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以后

奇幻片美国2010

主演:马特·达蒙,西西·迪·法兰丝,弗兰基·麦克拉伦,乔治·麦克拉伦,蒂埃里·钮维,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播放地址

 剧照

从今以后 剧照 NO.1从今以后 剧照 NO.2从今以后 剧照 NO.3从今以后 剧照 NO.4从今以后 剧照 NO.5从今以后 剧照 NO.6从今以后 剧照 NO.13从今以后 剧照 NO.14从今以后 剧照 NO.15从今以后 剧照 NO.16从今以后 剧照 NO.17从今以后 剧照 NO.18从今以后 剧照 NO.19从今以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2 16:40

详细剧情

《从今以后》被选为2010年年纽约国际电影节的闭幕电影。故事的地点分别发生在美国、英国和法国。美国,蓝领乔治可以和死人说话。他的超能力,一度让他成为全美宠儿。精明的哥哥准备把他打造为全方位娱乐红人。然而他放弃了一切在建筑工地上工作。法国,记者玛丽是2004年印度洋海啸中的生还者。那次经历之后,她似乎拥有了通灵能力。英国,学生马库斯刚失去了双胞胎兄弟杰森,他正在绝望地想要寻找答案。与死亡擦肩的神秘、对未知世界的迷茫、痛失至亲的悲伤、寻找答案的迫切,在冥冥中将这三个本来毫无关系的人连在了一起,进而颠覆了他们未来的一切……

 长篇影评

 1 ) 与衰老无关的伊斯特伍德

与衰老无关的伊斯特伍德



地点分别是美国、英国和法国,这部影片完全是围绕着三个以不同的方式深受死亡的困扰的人展开故事的。乔治是一个工人阶级蓝领,因为他可以和死人说话,而与死亡的世界建立了某种特殊的联系;地球的另一边,一个名叫玛丽的法国记者刚刚经历了一场濒死的可 怕体验,已然撼动了她对生命的认识,甚至还对她在现实当中的生活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作为伦敦的一名在校学生,马库斯刚刚失去了最为亲近的人——双胞胎兄弟杰森,所以他正在绝望地想要寻找答案。他们每一个人都在不顾一切地探求事情背后的真相,他们的生命也终于开始有了交集,因为他们都相信死后的世 界有可能或一定存在,也迫使着他们的未来被永远地改变了。
以上是美国最新电影《从今以后》(Hereafter)的大致情节,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我想撇开电影谈论一下这位导演。而事实是,谈论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必须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谈起。其实早在1955年,伊斯特伍德就开始在美国银幕上崭露头角。之所以将时间起始点设置在1960年代,不仅因为《荒野大镖客》三部曲(1964、1965、1966)使伊斯特伍德成为当年最招人喜爱的偶像明星,成为美国牛仔的代言人,而且那是美国历史乃至人类历史上极其重要的年份。“迷惘的一代”正在被“垮掉的一代”所覆盖,黑人和女权主义等人权运动风起云涌,性解放摇滚乐迷你裙牛仔裤塑料制品……也自那时开始风靡全球。战后的保守主义至此走向彻底终结的同时,人类的思想解放翻过了一道史上最高的屋脊。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始自那个年份。当然,这些无关本文所述宏旨,之所以陈述这些,旨在说明,伊斯特伍德是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现代人——即便他现已年逾八十。
现代人的生活意义并非古典主义的建功立业、名垂千古。“意义”并非靠谱的事物,价值亦极其可疑。就我看来,现代生活的核心问题是实现或完成自我,个体对群体的责任和义务并不重要,个体的自由成长(包括生老病死)才是人之为人的最大值。至于功业和美名,仅是衍生之物,而非人生目的。也正是这些个体的自由成长才能组织一个相对和谐的人类群体,正是确保个体价值的最大呈现才能免于使一个民族或国家在老龄化社会中走向垂死。
换言之,吃老本或“资格主义”遭遇现代生活完全是不堪一击和可耻的。作为“老一代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伊斯特伍德弃其名号如敝屣。他满腔热忱、怀抱敬畏的在出演众多电影的同时,还导演了诸多杰作。《换子疑云》中对人类法律机器的质疑、《百万宝贝》中对生命与爱的凝望、《决不饶恕》中对“正义的残忍”和“衰老的青春”所作的沉思……它们无不震撼人心且直击灵魂。可以说,这三部电影统一地表达了伊斯特伍德电影作品的滞重、空盈的美学风格,而且这一美学风格是伊斯特伍德的,也就是说,是个体的。
《从今以后》沿袭了上述的美学风格。不过,正如看过该电影的人所达成的共识那样,这并非伊斯特伍德最好的电影,甚至还可以说,它不是一部好电影。冗长而沉闷的叙述,三条互不相干的线索最后过于巧合的交叉(尤其是女记者玛丽和通灵师乔治的一见钟情),人们昏昏欲睡的大概并非沉闷本身,而是逻辑和节奏的失序,且后者足以滋生前者。也就是说,当内容(情节)和形式(电影叙事策略)彼此侵害,其结果只能如此。
即便如此,我仍然要盛赞伊斯特伍德。这部电影让你看到的不是一个导演的成败得失衰老与否,而只是让你看到一个个体对生命和死亡的艰涩思考。如果不告诉你导演的名字,你完全无法想象它是一个老人的作品,它的实验性质和审慎态度以及精致的画面语言,只能来源于一个对待职业保持欲望和活力的导演之手。我们不知道伊斯特伍德什么时候死,也仿佛无法猜测他什么时候出生。他是一个现代人,现代个体,现代艺术家,现代性使他超越了一个古老个体才无法摆脱的年龄印迹——现代性使他趋于终极,而非衰亡。(专栏)

 2 ) 永恒的孤独

个人观点,没有结尾那段的话,电影会更好。
看的时候一个人默默的哭,不是感动的泛出眼泪,是真的在哭。
托莫名其妙结尾的福,结束的时候情绪已经恢复正常了,一旁的包子打着哈欠说上当了不应该来看的,我轻轻笑,握住他的手。

恋人,家人,朋友,他们陪我们走过一段一段的岁月,有的几年,有的十几年,有的几十年,但真正陪我们一辈子的,只有我们自己吧。我们可以甜蜜的和恋人开着玩笑,分享泪水和欢乐,可以热热闹闹的和家人聚餐聊天,但是内心的深处,那个只有我们自己知道的地方,只剩我们自己去面对。
哪怕泪雨滂沱,哪里有别人看得见呢。哪怕搂紧自己说,不要怕,加油,全世界也只有自己可以鼓励自己。
为什么看完这个所谓"死亡之后"的电影,我却是感到上面那番感触。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是一个人,面对身边人的逝去,我们也是一个人。

有家人有恋人,我一点不寂寞。
但是这种永恒的孤独感,是不是你们也和我一样?

 3 ) 狄更斯的梦

这是一部有关死亡与慰藉的电影,涉及通灵,故事由三条线索构成,最后汇聚于伦敦。

第一条线索是个女人,法国记者玛丽,遭遇一场海啸,死里逃生,看见了死后的幻景;第二条线索是个男人,美国工人乔治,幼时患过一场疾病,病愈后获得通灵的能力;第三条线索是个男孩,马克思,与同胞兄弟杰森和酗酒的母亲一同住在伦敦,一场车祸夺去哥哥的性命,马克思始终无法释怀。

通灵业界有很多神棍,小马克思见识过许多,但始终孜孜不倦地寻找能够再次见到哥哥的媒介。他在网上浏览过乔治曾经提供通灵服务的主页,于是在伦敦书会上偶遇乔治,一眼便认了出来;乔治则总在逃避,他觉得通灵的能力是种诅咒,让他无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电影通过两次通灵展现了这种“诅咒”。

第一次是受哥哥带来的希腊人之托,借由通灵获得与其已逝妻子的联系;第二次是帮厨艺班上心仪的女子,揭开她内心隐藏的对于死去父亲的执念。成功的通灵,或给当事人带来慰藉,或引起痛苦,不变的是通灵之后他们匆匆的离去,远离乔治的生活。在第一次通灵中,乔治说出了希腊人内心的隐秘,但希腊人宁愿告诉他哥哥这个秘密,也没有向乔治透露;在第二次通灵中,女子害怕地逃离,于楼梯间难禁痛哭。

这也许真是一个受到“诅咒”的职业,人们借由它获得与已逝者的联系,但并不希望这“中间人”的介入,于是尴尬的处境不可避免。静听、传达然后消失、远离或许是这个工作最基础的职业操守,就像心理师,但那种与死者灵魂相接的切身感应可能远远超过心理师的置身事外,这或者就是乔治的悲哀以及他不愿继续从事这份工作的原因所在。

另外的一层障碍应该还源自于接触。乔治的能力强大到无须通过专业的仪式,仅凭轻微触碰即可感知。无论是对厨艺班上心仪的对象,或者任何他希望在生活中有更进一步关系的女子而言,越是靠近就越难以制止。试想,两人亲密间乔治所能体验到的是什么?是一个“第三者”(或者更多者)的超时空存在,这种压力即便没有向对方袒露自己的职业,也是难以长久自持的。

所以最好的happy ending是什么?自然是导演如今安排的乔治和玛丽的结合。乔治脱下黑色毛线手套,就像卸下通灵带给自己的束缚,和另一只手紧紧相握,此时他经历的是从未有过的亲密,只属于两人间的,没有其他空间外物的干扰。有关两者接触时的景象,在伦敦书会上有过一次画面的展示——乔治看见玛丽在海啸灾害中静谧地浮沉于海水间。多少年来,他第一次与人接触时仅仅见到对方,且如此安静、祥和。

Happy ending是古典式的,就像狄更斯的那些“悲惨”故事总有美好的结局。乔治每晚睡前都会聆听一段朗诵版的狄更斯故事。他喜欢狄更斯、他的作品,熟知他的一切包括那张画家所绘的狄更斯与其作品中人物灵魂交谈的《狄更斯的梦》。乔治在狄更斯那里获得他在通灵中提供给别人的同样的慰藉,而命运的偶然(一如故事的偶然)让他在书会上邂逅了玛丽。

玛丽代表的是大众借由自身体验所获得的对死亡的感知以及由此展开的探索和解释,人们似乎一直在好奇与逃避中盘桓,而通常人们选择的是忘记或避而不谈。作为新闻工作者的玛丽,那种与生俱来的探究本性令她义无反顾。

Happy ending不仅是狄更斯古典式的,不仅是人类美好向往的梦境式的,也可能是一种愿景,代表导演(或者作为解读者的我)的看法:直面死亡,与死亡紧密相伴地生活下去,仿佛作家,与自己作品人物灵魂的长相共存。

 4 ) 《从今以后》:请让我握着你的双手

  《从今以后》:请让我握着你的双手
  
  一颗树,摇曳千年,仍然枝繁叶茂,我们都尊敬的称他为“树精”。一个人,辉煌百年,仍然老而弥坚,我们都会景仰的称他为“老神仙”。是的,这部“老爷车”,这位“老神仙”就是本片的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中文影迷习惯称他为“东木先生”。东木先生,生于1930年。他比波兰斯基,贝托鲁奇,林奇,斯皮尔伯格的年龄都要大。他已经81岁了,在我们看来在这个可以颐养天年的年纪,他仍然清癯矍铄,老骥伏枥,兢兢业业,在为之耕耘一辈子的电影史上继续涂抹浓墨重彩的底色。
  
  影片讲述英法美三个地域三个不同的人身上发生的不同的故事。男人因为幼时的病灶而通灵。女人因为在海啸中接触死亡而认知死亡世界。小男孩因为自己的哥哥意外车祸去世而寻求通灵的人见哥哥一面。三个人在结尾阴错阳差的走到了一起。男人为小男孩做了通灵术,让小男孩走出了失去哥哥的阴影笼罩。女人在事业感情多方挫败下出版了自己的新书,男人为过上正常的生活而远走英国散心。幸运的是,他们遇见了。他们都被自己身上的奇异通灵而困扰,他们都不被社会现实所理解体谅,但是他们遇见了,当他们的手碰触在一起的时候,我知道,这碰出的远不仅仅是爱情的花火,还有着彼此灵魂的慰藉与“虽然没有对话,但早已万语千言”的通灵缱绻。请让我握着你的双手,让我们彼此温度传递,安然的揽着你的双肩,让你不再感到寒冷。
  
  在这样一个天命年纪,拍出这样一部通灵电影,总觉得其中蕴藉着浓重禅意。也许,作为一个丰富的,有太多故事的“老牛仔”,在很多个日日夜夜,也真实,身临其境的踏入过那片通灵世界吧。老县城,老乡镇里至今还存在一些算命,能连接阴阳世界的先生,婆婆,这些被斥为封建迷信的糟粕里是否真的存在有真实的通灵,我不敢说。完全不相信也是一种迷信。也许,东木老先生是把对生死的体悟与对生命的敬畏,幻化成一位通灵师,施展通灵,让世人感知死亡,认知死亡世界,更好的珍重生命,不再潦倒,从今以后,好好活着。
  
  片头海啸声势浩大,片尾相聚温馨安宁。东木先生用这样一部影片把故事讲得从容不迫。马特达蒙在2009年与先生携手《成事在人》,又快马加鞭的在2010年相约《从今以后》,我想马特达蒙是幸福幸运的。陪着这样一个伟岸的人,走过这段老年铿锵路,是一笔财富也是一份骄傲。看片单,先生的新片将联手莱昂纳多,这又将是何等让人期待。
  
  在《老爷车》中,他用21世纪的方式拔出他的枪,然后用他的灵魂扣动扳机。这是我们最后一次在银屏上看到伊斯特伍德了,他转过身,衰老的背影依然如标枪一样挺拔。他是大漠黄沙中的荒野镖客,他是繁华都市里的肮脏哈里,他是仍然活在上个世纪的最后的牛仔。即使他已是垂暮之年,但是他仍然是一名战士,一位老兵。
  
  2010年刚刚过去,贾宏声跳楼自杀,今敏也在盛年留下了遗书,伊丽莎白•泰勒,西德尼•吕美特也已经在影史留下了重要的印记后驾鹤去了那一个世界。
  
  何止于米,相期以茶;东木先生,长命百岁!
  
  2011-4-17
  

 5 ) 你死后会发生什么?

你死后会发生什么?

                                         一
“What happens when you die?”(你死后会发生什么?)
这是《从今以后》(Hereafter),10岁的男孩在自己的双胞胎兄弟死后,在Google搜索中打入的问题。
Google给出的回答很多。输入百度,第一个回答是:人死后会,水分蒸发干枯。
而这部电影,给我们的是非科学的物质性回应。

                      二
2004年圣诞节后印度洋上的海啸在大屏幕上铺天盖地的席卷了海滩、宾馆、度假的人们…一条街道上的棕榈树中了魔法般依次倒下,法国经济女主播被海浪卷入海水中。
衣裙在水中飘曳宛若水草,而沉浸水中的投影,和排山倒海的海啸对比,唯美的好像梦境。完美的电脑动画技术,让伊斯特伍德(Eastwood)导演的《从今以后》开篇气势恢宏,紧扣人心。
视觉的震惊之后,情节才开始慢慢舒展。
巴黎,死后余生的女主播Marie Lelay(塞丝•弗郎斯饰),因为眼前总是出现她在失去知觉时看到的一幕画面,开始写一本关于死后的书。
伦敦,一个单亲的吸毒妈妈疏于照顾自己的双胞胎儿子,Jason死于车祸,Marcus则每天沉湎于思考人死去会怎样。为此,他到处寻找可以通灵的人。
旧金山,灵媒George Lonegan(马特•戴蒙饰)宁愿放弃高收入和名气在一家工厂里做工人,只为了得到普通人的平静。他反复说,这种能力不是天赐礼物,是赌咒。
三个生活在不同背景、不同地点的人似乎都因为一个题目“人死后”而有了某种联系。因为这是电影,编辑和导演会戏剧化创造巧合,他们--注定会相遇。
George说能够传递别人死去的至亲的消息不是天赐的礼物,因为这带给他巨大孤独。他每天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在他狄更斯的小说朗读声中入睡。他的特异功能来自于幼年时的复杂脑部手术,可以说,他死去过一回之后,才获得这样的禀赋。但他却失去了正常人的快乐,因为一接触别人的手,就接触到别人的内心世界—尤其聆听到他们死去的亲人的信息。
而Marie曾经拥有令人瞩目的主播工作,但脑海中一副有透明光线、人影排练晃动、平和而静谧的图画反复出现,她想要了解的是,在她晕眩之后发生了什么。她专程去拜访瑞士的一个科学家。科学家说,很多人在昏迷之后再回到清醒,看到的都是同样的画面。是的,她已经死过了一回。

                          三
曾撰写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女王》(The Queen)剧本的皮特•摩根(Peter Morgan)并不相信死后的存在,但是他却在这部电影中巧妙的以很受西方人关注的死后的问题为题眼。关于死后复生的人看见过的平和画面,也是西方研究者调查过很多病危后又奇迹般复活的人们的亲述经历。
死亡和孤独对好莱坞的老牛仔伊斯特伍德来说,也并不陌生,他多少次在影片中饰演那个提着单枪和生命,面对黄沙夕阳的独行客。今年他已经整整80岁了,“死亡”应该是他思考过很多次的问题。这部影片并非给你答案,只是在寻找在提问方式,他似乎在讲这样的故事:我们每个人其实都要面对死亡,不论是你的亲人还是天灾人祸。
他让三个故事的主角在伦敦图书会上相见,George拒绝了重做灵媒的机会,专门去伦敦寻找狄更斯的旧址。而Marie在图书会上朗读她的新书《从今以后》。Marcus则到书会上去探望监护人的孩子。
George碰了Marie的手,读到她落入海啸之后的溺水的瞬间。他终于在影片结束之前,在伦敦地铁站那样典型的小广场上约到了Marie在。影片暖色调的咖啡店、石地板,鲜花和书报亭的背景中,他看到了他们相拥亲吻的画面。
你知道,让一个读够死后心灵的灵媒那里,看见温暖的画面,是奇迹。毕竟是要两个经历过死亡的人,才突然有这样的默契。
这部电影,得益于编剧和导演的巧妙。对于马特•戴蒙这样的演技派演员来说,这样的表演不带有挑战。
                           四
我大学刚毕业,在公司实习的那个夏天,这个世界最疼爱人--我的姥爷去世了。父母为了让我完成实习的工作,直到他出殡的那一天才通知我。而我和他隔了整整一个太平洋的飞行距离。
哭过整整一个星期之后的一个早晨,阳光特别的灿烂。我似乎看见一团白色光温暖的抚在我的脸上,听见姥爷对我低声说话的声音。那一刻我坚信,他走了很远的路,最后来和我道别。
如果你问很多人,相信不相信有死后的灵魂,他们会说不敢肯定。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愿意相信,他们的爱人和亲人不会因为死亡而永远的离开。
这,我想,就是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
要经历了一生之沉积,一个导演才可以把死亡的意义表达的简洁而轻盈;死后,除去生命,你依然会被牵挂。
被爱人和亲人。

 6 ) 如果可以,请让我从容地死去

       在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度,死亡尤其可怕。

    我不相信上帝。我不相信神灵。我不相信大胡子马。我不相信外星人。我也不再相信前门毛。我不相信政治。我也不相信道德。我相信金钱,却转过身就咒骂它是“婊子养的”,所以,你看,我一点也不虔诚。Jodie Foster在Contact里的一句台词一直记到现在:我希望有外星人存在,因为那样,我们在宇宙中就不再是孤独的。

    如果相信,在死亡的背后,还有一个世界存在,也许,我们就不会活得如此地慌张,如此地贪婪,如此地不择手段。

    也许,我们就能从容地死去。

    克林•伊斯特伍德静静地将这种可能性,在我们面前铺展开来。

    从这只老牛仔还是只不太老的牛仔的时候起,我就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表达对他的不屑。他成为我的观影史上为数不多的,懒得抬起眉毛打量的人。在以各种形式,各种情境,各种缘由展示过各种杀人不眨眼的技巧之后,老牛仔终于放下了枪,转过身来。我惊叹于这个转身是如此优雅,如此静默,没有任何迹象,如此不着痕迹。一个惯于拿枪挥拳的前演员,现导演,前一刻还是喧嚣,后一刻已如尘土般宁静,恰如生与死。

    如果说《从今以后》是在探讨生与死,我想是有些言重了。显然,这部电影还没有能量达到如此的微言大义。但是,老牛仔通过流畅的影像,表达了一种对死亡的情绪,一种不舍,一种悲哀——一种如秋叶坠落般地,优雅的悲哀。

    我在脑海里一遍遍地回放女主掉落在海中的镜头,那般优美。痛苦已经远离。她仰面飘浮在海中,背朝着现世的黑暗,面向着不可知的光芒。毫无疑问地,他在用镜头粉饰着死亡。如果说,他想藉此告诉大家,死亡背后还有一个世界,勿宁说,他只是想让自己相信。

    我不知道,老牛仔这些年中遭遇了什么。或许,年事已高,那个世界的问题便会如冰凉的洪水一般,拦腰漫涌上来。

    没有雄辩,没有论证,没有歇斯底里地执著。整部片子看下来,你甚至会觉得这部片子的意图相当地模糊。他想说什么?他想让人相信什么?三个独立的故事究竟代表着什么?当剪辑在三段故事之间毫无痕迹地游走,如阳光洒在微波荡漾的水面上一般,自由地跳跃,我知道这三段故事会在最后同时流淌过同一块溪石,但当三段故事的主人公相遇,当男主和女主的手握在一起时,又说明了什么?

    我没有费心去解答这些问题。因为我相信,老牛仔也未必清楚。这是一部用心,用直觉拍就的电影。大脑和理性,在死后的那个世界中显然是最不重要的。克林•伊斯特伍德只是提供了一个可能性,一种关怀。而除此之外,整部电影都淹没在了一种不受控制的情绪之中,用坚硬的镜头去触摸,去感知彼岸,和已在彼岸的人。那种感觉,可能象稍有暖意的风抚过皮肤。

    我更愿意把这整部电影做为一个告解,也许克林•伊斯特伍德便是如此。让我们相信,死亡不是一个坚硬而冰冷的结束,它只是一扇门,通往另一个开始。用这样一种善意来宽慰自己,宽慰所有的人,有的人会说,这是善良;有的人会说,这是愚昧。

    也许,我们可以参透生,但我们永远不能参透死,至少现世的我们,永远不能。但是,相信有个彼岸,至少会让我们觉得,这个世界不是那么地荒凉,我们也可以,从容地死去。

 短评

为了最后不到30分钟的相遇,全片3/4的篇幅都用来铺垫了,真是冗长繁杂,而且三条线之间也几乎没给什么关于人物间关系的线索和暗示,让人看的确实很是抑郁,还是怀念当初那个扎扎实实讲故事的东木头;不过像他这样功成名就不再为名声所累的老家伙在自己的暮年偶尔鼓捣点别的对影迷而言也是种乐事

4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不愧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ps昨天晚上刚看完这个,今天日本就真的海啸了。。。

8分钟前
  • lolica
  • 力荐

刚坐下十分钟就流泪了,二十分钟后眼泪又下来了,不过依然挡不住这是个烂片,挺好一题材,故事却很扯。唯一喜欢双胞胎兄弟那条线。

11分钟前
  • 畸零人
  • 较差

这个故事宣扬了门当户对的观念:神汉一定要找个神婆

16分钟前
  • 胡子(胡续冬)
  • 推荐

剧情有点冗长

18分钟前
  • 可缓缓归矣
  • 还行

开场的灾难场面终于解释通了本片为什么会提名奥斯卡的视觉效果,确实很震撼。三条线并没有构成神奇的化学效应,反而对剧情和情感有削弱。已年过八十的东木头,在这部电影,与其说是讲人性与情感,倒不如说是对自己未来人生的一种探讨。

2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这大概是最不具伊斯特伍德风格的伊式电影了,对情感的把握竟出奇的收敛,虽然叙事上稍嫌不够精炼,但很意外老爷子竟然越拍越从容了。

28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题材我还蛮喜欢的,达蒙也很帅,小孩演的还不错,就是剧情没讲好

33分钟前
  • 乔植
  • 还行

整体故事不错,就是情节叙述稍显薄弱。里面那个小孩好眼熟

37分钟前
  • 桃子爱吃鱼
  • 还行

开头引人入胜,过程平平淡淡,结尾则高潮迭起,很棒的故事,于人已思考,反省

41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本来可以对hereafter有更深的理解,但止步于流水般的叙述。

46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还行

与死亡擦肩的神秘、对未知世界的迷茫、痛失至亲的悲伤、寻找答案的迫切,在冥冥中将这三个本来毫无关系的人连在了一起,进而颠覆了他们未来的一切……

50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爱这种影片 很喜欢

55分钟前
  • 新街口的
  • 推荐

还可以,打发时间看的

58分钟前
  • 黑基兔
  • 还行

还可以

1小时前
  • 趣多多配红茶
  • 还行

视觉效果震撼 但有点将剧情削弱

1小时前
  • 牵不到的爱
  • 推荐

老牛仔的电影总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无需任何花销的包装,只用简单的手法、朴素的技巧和平淡的故事就能轻而易举的打动人心。尽管影片结尾的爱情戏份让人诟病,但对于这个一个时刻透露着绝望气息的故事,Happy Ending又有什么不好呢?至少这部电影的前半部分是完美的。★★★★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开头太震撼了

1小时前
  • Cokbye
  • 还行

剧情挺有深意 视觉效果非常震撼

1小时前
  • 不侠与
  • 推荐

东木爷爷讲故事越来越慢,这次更是三条发展缓慢的平行故事线,观众等了两小时的故事高潮竟如此乏味甚至可笑,唯有小男孩的眼泪能触动观众。倒是影片第一部分非常给力,灾难戏惊心动魄却不喧宾夺主,悲伤孤独情绪的烘托更是出色,可惜随着剧情发展情感越来越淡,到结局时已所剩无几。只怪剧本差强人意。

1小时前
  • TORO VAN DARKO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