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淘金梦

综艺美国2013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播放地址

 剧照

加州淘金梦 剧照 NO.1加州淘金梦 剧照 NO.2加州淘金梦 剧照 NO.3加州淘金梦 剧照 NO.4
更新时间:2023-08-31 16:37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孤独的战后儿童,再也无法抹去战争阴影

一部获了大奖的罗马尼亚电影,名字就叫《CALIFORNIA DREAMIN》,79年生人的年轻导演拍完片子就早逝了,给我们留下这个罗马尼亚文片名为ENDLESS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一列装载着美军武器及士兵的火车在途中一个小站停留的故事。故事里一个对童年战争阴影无法释怀的火车站长,孤独地带着他已经成长的独生女儿。他恨美国人,女儿却与停留在站上的美国兵调情。
 
  两代人,对生活的任何方面都感受不同,尤其是对待美国人的态度。
 
片子结尾,站长终究没有能阻拦美国人的前进步伐,他孤独地接受所有人的挑战,最终死在当地居民的围攻里,死在女儿面前,一个强壮威严的男人,一瞬间失去活力。美国兵,到底是助人者,还是战争制造者。无论如何,他们总是最后取胜的人。
 
即便不能控制结局,我们可控制自己的态度,站长的死,就象萨达姆的死一样,叫人震撼,发人深省 —— 对于世界来说,美国究竟意味着什么。
 
片尾曲奏响,正是那首熟悉的CALIFORNIA DREAMIN,遥远的季节和城市,爸爸妈妈乐队的声音,来自美国。

 2 ) 随波逐流仍有梦

   节奏有条不紊的展开 镜头很平实 没有过多的润色 诸多细节体现了当今罗马尼亚的风貌 在更新在发展 但是不免感染上全球化尤其是美国化而带来的精神迷失 当代罗马尼亚年轻人上外语课上的不专注(好象学的是西班牙语)但是对美国文化甚至美国人的狂热追寻可见一般

    罗马尼亚短短一百年间 经历数重革命 所有变革必定体现两面化 从君主制 到资产阶级革命 到成为社会主义苏联小小邦联 再到今日和平演变缓慢步入 或者说是随波逐流地走向欧洲共和 看似波澜壮阔 其实走过的是一条 传统与现实逐渐远离的路途 民族的才是世界了 但是民族性逐渐丧失的剩下来的大同 真的有意义吗

   其实 电影一开始 看见 小村街道上的牛 和平房 我就想到了我的家乡 其实有着相似历史背景的中国人 应该更能体会影片所要表达的那种感觉 有的时候 一个国家 渺小的如同落叶 在历史的长河中 身不由己的飘零

   其实还是羡慕罗马尼亚人的 开头美国大兵车辆行使过狭窄的街道的时候 穿过一队正在举行葬礼的罗马尼亚人 很难忽视那举着巨大十字架的人 说明了无论如何 罗马尼亚人民还是有自己的信仰的 经过多少政治体制的变迁 有些东西并没有改变 而我们呢 我们还拥有什么呢

   很多有意思的小细节 感觉导演在这部电影里想尽可能的告诉我们很多当今的罗马尼亚和罗马尼亚人 毕竟这是他的处女作吧 比如送火车站站长说送面粉要送当官的一点可以记录在损耗里 火车站站长流利的骂出F开头的4字母(可以想象出美国队长的惊讶)......

   这是我的第一部罗马尼亚电影 给我感觉是缓慢却意味深长 诸多隐喻却恰倒好处 不会让人觉得为了说明什么而说明什么 今年罗马尼亚电影很红的 以上两部之外 科波拉的没有青春的青春也在罗马尼亚取景 里面有个小姑娘是四月三周两天的女主角 恩 我眼力真好啊

 3 ) 美国梦

巴别塔
“《圣经•旧约•创世纪》第11章,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
在电影里,村子的庆典晚会上,火车站长女儿Monica看上帅气的美国大兵David,但是却无法和他沟通,而David也不像他的其他战友一样,可以不说任何话拉着女人就又亲又抱,于是两个人只是互相微笑,场面很尴尬。Monica找到Andrei帮忙,那是村子里最不起眼的邋遢小子,但他会英语。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段,Andrei在翻译Monica和David的对话时,融进了个人情感,David问Monica多大,Monica说18岁,Andrei翻译说事实上她只有17岁;
当Monica问David有没有女朋友的时候,David笑着对Monica说你真可爱,并伸手过去拉住她,Monica让Andrei翻译David的话,Andrei说David回答“不止一个”,紧接着David情不自禁的对Monica说“你非常可爱,而且我想亲你”,这时Monica茫然望着Andrei,得到的翻译却是“他问你喜欢什么样的音乐”,Monica被这个问题问蒙了,想了半天后说“没有特定的,很多类型我都喜欢”,这时Andrei又过来翻译“她说她不喜欢你拍马屁”,于是David不好意思的松开Monica的手。
Monica不知道Andrei一直暗恋她,总匿名给她发一些露骨的短信,而Andrei经常出神的望着Monica的身体,流出鼻血。最终Andrei的小阴谋还是没有阻挡两个人的爱情蔓延,当天去市里的Party,Andrei痛苦的看着Monica和David亲热,自己却无能为力。(最终找到另一个被抛弃的女孩,那女孩说男人都是禽兽,只想做那事,Andrei过去安慰她,两个人相拥坐到天亮。)
在最后,美国人离开的时候,David想让Monica给他留一个电话号码,Monica微笑着在David手上写了些东西,离开了。回到火车上,窗外是夜晚离去的站台,David打开手掌,没有看到号码,而是Monica画的太阳。

美国梦
Marian是罗马尼亚和美国的临时翻译,他喜欢美国大兵的衣服,因此得到一件美军的上衣。因为他一直和美国人站在一起,来到村子后,当地的女孩以为他也是美国大兵,于是上前和他亲热,Marian将计就计,装作自己不懂罗马尼亚语,和他们亲热,直到最后,美国人的火车终于获得了官方许可,准备离开的时候,女孩们跑来找Marian要他带她们离开,Marian用流利的罗马尼亚语回答他只是去(Turnu当地小镇),两个女孩绝望了。
在美国人刚来村子的时候,市长决定召开周年庆典(这次活动大大超出了村子的全年预算),他认为这是一次将镇子名声传播到美国的好途径,这样就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这里投资。于是全镇的人都开始匆忙筹备,年轻的女孩穿低胸装和短裙,工人们算计着要进行和平游行,简陋的电台开始播放美国音乐,丰富的食物摆上台桌,晚宴活动上,造型酷似猫王的歌手唱起了《Love me tender》。
美国,代表了自由,财富,权利,欲望,以及梦想。很多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美国梦。相对于罗马尼亚小村子的贫穷,无聊,他们觉得美国的一切都是那么好(Monica卧室,贴的都是好莱坞明星)。他们相信美国的到来,能够改变这个村子的现状,能够让生活富裕起来,能够帮他们打倒霸权……我对政治和历史了解的不多,但我知道美国在当时充当的角色——为了维护和平而来。当Jones上校站在村民们面前,以领袖的身份,义正言辞的煽动群众一起打倒Doiaru的时候,我看到的是悲哀,是邪恶。最终美国人没有帮到这群充满希望的村民。那只是村子内部的暴力,留下无法挽回的悲惨结局。

回忆
影片进行的同时穿插了很多黑白画面,一开始不知道什么含意,到后面知道,那是Doiaru童年的回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罗马尼亚战乱,Doiaru的父母把幼小的他托付给一个叔叔抚养,双双离他远行,他们告诉Doiaru等美国人的到来。Doiaru为了等待美国人的到来,等了几十年,他学了英语,但却一直没有派上用场。直到这次拦住运载美国人的火车,为了通行证,面对贿赂也不对美国人网开一面。Doiaru和村子里大部分的人欢迎美国的态度截然相反,他讨厌美国的政治,霸权,讨厌那些人。他有权利,他不逢迎美国人,他冲着美国上校骂“Fuck Clinton”。
女儿由Doiaru一手抚养长大,Monica的妈妈在她刚出生的时候就去世了,Doiaru有时候看着Monica,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妻子,他爱这个女儿,但又管不了她,他希望女儿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但女儿整天和一些男孩子混在一起,不学无术。两代经历不同的人,在意识形态上的差距已经太大。当后来看到自己的女儿后来和美国大兵混到一起的时候,Doiaru相当的愤怒,冲出去将两个正在亲密的人拉开。Monica却在一边咆哮“你永远都不明白”。而最后Doiaru听信了谎言准备去打偷东西的吉普赛人时,Monica在他临走之前告诉Doiaru,她要考上大学,这也成了Doiaru听到女儿的所说的最后一句话。

镜头
晃动的跟拍镜头,频繁的景别转换,复杂的场面调度,声画空间的错位等等为影片增加了真实感、节奏感和细节化。拍摄看似随意,但相信这些都经过了精确的计算。画面的暗示处理到处可见。下面随便举几个例子:
Doiaru清早煮完咖啡,倒咖啡的远景是电视上战火纷飞的画面。
Doiaru和Vacily谈话时,室外是刚停下来的火车,室内是电话响,暗示着下一场的转换。
这是一个完整跟拍的镜头:Monica清早从床上爬起来,画外音是收音机的广播(不懂罗马尼亚语,相信新闻也和影片有关),Monica进入走廊,拉开窗帘,看到前男友站在窗外楼下,立刻又拉上窗帘,到冰箱上拿杯子喝水,拿起头套,走进屋子,关卧室的门,同时画外响起敲门声,镜头跟随敲门声转到门口,是Vacily前来向Doiaru汇报,Doiaru在吃早餐,让Vacily吃盘子里的鸡肉之后出画,Vacily犹豫的挑着肉,镜头在他的头和盘子之间晃动了一下,画外音是Doiaru的询问,Vacily回答后咬了一口鸡肉,然后把它扔出窗外,这时他看着画外,说“早上好,小姐”,镜头跟摇,是Monica进来了,在屋里站了一下又出去,镜头摇回Vacily用手在桌上的餐巾纸上擦油,画面又摇到正在穿衣服的Doiaru,晃了一下头说“走吧”,Vacily入画,跟随Doiaru一起离开。
PS:有个技术上的问题我一直没有弄清楚,Monica在黑暗的房间开门来到明亮的户外,镜头跟拍,黑白的反差很大,但是影片拍摄的时候却没有一点曝光过渡现象。而我在用DV拍摄的时候,每次从黑暗的室内走向室外,影像总会晃白一下才能复员。相信这不单是机器问题,在技术上应该也有解决的方法。

 4 ) 黎明光 自在手

      2006年内梅思古没来得及完成自己的梦想便被一场意外的车祸夺去了年轻的生命。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加州之梦》在07年嘎纳电影节获得“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片奖。在颁奖礼上内梅思古的照片被打在大银幕上,没有获奖感言,没有颁奖仪式,无声的纪念令人唏嘘不已。

     《加州之梦》,这首曲子出自2001年因心脏衰竭而去世的美国民歌手约翰.菲力普斯之手。这首歌在《阿甘正传》里是阿甘在越南雨水里给珍妮写信时的期许与执着;在《重庆森林》里是王菲半梦半醒之间哼着的对爱的追逐;罗马尼亚人内梅思古索性将电影命名为《加州之梦》。“树叶转黄,天空灰蓝,我散着步,在一个冬日里,我很安全又温暧,如果这是在洛杉矶,在这样的冬日升起。”加州之梦,是美国梦,也是内梅思古的罗尼亚梦。

     《加州之梦》是内梅思古的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剧情长电影。电影结尾虽然标注了未完成,却仍然用两个半小时的长度将内梅思古未完成的梦想铺开完整的呈现在大众眼前。尽管他的梦想并不像童话那样展现出来的是美好,甚至令人胸闷和无助。故事中罗马尼亚小镇--卡帕尼塔的白天始终在云层的笼罩下,弥漫着灰蒙蒙的光,直到最后才从莫妮卡和安德烈喜庆的幕布后,变得暖洋洋起来。电影用美国大兵为了送武器到科索沃,因为没有正式的通关文件而被火车站长阻扰,困于卡帕尼塔作为主线,延伸描述了罗马尼亚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如今生活在其中作困兽之斗和充满希冀的人。二战,对于所有参战国家来说都有其专属记忆和情感。二战结束后的50年,罗马尼亚再次沦陷战争中。二战时存活下来的火车站长托亚鲁,因为五十年前掉落在自己侧身的美国制造的哑弹,以及对满载美国士兵的列车刺鼻的火药味的记忆,他不像小镇上其他人那样,对美国人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一边不屑于美国大兵2000美元的贿赂,不在意罗马尼亚国防外交部秘书的威胁,对美国大兵说了毕生以来最多的Fu×K,顺带问候了克林顿,一边又潇洒的和美国大兵喝酒抽雪茄,却也始终坚守着没文件不给过关的底线。而另一边,托亚鲁的女儿莫妮卡的房间里挂满了美国偶像的海报,一心憧憬着美国梦。罗马尼亚年轻人的精神迷失在这群年轻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那些被玩弄过丢下来的女孩们,被美国大兵抢占了资源的男孩们,以及为了讨好美国人而撒谎的人,警告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遗失。值得庆幸的是,莫妮卡最终没有迷失自己,她在美国男孩安德烈的帮助下学习英文,学会了唱加州之梦,也学会了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梦。影片最后也是高潮,美国上尉怂恿工人们和托亚鲁派发生械斗,托亚鲁终于在猩红的死亡中破碎了女儿的美国梦。五天之后火车驶离小镇,离开的时候是夜晚,烟花璀璨。而在火车驶离之前,莫妮卡没有留电话给与她有过一夜之欢的美国大兵大卫,而是画了一个笑脸。而她留给父亲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要去罗马尼亚首都念大学。

     影片的镜头晃动很厉害,旁观者的感觉十足。英语和罗马尼亚语的对白,深化了不同文化的隔阂。最后,坐在布加勒斯特咖啡店里的莫妮卡和安德烈,或许他们还是原来的自己。其实他们都可以改变,但他们只能改变的,也只有自己。电影在《加州之梦》的音乐中结束,即使这不是洛杉矶,我仍然感到既安全又温暖。

 5 ) 直到那天 老美来了

《加州之梦》 (California Dreamin')

导演:克里斯蒂安·内梅斯古(Cristian Nemescu)

主演:阿曼德·阿山特(Armand Assante)、贾米·埃曼(Jamie Elman)、拉兹万·瓦西列斯库(Razvan Vasilescu)、玛丽亚·蒂努列斯库(Maria Dinulescu)

5 月落幕的第60届戛纳电影节,罗马尼亚人卷走两个单元大奖,其中一种关注单元的最佳影片奖,便是由《加州之梦》获得。在《California Dreamin'》外,《Nesfarsit》是影片的罗马尼亚文名字兼后缀,直译为Endless,则是“未完未尽”的无结尾之意。

如常人看到电影的第一反应,片名确实与那首众人皆知的《加州之梦》有关联,王靖雯在《重庆森林》中已哼红了全球和亚洲。片中多亚努(Doiaru)的女儿学习英文,以期能更好地和爱慕的美国士兵交流,《加州之梦》歌词恰被用上。但它含义又并非仅是一歌名那般简单,在影片中,加州之梦还投射为父亲和女儿对待美国和人生的态度不同——甚至是来得截然相反、相隔几十年的美国梦。

影片有两段平行展示的故事,同样都是发生在罗马尼亚小镇卡帕尼塔(Capalnita),一段在1944年德国战败前夕,一段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前者更像是记忆闪回的层见迭出,借此交代主人公的不满原委。后者就是影片的主要内容,美军意外停留在小镇,上下一团抱怨,多亚努以没有通行文件为由,拒绝给过路美军放行,讽刺的是却也只有他一人对美国人心存看法,小镇上的其他人对意外到来的美军表现得好奇而热情,招待周全,好吃好喝连带女人一并奉上。

通俗的说,《加州之梦》可称为罗马尼亚现代版的 “老美来了”,比如有着狂欢式的剧情发展,尴尬无语的结局到来,不过却不如苦难沉重般的中国农民惨烈。它的人物和故事设置确实很容易使人联想,同样是意外的到来,同样有交流障碍,同样反映普通民众对待“异族”的态度,甚至各只有一个持以尖锐反抗态度的象征人物。

整体风格上,《加州之梦》采用了大量手提拍摄的运动镜头,情节上借助语言隔阂,放大彼此罅隙,带出一个五天之内的故事以及如梗在喉的结局,放于2004年加入北约后的罗马尼亚,《加州之梦》抛出针对美国的观点更显弥足珍贵。如果和陪陪弟弟说的《四月三周两天》提到的:罗马尼亚电影在消失了很长的一段之后终于又重回到西方主流视线里。而罗马尼亚电影导演绝不是简单迎合了此般猎奇与好奇的视线捕捉,至少《加州之梦》中,人们很容易发现讽刺与尴尬的无处不在,而矛盾对准的恰是西方主流。如果说单看简介会以人错觉,在并非“反战片”的《加州之梦》中,美国人则是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又出现在罗马尼亚人眼中(无论是对于一个人还是一群人),美国背后就是西方主流。卡帕尼塔作为整个罗马尼亚国家的象征,而多亚努一人又成为这个东欧族群中的异类化身,由此造成巨大反差。

多亚努等了几十年,期望全无并仅相信只有自己可以把握幸福之时,盘算着打罗马尼亚人邻居的美国人却途经而来,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发生了一件错误的结局,对于女儿莫妮卡,美国人走后的遗憾亦是如此——美国人并没有带走她,却带走了另一个至亲。

《加州之梦》的特殊之处还在于,它既是导演克里斯蒂安·内梅斯古的处女作剧情长片,也是他的唯一作品,这名27岁的年轻导演在2006年8月因车祸去世,同时丧生的还有影片录音师。案发时,影片正开始后期剪辑,现在观众所看到的是剪辑师卡特林·克里斯图蒂乌(Catalin Cristutiu)遵照剧本原意,顺剪155分钟的长时间版本,所以它加注“未完成”——换话说,这并非导演亲手完成的标准版本。

事实则是影片到后面,当多条故事线索交错在一起,预示高潮即将到来时的确变得有些凌乱,再是一场来势凶猛的武斗,一个意犹未尽的结尾,而光这些就已经用掉了155分钟——超乎标准剧情片的一般合理长度。可惜,导演剪辑版本也只会是一个梦,到不了而会醒来的完美之梦。

 6 ) best film 2007 and best romania film since 89'

pure damn good!我真系好运赛阿 一年多罢看电影后 终于决定有限度的看些片子就看到这部啦

通过这部电影我看到了一个深爱自己祖国和人民的可爱导演 这不是加州梦而是导演自己的罗马尼亚强国梦
可惜导演不幸早逝 真是罗马尼亚电影的一大损失啊

这部电影表达了相当丰富的内容但导演并没有教导大家应该怎么做 即使最后结尾女儿上大学也不过是城乡差距的自然反映 算不得导演的寄托或是有希望的结尾

全球化悖论
真实的祖国乡村生活
城乡差距
青年梦
官僚政治
军人的责任
行贿受贿ABC
与教科书不一致的二战沉重历史
美帝国主义的五彩像
有黑恶势力背景的资产阶级与工人的斗争
招商引资到疯狂的地方基层官员
买办和帝国主义的媾和
把要搞倒的人扣上专制暴君的帽子 然后联合所有自以为不属专制阵营的人打倒前者的推行美式民主经典手法

不过如果你把这部电影当作最新的反美电影就大错特错了
时代不同啦 老头子想不通为何其他人都对美国人这么友好?
那是当然的 人民是最爱遗忘的 世界上有几个有他那样的童年创伤 有几个家让美国兵灭门了 不也就伊拉克正在死着几个人么 不也就一些美军基地附近几个妇女被骚扰一下么 大家还是津津有味的看好莱坞大片吃麦当劳不是 经济要发展人民要幸福的生活 华盛顿和施瓦辛格的画像摆在一起多么和谐阿

本地的地头蛇和外来的买办帝国主义哪个更邪恶凶恨一点?或者这么问吧哪个剥削的你轻一些?这么说是不是有点暗无天日?

女儿多次出逃显示着想与她的土财主爸爸决裂 而后在美国兵的手心上又只画了个小太阳 哈哈 有骨气的人才配活下去 傍大款的永远生不如死

罗马尼亚已经加入eu 路子是自己走的 前途如何不能靠别人 还是多唱国际歌吧

建议此片批转全中国供大家批判学习 记着一定要送下乡 给城市人中的大多数看他们没共鸣的

哦 对了忘说这部电影属于未完成的了 所以看完后你可能得眨眨眼
不过因为未完成所以是永恒 呵呵

 短评

虽然评论不是最佳 但是我很喜欢

7分钟前
  • Virgohi21
  • 推荐

未完成的电影,未完成的仇恨

12分钟前
  • apikoros
  • 推荐

1111

13分钟前
  • 微 曇
  • 推荐

节奏好慢。。。

16分钟前
  • RaymondChou
  • 还行

梦想遇到悲哀才转向现实,而现实不过是对悲哀的认可。

17分钟前
  • mmm
  • 还行

罗马尼亚崛起啦

22分钟前
  • 小巨
  • 推荐

很真实,很奇特的电影,都是为了一个梦而已

27分钟前
  • 小喆
  • 推荐

加州之梦醒时分

30分钟前
  • 皮皮鲁西西
  • 推荐

8.4

33分钟前
  • 冰山李
  • 力荐

狠就一个字,导演死了加个追悼分

38分钟前
  • gris-gris
  • 力荐

20070813 1930 Arts Centre

39分钟前
  • 公園仔
  • 推荐

里面调情那段我很喜欢

44分钟前
  • 大欣子
  • 推荐

伟大的电影,有大爱之作,这个导演有这么一部就足够了,伟大…………

46分钟前
  • iceman
  • 力荐

终于想起来名字了

48分钟前
  • monkeyeason
  • 推荐

恨不得打六分 是我最喜欢的一种讲故事的方式

50分钟前
  • 甲马不是马
  • 力荐

偏远小镇上人们,对于大城市的生活是怎样的一种渴望

55分钟前
  • hobby
  • 还行

什么垃圾电影嘛。看了简介以为会很好。讲美国外交的失败和不负责任。剧情搞来搞去,完全被带晕了。主题根本不突出,完全不知道有些片段的作用。就剪辑还可以,看得没断断续续的感觉。

58分钟前
  • Crown Steve
  • 很差

有多少悲劇是夢想的結果

1小时前
  • 一個死槍槍
  • 力荐

美国通讯部长级别的官员载着一列火车的军火去炸塞国,结果半路被欧洲第三世界小国拦截,已经是不可能中的不可能。然后官员还和铁路站长共情一番还要联合起来,简直是荒谬的不行了。就是在这种铺垫的不可能中我们顿然醒悟结尾的残酷是为何。现实就是美国部队以维和的名义到此一游,享受了小国乡村几日游的乐子,玩了女人跳了舞,享受一番又上了路。美国人把希望和欢乐带走,只留下罗马尼亚小村民内斗互砍。这才是现实。小地方的人们想有工作有前途,想拥有美国一样的梦。结尾让女主从美国大学回来,这种设置很有解读的意味。不过影片的大问题就是矛盾刻画的不够充分,特别是罗马尼亚自身内部的分化。

1小时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6/10,寓意深远,可惜亮点不足,故意用手提摄像机拍出晃动的感觉,看着有些头晕

1小时前
  • owen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