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者2021

剧情片大陆2021

主演:张颂文,李易峰,佟丽娅,成泰燊,彭昱畅,李九霄,韩庚,梁静,马少骅,白客,秦昊,于谦,孙浠伦,章若楠,辛云来,朱梓瑜,张承,周杨洋

导演:徐展雄

播放地址

 剧照

革命者2021 剧照 NO.1革命者2021 剧照 NO.2革命者2021 剧照 NO.3革命者2021 剧照 NO.4革命者2021 剧照 NO.5革命者2021 剧照 NO.6革命者2021 剧照 NO.13革命者2021 剧照 NO.14革命者2021 剧照 NO.15革命者2021 剧照 NO.16革命者2021 剧照 NO.17革命者2021 剧照 NO.18革命者2021 剧照 NO.19革命者202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6:42

详细剧情

  1927年4月26日,距离李大钊被执行绞刑还有38小时。此时,我党各方力量仍在积极组织着对他的营救行动,而敌人也在千方百计对他施以酷刑,但依旧毫无进展。焦灼之时,一个年轻警察进入狱中欲对守常先生施以新刑,而关于守常先生一生的革命回忆,也就此拉开帷幕……

 长篇影评

 1 ) 电影不完美,但他完美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ID:ttyingtan

微博:影探探长

作者:香蕉姐

转载请注明出处


《觉醒年代》的豆瓣页面,有一句经常被引用的短评: “今天的大多数青年根本无法想象,他们在政治课上死记硬背的那些他们自己根本不相信的东西,曾经真的被一群人当作毕生的理想信念去奋斗和牺牲。”

课本上的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领导五四运动,后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寥寥数语,和一张谢顶的照片。

与李大钊有关的记忆,是近代史必考题。 答案是《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历史,已离我们太遥远。 如果没有影视剧的演绎,他们可能只是一个个生硬的名字,一些考点,几道考题。 陈独秀,能引无数同好竞相追随,一定是个魅力无边的人。 《觉醒年代》于和伟将其演绎了出来。 李大钊呢? 他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怎么能没有一部传记电影致敬他呢——

《革命者》

2021.7.1(大陆上映)

拍伟人传记片也不算什么稀罕事。 以亚伯拉罕·林肯为传主的《林肯》,丘吉尔为传主的《至暗时刻》,撒切尔夫人《铁娘子·坚固柔情》。 拍人物传记,对演员来说挑战和机遇并存。 三位主演丹尼尔·戴·刘易斯、加里·奥德曼、梅丽尔·斯特里普,都凭此获得了奥斯卡影帝/后。

《革命者》的传主李大钊,由演技派张颂文挑大梁。 此前,李大钊唯一影像曝光,你别说跟张颂文的扮相还真有点像。

张颂文演技厉害自不用说,除此之外他还有个特长,换角度思维。 他总是不断地想,100年前的守常先生是怎样的? 怎么走路,怎么吃饭,怎么说话,直至把自己溶化了,让人物借助他的躯体还了魂。 他的表演方式让他尤其适合人物传记片,大男主演得好,能激活整部电影,张颂文做到了。

但电影本身的问题也不能避而不谈。 非线性叙事,打乱时空的戏剧结构,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让电影在视听上耳目一新。 然而,优点是它,缺陷也是它,目前豆瓣评分7.5分。

据本片监制管虎介绍,《革命者》原本是一部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常规传记片。 但李大钊的一生波澜壮阔,常规叙事满足不了,只得改弦更张,变成如今像一张思维导图一般的叙事。 1927年4月26日,身在囚室的李大钊,距离被执行绞刑,还剩38小时。

在倒计时38小时里。 囚房里发生的故事,通过相似元素的蒙太奇,闪回到囚室外的世界。 用一个个场景和片段串联起李大钊一生的缩影。 基本上李大钊与五个人物的交集,张学良、李庆天、蒋介石、陈独秀、毛泽东,组成了整饬的五部分。 不再是上帝视角的全景展示,上至首脑,下至平民,多角度去看他。

听起来是不是很复杂? 想法创新,落地不容易,搞不好容易乱。 前十几分钟剪辑些许凌乱,看得人有点云里雾里,中间几个镜头重复。 不知道是不是前面塞不下,后面显得有些冗长,还有声嘶力竭喊口号的嫌疑。 整体比较煽情,不带纸巾不行。 但中间一个多小时,镜头和叙事的新颖、多义,还是给人带来美感的。 如果你对镜头语言有比较高的要求,你可能会喜欢电影的叙事。 如果你比较看重故事的完整性,可能会有些失望。

近几年,主旋律作品为了笼络年轻受众,多用革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比如《觉醒年代》。 基调昂扬高亢,有纯粹的革命情怀,激情澎湃的理想坚守。 越来愈注重艺术表现,油画质感的画面,浪漫格调的配乐,镜头里丰富的隐喻与象征。

《革命者》在故事的流畅度,剧情的逻辑上差点意思,但在艺术表现上的确值得一夸。 比如,陈独秀在上海新世界,向市民游客抛撒传单的戏。 屏幕上放着卓别林的《流浪汉》,传单的影子投射在屏幕上,好像成了电影的一部分。 《流浪汉》卓别林针砭时弊,讽刺资本家和统治者;陈独秀所撒传单为《北京市民宣言》,施压北洋政府,对其提出警告。 这个镜头达成奇妙的时空并置,意蕴丰富。

七一建党节那天,“南陈北李破防了”上了热搜。 于和伟和张桐在《觉醒年代》后,再次出现在舞台上,观众控制不住泪水破防了。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故事,穿过100年的历史长河走到了观众面前。 仲甫先生和守常先生,好似从课本上活了过来。 1933年5月,鲁迅为《守常文集》作序。 鲁迅先生十分喜欢这个“诚实、谦和、不多说话”的老战友。 写道: “他的遗文却将永在,因为他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 电影《革命者》的英文名“The Pioneer”,可译为“先锋”、“先驱”。 他在那个黑暗时代,像为人类“盗”取火种,带去光明的“普罗米修斯”。 是先知,也是伟大的殉道者。 被捕入狱后,拒绝营救,他要用自己的死亡,唤醒麻木的民众。 因为他早已悟到,革命不仅需要枪杆子,还需要流血,需要牺牲,那么他李大钊愿意做先驱者,愿做第一人。

行刑时,二十几个人,李大钊第一个走上断头台,吊了三次,才断气。 李大钊女儿李星华回忆道: 刽子手对别人只施刑二十分钟,而对他(李大钊)施刑长达四十分钟之久。 张颂文拍这段的时候,亲自上阵,脖子也没有戴护具,即使吊着威亚,快速下坠带来的冲力,卡在喉咙上也是十分难受的。 张颂文说,“我很害怕,但我要克服我的害怕,因为李大钊先生是不会害怕的!”

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河北乐亭人李大钊,便是这样的悲壮英雄。 《革命者》有缺点,但因为李大钊和张颂文的缘故,还是值得看的。 我们历来强调“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好像觉得不能被主流绑架,就要排斥主旋律片。 可是各个国家都有它的主旋律,我们很自然地接受英国拍丘吉尔,美国拍林肯,却对推动自己国家进步的英雄人物,表示漠视。 事实却是,所谓“自由”和“独立”,恰恰是我们的英雄争取来的。 80、90这一代,一出生就在和平、良好的政治环境中,一出生就有丰饶的物质条件。 他们几乎都不如自己的父辈对革命先烈感情深。 爷爷奶奶说从前有多艰苦时,听得耳朵起茧子的年轻一辈,可能恨都不得掉头就走。 说实话以前我也不理解,为什么可以为了信仰,命都不要?为什么一个个都那么坚定,坚信一定会胜利? 通过这些影视剧,我大概明白一些。 不是不怕死,而是民族已到危亡之际,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不是没有怀疑和胆怯,而是胜利本就渺茫,血肉之躯怎敌得过枪炮子弹,只能依靠强大的信仰和革命乐观精神,给肉体装上坚固的铠甲。 像鲁迅先生说的: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骨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这样的人,就是中国的脊梁。”

真的有这样一心为民的人,每月180块大洋的工资,花在学生运动和活动经费上,花在对同事的资助上,家里却经常揭不开锅。 蔡元培校长知道后,交代财务部每月发薪时,预先留下部分工资,直接交给李大钊的夫人。 临死前,洋洋洒洒两千七百字的《狱中自述》,还在保护被捕的爱国青年: 今既被逮,惟有直言。倘因此而重获罪戾,则钊实当负其全则。惟望当局对于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株连,则钊感且不尽矣!

图源百度百科

李大钊在1916年发表在《新青年》上的《青春》一文,又何尝不是他自己。 “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文/香蕉姐

 2 ) 年轻人,你怕什么

《革命者》独特的非线性叙事结构,像在画一个思维导图:李大钊先生为原点,在被送到绞刑架之前的三十八个小时中的几个时间点中,通过类似镜头或类似元素的巧妙蒙太奇过渡建立一个个分支-闪回至某一场景,再链接建立相应的故事桥段,由此开花串联起播火者李大钊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的缩影。

诸多动人的意象和细节为影片添砖加瓦:在镰刀锤子顶起的一片赤旗下先辈们的演讲、烟气滚滚的火车头上挥斥方遒;诙谐的聊天:“谢谢了您内!”。很多场景尤为深刻:李大钊先生带领学生街头抗议时,被持枪士兵拦住,一声枪响所有人发抖,李大钊转身对后面的学生铿锵有力道:“你们害怕吗?当然怕!我也怕。但我更怕的是一代代年轻人老去了,沉默了,麻木了!”行刑前剃头,一众革命者从沉重到轻松开起玩笑,从容赴死。 作为播火者,革命者,战友,父亲,丈夫,颂文老师塑造的李大钊先生生动立体,他承载着深沉的家国情怀,也会靠在妻子肩头脆弱哭泣,为国赴死的决心令观众沉浸落泪,影片结束好多人手里握着湿透的纸巾。 道路,是靠一代代新青年向上的志气,纯粹的信仰和慷慨捐躯铺成的。千锤百炼出真知。缅怀伟大革命先烈,铭记播火者,珍惜当下,同时鼓舞自己,不要怕!年轻人,你怕什么!

 3 ) 革命皮下的文青暴走

在影厅坐下,翻翻简介,是荞麦疯长的导演,就心呼不妙。 果然和1921一样,大型MV。对文艺青年也不能要求过高,网友王胭脂表示:陈建斌?怒斥学生,你们都是辣鸡,建议在全国艺术学院食堂公屏滚动播放… 看到奇葩的张氏父子,真是中国现代史的搅屎棍,前朝余孽,然而握有重兵,就像阿米巴一样本能驱动,在历史的关键点制造戏剧的效果。 张作霖完全没有必要杀大钊老师。就算昧于天下大势,基于军阀的游戏规则,考虑到将来与常公的博弈,他反对什么,我就赞成什么,每与操反。 进而想到一个问题,在1910、1920年代这一关键的转折期,东北是缺席的?少有自己的声音?萧红的文艺是特例。 实际上自安史之乱到清军入关,这一千余年,东北是第二关中。这二十年的缺席是一个异数,有必要研究下。

 4 ) 革命者观后感

剪辑很乱,看上去很累,一下回忆一下现实一下正派一下反派各种穿插乱入。

整个故事背景几乎啥建立在你对李大钊很了解的情况下推动的。

人物角色的年龄差距也太大了,佟丽娅,演四十三点大钊夫人,看上去最多三十,你会觉得她比李大钊大5岁?韩庚,演四十岁的蒋介石,看上去最多三十二......

整个故事推动还得靠旁白字幕。

除了张文颂李大钊的形象,其他没有一个形象是贴合的,李易峰不靠发型谁能猜到他演的是毛泽东?

能看出张文颂对于这个戏演的很上心很用力,然而有点用力过猛不够自然,群演看上去就很出戏...

虽然知道觉醒年代是电视剧,能够娓娓道来,把每件事情都叙述清楚,电影只有这么长时间,但是两个小时的时间也不短了,这个剧情就看的人很急,看了个把小时还没看到重点一样,里面的人物还让人有点跳戏,看到俞灏明,这个形象让人一下就想到杜明礼,看到秦昊一下想到张东升,太多的人物不靠发型根本不知道谁是谁。

最后提一嘴,这个李大钊的胡子有一点点夸张

 5 ) 应景之作

管虎+张颂文这个组合,很难不让人对《革命者》抱有很大期待,看完点映,心里其实是有点失望的。 张颂文的表演是没问题的,但全片好像也只有他从头到尾都是合格的。张作霖也不错,老戏骨把握得很到位。彭昱畅就很奇怪,明明起点很高,却越来越普通,他现在演什么都是一个味道。 因为觉醒年代珠玉在前,此类型剧难免都要在心里比上一比,然后发现真的没法比。以前的印象都是电影制作要比电视剧精细,现在好像反过来了。看看觉醒的造型,再看看宋茜和佟丽娅光洁无比的脸,像终日劳作的纺织女工吗?像比守常大几岁的不识字的姐姐吗?倒是一出场和女儿在一起像是姐妹。画个老一点的妆很难吗?李易峰几乎是本来面目示人,发型都不找补一下的吗?韩庚的蒋介石就更是离谱,戴着帽子还有几分意思,摘了帽子我只剩迷惑。秦昊的陈独秀哪里是大李大钊十岁,小十岁也不是太大问题。这个剧组是没有化妆师的? 觉醒年代好在哪里,就在于群像刻画得好,很容易就厘清了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教科书上生硬的文字变得鲜活。我理解电影篇幅有限不能铺得太大,但是起码的人物之间的年龄差要体现吧?一直看这种不走心的制作真是会越来越混乱。 影片以点带面,以最后的48小时引出一生主要事迹的想法是好的(虽然也并不新鲜),但是太碎了,虽然也是织成了网,但如果好好打磨剧本好好剪辑,效果应该更好。有些点还是感人的,有些就过于模式化。 总体来说,就是一部及格的影片。张颂文尽了力,人物刻画饱满。管虎只是监制,不能要求太多,对他来说只是及格线,有能力做得更好但却没有。影片的制作方面实在不够精良。 音乐总监是窦鹏,但是说实话,一开始的音乐真的觉得有点吵。这也许该怪影城的音响设备,广告时段的声音就很刺耳。 不知是不是本次点映选择的影城比较老旧的缘故,感觉画质也不是很好。而且这个影城,说什么好,影片开始了还不关灯,结尾还没出字幕灯就亮了。我坚持着听完了片尾的国际歌和毛不易演唱的推广曲—李大钊的《青春》。多么动人且有意义的歌啊!然而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观众听到了它。

 6 ) 张颂文老师值得。

刚好赶上了点映。在我心里可以给到4.5的。但是介于豆瓣就是不给我打半星的权利,算了。首先镜头语言非常的好,开篇挖出黑泥里的碑,扫去泥土,以红描字,雨化作血泪。革命者的鲜血,写下的是历史。虽然也有一些央视纪录片爱用的集体喊口号PPT转场和中间那段机械表转历史齿轮转动的隐喻。最喜欢的还是倒叙式的,每一个人与李大钊先生的故事而链接起来的以小见大。孙浠伦的报童看上去虽然不像12岁,可是守常先生抱着他哭的那段回忆穿插和苦痛,让人第一次落下泪来。蒋中正那段戏中戏中戏中戏的镜头非常好。我最喜欢的一段是,搭建绞刑架的过程。那种冰冷的献祭感和仪式感,是又讽刺又锐利的。在狱中倚着墙壁的那几个镜头,灯光构成的光影,双手做囚鸟和自由地飞。哼着的国际歌和友谊地久天长。以及等了好久的秦昊老师的陈独秀,有点不功不过的。一定是因为发际线让我出戏了,戴上帽子就好很多。但总归比坤的独秀好一些。再有就是在医院里倚在夫人肩头脆弱地念了三遍,他们有枪。委屈苦痛并作五味杂陈,却是非常好的台词。大家一起剃头发的临终一笑,是志同道合的人的战歌。先生一步步走上台阶,问他的,您最后还有什么要说的吗。那一段戏,从自然听不见声音的到掷地有声的转换。他说你们要相信。那些说着我相信的人的脸,让我感到符号化和无动于衷,但是张颂文老师说,你们要相信的时候,我真的相信,他是笃定的,他是真的以身殉道的那个人。年轻的理想主义者总是挥洒热血,可是这一位李大钊先生,他从历史里沉甸甸地穿透了屏幕,他真的有滚烫的热血。他说要看见红旗插满神州大地,那个镜头的转换是,你心里有预料但依然会被击中。而且刚刚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红旗飘着。至少不是为了完成作业献礼而献礼片,而是成熟的电影工业下打磨的关于李大钊先生与他背后那一个时代的二三事。而这个李大钊要远好于1921的李大钊,并且可以与觉醒年代里的李大钊先生一脉相承的对接。点映的映后谈,一个学电影的小哥除了说了说管虎之外,首尾都哽咽着感叹了两句,张颂文老师真的好。也是我的心声。另外就是一位与剧里李大钊先生女儿差不多大的小姑娘,看剧时抹了眼泪被点名问感想,说了一句我喜欢的,“那个年代的历史,也是有黑暗的一面的。”就让人会心一笑,自然是有太多黑暗的一面,光与暗从来都是伴生,不要装作看不见它,就已经是澄明的第一步。

 短评

把李大钊刻画的非常不立体,过于脱离生活。张颂文的表演并不出彩,把三十岁左右的守常先生塑造的老气横秋……白客、李九霄等这些角色,用的好就是点缀,用不好就是累赘……李易峰的微表情太差。

4分钟前
  • 韩先生的电影
  • 还行

太碎了,刚进入一个情景马上就被拉入下一个情景了,有的台词也没感觉激动人心,反而有些尴尬

6分钟前
  • 一揪棉花糖
  • 还行

电影幸亏有了管虎的监制,否则徐展雄的这部电影会步《荞麦疯长》的后尘。但电影的闪回旁白太多,剪辑也不够流畅,两个小时的时长中途会让人有昏昏欲睡的感觉

7分钟前
  • 走钢索的墨西
  • 还行

差点看哭了,整体基调比较悲壮,除了教员登场的时候是暖色调,其他时候都是压抑的冷色调为主。那段历史是大革命失败后的至暗时刻,越是这种时刻越考验革命者的意志和灵魂。主演张颂文说自己在绞刑那场戏时看着绳子明显感到恐惧,但历史上李大钊吊了三次才断气。这是中国革命的悲情英雄,而悲情英雄往往更能打动人心。

9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力荐

全员演技在线,张颂文台词太强了。明知有些场面是故意煽情,但眼泪还是流了下来。

12分钟前
  • Megan
  • 还行

加入了艺术追求的类型片着实新鲜。导演对比前作我觉得有进步,故事节奏和剪辑点的创新其实更具代入感了,还挺聪明的。就是煽情部分此起彼伏密度大了点。

16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整部片子都太满了,情绪太外露,台词太直白生硬,配乐太多太煽情。开头的破碎更是致命的。结构上的新尝试挺有意思,让人耳目一新,但拼盘式的故事碎片最终也没能拼合出一条完整、丰满、流畅、连贯的主线,每个故事碎片都像是春晚里面经常插播的那种小短片,画面和台词都像。剪辑上玩了一些新花样,但是未免太多也太滥,反而影响观众对影片的整体把握,这种花样应该出现在B站影视区,不该出现在正片里。

18分钟前
  • 啊吧瓦轰!
  • 还行

碎 我期待的激情澎湃并没有澎湃起来 有点可惜

23分钟前
  • 雪糕星熊
  • 还行

导演功力不够,各种转场太过于依赖动画。部分片段插入意义不明,对情节推动毫无作用。三星全给守常先生。

27分钟前
  • EuJ
  • 还行

【我们有主义,但也要有枪】- 革命者

30分钟前
  • Frau King
  • 力荐

虽然对李大钊了解不多,但在银幕前真坐不住,很想赶快回家自学历史,甚至忍不住当场(偷偷)查起资料

33分钟前
  • 牛仔马洛
  • 还行

热血,但太碎片

37分钟前
  • 袜子大王
  • 推荐

点映场。结构简洁清晰,但剪辑很乱。节奏紧张的片段戏剧性过强,反而削弱了情感表达;节奏舒缓的部分台词又太过随意,处理的很不严肃。以及选角和原音都非常不贴脸!比如让一个广东人用原音演河北人,非常出戏😅总之,精神可以领会,电影拍的不够。

42分钟前
  • momo
  • 较差

电影本身出来的效果是好的,但剪辑过于凌乱,每个故事串起来的衔接很尴尬,背景音乐不停切换也很出戏。另外,能感受到张颂文很用力的表演,确实演的不错,很多煽情片段,但声线和李大钊也是真的不太搭。不过我也想不出谁能演好李先生了。最后说一下韩庚演的真不错。

46分钟前
  • 头像是凯蒂猫
  • 还行

问:什么是电影语言?答:来看看《革命者》的叙事、画面和声音。

49分钟前
  • VictorCai
  • 推荐

7.8,这个片子似乎在主旋律电影里找到了一种很特别表现方法,因为历史已经为人熟知,所以电影放弃了线性的叙事,反而使用倒叙和插叙,开篇是李大钊行刑前的生命倒计时,片段化地穿插表现李大钊人生不同阶段遇到的人与事,大量的蒙太奇效果,而且也用到了慢镜头的打斗冲突和常速的演讲交叉剪辑,而很多场景是十分写意的,切的一些局部构图不错,加上独白的运用,解决了纯历史片平铺直叙容易造成的疲乏感。总体上说,这部是干脆选择了浪漫主义,反而是其别致的地方所在。

51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渲染方式还是古早的主旋律如英雄儿女、上甘岭的那一套,伟光正人物配以朝霞满天和红太阳,叙事手法不断倒叙加插叙,甚至重复,导致节奏过于拖沓。张颂文和秦昊的表现没什么问题,但出现在这个有些混乱凌乱的作品中,总是显得很苍白。

54分钟前
  • 烈焰红唇龙
  • 较差

我好久没有在电影院看到“八一电影制片厂”这行字了~非常纯熟大制作的党建科普教育宣传电影,感觉是高中历史课本近代史知识点幻化成了声画影像和故事情节。影片质量很好,的确如管虎导演所说,李大钊活了三十八岁,却是普通人的三百八十年。采用交叉平行非纯线性叙事,字幕辅助来清晰地讲明白李大钊是谁做过什么,已经很不容易了。

56分钟前
  • 晚安
  • 推荐

跟另外一部相比,以点带面用李大钊带出时代群像,更清晰与具感染力。张颂文演得好,踏实又深情。@环球港

59分钟前
  • 阿牛
  • 推荐

实话实说,有点失望。很多“劳动者”的脸上看不到岁月苦难的皴搜的痕迹,太过整洁光鲜。有很多镜头的仪式感很重,但真实感就降低了。整部剧的运镜过于工整,贡献了很多结构唯美的分镜,但时代山河破碎的悲壮感也丧失了。不停的倒叙插叙我不太适应,整体氛围的渲染和感染力都不太够。革命有血有肉,这部电影有些浮于表面了。

1小时前
  • 长得丑想得美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