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世界

日本剧日本2019

主演:松坂桃李,山本美月,濑户康史,中村友理,松村北斗,木村佑一,水泽绘玲奈,堀内敬子,丰田真帆,麻生祐未,松重丰

导演:三宅喜重,白木启一郎

 剧照

完美的世界 剧照 NO.1完美的世界 剧照 NO.2完美的世界 剧照 NO.3完美的世界 剧照 NO.4完美的世界 剧照 NO.5完美的世界 剧照 NO.6完美的世界 剧照 NO.13完美的世界 剧照 NO.14完美的世界 剧照 NO.15完美的世界 剧照 NO.16完美的世界 剧照 NO.17完美的世界 剧照 NO.18完美的世界 剧照 NO.19完美的世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7:25

详细剧情

本作改编自同名漫画《完美世界》。   因为遭遇事故而下身残疾,只能依靠轮椅生活的主人公鮎川樹(松坂桃李),在同学会上和高中同学川奈つぐみ(山本美月)再会。在心动之后,两人却要直面双亲的反对、疾病与伤痛、生活上的障碍、以及残疾所带来的并发症等等问题。   「究竟什么是幸福?」两人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长篇影评

 1 ) 伤害

该片讲述的是单亲孩子菲利普·佩里的母亲对他管教甚严,8岁的小菲利普甚至从未参加过一次鬼节讨糖果的游戏。附近州监狱的两名罪犯越狱成功,劫持了菲利普作为人质,向德州边界逃窜。途中,罪犯之一的布奇干掉了鲁莽愚蠢的同伙,却对小菲利普照顾有佳。与此同时,德州警探瑞德带着手下和州长特派的犯罪专家萨利一同火速追捕布奇。双方在德克萨斯州境内展开了一场公路赛大竞技;而小菲利普也经历了很多从未想过过的刺激与快乐,并与布奇产生了一种近似父子的不寻常感情。

 2 ) 16万人评分9.1,这部影史经典,我不忍心看第二遍

电影中的父爱,有各种各种的表现形式。 《当幸福来敲门》教会我们乐观向上;《摔跤吧!爸爸》告诫我们不懈坚持;《大鱼》为我们插上想象力的翅膀。 还有今年初在国内上映,被无数人奉为影史经典的《美丽人生》,以一段浪漫而残忍的父子情赚足观众的眼泪。 今天介绍的这部电影,催泪程度不逊于《美丽人生》,更为特别的是片中二人还并非血缘上的父子关系。

完美的世界

A Perfect World

导演: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编剧: 约翰·李·汉考克 主演: 凯文·科斯特纳 / 劳拉·邓恩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上映日期: 1993-11-24(美国) 片长: 138分钟

豆瓣评分 9.1,TOP250中排名137位。

这部融合了公路片、西部片以及劫匪片的经典电影,导演是大名鼎鼎的“西部片英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Clint Eastwood

自从影片发行以来,该片一直是被认为是伊斯特伍德导演生涯的巅峰之作。 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本身,就称得上是一个传奇。 饰演西部片英雄出身的他,转型做导演后成绩斐然。 《百万英镑宝贝》《廊桥遗梦》《老爷车》《萨利机长》《骡子》《换子疑云》…… 有人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一生拍过100多部电影,随便挑一部都是精品。

《黄金三镖客》

很少使用大牌明星的他,在《完美的世界》中找来了凯文·科斯特纳扮演影片的男一号,逃犯布奇。 这也是凯文·科斯特纳,首次扮演反派角色。 凯文·科斯特纳也是位才华横溢的男演员,他首次自导自演的西部冒险片《与狼共舞》,就曾获得第6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凯文·科斯特纳 Kevin Costner

同为塑造英雄出身的演员转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和凯文·科斯特纳,这一老一少有种惺惺相惜的默契。

而这个故事的主角,也是一老一少,两个“男孩”—— 老男孩布奇小男孩菲利普。 菲利普是一个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小男孩,有一位虔诚的信徒母亲和两个姐姐。 由于他们信仰耶和华见证人教,菲利普的童年处处受到压抑。 就连孩子们最热衷的万圣节捣蛋,他也不能参加。

而布奇是一位职业劫匪,吃牢饭的他,终于找到机会越狱成功。 和他一起越狱的,还有一个名叫的罪犯。

两人打算逃到德州,顺道闯进了男孩菲利普的家。 行为乖张的普要强暴菲利普的母亲,被随后而来的布奇打倒。 由此可见,二人虽同是逃犯,却绝非同道中人。

闻声赶来的邻居发现了布奇,情急之下,布奇不得已劫持了小男孩菲利普,作为逃亡路上的人质。 而被挟持的菲利普却一脸麻木,完全没有同龄小孩应有的反应。 他的脸上没有一丝情绪,这也许是常年被压抑的结果。

逃亡路上的布奇和普,面和心不和。 布奇是职业劫匪,而普只是个小混混,两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和行事方式。

有一次,普疯狂变态地要伤害男孩菲利普时,早就看他不顺眼的布奇干脆一枪干掉了他。

杀人对布奇来说,似乎是家常便饭。 但开枪时冷酷无情的布奇,却对菲利普照顾有佳。 也许第一次见到菲利普时,布奇就在这个小男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当菲利普小心翼翼地问布奇会不会杀自己时,布奇说:不会,我们是朋友。

与此同时,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扮演的德州警探瑞德,带着手下和州长特派的犯罪专家萨利一同火速追捕布奇。 双方在德克萨斯州境内,展开了一场公路追逐战。

这一路可谓惊险刺激,菲利普和布奇默契配合,偷车、偷衣服、躲避追查…… 菲利普干了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出格事,虽然有机会逃走,但他还是选择跟着布奇。 布奇甚至和菲利普玩起了游戏。 他说正在驾驶的这辆车,是时光机器。 这也预示着,这段特别的旅程,也是劫匪布奇的返璞归真之途。

这是菲利普从未感受过的,一个像朋友又像父亲的角色出现了。 他一扫之前麻木冷漠,渐渐露出了属于孩子的天真笑容。

而这对奇妙的组合第一次产生了共鸣——关于父亲。 言谈间可以看出,菲利普和布奇的父亲都很不负责,两人的童年都缺少了父亲的角色。

布奇以过来人的口吻对菲利普说—— “像我们这样的人必须独立自主,才能寻找自己的命运。”

在犯罪专家萨利代入第一人称的讲述中,我们了解了布奇的童年。 布奇12岁时,母亲在妓院的厕所上吊自杀。 而他的父亲在他6岁时就不知所踪,母亲死后才突然出现。 后来布奇因为偷了一辆福特车,被判在最恶劣的感化院服刑4年。 这样不幸的童年身世,令他一步步成为了职业罪犯。

所以,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布奇疯狂又理智,冷血又善良,他的出身注定了许多无奈。 而心酸的是,布奇对福特车的执念,也是源自那记忆模糊的父亲。 有句话说,有人用童年治愈自己,有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布奇应该就是这样的人吧。

这趟旅程,越来越不像是劫持人质的大逃亡。 更像是两个男孩互相认识、了解,也像是父子两人的一场交流。

而这趟时空之旅的终点是哪里? 正如女探员萨莉分析的那样: 要去的地方,远不如要去的原因重要。

布奇很快揭开了这个悬念。 他想去的地方是阿拉斯加,最后一片荒野乐园。 从这张皱巴巴的阿拉斯加明信片可以看出,这是布奇很早之前就有的愿望。

布奇不仅要完成自己的心愿,也想帮菲利普达成心愿。 尤其是当布奇发现菲利普同样缺失的童年时,不禁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感受,他无形中承担起父亲的角色。 他几乎在这个男孩身上代入了自己,他让菲利普写下自己的愿望,然后带他一一去实现。

尽管万圣节已经过了,他还是带着菲利普,去完成了万圣节要糖果的小心愿。

然而这种脆弱的美好,终究会被现实打破。 两人在农场雇工家度过了愉快的夜晚,即将离开时被识穿了逃犯的身份。 当雇工家的孩子想和布奇接着玩游戏时,被惊恐的男主人狠狠地打了。 这个举动深深刺激了布奇。 原本正要离开的他,突然失去理智般殴打男主人。

他一遍遍地要求男主人,抱着儿子说爱他。

布奇为什么会如此失常? 警官和女专家的对话,告诉了我们这个秘密: 小布奇盗车原本不用判刑,却被关到感化院4年的原因,是警官要求的。 因为布奇幼年时一直在被醉酒的父亲打,警官认为关在感化院是对布奇的一种保护。

所以男主人打儿子的情景,一下子触发了布奇内心痛苦的回忆。 被自己的父亲肆意殴打,这种童年经历让布奇的性格分裂而极端。 他对父亲的感情是矛盾的痛苦,一方面依赖父亲,一方面,恨父亲。 正如他对男主人说的话:你让我想吐。 这句话显然也是对他自己的父亲说的。

好故事往往出人意料,但又是情理之中。 当已经失控的布奇准备杀掉男主人时,菲利普对布奇开枪了。 显然,菲利普不希望布奇再杀人。 但他不知道该如何阻止这一切发生,只能选择向布奇开枪。

讽刺的是,正是布奇教会菲利普如何开枪。 冥冥之中,这仿佛是一种宿命。 开枪之后,菲利普逃跑了,他惊慌无助地躲到树上。

受到枪伤的布奇找回了理智。 他踉跄着走到树下,对菲利普做了一番独白。 原来他一直保存的那张阿拉斯加明信片,是他父亲寄给他的。 他想去阿拉斯加和父亲团聚,也许是他小时候的愿望。 其实成年后的他也知道,是不是真的能和那个糟糕的父亲见面已经不那么重要。 但他仍然保留着那张明信片—— 一个模糊的,关于不可能的父爱的愿望。

布奇的衣服已经被鲜血浸染,被菲利普开枪并没有让他愤恨沮丧。 是的,布奇一直是个亡命之徒。 也许这对他而言,是最好的结局。 菲利普也从树上下来,依偎在布奇身旁。

此时,随之而来的警察也包围了他们,警方的狙击手也瞄准了布奇。

布奇做了一个决定。 他以菲利普为人质,向包围他们的警察提出了很多要求。 而这些要求,都是在帮菲利普实现愿望…… 他先是帮菲利普要了,妈妈不让他吃的万圣节糖果。

接着又要求匆匆赶来的菲利普的母亲,答应完成菲利普的愿望清单。 她要答应带他去游乐场,坐云霄飞车、吃棉花糖,要允许菲利普参加万圣节捣蛋。

分别的时刻,还是来临了。 布奇说:“我知道你的感觉,菲利普。” 是的,他知道。 因为这些愿望,也是他自己童年不曾实现的愿望。

接着,布奇把向来最看重的钱,塞到菲利普的衣服里,放他走了。

然而,慢慢走向警察和母亲的菲利普,仍然不舍布奇。 他还是转身奔回了布奇身边。 这一举动,让在场的所有人大吃一惊。

菲利普担心布奇会被警察射杀。 他紧紧地抱住了,这个如父亲般对待他的朋友。

于是布奇又做了一个决定,他要自首。 布奇和菲利普手牵手,走向了包围他们的警察。

至此,布奇知道自己不可能完成阿拉斯加之旅了。 他希望菲利普能替他完成这个愿望。 但是当他准备从口袋里掏出那张明信片的时候,远方的狙击手误认为他要拿枪,毫不留情地射杀了布奇。

菲利普绝望地喊着布奇的名字,可是无论他如何呼唤,布奇也无法再站起来了。 临走前,菲利普捡起了布奇交给他的任务。

这是一个令人五味杂陈的故事。 片名《完美的世界》令人深思,这样的世界完美吗? 本性善良的人误入歧途最后被误杀,完美吗? 缺失父爱,在感化院度过的童年,完美吗? 也许对布奇而言,只有这场旅程称得上完美。 他借此构建了一个自己的完美世界—— 在他的世界里,他的父亲很爱他,在阿拉斯加等他。 而他有一个“儿子菲利普”,他尽力帮菲利普实现愿望。 现在他带着“儿子”,或者童年的他自己,要去和父亲团聚……

也许我们该觉得幸运,菲利普遇见了布奇,他的人生至少有了短暂的完整。

最后一幕,布奇躺在草地上露出了微笑,那惬意的样子仿佛午后小憩。 直升机掠过的风,吹拂着从菲利普衣服里散落的钞票。 这些他曾为之出生入死的东西,如今都已不再重要。 布奇终于睡着了,在他所向往的完美的世界。

*本文作者:RAMA

 3 ) 心理学视角看完美的世界

无意中在某个豆列里看到这部影片,觉得应该不错,就拿来看,只是看的过程中,学心理学的惯性,让我不止一次的在想,心理的各种影响对剧中人物的影响,以及剧中人物对心理的表达。
一、无法摆脱童年经历的布奇
布奇的爸爸是个不负责任的酒鬼,妈妈是个妓女,不甚完善或者说这样特殊的家庭给布奇烙下了深深的烙印。
内心深处他知道自己缺乏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他知道,妈妈为了养育她受了很多苦,所以他杀了伤害妈妈的人,在与爸爸一起住的时候,他知道爸爸不负责任,但依然深爱爸爸,因为他保留了爸爸寄给他的明信片,逃狱后,就一路想要去明信片上的地方,看看爸爸住过的地方,似乎在那里可以感受父亲的爱。
所以,他不希望童年的任何不美满,发生在与他在一起的小孩身上,所以,他把菲利普当朋友,让菲利普觉得自己有用武之地,可以导航,可以帮忙做事情;他让菲利普玩“不给糖就捣蛋”的游戏;他让菲利普写下所有自己想做却不被允许做的事情,在被捕前与警探以此做交易。
但是他的希望难免极端,路上,看到别的家长不善待孩子,他都非常愤怒,无疑是把自己童年的愤怒,转嫁到了这些家长身上,在农夫家的时候,这种不满到了极致,甚至失去理智。
所以,与其说,他爱菲利普,不如说他爱童年时的自己,他把身边的这个孩子,当成了小时候的自己,让小时候的自己按自己的期冀再活一遍。
二、被迫经历的菲利普
一个小孩,被劫匪劫持,并在与劫匪的相处中,爱上了这个劫匪,并在这一过程中,过早的看的太清楚所谓的善恶,所谓的好坏,他怕布奇杀害农夫所以开枪打了布奇,他怕布奇被警察杀死,所以坚持陪在布奇身边。一个孩子超越自己的年龄,懂得了超越道德的力量。
这对于他来说未必是好事,谁都不知道,有一天他会不会变成另一个布奇。布奇何尝不是过早经历了人世沧桑,才走到如今的这一步,同样是心存善念,结局不过是悲惨的死亡。
三、自以为是的警探
二十年前,警探出于自己对布奇父亲的了解,觉得布奇跟他在一起会有更大的可能犯罪,走向堕落,所以,他为了布奇,让法官判布奇去感化院。而正是因为在感化院的种种遭遇才造就了今日的布奇。结局看着布奇死去的警探流下的是后悔的泪水,无疑是因为,他在替别人的人生做决定,而这是极度不应该的。谁都无权干涉别人的人生道路。不要让自己自以为是的好心害了别人。

心理学真是害人,飙泪的电影,这样一分析,怎么觉得让人心寒呢。
记得布奇捂着伤口在寻找菲利普的时候说:我这辈子只杀过两个人,一个伤害了我的母亲,一个伤害了你。
在一个枪支泛滥的社会,这样的人肯定是好人,肯定是正直,让人疼惜的人。

 4 ) 有人和我一样觉得这是骗姑娘眼泪的套路电影吗?

万恶的晓说里看到了这部电影的简介 千不该万不该的看到最后被击毙的片段。然后抱着豆瓣高评分肯定是精品和老婆一起挑灯夜看了这部电影。电影情感是很真挚的,但是伊斯特伍德毕竟是演员,导演功底还是欠奉。首先说剧情,电影的定位是拥有不幸童年的布奇内心是善良的,只是染缸导致他成为罪犯。但是在表现手法上却难以看到这点,比如在草地面对还没有威胁到小孩生命的同伴,他开枪爆头;开走福特车被车主死死抓住时想掏枪杀人;对别人好心的帮助,载客的好意却抢了别人的新车,对黑人老农善意的收留却因他不齿家暴小孩而动了杀心,少年时代买不起福特车就教小孩说这暂借。总结一下其实这个人就是赤裸裸的恶棍,那既然这么混蛋的一个人遇到什么不幸的事观众也不会觉得值得同情了吧?!导演想表现小孩从小被教条束缚,身边都是姐妹妈妈这些阴柔的女性而缺乏父亲男性阳刚和伟岸。所以他遇到布奇就把他变成偶像,认同并模仿他,天性得到解放,两人亦父子亦朋友的扶持往下走,可以描述多一点他们的趣事或者布奇如何强烈的想去阿拉斯加,这些都没有着重的表现,反而为了戏剧冲突非得安排布奇准备杀黑人老农,于情节没有让人感受到步步紧逼的为主角揪心,于立题角色定位没有呼应布奇内心善良只是迫于无奈误入歧途的不幸者。其次局长和犯罪专家在戏中本来是演对手戏,从侧面烘托出布奇的逃避追捕的机智,悲剧童年。引领观众跟随他们抽丝剥茧逐渐的了解布奇的身世和对他产生认同感,但是这帮人基本没有对烘托身世有过多的帮助,也没有表现出与抓捕犯人斗智斗勇的精彩较量,毫无亮点的在房车上追了整个州,最后还是靠路人发现后报警才发现犯人。最后击毙布奇的cia探员,局长的一拳犯罪专家的一顶是帮观众打的,但是我完全没有feel到他们的愤怒,他们既没有惺惺相惜的知音感,又没有任何善举值得他们去感怀,初次见面没说上两句话,被击毙后却莫名的愤怒,我自己看着也很莫名,唯一可取的是我媳妇感动的一鼻子泪,我问她为啥这么感动,她说那小孩真懂事!我去,原来我在苛求一部93年的电影。能感动人就好,别较真了。

 5 ) 童年、父爱和时光机

忽然之间,不知如何下笔了。对这部我看了两次的电影。第一次是很多人,第二次是我一个人。导演们真的很爱拍关于父爱的电影,这或许跟他们的童年经历有关。童年对个人来说,是最美好又是最重要的。第6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给我一个爸》中,卢卡带着他的假儿子生活。《当幸福来敲门》则过多刻画的是一个自强不惜的父亲。到了香港导演彭浩翔的《伊莎贝拉》里,一个缺乏父爱的女孩爱上自己的“父亲”。《完美的世界》或许给了我们另一种关系,布奇和菲利普是由一个偶然成了亦父亦友的关系。

两个没有父亲的人,一起结伴开始了逃亡生涯。公路片、西部片和犯罪片,糅合在这部电影里。从菲利普被劫持后,他们就一直在汽车上。在这一过程中,布奇承担了父亲的角色。或许那本不是布奇的原意,他喜欢菲利普仅仅是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8岁的菲利普还是个单纯的孩子,而8岁的布奇却杀了人。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布奇想要选择的生活。当布奇问起菲利普的爸爸时,菲利普说也许等我到了10岁后他就会来看我。布奇无情的否认了一个妈妈对孩子善意的谎言,他告诉菲利普,他的妈妈在撒谎。他的爸爸永远不会回来了。像我们这种人,要学会自立,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命运。或许在布奇小的时候也对父亲有过美好的愿望,可现实却残酷的打击了他。他要告诉自己,也要告诉菲利普,我们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命运。

父亲角色的转换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当菲利普第一次牵他的手时,他不耐烦的甩开了。经过一整天的相处后,两人之间逐渐产生了微妙的父子感情。最后被警察包围的那一段,本来可以走的菲利普,又跑回布奇的身边。抱住布奇,拉他起身。镜头给了手部特写,大手牵小手,那么自然而温馨。在观影的整个过程中,杀人和血腥被淡化。善与恶的界限变得模糊,没有人会觉得布奇是个坏人。我们关注的只是他最后的命运,是坐牢还是逃脱。不到最后一刻,我们都没有预料到他会死。或者说我们根本就不希望他死,才从没有往那个方向上想。我们不希望好人死掉。

“我不是好人,也不算坏人,只是和别人有点不同。”布奇对马克的老婆说。正是他的这点不同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他一直活在自己的理想国里,他一直停留在8岁,从未长大。一旦看到小孩子被父母或长辈打骂时,布奇的反应和菲利普是一样的。不同的是,菲利普没有力量反抗,而布奇有。他用他自己的方式惩罚着大人们,甚至杀了打菲利普的狱友。成人的世界里是没有给孩子预留位置的,就像大人们的宗教信仰阻止了孩子们单纯的快乐。布奇要菲利普写下他的愿望,要他的妈妈答应。布奇作为一个孩子,在和成人世界进行着反抗。

菲利普有很多次机会可以逃跑,可他都放弃了。当布奇第一次要他自己决定时,他先摇头后点头。布奇有一种父亲般的感觉吸引着菲利普,他在旅途中一直在模仿布奇。父亲对儿子来说,不就是崇拜和模仿的偶像吗?这也正是菲利普会开枪打布奇的原因,自己的偶像是不可以杀人的。他可以在福特车上咬松车主的手,可他无力解救马克一家。菲利普用布奇教他的方法朝布奇开了一枪,布奇中枪。可以看到布奇的表情是欣慰的,他在8岁时同样用点38杀死了一个杀人犯。菲利普和他一样,开始了对成人世界的反抗。

直升飞机在布奇上空徘徊,只有螺旋桨的声音。布奇被FBI射杀,菲利普被母亲接走。菲利普坐火箭船的梦想成真了,他趴在直升飞机上看着布奇。他眼中的布奇应该是电影开始时的那个镜头。布奇悠闲的躺在草地上,头枕在右手上,眯着眼睛看着菲利普。他并没有死去,他只是去了自己的国度。坐着有收音机的时光机,去了阿拉斯加。那完美的世界。

写于2010年8月

 6 ) 上帝只有一个,你以为你是谁啊?

     好久没有这样酣畅淋漓地哭过了。
    
    『A Perfect World』的导演太会煽情,惹得我又开始笨头笨脑地学写影评了。
     
     好像影评和观后感也是有区别的。所以我还是先装模作样地评价一下整部电影的安排好了。
整个影片的进程是不拖沓的,剧情一直比较紧凑也不显得仓促。但在连贯的叙事下缺少了一些蒙太奇的镜头为人物背景做补充就会使主角不够丰满,显然导演大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就借剧中人的嘴来补充说明,例如那个女犯罪专家突兀的对Butch的介绍,就让我感觉莫名其妙想当即批评而最终不得。不过还好那种如鱼梗在喉的感觉倒是一闪而过,这倒颇得益于连贯的剧情。

     装专家评导演和技术太难过了。我要开始观后感的部分了(请允许我做一个奥特曼的表情,咩哈哈哈哈哈。)

     总得来说,这又是一部关于陌生人和小孩子之间残缺世界的互补过程的片子,俗称成长片。在观看的过程中我已经不自觉地回忆起《中央车站》 的许多片段和感悟到的东西。首先想到的就是,成长的过程当中必然有价值观的建立过程,就如自己盗窃食物却告诫Josue千万不能盗窃的Dora一样,Butch也告诉小Phillip不能偷窃。但美利坚必然不同于巴西,男人毕竟不同于女人(类比可能不恰当),所以Butch也补充说道,“如果你觉得你没有钱,又特别需要你也可以先借用一下,这就叫所谓例外。”

     我的视角看过去,这部片子是在教我们学会尊重与独立,不折不扣的free America 价值观啊。不过我倒是很欣赏这一点,估计已经被发现了,我就是Respection主义的忠实拥趸。他尊重Phillip的想法,他说他不是在问小P的妈妈还是耶和华,他问小P“what do u want ?” 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实在太常见,很多人被问到后都会沉思许久,然后做出一个尴尬的表情说自己其实没有想过答案。其实天知道多少人只是不敢说,不敢做。就在那思考的几分钟里面,他们已经又回味了一遍不敢面对的内心的需要。但是小P敢于承认也敢于做出自己的选择,即使这个举止和自己之前已然建立的小小价值世界完全相悖。这倒不是鼓励无休止地放纵自己的欲念,都说了嘛,如果你特别需要,也可以有例外。

     其实小P有好多次逃走的机会,第一次是那个煞笔狱友被Butch射杀后,站在那个拿着棒球棍的老人不远处,面对Butch的询问,他选择了跟着他走。第二次是在偷了圣诞服装后,面对再一次询问,他背着盗窃者的坏名声和8年的万圣节梦想选择了跟着Butch走。第三次是在面对刑警和母亲时,他本可以带着钱和Butch为他谈成的Perfect Deal回到所谓的Perfect world里面,他却又一次转身,跑向了Butch,哭着与他相拥。这三次,Butch都在用着大同小异的话对Phillip明示,“你要怎么做选择,这是你的选择,我尊重你。” 有的影评说Phillip是患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我不同意。暂且不说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四个缺一不可的发生条件不满足,我们明明就看到了那么多小P爱上Butch的理由。他像个从未出现的父亲,教给小P作为一个男人该有的独立和坚强,他同时也尊重小P作为一个孩子的天性,他还从不装那些自以为是的其他大人用自己的原则来规范孩子。他一直都说,你要怎么做,这是你自己的选择。

     影片中间那个女犯罪专家补充说明Butch的资料的时候,曾经埋下一个伏笔,她说知道Butch要去哪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去那儿的原因。这之后我们知道他要去阿拉斯加却不知道为什么。再后来我们从那个老州警那儿得知他当时被判去最坏的感化院呆了4年是因为负责管这个案子的当年的老州警以自己的角度认为他应该离他身为惯犯的嫖客父亲远一点。所有人看到这儿的时候,可能都会觉得,这个老州警真不错,真善良。没错,I thought so,too. 但是到了影片结尾的时候,我看到了导演的“万圣节彩蛋”,就是Butch要去阿拉斯加的原因后瞬间颠覆了自己的想法。明信片里,Butch的老混蛋父亲说,“亲爱的Butch,我写这个是为了告诉你,我的离开与你无关,阿拉斯加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地方,常常冷得要死。有一天,你可以来这个地方,我们或许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 看完这个我就想说,那么混蛋的老父亲或许和Butch一样,是个坏人中的好人,毕竟这世界孰好孰坏,岂是非黑即白的。那么那个十足的好人州警,是不是也许好心办了一件坏事呢?我真想说他那时候肯定没有问过Butch,“What do u want?” 许多大人或许以为自己经验足够,为孩子做决定可以让他少碰壁少走弯路,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弱化孩子做判断的能力。如果你怕他做出明显很坏的决定,那你就应该充分客观陈述两个或多个决定带来的后果让其自己决定,而不是简单粗暴强加于人。然而很多时候,小孩是等不到大人愿意多费口舌的那一点耐心的,看看那个差点被Butch毙掉的黑人爷爷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除了上帝,谁可以扮演救世主的角色为所有人做选择呢?即便是上帝,也不见得那样做过。所有以自我角度出发的所谓苦口婆心的“我是为你好”的论调往往得不到好的回应的原因估计就在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在信息完全对称的条件下,自己主宰自己的人生。所以,我们对很多事情,可以不同意,但是不要事事都想说服别人。当然你完全可以不同意以上所有观点。

     毕竟,We need different people and opinions.

 短评

母亲因家庭拮据以爱之名剥夺孩子童年的快乐,男主以绑架之名给予孩子简单的快乐、足够的尊重以及缺失的父爱,真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罪犯。讽刺的是西装暴徒狙击手,流氓、自以为是且违抗命令。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老师说,很多极端犯罪的根源要追溯到童年时期。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辈子,有的人用一辈子治愈童年。

9分钟前
  • 翘楚八百年
  • 力荐

“有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最后他死在了麦田里。

13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我们说清楚,偷东西是不好的,……但是如果你特别想要一样东西,但又没钱买的话,你可以悄悄拿一个,这就是例外。”

15分钟前
  • Hedy Hawes
  • 力荐

哭了 小孩可爱,大叔也很会煽情,烂漫的骨子里还有一颗梦想的心

16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力荐

标准的好莱坞煽情之作,坏人的好总是比好人的好来得更感人~~

21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我这辈子只杀过两个人,一个是伤害我妈妈的人,一个是伤害你的人。这个“你”却是仅仅相识一天的男孩。。同样缺失父爱的两人以这种方式依赖对方。特别安静特别可爱的男孩,以后也要给我孩子穿这样的连体衣!太萌了!

26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我童年时期最刻骨铭心的电影,今天终于找到了

27分钟前
  • abby
  • 力荐

灵魂在天上 看着绿草如茵的地方……

28分钟前
  • ☮小小
  • 力荐

孩子其实是他的摆渡人,引领他完成这趟逃亡之旅、人生之旅,他没有找到爸爸但是他当了一回爸爸,去保护他的童年。哭的稀里哗啦的。凯文太帅了,孩子太萌了。

31分钟前
  • 不心冰
  • 力荐

布奇没得到过的,他让菲利普全得到了

35分钟前
  • 落叶村
  • 力荐

他杀过人,却未动手打过一下菲利普,这段通往地狱的旅行过程中,当他看到妈妈因为怕孩子把新车弄脏而打骂孩子;爷爷嫌孙子动作慢而对孙子抬手耳刮子时,眼底的愤怒与不屑、憎恨与仇视,皆因他拥有一个对任何人都拳脚相加的父亲。这段近似父子的不寻常感情在影片结尾得到升华,我亦哭得稀里哗啦!

38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力荐

他看见他,他带走他,就像带走童年的自己。他终于相信这个世界有鬼了,眼前这个开枪打伤他的小鬼就是童年自己的鬼魅。“再见,这是完美之旅。”再见,布奇。

41分钟前
  • 裸踝
  • 力荐

标准的有点像是教科书里的故事

43分钟前
  • 小肚子✨
  • 推荐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Phillip 'Buzz' Perry

47分钟前
  • 豆腐脑敢死队
  • 推荐

遥远的记忆啊……每次看的时候都想如果Kevin要我做人质,一定张开双手欢迎,然后收紧两臂学足无尾熊的样子抱住他的大腿死都不放。有他当爹,再有Eastwood当爷爷,就是一个perfect world了。肚腩长在有些人身上莫名地就成了一块萌肉

48分钟前
  • 小斑
  • 力荐

母亲以爱之名绑架孩子,罪犯却以绑架之名解放孩子,大晚上看完心里有些酸酸的~

52分钟前
  • 快乐大于天 
  • 推荐

史上最泪奔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我这辈子只杀过两个人,一个伤害了我妈妈一个伤害了你。情感创伤带来贴心信任,一对陌生人手拉手踏上没有希望看不到终点的迷途,Butch对Buzz的每一个小动作,摸摸头,拍拍屁股,看一眼心就化了~满满的父爱,已哭瞎。20171111小西天二刷依然哭到抽……

55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力荐

将公路片、伦理片、警匪片等诸多片种熔于一炉,适应了当代美国电影的新趋向———类型交汇。于是,有了修正型公路片一说。

59分钟前
  • Song³
  • 力荐

我只杀过两个人,一个伤害了我妈妈,一个伤害了你

1小时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支线挺多余的。真·情节剧,九分虚高。以爱之名控制自由,就有以绑架之名实现解放。我们是耶和华见证人教会。不要低估普通人的善意。你并不像看起来那样善良。环环相报没完没了。有些不是罪的罪很可恶,有些看起来可恶的罪则没什么大不了。受不了童年阴影的反复重现,所以要给你最幸福的童年。

1小时前
  • 柴斯卡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