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区

剧情片其它2015

主演:罗兰·默勒,米克尔·福尔斯加德,路易斯·霍夫曼,乔尔·巴斯曼,埃米尔·贝尔顿,奥斯卡·贝尔顿,奥斯卡·柏克曼,莱昂·赛德尔,劳拉·布罗,马德斯·瑞艾森

导演:马丁·赞里维特

 剧照

地雷区 剧照 NO.1地雷区 剧照 NO.2地雷区 剧照 NO.3地雷区 剧照 NO.4地雷区 剧照 NO.5地雷区 剧照 NO.6地雷区 剧照 NO.13地雷区 剧照 NO.14地雷区 剧照 NO.15地雷区 剧照 NO.16地雷区 剧照 NO.17地雷区 剧照 NO.18地雷区 剧照 NO.19地雷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2:53

详细剧情

  电影改编自真实的历史事件。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战败,大批被捕的德国士兵成为了俘虏。战争期间,德军曾在丹麦西海岸埋下了超过一百五十万枚地雷,而其中一些被俘虏的年轻德国士兵,则被迫成为了活体地雷探测器。  在丹麦军官卡尔(罗兰德·莫尔 Roland Møller 饰)的带领下,那些尚且只是孩子的俘虏们开始了排雷行动,他们用双手,用双脚,甚至用生命,一步一步的净化着长长的海岸线。然而,当任务结束之后,当幸存的孩子们满心欢喜的以为他们终于逃脱了死神的手掌可以回到故乡之时,等待着他们的,却是另一项同样残酷的任务。

 长篇影评

 1 ) 错的是战争本身

有些电影让你憎恶一个民族有些电影让你憎恶战争。
看了那么多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停止憎恨彼此,错的是战争,可是为什么大家会互相憎恨,战争中两方都是受害者,延续仇恨只会恶性循环,丧失人性。当看到丹麦农妇因为德国士兵太饿偷吃了混着鼠屎的饲料生病呕吐而微笑,上校同情他们而又因为狗被炸死又重新收起了同情心时我看到战争已经在他们身上播下了恶魔的种子。
花了很久看完这个电影,哭一段看一段。那些可怜的德国战俘男孩靠着拆完那些炸弹就能回家的信念日复一日的拆着炸弹.最后他们还是会被射杀。他们只是孩子啊。
曾经世界杯足球赛日本作为唯一亚洲队晋级时 我为之高兴。却被评论骂说为什么支持日本鬼子。还有那些抵制日本的活动游行,都让我痛心。抗日战争带来的阴影还在延续,可是我希望不要让憎恨蒙蔽了双眼,战争比灾难还要可怕他会吃掉人心。
我的愿望很简单,希望世界和平,希望没有战争.
最后那个教官放走了那四个男孩,虽然他们是德国人。我也希望大家能够放下仇恨,敬畏战争.

 2 ) 美丽的沙滩上,无数孩子像狗一样死去

这是一部很少人知道的电影,这也是一段很少人知道的历史。这是一部令人心碎的电影,这也是一段让全人类蒙羞的历史。

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二战结束后,德军战败。丹麦当局强迫大量德军战俘去清理他们在战争期间埋在丹麦海滩上的地雷。据历史记载,大概有2000多名德军俘虏徒手排除了大概150万颗地雷,而其中死伤达到一半以上。

更可怕的是,这群战俘中大多都是孩子。

这部电影中,也正是一群还未褪去稚气的孩子,作为战俘来到异国他乡,从事着最危险的工作。他们的对话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句子是:我想回家。

电影从一个新兵拆弹部队的训练开始真正进入剧情。教官一开始就告诉他们丹麦人不会张开双臂欢迎你们的到来,你们只是来拆弹的。

短暂的模拟训练之后,排成一列的新兵们开始轮流进入一个半封闭的环境练习拆除真正的地雷。

一个接着一个,这一段在电影里足足持续了近十分钟,简直是一个巨大的flag。

在没有确定主角光环的前提下,我们都心知肚明,接下来肯定会有一个人不小心成为“第一个死去的人”。

漫长的等待,所有的观众都在煎熬。一方面有些“期待”那声爆炸快点来,但又害怕那声爆炸的到来。

果不其然,那声爆炸终于来了。这群孩子直面了他们第一个死去的伙伴。他们开始意识到在这里没有人在乎他们的生命,这里的所有人似乎都在期待他们的死亡。

电影就在这样悲伤的音乐正式开始。

完成训练之后,他们被带到一片沙滩,在士官长的监督下开始排雷。士官长是一个极度仇恨纳粹的军人,甚至对着德军战俘拳打脚踢。

白茫茫的沙滩,远处的天和海一样得蓝,风景美得就像度假区一样。然而,也正是这个地方被德军认为盟军会登陆的地方,从而被埋下了成千上万的地雷。这片沙滩将是他们与运命、饥饿、疾病、地雷还有仇恨纳粹的丹麦人民和军人“战斗”的地方。

很快,他们迎来了第二个死去的伙伴。在严重的饥饿和疾病的困扰,不小心触碰了一个地雷,双手被炸得面目全非,最终死在了医院里。第三个伙伴死于一个连锁雷,直接被炸得尸骨无存。他们开始害怕,开始丧失信心。他们害怕他们回不了家,他们担心实现不了自己对未来的设想。

最惨痛的损失发生在故事的最后,在他们都即将完成任务的时候,最终把所有拆下来的地雷搬上卡车运走的时候,意外发生了。一群孩子死于这次意外,简直就像地狱一般地场面。

伴随着见证一个又一个孩子悲惨的死去,仇恨纳粹的士官长也开始对大家变得温柔起来。他给大家偷来了吃的,带着大家踢足球。

电影有一小段反转的剧情。原本已经开始善待这群孩子的士官长因为自己的爱狗不幸被地雷炸死,又开始变得狂暴愤怒,甚至开始把孩子当狗一样地虐待。或许在他们的眼中,纳粹的生命确实不如一条狗。

当然,电影终究宣扬的是人性的光辉。故事的最后,这名士官长完成自我的救赎,最终帮助了最后幸存下来的四个孩子逃回了德国。

整部电影的节奏都很缓慢,在剧情上也没有什么高潮和冲突。但是在这部电影中,每一分钟都可能会有一个孩子“领便当”,这便是这部电影最令人提心吊胆的地方。满满一卡车的孩子来的这片美丽的沙滩,最终有机会回家的只有少得可怜的四个。

但回过头来想,丹麦军人也并没有错。纳粹在二战前后一直都被当作是魔鬼来看待,即使是孩子,那也是魔鬼的孩子。战争机器驱使着敌对的双方不顾一切地仇恨对方。

在战争中,或许无论是纳粹还是盟军,其实对于敌人是毫无人性可言的。《狂怒》中的皮特可以毫不犹豫地枪杀投降的敌军,而纳粹也可以毫不犹豫地屠杀犹太人。战争就是这么残忍,甚至战后的一段时间里,人们还是同样的残忍。

但在这部电影里,孩子们用自己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唤醒了士官长内心的人性。随着一声声的地雷爆炸声和孩子们无助的哭声,士官长慢慢地从一台战争机器中脱离出来,变成了一个活生生有人性的人。

战争已经过去,是时候放下仇恨;或许战争还会来临。

最后,安利一下,这部电影在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有两场排片,或许有时间的朋友可以在大银幕上感受一次生命的脆弱和人性的光辉。

 3 ) NO.14期——反思:战争结束后,在后战争时代,人们应该怎么样生存问题

谈论的观点汇总
1、电影视角比较独特,(战后用俘虏排雷、孩子的角度、。。。)——提起丹麦,首先会想起盛产童话的国家。

这也是一段很少人知道的历史。这是一部令人心碎的电影,这也是一段让全人类蒙羞的历史。也客观还原了战争给德国人带来的伤害。

它是真实历史改编的反战争题材电影,二战结束后,两千多德国战俘,绝大部分还是少年,被押往丹麦西海岸,被迫用双手人工挖掘一百五十多万枚地雷,几乎一半多死亡或伤残。不管如何,虐待战俘,这算是丹麦的污点。然而《地雷区》的编剧与导演正是丹麦人,一个丹麦人跟我们谈丹麦驱使德国战俘人工挖雷的故事,有意思吧?反战题材电影往往是从胜利者角度切入的,《地雷区》却是从失败者角度切入,有意思吧?

从德莱叶到拉斯冯提尔,丹麦电影从来不容小觑。说起丹麦电影,不少人还会想起《狩猎》。粗暴地说,《狩猎》是群体迫害个体,《地雷区》是群体迫害群体,都是在情绪上辗压你内心的电影。

当初,丹麦与德国签署互不侵犯条约,但是德国撕毁了条约,一天之内侵占了丹麦,并占领了长达五年。德国战败了,丹麦解放了。面对昔日的非法占领者,丹麦人岂能不恨?区区战俘公约岂能挡住他们内心的愤怒?正如丹麦将官说:“不要指望丹麦人张开双臂欢迎你们的到来,你们只是来拆弹的。”
2、战争表面结束了,真的结束了吗?(谁种下地雷,谁就该扫除地雷吗?)
       (1)这部反战题材还警醒我们,战争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赢家。战争的受害者也好,始作俑者也好,都会饱受战争带来的痛楚,战争就是那么残忍,没有一丝怜悯之心。
(2)卡尔逐渐清醒,意识到庞大的恶行是庞大系统所造成的,无论是侵略方还是反侵略方,在仇视中表现出了同样的恶,无论是德国士兵还是丹麦士兵,在巨大系统中都具有相同的个人的无奈处境。而对应于此,人也应该怀有同样的、无偏见的善。
(3)可能只有无偏见的善,才能真正消除产生大恶的机会,这是电影《地雷区》给我们提供新的视角,有价值的视角。
(4)对待历史的态度:宽恕,但不忘记。
(5)战争机器如何人性的觉醒,不被制度机械的碾压
(6)在特定的一些时刻,也许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残虐的施暴者。在战争环境下,每个国民都可能成为国家的杀人武器。一个疯狂的杀人统治者,带来的灾难不仅仅是波及了敌国,也伤害了自己的过敏。
(7)就像别人揍我一顿,我去揍他儿子一顿,看似有道理,只不过是仇恨蒙蔽双眼,觉得父债子还天经地义罢了。地雷问题该不该由德国来承担?该。可是借挖雷之机,肆无忌惮地让他们去送死,这就是千不该,万不该了。然而,当我们把丹麦当作是中国,德国当作是日本时,你的想法是什么呢?

外部压迫,内部惶恐。
3、电影叙事把控相对平淡,中规中矩。
(1)卡尔情感的变化处理的比较突兀,一夜之间对那些孩子们改变了态度

一夜之间就改变对这帮孩子战俘的偏见,并且迅速的转变成一位亦敌亦友的慈父形象。这直接导致了整部电影在情感上却少了层次感,更缺乏了可信度。

(2)那个自杀的双胞胎之一的小伙子爆炸后,没有镜头展示对小女孩的影响,小女孩看了那一幕后的反应是什么?对她是什么影响?

看到与这个走向死亡的男人才发生静谧关系的孩子,是怎样的状态,她眼前如此鲜活戏剧而反常的事件势必对她造成影响,她以后对世界、战争、生命的认识势必会源于此。为什么不对孩子进行稍多一点的描写?这么美丽的死亡之路是不是需要更深情一些?孩子在影片中出现的意义是不是可以更认真一些?

(3)结尾
以为四个孩子逃离过程中,会突然来一颗炸弹呢,类似《柏林谍影》

以影色为水沏了一杯人性的茶

(看电影后,可以先谈谈自己的直观感受,然后再理性思考)

 4 ) 人性的变化

影片的开头,男主人公(军士长)暴打一群行进德军俘虏中的一个,要不是别人劝阻,可能会活活打死那个德国人,为什么他对德军那么仇恨,影片没有交待,但就我最近看的《索尔之子》,也会对德国人的行为义愤填膺,杀之而后快,丹麦人的做法也很有特点,你们德国人埋的地雷,你们德国人去拆除,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丹麦军士长带领着10来个德国俘虏,大多还是孩子,去徒手挖海滩上的各种地雷,并承诺3个月挖满多少地雷就可以送他们回家。其实丹麦人压根就没有想让他们活着回家,从他们不给他们食物,草草的疗治伤员,无限期的使用俘虏等等,都可以看出他们的用心,是啊,谁叫德国人侵略了我们的国家,杀害了身边的亲戚朋友,仇恨装满了当时每个丹麦人的心里。我要报仇,我们面对的只是一群畜生,战争是泯灭人性的最好环境,不管战前你是濡雅还是粗俗,那个军士长如果不是在一个战争环境里,会无缘无故的打人,不给人饭吃,战争能使人变坏,我们经常遣责东西柏林墙拆除前一刻,还打死一个逃离者,作为军人是要执行命令为天职,但为什么不枪口抬高一寸,放人一条生路。
当然这部电影向人们展示的是人无论在何种环境下,具有充满悲悯、善良的人性的重要性,这样的世界才让人有暖意和希望。面对那群孩子(俘虏)那个军士长转变了,因为他还有良知和善心,在那种环境犹其难能可贵,我们不需要任何战争,是因为任何战争都是为统治者的利益服务的,有人说有侵略国、被侵略国之说,但一个碗不响,两个碗叮噹,主动侵略肯定不对,被侵略也是有各种原因的,比如伊拉克、叙利亚之类的,但陪绑的都是老百姓,所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我们要有一种意识:珍爱生命、远离战争,不被任何形式的宣传忽悠、洗脑。人人都不参战,这仗就打不起来了。

 5 ) 在“德国人不挖,难道要丹麦人挖吗”之外

几个小时前,在资料馆看完该片,看到了很多,也听到了很多,其实我自己也忍不住自问:“这些地雷,不让德国人挖,难道还要丹麦人挖吗?” 再细细想来,便发现这问题实在没意义。影片要讨论的,是“地雷该谁挖”吗?显然不是。二战结束后,约两千德国人在丹麦沿海挖地雷,大部分为年轻人,且其的一半在这项任务中丧命或重伤。这已是历史的事实。而战争的历史敏感性和战争中人性的复杂,让这一问题无解,并将永远无解。 所以,影片展现的和讨论的,正如导演所说,是在战争结束后,在后战争时代,人们怎样生存的命题。片中的人物,被抽离了宏大的国族身份,而成为某一类个体。从而显示出更多的人性。他们的故事,至少让观众感知,战争的双方胜败与否。个人总是辛苦的生存,无论肉体还是精神。 控诉战争,向往和平的影视作品,国内从来不少。看来看去,总是敌人多残忍,我军多坚强。最终苦尽甘来,红旗高展,观众长舒一口气。展示战争残酷的同时,总也不忘隐隐灌输敌人的可憎。与其反思战争本身,可能更多还是买下了恨的种子。如《秋日》《鬼子来了》《南京南京》等另类视角的影片还是极少。 而《地雷区》无疑提供了展现后战争时代的另一视角,一群年轻的德国小伙子,在海边一个个拆除他们父辈买下的地雷。而这种生存困境的原因,并不在丹麦,而在于战争本身。影片不对双方进行深度的是非判断,而是呈现一种难解的处境。一种由战争本身,而非战争中的某一方,或某个个体造成的困境,因此,看完了影片,观众终于可以去反思战争,从而向往和平,而不是心存憎恨。 当然,我也十分好奇该片在丹麦本土的票房情况与观众接受程度。可惜问题没能问出。也许欧洲的一体化以及德国在二战后的积极作为,能够削弱战争造成的历史性的国家隔阂。而当下中国的情况不能与其一概而论,因而我也无意拿国内抗战影片与之比较。试想在如今背景下若国内出现类似影片,我也很难在情感上进行认同。对于本片,我无意同情某方,而是深思于它提供的看待战争的视角。真正的用个体身份考察战争,反思战争。从战争本身出发来反对战争。

 6 ) 军士长的名单


二战题材不当红了,明年的《敦刻尔克》可能会将那段历史重新端上桌面来。提起二战,大家比较熟悉的可能是《辛德勒的名单》,甚至是《无耻混蛋》这种了。我要说的下面这四部,《开战日》《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地雷区》,《美丽人生》,都算冷门片了。简单介绍一下这几部,最近没啥可看可写的了,权当刷下存在感吧。
1.《开战日》:为了尊严,这就是反抗的意义
<图片1>

去年丹麦的冷门战争片,影片的格局实在小的可怜,连一次像样的爆炸都没有。丹麦毗邻德国,德国曾与之缔结和平盟约,后面反悔,德军压进丹麦其实用几辆装甲车再配步兵连就搞定了,影片中抵抗德军的先遣队由自行车队和摩托车队组成,后面摩托车队撤去后方,自行车队不仅人数少,装备更是让人大跌眼镜,交火不是胳膊扭大腿,而是真正的鸡蛋碰石头。丹麦弱国寡民,在二战中的角色扮演几可略去,但是,战争引发的惨痛,落到每个人头上,都是一模一样的。
自行车队是丹麦唯一在开战日战到最后的队伍,绝望和无力感在阻击与且战且退中蔓延着,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早已投降的政府,沿途冷眼旁观投降后热脸相向德军的民众,影片丢给观众的问题就在于,反抗的意义在哪儿?
就像先遣队军官说的那样:“现在是展现我们品质的时刻”。
2.《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孩童的审判
<图片2>

战中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另类故事。集中营外住着纳粹高官一家,小男孩布鲁诺并不知道自己父亲的所作所为,并以为国尽忠的军官父亲为傲。集中营在大人的谎言中被小男孩误以为是农场,离开玩伴孤独无聊的布鲁诺有一天误闯入营地外,认识了在农场(集中营)的犹太男孩,并迅速发展了友谊。
<图片3>

在一个没被罪恶污染的孩子眼中,集中营是工人劳作的农场,农场里的大人小孩都只是奇怪的穿着条纹睡衣工作。当布鲁诺穿起条纹睡衣,与自己的伙伴一同走进集中营的时候,这场审判才真正开始。
3.《美丽人生》:罪恶衍生的童话
<图片4>

这片子有段时间内我还真不太了解,以为就像它的片名一样,是个家庭剧之类的。看完后真服,《美丽人生》的故事得有多难拍啊。纳粹集中营的故事,沉重严肃的命题,在影片前半段根本看不出任何悲剧的端倪。
<图片5>

“服务是高精艺术”,正像影片里的这句台词,《美丽人生》也是不可多得的高精艺术。影片在前期立了很多flag,在一家人进入集中营后,一一昨日重现,这种刻意的巧合与偶然浸淫在集中营里,那种往事只能回味,罪恶永不截止的绝望感蔓延开来,与焚尸炉里的浓烟混为一体。
我不认为影片透露了什么人生乐观,那只是对父爱的一种极端荒诞的表达,有点《许三观卖血记》的调调。
4.《地雷区》:军士长的名单
<图片6>

这个片是最近才出来资源,也是一部丹麦战争片,说的是战后故事。影片同《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采取了同一视角,通过“希特勒男孩”们的惨死反思二战(战争)。
德国战败后上万战俘被迫留在丹麦,排除战中埋在海岸线的地雷,其实说白了就是偿命吧,被侵略过的希望侵略者像苍蝇一样死去,以解心头恨意。影片中的丹麦军官在恶与善之间举棋不定,最终,大部分孩子的死亡置换了他心中的恨意,迎来了一次彻底的原谅。
<图片7>

历史属于胜利者,可是,没有人追究胜利者的责任;战争由极少数人掌控着,却有万万无辜之人怀着善意被碾碎,60年前的战争,有多少人还在关心,没有反思,人类谈何进步?这片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不过在海岸线排雷的过程真的很残忍,很惊悚。


    

 短评

CCTV6国配版,真人真事改编。视角独特的反战佳作,看完后竟无言以对,结尾处的“放生”是神来之笔,人性首先应该是敬畏生命。“战争结束后,两千多名德国战俘在丹麦西海岸排雷150多万颗。其中一半人因地雷死亡,这些战俘大部分是青少年。”这是结尾处触目惊心的一行字。一场不落俗套的演绎,难能可贵的是,本片并未止步于主题先行的反法西斯套路,而是走得更深更远,走进了每一个德国战俘的内心世界,每个排雷少年都是立体鲜活的独立个体,和所有少年一样,他们有爱恨有无奈也有各种各样的梦想……并没有刻板地停留在非黑即白的道德审判上,而是从一群年轻人的际遇(深陷绝境被迫赎罪)来探讨战争的本质与残酷。某种意义上,战争无所谓孰胜孰败,只有被碾压被践踏被愚弄的蝼蚁一般的惨白生命,正如那些被永远定格在海滩上随风而逝的年轻灵魂们。

6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纳粹不是某个人群和民族的特有,可能是德国人也可能是美国人也可能是丹麦人,位置换一下,纳粹人群就换过来了。

11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8/10)改编自真实事件,很压抑的一部影片。多年后丹麦和德国都能冷静下来看待这些历史问题了,相较之下某几个东亚国还在互相上演怨妇大戏。最大的反战不是口头的谴责,而是引人思考。

15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13:04 32:28 53:45 65:45 81:12 84:43

17分钟前
  • 十禾
  • 推荐

反战题材。战争的受害者也好,始作俑者也好,都会饱受战争带来的痛。这些少年们用血肉之躯赤手挖掘数200万枚残余地雷,在二战后期,德国参战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他们本该不用承受这些苦难,看着海滩上被炸飞的少年真是心惊肉跳。纳粹造的业障,始终还是要日耳曼民族偿还,很钦佩德国人的态度和坚毅。

22分钟前
  • kiki204629
  • 推荐

看完敦刻尔克看地雷区,战争由老一辈的人发起来,却要年轻的一辈去送命,战后去赎罪

26分钟前
  • 脩鲲
  • 力荐

“你回家想做什么?”“我要去做建筑工人,德意志需要我们去重建。”少年战俘说。

28分钟前
  • 琼游
  • 力荐

大海在这里显得安静许多,一切风景都是静谧的,地雷的爆炸声因此显得太过刺耳……和平中显现的暴力与血迹或许要比战争中更为可怖。战争之后对战争的遗迹的清除,地雷显然上升为一种遗迹的象征。

29分钟前
  • 独孤奴
  • 力荐

终于达成观影愿望!第一次在电影院看丹麦和德国的片。绵延的丹麦地雷海岸线,是战后德国排雷少年们的漫漫回家路。“求求你不要讨厌他!”沉浸于悲伤中无力呼喊的年幼男孩对丹麦中士的话使我潸然泪下。军官大叔的情感变化耐人寻味,鲜肉们只是一群可怜的战争替罪羔羊。Louis Hofmann真的太像托雷斯了!

31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力荐

最毛骨悚然的莫过于长评底下的某些评论

34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力荐

战后的创伤无处不在,年轻的生命为此买单。丹麦人的恨,男孩儿们的无辜,无从指责也无力反驳,唯有无奈与心疼。愿世界和平,阳光沙滩足球永存。

39分钟前
  • 雪后林中有鹿
  • 推荐

心中的地雷无法排除。(音乐非常棒)

42分钟前
  • 南赫
  • 力荐

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一具具炸碎的尸体。一位喜怒无常的丹麦军官,一群可怜的德国军虏。这是一部安静的电影,却让人看得心酸的电影。我想回家,最后又有多少人能回家。我们都没有错,错的是时代和战争。

47分钟前
  • 三三
  • 推荐

通过排雷讲述二战后德国与丹麦的关系,那时丹麦对德国有深深的仇恨,德国俘虏去丹麦排雷,这是他们的责任,他们在丹麦也曾受到非人道的待遇。这是丹麦德国合拍片,两国家都挺敢于正视自己曾犯过的错误。而孩子般的俘虏在排雷中死去,会引发你思考,战争到底是谁的错,这是对战争的反思,最重要的是这点

49分钟前
  • 纯属巧合
  • 推荐

四个人跑向森林的时候,还在等“嘭”的一声....

51分钟前
  • 狂抽猛送三千下
  • 还行

一直悬着一颗心看完,每一次爆炸都心碎一次。希望我们除了抗日,也学学人家是怎么拍反战的。

53分钟前
  • 宋小君
  • 力荐

《地雷區》具有着深刻的反思。最後那個違抗命令救出德國孩子們的卡爾中士與最開始的樣子相比已經判若兩人,全片的重心就是卡爾如何在與這群掃雷德國兵相處的過程中發生改變,這實際也象徵著人性在傷痛之中的回歸,拋開戰争後對於生命的尊重與救贖。

54分钟前
  • 颍原真吾
  • 力荐

这种小男孩和狗挨个被炸死的电影我的心脏无法承受😭

56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影片切入的角度非常棒,这种把孩子和战争放在一起的片子简直就是直奔泪腺而来的。从这点来看本片无疑很成功!我左手边的妹子一直在默默啜泣,右手边的小哥也在几个爆点留下了泪水,影院里很多人都在暗暗的抹眼泪,融入进去,你就会被虐的体无完肤!难得的佳作!映后采访男主的口条蛮厉害的。

1小时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丝毫不煽情依然有力量(所以用力过猛的韩国电影可以学学这一点我知道你们委屈)短评写不下感想了,等姐姐有空了跟9. April合并起来写个长评吧。

1小时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