕迹,外形粗犷,却气质出众的廖凡,精湛演技撑起了整部戏。而《暴雪将至》段奕宏在本片饰演余国伟,在工厂里是神探,破获了很多盗窃案。在工厂外,却什么都不是,被人所轻视。段奕宏的演技颇为老辣,深沉而压抑,普通人的辛酸,喷薄而出。

这个故事,有种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工厂保卫科干事余国伟表面说着,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实则一门心思,想着通过破案,能够进入体制内,成为一名警察。余国伟与刑警队长老张的关系亦师亦友。这个细节符合时代背景,在80,90年代,我们那边的工厂保卫科基本上是警方去教他们,有很多工厂保卫都是拜警察为师。余国伟穿个皮衣,骑着挎斗摩托车到处跑。风里来,雨里去。他一生的荣光,就是在1997年获得了工厂颁发的劳模称号。可在2008年,工厂将要被爆破之前。余国伟重游旧地时,在厂里呆了20多年的看门老大爷,却声称1997年工厂没有办过表彰大会,也没见余国伟得过劳模。那么是老大爷胡说八道,还是余国伟记错了?

我觉得是余国伟记忆错乱了,他根本没有得过劳模这个颁奖。原因有四:

①余国伟在片中,也是属于下岗工人。不被保留,而被清退,说明他是属于边缘人员,并不是厂里的核心员工。对于一个边缘人员,厂里怎么可能给他颁发劳模这个重要荣誉?

②在调查连环杀人案的过程中,老余经常不去工厂上班。这并不符合他劳模的身份,有哪个重要员工,可以长时间不在岗位上的?唯一解释,就是他知道自己可能会被下岗了,所以在积极谋划新的出路。

③徒弟小刘意外死了,心爱女人燕子跳桥了。保卫科干事老余下岗了。几个打击,让老余彻底精神错乱了,所以才会对疑似犯罪,实则无辜的嫌疑人大打出手。一个曾经精神错乱者的获奖记忆,并不可信。

④老余回忆自己得奖的场景,正在台上发言的时候,工厂机器出故障,棉花从天而降,就像下了一场大雪,台下的工人对着台上的领导和老余起哄。这个情节,很是魔幻,让人觉得这个时刻,很不真实。

雪是贯穿全片的一条重要线索,雨雪连绵的湖南冬季,没有暖气,阴冷到骨子里。电影在我老家湖南衡阳拍摄,有着太多时代感和共鸣。开局在暴雪来临之前的97年,下岗工人的压抑之情,连环杀人案的紧张感。结尾的时间,则放在了2008年中国南方特大雪灾,印象特别深刻,温度太低,水管爆裂,电线杆倒塌,停水停电。公路封路,高铁停运,飞机停飞。片中人物的命运,随着雪而变幻,雪是代表人物命运的一个符号。导演董悦的院线电影处女作完成度很高,《暴雪将至》得东京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艺术贡献奖,段奕宏则获东京影帝。国际A类电影节的认可,可谓实至名归。

余国伟和燕子的情感线,则是另外一条线索。歌厅小姐燕子原本梦想去香港开理发店,却因为老余,留了下来,一起在大街上经营理发店,想组织一个甜蜜的家庭。余国伟是一个正常男人,和广场站街女,有着露水情缘。而老余一边深爱着燕子,却不和她啪啪啪。想着利用她去引出连环杀手,完成自己进体制的梦想。燕子曾对老余寄予厚望:“赚点钱,我们就一起离开这个地方”。最后梦想和感情双双破灭,小人物的结局,让人揪心。

破败的工厂区,雨雪连绵的冬季,没有暖气的室内。《暴雪将至》的阴冷氛围,让人感同身受。这不仅仅是一部犯罪悬疑片,更是属于九零年代的回忆,属于老余燕子这样的普通人的时代诗歌。身为湖南人,代入感太强,这部电影还原了你我成长的童年时代。

我自己配音,制作的视频

———————————————————

微信订阅:cmf2015 ,可能是全网福利最多的电影话剧号。

 3 ) 《暴雪将至》 的可能性

《暴雪将至》是最近看过的非常优秀的国产电影,看片尾字幕留意到出品人是曹保平,情节上这部悬疑电影有曹保平的影子,但美学上或者整体气氛,和以前曹保平的《追凶者也》《烈日灼心》非常不同,而且段奕宏的精湛演技在这部电影里真可以说是出神入化。我没见过这代男演员演技超过他的。

段奕宏的几场戏足以奠定影帝地位,上台领奖,发表获奖感言,那小小的得意,小人物的虚荣,十年后出狱去申请新的身份证,那种美梦破灭的胆怯,十年牢狱生涯的压迫,全写在脸上了,仅这几处表情足见表演功力之深厚,其它时间,他像在《烈日灼心》和《追凶者也》里一样,在不停的点烟,抽烟,沉默着,思考者,段奕宏并不帅气,甚至他的声音条件也不算好,但他真有种非常独特的气质,赋予一个电影人物鲜活的生命。

影片一开始已经奠定了余国伟注定一事无成的命运:

叫什么名字?

余国伟,余下的余。

姓什么?

多余的余。

他努力的想是自己是余下的,但在时代的洪流中,他是个多余人。

这部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国营工厂里的保卫科主任余国伟,一个怀揣着梦想,又有点破案天分的小人物,燕子,颇有姿色,过去不为人知的异乡女孩儿,没人知道她为什么在这里,她的名字注定了她将继续飞走,漂泊。张队,老警官,他们三个的共通之处大概就是边缘性,燕子手腕的三道伤痕(可能是自杀未遂)表达了对安排的反抗(过去的事儿,就让它过去吧),余国伟在国企这个大酱缸坚持原则,其实他的手下早就里应外合贼赃共分了,其实老警官张队,仔细想想也是个边缘人,他在警队马上都要退休了也还只是个队长,每个案件都要亲自到现场勘查,而且还要背负破不了案的压力。并不是个『成功』的警探,我有时想,他冷口冷面的对待余国伟,未必是不想给他上升机会,更可能是他看出余国伟有刑侦天分,但不想他走自己的老路,这样伶仃一世,有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想象,他带着怎样的遗憾中风病到住进了疗养院。推断凶手被撞死,凶手并无亲人好友认尸,尸体也烧了好多年了--多么像一个为完成破案率指标而编造的结果?

最后,伤心绝望之下,燕子的生命终结在这里,余国伟的青春和梦想终结于这个小城,张队颐养天年的愿望在退休前落空,中风住进了疗养院。最后,一声钝响,余国伟远远的看着,曾经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旧工厂在定向爆破中轰然倒塌,缓缓变成了烟尘。

这部电影讲了在历史大趋势下,一个个微小个体的徒劳挣扎,集体对个人的无情,无视,但用了非常诗意的镜头,冷酷暗哑的白平衡贯穿全片,从头到尾都在下雨,没有一个晴日,没有太阳,甚至灯光都是冷漠的。这种色调和取景,甚至对白和公共场景的安排,都非常独特,升华了整个影片,令它跳出中国国企改制的历史大背景,变成普通人普适的命运。那些晚上在广场跳交谊舞(同时进行色情交易)的人,没有语言,甚至连一个表情的近景都没有,你看不到他们的快乐,也不觉得他们忧伤,他们像丧尸一样在这部电影里晃来晃去;那个三厂交汇的小小商业区“小香港”,尽管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但一点也谈不上热闹,雨声,雨水,面无表情的行人,感觉更像鬼市,甚至余国伟跟踪一个“嫌疑人”到他家的五金店铺,他的妈妈在柜台前看一部香港电影,余国伟问了一句:你儿子呢?

老太太漠然的回头看了一眼,继续专心的嗑瓜子看电影了,连一句话都没说。

这种电影就是那种看完让你回味的好片,看完后我想,这电影要让张艺谋拍会怎样?张导肯定会选择一些亲切的人,几个工人鱼贯而入工厂的镜头(朝阳打在工帽上),一家人吃晚饭的镜头(墙上糊的报纸会告诉你时代的声音),总之,色调是温暖的,但几个镜头就能把你拉回那个过期大厦将倾的时代,给你上演一出小人物在大时代下的挣扎和无奈,贾樟柯呢?一定是热热闹闹的“小香港”,放着港台流行曲(艾敬:我的一九九七),公共场合的声音很足,拖拉机突突突的声音,人们聊天的方言,摩托车喇叭声。同样会迅速把你拉回暴雪将至的1997年。但董越没有做这些,看背景他出身广告导演,在色调和审美上,他选择了抽离,尽量抹去时代背景--或者尽量不直接表达。他为什么这么做呢?我觉得他意思是,在任何时代,都是如此。

这种艺术的选择,我非常欣赏,比起年轻新锐导演的所谓文艺和才气,这种成熟的技术,从容的运镜和剪辑,更令人钦佩,拍了多年广告的董越更让人相信,梦想它早晚会实现。

 4 ) 暴雪将至梦方醒

在影片《暴雪将至》中,梦境与现实交替出现,界限模糊,和《穆赫兰道》一样,影片对梦境甚至没有一丝善意的提醒,一切仿佛都是真实的:当过劳模、有“神探”之称的保卫科长余国伟想进入体制内,做一名真正的警察。为此他开始调查一起连环命案,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的徒弟在与他一起追查疑犯的过程中不幸身亡,他甚至利用女友来作为诱饵,在追查案件的过程中越陷越深。最后女友自杀,自己也失手杀人。 这个故事看似合理。 但看过影片的观众都会有种撕裂感:有几个场景衔接不那么顺畅,关键人物的出场也很突兀。种种迹象似乎在暗示:我们看到的故事并不完全真实……

1997年,四冶的保卫科干事余国伟做了一场梦。在梦里,他成了全厂的劳模,发表获奖感言时,他说只要努力,就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这时,舞台上的设施坏了,恍惚中纸片像雪花般从天而降,这是影片中的第一场“雪”,也是十年一梦的开始。

燕子的出场很蹊跷,余国伟在广场追查线索时邂逅了一名舞女,不久后燕子就在影片中“突然”出现了,不少观众甚至一开始会把两人弄混。燕子的人物原型就是那个舞女(因此她俩的工作性质也类似)。余国伟为了套取消息而与舞女发生关系,他内心中是厌恶的,因此梦境中他从不碰燕子。

大卫林奇最难懂的电影《内陆帝国》中的几个关键隐喻

余国伟帮燕子盘下了一间黄金地段的理发店,现实中余国伟只是个普通员工,他没有这样的经济实力。种种迹象暗示燕子这个人物是余国伟虚构出来的,两人相处的场景是现实场景的二次加工。影片中他在和警局的张队闲聊中得被害者都曾出现于小镇的某条街道,而那儿恰好有一间叫做“小香港”的理发店,于是这个场景与燕子一起被深度植入梦境。

燕子与余国伟在一起的所有场景都没有真实世界中的第三者见证。她在翻弄余国伟的包时发现了其中的劳模证,也只是余在梦境中对荣誉渴望的再一次确认。

梦境中燕子发现自己被利用而自杀,是因为现实中余国伟需要一个借口原谅自己的罪行——杀死疑犯是因为悲伤过度。

徒弟是真实的,但他并没有命丧现场,否则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故,厂里、家属都不可能无动于衷,余国伟是难逃其咎的。影片的开始有个场景,余国伟看着徒弟在河中电鱼,受此启发,梦境中对应了徒弟触电跌下铁梯身亡。

徒弟“临死前”说的那段话,实则是余国伟内心的困惑,借徒弟之口表达,是向观众暗示现实世界中他并不那么受欢迎,甚至在厂里都被人孤立。

现实中余国伟渴望进入体制内,做一名真正的警察,因此他希望在警方也无能为力的连环杀手案中一鸣惊人,但却在自己的幻想中越陷越深。

影片中还有两场雪,每一场都和梦有关。 第二场是张队的收音机里传出大雪的新闻,这时的余国伟坐在警车里,他因为杀人被捕,梦境开始崩塌。

十年后,出狱的余国伟满怀希望找到张队,要一个说法。而得知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真相后,他的神探梦也随之破灭。他在老厂爆破前回到了当初梦中的那个颁奖礼堂。一位年纪比他更大的老人在看场,当他说自己是在保卫科干过,当过厂里的劳模,老人笑了,他告诉余国伟:保卫科没有效益,从来就没有过劳模,而且1997年(下岗潮),谁还有心思评劳模!

第三场雪是当余国伟亲眼目睹老厂被爆破后,他在汽车站等车。这时2008年那场席卷全国的大暴雪即将来临,就在自己梦开始的地方,余国伟彻底梦醒。曾经的辉煌和遗憾,梦境也好记忆也罢,将永远被这场暴雪埋葬。

传送门:

大卫林奇最难懂的电影《内陆帝国》中的几个关键隐喻

我所知道的华谊和《前任3》的故事

斯皮尔伯格的反视角让本片成为了经典

高智商的洗冤类型片——《亡命天涯》

如果你是教父,是否处决亲哥?

冯小刚的摇摆

 5 ) 这个冬天有很多雨水,是为了等待暴雪“终至”

这是一个很完整的故事,这是一个今年华语电影里为数不多的好故事。

好的剧本是第一,在此基础上紧接着的才是好的表演,所以段奕宏才凭此拿了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影帝。整个电影看下来,实至名归。

很明显,《暴雪将至》属于类型片里的文艺片。悬疑是主线,扑朔迷离的案情背景下,被连环杀人猥亵妇女的阴霾笼罩的让人觉得压抑的工业小镇里,上演了一段“救人者最后杀人”的“杀人回忆”。

余国伟的“余”,是剩余的“余”,多余的“余”。这大概是十年监狱生涯让他不自觉悟到的一点对自己的认知。

但是就像片中多次出现的人物背部后脑勺特写一样,我们只能看到真相的一半。很自然联想到《一一》里的洋洋,“你看到的我看不到,我看到的你看不到,所以我要拍下来给你看啊。”

看不到的、深藏在心底的是什么?

那是想让心爱的女人留下来的愿望,那是自己从“余神探”到劳模的名声满足,那是自己的正义,那是自己的好奇,那是自己的守护,那是自己的“爱”和“怕”。

这是97年的冬天,工业重镇上发生的多起荒野谜踪事件。多个女人抛尸荒野,死状惨烈,经查是同一个神秘的凶手所为。97年是香港回归的一年,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浪潮下的一年,是巨大变化的一年。

燕子想离开这里去心心念念的香港开一家理发店,老余秘而不宣的愿望无非是想让她留下来,害怕她成为凶手下一个目标,也是为了早点达成愿望,遂私自“侦查”,将最繁华的三条街的交叉路口,号称“小香港”的那家理发店盘下来,企图给她一个“家”,企图将凶手“引蛇出洞”。

他蛰伏等待,和以前穿着无异于别人的雨衣,在大街上迅速被人潮挤过,迅速被雨水拍打过的迷惘无奈和愤懑不同,这次他有了目标有了方向。

当找到的嫌犯那张脸第一次正面出现时,其实我就暗自觉得他不是了。

其实还是很有“套路”的叙事,后面顺理成章。由于冲动,错认嫌犯,凭只有一只41码到处都合适的鞋的物证,凭他多次光顾燕子的理发店,和在街上对女人多看两眼等,就一口咬定他是凶手。

但这都不足以成为杀人的直接动机。

导演很聪明,或者说,剪辑很聪明。将老余和燕子在高架桥上的那一段拆分成了两段叙事。中间的时间给了老余杀人。

燕子,可以看出是喜欢红色的姑娘,总是一身红衣,她向往热烈的都市生活。她是个神秘的女人,不知道来历,胳膊上的疤痕肯定藏了不少故事。印象最深的是她无意中发现老余的“侦查”活动后的另一种“爱”与“怕”,长久的哭泣,她可能追求的是一种平静,一种稳定的美好。她没有想到的是,这爱的背后的复杂性,如从来不曾停过的雨水,如看不透的黑夜,如在桥上俯瞰小镇那绵延不知伸向何方的铁路线,如下一个未知不明的受害者。

“希望在哪里呢?”

“我知道你的愿望了,你是想让我留下来对吧。”聪明的女孩,说着她坐在了桥墩上看着下面。

她会不会跳下去呢?我想。这个动作太像要跳下去的准备动作了。

接着,镜头一转,老余把嫌犯拖到荒野,愤怒杀人。有目击证人的一场杀人事件,乌云笼罩的天空下,墨绿色的雨衣,远景里几乎和真正的凶手一样“残忍”的施暴的老余。

结局可想而知,杀人就是有罪。

这时,被抓的老余抬头看看天空。仿佛看到最后和燕子在桥上,燕子最后笑着看着他,然后一头倒地。

那是真的。

作为观众的我,猜测也对了。

知道我想到了哪部电影?嗯,就是同样有段奕宏的那部电影。一个叫李缇的姑娘也是那样看着郭晓冬,然后一头倒地;一个叫余虹的姑娘在昏倒后医生问名字,她说自己姓余,多余的“余”。

多么像啊。

总是灰暗的色调的97年,不辨来处却知归途,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留在此地的燕子,锒铛入狱的老余,不知去处的真凶,大批下岗的工人们。电影里的其他和主线无关的案子,如丈夫杀害妻子,也是那个变化的年代,一切暗流涌动,人心惶惶下的一个缩影。

你在那些巨大的职工家属楼上抬眼望去,你看那一身身一模一样的雨衣,那将帽子带上就看不清楚谁是谁的雨衣下,掩藏了多少秘密,多少无奈,多少害怕,多少冤屈。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会发生。

有多少人在行走,就有多少故事。

十年后。出狱的老余,即将爆破彻底拆掉的老工厂,已患疑似痴呆的警队老张。

老张病前给他留的东西,在那么薄的一张纸片上,陈旧的新闻报道,那么轻的一个真相。

真凶已死,车祸而亡。

诡谲的是,他被人祸“绳之以法”的时刻,他提早离开,他的几秒缺席,他的不在场的时刻,恰恰是一场错过。

这就是反转。这就是真相。电影里最有戏剧性的地方就在这里。

后来我看见了阳光。在老余在肇事者家里听到真相后外面屋子里照进来的阳光。

这个时候,他可能才真正明白自己当年杀死自以为是的凶手后老张的那句潜台词:凶手马上可以查出来了,你为什么要铤而走险,做多余的事情?

你,为什么这么多余?

“我,为什么这么多余?”这一定是老余最想问的。

他最后去了那座老工厂当年颁奖的那个台子,早已物是人非。一切就像一场梦一样,正应了燕子死前说的“梦”。不该发生的,该发生的,都发生了。

最后一切的一切,随着工厂爆破而倒塌。那些“浮城谜事”,那些怅然若失,那些无奈,那些悲剧,都可以荡然无存了,一切都消解于这个巨大变化浪潮的时代。

大概也只有重新给自己一个新的“身份”,但是回家路上当汽车出故障,发动机迟迟发不起来,就像故事的最开始,自己的摩托坏了,警察的车坏了一样,往事重现。

这时,窗外,终于下雪了。

为什么我会说“终于”,因为97年的冬天,已经有了很多雨了。片名“暴雪将至”的这个“将”字,真是等了很久,有十年那么长。

冬天多雨,很反常;冬天下雪才是正道。

这里,广播是个很重要的元素,不断的天气预报做环境渲染,以及另外的广播里三次传来像是学校里运动进行曲的声音,暗示背景,烘托人物感情。

暴雪终至,仿佛我们一直在等待这一刻,仿佛暴雪终至后,就是晴天,就是希望,就是光明。

虽然,那曾经似飞雪从工厂小礼堂天花板上飘下的飞絮已不在,那个黑暗的年代终究会过去,那些“错过”的爱恨已消失。

这里是湖南。这是2008年。和现实背景的结合,那年受雪灾最严重的地方。

“还是有希望的吧?”

“还会有希望吗?”

这是导演最想表达的,也是导演最想问我们的。

很喜欢这部电影,短评写不下才写了长评。

 6 ) 余国伟,哦不,老段有戏了

文/夏丽柠

管段奕宏叫老段,他一点也不冤枉。不说他面相显老的事儿,就说他考入中戏时是班里年纪最大的学生,比印小天、高虎、陶虹他们差不多要大三、四岁。就是因为外在形象不好,别人上大学时都出去接拍青春偶像剧。只有老段,踏踏实实地在学校里学习。大学毕业的时候,别的同学成了明星,老段却成了学霸。以至于惜才如命的老师们,最终为他求来了一个留京的名额,这个从新疆走出来的小伙子,成了实验话剧院的专业话剧演员。

一个真正的演员,只有在舞台上、镜头前,才能展现自己的魅力。虽然老段外型不讨巧,但是只要聚光灯打在他身上,整个人马上便光芒四射了,强大气场迅速外扩。老段演过的话剧不少,可我最爱他在廖一梅的话剧《恋爱的犀牛》里扮演的马路,一个痴情到癫狂的文艺男。他俯在郝蕾的膝盖上,满怀深情又无限懊恼地说,“明明,我该怎么办呢?”那个时候,观众感同身受,他的声音、表情、骨胳和肌肉都为这个受尽恋爱折磨的男人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我们不需要再去评判他的容颜,而是深吸一口弥漫男性荷尔蒙的剧场空气,全神贯注地投入马路的爱情悲喜剧,而忘了老段是谁?

然而,在观看《暴雪将至》时,我再次遇见了同样的感觉。我觉得老段就是影片中的余国伟,余国伟就是老段,合二为一。凭借这个角色,老段拿了第30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最佳男演员。他在片中的表现无可挑剔,名至实归。之所以将片中男主角的名字记得很牢,是因为影片刚开始时,老段自我介绍:我叫余国伟,余下的余,国家的国,伟大的伟。平静浑厚的声音,令人觉得这个男人踏实稳重,又有点小坏。

但接下来的镜头便摇到1997年的冬天,大雨如注的湖南小城,余国伟穿着件皮夹克,白衬衫,扎了条红领带。迈着两条小短腿,急急地跑到了案发现场,满脸堆笑,老远就跟公安局的刑警打招呼:“需要我们怎么配合?”然而当刑警离开,他独自面对女尸横陈的现场时,双眼射出了冷峻的光。瞬间,满屏都被这个极具心机的小人物形象塞满了。余国伟,哦不,老段有戏了!

余国伟在冶炼厂负责保卫工作,因为工作认真负责,逢案必破,被人称为余神探。多年的成绩以及周围人的奉承,令余国伟对未来充满信心。他甚至幻象自己能当一次劳模,上台戴一次大红花,发一次言,对所有人大声地说:“一定要活出自己的精彩!”就是这句话、这个理想、这种幻觉,成为生于六十年代的余国伟走向未来生活的动力和支柱。如今五十多岁的人可以想想,谁都有深具时代烙印的热血青春。

有人说这部电影像韩国版的《杀人回忆》。但我觉得,从导演的视角来说,这部比韩国电影略高一筹。虽然这个案子被锁定为连锁杀人案中的一起。犯罪分子身上有四条人命。但显然,导演董越的醉翁之意在酒,表面上他拍的是罪案,实际上他想说的是余国伟因此而改变的人生。起初,余国伟通过自己的经验一步步接近真相。但是,一次在钢厂里的追踪之后,犯人丢下一只鞋子。余国伟的徒弟却失去了生命。案件在余国伟心里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一方面他与罪犯结了仇,另一方面他的理想被蒙上了阴影。

追踪的这场戏拍得漂亮极了。罪犯、余国伟师徒二人在巨大的钢架结构的炼钢车间内攀爬、穿梭、追逐。哗哗的雨点声,密集的脚步走,厂内小火车的鸣笛声,以及车间生产的轰隆声。在空旷的背景之下,三个人的生命显得那么渺小。同时,此情此景也是对余国伟的人生侧写,他在乎的只有他在乎,他珍惜的只有他挂在心上。在时代面前,他只是一个弱者。无论是他单身,还是后来成了下岗工人,都是他无力改变的。他只有顽强地,近乎于偏执地追踪凶案线索,他才觉得自己活得像个人!或者说,实现了理想,他才能肯定自己存活在世上的意义。

影片中有一条弱化的余国伟与“小姐”燕子的感情线。江一燕乐于颠覆自己的玉女形象来扮演,精神可嘉。不过,与老段演对手戏还是有点吃亏,几场戏都是靠老段托着。但她怀疑老段利用她诱惑罪犯,逼问老段为什么不跟她发生关系的那场戏,眼里的盈盈泪光仍然彰显了江一燕的表演功力。

余国伟在破案过程中发现,他离理想越来越远了。失业、失恋以及理想的破灭,令他做出了极端的选择。多年后,他重新走上社会,已经是2008年的冬天。原来的工厂被整体爆破,将要进行房地产项目开发。当他坐上长途客车要远走他乡之时,大客车却熄火走不了了。这意味着一个人无法那么轻易地走出过去,从头再来,谈何容易。有的人,一生都要被困在原地。一场暴雪,就能将过去的一切掩盖无痕吗?那只是期盼而已。

电影结尾,余国伟望着窗外散落的雪花笑了,他的英雄梦想彻底落幕了。他已经知道罪犯是谁了,或者永远也不会知道是谁了。但这对于他已经不重要了。这部电影最精彩的部分就在结尾的二十分钟,含义即广泛深刻。莎士比亚说过,生存还是死亡?然而,对于人类来讲,生存是第一要务。可对于人生,有的人早就死过了。

我相信,老段对余国伟这个怀揣理想的小人物的理解是彻底的。他也曾经是这样的人,向着“演员”的理想前进。只不过他成功了。余国伟失败了。那么老段,与余国伟一起,继续加油吧!

转载请豆邮联系

 短评

@东京电影节 低配版《白日焰火》。想讲太多导致故事浮得厉害,导演处女作值得鼓励

8分钟前
  • 这货是牛奶
  • 还行

3.5 创作思路上有《白日焰火》的影子,全片都在营造暴风骤雨及被下岗潮裹挟的低压氛围,个体记忆被无情碾碎,并将凶手直指整个失意压抑的时代。后半段剪辑有点崩,尤其是燕子的最后几场戏,导致高潮部分剧情走向缺乏力度。无法幻想的日子里,我们都成了多余的人。

9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厂里那段追赶戏拍的绝了,工业水平全程在线,故事太温吞看到中间有点嫌长。另外一个还算严肃的电影在世界首映这场的Q&A,全是一些小粉丝儿在争相表白偶像,求祝生日快乐的上台自拍的还有要translate by myself的,感觉真丢面儿

14分钟前
  • Cindy
  • 推荐

前面给出的所有线索,到后面都是无用的,然后导演说:“算了要不我们还是谈谈时代吧。”……镜头质感不错。

17分钟前
  • 荞麦
  • 还行

从头下暴雨下到尾这一点就值回票价……

18分钟前
  • 吃吃
  • 推荐

余国伟 钓鱼的鱼 多余的余 暴雪将至的时候 每个人的命运都跟余国伟那条不断拉扯的夹克一样尴尬

19分钟前
  • t0psh1t
  • 推荐

段奕宏影帝努力地扮演了一次宋康昊。40分钟以后全面崩坏。江一燕在我心里还是隐藏极深的万年烂片王。

23分钟前
  • 你虎哥
  • 还行

20171029 TIFF 全球首映。不差,作为处女作来说,厂房和筒子楼的全景空镜还有工厂追逐戏真的蛮惊艳的。只是故事还是有些卖弄,导演QA的时候也显得有些迷,估计自己也没琢磨透。雨雪作为意象,操作得有些过。段奕宏超级棒!!!段奕宏本人超级帅!!!!给段奕宏投五票!!!!!(想了一下还是加一星

25分钟前
  • 很好很会吃米
  • 推荐

女人的死亡方式,被男人拖到另一个地方,缓慢,残忍,一刀刀杀死。男人的死亡方式,当他发现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在多余的国度,做多余的伟大梦想,余国伟。

28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批判前 先把故事讲好;起手势很高 越讲越平庸

29分钟前
  • st.moto
  • 还行

这个片子看完很憋屈,最大的感受就是,人呐,别太把自己当专家,越有人夸你,你就可能越成笑话,别总想着过去的荣耀,你以为的那些光荣搞不好最后都不存在,即便存在也是喂了狗。

30分钟前
  • 小川叔
  • 推荐

他想在集体里留下自我,却被时代率先抛弃,他想从正义里偷份荣誉,自己却成了作恶凶徒,疯狂的追凶路上他毁掉三条人命,暴雨连阴,其实正义早已生效,暴雪将至,可惜他的人生已经失效。犯罪是壳,时代是肉,人心是核,一个癫狂小人物的1997,黑色又荒诞。

35分钟前
  • 24city
  • 推荐

案发地点一年365天都下雨,可能凶手是萧敬腾吧。

40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导演把握社会现实和类型片的能力都相当可以了啊~很像曹保平风格,支持这种走向的国产电影~

41分钟前
  • esp吃梦香菇
  • 力荐

如果老段要利用我查案我愿意每天都打扮得漂漂亮亮让嫌犯上钩被抓继而帮助他成功破案评上先进转正上调实现梦想。他喜不喜欢我,是不是深柜我都无所谓。

43分钟前
  • 中也
  • 推荐

段奕宏那个角色只能解读为深柜了吧!虽然不想每次都用那么情欲的视角来看段奕宏主演的电影,可是看完以后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也就那句“跪下,撅着”了!

44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多余的余。一个被无情抛弃的年代。全片视觉风格是统一的,恶魔自有天收的想法执行,变成了下个不停的大雨和上帝视角。但江一燕从头到尾都不在状态,令人难堪。后面一直想通过不断往下掉的戏去补救,却已来不及了。飞车粗暴,爆破造作。想玩点回忆似真似假的喂狗老人,也有点闪烁其词,故作聪明。

49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电影真的很像《杀人回忆》但像就像吧,起码前半部分节奏氛围都很棒,可是从江一燕角色正式上线之后就变了。偷看日记产生误会,能解释不解释直接跳轨自杀,这么疼痛这么矫情,然后这就成了主角施暴的导火索了?我想看的是小人物为进编制,破案到癫,直至入狱的过程啊!

50分钟前
  • 永恒星鲈鱼
  • 较差

雨一直下,气氛不算融洽…

55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这电影看得我欲哭无泪。走出电影院,失魂落魄。看电影时,我一会儿代入男主,一会儿代入女主。内心戏多得要死。我像男主一样失去了十年,然后又失去了十年。也许我早就像女主那样被轰鸣而过的时代列车撞死了,但我自己还不知道呢。一个人如何证明自己还活着?这是一个问题。

57分钟前
  • 丁小云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