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瓦乔

剧情片英国1986

主演:尼吉尔·特瑞,肖恩·宾,德克斯特·弗莱彻,斯宾塞·雷伊,蒂尔达·斯文顿,奈杰尔·达文波特,罗彼·考特拉尼,迈克尔·高夫,杰克·布里凯特,伊莫金·克莱尔,萨迪·科尔

导演:德里克·贾曼

播放地址

 剧照

卡拉瓦乔 剧照 NO.1卡拉瓦乔 剧照 NO.2卡拉瓦乔 剧照 NO.3卡拉瓦乔 剧照 NO.4卡拉瓦乔 剧照 NO.5卡拉瓦乔 剧照 NO.6卡拉瓦乔 剧照 NO.13卡拉瓦乔 剧照 NO.14卡拉瓦乔 剧照 NO.15卡拉瓦乔 剧照 NO.16卡拉瓦乔 剧照 NO.17卡拉瓦乔 剧照 NO.18卡拉瓦乔 剧照 NO.19卡拉瓦乔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2:54

详细剧情

  影片是对性、犯罪行为和艺术的一种深思,导演成功地将影象和绘画这两件生命中重要的元素呈现出来,丰富地描绘出意大利传奇画家的一生。  本片是一部传记体影片。英国的先锋派导演贾曼也是一名画家,他怀着对卡拉瓦乔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的崇敬心理和对画家生活的浓厚兴趣,拍了这部关于艺术家生活片断的作品。本片的手法和题材不拘一格,从各角度都给人以新鲜感。本片获得1986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是英国1986年最卖座影片之一。

 长篇影评

 1 ) 够意思

想当年上美术史的时候,我问美术史的老师怎么评价卡拉瓦乔,她竟然说只在技术层面有一点意义。让我顿时对这门课就是失望了。

个人觉得卡拉瓦乔有很多米开朗基罗的影子,同样崇尚人性,而方向上略有不同。在技术上卡拉瓦乔更重视光感和戏剧感。这深深的影响了后来的一些画家。拿来跟米开朗基罗对比,其实我隐隐的觉得米开朗基罗在精神层面也有同性恋倾向。这可能是在潜意识的层面,他个人未必察觉。比如大卫的生殖器小的可怜,比如他画的女性都是男性的身体硬安上两个乳房,都是一种暗示。一种审美和性取向倾向。相比卡拉瓦乔,在这一点上就更加直接。你别看他画的油光水滑,你看那种意思真是再明显不过了。用现在的眼光看,男人把男人画得那么美,必有猫腻。

 2 ) FIFF27丨DAY2《卡拉瓦乔》:以绘画寄托灵魂的归宿,以死亡终结一生的荣耀,被遗忘

第27届法罗岛电影节第2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卡拉瓦乔》,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米米

艺术是生活的“反面”。

孟山

看jarman的电影,永远不缺的就是”美“,这部更是找到了绝美的载体,完美捕捉每一瞬间的”暗流涌动“;犯罪、爱情、艺术、肌肉的线条,光亮的汗渍,一切都变得美味可口,充满诗意;时空错乱的物品接连出现,实验真正的虚构

dama.W

油画般的色彩运用使得画面和卡拉瓦乔的画似乎融为一体。赤裸裸的暴力戏份也是贾曼的拿手好戏,包括最后刻画死亡,各方面都很精准。只是贾曼拍的东西不太好进入啊,他在这部传记中还没做到真假合一的地步(拜托,马拉之死真的很出戏)

Andrea

混乱的欲望与“圣洁”的艺术相融,用生命勾勒,以血肉上色。

一桶猫

贾曼把他的画布摆在了摄影机后 绝佳光影效果+油画质感+诗性旁白 美到人心颤;作为传记充分对人物进行解读 其中不乏宗教、哲学、意识流元素 蒂尔达惊艳得好像一件艺术品 叙事比较松散但并不晦涩

消亡之人

“所有的艺术作品都离现实经验很遥远。” 感觉导演只是觉得画幅画念首诗不过瘾所以用很多幅画和很多首诗拼成了九十多分钟的长片。 视觉上是享受的,可除此以外空无一物。我在帕索里尼的电影里总是感受到一种对于原始欲望与爱的虔诚,一种别无他法也无需他法只需要顺应本能的喜悦,相较而言,这部片子里只有对于性冲动浮于表面的美化,没有任何爱可言。 过分贫瘠的内容总是让美的形式也一下子空瘪起来。

快乐王子

油画般的质感

三色堇紫

浓厚的宗教意味,绘画艺术与实验影像的结合,思维和梦想的斗争,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服饰和场景布置很有特色,故事文本稍显空洞。画框外无尽的黑暗,黑夜袭来,烟烟燻黑清漆,在空荡荡的画室蔓延,燻染暮光,腹股沟处锋利的刀伤,使你喘息不止,当你最后的呼吸汇入星辰,一如生命之种,流淌在干燥的床单,你沉入黑夜,黑夜中,我漂浮在深沉如镜的湖面,沉静如回声,如你眸中的尘埃,你只一眨眼,我便旋转着,我深陷漩涡,穿过狂暴的深渊,海水不变的静默,泪水汇集,滴落,涟漪扩散至天际,超越虚无、火花、星辰,我爱你,胜过爱自己的双眼,我将纯洁的灵魂困于瓶中,毫无价值,像疯长的野百合,在罗马的祭坛上,无尽地歪曲与嘲弄,上帝诅咒你。以绘画寄托灵魂的归宿,以死亡终结一生的荣耀,被遗忘。

FranzCamus

宗教的 神秘的 猛烈的 炙热的 也是某种不知所云的。卡拉瓦乔所展现的 是充满了爱欲的美 是优雅的暴力美 也是肢体语言的美。

#FIFF27#第2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3 ) 祭坛之上 圣俗之间:天才卡拉瓦乔的灵魂与血液

画评家罗伯托·隆吉曾评论道:“没有卡拉瓦乔,就没有里贝拉、弗美尔、拉·图尔和伦勃朗;没有他,德拉克罗瓦、库尔贝和马奈将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

同期颇具影响力的伯纳德·贝伦森,也表示赞同:“除了米开朗基罗,没有任何一个意大利画家有如此大的影响。

卡拉瓦乔不遵循古典画派手法,不接纳任何既定的法则,而是大胆革新、虔诚地描绘平民的形象和日常生活。他是第一位将神圣的宗教题材用底层人民生活加以表现的画家,还凭“一己之力作”开创了巴洛克风格的先河,不仅在当时将现实主义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还对18世纪的市民艺术、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他天才的另一面,是暴力嗜血的一面,不论生前还是死后,卡拉瓦乔都备受争议。同时代的人认为“他的画里只有粗俗、亵渎、不敬和厌恶…他的内心阴暗,远离神的光芒和爱戴。

我不知道谁才是真的巫师,是那个乔装的女人,还是画她的你”


“灵魂与血液”四部曲

本文将天才卡拉瓦乔短暂一生分为四部曲, 带您了解其画里画外的“灵魂与血液”:

1.穷困潦倒 坐以待旦

2.虚中有实 万物有灵

3.祭坛之上 圣俗之间

4.跌下神坛 规训惩罚

祭坛之上 圣俗之间:天才卡拉瓦乔的灵魂与血液

卡拉瓦乔像,约1621年,by 奥塔维奥·莱奥尼 (Ottavio Leoni)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 (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1610)

1. 穷困潦倒 坐以待旦

1571年,卡拉瓦乔(起名同列奥纳多·达·芬奇——来自芬奇镇的列奥纳多)在意大利北部伦巴第省(Lombardia)卡拉瓦乔镇的一个中等家庭出生,父亲是侯爵弗朗切斯科·斯福尔扎一世的管家。[此时距离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4)去世仅7年,也是莎士比亚出生第七年,卡拉瓦乔死于1610年,比莎士比亚早6年]

西蒙·彼得查诺(Simone Peterzano,1540 - 1596)

1576年,距离卡拉瓦乔镇仅8公里远的米兰爆发了瘟疫。这场瘟疫在隔年的同一天夺走了卡拉瓦乔父亲、叔叔和祖父三个人的生命,只留下了他母亲照顾他们几个兄弟姐妹。1584年,13岁的卡拉瓦乔被送到提香的学生——西蒙·彼得查诺的画室做学徒。

1590年,卡拉瓦乔的母亲去世,于是他决定离开米兰和卡拉瓦乔镇。(事实上,关于他离开的原因有种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他与当地的卫兵发生了争执,因而被迫离开)起初卡拉瓦乔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1592年开始,他给朱塞佩·切萨里(Giuseppe Cesari,1568-1640,赞助人教皇克雷芒八世-教皇谱系上第233任教皇)做了助手学徒,探索和创立自己的绘画风格。这个穷苦落魄的时期,卡拉瓦乔为人所熟知的作品有《削水果的男孩》、《捧果篮男孩》以及他重病康复期间画的一张自画像《病中的酒神巴克斯》,病好后他便不再受雇于切萨里。

1592-1593 削水果的男孩(现有已知的卡拉瓦乔画作中最早的一幅) 意大利艺术史基础研究所藏

1593 捧水果篮的少年 意大利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藏

1593病中的酒神巴克斯 意大利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藏卡拉瓦乔到罗马的第一年就染病住院了半年。身穿白布衫、头戴着象征创造者的常青藤环的美少年巴克斯是卡拉瓦乔为自己作的自画像——迷茫的眼神、微张的双唇,苍白脸上流露出痛苦的表情,是对自己当时精神状态的真实且精准的表现。强烈的明暗对比画风已经在此时初现,为了加强现实感,卡拉瓦乔将画中的主角人物放在近景,加以强光照射,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主要人物身上,次要的部分则隐没在阴暗中,就好像要把观众拉入画布中一般。

离开切萨里之后,卡拉瓦乔的人生陷入低潮。但也在这个时候几个影响他一生的关键人物出场了:画家普罗斯佩罗·奥尔西、建筑师奥诺里奥·隆吉和艺术家马里奥·明尼蒂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奥尔西把他介绍给了有影响力的收藏家、隆吉更把他拉入了罗马街头的暴力争斗中、16岁的明尼蒂则成了他的常用模特和生活伴侣。在这个时期,他创作出如《女占卜师/算命者》和《纸牌老千》等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从一个主题人物的创作开始变成多人之间的新颖故事为主题。

1594-1595 女占卜师/算命者 法国巴黎卢浮宫藏

这幅作品是卡拉瓦乔首幅超过一个人物的画作,描绘的是少年被一个女占卜师欺骗——吉普赛女郎正淡定地撸走明尼蒂戒指。 此主题当时在罗马来说非常新颖,在之后超过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对绘画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记作家佩罗利记录道:"卡拉瓦乔此作是在宣示:只有'自然'才是画家的范本,不是古代不朽的雕刻或拉斐尔的绘画。"

1594-1595 纸牌老千,现存有超过50幅副本

纸牌老千生动地表现了不谙世事的少年落入纸牌骗子的圈套。这幅作品被认为是卡拉瓦乔的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杰作,当时吸引了弗朗切斯科·马里亚·德尔·蒙特枢机,不仅赞助他作画,也邀请他入住了枢机所生活的罗马夫人宫(Palazzo Madama,现意大利共和国参议院,以阿莱桑德罗·德·美第奇的遗孀命名,教皇谱系上第219任教皇利奥十世曾慷慨地把夫人宫给德尔蒙泰枢机住)。

2.虚中有实 万物有灵

卡拉瓦乔早期的这些画作中,主要人物都是看起来弱不禁风的英俊少年,这让他的同性恋取向饱受争议。他在这个阶段诗意、神秘、充满灵性的同性风格绘画创作中,摒弃了罗马盛行的戏剧性和古典主义绘画风格,坚定地延续了伦巴第风格中的朴素及现实主义风格。

1596 被蜥蜴咬中的男孩 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藏

1596 弹奏鲁特琴的少年 俄罗斯圣彼得堡埃尔米塔日博物馆藏

这幅作品中美少年身前的乐谱上有个字母“V”,是卡拉瓦乔的主顾银行家文琴佐·朱斯蒂尼亚尼侯爵名字的首字母(Vincenzo),这里还暗示“胜利之爱”。乐谱的大概翻译:“你知道我爱你,仰慕你…我是你的人”,“你为什么不献出你的身体”……

1597-98 年轻的酒神 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藏

据说这幅画是应卡拉瓦乔的资助人弗朗切斯科枢机之命所创作,也是他的自画像。他将神话故事中的人物用平常百姓的生活表现出来——在他面前的石桌上是一篮水果和一瓶红酒,少年伸手向观众举起一杯红酒,仿佛在邀请观众与之共饮。

1599 水仙少年 意大利罗马国立古代艺术美术馆

科尔西尼宫分馆藏水仙少年源自古希腊神话的一个英俊少年,他对自己的容颜非常痴迷,每天都要到一个湖边欣赏自己的美貌,有天他掉入湖水中溺亡。后来,在他落水的地方长出了一株鲜花,人们把它称为水仙花。这是卡拉瓦乔少有的、以古希腊神话为题材的画作。据意大利艺术史学家研究,画中少年低垂着头,两手撑成弧形,恰与湖水中倒影连成一个封闭完整的圆,不仅诠释了卡拉瓦乔自恋的倾向,虚实之间也暗示了其同性的取向。

3. 祭坛之上圣俗之间

16 世纪的宗教改革席卷整个欧洲,基督教新教主张自由理解圣经的教义,并向天主教教庭发起挑战。此时的天主教教廷已经远离信众,便希望通过累积的丰厚财产资助艺术发展,以彰显教廷的神圣,巩固其在基督教徒心中的地位。因而,以宗教为题材的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也成为艺术家走上成名之路的有效途径。

在1598年到1606年的不到10年间,也是卡拉瓦乔绘画创作成熟和活跃期,他突破了传统的宗教主题绘画风格,将以往教徒心中神圣的圣经故事创作成仿佛是发生在平民百姓家中、普通人都能目睹的真实事件,让圣人看起来“平凡且触手可及”。他用强烈的明暗对照法来表达画中主要的人物的情绪和行为的戏剧冲突性,借明亮光线传递圣经故事和圣人之光。

1598 - 99朱迪斯砍下霍洛芬斯的头颅 罗马国家古代艺术美术馆藏

以“斩首”为题材的作品,卡拉瓦乔画了12幅,《朱迪斯砍下霍洛芬斯的头》是最为著名的一幅。这幅画描绘了圣经旧约中的寡妇朱迪斯带着女仆前往营帐中,勾引前来攻打犹太人的亚述帝国主帅霍洛芬斯。朱迪斯将他灌醉后,亲手割下他的头。值得一提的是,据说画中被割头的霍洛芬斯是卡拉瓦乔的自画像,因为他自觉罪孽深重,所以想用此方式祈求得到上帝的宽恕。

意大利罗马法王圣路易堂孔塔雷利小堂 左:圣马太的蒙召 中:圣马太与天使 右:圣马太殉教

1599 年,卡拉瓦乔得到了为罗马法王圣路易堂孔塔雷利小堂La Cappella Contarelli创作祭坛画的机会,开始创作《圣马太殉教》和《圣马太的蒙召》。

1599-1600 圣马太的蒙召 意大利罗马法王圣路易堂孔塔雷利小堂左侧

《圣马太的蒙召》是卡拉瓦乔的第一幅公开作品。画面右侧阴影中,是侧身面对观众和耶稣的圣彼得,耶稣只露出了右手和一侧的面孔。围坐着的是一组玩牌的人,年轻的犹大在数钱,其余人看向耶稣和圣彼得。光从窗户照进来,仿佛上帝在召唤世人——圣马太蒙恩宠和召唤,出现在这道光束中最明亮的位置。

卡拉瓦乔超越了时代,仿佛电影导演一般将圣经故事生动的展现出来,除了色彩及强烈的明暗对比法,看画人仿佛都能听到画中的人物对话——当耶稣走进房间,指着马太说:“你!”圣彼得指着马太,似乎在疑惑:“是他吗?”而圣马太则指着自己,仿佛在问:“是我吗?”

1599-1600 圣马太殉教 意大利罗马法王圣路易堂孔塔雷利小堂右侧

这幅祭坛画中,卡拉瓦乔用了后来惯用的斜对角线构图方式和增强的明暗对照法,使得主题极富戏剧性:画中描绘出圣马太殉教的那一瞬间,现场各个人物生动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同时,卡拉瓦乔用精确的写实方式,把情感的强度提高到一个全新水平,仿佛观画人也感受到殉教现场的紧张氛围。

1602 圣马太与天使 意大利罗马法王圣路易堂孔塔雷利小堂中间

圣马太与天使是小教堂中间的祭坛画,是在上面两幅祭坛画完成的两年后创作的。值得一提的是,原本画中圣马太在与天使一起写马太福音(下图):一位赤裸着双脚的老人,正皱着眉头努力书写着,少年天使轻轻地引导着他书写的手,就如同老师指引学生一般。

1602 圣马太与天使 初版

但是当卡拉瓦乔将作品给订画人看的时候,订画人很不满意,因为这种寻常百姓般的故事表现形式让人觉得有辱圣人、对圣经不敬,所以卡拉瓦乔修改了这幅祭坛画。

1602 - 03 基督下葬 梵蒂冈博物馆绘画馆藏

卡拉瓦乔绘画的真实感在这幅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基督下葬》描绘的是耶稣被钉十字架死后,信徒们给他下葬的悲剧场景。从高处洒下的光,照在以耶稣为核心的人物身上。画中耶稣的女弟子抹大拉的玛丽亚(Mary Magdalene)眼中含泪、一脸悲伤之情,从她举起双臂的动作到其他人抱着基督螺旋形下降的动作,将个人物角色串成一个整体。前景中离“我们这群观画人”一步之遥、缓慢转身对着观画人的信徒的目光,瞬间将画中正在发生的故事与画外的现实联系了起来,仿佛观画人也正一同参与其中、悲恸地将救赎人们罪过的基督的身体放入墓中。

《基督下葬》是卡拉瓦乔最著名的祭坛画、也是他绘画成熟期最好的作品之一。同时代的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 1577-1640) 以及后来的印象派画家都临摹过此画。这幅作品曾在长达四个世纪不知去向,只留下 8 幅副本传世。直到 2014 年,意大利艺术史学家格雷戈里(Mina Gregori)发现欧洲一位匿名藏家手中的“副本”其实就是卡拉瓦乔的真迹。

1600-1601 年 圣彼得受难 意大利罗马圣玛利亚波波洛教堂-切拉西小堂

据圣经记载,耶稣在被审讯的时候,十二门徒之一的圣彼得因为害怕,三次都不肯承认与耶稣的关系。所以,在后来为罗马殉教之时,圣彼得因为自觉不配与耶稣同样的死法,便要求行刑者把他倒着挂在十字架上。他的头微微抬起,眼神惊慌失措,让观画人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他恐惧的情绪。

1605 圣母之死 法国巴黎卢浮宫藏

在《圣母之死》中,卡拉瓦乔所画的圣母玛丽亚不是像以往的古典绘画表现手法一样让她看起来像“唯美地在沉睡”,而是在同时代人眼中“过于写实”地将圣母苍白的皮肤、浮肿的身体和赤裸的双脚呈现给世人,让圣母看起来就“真的死了一般”。这幅画因为太写实而被教堂拒收(据说尤其让人无法忍受的是,卡拉瓦乔找到一位淹死的妓女尸体做模特来作画,有谣传说他曾是这名妓女的顾客)。

鲁本斯非常欣赏这幅画,他认为《圣母之死》是卡拉瓦乔最好的代表作之一,并建议曼托瓦公爵把它买了下来(后来这幅作品被英王查理一世买走,英王被杀后,辗转被太阳王路易十四所收藏过)。

通过宗教主题相关的死亡故事,卡拉瓦乔将笼罩着死亡的神秘之光揭开,大胆地把神爱、悲伤、恐惧和死亡带到人们眼前,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这是流淌在他血液中对于死亡的认知,也是他寻求灵魂救赎的一种方式。

4. 跌下神坛 规训惩罚

1606年,35岁的卡拉瓦乔在争执中失手杀死了一个名叫拉努乔·托马索尼的年轻人。为了躲避仇家他辗转从罗马到那不勒斯,又逃亡到马耳他,希望加入大名鼎鼎的马耳他骑士团以得到庇护。当时骑士团团长是画中这位阿洛·德·维格纳科特,正是此幅画像令卡拉瓦乔获得了骑士团勋章,顺利当上了骑士,他杀人的罪行也因而得以赦免。

1607 阿洛·德·维格纳科特画像 法国巴黎卢浮宫藏

1607 莎乐美收到施洗约翰的头颅

意大利那不勒斯慈爱山丘教堂刽子手把施洗约翰的头颅放在银盘上献给莎乐美,但她扭过头去,仿佛不忍直视。她在卡拉瓦乔画笔下表现出少有的纯洁而朴素的形象,与其他画家笔下的莎乐美截然不同(圣经故事中,莎乐美帮助她的母亲杀死了施洗约翰)。

1608 被斩首的施洗者圣约翰 马耳他瓦莱塔圣若翰副主教座堂祈祷堂

传说希律王为了讨好能歌善舞的莎乐美和她的母亲,下令把施洗约翰关入监狱并斩首。画中监狱院子的场景取材自马耳他骑士团刑法典中所记载的一所监狱。

这幅《被斩首的施洗者圣约翰》是卡拉瓦乔受马耳他骑士团委托,为瓦莱塔圣若翰副主教座堂祈祷堂所绘制的祭坛画,是他所绘制的最大的单幅祭坛画,同时也是唯一有他签名的作品,虽然是签在了鲜血中。

1608年8月,卡拉瓦乔在一次争斗中使一名骑士受了重伤,被捕入狱。12月,他被驱逐出了骑士团。于是身无分文的他逃到西西里岛后又回到罗马。

1610 提着歌利亚头颅的大卫 意大利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

《提着歌利亚头颅的大卫》讲述的是大卫用小石头打死了歌利亚,然后冲上去拔出歌利亚的剑,割下了他的头颅。这是卡拉瓦乔最后一幅自画像,画中两个人物都是卡拉瓦乔自己,面容姣好的少年大卫,似乎并没有胜利的喜悦,反而面色凝重且痛苦。他手中提着的歌利亚的头颅,面露狰狞。大卫手中的剑上刻着拉丁文的缩写:“谦卑杀死骄傲”。

这幅画作完成不久,39岁的卡拉瓦乔便染上了致命的热病,于1610年夏天客死异乡,人们一直没有找到他的尸体。他最亲密的朋友乔万·巴蒂斯塔·马里诺(Giovan Battista Marino骑士17世纪欧洲最伟大的诗人)将7月18日这天作为他的忌日,在他的葬礼上悲恸地献上了如下诗句:

大自然与死神残忍筹划,把你逼向绝境
大自然是如此害怕,怕输给你手下的每一幅画
与其说是你的画,不如说是你的创造
而死神是如此愤慨,因为你胜它太多
它的镰刀带走过多少人的生命
你就用笔刷重塑过多少”

 4 ) 让全部摄影棚里拍摄完成的影片丝毫没有压迫感

放映前说话的两个男生大概有着相当于La Femis学生会委员之类的身份。我发现面对这样的法语活动,我通常能够听懂开头的一些部分,到后来不是没有耐心,就是的确跟不上,就分神了,并且产生“我那么努力地听想要弄明白的如果只是你们法国人之间的无聊玩笑那岂不是很自找没趣”的想法。

频繁地出戏地看完了这部电影,但感觉相当不错。这部人物传记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对各种电影方式的大胆融合,而且因为声音设计上的卓越表现,而让全部摄影棚里拍摄完成的影片丝毫没有压迫感,反而营造了引人遐想的无限空间。Caravaggio其人其事其作品诗歌、音乐、绘画、暴力、爱情、现代文明、古老宗教各种元素结合在一起,而让Caravaggio更加剧本了神话色彩。

 5 ) Boy with a Basket of Fruit, 1593

每个人都像是最好时候的样子,之后水果开始腐烂。(所以起名废就这样了)

叙事分了两层,不算复杂,切换留下的空白多。

一边是华丽的历史细节,蒂尔达最令人难忘的一幕即是影片复原的Penitent Magdalene(1597),The Entombment(1603)堪乎神迹。一边又加了些奇奇怪怪的现代物,最后在老旧的墨绿皮卡前,灰尘满地,操着cockney的两个人,却上演了颇为古典的情杀悲剧,割断脖颈动脉也像是Judith Beheading Holofernes(1598)。

Penitent Mary Magdalene

Entombment

(这幅画是《基督下葬》,导演却似乎将其运用于卡拉瓦乔的葬礼;而在临终时,卡拉瓦乔却又选择了他钟爱的匕首而放弃神甫的十字架。)

片子几乎是和“死亡”意象共存。死人堆中奢靡淫乱的舞会,名宿耆老着了意大利的华装,神态却是18世纪堆高假发贴假痣的英国勋贵的样子;之后又有借红衣主教布景的Saint Jerome Writing(1605),虚空画独特的骷髅。

Saint Jerome Writing

导演也并不忌讳演尸体的演员呼气。毕竟电影本就不可能是真实的还原。

现在视为巴洛克先河的Boy Bitten by a Lizard(1593)倒不见。(不过也不好复原)

喜欢主教;痴情小助手皱眉出戏,最可爱的两处,搬着聚光镜差点睡着,看见画家和新欢玩闹后躲在床上披了黑袍子。小助手和表层叙事里的本堂神甫也有戏。(寸头助手扮相有点像The Calling of Saint Mathew(1600)画面最右戴帽子的男人。)

装什么萌!

贾曼还是喜欢蓝色,画家临终前的幻觉都是蓝色的。

ps.我也想要美少年给我读书。

 6 ) 也许是我水平太低没看懂

总体而言很意识流的一部片子,画面很美,整个电影背景笼罩在天然的油画氛围中,色调也很协调,似乎呼应卡瓦拉奇油画的那种明暗分明的色调。但是由于故事情节是两条时间轴的穿插,看得云里雾里。细节方面,影射什么全都体会不到了。总之,是我水平太低,看不懂。还是滚去看2022年版本的电影吧!

写不出更多的感想了啦!因为实在觉得无法体会导演的良苦用心

 短评

男人被金币收买,女人被华服收买,艺术、美貌,甚至爱情最终都可能是收买(抑或售卖)的筹码。然而人性的吊诡之处在于,那些我们总以为我们可以利用的东西,最终却将我们给利用了。#大银幕上看这部电影真的好美!上帝是公平的,长得好看的人总是更蠢。#

6分钟前
  • 惘然
  • 推荐

4+ 170619@影城1厅 重看修复 “No hope, no fear”"i sought him but found him not" "drawn in the water of forgetfulness" "All art is against life experience" "invade the eternity" 生之欲与死之难纠缠全篇 构图入画 旁白如蓝 大量近现代道具和音乐的介入 照亮巴洛克恒久的光泽和黑暗 #SIFF20

8分钟前
  • mecca
  • 力荐

影片恰如蒂尔达斯文顿那张脸,摩登与古典并存,导演拍的是卡拉瓦乔,却仿佛预言着自己的生与死,每一帧都如油画般惊心动魄,实在美不胜收,豆叔又没逃脱必死魔咒,心疼

10分钟前
  • 突然粉碎
  • 推荐

86年的片子。17世纪的卡拉瓦乔。爵士乐。地球仪。计算器。摩托车。杂志。摇滚乐。西装保镖。马拉之死与打字机。文艺复兴的毒药。痛苦的时尚。有时候看似不相容的组合会成就最完美的事物。

14分钟前
  • Strawberry Ju
  • 推荐

画面一流,情节不知所云。真的……很认真地看了,但是完全不知道片子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17分钟前
  • 玑衡
  • 还行

诗歌、油画与电影的完美融合。1.贾曼不仅还原了卡拉瓦乔的多幅名画(并反复呈现雕塑般的模特与作画过程),更在布光、调色与摄影质感上尽全力契合于卡拉瓦乔的作品风格,每一帧都令人沉醉。2.双线交叉叙事:弥留之际的画家与卡拉瓦乔由成名到痛失两爱人的人生历程。诗性旁白充满哲思,饱含情感。3.独属于贾曼的修辞策略:在高度贴近原画与历史场景之余,大胆置入几件不合时代的现代物件,如计算器、摩托车、电灯&彩灯、香烟与打字机(顺带cosplay大卫的[马拉之死]),既产生间离效果,又彰显出一种超越具体年代的永恒性。4.虚构了卡拉瓦乔、拉努奇奥与莱娜间相互爱恋的三角关系,这亦是贾曼的私人印迹。5.墓穴里的狂欢&两次杀戮,透现出爱与死的合一。6.死亡与哀悼的结尾至为动人,伴着圣乐,童年与中年的画家相拥。7.星星是穷人的钻石。(9.5/10)

2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我心目中的卡拉瓦喬不該這麼正經這麼君子和苦大仇深的瘋癲,酒神式的瘋狂該是輕盈一些的。垂死時拼勁最後的力氣拒絕十字架的庇佑,還是那把銘刻no hope no fear的刀更合他心意,這是最打動人的段落

23分钟前
  • snowark
  • 还行

Too narcissistic yet how truly artistic... The film is a perfect homage of Caravaggio's paintings, perfect use of chiaroscuro, exuberant colors and of course sexual innuendos

28分钟前
  • Macmania
  • 推荐

#SIFF#重看,4.5;我的生命如此辽阔,不仅献身于力与美;镜头质感如油画,光影美妙无比,艺术与生命的较量,肉身泛着血色的光泽,唯有死亡才有资格宣判定局;旁白满分。

3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有时候,互相排斥的事物,往往最美” 为美而生,为爱而死。每一帧都是油画,天使的性,赏心悦目。贾曼赋予每个演员都成了美人胎儿~

37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很先锋性的实验电影。德里克·贾曼移除了诗歌、绘画与电影的体裁屏障,将狂乱复杂的感情讲述得诗意喷薄,阴柔与阳刚泾渭分明的审美很合我胃口。比起去年的“透纳先生”显然是更胜一筹~

3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加曼也是喜爱的导演之一。男性美终于可以消除权力的阴影,直接坦呈

39分钟前
  • 寸言土
  • 力荐

卡拉瓦喬的繪畫與故事融合完美,不過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傳記片,新舊時代背景的混搭,這也許會在考究控嚴重扣分的部分,但是弱化了時代背景反而給人一種時空穿越的感覺,古典之美與現代表達之間架起了橋樑。現在無比女王的Tilda Swinton,曾經也有那麼少女的感覺。#SIFF2017#

43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推荐

先看了意大利2018年的纪录片《卡拉瓦乔:灵魂与血液》,了解了画家的主要作品,再看这部1986年美国人拍的传记片就好懂一些了。但是电影编导还是很有自己个性,将超现实手法用得很前卫。影片用垂死前的挣扎和从小学画、成名两条线交错进行,画家与男女模特的心理纠葛成为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八十年代还是用胶片拍摄的时代,影像、服化、布景还原及创造虽不如今天自由、方便,但想象力出色,处理得极富张力。我下载的版本也只有不到2G,可影像看着比数字时代的作品还精彩、悦目。传记片既是史实的演绎,又是现在作者的表达,本片以后者为主。据说还有一部2007年意大利人自己拍的该画家传记片,也要找来看看,对比一下,有趣!

48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原始欲望与仪式感,与帕索里尼有着亲缘性,但《卡》中每一帧画面都因为带有油画质感而十分精致考究,相比电影来更似如同雕塑般纯粹的造型艺术,对于卡拉瓦乔作品与构图的高度还原,反讽圣经的诗句插入构成音画分离,狄奥尼索斯式纵欲与亵渎,不符合时代物件的出现消解了过往与现代的藩篱。

53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很小的时候读希腊神话,彩页上第一次见到卡拉瓦乔的酒神,大惊艳。 典型的Derek Jarman,诗意的旁白,用色饱满,Tilda阿姨从提香的画中走来。还有他永远无从摆脱的蓝色,blue sky blue lust blue doubt blue delphinium.

56分钟前
  • 野次馬
  • 力荐

典型的英式仪式感影像美学,色彩到构图高度还原文艺复兴气质,对于油画的影像搬演。说是传记片,更多是通过颉取生活片段完成贾曼对于卡拉瓦乔的个人化解读:性、原罪与艺术关系的重新审视。大量集中于展现内在与人物关系纠葛,对于社会背景处理并不深入。人物挖掘角度颇有新鲜感,总体感觉停留于猎奇。

1小时前
  • 刘德龙
  • 还行

不消受得了Jarman 刻意的艺术痕迹过重 把电影拍成精美艺术品反而变得廉价 换句话说就是装X

1小时前
  • 兮称
  • 还行

不是英语对白会更好,看时联想到了让·科克托的《诗人之血》。和画家有关的死是美的。

1小时前
  • Virgil
  • 推荐

卡拉瓦乔的光与影、明与暗、冲突与自戕。在匕首上刻字:No Hope,No Fear. 贾曼创造性的历史观:口角误杀变成情杀,圣马太殉难中口衔金币的罗马士兵。抽离的仿画,入扣的扮演。致绘画史上始终被低估的真性情,卡拉瓦乔。

1小时前
  • 水仙操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