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好人

剧情片美国2006

主演:乔治·克鲁尼,凯特·布兰切特,托比·马奎尔,戴夫·博沃,罗宾·薇格特

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

播放地址

 剧照

德国好人 剧照 NO.1德国好人 剧照 NO.2德国好人 剧照 NO.3德国好人 剧照 NO.4德国好人 剧照 NO.5德国好人 剧照 NO.6德国好人 剧照 NO.13德国好人 剧照 NO.14德国好人 剧照 NO.15德国好人 剧照 NO.16德国好人 剧照 NO.17德国好人 剧照 NO.18德国好人 剧照 NO.19德国好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5:04

详细剧情

  杰克(乔治·克鲁尼 George Clooney 饰)是一名来自美国的战地记者,充满了鲜血和硝烟的一战结束后,杰克终于能够重新回到前线,报道波茨坦会议的相关新闻。不过,杰克此行还有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寻找与他曾经有过一段短暂情缘的德国女子莱娜(凯特·布兰切特 Cate Blanchett 饰)。奇迹般地,杰克和莱娜重逢了,之后,杰克得知莱娜那失踪已久的丈夫艾米尔(克里斯蒂安·奥利佛 Christian Oliver 饰)被卷入了复杂的政治斗争之中。  一名美国士兵被枪杀的案件让杰克意识到事情必有蹊跷,他几次想要调查,却遭到了军方的阻挠和警告。与此同时,杰克的好友帕特里克上尉(托比·马奎尔 Tobey Maguire 饰)所表现出的异常举动亦传达出了某些秘密的讯息。

 长篇影评

 1 ) 悲悯又残忍的《德国好人》

影片里有这样一出特写:乔治.克鲁尼和凯特.布兰切特扮演的一对情侣在黑暗里相拥,固定镜头等待他们慢慢转向彼此的脸,浓密的睫毛在黑暗里形成完美的剪影,无声地诉说欲罢不能又欲说还休的复杂感情。给残酷战争里飘摇动荡的心境以短暂安放的慰籍。这部影片叫《德国好人》又译《柏林迷宫》,纯黑白片,拍摄制作手法也是按40年代黑白片的方式来的。是一部精美、复古致敬《卡萨布兰卡》的二战电影。 凯特.布兰切特扮演的莲娜是一个魅力非凡的女人,身为家人被屠杀殆尽的犹太人,纳粹党卫军妻子的身份使她得以存活。为了生存和离开柏林,她出卖肉体。丈夫身为火箭专家的助手并掌握朵拉集中营的秘密文件使得美俄军方的视线都围绕在莲娜周围。这时,莲娜与她的旧情人美国战地记者杰克再次相遇。莲娜为了在离开柏林前做一件好事赎罪,而杰克在全力帮助莲娜的过程中逐渐抽丝剥茧,他不但发现了朵拉集中营的罪恶,还知道了莲娜档案里一段黑暗的历史。大雨滂沱的夜,一样的机场分别,惊愕的杰克看着冷艳的莲娜登上飞离柏林的飞机。但相较于《卡萨布兰卡》光明希望的结局,《柏林迷宫》就显得灰暗绝望多了,因为即便登上了飞机,也“没有人能真正逃离柏林”。 凯特扮演的莲娜古典、瘦削、苦难、沉郁、辣手、悲悯。是守护天使,又是黑翼杀手,是犹太人也是纳粹,是战士也是罪犯。战争加诸于身的种种伤痕,以及无奈之下沦为杀戮工具的选择,莲娜角色的矛盾、复杂、冲撞、燃烧、绝望可想而知。她演得好极了。 《卡萨布兰卡》以大篇幅的密集对话展示剧情,《柏林迷宫》则用多段人物内心独白推动故事发展,对话隐忍、节制,这也很符合片中人物的时代背景、境遇和整个片子的灰暗基调。摄影机更多地捕捉人物表情神态静或动的细微变化,乔治.克鲁尼与凯特.布兰切特很登对,可谓一对银幕璧人。片中的柏林满目疮痍,粗砺的黑白胶片质感的画面显出一种别样的暴力美学。凯特的裙子、包和自行车充满复古符号的美感。 尽管没能引起太多的关注,但它仍不失为一部好看的电影。 而《卡萨布兰卡》这样的经典影片也值得我们再次回顾。 并且我们对战争的反思将永不停息。

 2 ) 做过坏事的好人

“没人是清白的,更没有什么好人,这里的每个人都做过坏事。”

——杰克(乔治·克鲁尼饰)

今天凌晨看了史蒂文·索德伯格导演的《德国好人》。这是一部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复古的片子,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似乎是在向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好莱坞经典黑色电影致敬。

索德伯格的片子我看的不多,之前主要也就看过“罗汉”系列,其他的几部片子有些看了二三十分钟就没看下去,他不算是我特别喜欢的那类导演。《德国好人》这片下在硬盘里已经好久了,这段时间也是不知道看啥片了,鼠标来回游走最后锁定此片。

本片又名《柏林迷宫》,融合了悬疑、谍战、爱情等元素,故事情节源自约瑟夫·卡农的同名悬疑爱情小说,由乔治·克鲁尼和凯特·布兰切特联袂主演。

影片的主要内容如下:

为报道波茨坦和会,记者杰克(乔治·克鲁尼饰演)来到战后的柏林,旧地重游,断壁残垣的景象令他恍惚,因为曾在此地,他将至爱遗留。

去机场接他的美国大兵杜利(托比·马奎尔饰演)是个外型单纯漂亮内心却十分阴暗的家伙,为了钱,他可以和任何人做交易。而杜利的女人竟然是自己曾经的爱人莱娜(凯特·布兰切特饰演),这令杰克始料未及。历经坎坷的莱娜并不期许和杰克重逢,战争使她的家庭支离破碎,丈夫“下落不明”,自己沦为妓女,并曾惨遭苏军强奸……过多的不幸摧毁了她所有的信念,她急于离开柏林。而此时,杜利也逐渐发现了莱娜的一些小秘密。

杜利在去苏军占领区做交易时被杀,口袋里的10万现金不翼而飞,诸多的疑点促使杰克开始找寻真相,并且发现很多线索都直指莱娜,而莱娜却一直在对他撒谎。

战争让很多人有了无法启齿的隐秘,曾经为了活命,莱娜出卖过犹太同胞,为了活下去,她出卖了自己的信仰和灵魂,她自嘲:“什么都推给战争,可真是个好主意!”然而这次,她计划做一件重要的事,即帮助被多方追查的丈夫布兰特(克里斯蒂安·奥利弗饰演)离开柏林。

原来,布兰特曾给做原子弹试验的教授当副手,为了试验的进行,教授曾唆使手下在罪恶的朵拉集中营非法使用犹太劳工,致使施工隧道里白骨累累。布兰特记录下了这一切,并计划适时公布于众。战后,教授答应到美国工作,条件是要找到知道真相的布兰特。苏军方面获知了一点线索,也对布兰特产生了兴趣。

为了帮丈夫逃离柏林,莱娜先是搭上了杜利,杜利死后,她开始利用杰克。然而最终,丈夫还是被杀了。片尾,杰克和莱娜转呗离开柏林,在雨雾中,登机前,莱娜告知了杰克她那段最污浊的“历史档案”,杰克任由莱娜独自离去……

不管是二战废墟背景下的柏林、还是纠缠于各方势力间的男女主角,本片的核心还是关于人性这个永恒的话题。作为本就是犹太人的莱娜,为了生存,不顾自己母亲、姐姐等的生死,在战争期间嫁给了拥有党卫军身份的布兰特,以此获得了其他犹太人所没有的生存特权;而莱娜在战争期间还做出了一件最肮脏的事,就是向党卫军举报了十二个犹太人,用他们的性命换取了自己的性命。而在战后,莱娜看似保护自己丈夫,其实是为了保全她自己。布兰特对于莱娜而言,在战争期间,是使身为犹太人的她免于被送往集中营的庇护;在战争结束后,是她期望跟随火箭专家前往美国的跳板;在美国人决定除掉布兰特时,又让她获得洗脱罪名离开德国的筹码。

生存,一切都是为了生存。

莱娜这么一个女人,背弃亲人,出卖同胞、漠视罪行,卖身为娼,为了活下去,做出了一切看似必须的选择。而在这个过程中,她自己也在不断的失去,失去自己的情人,失去自己的爱人,也失去爱自己的人。最后,莱娜还不忘给爱她的杰克以致命打击,把自己深埋的污浊历史说给了杰克,此时,莱娜也不管呆若木鸡的杰克了,独自上了飞机,终于实现了自己逃离柏林的夙愿。

从这个故事来看,影片也具备传统黑色类型电影中“蛇蝎女人”一类的特征。

下面来说说影片的制作本身。

在文字一开始我就说了,该片是一部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复古的电影,感觉就像是一部在二十一世纪制作的,却拥有好莱坞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经典黑色电影风格的影片。

索德伯格希望影片整体都采用好莱坞老式电影的方法来拍摄,他甚至禁止摄影师使用现在非常流行的变焦透镜,改回过去使用的那种需要调焦距的镜头。此外,片场只能使用白炽灯,这种粗糙、不自然的光源正好可以加重画面的颗粒感。同时索德伯格还不让使用无线麦克,导致片场所有的工作人员只能用耳语轻声地说话,以免影响影片的拍摄质量。录音也是用最老式的方法:工作人员要将麦克固定在支架上,然后举到演员们的头顶上,这种做法就逼着演员在念台词时,几乎是用喊出来的。

该片的记录材质我没有查到资料,可是从画面的感觉来看,很有可能是直接使用的黑白胶片拍摄。这一点和科恩兄弟在2001年拍摄的黑白电影《缺席的人》(特别说一下,这片算是我最喜爱的几部电影之一)不一样,当时罗杰·迪金斯用的是当代最常用的某种型号的彩色胶片,并在后期转制成黑白。迪金斯给科恩兄弟的意见是,即使拍摄黑白影像,他也推荐使用彩色佳片拍摄,因为数十年以来,胶片的材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现在的彩色胶片拍摄能获得更突出的画面效果,拍完后,后期直接转制成黑白就是了。

而《德国好人》这片,索德伯格是想完全的复古,就是想复制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经典黑色电影的那种质感,强烈的光影,独特的氛围,所以要是他们直接用的黑白胶片也不奇怪。而那个年代的黑色电影是我最爱的电影类型之一,所以,我喜欢此片也不奇怪。另外一点就是,该片的黑白影调显得很厚重,黑与白都很“实”,明暗对比强烈,这一点与经典的黑白电影也是一脉相承的。我前面说到的《缺席的人》的黑白影调就显得要“灰”一些,黑白对比没有那么极端,“浓度”要要低一些,因为《缺席的人》并不是一部纯粹的复古电影,而是一部有不少创新的二十一世纪的新黑色电影。

影片的画幅比为经典的1.33:1,现在的电影院已经没有这样的放映设备了,所以影片仍然是在1.85:1的宽银幕影院上映,画面两边无法填充的部分用黑边代替。

我要说的是,该片的摄影的确很出色,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经典黑色电影的那些独特氛围,强烈的明暗对比,恰当的仰拍镜头,甚至于在莱娜的某些近景特写上可能也采用了传统的镜头前加纱的方法,把布兰切特的面部轮廓拍的美轮美奂。

说到该片向经典的好莱坞黑色电影致敬,我看完片子后,发觉该片借鉴致敬的经典影片不少,比如片中大量废墟的镜头和下水道场景,像极了卡罗尔·里德的《第三人》,而莱娜不少的仰拍特写镜头又像极了比利·怀尔德的《日落大道》,而影片的结尾最为明显,大家都说是翻版的《卡萨布兰卡》,其实影片的整个故事基调也像是翻版的《卡萨布兰卡》。

影片的叙事结构也比较有特点,分别用片中主要的三个人物的视角来呈现,前半段是塔利的视角,中间部分是杰克的视角,最后部分基本是莱娜的视角,编剧和导演用这种“接力棒”的方式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同时,在每一个部分里,都主要从其中一人的视角出发,也加强了故事的迷惑性和悬疑感。

影片的配乐也是地道的经典黑色电影感觉,以弦乐为主,配以少量的鼓点,随着情节发展,时而低沉,时而高亢,不断地蜿蜒变化。

索德伯格还将影片的拍摄局限于片场和有限的外景地,并借用了一些资料影片,其中的一些镜头是比利·怀尔德和威廉·惠勒在战争刚结束不久的柏林拍摄的,这些珍贵的史料不仅为影片提供了历史背景,还有助于确立影片勿庸置疑的真实基调。

本片的两个主演在我看来,布兰切特在片中的演出要好于克鲁尼,当然,这也跟一些表现女主角的柔化的光影强烈的特写镜头有关。布兰切特高耸的颧骨,紧致的面庞实在是很适合这种乱世女子的形象,气场强大的她塑造出了一个冷面无情却又略带纠结的莱娜。最重要的一点,本片是一部完完全全的复古电影,而布兰切特在片中真的展现出了四十年代好莱坞女演员的表演方式,略微夸张的眉宇动作,深邃的眼眸,同时还有那么一丝骨子里的怜弱。

而克鲁尼在片中的演出,算是中规中矩,感觉和黑白片中那四十年代的形象气质有点距离,特别是克鲁尼的眼睛在与画外角色或情节相碰撞时,我总是觉得那个眼神的转动有点做作,有点大,带有一丝喜剧角色的感觉。

总的来说,《德国好人》是导演索德伯格所做的一次还算不错的尝试,原汁原味的经典复古配方给影片带来了独特的观影体验。在影片的叙事上,个人觉得稍显凌乱,特别是片子的前半部分有一点乱,但越往后影片的情节越是集中,结构也更加顺畅。虽然本片在网上的评分并不高,我觉得这是因为影片形式风格的原因,就我个人而言还是比较喜欢的。

 3 ) 男人害怕坚忍的女性

这部片子初看有点莫明其妙,甚至凯特故意说的蹩脚的英语都让人感到这部电影似乎太过于矫揉造作了。
然后看到最后,听到事实真相后的杰克选择了离开,孤独的蕾娜一个人走向飞机,忽然想到,如果这时出卖的人换成是杰克,蕾娜会离开他么?从一般电影的规律来看,似乎是不会的。经过一番救赎,温柔的女性总是会容忍男人做过的一切,即便是再可怕的事情。而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他可以为她冒极大的风险去做任何事情,而一旦发现对方已非自己所想,甚至变得更加坚强和黑暗,他再没有勇气去做任何的努力了。就像苔丝的丈夫可以越轨,却不能容忍妻子和他一样犯下了过错。正如蕾娜在剧中所说,男人只希望女人在他的怀中哭泣,而害怕一个懂得用枪的女人。
我并不关心那些国家之间的争斗,说到底,那些都只是一些背景而已,政治的丑恶我们并非在这部电影中才见到,如果说这部电影能够让我们有些思考,那也许是我们是否有勇气接受一个黑暗的女人,如同一个黑暗的男人一般。

 4 ) 柏林,1946

老帅哥乔治.克鲁尼是个战地记者,停战后来到柏林寻找老情儿凯特.布兰切特,企图鸳梦重温。可惜事与愿违,凯特已经成了暗门子,还是乔治的司机托比.马奎尔的小姘,更糟糕的是膀大腰圆的乔治竟完全不是托比的对手,被暴捶一顿后托比小两口扬长而去。不过转天乔治发现托比被杀死在河边,包里还有一捆钱。情敌死了到不一定是坏事,情儿丢了可真让老乔治上火。不过乔治也不是省油的灯,辗转一番就掏了凯特的老窝,只是还没等两人重织爱火,老乔治就发现原来凯特生死不知的老公是一纳粹飞弹专家的助理,现在专家的研究资料可能在就凯特手里,这是老美和苏俄志在必得的尖端技术情报。每个跟乔治认识的人都劝他不要再跟凯特扯上任何关系,因为保护凯特相当于跟国家机器对着干,可是乔治不听,他不但还爱着凯特,更怀疑事情另有隐情。于是,就象一个巨复杂的拼图,老乔治在不断被各股敌人暴珁、老情儿还多次落跑的情况下一点点接近了真相,发现“德国好人”原来是手染几千人鲜血的刽子手,而拼图的最后一块——凯特,其实也有巨黑暗的过去。最后,老乔治搞清了所有事情,却落得个黯然神伤。
看这部电影的开头象《马耳他之鹰》,也有类似的死亡事件。看脉络象《第三个人》,找人,根据各种踪迹,去过的地方,接触过的人,做过的事情,结果找着找着,线索的另一头抻出其它的事和其他的人。故事的人物象《卡萨布兰卡》,一厢情愿的痴心汉子最终帮助心上人逃离,机场的分别与《卡》何其相似,说致敬吧,不知道致敬什么,说戏仿吧,主题又是如此沉重严肃,也许导演索德伯格厌倦了电脑特效、快速剪切甚至蒙太奇,就想再现电影工业那朴素、简单但是令人回味的黑白胶片时代。
“德国好人”指那些罪行累累的战犯,因为掌握着尖端军事技术可以成为未来世界里强国称霸的筹码,所以罪行被一笔勾销,甚至还颠倒黑白,摇身一变成了推动人类进步的功臣,电影采用这个名字和使用黑白胶片也是对是非混淆黑白不分的反讽。

 5 ) 德国好人

“金钱,让你回归自我。”塔利(托比•马奎尔饰)的画外音盖过银幕上他与莉娜(凯特•布兰切特饰)的做爱场景。他们的动作是粗暴冰冷的,而塔利的声音,粗暴冰冷更甚。这是二战后的柏林。
将《德国好人》归为“实验电影”一类是毫不过分的——影片乍看下是像一部投资160万的小成本犯罪片,使用非职业演员;而实际上,它花了华纳公司3200万美元,强大的演员阵容里包括两位奥斯卡奖得主和一个蜘蛛侠。
一次多么彻底的对早期黑色电影的回归:黑白胶片,固定镜头摄影,麦克风挂在演员头顶的天花板上。影片中的布景和细节都是在严格复制40年代的景象,而朴素平缓的运镜显然是《卡萨布兰卡》式的。索德伯格坚持不启用任何电脑特效和花哨的蒙太奇,正如影片中托比•马奎尔所言:“别耍诈。”在这个几乎任何事物都能够被虚构的时代,这种行为笨拙得近乎荒谬——“一次不入流的影像实验。”当然了,也有好处,比如说让大家看到,没有海斯法典的制片厂时代黑色电影是什么样子。
生活在大屠杀、广岛和长崎的阴影之中的黑色电影的创始者们——他们可以是所有欧洲移民——比任何前辈们都清楚,深藏于人性中的邪恶有多黑暗,但《德国好人》化解了这种丑恶,用痛苦的方式——电影给出了痛苦,还有,对痛苦的抵抗、镇压。与和解。
英雄是唯一的理想主义者。克鲁尼扮演的美国记者在柏林寻找自己的爱人,整个故事酷似经典黑色影片《第三人》。他穿过柏林,穿过回忆,穿过自己的爱人。悲伤和失望浸透着她——她的生活贯穿过去的痛苦体验。这是那个时代的主题——
“Anna从远处走来,就在大道中央,然后她经过他,径自走了。”(《第三人》)
但《德国好人》与《第三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影片展现了彻骨的痛苦和辛酸,但并非全无希望——爱情并未死亡,与过去的决裂也不是毫无可能。这样的处理使貌似疏离于现代的《德国好人》在本质上与时代保持一致,如果说《唐人街》是70年代人眼中的30年代社会,《德国好人》则是40年代投向现代世界的复杂目光。
影片并未将现代的疯狂散漫带入遥远的黑白时代,而是将那个时代的绝望和宿命注入混乱的当今世界之中。片名本身就带有讽喻的矛盾感:片中的“德国好人”,恰好是罪行累累的刽子手,凭借手中的尖端军事技术,被洗刷成清白。
 在这个充斥着虚拟的感官刺激的世界,在这个形式大于内容的世界,影片的票房惨淡是可以预料的,奥斯卡奖也对它无丝毫眷顾,但史蒂文•索德伯格,在过去的17年间拍过16部电影的他,显然还记着奥逊•威尔斯对电影的纯真描述:“这是男孩子们有过的最大的玩具火车。”
《德国好人》,一部干净利落的黑色电影,出自好莱坞最勇敢的导演的手笔。

 6 ) 几点存疑

看了一遍,大致的意思是懂了,但一些细节方面的东西就是搞球不懂。于是看大家的评论,一些说的还很是有道理的,但没有找到我需要的;而更可恨的是电影的介绍里面,说什么俄国人绑架了那个GR的导弹专家,美国咋咋地,倒把我整糊涂了。。。

于是乎,选跳式的重看,解决了些疑惑,但又出现了新的疑惑,特此记录下来,待下次重看时做个参考吧。。唉,谁让我是个偶尔追求完美的人哦,在今年这个7月半,在今天这个鬼节。。。。
1、凯特·布兰切特到底说的哪些话是真话?哪些是假话?
   开始大部分说的是假话,主要来说(只说关键点),对乔治·克鲁尼说的关于朵拉集中营的事是真话,以及最后说她的档案中告发了12个犹太人的事是真话;而她对泰绎队长说的她的真正目的——即想逃出德国而不顾其丈夫——是假的,从其最后保护其丈夫可以看出,她还是“爱”着他的。

2、这里面哪些不是想把罪人变成德国好人的,即还原公正的?
   除了乔治·克鲁尼演得那个不像记者的记者(或许战争年代记者就党卫军这个吊样),值得商榷的就是那个泰绎队长了。第二遍看懂了。。。他确实是专门负责的为那些“德国好人”定罪的(为泄心头之愤,将六个已判坐牢的家伙吊死了),但可惜被领导抓到了把柄,只能出卖了信任他的凯特·布兰切特。。。

3、那个Paper究竟在哪?
   导弹专家的助理死后,在医院里美国佬仍然在向凯特布兰切特询问Paper,看来他们没有得到;而乔治克鲁尼质问泰绎时表示Paper在他那儿,那个SB队长貌似信了。。。
   但,电影最后飞机送行那段,凯特布兰切特说Paper在她的包中,我想她是说谎的:如果她没有交出那个Paper,美国人会放她走吗?但也有可能确实Paper在她手里,开始她交给乔治克鲁尼,而后来乔治克鲁尼整了个备份或者交了个假的给美国佬,这样她才能拿到通行证?
   到底在哪?Who knows?就看作者怎么遍的这个故事了。。。或许什么时候要找原著小说来看看罗。。。

整个氛围是虚伪的,谎言无处不在,悲哀。。影片中好像俄国佬说的话倒是真话,没有那么多的虚伪,他们卷走财富,美国佬则想卷走人才。

想想中国当时真的是太老实本分了,狗日的小日本,倒利用这个倒打一耙。。。小日本必遭天谴,一个小海啸,搞定。。。

 短评

这样一部彻头彻尾 全方位的黑色电影致敬之作,不要管他是否太过形式主义不要管他存在的意义,身为这类电影的影迷,我满心欢喜。

2分钟前
  • 马西吼吼吼
  • 推荐

北非谍影的复刻版

3分钟前
  • 一贼
  • 还行

这个致敬真的不尽人意啊。。。

5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连比例都崇古的仿黑片。可惜,克鲁尼依旧克制不住自己那挑逗轻浮的表情,根本演不出硬派私侦内核(表面身份是战地记者)的愤世执着;布兰切特的角色悲情绝望设置太多,淹没了黑片女主所必备那种神秘危险维度;马奎尔的问题则是当年蜘蛛侠第三集就落下的病根:受限于过分的娃娃脸和纯情眸,他几乎驾驭不了类似低素质坏脾气的负面险恶人格!三位主演的错选和诠黑平庸感如此醒目以至于都不太想在也肯定存在这样那样问题的故事和风格层面上再去褒贬索德伯格什么了……两星半。

9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悬疑,怀旧

10分钟前
  • donna
  • 力荐

太复古了……

12分钟前
  • 17950
  • 还行

索德伯格的非主流总是玩得很有风格。本片的特色就是复古。故事复古。强大的卡司也非常适合这些复古的角色。比同期的《特务风云》好看多了。8.5 out of 10

16分钟前
  • 我呼吸的空气
  • 推荐

和《黑皮书》有些相似。

21分钟前
  • 空羽
  • 还行

很迷惑地看,基本看不下去

25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还行

索德伯格自己逗自己玩呢,不过这种刻意追求老电影的质感的片子看着有种奇怪的穿越感,倒是很佩服索德伯格这家伙。★★★

2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结局毁了.要说这个片子里最惊悚的 是黑白光影下布兰切特的脸

29分钟前
  • |
  • 推荐

3.5

33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糟糕的致敬...

35分钟前
  • 大宸
  • 较差

為嘛明明有我喜歡的男人女人我偏偏看睡著了……

36分钟前
  • 余鸟鸟
  • 还行

结局太卡萨布兰卡,片子实在有够无聊的~

38分钟前
  • Lavender
  • 较差

2007年6月7日

39分钟前
  • 司岱朴
  • 推荐

在技术上成功复古,但是故事讲得不尽如人意...Cate女王和Clooney倒还算一对银色情侣~~

43分钟前
  • 小凯撒
  • 推荐

一个女人的辛酸史

45分钟前
  • 水彩游侠
  • 还行

= =最近好忙~忙背单词~忙考试~忙表演~仲有忙睇戲~

49分钟前
  • MsLion0731
  • 还行

做旧的片子 很另类 深刻鲜明

53分钟前
  • Bill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