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省的84·85年

剧情片大陆1986

主演:叶志康,达式常,郭允泰,王伟平,鲁非,翟乃社,张晓敏,刘宗辉,严永瑄,谈鹏飞,张瑞芳,凌之浩,乔奇,毕克,王志华,余娅,张琪,梁伟平,张伐,严励,江俊,王静安,张焕,张小亲,孟谦,朱玉雯,聂春申,胡大刚,刘建荣,范小波,董修衍,袁岳,李本文,王琪,盖明厚,顾缨,阮丽丽,陆景春,马忠业,胡德龙,吴锡纯

导演:杨延晋

 剧照

T省的84·85年 剧照 NO.1T省的84·85年 剧照 NO.2T省的84·85年 剧照 NO.3T省的84·85年 剧照 NO.4T省的84·85年 剧照 NO.5T省的84·85年 剧照 NO.6T省的84·85年 剧照 NO.13T省的84·85年 剧照 NO.14T省的84·85年 剧照 NO.15T省的84·85年 剧照 NO.16T省的84·85年 剧照 NO.17T省的84·85年 剧照 NO.18T省的84·85年 剧照 NO.19T省的84·85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2:56

详细剧情

  T省机械总公司一分厂原是个年亏损四十万元的企业,1983 年,程戈与总公司签订了承包一分厂的合同,期限两年。他上任后,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使工厂在五个月内就盈利二百万元,但到84年春,厂长程戈却向法院提起诉状,告总公司党委以权代法。法院受理此案后,经济审判庭庭长郭刚动承担了审理任务。而总公司党委得知程戈已上告法院,十分震惊纷纷出面要程戈撤回起诉,但遭到程戈的拒绝。这个案件表现简单,但牵扯到很多方面, 特别是被程戈开除的五名职工中,有一名是省委第一书记的小舅子。法院院长特别在开庭前告诫已被市委内定为下任法院院长的郭刚慎重行事,但郭刚则决心以法律为准绳审理此案。后法庭经多次调查,公开审理此案件,并判程戈胜诉。但到1985年秋,程戈在合同一到期后就被免去厂长职务,郭刚则被调到郊区法院“锻炼”。

 长篇影评

 1 ) 伟大的电影就是,即使放到今天,你也不会质疑其伟大

在三十多年前,我们就已经有了T省的84、85年这样伟大的电影,“敢于”提出,“敢于”批评,并且“敢于”展示,然而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身边充斥着的,却是遍地的垃圾,讲述着一些不知所云的故事,糜烂的气息在到处的弥漫着,大家也都乐于此,兴致勃勃的消费着这些垃圾。很难想象,我们在几十年前就能做到的事情,今天为什么做不到了呢,中国缺一些好的编剧吗,中国缺好的故事吗?这片伟大的土地上,有着全世界最深厚的文化底蕴,可是为什么遍布的会是这些垃圾呢?不说画面,不说所谓的服化道,一个电影的基本,是要有一个好的故事,故事无论简单或者复杂,是好的故事就可以。像这部电影,时间很短,画质很差,可是,它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它所批判或者它所展现的,是到今天某些时候仍然存在着的奇形怪状的事情。然而,提出和批判这样一种理所应当的行为,到了今天,我却不得不称之为“敢于”。可悲和可笑吗?再回到那个问题,为什么垃圾遍地呢?电影里说到,你的脸上有脏东西,别人帮你把它擦掉,那不是一件好事吗?是呀,如果不是别人帮你把它擦掉或者别人告诉你,难道应该让那个人闭嘴吗?威信的建立从来不是依靠所谓的吹捧,万岁有用的话,王朝们早就永垂不朽了。是行动啊,是行动让我们有了信心,是行动让我们看到,让我们相信。我一直相信,并且坚信,我也真的想努力做一些什么,哪怕是微薄之力,我看的到伟大,同时,我也知道,伟大的持续性的根基在于自我批判,而不是在于坚信不疑。物理的伟大是通过质疑造就的,当牛顿所建构的物理大厦倒塌的时候,一座更宏伟的大厦挺立了起来,或许有一天,这些存在矛盾的,无法统一的,存在细小瑕疵的理论,又将被新的伟大所推翻,重建。无限的神化和贬低都是一件可悲的事情,那个艰苦的年代,迸发出来的生机和思想,真的是很可贵的事情,我们应当铭记。

 2 ) FIFF27丨DAY7《T省的84·85年》:豁然开朗的惊人底气也是一个社会形态里真正拥有文明的底气

第27届法罗岛电影节第7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无人知晓单元的《T省的84·85年》,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Leo

只有在这片土地上,回看这样一部电影,才会产生“居然能...”这样的念头,可是你细看它也只是个T省罢了,又尖锐到哪里了呢。某种程度上而言,这其实是一部切切实实的科幻片。

元铭清

很意想不到看到这部电影,竟然有韩影之感却也不失国土的地气,感觉成为了九十年代很多电影的参考电影

小透明

看得时候几度哽咽…激动的一直咳嗽(阳了后遗症) 原来我们的祖国一步步的成长 强大 …不但有先辈留下的鲜血也有近代各个基层干部执法人员的付出…如果以后也可以做到秉公执法 那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Morning

文本上非常精彩,几乎没有废得对白,出场人物虽然凌乱,但都有效,对问题提出思考和意见,电影偏向与专题纪录的手法,也是很聪明的把零零散散的一些论点性的东西统一的整合在一起,摄影虽然很符合这样的风格,但是确实有失章法。我觉得艺术是提醒人去思考的,而不是提醒人去执行的,不然这么直白又精辟的议题电影为什么会没有直接的效用呢,所以还是回到关于电影上,它要有用吗?

Becckett

模仿意大利政治电影:把电影分成一小段一小段来拍,但每段又绝不脱离于马不停蹄的高速剧情之中;不去过多刻画人物性格(一种故意的脸谱化),从而突出在政治生活中人的速朽性和无力感;强调摄影机的灵活性和在场感,摄影机和人物总是在动,好像二者永远不会疲惫,荒诞性随之而来,但荒诞性又是绝对根植于现实主义的;曾经的小骂大帮忙,现在看来尽是小帮忙大骂。

罗莎琳德

电影技法上挺普通的甚至就是个ppt电影。前一个小时味儿太正了,结果最后二十分钟落脚点居然对时代改革还挺充满希冀的,不过毕竟是在四年之前拍的嘛。

Sally Bowles

当今的主旋律片已完全无法同日而语。尽管最后又绕回了主旋律上,但是本片中对法律体系的批判和呈现出的媒体自由度都是现在难以想象的。我们现在仍然需要这样的批判, and more than ever。

#FIFF27#第7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3 ) 八十年代的改革神话

八十年代的自由主义电影,反映84、85年政治民主化改革和城市经济改革,电影结尾传达中央精神,要进行厂长责任制、经济承包责任制改革,要继续整党以统一思想,“迎接中国改革高潮的到来”,紫杨先生露面。

看得拧巴,因为电影发行后的三十多年来中国的政治框架不断调整,同一个文本在不同的历史坐标系中会获得不同评价,在84、85年自然是反映改革精神,89年之后会被认为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在世纪初的胡温时代会被重新欢呼,认为“党大还是法大”振聋发聩,在“新时代”会说“党大还是法大”是个伪命题。

涉及到多方主体,顽固守旧的机械厂党委(以书记马玉为代表)、改革创新的机械厂厂长程戈、中级法院(以法官郭刚为代表)、电视台(以为敏、徐瑛为代表),还有学者(改革派)、省委(保守派居多)等,当然每个单位里也分新旧,法院和电视台里也有守旧求稳的老干部。主线有两条,一是郭刚审判线,强调法律、法院、法官的价值、党不能大于法、要依靠司法解决社会矛盾。二是程戈承包线,强调程戈搞承包制调动了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或者说主题有两个,一是法治建设,二是国企承包制改革。

关于法治问题,为了凸显法治的优越性和旧势力抵触法治的保守思维,刻意表现党委书记马玉等老干部对待法庭审理程序的无知、对法官的傲慢,还让马玉在法庭上问出“那么党的领导到哪里去了呢”,制造党和法的虚假对立。电影提到问卷调查(如果有人伤害了你你会怎么办,30人选择以牙还牙,67人选择私下了结,只有3人愿意上法院),试图以此来证明司法不被信任而法治建设任重道远,这夸大了法律解决社会纠纷的作用,潜台词甚至是将其作为唯一救济途径。但是“被伤害”并未说清情节轻重,选择私了是人之常情,在后来的司法建设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多种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法律只是兜底。更何况制约群众选择司法途径的因素,除了法治观念外还有诉讼成本。电影后面由T省省长出面召开记者会发表讲话,面对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省长回答去翻党章,党章总纲表述是“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电影里这一段应该是关于“党大还是法大”问题的较早呈现,电影以及当时探索政治民主改革的中共的立场很明显:法大于党。这种典型的自由派发问后来被“新时代”被揭穿(党大还是法大是个伪命题)。接下来提到的法律不能被舆论左右、不能被政治干扰,也体现了唯法律倾向,还有党是人民公仆、党委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执法机关要监督党员等,这些表述都反映了当时知识界、社会舆论以及党内改革的一般倾向。

关于国企承包制问题,其实更重要,电影也在论证承包制优势上花了很多心思。几次庭审辩论实际上是关于国企承包制优缺点的辩论赛。核心论题有三个,浮动工资制、开除工人、招收劳教人员。

首先是浮动工资制,程戈搞浮动工资制,给表现优秀者发奖金,以此来调动积极性,马玉则批评其是搞金钱刺激、资本主义歪风,要保证社会主义正确方向。这个问题马玉回答得没错,物质利益刺激会滋生私有制的意识形态,发奖金会产生贫富差距。如果摆脱对“积极性”的迷思,马玉的质疑回答起来并没有像电影里看起来那么容易。

其次是开除工人,程戈按照承包合同开除了五名不符合要求(很可能是效率要求)的工人,其中包括省委第一书记的小舅子刘煌。电影为了证明开除的合法性,塑造了刘煌游手好闲的形象,并借此表现主角程戈的铁面无私、不畏权贵。大锅饭养懒汉也是个老问题,大锅饭是否一定会养懒汉可以讨论,社会主义通过政治教育提高自觉性的方法(政治挂帅)与物质利益刺激的孰优孰劣也可以讨论。但可以明确的是,对大锅饭下提高工人积极性的问题,解决办法不能是赋予厂长开除工人的权力。“铁饭碗”的政治意义正是要打破雇佣劳动制下资本家、管理者对劳动者的生杀予夺大权,要保证劳动者不受侵夺的“铁”一般的劳动权、就业权,以此来塑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的劳动者主体性。

有趣的是,物质利益刺激、厂长拥有巨大权力都属于五十年代被批判的苏联“一长制”(厂长负责制)模式。所以苏联国企的“一长制”与资本主义的泰勒制本身就具有一致性,强调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权威,用奖金来刺激积极性,自上而下进行管理,在生产方式上,除了由国家而非企业自身制定生产计划外,与资本主义企业没有区别。而中国在社会主义经济方面的进步,正是在克服苏联“一长制”的基础上,拿出了超越“马钢宪法”的“鞍钢宪法”(核心是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与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让工人掌握实际的生产过程,参与管理,打破生产中的等级法权,真正成为劳动的主人。这些当然是电影里的程戈以及八十年代厂长责任制改革的鼓吹手们考虑范围之外的政治逻辑。所以国企改革不能走承包制、私有化的道路,也不能走官僚化的道路,官僚治厂还是资本家治厂,这是比烂逻辑。要走鞍钢宪法、经济民主、工人治厂的道路。

最后是招收劳教释放人员,程戈招收劳教释放人员为工人,理由是要改造他们,社会不能放弃他们,党委老马的反对意见是认为他们道德品质不过关,要保证工人队伍的纯洁性。双方的理由是电影制造出的虚假对立,以此表现程戈的人道主义和爱子情怀(其子也是劳教人员所以更能理解这类群体)。这和党委指责程戈贪污公款但其实是用来搞科技研发和保送员工上大学的手法一样,是制造对立以突出程戈的道德高尚没有私心。电影所掩盖的两个问题,一是开除不合格工人和面向社会招工的实质是要招收优质劳动力,仅招工本身当然不能说明雇佣劳动制的复苏(社会主义国企如何超越子承父业的招工制度也是个问题),但至少可以说明国企不再以员工利益为目的,而是优胜劣汰以招收优质劳动力为目的。二是电影中没有点出劳教问题背后的社会背景(或者在当时这是人所共知),大量劳教释放人员出现,难以就业影响社会安定,正是八十年代严打结果。

马玉三十年不换房,是作风朴素的老共产党员,他的顽固是“老革命遇到新问题”,所以后面也检讨自己。电影这样的安排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叙事,即老干部们对改革的犹疑阻碍只是思想保守,不够解放,所以要进一步整党统一思想,“迎接改革高潮的到来”。电影将法治建设、城市国企改革两条线并列起来,塑造了程戈郭刚两个思想开放的改革英雄人物,并且还提到两年间的其他案件,如土鸡大王霸占民主人士院子,县委副书记动手打死邻居等,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都得到了合理解决。这种并列无非在制造一个改革新旧的对立局面,不改革就会有种种矛盾得不到解决、万事皆休,一改革则迎刃而解、一通百通,这大概也可以称之为是一种“改革神学”。

 4 ) 人治离开了吗?法治还有多远?

以下是一些自己也不那么确定的看法,仅从理论来讲,只是凭自己目前所见所闻所知而思,并未实际体认过中国的政治体制。也许有谬误之处,还请见谅。

是党大于法,还是法大于党? 党在法律规范范围之外,法律只能规范党员个人的行为,却不能规范以党这个组织作出的行为。即使党中央下级的组织的行为可以通过党章等党内规范来约束,但党中央的行为却无法通过党内的章程来约束。何况,一个组织的内部规章制度只能用于规范内部的行为和关系。但事实是,党各级组织的行为一直都在影响党外的公民和组织机构,这个时候的关系已经超越了党内规范的调整范围了,要想约束权力、规范行为、维持秩序,只能将这些行为和关系纳入法律规范之下,而党组织却不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人,因此并不能直接制约党组织,而只能制约由党组织实际控制的各个组织机构。也就是说,即使事实上已经制约了党组织所作出的行为,但名义上仍然只是制约了党组织控制的组织机构。名义上党永不会犯错,也永远不受制约,从这一个特征来看党似乎是一种象征,类似君主立宪政体中的虚君,但虚君是因为无实权而无责任,而党却是掌握实权却仍然不承担责任,而且是因为没有法律上承担责任的资格。现在的单位组织机构都是两块牌子,一块是名,一块是实,行使权力的是实,承担责任的是名,但实际上名实都是同一班人,只不过分开来行权和担责。如此玩弄名实之术,不过是想维护中国文化中一直无法自拔的领导者统治者不会犯错这一执念和掩耳盗铃之思维。所谓,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亦无不是的君父。而似乎,党中央组织不仅是象征,而且是“神圣”的,因为它从名和实都不会承担责任,因为它无论名实方面都不会有错,无所谓对错即无所谓责任。因此,它完全不受内外规范制约,唯二能够凭借来制约权力的,一是各位中央成员的道德自律,二是各位中央成员的相互制约,三是无处不在又无处可在的舆论。

所以,各级党组织至少从名义上游离于法律之外,而党中央则在实际上似乎也是如此。

中国文化中的对名实不符的伎俩的“熟练运用”一天不根除,法治社会终究无法建成。只有真正没有法外之人和法外之组织,人人平等立于法律之下之前,法治理想才会有可能实现。

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思想和习惯是法治的真正大敌,我们的历史悠久,可同时也给了我们沉重的包袱,我们当然应该回望历史,但却不应该沉浸其中,也许,当我们真正放下过去的历史和沉重的包袱,自由地走向未来的时候,我们才能说我们真正地解放了我们自己。也许,打破制度的枷锁是解放人类的第一步,而冲破思想的牢笼是最后一步。

人类的历程有时进有时退,但在解放自身的方面,我们还是在前进的。正如电影中所说,我们过去没有做到宪法的规定,以后一定要做到。我们过去没有摆脱的文化枷锁,以后一定要摆脱;我们过去没有实现的法治,以后一定要实现。

 5 )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相关条目不予显示”

《 T省的84、85年》

中国大陆/ 剧情 / 1986 / 杨延晋

by 現實主義飛行員

也许是枪炮与玫瑰和U2的自由摇滚给全世界的1980时代带来了辉煌的时代配乐,整个八十年代有了一种浪漫叛逆自由的气质。同样,共和国历史上的八十年代也被认为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年代,被认为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时代,是前所未有自由与开放的伟大时代,是人才辈出的大师时代,也是中国人在癫狂十年之后的全面检讨时代。这部作品,一定程度上,是八零年代中国残存的与新兴知识分子的一次集体觉醒。

故事讲的是1984年发生在T省的一桩经济诉讼案,一个普通公民(党员)状告工厂的党委组织单方面终止承包合同最终胜诉的故事。 一条原告线、一条被告线、一条记者线,并不是一个复杂的故事,甚至这场官司争执的主题之浅显(合同无效的认定权在法庭),今天看来都是有些违反常识的闹剧。

这部作品是一部有一些本土特色的政治电影,甚至可以看作是一部特定时代的政治/思想教育片。但这影片中所提出的大量观念,会让今天的观众有种恍惚的未来感。这是“未来感”不仅是指影片中观念提出的超前,比如影片人物多次提出“究竟党大还是法大?”这样的问题。 也更是指我们的当代和未来,仍然需要与这些观念和现象做出斗争与抉择。这些影片里的观念与现象,有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博弈、政党与法律、法律地位与尊严、公民/党员与党派组织关系、意识形态与主义对立、公检法系统与政党系统、经济分配制度、舆论对法庭的影响、官方与社会媒体的关系、政治权力与媒体权力、媒体自身改革、文化艺术审查政策、经济改革观念、社会职业平等、环保问题、人情关系甚至世俗民风等等。 而我们今天看到的中国优秀社会批判题材的电影作品,仍然脱离不开这些主题和素材。

最终,正直的法官没有升迁,而是调往了郊区法院;改革的年轻人合同到期便被即刻开除。人物的黯淡收场,正如整个中国八十年代最终迎来的低调葬礼。这墓志铭上有一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相关条目不予显示”

事实上,反映政治与法律的伟大的优秀的电影并不在少数,反而在一部电影要里反映大量的不同类型的社会问题又显得过于冗杂而不深刻,但为什么我们仍然以一个普遍褒扬的态度对待这部三十年前粗糙的政治影片? 这原因,对于本土中国人来讲,大概是知道的。

(本文先发表于个人公众号、知乎、豆瓣账号,已委托维权骑士,禁止无授权转载)

 6 ) 特殊时代的教育片

影片拍的四平八稳,形式上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新意,就如正常的政法教育片,充满了说教,但台词还有情节里有很多值得说一下。

在八十年代,也只有在这个年代下产生的经济纠纷案,程戈承包了常年亏损的重点国营厂,他在短短九个月的时间内就扭亏为盈,并且得到员工的支持,一来说明这个人有点能力,二来说明国营企业的经营烂到根,完全无效率可言,但他却突然被厂组织违约解除合同。

剧中人物已经点明了中国改革的步伐已经不能停止,而与程戈站在对立面的厂组织领导住的是破楼,生活清廉,甚至败诉后也不允许孙子乘坐私家车,他不是一个好的企业家,也并非是个典型贪官。

二者对抗的核心就是对于改革理念的理解,组织在企业生产究竟要发挥怎么样的作用,这句话在马玉问庭长时,庭长哑口无言可以看出来,当时大部分理解就是组织管一切,就简单等于掌管生产经营的一切决策。

也许在现在看来程戈的思想在现在看来已经稀松平常,按照规章开除没有效率的员工,将多获得的奖金按劳分配,刺激生产效率。但在当时的时代,国营企业没有进行全面改革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对于怎么改,怎么做依然是抱有了很多困惑,被裹住了双脚。

第二条线就是经理审判庭的郭庭长,这位庭长是位年轻而又有能力的理想主义者,最开始就暗示他要升任院长,面对上司的暗示审判结果时,一来被开除的员工里有个省委书记的小舅子,二来就是省委认为这件事挑战了自己的权威。本来这件法理判罚清楚的案件就变得左右为难,出于自己儿子改造后无工作可做,审判时被程戈雇佣改造人员的精神触动,又加上社会上对于经济法院天然的不信任感,不信任案件的审理能依法处理,为了打破这个僵局,他决心公开公正审理这个案件,最后,程戈胜诉,轰动全国。

第三条线就是两位媒体人的艰难追求新闻报道自由,一位励志独身将自己奉献给媒体事业的独立女性,和一位郁郁不得志的男编导,现实题材被毙,台长明里暗里阻止报道程戈案,报纸就是要和省里保持一致,女记者叹息双百方针如同一纸空文,依旧无法发出不希望的声音。

最后一连串的结局还是回归到现实主义。大热门郭庭长被调到郊区做庭长,媒体人努力了好久也没能发表报道,播放影片,合同期一到,程戈就被踢出了管理层,其他领导本来看中他,想推荐继续担任管理层,但马玉却因为当时程戈想要自杀,判定他没有斗志和能力,很难说这是一个客观的评价,更多人会认为他还是被穿了小鞋。还有大领导的儿子杀人却轻松保外就医,工厂会计贪污七十多万是为了打点领导,这些现实案件最后在上级指责T省守旧势力严重,改革速度最慢的压力下,才进行纠正。

总得来说,这部片子是在当时特殊经历时代的法治教育片,但现在这些问题是否都解决了,我们不知道,最起码这样的片子是不会再出现了。

 短评

五星不是因为技术,改开之初敢于在电影里喊出D大还是法大,虽然阻力依然是巨大的。然而现在,不要说穿小鞋,鞋都不让你穿。

7分钟前
  • 种瓜得瓜
  • 力荐

羡慕韩国电影的时候你还不知道我们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就拍过很多牛逼的电影

10分钟前
  • 最后一班地铁
  • 推荐

8.0 新闻旁白,纪实手段,涉及党政分离、依法治国、出版审查等敏感问题。揭露与宣扬并行,坏在后者。一句“党的领导又到哪去了”问得法官哑口无言。电影就如片尾赵紫阳影像,不会再有了。

14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有过梦。

16分钟前
  • 拉拉缨哟
  • 推荐

八十年代针砭时弊的理想主义,杨延晋很擅长这个题材。那个年代也适合这个题材,拳拳爱国主义理想全部直给,眼里充满纯真。关于依法治国,关于改革,关于宪法和党章,激烈的探讨。那时的记者也面临层层审查,不过很有理想,多年以后就不得不闷声发大财了。杨延晋三年后也基本不执导了,理想主义像流星。

19分钟前
  • 津五渡
  • 推荐

独到的角度,前卫的思考,被压制和忽视的精品,电影审查,对电影的思考,劳教,萌芽

23分钟前
  • 持尘
  • 推荐

想哭,你们自己看全部短评吧

27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疫苗连日刷屏,偶然从故纸堆找到《T省的84、85年》,这一部堪称宪法教科书一样的电影,昂扬,满满的正能量,最终却又只能在试验剧场审判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中国似乎是没有T省的,如果有,或许是台湾。本片从头到尾充斥着两种声音,法律的声音,乃至意识形态的声音。尽管阅片过程体验差,但能为现在所不能,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28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推荐

《T省的84、85年》:获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1986-1987年优秀影片奖。出生以前那个红红火火百花齐放的年代产物,主题尖锐,运镜和剪辑范儿也很正,更有幸目睹了紫阳真人。

31分钟前
  • xLD黑恶躁x
  • 力荐

告赢了然后呢,法官被下放了,厂长被革职了。2022年了然后呢,有什么变化吗

35分钟前
  • 二人
  • 推荐

超前三十年乃至五十年!

40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到现在为止没有哪部片子能如此深刻的反映改革的内涵,虽然它拍摄于约30年前

44分钟前
  • 会编程的鹅先生
  • 力荐

#补遗#简直太强大,当年为了看杨延晋看过一遍,有点记不清了,今天重看只提示剧情,更多去注意镜头的运动,剪辑,叙事结构等等,觉得真是太强大了。立意就很猛,表现得也是跌宕起伏,对各个人物阶层的刻画也是精准而犀利。让人唏嘘的是,这些老干部们也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是正义的。台词很酷,处处珠玑,几处演讲都跟镜头配合得非常好,有格局有气势。还是那种感觉:我们现在认为理所应当的东西,大多是先辈们经历各种改革争取来的。保留了很多当年的社会风貌,弥足珍贵。有一处领导们说:“内部协调,给总公司一个台阶下”,镜头立刻转到了两人在下台阶,随之大远景,工厂一整面墙的外置楼梯,简直太有形式感。C说:“这就是在‘下台阶‘啊。”

47分钟前
  • U 兔
  • 力荐

【豆瓣第3000部电影】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明之风的产物。剧本有力,两个时间线索并行剪辑,以近似电视纪录片、内参教育片的风格,讲述了改革开放后法律人、媒体人对伸张正义的追求,深入探讨了党和法的关系。对官僚的刻画生动形象。毕克老师的解说更添威严感,至今振聋发聩。今日绝无可能拍摄过审

48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如果不是课题需要,我根本不会知道这部电影。八十年代电影的大胆开放和对现实的高度介入简直无法想象。“那我问你,党的领导在哪里?”“党大还是法大?”这些当今居然还能成为问题的问题,早在1986年的一部电影中就得到了明确的回答。 《T省》和《黑炮事件》一同构成最直观的80年代社会政治图景。

52分钟前
  • dellizheng
  • 力荐

下级党组织开会对陈歌说:“你虽然是在告总公司,但实际上你是在告我们党委啊!停止你们的合同,撤销你们的职务是我们党委做出的决议。你作为一个党员企图推翻一个党组织的决议,你这样下去是非常危险的。你不要想得太天真了!人民法院是不会支持你的。在中国绝对不会有这种事情!”

54分钟前
  • Claudia
  • 力荐

其实从片子中已经可以看出未来暴露出来的隐患:能有这样的判决结果,一是得有英明的zy,二是得有坚定英勇的个人。是这两个条件,而不是制度保障决定了主人公的胜诉,那如果这两个条件缺了一个呢?从电影的角度说,字幕、旁白类似新闻片风格,却又有非新闻片的镜头,风格似乎不太成熟。多一星给能拍出这部片子的八十年代吧。

57分钟前
  • 虎山
  • 推荐

你跟他说法律,他跟你说dang章;你想跟他对簿公堂,他跟你内部谈话。在法律上,人首先是一个公民,有其自在的权利与义务,而非某个组织的成员,公民意识的淡薄,似乎这三十年来并未改善。问题还是那个问题。这部电影也算是中国法律人做的一个法治美梦了吧。“我们做到了吗?”“过去没有做到,现在一定要努力做到,这是历史的要求。”有脏污就该擦去,那些用dang的权威作脱罪借口的搞小圈子的人,就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反特权、反勾结、反权力寻租,永远在路上。为推进现代化而奋斗!

60分钟前
  • 追求生命的极致
  • 力荐

评论中很多人对此片过审非常惊讶。甚至用以讽刺当今的电影审查制度。我承认此片在政治方面极为大胆,甚至在影片前半段是把“党委”当作“反派”进行角色塑造的。(当然后面洗白了)但请大家回忆或者查阅资料。84年,事实上是国企改制松绑放权的一年。此片上映于1986年,“松绑放权”运动已经进行了两年,并取得了卓越成效。所以此片事实上是一部迎合政策,政府弘扬改革的“政治宣传片”。另外片中过多的画外音也导致整部片子看起来更像一部新闻报道,不排除刻意为之的可能性,但从电影艺术性的角度来讲依然有待商榷。人物方面因为需要顾及符号化后的普遍性,却忽略了特殊性。所以这部影片的意义在于对时代和社会的反映,展现了那个时代昂扬向上的中国和我党勇于承认问题,纠正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单谈“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吹太狠,就业余了。

1小时前
  • 六条
  • 推荐

正面发问“党大还是法大”,自然是法大,但影片一再嗟叹“我们做到了吗”。整个故事实在太生猛太完美了:一个实业家状告厂党委,赢了,之后又能怎样呢。用新闻纪实的手法推进故事发展,客观地营造出“全面改革”的大环境,但始终粗糙,离经典差了一截。

1小时前
  • 哪吒男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