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回延安

剧情片大陆2019

主演: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

导演:吴卫东,刘劲

 剧照

周恩来回延安 剧照 NO.1周恩来回延安 剧照 NO.2周恩来回延安 剧照 NO.3周恩来回延安 剧照 NO.4周恩来回延安 剧照 NO.5周恩来回延安 剧照 NO.6周恩来回延安 剧照 NO.13周恩来回延安 剧照 NO.14周恩来回延安 剧照 NO.15周恩来回延安 剧照 NO.16周恩来回延安 剧照 NO.17周恩来回延安 剧照 NO.18周恩来回延安 剧照 NO.19周恩来回延安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3 04:36

详细剧情

  影片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下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圣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电影通过周恩来总理独有的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13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四个时空表现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崇高责任感。

 长篇影评

 1 ) 演技还有提升空间

影片的细节部分做得还是很用心的,应该说是比较还原现场了,尤其是没有出现像其他片子里邓颖超随便进周恩来办公室这种明显是臆测出来的场景,值得给个好评。

刘劲的表演对周恩来的某些神态、动作把握得比较准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最后上飞机的那场戏,跟纪录片里周恩来本人的背影非常像,十分还原。然而就我感觉,演员的表演中还是缺少了周恩来动作行为中的灵活、迅捷等特点,显得过于沉重;台词表现上也没有反映出周恩来思维的迅速敏锐,反而把重点放在了煽情上。

整部影片就其中所表现出的矛盾冲突并没有深入的剖析和思考,一如往常的那些纪念周恩来的作品,流于表面上的煽情,内容却空洞无力。

 2 ) 信仰也没法感同身受

其实看之前,虽然对这部电影一无所知,但是知道题材以后,就知道会看哭,那个年代,但凡有点了解,看的时候都会联想到很多吧,其实从前一直觉得上一辈对于毛主席、周总理这些伟人的感情多少有点个人崇拜,今天却突然觉得是我们这代人没法感同身受的,化学老师曾说的一种信仰,是那一代苦过来的人愿意苦愿意牺牲的原因所在吧。我们这代人虽然说不上个个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甚至我们并不乏善良的人,可是很多时候会发现我们这代人好像多数都过分机智,虽然不完全是我们自身的原因,或许是时代,或许是最亲的长辈苦过的忠告,但现状确实是这样,最根本的源头,不论是革命的延安,还是当代的农村,明明是开始的地方,最后却成了被抛下的地方,一直觉得,最先进的人才应该去最落后的地方,不过好像做到坚持的真的特别少,现在真的很少有人能随心所欲的过好自己的一生,维持现状的他们已经很辛苦了,没事,很多事或许一时半会做不到,至少我们还一直相信

嗯,我也想吃小米饭 〃∀〃

 3 ) 主旋律电影路在何方?观《周恩来在延安》后有感

(这是我的思政影视课作业,姑且放在这里)

首先,本文不是要抒发感动之情的,也不是深切缅怀领导人的,写这两个题材最容易应付字数,但是我不想写。既然作业要求只是“写心得体会”,那么我就只是就事论事的针对影视课,针对这部电影,作为一个青年学生,来谈谈我国主旋律电影目前的尴尬局面。

首先就是三个字:“没人看”。真的没人看过吗?并不是,在豆瓣上还是有两千多个评价,但是我粗略一看,差不多一半都是“单位组织的”、“党委带领的”、“学校里放的”,是一种被动触发的观影,正如我。最能体现这个“没人看”三个字的一个现象就是,在我想再看一遍找找电影中的细节来进行论述的时候,我发现除了爱奇艺官方的付费资源之外我找不到它的资源(要知道在百度网盘找个小众电影或者色情片几乎是易如反掌)。一样东西被盗版被传阅的程度也是其作品质量和市场需求的一种体现,这部电影的尴尬就在于别人连盗都懒得盗。这种“没人看”,或者说“没有主动观影”说明我们的宣传工作是极其失败的。我们的宣传是建立在一种“管教”和“强迫”之下的宣传,这种宣传就如同前段时间“全国大学生同一堂课”的闹剧一样:不仅不会使所宣传的意识形态深入人心,往往还会激发逆反心理引起反作用。

那么为什么没人看呢?基于电影本身来说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当其冲的,是策划宣传的人并不对宣传的受众负责。举个简单的例子,电影完全没有突出“延安”这个地方的特殊性,没有把周总理回延安这件事的完整前因后果、时代背景讲透。作为最需要接受红色教育的像我一样的青年人,有几个能弄明白当时的时代背景事情经过?全片只是反复的用一个又一个碎片化的小片段、小场景来塑造周总理的感人形象,仿佛导演大声在你耳边呼喊:“快哭!快哭!”人物角色也十分扁平,全程总理愁眉不展,体现他的悲天悯人感伤惆怅,但是人物不应该只有一个脸谱,如此塑造的总理如何触动观者的心弦,尤其离那个时代十分遥远的我们?好电影会使观者思考,而这部电影全程都在防止观者思考——你跟着哭就行了。以上种种,说明这电影拍出来的目的很可能就不是给观众看的,至于是给谁看的,百度一下《周恩来回延安》几十上百页的媒体报道大概给出了提示:没有人关心它拍了什么,只关心它拍没怕,它拍了,报道发出去,任务就完成了。如果2020年的今天,我们的宣传还是只当做任务来应付,而不是贴合市场和群众,那么这种宣传除了劳民伤财毫无益处。

当然,还是有可以引发大量主动观影的主旋律电影,比如《战狼2》,但是这些电影无论叫不叫座,剧情上都有很大硬伤。哪怕是叫好又叫座的《战狼2》,它的剧情就是纯粹的超级英雄爆米花电影,只不过主角从美国人换成中国人。《战狼2》为提升国民爱国主义情怀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笔者认为不依托于严肃思想内核的爱国主义情怀的提升归根结底只是一种浮在表面的情绪,有这么一句玩笑话:如果明天美国拍个《战鹰》比你们家战狼更能打,那些因为吴京而爱国情怀爆棚的人是不是要去改行爱美国了?这种情绪的提升是好事,但有时候不受控制的情绪往往会带来很糟糕的后果。

主旋律文化是国家倡导的文化,是一种表达国家意志或者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它的存在是因为国家需要不断地向人民灌输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教育。这种灌输必须是理性的,思辨的,意味深长的,潜移默化的,而不是暴力的、粗糙的、填鸭的,在制作宣传材料时要多思考,如何面向受众,如何突出我们宣传的主旨。我国价值观的宣传不是宣扬超级英雄,不是讴歌某个偶像,不是千篇一律的高大全伟光亮的煽情,而是应该体现集体主义的力量,体现人民群众的力量,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他必须是引人深思的,必须是哲学的、思辨的,使人民群众主动去接纳,去思考,最终他厘清了自己思维,成为一个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公民。把“爱国主义”四个字往别人脸上甩,但是丝毫不解释何为“爱”、何为“国”、何为“主义”,严肃的说,这是懒政。

 4 ) 忠贞为国酬

首先看这部电影原因其实很突然,是下午偶然看到罗援将军为这部电影发声,讲排片和宣传问题。于是我马上去查了最近的电影票。订票时发现我选的这场竟被订了大半! 当晚上到了后发现,原来是一个单位包场了,就我一个单独来看的,坐在最后一排。

来看前,我就查了这部电影的影评,情况和我想的差不多,有说好有说坏的吧。有很多提到了口音问题,过于煽情问题,情节设定问题。怎么说呢,看完后我要承认,这部作品艺术性还可以继续提高,有不足。但仅凭那一个个历史事件闪回和重现陕北父老乡亲的画面,就足以值回票钱!

看完后,也不得不说最让我泪目的就是周总理那位警卫员故事和总理回访他的老母亲那段。 大家可能没注意到周总理留给小曹的那件信物——红毛毯 因为我之前知道这件物品背后的故事,所以当看到周总理留下红毛毯,真的是感慨万千。因为这件红毛毯背后有着一段感人至深的革命友谊和革命故事。

直接转来给大家看:

“在军事博物馆土地革命战斗馆里,一直陈列着一条补缀着许多补丁的红底白花毛毯。它看似普通,却有着非凡的经历,凝结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朱德、董振堂等人的战斗友情和对中国革命的赤胆忠心,承载了颇多传奇色彩和扣人心弦的故事。

  这条毛毯上边还带着补丁,这不是一件普通的毛毯,这个毛毯随着朱德总司令参加了长征,陪伴他爬雪山、过草地一直到达陕北。

  这条毛毯是1931年宁都起义以后,宁都起义的领导人之一,也是红五军团的军团长董振堂送给朱德总司令的,他很敬仰朱德总司令,为了朱德总司令健康,他把这个毛毯赠给了朱德总司令。1934年10月,红军长征,朱德总司令就带着这个毛毯在长征途中爬雪山、过草地,战斗各个地方,他一直用这个毛毯,这个毛毯伴随了朱德总司令长征的全过程。

  长征到达陕北以后,朱德总司令又把这个毛毯赠给了当时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周恩来也很珍惜这个毛毯,经常带着这个毛毯,后来周恩来准备去西安跟国民党谈判,坐着吉普车去的,他也带着这条毛毯。当时带了一个警卫班,还有副参谋长张云逸,还有身边的工作人员,当他们汽车走到崂山的时候,突然遭到国民党军的袭击。张云逸马上说,保卫周副主席,警卫班就还击,在这个战斗过程当中,很多警卫班牺牲了,后来周恩来就从吉普车上跳下来,到山边,有人掩护他。当时一个参谋叫陈友才,因为出发的时候,他装扮成周恩来,戴着礼帽、穿着大褂,所以这些国民党袭击者一看见这个,就集中火力向陈友才射击,陈友才牺牲。这个毯子也在车上,也被他们用枪扫射,打了十几个洞,所以这个毯子经历了一段传奇的故事。

  后来这个毯子又带回陕北以后,送到延安的毛纺厂,对这个毯子进行了修补。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朱德总司令要到抗日前线华北去,周恩来又把这个毯子又赠给了朱德总司令,朱德总司令带着它到太行山抗日前线。抗日前线,因为华北这个地方好多睡土炕,所以朱德总司令睡土炕的时候,因为炕太热,把这个毯子又烧了个洞。后来康克清用右手把它补了一下,所以现在这个毯子上面有一块补丁。这个毯子看似普通的毯子,它经历了好几个主人,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战斗的风云,见证了这段的历史。(军史专家、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原研究员 姜廷玉)”

当我知道这个故事,又在电影看到那件毯子时,有种猛然的撞击在我心里。

人民的好儿子,人民的好总理,就像习近平主席在周总理诞辰120周年的讲话上说的一样:“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

就像郁达夫在鲁迅纪念大会上曾说的:“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

我们拥有英雄,我们敬爱英雄,我们也将会是新一代的“英雄儿女”!

愿自己和大家在自己的岗位上心怀先烈,兢兢业业,有始有终。

 5 ) 不忘历史,勇于向前

历经4年精心筹备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上映了。和平盛世,有几人记得曾经的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电影艺术地将历史与现实打通,通过对周总理回到延安22小时难忘经历的回顾,热情颂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品格风范,从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仰、砥砺奋进,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希望打造一部使观众更加全面深入了解伟人、了解我党奋斗历史和优良作风、了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内涵的精品力作。”刘劲如是说。愿国人能感受到并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

 6 ) 感人不拘于强煽

作为一个延安人,看得人尴尬症都犯了,好多口音都听不懂,强行煽情 雪中练功的小伙子,你也是辛苦,陕文投也算是够了解陕西文化了吧,可是连个口音问题都解决不了,真是让人失望

周总理为国奉献几乎已经成了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事实

 短评

影片质感不错 雪中骑马那个镜头也不错 不过有好多太刻意煽情 尽管如此我还是泪流满面 忘了说有些演员演技有点刻板 而且剧情太散 也算任务 点到为止

8分钟前
  • 我是直的
  • 还行

故事是个好故事,国家领导人回到革命老区,忆过往,看现在,谋发展。但是有些为了情节而情节的点真是让人无语=_=193几年救下老乡的牛,竟然在1974年还活着,刚刚查了查,牛的平均寿命在20-30岁,最长可达四五十年,但陕北老区这种艰苦条件,我还真不相信这牛儿能这么高寿。

10分钟前
  • SNOWCAKE
  • 还行

要不是公司组织,谁会看

14分钟前
  • Shaken
  • 很差

主旋律电影的群演有演技真是让我翘起大拇指,怒加一星。

18分钟前
  • 阿朽
  • 还行

虽然我很反感这些煽情的主旋律,但这次还是把我看深刻和感动了。

23分钟前
  • 老司机
  • 推荐

在老百姓帮周总理抬吉普车的那一幕,不应该立刻用蒙太奇切换成当年小伙子他爸帮周副主席拉小车或者撑船过黄河那一幕吗。#20220921

26分钟前
  • huyouyou
  • 还行

只要思想正确,你就可以拍得乱七八糟。

31分钟前
  • 王小北
  • 较差

哪有时间搞生产?!

35分钟前
  • 木乔
  • 推荐

组织观影,煽情有点多。

37分钟前
  • 馅儿
  • 还行

演员演得挺好的

38分钟前
  • Lsophia
  • 还行

单位组织看就…

42分钟前
  • 还行

别让这些伟人因为片子问题而凭空生出污点

46分钟前
  • 唏哩呼噜
  • 还行

主题没问题,演员没问题,我们的编剧什么时候能好好重视下逻辑思维

51分钟前
  • 鲁西西
  • 还行

不想说话

52分钟前
  • 已注销
  • 很差

怎么说呢,周总理对人民的关怀,人民对周总理的爱戴,刻画的很不错,很多小情节都挺感人的,妹子们都哭的稀里哗啦的。但是整体节奏比较慢,有实质内容的地方不多,整体感觉比较松散。

55分钟前
  • 飞暄
  • 还行

主要是我参演了,有我的镜头(里边的一个服务员)😂

56分钟前
  • 永遠的唏噓
  • 力荐

人民的总理

60分钟前
  • 午夜场
  • 推荐

强制看

1小时前
  • 赛亚人爸爸
  • 很差

红色电影还是让我内心澎湃,周总理是我永远尊敬的伟者!

1小时前
  • 三只兔子
  • 推荐

怎么说周总理也是我最喜欢的领导人,确实里面有些拎出来看很口号的话,但是那个年代那些人说我真的信!老百姓也不傻,谁真的对自己好他们还看得清,所以那爱也无比真诚。其实越来越多主旋律拍的很不错,只是没有人组织单靠自觉我还是不会专门去看。。。

1小时前
  • 长琴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