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世界的角落

日本剧日本2018

主演:松本穗香,松坂桃李,村上虹郎,伊藤沙莉,土村芳,石本武士,久保田纱友,新井美羽,稻垣来泉,二阶堂富美,荣仓奈奈,古馆佑太郎,尾野真千子,木野花,盐见三省,田口智朗,仙道敦子,伊藤兰,宫本信子,唐田英里佳

导演:土井裕泰,吉田健

 剧照

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2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3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4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5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6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3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4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5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6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7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8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9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7:25

详细剧情

  太平洋战争时期,小铃(松本穗香饰)从广岛县的江波嫁到了吴市的北条家。就日本在战争的泥沼中挣扎之时,在远离战场的地方,市井小民们仍继续着“普通”的生活。面对日益严重的物资不足、家人和亲友被送上战场,小铃虽然每天处于不安之中,但还是顽强地生存下去。

 长篇影评

 1 ) 與《敦克爾克》一起談


在《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2017)這部片中,有一幕極為曖昧且挑釁的結局畫面,引起了我的注意。

這個畫面是這樣的:英國大兵們在吃盡敗仗的狀況下狼狽地自敦克爾克海灘撤退,坐上返國的火車。隔天,報紙送進車廂,陸軍大兵打開一讀,一側是首相邱吉爾慷慨激昂的演講講稿,敘述這場萬兵撤退是「光榮的勝利,為未來更大的勝利打下準備」;一側則是某位漁夫的死訊,寫著他是協助大兵撤退而英勇罹難的民間烈士。大兵讀完,沒有笑也沒有哭,在鏡頭前困惑的皺眉,音樂此時不自然的煞然而止。

如果觀眾看得夠細心,想必不難察覺這份報紙帶有謊言──因為全知的我們知道,這個漁夫完全不是為了救援行動犧牲,而是可笑地被海軍大兵失手撞死;這則新聞,極可能是他的同事為了虛榮而謊報,也可能是報社為了鼓舞盟軍士氣而文飾的「假報導」。這樣一則造假的報導,堂而皇之地與邱吉爾的演講並列在同一張紙上,供全世界閱讀。

矛盾嗎?或許並不矛盾,因為邱吉爾的演講本身,也許也是謊言,甚至是更大的謊言。邱吉爾其實心知肚明,敦克爾克海灘上發生的不是光榮的「大撤退」,而是一場狼狽的「大逃難」,是盟軍被德軍閃電戰打得節節敗退、比利時閃電般被攻陷而無暇救援(不知為何電影在這個史實上避諱不談),只得撤回本土的徹底失敗。正如陸軍大兵同席的鄰兵(儘管嚴格意義上,他們只是恰好同船渡的陌生人)在撤退後不停喃喃鬱語:「民眾一定覺得我們是輸家,我們打輸了,打輸了……」、「我們只不過是一群膽小的逃兵……」。

然而邱吉爾不能說、盟軍也不能說,為了鼓舞盟軍士氣,退要說為進、輸要說成贏,於是一場演講、一個漁夫英雄、構成了一場全國性的謊言,掩蓋了邱吉爾的真心、盟軍的真心、民眾的真心,徒留一張有真有假的報紙,供實際在敦克爾克待過的當事人皺眉不解。


這是這部2017年版《敦克爾克大行動》最有意思的一個安排,也是本片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所精擅的、後設電影(Metacinema)式的安排──對觀眾的挑釁。

什麼挑釁?如果觀眾清楚地察覺,陸軍大兵手上的報紙不過是張政令、「敦克爾克大撤退」或許不過是文案優美的逃難,兩者皆是美化;那麼,觀眾想必也會察覺,以這場役事為名的《敦克爾克大行動》,或許也不過是部視覺聽覺被美化了的非英雄電影而已,片中那些英勇的空軍、頑強的陸軍、念家的大兵、有風骨的將領、被反覆唸誦的歸鄉信條…...或許不過是以戲劇修飾史實的魔法。

當全片從未停過的那些配樂在結局讀報的那一刻煞然而止,效果彷彿夢醒,銀幕上皺著眉頭的大兵表情,也是銀幕外的觀眾在這一刻的神情,皆是發現自己心中的事實與眼前的報紙(電影)有落差時,不那麼確定真真假假的困惑。眼見為憑與大眾傳播,誰才是真的?會不會,這一切,都只是微不足道的我看見的片面,源自我視線看向的這一塊,某一處世界的角落?

想當然爾,這個安排隱晦且不好懂。《敦克爾克大行動》上映至今,有許多觀眾甚至影評看完後被配樂及情節給牽引,認為這不過是一首光榮的、歌頌盟軍豬突猛進的光榮凱歌;畢竟,比起反思眼見為憑、大眾傳播與國家機器在政令在電影在政令電影上層層疊疊的繁複辯證,相信劇中演員的台詞,顯然是更輕鬆愉快的觀影法子,儘管它是如此偷懶。


如果《敦克爾克大行動》尚且如此,那麼,我們也就不難理解,接下來上映的《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この世界の片隅に,2016)這部安排更隱晦、更曖昧、顯然也更挑釁(尤其對華人觀眾而言)的二戰動畫,何以有著如此兩極的迴響。

這裡說的,自然是女主角玲那一句最爭議的對白──「不是說好要戰到剩下最後一人嗎?」

這句對白完完全全是動畫獨創,真人版電影《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この世界の片隅に,2011)沒有這句,原作漫畫中的玲有講但補上了一段皇軍是自作自受的說明,動畫版電影的玲卻說了,而且是在最敏感的玉音放送(玉音廣播、戰敗廣播)時,發自內心肺腑的高喊,喊著日本皇軍為什麼不繼續戰爭。

許多觀眾為這句話給激怒,認為玲是侵略戰爭的同路人、支持日軍繼續在滿州徘徊、繼續對抗鬼畜英美、繼續殺人。擁護玲與本片的那些影評則反駁道,說玲也是戰爭的受害者,為此犧牲了親人、家人與左手。

然而,事實是:玲確確實實是擁戴戰爭的,只是是她想像的戰爭、國民教育灌輸的戰爭。無視這點的任何影評,想要強行將《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一片解讀為與戰爭平行的生活瑣記,都是無知乃至避諱。玲的公公一邊造飛機一邊盼著和平是真的、玲的婆婆懷念華盛頓公約、對防諜查詢的不以為然是真的;但是,玲在吳港看著大和與利根(此處考據有誤)心生的雀躍、為皇國爭光的驕傲,也是真的。國民教育下對天皇及國族犧牲的榮耀、對這種榮耀化身的大艦巨砲的欣賞、剝除於戰爭有被害即有加害的邏輯之外,成了並軌。


無視這種天皇信仰的存在,輕率斷定這是一部「反戰」電影,這是不負責任的影評。這部電影渴望顯見的廣角,遠遠大於輕如鴻毛的「日常」,因為日常基底於現實,而玲的現實包含戰爭,玲的生命就是戰爭,戰爭就是玲的生命,「不是說好要戰到剩下最後一人嗎?」是玲的真心、「向暴力屈服」是玲的真心,與她的善良和收斂一樣真情無邪。

1944年4月,玲首次目睹空襲的一幕,更是將這種矛盾拉至臺前:B-29滿天的炮火飛隆,在玲的眼中卻是五彩斑斕的煙火;91式回擊的漫天聲響,在玲的公公耳中卻成了和平之歌。兩個有著無與倫比美感的平民,在開戰第一線第一刻當下被捲入後極度不合時宜的憧憬,在在是國民教育成功的證明。玲對戰爭是有自覺的,水原與周作一家也是,日本國民對特高對軍部對流浪軍人的鄙夷,並沒有讓他們對天皇之國的信仰減退,套用《被扭曲的櫻花》(ねじ曲げられた桜)一書引的林尹夫話語:「殉教或是犧牲,都位在自覺的頂端。」


要把戰爭電影中的平民拍得可憐並不難,只要拍他們的母國戰敗而讓他們不得不承受苦果即可。事實上,大家也都這麼拍,如河野史代的每一部作品、如日本數之不盡的二戰電影,如《螢火蟲之墓》(火垂るの墓),如《拆彈少年》(Under sandet),比比皆然。

真正難的,是拍一部戰爭電影,故事是某個國家戰勝了,無辜平民快樂接受戰爭換來的甜頭。為何困難?因為誠實,因為難談。誠實在於,這電影勢必得拍出這些平民是邪惡的平庸(The banality of evil),拍平民是知其不道德而為之,避開無數好萊塢電影以苦戰、血戰、逆戰這類有限情境讓觀眾得以用「我有付出所以有回報」來為戰勝的正當性找臺階下。難談在於,電影究竟如何能夠讓這些戰勝平民的後代──往往是在銀幕前看片的這些觀眾,願意坦然承認,自己是戰爭的最終受益人?這些都是難題,也容易令人誤解。

《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的「世界」介於兩者之間。日本是發勝國也是戰敗國,是發起者也是受害者,戰爭對諸民的意義在這些因素中搖盪。即便玲佇立的是世界的角落,角落依舊不是境外,而是天皇玉音廣播放送可以達及的所在,靈肉皆然。她的一切與今日的我們所想像的不同,與當時「非國民」們的想法,當然也與自虐史観(じぎゃくしかん)的說辭不同。企圖用這些掩飾、避諱玲的真心,就是否定了這部電影,否定《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在介於曖昧與挑釁之中,賦予的無比還原。


《敦克爾克大行動》與《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的雷同沒有任何幕後的關連,只有檔期恰好相連。然而倆片的幕後團隊默默背負的爭議卻是雷同的,即誤解的風險。

誤解即誤讀。《敦克爾克大行動》與《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這兩部電影都不是第一次拍,敦克爾克事件自米高梅的1958年同名電影(此片亦是傑作,強力推薦)以降有三四個版本,河野史代的這本原作早在五年前便已有真人電視問世(這也令動畫版的募資過程倍增困難),然而新版為之添加的爭議與偏鋒卻是有增無減。劇組不會不清楚,想要一邊把故事說穩,一邊又在兩小時的片中傳遞這麼複雜的道德模糊──宣傳機器偽造下的撤退神話、與國家機器洗腦下的天皇信仰,都得冒上讓觀眾有看沒有懂的曖昧,抑或觀眾深感遭到挑釁而動怒的危機;《敦克爾克大行動》容易淪為前者,《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則近乎淪為後者,而兩者的本質都是一種誤讀,而誤讀對於製造觀眾口碑亦或某些影評同溫圈的風向而言,必然是一種極不穩定的風險。

然而他們還是這麼作了,以一億五千萬美金製作的鉅額投資之身、以導演的生活費都要倒賠的冒險投入之擔、以一改自己多年來主攻炫技剪接的姿態、以動畫在寫實性上必然不輸給真人戲劇的決心,背負誤讀的風險而冒險為之──這樣的選擇,無疑讓《敦克爾克大行動》與《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在同類之中,顯得彌足而珍貴。


不過,如果說,《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真的存有某些爭議,那麼,必然會是關於聲音──天皇的聲音。

七月中旬,我有幸參予《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的記者會聯訪時,曾禁不住想對製片與演員問道這個問題:「為什麼這部電影中的玉音廣播,只有聲音,沒有畫面?」這是我一位網友所提的;精準來說,是我的網友在四方田犬彥的著作中察覺的困惑。1975年,大島渚撰文發表他對於日本二戰電影總是避開讓演員演出天皇一事的不解。儘管玉音廣播──裕仁天皇於1945年8月15日首度向全國人民宣佈二戰戰敗的37分鐘30秒廣播──並不存在照片記錄,乃真實存在不容更改的史實,然而,虛構的電影又何必遵守?何以二戰過去多年,日本電影人仍然避諱於以劇本以道具以演員來視覺重演這個理所當然,更理應出現的場面?

「我們的停戰是沒有影像的停戰。為什麼沒有一個人去給在錄玉音廣播的天皇拍張照片呢?我們關於停戰的電影總是缺少影像,只能迫不得已的拼接一些不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片段,再把那個聲音加上去……」這是大島渚的結論。

四方田犬彥進一步說道:此乃日本影史的「戰敗神話」。對盟軍而言,玉音廣播是一次國對國的投降宣告;然而對日本國民而言,玉音廣播卻是有生以來首次聽到猶如神祇的天皇開口。沒有客觀視覺(攝影或照片)的輔佐,在長年以來被灌輸「天皇是神,天皇之國是神國」的國民心中,這段廣播成了主觀認定的、天外而來的神諭。神降臨了,降臨的目的卻是宣布自己不是神,日本國不是神國,吃了敗仗──這種心結的矛盾之劇烈,或許等同甚至遠遠超過戰敗這件事。四方田犬彥說,這才是日本二戰電影真正在意的議題,8月15日(玉音廣播播出日)這天遠比9月2日(日本正式遞交降書)更為重要、裕仁天皇的神諭之聲遠比他的真面目更為重要,現實歷史昇華,成了影史神話的一環;天皇的聲音就此成為符號化的處理,而非重演的殘材。


《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當然可以沒有天皇的出現,因為天皇本尊之於玲的生活,比周作、水原、大和、廣島、娼婦街與不孕症更遠。導演片淵須直也說過,他希望這部作品能盡可能以玲的主觀視點出發,避開無謂的客觀鏡頭,例如空襲時插入飛機自高空的俯瞰。

然而,真的只是如此嗎?有沒有可能是:這正是這部動畫電影對於真人電影代表的戰敗神話,一次在影像形式上的對抗?

正如《敦克爾克大行動》配樂在結尾處不自然的提前煞止,讓音畫的矛盾向觀眾襲去達到反思,《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作為2016年的二戰題材的二度改編、依舊沒有在畫面中出現天皇手持麥克風的身影,會否是因為這部電影想知道:動畫根本不需要瓦解神諭,動畫本身作為比真人戲劇更具重演正當性的媒材,觀眾能在大段大段的日常刻劃中接受二次元人物也能「如真人栩栩如生」(這是絕大多數影評都樂提的)甚至對明顯超現實的畫筆入幕無所謂時,真人的神話會否不消自解?因為是動畫,所以不須神話?

這正是令我好奇的,可惜的是:直至聯訪記者會的最後,我都沒有機會問成,倒是其他人問了一堆:「請問製片與女演員喜不喜歡臺灣?」「在台灣這幾天吃了什麼?」「喜歡小籠包嗎?」「什麼時候再來台灣吃小籠包?......」就此而言,或許在那個角落那個時刻,「日常」確實是比「戰爭」更無與倫比的吸引人,也說不定吧。



(本文同步獨家刊登於ViewMovie,如欲轉載請先詢問確認)

 2 ) 一个战争年代的平凡女子的安静的悲伤

抱歉题目起的这么朋友圈,不过我觉得这可能是我对这部电影最直观的感受吧。

我在短评里写道,这不是一部优秀的商业片,却是一部很好的艺术作品。它有着日本电影特有的波澜不惊,即使是战争这样沉重的话题;却也在日本人“隐忍”的性格中有所突破,它借主人公的话语和泪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我觉得这部片子能打动我的主要还是因为它选了一个平凡人、而且是一个没什么文化的普通女人的视角,静静地描绘出了战争的可怕与和平的可贵,而不是大呼小叫和直白的残酷与仇恨。

虽然故事就只是这么坦坦的铺开,但却有几处细节让我很受打动。
一个是女主在失去了右手感觉自己是一个累赘,又背负上外甥女幼小的生命(虽然并不是她的错)的自责的时候的一系列的行动。比如冒死去扑灭了火苗,比如不顾轰炸去驱赶远处的飞鸟。这是一个无助的女人的静默的爆发。更让我感动的是周作奋不顾身的把她扑倒在水沟里躲避轰炸的时候,她言不由衷的说自己要回广岛,周作伤心的说好那你就走吧,我们夫妇原来是这样没有情义,她默不言语。但即使是这样,就在那下一秒,周作却又立刻紧紧地把她扑倒,用自己的身体来为她作掩护躲避轰炸,她也默默的抱紧了周作。被这两个小小的动作直戳内心,这或许就是真正的爱情吧,纵然有各种言不由衷的争吵,却至死不渝。

一个是整个作品选定的女主的这个视角。她是一个最最平凡的女人,没受过太多高等的教育,结婚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却尽一切努力去呵护着这个家,去做好一切属于自己的本分。不仅仅是女主,整部作品里所有的女性角色都是那么的隐忍和强大。她们总是在背后默默地撑起这个家,没有怨言,安静的奉献着。这是她们的辛劳与伟大,也是时代的悲哀与不公,却也是这个名族最大的幸运。电影对女主的心理活动和言行举止描画的非常细腻。她身上有前文说到的那个年代的日本女性所有坚忍的“美德”,但她却也有自己情绪爆发的时刻,这样她不再是一个时代里大同小异的剪影,而是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的“人”。
当所有人都在强颜欢笑的说着「~て、よかったね」的时候,只有女主自己心里会在默默地想,到底有什么可说的上好的呢?当日军多年的努力在8月15的投降声明中一切都化为乌有的时候,她不甘的泪水和呐喊,也是那么真实。这才是一个正常的,平常的老百姓真实的想法和言行。终于,也是跳出了「ハンカチ」中,那多么悲伤都绝不言表的可怕的日本的皮囊。这一点非常打动我。

第三点我想说的是在短评中看到有人提到说不能理解日本人的受害者心理,对二战和日本怎么也无法感动。我觉得这些朋友还是既有的主观色彩带入的太强烈了。我们作为中国人,看到日本的这些刻画会这么想其实一点也不奇怪,我也尊重你们。但是我觉得我们从这部电影中看到的不应该是这些。
首先,仔细看就会发现全片主线几乎没有在主动渲染“我们是受害者”这个情绪。倒不如说,全片的主线应该是:无论发生什么,生活总是要继续。正如战败后婆婆拿出珍藏的白米让女主去好好做一顿饭,但也不要都用掉了,因为还有明天,还有后天。苦痛么?但日子还要是过下去的。
女主在听到投降广播之后的爆发这里其实很容易被我们中国人误解。此时的女主自然是不甘的,但是她的不甘与其说是因为日本军输了,倒不如是说对于战争本身的一次爆发。对于女主这样的最最平凡的普通人而言,她们从战争中真的什么好处都没有收到,相反,她甚至还因为战争落下了残疾,失去了亲人,每天担惊受怕,而这一切的最后就只是换来天皇的一句投降,请国民坚忍,她自然是不甘的。女主期盼的其实并不是日军大胜或是成功侵略他国,实际上她甚至不知道她的国家军队到底是在为什么而战斗,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和身边的人要经历这样的苦难。她的爆发,正是一个最最平凡的人最最真实的控诉: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我们这些无辜的人去承担这些苦难?而这一切到底换来了什么?她并非真的有所求,而只是真的真的真的忍了太久而终于爆发了。

日军在20世纪的种种暴行,最终为他们自己的国家带了的毁灭性的灾难,这当然是自作自受,这当然是罪有应得。然而那些像女主一样平凡的生活着的人们却也是彻彻底底无辜的啊!为什么要让这样多无辜的人,去承担国家政府的罪过呢?这便是战争最邪恶的地方了。因为在战争中无论输赢,最终总有人受到伤害,而那些人往往就是这些什么过错都没有的一般人,这公平么?之于日本,正如广岛的人民;之于中国,正如我们那些死在日本人刺刀和炮弹之下的同胞。难道日本战胜了,那些过往的苦难就能被全部抹除了么?虽然我们最终是战胜国,然而那些逝去的同胞却再也回不来了。这便是战争最可怕的地方了。

电影中还有很多处理的很好的地方,比如女主曾经喜欢的男孩儿成了水兵来她家拜访时周作的大度,比如对于リンさん的刻画,比如炮弹在天空中炸成了水彩,比如望着自己被夷为平地的家却不落一滴眼泪的农妇。
电影中一个穿插始终的要素是“家”这个概念。因为战争,国不为国,家不是家,而女主也仿佛一直没有真的成为这个家的一部分,一直一直,女主读「吴」的时候都是用的自己的乡音,读作「くれ①」;而当战争终于结束,她与周作从广岛回吴的时候,她的口音第一次变成了「くれ◎」,变成了吴的口音,这也是在告诉我们,她终于成为了这个家的一部分。
这些细小的地方,都让我非常的被触动。

真的希望我们能够放下仇恨的去看这部作品,希望大家能在这部电影中看到战争对一个普通家庭造成的伤害,希望大家能对“每天一家团圆的笑着就好”的观念有所同感,希望大家能够意识到战争无论输赢它带来的伤痛都是不可逆转的,所以我们才要珍惜现在的生活,维护世界的和平。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读懂这个战争年代平凡女子的安静的悲伤,也希望这世界上不再有这样的悲伤。

CHIN

 3 ) 反战败的大多数与在世界角落里的生活

“对于爱国主义和被政治洗脑,或者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人,本质上都一样,你不能歧视别人的爱国和人性,那一刻的反应是人之常情。”——摘自 亵渎电影的文章

(引用亵渎的话是因为他的评论与想法代表了我提到的大多数人。)

生离死别充斥着人生,每个人在战争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几乎影片的所有篇幅都在围绕北条铃的视角来看待周遭环境,而且是非常个人化和意识流。战争来了,又走了。唯一没变的是铃的认知。即使糊涂柔和,但对战败的厌恶,才真实刺痛作我为观众的心。此刻的扭曲意识像极了发狂暴怒的机器,击碎之前我对片子的种种喜爱。片尾铃和老公一家作为幸存者代表,继续秉持着好好活下去的“世界公知”线路,过下去。然后再没有了半点关于战争态度的消息。

看上去坚毅顽强的意念和善良诙谐的主人公们真的很是令人动容。他们也是受害者啊。但别忘了,奋战杀戮在他国的每一个日本战士背后,正是这样一群畸形的人全力支持着。爱国和人性本身是没错的,错的是怎样去爱国和展现人性。我可以感受遭受炮火下的死亡别离,但这跟变态扭曲的意识是两回事。对被侵略国的人来说,分裂扭曲意识下的生活表象来谈灾难与受害者,那就是一种背叛。

很难想象有人发表言论,让人去尊重这样“看似温暖实际却毫无表情的”影片观点。

在他人存活下来揭露战争罪恶时,也有人选择蒙上眼换个房间换身旧衣服,继续无视。可怕的是不计其数的人跟随这不真实的善意。

反战与反战败这才是本质上区别。像这样展现二战战败与日本家庭目送子女支持参战的受害者形象不在少数,可几乎没提及到半点关于为何而战的反思。

所以我们在对德国二战反思总结给予肯定之时,对日本不提及不评论一样给予肯定吗?

我没办法做到这般。那样的默认只会更加纵容病态的生长。

反战败的大多数与在世界角落里的生活,构成了当下日本的大多数。后者的表象掩盖了实质。确实,他们中存在着朴素的受害人,但有些事不是拍拍腿上灰尘说句日子还是要过的,就能独善其身的。

给他人扣上大红帽子时,他真的是吗?

 4 ) 但野花似乎,一无所知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这是28年之后,动画片再一次拿下旬报最佳。(上一次获奖者是1988年宫崎骏的《龙猫》)

我是在挪威特罗姆瑟国际电影节观看的《在这世界的角落》。

它既不是来自独立动画三杰(譬如去年闯入中日主流观众视野的新海诚)。

也不是来自年老告退但又刊发了复出声明的宫崎骏(连年票房口碑保障的吉卜力工作室)。

导演片渊须直,听过这个名字的,应该不多。他曾与宫崎骏、高畑勋等大师共事,圈内小有名气。

就片渊自己来看,《在这世界的角落》是一个脑洞大开,想象力丰富,观众最终能与创作者一同抵达战争年代的日常故事,在感知现在的基础上去反省真实,超越时空。

电影以绘画/动画的双重形式,将一段往日时光和战争的关键几幕呈现,不断合成一个新的世界。

主人公没有表现出投入或拥抱战争的狂热,更没有后来者的反战意识和三观觉悟,她就是一个安于生活,有点文艺爱好的家庭妇女,然而,她在最后却不可思议地冒出来勇气,宣泄般地喊着:战争怎么可以就这样结束了。

是啊,这该死的战争。

讨论电影所采取的全新表现方式之前,我清楚知道,《在这世界的角落》是在哪一刻击中了自己。

这本是一部过于沉重的电影,导演却有意识把它拍得轻盈,剔透,有如全知视角,神游九天之外。

二战前,入城的少女,置身于文明现代化的广岛街市,耳目一新,感官全开。突然,她却陷入了不可抑止的伤怀感触中。

抬头看天之际,电影突然插入一曲清唱版的《无法忍受的悲伤》。(《悲しくてやりきれない》)

听字词,这首歌好耳熟,是怀旧风格的。唱完一段曲,我敢肯定,它在某一部日本电影里出现过,而且是我相当喜欢的一部片子。因为平时没有听日本电影原声带的习惯。带着这样的猜谜冲动,我的观影局域网开始工作了起来。

过了一二十分钟,我突然反应了过来!原来是周防正行那家伙用过。

无法忍受的悲伤,有什么东西流逝而去,这就是《在这世界的角落》的情感基调啊。

你可望文生义,认为悲伤是这部电影的基调。但我更想侧重强调,为什么是清唱,为什么是抬头看天的时候,措不及防地放入一支插曲——毕竟,这拍的不是《你的名字》。

如同彗星自外太空坠落,《在这世界的角落》把少女目光和镜头一摇,定在了幽幽淡淡的厚软积雨云上,用意并不是常见的小清新与习惯抒情。如果接上电影后半段的轰炸和原爆,你就明白,这首不知来路的插曲,措不及防的无名伤感,其实都是事出有因。

恰好,我还看过河野史代编剧的另外一部作品:《夕岚之街樱之国 》。它当年也入围了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佳。我还记得当时评论的标题叫做“政治过敏”。

《夕岚之街樱之国 》剧照

对,并不是很多人想当然的政治敏感(这个词语也会被套用于《在这世界的角落》上)。

我之所以用这个标题,是因为涉及终止二战重要标志事件的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对于中、日、美三个国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正如日本是受害者,美国是施害者,中国成为了胜利者。但这毕竟是一场战争,只要战争是杀人,杀一个人和杀几十万人,都是恶。

是战争,它,就是恶。

很遗憾,中国人很难置身事外,去正视腾空而起的蘑菇云。正如二战问题更应该是历史问题,但在地缘形势的搅局之下,这个历史问题,一直以政治问题出现。

是否,我们在知晓原爆的威力以外,仍有正视原爆的能力。

是否,我们应该相信,创作者站在了人类的情感之上,对广岛一往情深。

《在这世界的角落》是一部有着文艺外观,实际上完全不太理睬主流观众的艺术动画片。

它一直沉溺于女主人公的神游,迷乱,在时间的空当中,见缝插针,看山观水,顺势而为,突然抖露出人生的伤感。

一切就好像冥冥之中,主人公预知到,有一种强大,不可抵抗的力量,会打破眼前按部就班的家庭生活,改变许多人的命运,夺走许多人的性命。

女主人公有一项充满表现力和想象力的兴趣爱好,借绘画把主观现实,加工成了第三视角,纯度极高的抽象绘画——即便那些画作的风格与抽象流派无关。她一笔一划,天真烂漫,调皮地给大海,天空和美好的事物上色,也把丑陋,暴力和恐怖的记忆,变成了绘画艺术的一部分。

这是一部与吉卜力工作室作品相当的艺术动画片。

电影会有黑屏飞字幕的技巧手法,也会借助卷轴画一样的展开横移,也有突然中断,完全不按情节剧故事的人物情绪,自由发散。

电影的情绪,完全是碎片呈现,拒绝生硬煽,却循循善诱,把观众带入俯瞰吴市军港的山坡一角,遥远地接收着感伤的信号。

如同动画是对电影/现实的加工处理,影片不断围绕这种修辞做文章,几乎不见对战争的传统表现。贯穿《在这世界的角落》的脉络,只能是时间的流动。

它的寒来暑往,导致整部电影像一本少女日记,这部分有时天气晴,那部分饭团很美味,不加刻意提示,也不做标记停留。

导演则提供了一个参考说法,他希望观众就像通过观看实际上并不动的,纸张上的漫画格,却感受到人物动态与情感张力,《在这世界的角落》所做的,就是进入到那个讲着方言的想象时空。

本片也可能是一部拍摄了大和号,但与大和号距离最为遥远的日本电影。在我看来,这艘号称世界第一,最终成为了二战失败标志的战列舰,最终也只是影片背景里的钢铁道具,时隐时现,如同玩笑。

《在这个世界的角落》反复想要阐释的,大概是我们的生命都是死亡所给予的。无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幼,肤色族群,意识形态,价值三观……活在世界上,不是因为你更重要,更值得存活,更有天赋才华勇气,那只不过是因为,死亡还没有带走你。

书本和影像资料的战争劫难,已经历了二次以上的加工删改,有些描述变得血雨腥风,更有欺骗性,也更容易煽动情绪。

当许多人去记忆的河流里,摸索和对证那些水中的石头,尤其是有史记载的大事件,亲历者往往会产生一种身不在场的迷幻错觉,又或者是这样的反应:那些事情,只是发生了而已。

那一天,阳光也许更加耀眼,白云也许更加浓厚。你感觉自己不属于那个世界,但是,你就在那儿。

想用阿巴斯的一首短诗作为结尾:

这条路

多年以前

就被遗弃

但野花似乎

一无所知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5 ) 电影品质的好坏,是高低之分;政治倾向,是左右之分

DS被封号了。

电影对谁负责?

电影对创作者负责。

创作者对投资人负责。

投资人对票房负责。

票房是什么,票房是money。

money由国家来负责。

这里根本没有涉及观众,所以同理得证,电影什么时候需要对观众负责啦?!

很多电影不想得到恶意差评。

我同意,差评可以,但坚决抵制恶意。

不过其实大部分差评真的是善意的。

什么?!善意的恶评,那我就更不需要了!

行吧,那你就别说话了!

《世界角落》让我想起了罗伯特麦基《故事》里面有一个篇章中提到的“故事设计的政治学”。

文章有提到:“在理想世界,艺术和政治无任何瓜葛。但现实中,他们彼此不可能相安无事。”

这也是《世界角落》争议最大的地方,该电影的话题在国内战争罪行反思的讨伐甚至超过了电影质量好坏本身。

以大聪来看,电影品质的好坏,是高低之分。

政治倾向,是左右之分。

如果把上下和左右区分开来,大家是不是可以明朗一些。

但《故事》说了,上下左右如同现实的三维世界。没办法真正区分。

所以《世界角落》的导演,玩得一首好牌。抖得一身高级。

他其实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如果大家那么积极去讨论《世界角落》的反战态度问题,倒不如也花些时间思考一下国内导演有一天能不能用这种思维方法拍出这样的电影,也刺激一下日本呢?

别再拍“手撕鬼子”,不高级。

 6 ) 谢谢你,在这个世界的角落让我找到

日本,动画电影,二战题材,看到这些标签的时候,不少观众难免先行套上已有的认知观念:“不会又是一部比惨赚眼泪的洗白片吧”,然后强行一颗星甩上去,痛斥,这里面没有我想要的“认错态度”。

诚然动画艺术工作者们,并不是需要谄媚一个异国观众的政治家,像《国家的燃烧》一样,那么多直观批判日本军国主义的作品,没有翻译还遭右派打压,国内又有多少人有能力,有手段去看呢?

所以,简单点,把它当作一部艺术化处理的”白描“动画,导演只是娓娓道来一个发生在二战背景下这个世界的角落,一群平民的日常故事。这样,你多少会有些意外收获。

随意挑几个自己的有趣收获聊一聊

1

女主角 铃,一个最普通不过的广岛女孩

想象力丰富,有着能温暖人心的画画的天分

(帮青梅竹马画水彩,兔子,白鹭;昭和手杖;迷路时给”座敷童子“画的吃的;和各种各样的写生)

生活勤劳朴实

(在嫁到这个不认识的家那一天,就百依百顺的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做起事来偶尔粗枝大叶

(在吴市住了很久不记得门牌号;糖罐水缸保存法;总是不得笑点的那个人)

2

铃 和亲家姐姐径子

姐姐思想前卫, 打扮时髦(不打仗的时候和未婚夫约会是看电影吃西餐看博览会), 工作自己找 ,丈夫也自己找,丈夫死后,婆婆家搬家了,“一言不合”带着女儿就离了婚,典型的女强人性格,也从来没直接表达过自己的苦衷。

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除丈夫周作外,铃这两年心理变化的另一个明显表现点。

作为女强人的姐姐,起初回家有点看不上铃,因为已经在玲身上她看到自己努力不希望成为的样子(嫁到这个不认识的家里,百依百顺的做事,过完没意义的人生)。

同时用轻松语调,不时的穿插着讲了姐姐其实是很悲催的经历

(没有出现过,但显然是那个时期,军国主义教育下懂得很多海军知识的儿子,丈夫死后,被婆家拉去继承家业了)

在痛失女儿后,一段时间,自责的铃都不敢在她面前露出笑容,但渐渐的姐姐却开始傲娇的照顾起这个同样活的很不轻松的弟妹。

铃在失去右手后,多次想回广岛去,8/15原子弹投下那一天,铃在听完已经表态原谅自己的姐姐一席话后,最终确定了自己真正的归宿就在这里

”我爱的人很早就死了,钟表店也拆了,孩子也见不着了,就算这样但这是自己选的路
看到玲顺从的嫁到这个不认识的家那一天,百依百顺的做事,我以为一定是没意义的人生,但玲的归宿可以是这里,哪里都可以,不要瞻前顾后,自己去决定就好“

3

铃 和丈夫周作

单纯如铃,并没有听懂丈夫周作初夜问她的关于行房的隐语。(旧时日本的“柿子树问答”民俗改版)

男:有带伞吗(第一次?)
女:有把新的(第一次)
男:能借我一下吗(可以那个吗?)
女:好的(可以)

没想到铃真的拿了一把伞出来,周作只能拿来勾柿子干吃。出门前奶奶曾经有意提醒过玲,但她那时也是没有听懂,最终成就了一次尬聊

两人婚后相敬如宾,两人又都不是外向的性格,动荡的环境下,见面不多的他们只能礼貌克制的去表达对对方的爱

不太自信的周作,甚至选择让铃去和青梅竹马水原哲过夜。

玲虽然认为水原也是重要的人,但她深知自己妻子的立场,同事对周作无端的猜忌表示愤怒,半夜送走水源后第二天,首次”打破“了这种相敬如宾,吵了一架,但他们也比以往更像夫妻了。

“夫妇也就这样吗?”
“是我勉强你做了我的媳妇,你都不会像对水原那样生气”
“现在不正生气着吗?”

铃一共只画过两次妆,一次是去探望周作,画了白脸,一次是送周作去补充军力,画了红唇

在空袭的水沟里,面对想回广岛有些自暴自弃的铃,不自信的周作再一次嘴上质问着,身体却一次次用尽所能保护着妻子

“这一年半,我很幸福,无论是和你散步还是和你聊天,我都很快乐,难道你不是吗?我家还是这么陌生吗?既然这样,那随便吧”

核爆,战争结束,夫妻俩回到广岛工作,在最初相遇的桥上,是最终从内心走到一起的二人,选择带着新的希望一起回家生活

4

铃 与战争本身

没有“反省”镜头的电影是不是就不具有反战性了呢?不是的,诚然 在片中,导演的白描写实,从艺术角度对战争本身的反对效果表达,是属于上乘的。

最开始,铃问婆婆关于姐姐的事情,借婆婆的口表达了没有人希望有战争。

“有这么”叛逆“的女儿,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还是怀念那一点小事就发愁的日子啊”

公公在空袭时保护铃和晴美的时候,唱起了“埋头做技术一心为和平”

身为技术人员的公公,或许也只是和《起风了》里的主角一样,可能仅仅的单纯想实现自己的机械梦想,然后安居乐业。

第一次正面对话军人就是“马鹿宪兵”(把呆萌的铃当间谍的愚蠢的宪兵),成为了全家的笑料。

铃的右手和晴美,本来是她生活在这个家里的慰藉和快乐来源之一,在探望完公公,得知大和号已经被击沉(象征着日本断了一只手几乎要战败了)的那一天,就像所有的战争,最悲痛的结局总是由平民来承担一样,铃也失去了她最珍视的东西。

妹妹来看望铃,到无数次的防空警报,平民从紧张到麻木

“扭曲了,哥哥不在了真是太好了,没人欺负我们就可以回广岛去了,我这么想着,是我扭曲了,就像左手画的画一样”

这个国家已经被战争扭曲了

再说到争议最大的一段,天皇广播宣布投降,姐姐默默收起播音机,去到无人的角落痛哭女儿晴美,铃也在这一刻彻底的爆发了压抑已久的情绪

“我们的过往就这样烟消云散,我一直认为合理的东西,我一直为知忍耐的理由都飞走了,我们就要在暴力中屈服吗?”

看到这里我的第一感觉是,这很真实。

我听到的更像是说,“为什么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早就知道这是扭曲的我,说什么要战至最后一人,既然一句话就可以宣布投降,为什么要让我们失去这么多才停止?”

同时,我想到了《活着》里的福贵“小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牛长大了就是共产主义了。”

受了罪却不知道为什么的历史平民,在他们的痛苦呐喊里也是找不到历史真相的,除了仍然坚定的要活下去,保留着希望,让看故事的人有所反思,在下一次有人企图发动战争的时候,因为想到这样一个电影画面而迟疑了,那反战的效果就算达到了。

 短评

整体很可爱,但是女主在玉音放送后的几句话太让人失望了:“难道就这样在暴力中屈服了吗” What???明明是你们小日本先侵略别国的好吗??从不反思国家做过的非人的事,只会拿自己老百姓的伤痛来卖惨

3分钟前
  • Kama
  • 推荐

就算是旬报第一我也应该先看简介的...又是二战卖惨 我要生气了

4分钟前
  • マモルルルル
  • 还行

日本人看了可能会感动,但是给我的感觉就是责怪打败了一样。特别是最后女主角知道战败后竟然痛哭说自己还有左手和双脚可以去战斗,自认为合理的东西,一直忍耐的理由,不应该因为暴力(广岛原子弹爆炸)而屈服。简直可怕。

7分钟前
  • 敦士
  • 还行

有时候会想,历史课本上的一句话,背后是那么多人的故事、那么多人的一生啊

9分钟前
  • 不死鳥
  • 力荐

奶奶家偷吃瓜瓤的野孩子,再遇见已是烟花柳巷着和服的风尘女子;海边把浪花当成白兔的男同学,再遇见已是皮肤黝黑将远行的海军小将;桥上篮筐里看穿一切的小哥哥,再遇见却是相许一生不多言的温柔男人。而那江波的白鹭、入水的砂糖、飘散的蒲公英,融化进那年的雪。随着一场无意义的白光,再也遇不见。

12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我要是日本人会哭晕在电影院吧,但抱歉身为中国人完全感受不到任何情感。能年的配音很无语,更无语的是小学时期的角色也让同一个人配音,那个女主蠢慢的让我恨不得早点飞出电影院。

16分钟前
  • 不缇
  • 还行

和黑木和雄的名作<明日>比较相似,完全日常化(全片方言)的战争岁月,由于是动画的缘故,色调更加朴实,更贴近当时田舍百姓的思想境界,在努力活下去的百姓身影下,战争只不过是背景。片渕导演当年<空想新子>时就印象深刻,这次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另外,更重要的是:能年回来了!

19分钟前
  • xxhhcc
  • 力荐

堪称日本版《活着》,被大时代碾碎,又被大时代抛弃,连一株异乡来的金色蒲公英都舍不得采摘,却因侵犯他国而遭受灭顶之灾,“我们的过去,就这么烟消云散了”。

22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与同样以二战为背景,日本为舞台的《萤火虫之墓》完全不同。以“轻松笔调”描述着,人间地狱里一家人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但却绝非美化战争和否认历史。而是不再被天皇=国家意识形态绑架,民众的主体性显现的瞬间,也是人性光芒闪耀的时刻。#后吉卜力时代的到来#

25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周作真是温柔啊

27分钟前
  • 鹿不鹿
  • 推荐

跨越时代,无关政治,残酷到骨子里的反战主题,放之四海而皆准。被卷进战争浪潮的平民,被打破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一切突然发生,一切又突然结束,失去的无可挽回,却不知向何处控诉。所幸的是,还活着。

29分钟前
  • 晴蘭
  • 推荐

真的是很美的故事,为你们的战争观扣一星

33分钟前
  • 方舒逸
  • 推荐

天皇广播之后女主角铃说的那几句话,感觉憋很久终于说出来了-“唉,如果二战赢了多好,怎么就输了呢。”诚然老百姓受战争侵害最重,但是战争并不是通过截取普通人生活切面就可以完事的议题。尽管的确有些打动我的细节,可这么多年了,这个国家自作多情的比惨洗白之路从未放弃。

34分钟前
  • 马盼盼
  • 还行

粗体大字的艺术动画片(比如飞字幕)。情绪完全碎片,拒绝生硬煽,而是循循善诱,把观众带入俯瞰吴市军港的山坡一角,遥远地接收感伤。如动画是对电影/现实的加工处理,影片不断围绕这种修辞做文章,几乎不见对战争的传统表现。想起阿巴斯的一首短诗:这条路 多年以前 就被遗弃 但野花似乎 一无所知。

38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铃最后说“怎么就屈服了怎么就不打了”,其实不难理解。那就是一个普通人面对一场荒诞剧的最真实的愤怒和爆发。吃了那么多苦,死了那么多亲人,都算啥?天皇那么有觉悟早干什么去了?这比“天皇的御厨”里表达的情感要正常多了。(受了好多罪还要说天皇是无辜的是要救的。看了要吐。)

43分钟前
  • 周沐君
  • 推荐

以为把自己包装成受害者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白描底层的苦难,完全看不到有关战争的反思。岛国真是细思恐极。

48分钟前
  • 锄禾
  • 推荐

(7/10)很平静的一部片子,没有什么过度煽情。很多人是因为我十年前写的《批判再见萤火虫》关注了我,但其实随着时间久了我的看法也有了一些改变。反战和反暴力时,其实解说打架的“害已性”(你会被打断左腿、右腿、四条腿、还有中间那条腿)要远比鸡汤道德说教“不要打架哦,因为这样人品不好”来得有用……

50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日本人真的很坏 大家千万不要被眼泪模糊了真实的历史

53分钟前
  • 再生
  • 推荐

2017.01.10:《在这世界的角落》是 1988年《龙猫》之后,第二部登顶日本旬报十佳之首的动画片。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宫崎骏的作品,1997年《幽灵公主》旬报十佳第二,2001年《千与千寻》旬报十佳第三。→2017.05.17+18:第40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提名的五部最佳动画电影看罢,最喜欢的还是《你的名字。》!

5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世界太凶恶,我只愿与你在这世界的角落安守小小的幸福,当漫天火焰下的拥抱还不算太晚,当满目疮痍化作笔尖灵动,当我们穿越了生死才领悟到相逢的可贵,永远能认出你,活着永远最珍贵;以烂漫想象熬过艰辛战争,田园牧歌上方笼罩的阴霾,另一种视角的反战态度。

5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