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春秋篇

大陆剧中国大陆1996

主演:王绘春,林乃桢,郑强,何冰,修宗迪,张山,周继伟,杨静,丛林,蒋恺,常远,张炬,唐国强,谭宗尧,蒋勤勤,张光北,吴刚,胡军,初星一,奚美娟,蒋竹青,刘栋,鲍大志,龚丽君,杨立新,崔红红

导演:沈好放

 剧照

东周列国·春秋篇 剧照 NO.1东周列国·春秋篇 剧照 NO.2东周列国·春秋篇 剧照 NO.3东周列国·春秋篇 剧照 NO.4东周列国·春秋篇 剧照 NO.5东周列国·春秋篇 剧照 NO.6东周列国·春秋篇 剧照 NO.13东周列国·春秋篇 剧照 NO.14东周列国·春秋篇 剧照 NO.15东周列国·春秋篇 剧照 NO.16东周列国·春秋篇 剧照 NO.17东周列国·春秋篇 剧照 NO.18东周列国·春秋篇 剧照 NO.19东周列国·春秋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6 16:36

详细剧情

叹那昏聩糊涂的周幽王(王绘春 饰),只为博得美人一笑,竟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荒唐戏码,结果导致王权零落,死于犬戎兵的铁蹄之下。以此为转折点,各路诸侯相继崛起,郑庄公寤生(唐国强 饰)聪颖狡诈,在和诸侯乃至周王的交错中纵横捭阖,名震一时。黄泉认母,周郑交质,皆因他流传千古,却也为乱世霸主们做了坏的榜样。此后,禽兽齐襄公诸儿(鲍大志 饰)淫乱亲妹,不惜拉杀鲁公,几乎断送了齐国的国脉。多亏齐桓公(杨立新 饰)和千古名相管仲(刘涛 饰)才成就了齐国的一方霸业。   此外,楚国、越国、吴国、晋国。春秋霸主相继出世,上演着华夏历史上最纷乱也是最精彩的一段故事……

 长篇影评

 1 ) 在尘土中安静着的历史

偶尔兴致所至 翻出来看看

在遥远又遥远的1997的央视一套放映过 作为小学生的我 没可能熬夜沉浸 也根本看不懂
2009年末 当曹刿论战“一鼓作气” 扁鹊“讳疾忌医” 勾践“卧薪尝胆”这些曾经在初中或者高中背诵的句子 或者耳熟能详的诗经等等的应用 让我感觉自己真的不年幼了

最初被开篇宫女的眼影吓蒙了 难道97的美女就这标准 雷呀
但接下来的女子们 个个都是上等
相貌虽然不惊艳 但自然朴素 看起来舒服
演技即使不足 也会很投入 让看起来很别扭的文言文与白话文交错 表现的像舞台剧
那是属于曾经的巨制呀

故事讲的是有板有眼 有经典有创作 但没有无可忍受的荒唐
比起现在把观众当白痴的很多大片 让我更愿意花时间在这陈旧的历史中

喜欢第一段的郑庄公寤生 他本无意冒犯周王权威 却又一再不愿忍气吞声 于是忍或不忍间 被历史轨迹胁持 最终挑战了帝王的权威 成就了春秋小霸 他是不由自主的人 对弟弟 对母亲 对社稷 即使在到权利顶峰 却依旧不能完全自己的

而之后的秦晋之好 是天意所至 无法抵抗
秦穆公三十二年的无奈 欲东进却不得天助
晋文公六十二年的失落 暮年归国 天意弄人 却九年成就霸主 天意
他们就像木偶 只是在台前表演既定剧本的假人呀

不知道接下来的战国又如何?

 2 ) 春秋小霸郑庄公:腹黑男or励志哥?

1

提起先秦历史,世人多熟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殊不知这五霸、七雄之前,还有一霸,比他们威风多了。

举几个例子感受下:

因忌惮他的势力,周天子主动提出和他互相交换儿子做人质;

因新任周天子有意罢黜他“卿士”之位,就敢派兵到天子脚下抢麦子;

周天子联合多国讨伐,反被他射中肩膀,而神奇的是,他并未因此成为”乱臣贼子“,派人赶了一群牛羊犒军”澄清误会“后,日子照过……这意味着,天子的双肩再也担不起万里江山社稷了,群雄角逐大战由此拉开序幕。

他就是郑国国君姬寤生,史称郑庄公,其父郑武公,因护送天子东迁有功而得卿士位,也是为霸气侧漏的君主。在此之前,诸侯的设立与取消是周天子特权。从他之后,武力兼并他国成为常态。

奇怪的是,这么一个霸道值爆表的人,史书中却不怎么受待见。

大家熟知的”郑伯克段于焉“,故事类似今天所说的”钓鱼执法“,由此他被贴上了”腹黑男“、”心机婊“的标签。

事实究竟如何呢?

故事要从郑庄公的偏心老娘武姜说起。

2

剧版《东周列国.春秋篇》,郑庄公是唐国强扮演的。和他后来演的《康熙王朝》里的四爷一样,俩人都是成长于老娘的白眼。

”寤生“这个名字,就是他不受待见的根源和见证。

所谓寤生,就是”逆生“,别的娃出生时都是头朝下,他却是脚朝下,以致武姜经历了一场撕心裂肺的难产经历。

武姜认为他逆生不祥又不孝,打算有多远扔多远,未能得逞,从此更加厌恶,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而对二儿子段,武姜的母爱如黄河之水,泛滥的一塌糊涂。

在那个严格讲究宗法继承的年代,她不断怂恿丈夫郑武公,立段为国君。

还好,郑武公顶住了枕边压力。在他去世后,扈生顺利继位。

但武姜并不死心。

她矢志不渝的维护段,费尽心思的替段谋利,达到丧心病狂的地步,终于……顺利害死了段。

自己也被郑庄公赶去颖地,发誓与她,”不到黄泉,绝不相见!“

她,是怎么做到的?

3.

第一步,替段讨要京城为封地

一天,武姜忧心忡忡而来,”儿啊,现在郑国的数百里江山都是你的庭院了。可是你的兄弟却只有共城(段的封地)这个屁大的地方。你不觉得心太狠了吗?“

郑庄公诚惶诚恐,”依母亲之意……“

武姜眼睛低垂,笼起长袖,”你不能把制邑这地方也封给段吗?“

”制邑?制邑是险要之地,先君遗命,不许分封。除制邑外,任凭母亲挑选。“

武姜显然有备而来,大怒道,”也罢,那就把京城封给段吧!“

当时郑国国都在新郑,但京城地广民众,有百雉之雄,与新政不相上下。而按照当时的规定,封地大城不能超过国都的1/3,中城不能超过1/5,小城不能超过1/9。

如果把京城封给段,岂不是要国有二君?

武姜身为国君夫人岂能不知利害?但这正是她想要的。

郑庄公陷入为难,但最终答应了。

在武姜眼里,君位应属于段而非扈生,所以,她要帮段拿回本属于他的东西。她劝段,去了京城后要开始扩充兵士车马,有朝一日夺了扈生君位,她就死而无憾了。

段也是奇葩,哪怕谋反的士兵车马,都懒得自己准备,美其名曰,“与其扩充,不如削弱。”

于是武姜再次出动。(不得不说,母子俩思路都够清奇!)

4.

第二步,替段跟郑庄公讨要兵马。

武姜双眉紧锁,”儿啊,你封了京城给段,可是他手下没有士卒车马,怎么守城?“

郑庄公惶诚(老娘你又要出什么幺蛾子?),”依母亲之意……“

”你再调拨些兵马,帮段守城。“

郑庄公也很干脆,”需要多少?“

”兵车四百,上将一员。“

母子俩彼此心照不宣,都懒得绕弯子了。

”都城兵车不满千乘,调出四百,城中便空虚了……“国君也难啊!

”那好,你不答应,我就搬出宫去。就当你没我这个母亲。“(上回是不答应就让段离开郑国,就当没那个弟弟。)

杀手锏一出,郑庄公又答应了。

武姜心想,傻儿子,真乖,乐颠颠的走了。

郑庄公真的傻吗?还是如国人所说的愚孝到”只顾私情,不顾社稷?“

如果真是这样,他就不是”春秋小霸“了。

他如约调给段兵车四百乘,然而,派去率兵的却是自己的亲信,颖考叔。(釜底抽薪有木有?)

5

第三步,替谋反的段通风报信

这边郑庄公隐忍不发,静待时机,那边武姜和段继续折腾,惟恐留下的把柄不够多。

心急的段要来了车马,还是按捺不住,心急火燎,派了刺客行刺。

武姜此时总算有了点扈生亲娘的感觉,”这怎么可以?你要谋取的是他的位置,可不是他的性命啊!“

但是一转身,”无意“听到郑庄公五月初一要外出的消息后,立马转身告知了段,准备里应外合。

后面的事就比较简单了,段不出所料的在五月初一发兵叛乱,并毫无悬念的失败了。

外出的消息自然是假的,是郑庄公故意让武姜听到的。

忍了这么久,郑庄公只等这一天,等段自己挖好大坑,而他只需轻轻一推。

郑国日渐强盛起来,郑庄公却因这事被后世诟病钓鱼执法,还被孔夫子骂没做兄长的样子,非君子所为。

6

这些评价是否公允呢?

作为一国之君,我认为他的行为无可厚非,评价过于苛责了。

(1)据史载,郑庄公13岁继位,”克段“的整个过程长达22年。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段无法无天这么多年,派刺客刺杀不成又兴兵叛乱,至此,郑庄公才出手,已经算仁至义尽。

试问君王中除了他,还有谁有如此忍功?

后来段败,逃到鄢,再战,又败。郑庄公也没有杀掉弟弟,只是把他赶出郑国,容他逃往封地。后来段死于自杀。

在为权力动辄弑君杀亲的春秋战国,如此对待叛乱的弟弟,已经算一股清流了。

就连以仁义闻名的春秋首霸齐桓公,起初和哥哥公子纠各在不同国家避难,后内乱平定,他回国继位后,还不是立马派人截杀了公子纠。

(2)面对武姜的无理要求,他的答应出于无可奈何,而非深谋远虑。

理由有三:

第一、作为儿子来说,从小不被亲娘待见,心里有挥之不去的好好表现争取认同的念头,及顺从避免激怒的习惯;

第二、作为国君来说,武姜是申候的女儿,根基不稳时,母国势力不能不忌惮。

西周周幽王就是前车之鉴。他为美人褒姒烽火戏诸侯,还废了申后改立褒姒,惹得申后的父亲申侯怒而兴兵。于是西周土崩瓦解。

第三、郑庄公凡事遵从”名正言顺“原则,为君、为子必然考虑民心、名声等。

(3)扈生比段更适合做君王。

被赞为大贤大德的吴国公子季礼,多次推君位不受。作为个人选择即使可以理解,对国家政权安稳却不是好事,以致吴国几次动荡。

据史段在封地残暴,人们怨声载道。郑庄公却是明君,知人善谏,使郑国盛极一时。

7.

在这件事上,还是谋臣祭足最懂他,他曾说:

”段虽然无道,却没有明显的叛逆,就算派了刺客,又有几人知道?就算声张出去,天下又有几人能相信。而若要杀段,武姜必定阻挠,如此一来,郑庄公就要被议论为兄不仁,为子不孝。庄公之所以隐忍不发,是要等到段恶贯满盈,国人切齿时再杀。“

与其说郑庄公腹黑,不如说他是个有勇有谋、善于借力打力终成大事的“励志哥”。

 3 ) 说一千 道一万

从今天,看昨天,
说英雄,论好汉,
从昨天,看今天,
古往今来故事一串串,

也许你会觉得酷烈,
也许你会觉得冥顽,
也许你会觉得昏暗,
也许你会觉得壮观,

说一千,道一万,
人心要比天地宽,
说一千,道一万,
人心要比天地宽,

黎民百姓长久,
功明利禄短暂,
一部青史等闲看。

这一首东周列国的主题曲《黎民百姓长久》,也许比我们谁都要更能贴切地去总结和感叹这部令人惊艳的电视剧吧。

很多年以后,我依然会记得,央视曾经拍过一部【东周列国】。这是把冯梦龙的小说《东周列国志》二一抽杀以后改编而成的神作。
如果你是要仔细读史,请去读《战国策》、《左传》;需要一些润色的,可以读《史记》。

 4 ) 霸主梦 真情泪 ——春秋八霸的人品争议(历史解读)

文/小关平

目录: 第一章:开篇 第二章:齐桓公 第三章:晋文公 第四章:秦穆公 第五章:楚庄王 第六章:宋襄公、吴阖闾、吴夫差、越勾践 第七章:管仲、孙武、范蠡 第八章:结语

————

△开篇

今天来说说春秋时期的几位霸主。

我对政治人物的评判标准主要有三点:

一是看此人是否取得成功,是否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此为他们的自我价值

二是看此人是否任用贤臣,造福百姓,有利于社会发展,此为他们的社会价值。

三是看此人是否至情至性,一生中有无可歌可泣的故事,此为他们的生命价值。

前两条早有历史定论,自然不用多说,何况这并非让我钟情于古人的首要选择,一个人建立伟大功业固然令人向往,但若能展现自己的特色和人性光辉则更加难能可贵。

本文主要从人性的角度来聊聊春秋时期公认的四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宋襄公有名无实,阖闾、夫差、勾践时代较晚、非处中原,入选春秋五霸的争议较大,故而本文重点讨论齐晋秦楚四位王公)

我不主张大言功绩,而是先说过错。功绩褒得太多,反而冲淡了人物本性。人类生而兼有动物性与人性,人的一生是在善与恶的不断碰撞中成长起来的,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做斗争,必定会暴露出所谓的人性黑暗面,犯下各种过错。

别说这些手握长戈、胸怀诡谋的政治家,就连孔孟老庄那样的贤人智者,人生中也有过错与遗憾。我们不应抓住古人身上的错误不放,蛋中挑刺地批评他们,而是应该看看过错之后他们会以什么情感和态度去面对。

————

△齐桓公

齐桓公小白就像天枰的两端,功过皆高,大致相抵。其功业巨大,让当时后世欲霸之君纷纷效仿,暂时搁下不提,这里只说过错。

表面来看,齐桓公胸襟广阔,不计前嫌,重用管仲。这管仲当年差点杀死自己,齐桓公是用性命在去换人才。感动吗?未必吧。要不是鲍叔牙,管仲早就死于非命,不舔鲁侯的刀锋,也毙在齐桓的剑下。

相比而言,管鲍之间的友情则弥足珍贵。鲍叔牙苦口婆心、誓死推荐并晓以大义之后,齐桓公才愿意放弃私怨。而鲍叔晓以的“大义”只不过说中了齐桓公心中的私欲——天下霸业而已。

他对管仲最初的感情并不纯洁,更多的考虑是其功用性,只是后来见到管仲对齐国的用处实在太大了,才渐渐倚重他的。在求贤的举措上,齐桓公不如秦穆公和楚庄王,更不如魏文侯和燕昭王了。

再看齐桓公的爱好。从他宠幸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小人就可见一斑,此三人带给齐桓公的无非就是男宠之色、口腹之欲与游娱之乐,他们为了讨好齐桓公,以自行阉割来服侍左右,烹饪爱子给国君吃,储君不做父丧不归,可齐桓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居然希望让这三个马屁高手来继承管仲辅佐朝政,糊涂到了极点。

秦穆公晚年也有崤山之过,但主要是战略之失,非关人品。而齐桓公为了宠幸他们,无视仲父遗言,不听鲍叔规劝,一意孤行,最终命丧三人之手,造成死后数十天蛆爬满身才被人发现的惨景,自作自受,与人无尤啦。

回想齐桓公初用管仲时所说“寡人好色,有碍霸乎?”,不由笑出声来,也只有管仲会纵容齐桓公的毛病。苏从、伍举、孙叔敖等楚国贤臣不是一直在纠正楚庄王的小怪癖吗?

而管仲个人能力太强,在整个中国史也无与伦比,他只需要齐桓公对他言听计从,而不太在意主君的德行与齐国未来的发展。

说的更透彻一点,管仲的主要志愿是实现自己的王佐之才,而并没做到诸葛孔明那样的鞠躬尽瘁。这点无法苛求古人,汉代之后儒家思想才深入人心,春秋时期主要看的还是才华。

所以,管仲一直没有为齐桓公清除小人,而鲍叔牙为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国君除去身边的杂佞。他与鲍叔牙确实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

————

△晋文公

(2018年按:近期看到新剧《重耳传》的宣传片,我在对调色、服装、场景深感不满的同时,为了罕见的春秋题材、强大的配角卡司,和喜爱的女主含韵,还是会关注一下的。)

晋文公的错也不少,但有两点与齐桓公不同。

齐桓公有意而为,晋文公无心之失;齐桓公屡谏不听,晋文公知错而悔。

最大的过错应该是一把无心大火烧死了功臣介子推。介子推是跟随重耳颠沛流离十九年的大臣之一,虽然地位不如赵衰、狐氏兄弟重要,但毕竟在关键时刻割了大腿嫩肉救了重耳一命。这与烹自己儿子的易牙不同,那纯粹是残忍的献媚,而介子之举意在救人于危难。

对于这位舍命相救的贤臣,重情义的重耳按理说是不可能忘却的,晋国的文臣武将们都按功领赏了,而向来低调的介子推索性一直低调下去,命运弄人般的被晋文公遗忘了!这才有了重耳幡然醒悟去绵山认错,导致介子被烧死的悲剧。如果说齐桓公的过错是自己一手造成的,那晋文公的过错就像是老天开的一场玩笑。

无独有偶,在对待曹国恩人僖负羁的事情上,重耳下令强调不得侵犯僖负羁一家,可偏偏部下却斗气烧了他的家,这也是老天给重耳披上了一件忘恩负义的外衣。

这两件事情上,重耳都是无心之失,怪则怪命运弄人,让人泣泪。我们能够看到的是老国君的真心悔过,让人动容。

多年的流亡生涯让重耳动摇过、伤感过、沉沦过,但在那群誓死相随的贤臣帮助下,他一次次克服了生理与心理上的困苦,最终成就大业。

一个伟人的成功不会是一帆风顺、风平浪静的,晋文公吃过的苦也是这几位霸主中最多的,而他的内心也最贴近于普通人。

当狐偃灌醉重耳挟持他重登流亡复国之路时,重耳气得要杀狐偃时的模样,是最真实的人生写照。我们喜欢他,也是因为这是个有血有肉的真人。

————

△秦穆公

秦穆公的毛病比较少。他对百里奚属于主动求贤,态度要比齐桓公端正得多。一壮一老的君臣组合让人想起了周文王与姜太公,百里奚也是自比姜尚,声称老朽比太公辅佐文王时还要年轻十岁,真是可爱至极。

秦穆公有一点尤其胜出,那就是广泛的爱好。史料中有不少关于穆公爱马的记载,因为秦国始祖为周王室养马而崛起,所以秦人大多爱马。骑马既能增强体魄,又能陶冶情操,相比于齐桓的贪食好色,要健康得多。

而秦穆公之爱马也非变态式的痴狂,相比于马,他更重视人的感情,这点更加难得。比如他与伯乐、九方皋两位相马师聊天,让他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对擅吃自己良马的三百农民,不仅不杀,反而赏赐他们喝酒,安抚人心。

从这几个故事可以知道,秦穆公施行仁政,重视人才,心胸十分宽广,他虽没有管仲那样的天才辅佐,依然能成就霸业。

他一生中犯下最大的过错就是不听百里奚、蹇叔的劝阻,发兵偷袭郑国,结果被晋军拦击,大败于崤山。

败逃而回的三员大将回国领死,而穆公却将过错全揽在身,对三人不加罪罚。不仅如此,他还亲自率军来到战场,收检将士尸骨,好生埋葬,宰牛杀马,祭奠亡魂。

他痛斥自己不听良言,贸然发兵,以致士卒枉死,情到深处放声大哭,哀动三军,无不落泪,感人场面犹如后世的曹操哭典韦,可见穆公不仅知错能悔,而且重视士卒性命,富有人道精神,与战国时期用法残酷的秦王们相比,他要可敬得多。

秦穆公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机会进军中原,只能称霸于西戎,所以未受到中原文明的教化。他去世之后殉葬而死的有177人,其中不乏良臣,可见秦人原始落后的一面,我宁愿相信这是王室贵族的决定,不是穆公生前授意。

但这也成为秦穆公最为后人诟病之处,想来觉得荒谬可悲:生前宽容大度从不滥杀无辜,死后却让这么多人为其枉死。

————

△楚庄王

齐桓公得一管仲而一世无忧,秦穆公兢兢业业而半生操劳。他们不像晋文公与楚庄王那么充满传奇色彩。

如果说晋文公的传奇是一只雄狮,一生颠沛流离,终于称霸原野;

那么楚庄王就是一只鸾凤,前期潜居密林,最后浴火重生。

正如他给人们带来的那些成语:“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楚庄王是浪子回头的典范,从一个迷恋声色犬马的昏君骤变成励精图治、名震天下的霸主。相比之下,齐桓公应该感到惭愧。

庄王的王后樊姬十分美貌,他不是没有再变成昏君的资本,但樊姬不是普通的女人,楚庄王也不是普通的男人,正是在她的帮助下楚王才重获新生。

人的一生都会犯错:

齐桓公一生都在犯错,越到晚年越是明显,他不觉得自己需要改变;

晋文公在上天安排下也在不断犯错,但他每次犯错都会及时悔改;

秦穆公生前倒是没有什么过失,死后却铸下大错;

楚庄王最有个性,20岁之前把错全犯完了,以至于能够英明一世。

最让人感动的有两件事:

一是著名的绝缨会,宴会之上,大将蒋雄趁火烛熄灭调戏庄王爱姬,被爱姬摘了帽缨去告御状,而庄王命所有人都摘去帽缨后才点灯,变相宽恕那人的罪。可见楚庄王对人才的重视不在秦穆公之下。

秦穆公的马被人吃了,最多不过少了坐骑,没有伤及颜面;而爱姬被调戏是对楚王的大不敬,庄王却能够宽宏大量,不拘小节,王者风度跃然纸上。多年后蒋雄在战场上为救楚王而不顾性命,战后向楚王请当日之罪,更是让人唏嘘,足见人性之美。

二是相国孙叔敖死后,楚王思贤致病,滑稽优伶优孟扮作孙叔敖的形象去见楚王,竟让楚王信以为真,以为孙叔敖起死回生,竟执意要让他为相。这种对臣子的真情和对贤才的渴望,让楚王深深地印上了明君的记号。

————

△宋襄公、吴阖闾、吴夫差、越勾践

“春秋五霸”有很多不同的说法,这四个人都有一定的呼声。

贵族气度的宋襄公以仁义为名,妄图称霸,却功亏一篑,其实我还挺喜欢他的,此处略去不谈。

而阖闾灭楚,夫差灭越,勾践灭吴,都是实力超凡的霸主,虽然只霸一方,却也足以与当年的秦穆公相提并论了。但说起来,我却十分不喜欢此三人。

阖闾一生就没干几件好事。为了一己私欲,分别让专诸、要离两位勇士刺杀吴王僚与庆忌父子,结果逼死了专诸之母,杀害了要离一家,为的只是让壮士无后顾之忧。

伍子胥号称孝子,却也参与其中。果然你们贵族的父母是人,他们平民的父母就不是人?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与人性丑恶一览无余。

(2018年按:近期正在看吴蔚的历史推理小说《鱼肠剑》,她把专诸和要离的行刺动机写得比较复杂,同时也对阖闾的自私狠毒进行了批判。这本书中我最爱的人物是计然和月女,其次才是范蠡、孙武,觉得伍子胥和阖闾都有些腹黑恐怖,对于专诸和要离也是深表遗憾。)

攻破楚国郢都之后,阖闾毫无安邦爱民之举,居然睡遍楚宫,乱杀臣民,让人痛恨。此外还有诱骗成千上万的百姓为女儿殉葬的卑鄙残忍之举,这就是他的称霸之道?真是让人咋舌。

至于夫差,倒是比他父亲多了一些人性温暖,毕竟有宽容勾践之仁和痴爱西施之情,但毕竟还是个刚愎自用的莽夫,亲贤臣,远小人,逼死伍员,身死国灭,也不算什么明君。

勾践的亏心事没阖闾多,但也绝非善类。他能够能人所不能,韬光养晦,隐忍待发,这点固然值得惊叹。但范蠡早已看出他的真面目:心胸狭窄,不能容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勾践开其先例,逼死大恩人贤臣文种,恩将仇报,亦小人也。

————

△管仲、孙武、范蠡

孙武、范蠡,两位旷世人杰,都属于得一而霸的天才,可惜跟随了阖闾、勾践这两个不仁义的国君。不过,他们都很聪明,在功成之日,纷纷选择了退隐江湖,不问世事,对名利的淡薄与人生的超越让后世有识之士得以效仿,汉初的张良正是追随他俩的脚步。

大智者的人生,进能名震天下,退能逍遥人间,谢安、李白、金庸等后世文人无不欣赏这种超凡的境界。

说来也巧,春秋时期最能称为天才的三位智者管仲、孙武和范蠡,他们所辅佐的君主个人能力都不是很强,人品也不高,却都可以称霸于世。可见这三人对各国的王霸之业作用何其之大!

而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手下的百里奚、蹇叔、狐偃、赵衰、孙叔敖、伍举等辈虽也是一代良臣,却都难以与此三人相比。这三个君主一方面自己能力出众,勤于军政,一方面是聚合群臣之力,善于用人,故能成就大业。

————

△结语

春秋时期有人性的闪光,也有很多丑恶之处,若无诸子百家应运而生,为中国人寻找治病药方,谋求哲学和政治上的生存之路,真不知社会发展成什么样!所谓群雄争霸,争来夺去,得到天下又如何?

我所重视的是在刀光剑影之下偶然展现的人性光辉和真情实感,一句信义,一道风骨,一声叹息,一串眼泪,也会让我沉迷其中。而王霸之名,俗世之利,相比于人的情感信义,又算得了什么呢?

2011-9-29初稿2018/3/1修改

 5 ) 东周列国就是不可逾越的文化高峰

不得不五星,为什么?

编剧强大,导演牛逼。首先对东周列国志原著中夸张,虚构的历史事件删减,使每一个剧情都贴合历史,还原了历史。同时表现手法上也很像文言文,简洁干练,不拖拖拉拉。

历史时间跨度大,只用了1000多分钟十几个小时,从平王东迁,到勾践灭吴,整个春秋时期的主要影响中国的历史事件勾勒出来。

服装、道具、器物、车辆、酒器、漆器、青铜、建筑符合那个时代的物质水平。从天子、诸侯、卿士大夫、平民、奴隶、士兵、贵妇、民女、智者、贤者、无不贴合历史,反应那个时代的人物的精神面貌。该精美精美,该普通普通,该邋遢邋遢,该整洁整洁。

战争兵器,主要为戈、剑、战车、弓。战争场面、方式、过程、结果。也都体现春秋的特点。甚至连京观都出现了,惊叹。

也是儿时了解历史最原始的启蒙。

遗憾的是拍完战国篇再也找不到这么用心的电视剧了。

 6 ) 《东周列国.春秋篇》,值得多刷几遍的精彩大剧。

这是部1996年上演的电视剧,由沈好放导演,根据古典文学名著——《东周列国志》改编。

从“骊山烽火”讲起,到“黄泉认母”、“管仲拜相”、“霸主齐桓”、“高山仰止”等等,每集讲述一个故事。

全剧制作精良,服化道到位,符合人物身份气质。拍摄场地取景、背景音乐,无一不令人赞叹。

演员们的表演十分到位,一众实力派演员倾力出演。

王绘春、唐国强、修宗迪、杨立新、吴刚……

台词很“讲究”,艺术性极强,表现形式类似舞台剧,基本是一幕“实景版的话剧”,很考验演员的功力。

有意思的是,这个剧里的演员会反复出现。第一集里饰演“周幽王”的王绘春,在后面的剧集出演“孔子”,前面饰演“宋襄公”的修宗迪后来又接着演“申包胥”,这在其他剧里应当是从未有过的现象。

这么多实力派演员的精彩演出里,有个演员的演技实在了不起。

有段讲述“苛政猛于虎”的情节,一个没有名字哭哭啼啼的老妇人,细看之下竟是“容嬷嬷”李明启。

她对着孔子的“哭诉”:“前年,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去年,我的丈夫又被老虎给咬死了,留下我和儿子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的的过日子。可是没想到,今年,我的儿子又被老虎给咬死了。如今,只留下我一人。 先生有所不知,这里是齐鲁两国的交界,两国都管不到这儿,我们这儿没有让老百姓活不下去的苛政,所以我们总也舍得离开这儿。”

寥寥数语,仅有一百多字,却演活了一个悲苦的故事,令人过目难忘。

本想着如此精彩,于是分享给好友。好友回复道,她早看完了《东周列国.战国篇》,春秋篇倒是没看。

 短评

有点像话剧 但比现在的电视剧抢太多了

4分钟前
  • 大虫九一
  • 力荐

春秋300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这是华夏民族历史上痛苦的一页。而霸主迭起,百家争鸣的深刻变革,又使春秋成为无比灿烂的一页。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由此奠基,绵延两千多年的奴隶社会,被它埋葬。

7分钟前
  • 绿肥红瘦
  • 力荐

现在还记得第一集里面极其诡异苍凉和复古祭祀下葬仪式,还有最后褒姒的一声狂笑,变身黑马自由狂奔,我感受到导演在尊重历史基础上的自我表达,不愧是80年代理想主义启蒙时代的神剧,完美的融合。现在这样的社会思想背景下,拍不出来这样的剧了。

12分钟前
  • 生活笔记
  • 力荐

象春秋时代的人那么有气节的活一回 也真不枉此生

14分钟前
  • 乌合之众
  • 力荐

小时候电视里居然放这么毛骨悚然的东西……第一集被谶语和褒姒吓尿。编钟、箫的配乐很神秘。齐桓公在蛆里面腐烂的镜头、晋献公占卜。最喜欢伍子胥的故事,有莎剧的感觉。总体线索是王权和诸侯、卿相、士大夫的斗争,礼崩乐坏的加剧。

16分钟前
  • Hannah🤦🏻‍♀️
  • 力荐

比起现在这些穿越剧、宫斗剧、为腐女拍的各种剧,这样的历史剧简直就是神坛。

17分钟前
  • 丑丑
  • 力荐

汗,我从小到大没看过这个……第一集完全是“褒姒真是不食人间烟火,而幽王却只有权”嘛

21分钟前
  • 桑下
  • 还行

1、不是左传国语,是小说东周列国志;2、话剧表演与对白艺术;3、90年代文化热的荧幕呈现,色情、暴力、史诗、浪漫主义、CULT,前几集尤如此;4、连配角都是话剧名角饰演,很带感;5、有些剧集已近乎电影,王绘春再次饰演孔子;6、衣冠仪礼、百姓生活,极尽复现,巨细靡遗,堪为典范;7、下酒佳片。

26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超好看,奸情不断

30分钟前
  • 沈昆莫
  • 力荐

我记得没错的话,该电视剧后来被广电总局以暴力色情之名就封杀掉了。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最好看的国产电视剧。

33分钟前
  • 唇红齿白章北海
  • 力荐

真正的历史剧,目前还未有能超越的

35分钟前
  • 珮清
  • 力荐

喜欢这种侧漏着血腥的文明肇始,混杂着野蛮与血性的时代颇为震撼。不得不说剧中一票男演员演技太好,剧中穿插着的歌舞也很让人喜欢。看着秦穆公被晋国三代国君戏耍十多年,秦晋之好不过笑柄,难怪自秦孝公之后,秦国把信义和结盟玩的娴熟无比,naive的人还是要学习一个。。。

37分钟前
  • 客卿
  • 力荐

小时候总不明白,那时的古人怎么能这样刚烈,说死就死。现在渐渐理解了,于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死实在是一种解脱。其实道亡了,人也就亡了。

42分钟前
  • 隐德来希
  • 力荐

与郑伯、周王两村长聚众械斗相比,《权力的游戏》也不过尔尔。

47分钟前
  • 韦肃
  • 力荐

尺度在国产剧里是传奇级别,活埋腰斩五马分尸什么的特齐全。上古题材不过一些理念颇现代。一直记得结尾是一个老头站在山上把一堆书简扔下瀑布,结果看到最后一集也没有,错觉?

52分钟前
  • Hendrick Z
  • 力荐

这是我看过的,最狞厉,最凝重的电视剧,配合我最喜欢的春秋历史。我老想重看一遍,又怕破坏了当年的美好印象,纠结啊纠结。其实我最看这些表现王霸之业,纯爷们儿的电视剧。

55分钟前
  • 巴黎之火
  • 力荐

朴实的剧比起现在过于华丽的包装还是更让人喜欢

59分钟前
  • 天意怜幽草
  • 推荐

五星不解释!前几集能把人吓死,这才是古风,后面的演员也非常出色,非常大气的一部片子!

1小时前
  • Tiberius
  • 力荐

当年所热爱过的。

1小时前
  • 久道
  • 还行

《东周列国》春秋篇,战国篇。我认为,这是新中国历史上所拍最经典,最厚重,最深刻,最有力量的一部历史电视剧!绝世经典,迄今为止无法超越。没有之一。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2395864.html

1小时前
  • Tao Project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