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罪恶

悬疑片英国1982

主演:彼得·乌斯蒂诺夫,玛吉·史密斯,科林·布莱克利,黛安娜·里格,丹尼斯·奎利,埃米莉·霍恩,罗迪·麦克道尔,詹姆斯·梅森,尼古拉斯·克莱,简·伯金

导演:盖伊·汉弥尔顿

播放地址

 剧照

阳光下的罪恶 剧照 NO.1阳光下的罪恶 剧照 NO.2阳光下的罪恶 剧照 NO.3阳光下的罪恶 剧照 NO.4阳光下的罪恶 剧照 NO.5阳光下的罪恶 剧照 NO.6阳光下的罪恶 剧照 NO.13阳光下的罪恶 剧照 NO.14阳光下的罪恶 剧照 NO.15阳光下的罪恶 剧照 NO.16阳光下的罪恶 剧照 NO.17阳光下的罪恶 剧照 NO.18阳光下的罪恶 剧照 NO.19阳光下的罪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7:31

详细剧情

阿伦娜·马歇尔(黛安娜·里格 Diana Rigg 饰)是一个美艳不可方物的女明星,天性放浪的她从不掩饰对其他男性的喜爱,也十分享受被男性追求的感觉,从而彻底忽略了丈夫和养女的感受。帕特里克(尼古拉斯·克莱 Nicholas Clay 饰)是个血气方刚的英俊小伙,虽然已经有了体弱多病的妻子克里斯汀(简·伯金 Jane Birkin 饰),但他依然难以抵挡向他暗送秋波的阿伦娜的诱惑。今年,位于莱瑟库姆湾旁小岛上的度假旅馆“快乐罗杰”成为了展示罪恶的舞台,来这里渡假的所有游客,似乎都和阿伦娜有个多多少少的利益纠葛。哪里有罪恶,哪里就有波罗(彼得·乌斯蒂诺夫 Peter Ustinov 饰),这次也不例外,聪明的他将一切矛盾都看在眼底。   阿伦娜死了,这令众人毫不意外。尽管每个人都有作案的动机,但每个人又都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究竟是谁杀了阿伦娜?其实凶手早早...

 长篇影评

 1 ) 有些bug,是否必要去翻查原著呢?


本次杀人案的特点,也是每人刚好有“不在场证据”,于是每个人都似乎无法成为“凶手”。凶手对时间的设计,真是分秒不差:不过这操作起来,其实有太多的变数~

从女凶手爬到山顶的11:40分到男凶手和老女人乘船到达案发地点的12:00这短短20分钟里面,发生了很多事情。

1,女凶手要跑到案发地点,爬下长长的楼梯,拎起小石头迅速把人砸晕。——砸人如此高效率,还是有点困难的。

2,额头如果真的被砸,那么肯定会留下痕迹,这个对死因的断定会很有影响。

3,女凶手既然能迅速把人砸晕,那么掐死一个昏迷的女人也不会是个难事,然后再把尸体拖去晒太阳。(死者未必就会躲到山洞,女凶手肯定得有力量拖动尸体)

4,老女人蹭船跟着男凶手一块儿出海,这是个很偶然的事件;如果这个事不发生,男凶手就没有不在场证据了,女主角的“诈尸”也变得很多余。万一老女人也下船八卦,去看看那个尸体,或者答应去看守尸体,那么一切都废了...

BTW,在没有手机的年代,2个杀手能如此有默契,真是牛B啊!

PS,既然很多豆友推荐上译的配音,于是也好奇看看;果然不失所望,配音很自然很有趣。只看原声版的人飘过~

 2 ) 阳光下的破绽

      看根据阿婆的小说改编的电影,这是第三部。前两部是《东方》和《尼罗河》,两部都是先看小说再看电影的,所以能够发现小说与电影不同的地方。这次只看了电影,所以在这里说话心里是没底的,不知道如题目所说的破绽是电影的问题还是小说的问题。我也只能就电影来谈,如果说错了话,还请阿婆的粉丝轻拍。
   我之前说过,阿婆似乎喜欢把谋杀现场安排在一个相对与世隔绝的地方,火车上,船上,这次是小岛上。这些相对封闭的空间给了阿婆铺排的余地,就那么几个人,就那么些地方,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随意安排。看侦探片,我喜欢猜真凶,也喜欢给作者挑刺,前两部没能幸免于难,这次也手痒难耐。
   在电影中那对要找女明星演电影的夫妇到底干了什么?似乎和女明星颇有渊源,还对女明星极为不屑,只是为她的名气才来找她的。向女明星推荐剧本被拒后,他们似乎要想什么办法,这些办法听上去很严重,因为妻子提到了她妹妹的死(妹妹为什么死却不得而知),可是她丈夫在电影中除了看上去极为阴险地跟踪琳达和克里斯汀以外,好像什么也没做,莫名其妙。
   琳达为什么撒谎说没见到过那个那作家?难道只是为了玩?不明所以。
   有一件事是十分确定的,即男犯不可能独自一人乘船去杀女演员,因为女演员显然是在等男犯前来约会的,男犯前去杀她也太明目张胆了,这无疑会是他成为头号嫌疑犯。因此,男犯需要带去一个人来证明他是清白的,可是要有人愿意和他一块出海这太靠偶然因素了。如果没有人愿意和他一起出海,他就没有不在场证据,女犯也不必装死人了,谋杀计划即使实施了也会使男犯成为最大嫌疑。即使有人和他一起出海,还是有问题。如果和他一起前来的人就是不会开船怎么办?或者和他一起来的人坚持要自己留下来而让男犯去找人怎么办?这样的话,和他一起来的人反而会成为自己行动的障碍,这种情况下要实施谋杀计划,只有确保躺在沙滩上的人确实是女明星,也就是说要保证克里斯汀在之前就将女明星杀死并且安全脱身,可是让一个女人去杀另一个女人,这是很不靠谱的,比如女明星原本可以躲在山洞里不出声,这样谋杀计划就又落空了。假如和男犯一起来的人是个会开船而且愿意自己去找人的人,要实施谋杀计划也要保证,要么躺在沙滩上的人确实是女明星的尸体要么是克里斯汀,也就是说确保男犯来之前女明星已经不省人事(死或者被打晕),这又要靠克里斯汀的武力了,不然,计划又会落空。此外,在没有即时通讯手段的当时,女犯怎么知道男犯能不能带来一个人,女犯怎么知道男犯汽船到来的时间,如果男犯带人来到沙滩刚好发现女犯在砸女明星的头怎么办,如果男犯带人来却发现沙滩空无一人(女犯正在洞里涂东西)怎么办?还有,女犯既然可以将女明星打晕,难道还缺那点劲儿把女明星打死吗?直接打死算了,还不用费事儿装死人了啊。如此看来,把这次谋杀说成是"天衣无缝"实在让人难以接受,我看这简直就是一小概率事件。
  另外,男犯的杀人动机也是值得怀疑的,为了一个只值十万美元的珠宝而去杀一个大明星,本身就是一件冒险的事情,而且,男犯在来岛之前就已经继承了其前妻的一大笔财产,这样就更不值得为了一个珠宝而冒杀身之险了,正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一个大富翁为了一个只值十万美元的珠宝而千里迢迢地去连续作案,这也太不知自爱了。被发现自己把珠宝掉了包,还给人家不就得了,自己还能安稳地做个富翁。要么是男犯利令智昏犯傻,要么是作者犯傻。
  以上是我大概想出来的“阳光下的破绽”(或者不算破绽。还要请看过原著的人前来指正。)。挑刺真是过瘾。可是谁都知道,破坏容易,建设难。刺谁都会挑,写出这么nb剧本的却只有阿婆一人。这是阳光下的真理。

 3 ) 如何设计完美的不在场证明

一、前情提要 波洛去封闭式的小岛,有两个缘由: ①爱丽斯•鲁波夫人暴尸荒野。案子拖了四个月毫无进展。 ②保险公司鉴定霍勒斯爵士送来的钻石是假的。据他所说,钻石可能被女演员掉包。 二、小岛谋杀案现场人物: 阿琳娜——死者,女演员,风流成性,尖酸刻薄 肯尼斯——阿琳娜的丈夫,忍气吞声 琳达——阿琳娜继女,与阿琳娜不合 戴芬妮——旅馆老板,阿琳娜的老相识,与肯尼斯关系匪浅 雷克斯——作家,写了一部关于阿琳娜的传纪,但阿琳娜不同意出版 奥德尔——制片人,最近为一出戏想邀请阿琳娜主演 麦拉——制片人,奥德尔的妻子 帕特里克——英俊风流,阿琳娜的情人 克里斯蒂娜——帕特里克的妻子,体弱多病 三、案发前 1、登船之前,波洛遇到帕特里克夫妇,发现帕特里克与一名戴红宝石手链的女人有染。(在酒会上,这条手链戴在阿琳娜手上。) 2、波洛与阿琳娜乘船去小岛时,听到炮声。据肯尼斯介绍, 3年前,前妻病逝后他来此住过,岛上每天12点会发礼炮,纪念战争胜利。 3、鸡尾酒会上,作家、制片人纷纷巴结阿琳娜,均把肯尼斯当作空气,就连阿琳娜本人也不尊重丈夫。但私底下,制片人称阿琳娜为狐狸精,而且他们之前打过官司,损失了一大笔钱。 4、肯尼斯、琳达、戴芬妮、制片人、波洛均目睹了帕特里克与阿琳娜划船消失在小岛后面。 5、波洛巧遇克里斯蒂娜躲在花园里哭泣,她知道丈夫不忠。 6、戴芬妮告诉肯尼斯真相:阿琳娜对琳达很残忍,且是她约帕特里克来岛上。劝他离婚。 7、制片人与阿琳娜谈崩了,心生怨恨;帕特里克与克里斯蒂娜爆发争吵,妻子指责丈夫一直陪着阿琳娜,害她被人笑话。 8、波洛目睹阿琳娜独自出海,消失在小岛背后。 9、琳达、克里斯蒂娜相约去海边画画;戴芬妮一个人在岛上闲逛;奥德尔跟踪琳达等;克里斯蒂娜在12点回,戴芬妮12:30回。 10、麦拉要帕特里克带她去游玩,当他们找到阿琳娜时,帕特里克只握了她的手,便声称阿琳娜是被掐死的。其后,麦拉回去报信。 四、分析 有杀人动机的不少:肯尼斯、琳达、戴芬妮、雷克斯、制片人、帕特里克、克里斯蒂娜、霍勒斯。几乎旅馆内的所有客人均有嫌疑。 阿琳娜约在11:30-12遇害。 帕特里克、麦拉大约在12点发现尸体,途中发现霍勒斯的船。 琳达与克里斯蒂娜相约去海边画画,大约11:55时克里斯蒂娜离开。巧合的是,雷克斯、戴芬妮不约而同邀请琳达。 雷克斯也无不在场证明。 肯尼斯、戴芬妮无不在场证明。虽然戴芬妮自称大约11点左右经过肯尼斯的房间,通过镜子看到肯尼斯在打字。经波洛分析,戴芬妮是撒谎。戴芬妮目睹了霍勒斯与阿琳娜的争吵,所以戴芬妮不是凶手。 帕特里克目前嫌疑最大,因为刚发现“阿琳娜”死亡时,只有他一个人,而且未查看便说是被掐死,其后他又单独与“尸体”待在一起。(或许刚发现阿琳娜时她并未死) 小岛谋杀案的情节是一件一件串联起来了,但克里斯蒂娜帮助丈夫隐瞒的计谋真是没想到:调动了琳达的钟表,将时间提前了20分钟,后又趁机调回,替自己设计了一个不在场证明。 凶手在离开旅馆面前留下的笔迹泄露了机密,真是百密一疏。最后两个案子串联起来,这就属于作者的特权了。 钻石藏在烟斗里,也是难以预测。 阿加莎的侦探故事真有意思:凶手都是那么彬彬有礼,坐在那里等波洛分析、推理,真是绅士一样的凶手。这大概就是传统推理的特点。

 4 ) 观影笔记+自己分析+波洛分析+观影感受

观影笔记:

1、死者:艾丽丝·鲁波夫人:

四点刚过才死的

伦敦特洛伊保险公司

2、霍勒斯·布拉特爵士(买钻石的百万富翁),小胡子

在陈述中说到一女子,在纽约认识,歌舞团的,演员,被骗感情,三星期前问她要回,一个星期后才要到“我才不当这个冤大头”三天后她会到戴芬妮

在案发后抵达旅店,假钻石出现在山洞,承认见过女演员,当时女演员快到岸,承诺晚上再商量

反驳:其他水手会看到

3、帕特里克·雷德芬(风流的帅小伙):

有情妇

看到带钥匙的船后和制片人夫人一起出去

12点过后不久小伙儿和制片人夫人到达,发现女演员死亡,掐死,女制片回去,小伙留下

4、克里斯蒂娜·雷德芬太太(可怜的人妻)有牙缝

身体不好,应该是知道丈夫调情

和侦探说有头晕病,站高处往下看会晕

当晚和小伙吵架,关于女演员

找女儿一起画画

12点半网球见,带走女儿

11:55的时候准备回去,女儿告诉的时间

高处找琳达招手,听见炮声,回头跑路赶12点半的网球,换衣服,父亲、老板娘、制片人已经在了,12:34

5、雷克斯·布鲁斯特(专栏作家)小瘦子、大黑眼珠

知道女演员很多事情,收买消息,女演员为了不出丑不愿意帮助他出版

作家11:30-12:00在船上

梯子湾绕岛到海鸥岛要两个小时,12点才到海鸥岛,见到女儿

说有人陷害他,有人从悬崖扔瓶子

6、戴芬妮·卡梭夫人(旅馆老板娘)妖艳老板娘

与女演员都是歌舞团的,“劈叉也更开”很有讽刺意味

看到女演员和小伙调情

告知侦探其朋友会晚一天到

知道女儿受女演员欺负,和父亲谈过

暗示父亲,小伙受邀是女演员带来的

“到死才分离”和父亲说

老板娘看到女演员过来赶走女儿表情关切,(会不会老板娘就是前妻?)

安慰女儿的时候说“什么事都有报应的,你等着吧”

11点半赶回来开会,约好12点半打网球

老板娘(大沿帽、彩虹内衬,太阳镜)在山上看到死兔子,看到女演员在沙滩

11:15左右看到爵士和女演员吵架

开会时看到石凳上有人在

7、奥德尔·加德纳(戏剧制片人)八字胡

投资戏剧有求于女演员

看到女演员坐船出去后出门

暗中看到人妻和女儿上山

11-12:15在石凳上,无人证明,回去摇铃无人,洗澡无水,楼下有人洗澡。就换衣服打球去,12:30到网球场,老板娘和父亲已经在了

8、麦拉·加德纳夫人(戏剧制片人)金黄卷头发、大鼻孔

对于戏剧要靠女演员名气招揽有点气愤

为了假的医生证明花费两万

看到女演员坐船出去

表妹想主意被关进疯人院

9、阿琳娜·马歇尔夫人(当红女演员)褐发尖酸刻薄样

手镯,正是与小伙偷情的

10:20左右要求独自坐船出去,让侦探推一把,不要告诉任何人,似乎在等人

10、肯尼斯·马歇尔(忍气吞声的丈夫)头发微白:

三年前在戴芬妮处住过几天,在我前妻病故以后,与老板娘熟识,老板娘说大概两年不见,没见过女儿

放午炮,12点整放

看到女演员和别人调情,很可能女儿告诉的

知道女儿受女演员欺负

不想离婚

女演员说父亲在伦敦第一次见过小伙儿说人不错。父亲否认见过

问侦探是否游泳,看到女演员,和小伙儿,小伙儿还在

说11-12点在房间打信,侦探说11:15左右没听见声音,老板娘说11:30开会见到镜子里的父亲在打字,看父亲反映老板娘在说谎帮忙,老板娘说父亲打字快,来信10:30,回信

11、琳达·马歇尔小姐(马歇尔已故前妻的女儿):

不喜欢她的继母,

看到作家和女演员的对话,和小伙调情

女演员叫女儿灰姑娘

人妻画悬崖,11:55离开,提醒戴泳帽,悬崖上招手

一开始否认,后来承认见过作家

客观证据:

1、死状:掐死,口红有糊,舌头外翻,颈部有指痕

2、山洞里有大钻石

3、关键是来去时间计算

我的分析:

证人证言较多,有互相印证一些内容,但也有没有人承认的细节,比如波洛提出的问题:中午谁扔过瓶子?12:15谁洗澡?

从陈述中能发现的矛盾就是人妻

1. 一个悬崖上的瓶子很可能对应的就是悬崖的人妻,但是人妻没有承认

2. 人妻说过自己在高处看下面会晕,但是悬崖上招手会没事?

3. 至于洗澡不知道是不是人妻住在楼下?但是时间上差不多,她回来后差不多12:34到达网球场的,有换过衣服。

4. 人妻离开时让琳达小姑娘带上游泳帽为了让其听不见炮声,因为后面作家遇见小姑娘的时候,她听不见就是因为游泳帽。琳达也可以给人妻作证,手表时间人妻有时间可以做手脚。

波洛的分析:

破案关键词:游泳帽、洗澡、瓶子、手表、钻石、午炮、海洋的气息、悬崖的高度

本案似乎每个人都有不在场证明。

死者死亡时间11:30-12:00

说谎人是人妻,理由以及推论性的证据

1、人妻说炮声时悬崖上和琳达打招呼,但是炮声时琳达遇见了作家,按琳达和人妻的说法,双方打招呼的有回应,但是作家的证言证明不是一个时间。

2、琳达去游泳没带手表,人妻自己承认早上去琳达房间过,有机会做手脚挑拨20分钟,在要离开时琳达去游泳,调回时间,提醒戴帽子为了不让听见炮声

3、离开在悬崖上时11:40,狂奔到案发现场梯子湾6、7分钟,大概11:45.

4、反驳头晕病是演戏来证明无法走下梯子,因为在海鸥湾要看到琳达就要靠到悬崖最边上

5、女演员曾躲在山洞里,香水味和钻石作证,人妻石头砸头

6、掐死的怎么会是砸的?其实掐的痕迹在于小伙儿,11:30-12:00小伙儿一直和女制片在一起,但是只是看到身材差不多晒黑的人躺在那里。但是小伙儿第一个发现后,曾单独留下。

7、人妻皮肤白皙如何冒充晒黑的人?事先涂好,穿了与以往不同的衣服,罩住全身,山洞里涂好手和脖子

8、大概12:05左右赶回去的路上让扔掉了涂颜色的瓶子,这也就对上作家说的差点被瓶子砸到

9、大概12:15赶到旅馆洗澡,这也就解释了用水没水的问题

10、吵架也是在演戏,故意在开着的窗子边,人妻一开始给人的印象就是运动不好,不能晒太阳,装可怜。小伙也大胆公开外遇,不像一个谨慎的情人。

11、动机就是小伙骗走女演员的钻石并掉包,要杀死唯一知道这件事的人。

波洛指出的指认性关键证据:

1、关键性指认的证据暂时没有在离开前指出支票签字

菲利克斯·鲁波是艾丽丝·鲁波生前的丈夫,鲁波夫人几个月前被人掐死,保险公司曾调查过,丈夫获得大笔保险金。当时丈夫有不在场证明,而徒步旅行的女人发现的尸体,现在想来与本案手法一致。

在旅馆签名簿上没有留下名字,但是在支票上留下的签字和保险费收据上的签字尽管名字不同,但是可以比对笔迹。

2、拉丁语和英语的转换证明两个名字之间的关联

3、调取徒步旅行女人和丧妻丈夫的照片可以比对

4、小伙出现后从没点着的烟斗里是藏起来的钻石

以上一开始的三点也只是关联性的,只有最后一个才算铁证,但以赃物推论出杀人就有点牵强。

简单地从关键词看,比较我的分析和波洛的分析,差距就在于因人妻假扮女演员而涉及的瓶子和洗澡,这个也的确有些想不通,既然人已经晕了为何不能直接放在海滩上,以晕的状态代替死亡状态,而采取以白皮肤冒充晒过的皮肤这种十分冒险又繁琐的办法?也许是打晕后担心会醒过来吧,那为何不采取更为稳妥的办法,比如迷药。


观影感受:

本片情节上精彩的地方在于不在场证明的制造,以及合伙犯罪,有很多迷惑性的镜头,当然也有很多隐藏的线索没有告诉观众,比如时间计算,比如保险案,比如拉丁语和英语之间的转换等,而是在揭晓真相的时候才亮出来。

这是我看的阿加莎小说改编的电影第三部了:

第一部看的是经典版1974年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精彩在于凶手是群体,比较复杂,但也有线索在分析时才抛出(文化梗解释手帕上的字母);

第二部看的是1979年版的《尼罗河上的惨案》,属于一眼能知道凶手是谁,关键在于如何解释犯案手法,也是合作性的。

总体上毕竟隔着年代和国家的差异,在文化知识面的广度上自己必然会有硬伤,人物众多,基本涉及的嫌疑人会在十一、二人左右,当然都会设计动机,但许多动机并不重,当然作为一个学法的,破案还是关键看证据,当然证人证言也很重要,寻找证言之间的矛盾点会是锁定凶手的有效办法,物证基本是用来证实猜测的。私以为,还是《东方快车谋杀案》最为经典,无论是犯罪手法和犯罪动机上,无论技巧还是感情上都会有所触动。

特别说明:我不算很专业的推理迷,逻辑不算很好,只是喜欢看这类影视剧、小说而已,欢迎大家指教!

 5 ) 《阳光下的罪恶》

我开始质疑我看完原著再看电影是不是明智的。跟我理解的角色形象偏差有点大,帕特里克的角色跟原著里的阳光体育英俊风流大男孩差太远了。当红女明星阿琳娜是20年后的阿琳娜吧,喜欢社交的性格非常还原。对继女琳达来说,嚣张跋扈的后妈形象太猛了她俩的互动真的典型一后妈跟继女哈哈,原著里琳达跟阿琳娜的关系只能算是琳达单方面对阿琳娜的讨厌,而阿琳娜是不在意不在乎甚至是忽视琳达的。忍气吞声丈夫肯尼斯并不符合原著沉稳洞察一切的旁观者形象,改成了一个老实憨厚的实业家,作家居然被写成了一个gay。克里斯蒂娜的性格偏差也蛮大。再说波洛,emmm,不喜欢,整个一笨重深沉的老头,并没有原著里的那份狡黠和随性。胡子算是复刻了原著。也可能因为这是我看的第一个波洛系列的电影,之前一直看的马普尔小姐系列,所以不太习惯这个形象。 很多情节也是完全脱离了原著,最最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帕特里克故意设下的不在场证据改成了意料之外的偶然事件,搭个顺风船呢? 琳娜为什么要撒谎说并没有看到作家,这个情节的意义是为了观众混淆视听?还是为了扰乱探案的线索过程,完全没必要啊,琳娜跟凶杀案件一点关系都没有(除了被调了手表时间,但琳达完全是个局外人)。最后波洛请求大家一起去游玩这个情节,电影里并没有出现,但在这个情节里判断出了克里斯蒂娜的孱弱、恐高是假装的,并不是弱不禁风。最后波洛分析的凶杀案过程还原了原著。

 6 ) 阳光下的罪恶

艳光四射的女明星嫁给一位富豪后,带着丈夫、继女一家三口来到一个美丽的海岛度假。她的出现使得岛上的除了波洛先生以外的游客都为之惊叹,她那阿娜多姿的身材让男游客们神魂颠倒,她那高贵优雅的气质让女游客们暗生妒忌。某一天中午12点左右,这位让众人倾倒的美女明星在幽会情人之时,优雅地死在了沙滩上,死因是:被人掐住喉咙窒息而死!于是,就像《东方快车谋杀案》那样,波洛先生找了所有嫌疑人谈话,谁是真凶很快便见分晓… 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岛上住在同一间旅馆的游客,他们彼此之间大多数都是认识,且都有着某种特定关系的。 大侦探赫尔克里·波洛,一名会讲法语的比利时人,那个时代大名鼎鼎的侦探,也是文学史上最受欢迎、最杰出的侦探之一,大概跟夏洛克福尔摩斯有得一比。他受聘于布拉德爵士前往这个岛上找回价值5万英镑的钻石。案发的时候并没有人能证明他不在场,因此后面也被凶手反咬一口…这名身材又矮又胖的比利时人相貌平平,但他幽默风趣、心思缜密、才华横溢,绝对是一个非典型的神探。很多东西看似无关紧要,但在他眼里都是破案的细节,他虽不如福尔摩斯那般英俊高冷,却也同样是一个让人着迷的角色。 嫌疑人1:阿伦娜·马歇尔,片中唯一的死者。此女风情万种,被片中三四位女游客称之为“骚货”,与不少男人有染。在嫁给现任丈夫肯尼斯·马歇尔之前,曾与权贵布拉德爵士有过一腿,而且多情的爵士还送给了她一颗价值5万英镑的钻石。该片前半部分是这位女明星的风流偷腥作秀专场,很多细节一般人都会忽略,喜欢推理的朋友一定要擦亮眼睛多留意。后半部分,则是波洛先生表演的舞台,他总能注意到一些微小细节,且都是破案的关键所在。 嫌疑人2:布拉德爵士,被阿伦娜欺骗感情、钱财的权贵,也是波洛先生第一位怀疑的嫌疑人,也是最快洗脱嫌疑的人。 杀人动机:阿伦娜欺骗了他,自己也曾说过要掐死阿伦娜,还在凶案现场与死者有过冲突。 不在凶案现场证据:可水手们可以布拉德爵士离开的时候并没有杀人。 嫌疑人3: 肯尼斯·马歇尔,阿伦娜现任丈夫,为人绅士正派,极重情义,绝不会轻易结婚离婚。 杀人动机:妻子阿伦娜与情人偷腥,对自己女儿态度恶劣。 不在凶案现场证据:阿伦娜死亡期间,他正在房间打字回信。波洛先生对比来信、回信之后,确认了此事。 嫌疑人4:琳达·马歇尔,肯尼斯之女,案子的关键人物之一,她是嫌疑人克莉丝汀不在场的人证。 杀人动机:继母阿伦娜对她两父女很不好,且公然与情人偷腥,早已对死者恨之入骨。 不在凶案现场证据:案发期间与克莉丝汀在海边画画,12点整自己又在海里游泳。 嫌疑人5:帕特里克·雷德芬,阿伦娜公然偷腥的情人,也是克莉丝汀的丈夫,他与阿伦娜事先已经约好在这里度假偷情。 杀人动机:波洛先生很早就看出这位年轻男子深爱着他的妻子克莉丝汀,之所以跟阿伦娜混一起当中必然有其他因素,因此他也有杀人的动机。 不在凶案现场证据:案发之时,他正与加德纳夫人正在赶往与阿伦娜幽会地点的途中。 嫌疑人6:克莉丝汀·雷德芬,帕特里克的妻子,一个弱不禁风、惧怕晒太阳且恐高的女子。在赶回去旅店途中的悬崖上,与游泳的琳达挥手告别。 杀人动机:丈夫与阿伦娜有一腿,因爱杀人。 不在凶案现场证据:与琳达在海边画画,然后跑回去打网球,琳达是她不在场的最有利证据。 嫌疑人7、8:加德纳夫妇,阿伦娜之前的老板,到岛上想让后者重回舞台演出,否则他们就要破产了。 杀人动机:阿伦娜拒绝了他们的剧本,不排除这对夫妻怀恨杀人。 不在凶案现场证据:案发之时,加德纳在花园里看书,旅馆老板娘可证明。另外,他回到房间想洗澡却发现没水,是因为有人也在这个时间点洗澡用光了水。加德纳夫人则和帕特里克赶往凶案现场的路上,因此表上面看起来,加德纳夫人和帕特里克相互证明了大家都不在凶案现场。 嫌疑人9:雷克斯·布鲁斯特,一名作家,写好的书本等待阿伦娜授权出版。 杀人动机:阿伦娜拒绝授权给他,他还扬言:要你好看! 不在凶案现场证据:事发之时他正在划船,琳达可以证明,还差点被悬崖上扔下来的瓶子砸中! 嫌疑人10:达芙妮·卡索尔,旅馆老板娘,与阿伦娜年轻的时候是搭档,对于阿伦娜的所作所为极为不满,曾撒谎为肯尼斯做不在场证据。 杀人动机:不满阿伦娜,对死者丈夫肯尼斯暗生情愫。 不在凶案现场证据:事发之时正在开会,旅店佣人可证明。 基本上每个嫌疑人都有杀人的动机,所以说这是一桩普通的谋杀案;但每一个有嫌疑的人,却都有看上去非常充分的不在场证据,而且他们之间大多都能相互成为各自的不在场人证;因此,这又是一桩非常离奇的谋杀案,还真不亏是《阳光下的罪恶》,真相大白之前所有人都如同阳光一般清白!如果你是波洛先生,你会觉得谁是凶手? 聪明的波洛先生问了大家两个问题: 1、有没有人在悬崖上扔过瓶子? 2、11点40分到12点整,可有人洗过澡? 毫无疑问,众人都摇头表示没做过这两件事!这下谜团就更深了,这些嫌疑人当中肯定有人撒了谎,到底会是谁呢 其实,波洛先生早已看穿一切。在影片平静的前一小时当中,他就刻意地关注到了很多细节问题,比如用魔术吸引琳达看到了她没带手表,故意领克莉丝汀到高处看沙滩上晒太阳的游客们,并表示他们就像尸体或羊肉在太阳下烤难以分辨谁是谁,克莉丝汀此时向他肩膀一靠,以体现出自己有恐高的毛病。 其实,最重要的是下面这一点: 在听完克莉丝汀哭诉之后,波洛先生安慰她说到:阿伦娜这样的人算不了什么,她们的胜利只是暂时的,一个女人最后的胜利要靠善良和头脑,您丈夫是爱您的,这我知道! 此前,克莉丝汀与丈夫帕特里克多次在公开场合有矛盾,以及后者公然与死者阿伦娜调情偷腥,种种迹象表明帕特里克和克莉丝汀并不是一对恩爱的夫妻,然而波洛先生却断然“您丈夫是爱您的”,这说明波洛先生其实早已开始怀疑他们夫妻图谋不轨了。 确定最大嫌疑人之后,波洛先生顺着克莉丝汀说的话去做, 结果很明显:克莉丝汀在撒谎!因为,一个恐高的女子是不可能有胆量敢站到悬崖边上跟底下的人挥手致意的! 最后,波洛先生结合凶案现场的山洞里残留着克莉丝汀的香水味,以及那个险些砸中大作家布鲁斯特的瓶子,推断出克莉丝汀与丈夫帕特里克就是杀人凶手,并且向大家还原了作案过程:克莉丝汀把琳达的手表调慢了20分钟,从而让琳达为自己作出了有力不在场证据。其实加德纳夫人看到的并非阿伦娜的尸体,而是克莉丝汀假扮的,目的不过是为了给帕特里克做不在场证据而已。

 短评

服装和音乐都非常喜欢,居然是 You are the top,有点惊喜。剧情的话还行,猜到了一些。不过个人觉得印象深刻的一个镜头,是胖胖的波洛穿着一身黑泳衣,还有类似罗马鞋风格的泳鞋?站在水里用手划拉空气然后就上岸假装游完了,哈哈哈哈太可爱了

9分钟前
  • 瓜安
  • 推荐

“白煮蛋,你看他自己就像蛋,还说淡话。”台词和翻译很契合原著,此版波罗也着重于温文尔雅的喜剧因素,相比绅士气派的大卫版,增加了些细节铺垫,但没提女主曾是体育老师,就少了些说服力;总体英伦味很足(很喜欢开头淡淡水彩),女演员们尤具风情,上译配音舒服。

1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特定时代的产物,拍摄的过于娱乐化,相较于《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悬疑气氛大减,叙事方式也并不出彩。P.S.如果我是凶手,看到波洛与我同行,无论我的计划有多完美、演技有多出色,我都会放弃的。

17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相较于[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上的惨案],本片的基调更为轻松,同时也显得波洛查案的过程有些单薄。我还是最喜欢Peter Ustinov的波洛,没那么咄咄逼人,反倒自恋的有些可爱。死者演员看着很眼熟,一查发现是演过007老婆Tracy的Diana Rigg~

20分钟前
  • touya
  • 推荐

没有同系列的前两部精彩。在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已嫁人退隐的女明星被掐死,波罗推理找到了真凶的破绽,夫妻二人不在场证明不成立,为了珠宝钻石而杀人谋财,伪装成了情人和受气妻子。

24分钟前
  • mmhh
  • 推荐

上译国配,阿婆经典,真相只有一个。最耐人寻味的地方不是凶手是谁,而是拿出照妖镜,观察到世间被蒙蔽的真相,人心的伪装,过程好比拨洋葱,一层层撕开,结果辣眼。

26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这个虽然没尼罗河、东快那么好,但原著在阿婆作品里也不算出色,所以电影还算好的。男主角身材很好。

29分钟前
  • yuanhan
  • 推荐

地中海,湛蓝;松林边,苍郁;浅海湾,迷人;游泳,行凶,偷情,度假,好去处。

31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卧槽我当时就在猜是不是夫妇他俩其中一个。一个特意找了linda去画画,一个单独留在岛上守着尸体,结果还真是他俩。突然佩服我自己哈哈哈,果然看多了推理片就是不一样。

34分钟前
  • 尢尢
  • 推荐

老套又刻意,用来怀旧还可以,看多了真吃不消。

37分钟前
  • 小熊QQ
  • 还行

东方快车的全凶手,尼罗河的全动机,这一部的全不在场,大爱Agatha Christie和Hercule Poirot,还有麦格教授。

41分钟前
  • 桃雨
  • 力荐

改编得全是BUG,波洛的扮演者也是我最无感的一版,但仍是值得一看的精彩片子

44分钟前
  • Tracy
  • 推荐

尼罗河上,女人最大的愿望是被人爱。阳光之下,女人不能同时让太多人爱……这就决定了本回合“群恨模式”,戴安娜·里格所饰演的角色要比前者更像一个坏女人,更值得被众人去恨!相对应的,施恨者的道德感被提升,阴暗面被削减。所以这一定是拍在相对严肃刻板的八零年代。另外,波罗曾被人错叫成鹦鹉(parrot)和麦片粥(porridge)。有没有被叫过海盗(pirate)?

48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分全部给上译~翻译太有意思了。

49分钟前
  • 沉山泥🐇
  • 力荐

果然经典,可是,嫌疑人怎能如此精心策划又不被除了侦探之外的任何人看出马脚?

52分钟前
  • mon babe
  • 推荐

度假喜剧,里面的人不论拍马屁还是当婊子或是明着暗着损人都词汇花样百出笑死我了。梅森自述自己哪怕没有澡洗还是换上体面过人的Fred Perry网球服出来了和波洛嘲笑日光浴人群好像烤架上的肉条均戳爆笑点。Birkin大半时间都是糟糠妻面貌总算最后出了一口恶气证明了自己时尚标杆的实力,为她高兴。这就是马略卡岛吗?

54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阳光下也有罪恶。人人都不在场,但却有人死亡,那必然是有人说了谎……谜题已出,要做的就是破解谁说谎了以及说谎的动机,以及证据。最后再想直接拆穿烟斗不是也够直接,何必那么啰嗦翻旧账和签名,后来想想双重保险才更能做实凶手,毕竟只有钻石凶手还是有借口逃脱杀人之名……阿婆威武。PS:求可别被那位技术菜但演波洛上瘾的导演再翻拍了。已经砸了《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上的惨案》两部经典了......

59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还是喜欢老版的波洛,高智商又不乏小幽默。阿婆的小说真是宝藏啊,哪怕改编得虎头蛇尾也能唬住观众,“每个人都可能是罪犯”这个设定越想越迷人...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推理启蒙作,总的来说很精彩,不过再看对于片中的一处改编存在质疑:如果女凶手打晕受害者,就没有必要自己再扮成受害者躺在沙滩上。相比之下还是原著在这里处理得好一些。

1小时前
  • Columbo
  • 力荐

2.5 结尾真是泄气至极,没有证据强行靠另一案圆证据回来,简直连柯南都不敢这么胡来。如《尼罗河》节奏,前段铺陈太繁冗,导致后段反转万分乏力。一堆大牌用不用没差。

1小时前
  • 徐若风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