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

剧情片内地2017

主演:邓超,彭于晏,赵丽颖,董子健,金士杰,叫兽易小星,张本煜,李荣浩,高华阳

导演:韩寒

 剧照

乘风破浪 剧照 NO.1乘风破浪 剧照 NO.2乘风破浪 剧照 NO.3乘风破浪 剧照 NO.4乘风破浪 剧照 NO.5乘风破浪 剧照 NO.6乘风破浪 剧照 NO.13乘风破浪 剧照 NO.14乘风破浪 剧照 NO.15乘风破浪 剧照 NO.16乘风破浪 剧照 NO.17乘风破浪 剧照 NO.18乘风破浪 剧照 NO.19乘风破浪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2:55

详细剧情

  2022年赛车手徐太浪(邓超饰)一直对父亲反对自己的赛车事业耿耿于怀,在向父亲证明自己的过程中,阿浪却意外的卷入了一场奇妙的冒险。在1998年的亭林镇,他结识了一群兄弟好友——身为录像厅老板的阿正(彭于晏饰)、程序员小马(董子健饰)、六一(高华阳饰)和阿正的女友小花(赵丽颖饰)。阿浪与“正太帮”好兄弟一起饮酒高歌、惩恶扬善、携手制霸亭林镇,一同闯过许多奇幻的经历后,阿浪对自己的身世有了更多的了解。

 长篇影评

 1 ) 到底是看姐姐乘风破浪,还是两太后兴风作浪

三十个姐姐镜头加起来好像还没有两太后多,个别姐姐一集加起来都不知道有没有一分钟,比如齐溪,而那英玩个手机麻将学个英语都要拍下来。

看第一期来了两个太后,以为来做个助力观演的嘉宾差不多了,没想到越到后面发现越不对劲,这两太后还要带队,还要参与表演。。。天啊我真的是来看姐姐的,不是来看太后的,怎么这两人的镜头还越来越多了呢?

第二期开头那儿,两太后带着队长各坐一桌,姐姐们全部坐到后面,如此等级分明,真是像极了公司开大会。

整一套流程下来,都在看太后们怎么排兵布阵,姐姐们就等着被安排和配合得嘞。所以这节目的宗旨到底是什么,看节目的时候除了翻白眼,我脑子里还经常写满了问号。

小红花选歌那一段充分把这种一言堂的爹味管理模式表现得淋漓尽致。刘恋再聪明算得再准也没用,凡事还得太后拍板,但无奈太后想争取的只有谭维维,吴莫愁那两队的曲目,至于刘恋,不知道太后是真傻还是按剧本这part要让给宁静,牺牲掉一个刘恋。但也无所谓,反正她应该也没有考虑过刘恋。

反而显得刘恋那股聪明,为自己努力争取的劲儿,让人心疼没跟对人。更吐血的是,没选到自己喜欢的歌,还得被太后PUA:咱不能都抢,得让人一个。太后你真会挽尊,真慷慨,慷他人之慨呗,刘恋可太委屈了。

刘恋被迫拿到《雾里》,还得靠她自己去拉朱洁静她们加入,太后也没帮她去解决这个困难,等拉到人了,太后一看屏幕:哟,咱们这队有专业舞者,稳赢啊。。。合着您就坐等着呗。

社畜都怕遇到这种领导吧,不听劝,产生了包袱扔给你,等着你自己解决,做的好功劳又是大家的了。

看的真的太累了,看浪姐最想看的是女性之间紧密联系,又各自精彩的样子,虽然浪一浪二都各有缺点,但是总体来说姐姐之间还是比较平等的姿态去交流,一季也就一个太后影响有限,现在好了,还搞了两个,姐姐都成太后背后的插花了,有太后在的镜头里,仿佛世界都在围绕她们转,我真的看不见姐姐们的光芒。

 2 ) 那英和宁静互呛 看得我老尴尬了

懒得截图了,看过节目的肯定的都知道,没看过节目看热搜也知道,节目开始宁静和那英的碰面,就开始相互放狠话,好像很看不惯对方的样子,节目组真的有必要么?难道观众真的想看上来火药味十足的感觉么?

而且宁静真是在这几分钟里贡献了她演艺生涯中最差的演技。大家都是老职场人了,怎么会见面就互相看不惯互呛,这里又不是花少,花少还有铺垫呢。节目组安排的太尴尬了,也没有必要用这样的方式表现真性情吧……

这一季感觉都假的很。第二季播的时候,很多人都说姐姐们没有斗志,像来参加年会的。这一季上来就搞的气氛很紧张,每个人都像目的性很强的一样,有这功夫还不如请有些姐姐唱歌张开嘴,看得我都不知道歌声从哪冒出来的,bgm声有这么大?

姐姐和哥哥第一季都很好看,女孩子之间的相互欣赏相互成就,老男人之间偶尔中二的傻气,都很吸引人。第三季上来就莫名的火药味,还挺让人尴尬的,感觉自己是不是少看了几十集,错过了什么。

 3 ) 《乘风破浪》丢了初心,宁静那英不想要的,恰是节目最需要的

《乘风破浪》首播,那英、宁静领衔28位全新登场的姐姐奉献了一场谈不上惊艳的初舞台秀。主持人谢娜一直在强调这是第三季节目,可名字改了、赛制改了,没了“姐姐”的《乘风破浪》已无法复制第一季的辉煌。

这一季请来了前两季的冠军,第一季的宁静和第二季的那英,但节目的编排和她们在首播中的表现情况来看,那英的咖位明显要高于宁静。她们二人私下是好友,这点可以从她们网上的互动得出,可在节目中,好胜心极强的二人更像是“敌人”。

过于明显的“针锋相对”,或许正是《乘风破浪》邀请她们“回炉”的原因所在。形成两大阵营,不就是为了“对抗”吗?

首播便营造如此剑拔弩张的局面,《乘风破浪》已经从女艺人“三十而立”的励志导向,变成了把PK作为看点的普通综艺。

另则,这档节目从第一季开始就在刻意营造某位姐姐的“不合群”,并以此来博取热议度。第一季是蓝盈莹,第二季是陈小纭,这一次轮到了于文文。

于文文以两票的“优势”成为首发队长,已经彰显了赛制的不合理性。可她偏偏还因为“太有个性”,遭到了那英和宁静两位队长的共同排斥。一个小队长,同时让两位大队长头疼,这绝对是这档节目的新情况,也绝对是热炒的话题。

然而,于文文有错吗?做一名有个性的女艺人,有错吗?

宁静给出的解释是,于文文跟自己性格相似,把自己摆弄不了她。但其实,她内心是在作比较,因为于文文和她的“竞品”吴莫愁相比,不讨自己的喜欢。这也是那英不选择于文文,公开和宁静争抢吴莫愁的原因所在。

宁静和那英,作为两大阵营的领导者,都想要对自己有利的人,毕竟这是一档竞演类综艺节目,是要分输赢的。

然而,宁静和那英都不想要的于文文,不正是《乘风破浪》所立起的flag吗?

有个性,勇于打破舒适圈,敢于突破和成长,于文文身上的优点,是这档节目的初心和最应该保留的品质。

让“竞演”“对抗”等功利性的内容成为主导,没有“姐姐”的《乘风破浪》,真的成了一普通的综艺。如果《创造营》还能继续,《乘风破浪》中的“pk”真的不值得一提。与其看30+的大姐姐们在一起厮杀,还不是看20-的小姐姐们甜甜地出道成团。

没有了核心优势,《乘风破浪》能让观众停留观看的,只剩许茹芸、Tiwns、王心凌、郑秀妍等人带来的“回忆杀”。但回忆只是一时的,《乘风破浪》想要长久地锁住观众,优化赛制、重拾初心,才最为重要。

 4 ) 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甜妹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爬虫(film5252)

电影《芳华》里,老实人刘峰第一次蒙上红布听邓丽君的《侬情万缕》时,整个人被震住了,他双颊微微发红、声音微微颤抖地说:“我觉得这歌都是唱给我一个人听的,净往心里钻……”

听完甜甜的情歌,再看到嗲嗲的林丁丁,一个没把持住,刘峰拥抱了林丁丁。

这是电影中关键的剧情节点,在片中,邓丽君的歌作为时代的印记,成为了重要的“配角”。

邓丽君走红于70、80年代,持续长红于90年代初。

在《芳华》所处的历史背景之下,这位来自中国台湾的甜歌皇后是不允许被讨论的对象。

像邓丽君这样穿着贴身连衣裙,扭着曼妙的身姿,甜甜嗲嗲地唱着情歌的女歌手,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和身着戎装或是黄衫蓝裤的内地年轻人仿佛来自不同的世界。她的脸上没有严肃,只有活泼,甜得似乎有些不合时宜。

邓丽君的甜歌在那些年最有名的称谓莫过于“靡靡之音”这四个字,也有人说她的歌是“黄色歌曲”,既然不允许被光明正大地传唱,当时的群众想听她的歌,都是晚上悄悄躲在被窝里听。

事物的发展规律是——越是被压抑,越是反弹汹涌。

后来,邓丽君的歌在内地正式解禁后,长红不衰,凡有华人处、皆能唱甜歌,《何日君再来》、《漫步人生路》、《我只在乎你》、《千言万语》、《甜蜜蜜》……

在邓丽君大火之后,香港的周慧敏和内地的杨钰莹也相继成为一代人的女神,甜美的歌声配上甜美的外表,在那时一度代表了大众审美的主流。

有人说,八九十年代的甜妹好像格外要多。其实,不是那个时代的甜妹格外多,而是那个时代格外需要甜妹。

与邓丽君等老一辈甜妹当年在内地的走红相似的,还有这段时间在内娱大幅度全方位翻红的王心凌。

《浪姐3》这个节目本身并不出色,除去比较为人乐道的强大阵容以外,其赛制设计并不出彩。而王心凌此次依靠节目的走红,属于偶然事件。

当她穿着百褶裙,打起响指,对着镜头甜甜一笑,唱起《爱你》,没有人能拒绝她所带来的青春感、甜美感,沉醉在她元气活力的甜度里。

芒果应该都没有预估到,王心凌能够带来翻天覆地的屠榜热搜,掀起一场上至80后、下至00后的“爱你浪潮”。

看王心凌唱跳的时候,身在北京的我已经居家办公三周多了,精神疲惫,内心秩序随时崩塌。

打开电视,当“Oh Baby,情话多说一点,想我就多看一眼”响起来,忽如一夜春风来,仿佛有一只手轻轻拨动我的心,在30度的高温之中,吃了一口沙瓤西瓜的甜,在歌里感受到久违的轻松快乐。

相信有不少和我一样的观众,疫情之下被关在家里,非必要不出门、非必要不聚集、非必要不社交,日常仅剩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视。

屏幕里,在舆论场一众吹捧刚强独立、孤傲高冷的大女主之中,突然出现一个温温柔柔、盈盈一笑的甜妹,谁能不被一击即中?在全员紧绷的当下,这份柔软的甜美属于“非必要的”稀缺资源。

正如邓丽君唱着“长藤倚老树,形影永相系”钻进刘峰的心里,王心凌一声声的“爱你”也揉进了人们的日常里。

她们的走红,有着异曲同工的一致性,都是在时代情绪低迷的高压之中,用甜甜柔柔的歌声、形象,为大众带来“久旱逢甘露”的情绪体验。

她们的甜歌,有点像一副心灵安慰剂,带来的不仅仅是一首歌的能量,还有着安抚情绪、舒缓镇痛的治愈效果,在3分多钟的时间里,让我们稍微从残酷现实中挣脱出来,逃遁到粉红色的梦幻中放个小假。

这些天,只要我感觉到内心的弦快要断掉了,就马上播放《爱你》,甚至还对着视频学唱跳,“如果你突然打了个喷嚏,那一定就是我在想你”,沉溺进去,屏幕面前露出痴汉笑,差点就要给通讯录里的靓仔们群发《爱你》短视频。

所以说,王心凌的翻红,绝不仅仅是回忆杀这么简单,某种意义上,这代表了某种群体性的心理需求。

换句话说,甜可以是一种生产力。

再往前一点回顾,上一个靠甜美刷屏的人是央视主持王冰冰。

在一众端庄大方的央视女主持里,王冰冰却有着一张可爱的娃娃脸,穿着鲜艳的大衣,在新闻直播现场甜甜一笑,便俘虏了万千直男的心。

我觉得,在愈发鼓励女性要刚强、要一口气扛着煤气罐上五楼不费劲的舆论场里,这种凸显女性柔美气质的公众人物特别难得、稀少,才会让人觉得可贵。

不是说“女性刚强”不好,而是社会上不应该只有一种“好的标准”,力扛泰山是一种好,甜美娇柔也是一种好。

如同我喜欢在家里摆放的鲜花,春天的郁金香、初夏的芍药、茉莉、一年四季都有的玫瑰……鲜花不止是非必要的,而且护理起来很麻烦,要醒花得当、每天剪枝换水,再新鲜的花再盛的花,花期都不过一周多,矜贵脆弱又无用,但我还是爱它们。

某天失眠,半夜起来经过客厅,茶几上传来一阵似有若无的花香,走过去一看,茉莉花开了,在暗夜里青翠的叶子衬着小小洁白花朵,失眠的我突然欣喜若狂。

在灰暗的、窒息的当下,就是这些花开的、香甜的瞬间支撑我度过一个个看不到尽头的长夜。

王心凌这样的甜妹,她娇柔甜美的女性气质,曾经被认为已经“非必要”,现在流行步步为营杀伐果断的“宫斗式大女主”,没有人关心那个活不过两集的娇弱美人。

甜妹们被愈发极端的舆论环境逼退,甚至被归类为“直男审美”乃至“男性凝视”下的产物。而当王心凌再度翻红,还有人觉得这是“直男审美”的又一次胜利。

直至这个夏天,看到铺天盖地的“爱你文艺复兴”,我们才终于承认,甜妹永不过时。

这种看似甜腻腻、没有实际用处的糖水歌,看似娇花照水、肩不能扛的女性形象,终于再次证明了自己,甜妹不止能迷倒直男,女性同样会为甜妹着迷。

王心凌现象,也暗合了经济学里一个有趣的经济现象,“口红经济”,是指在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逆势上升。

“口红效应”又被称为“低价产品偏爱趋势”,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那时美国人口袋里没多少钱,因为很难攒钱实现“买房、买车”等大额消费,所以他们转而购买一些低价的商品以获得一些心理安慰和满足感,口红作为一种“相对低价的非必要之物”销量大涨。

后来,每当经济下行时,与口红类似的消费品也更为红火。

疫情三年,我们已经见识过动物森友会的全网火爆,也见识过禁止堂食之后露营野餐、飞盘等娱乐活动的走俏,再次印证了“口红经济”理论。

而王心凌和她的《爱你》,也正像是这一只小小的口红。

在情绪不稳定、万事不确定的当下,我们太需要这一抹亮色来点缀灰暗的日子,需要这些温柔的、带一点黏的“非必要甜歌“来进行一次灵魂出逃,它是暗夜里的茉莉花开,也是“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5 ) 这种节目是不是根本就不应该存在?

浪姐的前两季和披哥都没完整看过。这次的第三季因为疫情在家实在太无聊就一集一集追着看了,感想是非常难看。

从来就没搞清楚这类节目的动机是什么,其实这个问题第一季就饱受诟病,为什么姐姐们乘风破浪需要一个机械化的唱跳女团模式去表现?公演舞台的呈现与回锅姐姐们乘风破浪的联系为何,挑战高音挑战威亚就是乘风破浪挑战自己了吗,为什么我感觉这种挑战特别贫弱特别苍白,还不如他们放的十几分钟的平凡女性的宣传片?所以特别同意另一篇短评说的:这本质就是一个打着乘风破浪主题的擦边选秀综艺。

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事实:不是专业唱跳选手,演员也好什么也好,舞台呈现就是不会达到真的能看的程度。所以需要依赖大量的修音,华丽的舞台舞美堆砌,以及大量的炒作热搜,主题升华,打情感牌等等,去完善这个节目的环节,掩盖那些不完美。这就造成一个非常割裂的现象,一方面节目想要通过姐姐们的不完美去表现她们挑战自我的主题,另一方面仅仅几周的训练效果着实不能与如今标准的唱跳舞台比拼,所以呈现出来的就是难听的编曲,飘虚的修音,动不动就上夜店dj电音,加上一段莫名其妙的说唱。

然而另一方面来说这种现象是否真的有很多人在意这种割裂呢?比如说到这一步早已形成固定的粉丝群,大家只看自己想看的,只支持自己支持的,讨论一些诸如舞台妆造、xx男孩这种的话题,微博热搜也是一些有的没的,湖南台惯用的营销手段,变成了粉丝圈内自嗨,大家好像都默许这种节目模式的存在。

并没有从节目中看到女性的多样性,大家都像批量生产出来的唱跳机器人一样,抛弃个性,迎合固定模式化的审美,让我觉得整个节目传递出来的价值观都非常虚伪。作为一个到现在没有喜欢的姐姐的人,我不知道这种节目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舞台不好看(我可以去看更专业的韩国女团),文戏无聊到当背景音都觉得吵闹,人物成长不清晰,选队赛制练习都是吵吵闹闹走过场,困难很简单,突破困难也很简单,可能因为大家都心知肚明自己只能达到这个水平,所以所有人都在得过且过,反正粉丝也会买单。

可是节目过去又有多少人能被大家记住,除了节目期间多接几个推广多赚几个钱,所有人都以一种非常轻松优渥的条件和状态参加综艺,仿佛唱跳就是打打闹闹玩玩,没有说硬要大家去当女兵的意思,只是这种安排真的很难让人共情,也就更不用提所谓的乘风破浪的主题,这些人经历的所谓的困难还不如上班族抱怨微博来的触目惊心。

所以到底何为乘风破浪?一方面打着女性力量的旗号,和所谓的妇联合作,播放一些基层女性的视频,我甚至觉得这些视频都比正片来得有力。另一方面,光鲜亮丽的女明星们在光鲜亮丽的舞台上表演,她们只需要简单的练习,节目会提供好的舞美,现成的剧本,修音,练习老师,然后在微博上营销美貌,营销年轻状态,所有人都娱乐化,同质化。

你们不如直接说自己是选秀舞台综艺,又何必扯什么乘风破浪的旗号,没有乘风也没有破浪,有的只是一批又一批的韭菜,流水线一般的超过30岁的姐姐混个脸熟,一档垃圾综艺雁过不留痕,作为饭后消遣,娱乐垃圾,然后再来下一个综艺,所谓的女性力量,最后不过只是营销的生意,让人觉得还会有所期待的观众才是小丑。

还有谢娜主持的观感太差,经常出现憋半天憋不出什么有文化的词的情况,明显感觉出肚子里没什么墨水,主持节目的节奏也不行。并且总是一副因为她是谢娜所以所有人都应该接住她的新老梗的心态,看到她就想跳过。还不如另一个男主持规规矩矩的主持一看就是科班出身的,节奏走流程都很舒适,主持人戏太多真的不是所有人都会买单的。

 6 ) 三十而立 三十而已

因为王心凌boy开始刷这一季,结果就上瘾了,直播一个通宵后,连刷两集正片。怎么说呢,对熟知的艺人有了新的改观。首先是两位前冠军,本来是质疑的,为什么要炒冷饭,看完之后不得不佩服节目组的安排,她俩并不是来作秀的,而是辅佐。然后看到twins后莫名的鼻酸眼红,毕竟是青春的回忆,阿sa对阿娇的照顾真的不是塑料,而阿娇的复出也是极具勇气。再然后就是柳翰雅,阿雅,上大学的时候一直看《康熙来了》对阿雅就觉得是娱乐型,讨好型人格,但当阿雅说出:讨好型人格其实首先要讨好自己,就很意外和佩服,而且她这几年转型知性风,让人很舒服。可能因为自己也31了,单亲妈妈,在平衡主播这一份工作和照顾孩子后越来越沉淀吧

 短评

赛制无聊到底,请那两个人回来干嘛,果然什么节目都是第一季好看

6分钟前
  • halohola
  • 很差

宁静的话好适合来形容第一期:“她们都有点漂亮有点强,但是现在特别平,在脑海里像剃了头一样”。

10分钟前
  • 飞天小女警
  • 还行

我真的好烦宁静,看过脱口秀大会和线下repo就不会对这个人有任何好感。

12分钟前
  • 珞琪桑
  • 还行

剪辑好烂没看点,规则好离谱exm,舞台收音真不行,超乎想象的尴尬。

13分钟前
  • 月相轰鸣
  • 很差

没专业粉丝做数据,没圈内朋友吆喝转发,“糊咖”硬生生靠一骑绝尘的国民度、路人缘,和一个全开麦唱跳的业务能力视频,在开播前怒刷全网好感,成为本季最受期待的姐姐。一首初舞台怎么够?《当你》《睫毛弯弯》《第一次爱的人》《那年夏天宁静的海》《彩虹的微笑》《我会好好的》《花的嫁纱》《大眠》《水仙》《honey》《DaDaDa》 ……喊!出!她!的!名!字!——

18分钟前
  • 焉师傅
  • 推荐

姐姐们都是有各自魅力的好姐姐。但是节目组还是不做人,应该是让姐姐们在平等轻松地氛围下展现自己,结果上来就整俩大领导,下面还有几个小组长,有让集团内部搞pk提升业绩那味儿了……太爹了

19分钟前
  • 黄昏之贼
  • 较差

一星给王心凌,一星给薛凯琪,一星给郭采洁,还有一星给twins!可能有太多喜欢的人,才觉得可以忽略赛制,忽略镜头地看下去吧!

24分钟前
  • 夏日白书
  • 推荐

国家队天花板 得0票。一群三五十岁的人了,在这玩裙带关系。当个队长,官不大,摆谱不小。好一出内娱“官场现形记”。

27分钟前
  • 梦工厂大爷
  • 很差

为什么去掉最重要、最精华、最关键、最核心的【 姐 姐 】二字?!//浪姐浪姐,第3年删【姐】,第4年删【浪】。对于《乘风破浪的姐姐》这种经典大热的系列IP来说,频繁改名可是搬石砸脚的大忌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29分钟前
  • 逛荷
  • 推荐

宁静和那英像两个装傻的黑社会老大

33分钟前
  • 幸子양&天玉이
  • 还行

好奇怪的赛制 谢娜这么多年了怎么还这么拉 对宁静没有任何好感

36分钟前
  • 无论魏晋
  • 还行

这一季,我的目光只锁定一个人,那就是王心凌。

38分钟前
  • 李湘
  • 推荐

一帮资产阶级即使上了年纪,仍然能追逐唱跳“梦想”,其中朱洁静还说什么“代表了各个行业的优秀的女性”,可是工人在哪里?农民在哪里?难道劳动妇女不优秀吗?唉,可惜了我的心头好齐溪。

43分钟前
  • 灰啦
  • 较差

错别字实在太多了!“的地得”基本没有写对过,“锲而不舍”能写成“契而不舍”,综艺节目都不质检的吗!错字多了不罚钱吗!(谢娜的小学生联欢会报幕式主持和前后鼻音发音就不提了

45分钟前
  • 村上的男爵
  • 还行

观望下。最不喜欢的居然是谢娜😅

47分钟前
  • 莦川
  • 还行

谢娜就不能把台本背下来吗 主持人的基操吧 一直照着念 剪辑师都不好切她近景 全都是画外音 哈哈哈

50分钟前
  • 倾慕sun
  • 还行

来看王心凌的,就这几个镜头???有良心吗剪辑师???

53分钟前
  • momo
  • 较差

节目名字把最重要的「姐姐」去掉了,初舞台这个赛制是什么鬼啊

56分钟前
  • 天广地阔
  • 还行

我每年都是只看第一期然后就不看了。。

60分钟前
  • 木木三又二
  • 还行

第一期看完,先说观感:这季多了很多喜欢的姐姐,但雷声大雨点小。名字里“姐姐”去掉后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在“去性别化”,整个节目单纯成为了一个竞技比赛,所谓的“30+女性”等话题就退为了辅料。然而整体的初舞台又让人觉得特别平淡,尤其是在前两季的铺垫下,所有人都有了一个可遵循的初次亮相的“模板”,知道怎样呈现出来的那个“明星”人设是最安全的,再加上不再打分,不全开麦,这些都让初舞台的呈现显得无聊,甚至看出了一点“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感觉,反正大家都是美的专业的,反而只有运动员是可爱的,因为她是最没有包袱的。到了开始分宿舍选人,大家又意识到这是一个pk节目,火药味又出来了。这种所谓的“镜头前”和“私下里”的状态是完全割裂的,导致第一期看完根本记不住什么亮点。继续观望中。|不管好坏,居然全部追完了哈哈哈。

1小时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