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数时刻

剧情片美国2021

主演:安德鲁·加菲尔德,亚历山德拉·希普,罗宾·德·齐泽斯,凡妮莎·哈金斯,约书亚·亨利,乔纳森·马克·谢尔曼,MJ·罗德里格斯,朱迪斯·赖特,布莱德利·惠特福德,林-曼努尔·米兰达,芮妮·戈兹贝里,菲莉帕·苏,克里斯·杰克逊,劳拉·本纳蒂,达尼埃尔·费兰,乌特卡什·安邦德卡尔,Robyn Goodman,朱迪·库恩,丹尼·伯斯坦,理查德·坎德,Tariq Trotter,乔安娜·阿德勒,克里斯·沙利文,罗杰·巴特,乔尔·格雷,诺亚·罗宾斯,Gizel Jimenez,Ben Ross,Micaela Diam

导演:林-曼努尔·米兰达

 剧照

倒数时刻 剧照 NO.1倒数时刻 剧照 NO.2倒数时刻 剧照 NO.3倒数时刻 剧照 NO.4倒数时刻 剧照 NO.5倒数时刻 剧照 NO.6倒数时刻 剧照 NO.13倒数时刻 剧照 NO.14倒数时刻 剧照 NO.15倒数时刻 剧照 NO.16倒数时刻 剧照 NO.17倒数时刻 剧照 NO.18倒数时刻 剧照 NO.19倒数时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5 20:36

详细剧情

  设定在1990年,主角为加菲饰演的Jon,一个年轻、雄心勃勃的音乐剧作曲家。他在纽约一边当侍者,一边写一部叫《Superbia》的音乐剧,希望能平步青云,开启事业。但他从女友Susan那里感受到了压力,对方已经厌倦了任男友的职业前途牵制自己的人生;同时,Jon的室友Michael也放弃了创作梦想,做了一份高收入的广告业工作。快30岁的Jon非常焦虑:自己的梦想是否值得继续拼搏?

 长篇影评

 1 ) 足以让人彻夜难眠的视听效果

五星给Jonathan,给Rent,给LMM的热情,给无与伦比的Sunday,给桑德海姆的爱,给百老汇客串卡司的诚意。 最后的呈现效果,两星。 全篇如同堆砌两小时长的短视频?预告片?MV?主角的一呼一吸都放大成极致亢奋的情感呈现给观众,单独拿出来看都算亮点,结果当然是全篇的高潮一波接一波,真正的高潮反而显得无力,从头到尾都热泪盈眶,只会让一切感情显得廉价。四处安插的脱口秀独白和演唱,让人怀疑自己是在看周年纪念演唱会,对比原来本分的线性叙事,你当是在改编Company吗?情绪渲染套路单一扁平,观众半小时就能看穿公式,接下来便是漫长的审美疲劳,还有碎片化的“评委”特写提醒您:看到这里该作泪目状了。原作中小打小闹的笑点作为主要的情感调剂和缓冲,都被自信地删掉,更是不留片刻的空白给观众思考、喘气。后半小时收住了,情感高潮自然而然也能来。本就是小格局小视角的故事,撑不起两小时的情感解构,没必要强行烘托成什么emo界英雄史诗。 电影的优势在于细节捕捉和场景调度,最后氛围感却甚至不如原作的三人小舞台,更别提快把幼稚童真演出癫狂感的演员。避重就轻的人物刻画,就差把主角是天才这件事写到脸上了,被忽视的配角命运,对比主角可有可无的奢侈烦恼,让人觉得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身边人个个是被自己才华震撼到怀孕的反应,这样的三十岁到底有什么可担忧的?你对观众来个耸肩,我还能勉强解读为黑色喜剧。硬是把一个独一无二的可爱灵魂,修饰成了烂大街的偶像讴歌。 Sugar不喜欢可以删干净(谢天谢地我还能在片尾听完Green green dress),十几秒的痕迹,更像是可有可无的尴尬细节。 故事本身当然是值得回味的,影片把全部的味道用力拧出来并大力发散,使得本体迅速干瘪,显得空洞低级。这种降级式处理,值得业界研究。 我觉得我是爱这些元素的,没有男主情绪特写的幻灯片场景,我还是哭了,但我不愿参与到这场观众的鼓励表演中来。这个作品,需要太多人和背景来配合展示,即使给高分,荣誉也不属于作品本身。Lmm要不去做做心理咨询吧,能感受到你不由自主地混乱宣泄,而非有序的陈列,这样不好。你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却抽不出一分一秒去冷静沉淀。 影片最超脱的一点:把我的五味杂陈观感,融入成片中几句精炼的台词“太多细节反而让我们分心对人物难以产生共鸣”“我们不如省略歌曲,观众就能在半小时内离开”,力透纸背,一口气穿破第五面墙了好吗?如果这份自嘲是创作本意,那不拿奥奖说不过去了吧! 看似在讲Jonathan,其实是在讲LMM,这次不但配角,连主角都开始沦为导演自我感动的工具。若想借Jonathan表达自己,大可另起炉灶自由发挥,为什么要移花接木借花献佛?掀开缅怀的遮羞布,是赤裸裸的消费。

 2 ) Just follow your heart and, keep going!

临近年底,好片如潮。我被《倒数时刻》深深击中!五星好评,十佳预定!

本片的英文名叫《Tick, Tick...Boom!》直译过来就是“滴答,滴答……嘣!”这是一部传记歌舞片,讲述的是乔纳森追逐梦想的故事,看得我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乔纳森的经历让人心碎。八年时间潜心创作,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穷困潦倒到连电费都交不起,但他从没放弃过梦想,拼尽全力地燃烧自己,只为了触碰心中的那道光。

最终,凝结了他一生心血的《吉屋出租》成了百老汇史上最著名的音乐剧之一。然而,令人扼腕的是,就在这部剧首演之前一个月,上帝无情地带走了他,他才36岁都不到啊……

牢笼还是羽翼,你更喜欢哪个?去问飞鸟吧。

恐惧还是爱,你选择哪个?亲爱的,别急着说出答案,因为选择和行动胜过言语,它们决定了你是谁。

滴答,滴答……这是时间的声音,生命的声音,死亡的声音。在最后时刻到来之前,你要做些什么?

滴答,滴答……嘣!

 3 ) 飞鸟和我都知道了答案

记录读后感之前,我想花点时间翻译一下片尾曲,因为歌词已经淋漓尽致的诠释了这部电影的精神内涵。

why do we play with fire? 我们为何玩火?
why do we run our finger through the flame? 我们为何让指尖穿越火焰?
why do we leave our hand on the stove, although we know we are in for some pain? 即使明知这是自寻痛苦,我们为何将手置于炉火之上?
oh, why do we refuse to hang a light when the streets are dangerous? 噢,为何我们拒绝在充满危险的街道上点亮灯火?
why does it take an accident before the truth gets through to us? 为何我们总要在发生事故之后才看清真相?
cages or wings, which do you prefer? ask the birds 牢笼或是羽翼,你更喜欢哪个?去问飞鸟吧
fear or love, baby, don't say the answer 恐惧或是爱,亲爱的,别说出答案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行动胜于言语
why should we try to be our best when we can just get by and still gain?当凑合过也会有收获时,我们为何要努力做到最好?
why do we nod our heads, although we know, the boss is wrong as rain?当即使知道老板大错特错时,我们为何还是点头同意?
why should we brazil a trail, when the well-worn path seems safe and so inviting? 当前人踏出的路看起来安全又诱人时,我们为何还去披荆斩棘?
how are we travel can we see the dismay and keep from fighting? 当我们冒险时,如何看清未知险阻且避免战斗?
cages or wings, which do you prefer? ask the birds 牢笼或是羽翼,你更喜欢哪个?去问飞鸟吧 fear or love, baby, don't say the answer 恐惧或是爱,亲爱的,别说出答案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行动胜于言语 what does it take to wake up a generation? 唤醒一代人要付出何等代价?
how can you make someone take off and fly? 要如何让一个人腾空飞翔?
if we don't wake up and shake up the nation, we'll eat the dust of the world wondering why 如果我们不醒来改变世界,我们将被囚于狼藉且困惑缘何及此
why为什么
why do we stay with lovers, who we know, down deep just aren't right? 当深知彼此并不合适时,我们为何还与爱人厮守?
why would we rather put ourselves through hell than sleep alone at night? 相较于孤枕独眠,我们为何宁愿备受煎熬?
why do we follow leaders who never lead? 我们为何听从无能的领导者?
why does it take catastrophe to start a revolution? 为什么总要以灾难为代价引发改革?
if we are so free, tell me why, so many people bleed 如果我们如此自由,告诉我为什么,这么多人会受伤?
cages or wings, which do you prefer? ask the birds 牢笼或是羽翼,你更喜欢哪个?去问飞鸟吧 fear or love, baby, don't say the answer 恐惧或是爱,亲爱的,别说出答案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行动胜于言语
「make a wish.」

身为一个情感流观影者,我好喜欢本片的叙事手法。全片以闪回的方式,通过Jon本人的旁白自述推动剧情发展,且每一幕都用歌舞与现实场景交织呼应,非常灵动却又简洁有力!尤其是Jon和Susan爆发最大冲突的那一段,在昏暗凌乱的公寓里年轻恋人剑拔弩张的相互指责,镜头一转,暖黄精致的舞台灯光下,男女演员又以俏皮的表演和诙谐的歌词道出矛盾核心,软化冲突的同时又给电影加了一重有趣节奏,场景推拉,着实令人印象深刻。

tick...tick...boom!

直到看完电影我才明白它的含义 - 对于男主而言这是三十而立的紧迫提醒,对于患绝症的友人而言这是生命将尽的催命符,对于男女恋人而言这是将潜藏已久的矛盾不得不摆上桌面后的一地狼藉... “我的朋友一半已经死了,还有一半在怕自己快死了。”谁不希望自己的人生顺风顺水,但是当你为自己的未来设下一些expectation,某些意料之外降临时,就意味着要么打乱计划,要么咬紧牙关一条路走到黑。

本片讲述的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纽约追寻梦想的一群剧作艺术家在倒计时面前的选择。剧情方面让我欣赏的一点就是它保证了一定的客观性,不直接评判选择不同道路的Susan和Michael,也并未过度专注刻画Jon的艺术天赋、个人成就、外界赞美等等,而是追本溯源,挖掘激发Jon这一切光环的精神内涵,我称之为“艺术创作者的自我修养”。

Jon是个很有趣的艺术家,他让我有点想起了《美丽心灵》的nash,一样的充满灵气,也一样的焦虑执着于外界的认可。但Jon更可爱鲜活的地方是他的小小“虚荣心”很容易被满足,朋友的赞赏和业内人士的一通鼓励电话都能让他立刻元气满满。

他拥有天才的极度专注力和神经质,为了写出满意的作品,可以对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极度苛刻,一切以作品为优先级;但同时为了创作而向生活投注的高度热爱和专注,让他持续拥有感知和回馈爱的能力,因而他也会“自省”,为前女友预留的座位、得知朋友身患绝症后的陪伴等等都是体现。人情味与专注力交织时,会更让周围的人欣赏珍惜这种世俗世界中来之不易的特质。

所以何为“艺术创作者的自我修养”?

面对未知冒险之旅的无畏勇气,对于作品的从始而终的高度尊重,以及明知或许一无所获,但出于对行业的希冀和热爱而甘愿做出牺牲的责任感。

这些天真又透彻的品质驱动了从古至今无数的艺术创作者,守护他们度过了一个个人生的倒数时刻。

回想我的倒数时刻,当我选择考研出国而不是保研名额,当我选择旁听一些拿不到学分、工作中也用不上的有趣课程,当我放下面包拿起鲜花...做出这些选择时我从未自我感动,更多是出于对生活的珍视和人生价值的期待。推及此,我想这种自我修养或许并非专属于艺术创作者,而是扎根于每一个专注生活、不愿虚度光阴的心灵。

或许有人觉得这是一部老调重弹的梦想音乐片,但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它确实成功躁动了我的灵魂,如此足矣。

影片落幕,许个愿望,做只知世故而不世故的飞鸟吧。

 4 ) 你还有多少时间

这不是一个新奇的故事。它所阐述的追梦主题也是老生常谈。对于看过几千个故事的我来说,连它的悬疑和戏剧冲突都是熟悉的。它剧情的反转都在我的预料之中。

然而它还是打动了我,那种久违的心灵震颤,让我这几天都沉浸在故事的氛围中,各种混乱的情绪感受和飘飞的思考,逼迫早已不写评论的我不得不写几个字。

正如影片名《倒数时刻》,主人公还差7天就满30岁。30岁即将来临让他很焦虑。因为他一事无成。怀揣着音乐剧作梦想家的他仍然在刷盘子,房东的缴电费通知单在他家呆了两个月。他在餐厅里对同事自嘲说:“过了30岁,你还没有发表作品,你就不能说自己以创作音乐剧为业。而是说这是自己的一个兴趣爱好。”

可在这个时候,转机突然出现了。他有一部创作了八年的音乐剧《傲慢》,投稿了500次,业界内所有的制作人都读过它,都退了回来,但终于在501次投稿时被人赏识了。有位制作人打算给他一次机会,让他在自己的剧院开演示会。到时会有许多其它制作人亲临现场,如果演示会成功,那么这部《傲慢》就会被搬上百老汇演出,一炮而红。

但演示会遇到了重大困难,剧中间还缺一首灵魂歌曲。

主人公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写那首歌曲了,对身边的人漠不关心。他有个关系非常好的女朋友,女朋友收到一个异地工作的机会,不知道该不该去。想和他好好聊聊这件事。但他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歌曲里,根本看不见他女友的需求,抽不出半个小时和女朋友好好谈谈。就连在他们最后当面对质的时候,各自说出了心里话,然而他仍然在想如何把这些情景变成一首歌。最后女友伤心地离他而去。

另外,他还因创作这首歌曲忽略了他的发小,发小遇到了人生困难,非常需要他的支持,但他很忙碌,完全没有耐心听他把话说完。而且因为要筹集资金给剧院,发小给他介绍了一份给商品起广告名的工作,但他最后却用嘲笑和鄙视的态度让发小伙伴难堪,发小因此非常生气,和他大吵了一架。他质问发小:“你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工作。就为了舒适的公寓和豪车吗”。发小反唇相讥道:“那你在做什么有意义的工作呢。你在写音乐剧。难道这世界还缺艺术吗?”。于是他们最终不欢而散。

在经历爱情和友情都离去后,这时他回到公寓,发现公寓停电了,他需要电脑写作却因为5美元而交不起电费断电。最后他跑到游泳馆游泳,灵感突现,写完了那首灵魂歌曲,

演示会非常成功。业内人士好评如潮。但它不适合广大观众。无法上演。他曾经梦想的一切,百老汇演出,大量的观众,门票收入,还有制作人预付的大额订金,统统都没有到来。他的生活依旧如故,他仍然要在周日早上九点招待100位顾客吃汉堡包。

他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直接崩溃。跑到发小公司办公室去,恳求一份稳定高薪的工作。

他用绝望地语气乞求道:“我没办法再重新经历这一切。我没办法再做5年服务员。没办法再用8年时间写写一部永远不会上演的音乐剧。这一切毫无意义。我没办法再忍受这一切了。”

发小回应道:“你是独一无二的,你不应该放弃你的天赋”。

他说:“我不能一直浪费时间。我不能一直等待。史蒂芬森德姆二十七岁就在百老汇演出了”。

发小说:“你不是史蒂芬森德姆,你应该再等等”。

他说:“再过两天我就三十岁了。我没有时间等待”。

发小说:“不,你还有很多时间”。他说:“你不明白,你什么都不懂”。

发小说:“我感染艾滋病毒了”。

为了追梦,重重受阻,坚强隐忍。错过的爱情,丢失的友情。最后以死亡作为契机,让主人公来觉悟。故事也是大团圆结局。

所有这一切都很熟悉,都在套路中。

但这次我看懂了。

在经历爱情和友情的双双崩塌时,他才明白什么对他而言是重要的。他在那首歌曲写道:

“清醒过来吧,停滞也没关系。

真实一点,你可以再次感受。

你不需要音乐盒就能懂我的意思。

运用五感而非只有一种。

鲜明地活着。”

我记起毛姆说过类似的话:“你要学会感受生活,而不是把它当做你可讲述的素材。真正重要的是你眼前的人,身边的人。而不是你作品中的人物。不要因为追逐你的梦想,而丢失了生命中最宝贵的爱情和友情。”影片中主人公当得知发小身患绝症,而自己一直忽视他时,才明白过来,生命中对他重要的是什么。

“这世上有比创作重要得多的东西,那就是人和人之间的爱。”

演示会之后,他焦急地在电话旁等待。当经纪人告诉他音乐剧无法上演时。对这样的结果,他感到茫然不知所措,问他的经纪人,我该怎么办?。他的经纪人对他说了一句很朴实但又很用的话:“继续写下一部作品,剧作家的生涯就是不断写作。并且尽量写你了解的东西。不停写作,不停投稿。直到有人采用为止”

经纪人这句平淡不煽情的话,给予不了作者什么安慰和建议。但它是关于创作者的真相。创作者应该做的就是持续不断创作。而不管外界对它回馈如何。但现实中的追梦者,又有几人能做到呢,太多人对自己有怀才不遇的感慨,但又有多少是真有才呢。有多少人只不过是不愿面对自己无才的真相,才去把锅都甩给社会环境和命运。

真正的追梦者都是虔诚的信徒。他们之所以追梦,并不是梦想成真后可以带给他们羡慕的光环,而是他们信,他们相信人应该追求梦想。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是乔纳森的自传。乔纳森在《傲慢》失败后,又写出了这部《倒数时刻》,还写了一部《吉屋出租》,这两部剧在百老汇演出了十二年。而乔纳森改变了音乐剧的内容,形式,演出方式。他真正的创作时间只有5年。他在三十五岁时意外出世,他在自己第一部剧《吉屋出租》时公映时突然去世。这是命运给他开的玩笑,他没能见到自己作品公映。

也许有外人为他惋惜,但我想,他不会介意这种事吧。因为他已经认真地完成了他的作品。

疫情期间,那句俏皮话再度成为大家的口头禅:“明天和意外那个先来?”,正如影片中乔纳森表达他创作理念时所说,我只是有几个问题想问。问对问题很重要。“明天和意外那个先来?”,不是一个问题,而是另一个重大问题的背景,就是在死亡不确定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生活?”

我们应该用自身的行动持续地回答这个问题。

 5 ) 出不来的音乐

从之前没看过电影中涉及的音乐剧角度来写的一点话。

音乐电影的点是在通过音调、节奏、情感去叙述吧,如同影片中的第一位贵人所说的:不用乐队也可以。

看完电影之后,紧接着听了一遍专电影专辑,看了若干个音乐影片,尤其是come to senses。首先被Alexandra Shipp演员的真实演唱水平所震撼,深色浑厚的嗓音与当时的情感浑然一体(除了整个碧昂斯的发型打着halo的光线,吹着演唱会的风)。其次,歌曲本身在情感流露的转调,太抓人了,写什么词都知道你要讲什么。

Alexandra Shipp 演唱片段

或许真的有点残忍:你现在也想着如何把此情此景写成歌是吧?矛盾的是,这就是你认识的我,吸引你的我,沉浸在创作的我,真正的我。当时在朋友聚会上的即兴表演,就是这个纯粹的我吸引了你(哦,还有我);在舞台上表演的你,放弃原有生活的你, 专注身体表达的你吸引了我。而就是这样的我们陷入自身时,却是难以抉择。

毕竟只有一个乔纳森,你有独一无二的才华。看见你好,真好。

除了对你的祝福,我也更有自己的选择,所以只能祝愿你一切都好,再见。

八年完成自己的首部作品,周围朋友一个一个地来又一个一个地走。Is this real life? 氛围渲染饱满了,加上了鼓点和两人之间的镜头切换,奔跑的加速等等,但还是依旧想到:所以这也是要把此情此景写成歌吧。个人追求和对待身边亲人的态度,真的很矛盾很矛盾。我没法放弃你们,但更不可能放弃我想做的事。Hey, what a way to spend a day. I make a vow, right here and now. I'm gonna spend my me this way.

但从这支影片本身来看,故事较浅,音乐成分也不如与前几年的音乐电影,更多的看到的就是想要表达的要点浮于表面,浅尝辄止。在实际生活和感官体验之间有些模糊,或许也是乔纳森的作品中包含的意思吧。主角真的很棒,感觉很接近了(就我刚才补了一点记录视频来看,差一点疯狂、神情多了一丝忧虑)。

总之,谢谢带来又一篇可以反复探索的旋律和嗓音~

 6 ) 那些「拉森式夜晚」不是苦难,而是自我超越的幸福

作者: pASslosS

这几日资源井喷,其中由林聚聚导演、加菲主演的新片《倒数时刻》拿下8.7的豆瓣评分,这个分数算不上极高,但作为本就不太讨好观众口味的音乐剧电影,它已经足够优秀了。

影片改编自乔纳森·拉森的同名自传体音乐剧《Tick, Tick…Boom!》,讲述了他创作上一部音乐剧《Superbia》的经历。

令人惊喜的是,对美国现代音乐剧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三个人物都有出现在电影中,史蒂芬·桑德海姆(《西区故事》的词作者)、乔纳森·拉森(本片主角)和林-曼努尔·米兰达(本片导演),他们都在属于自己的时代重新定义了音乐剧。

但拉森的悲剧在于,他去世得太早,1996年,他在《吉屋出租》首次预演前突然去世,更没能看见自己凭借这部作品获得托尼奖和普利策奖的光辉时刻。

若要讲述他的故事,着手点可以有很多,而且毫无疑问的是,拉森一生里最具戏剧性的一幕即「首演前的死亡」,我相信主流观众还是更喜欢看被命运戏弄的传奇人生的。

但林聚聚晓得拉森一生中最矛盾、最颠沛流离,同时也最能代表艺术家价值的阶段,即是拉森「远没有成功」的时候,《Tick, Tick…Boom!》是关于他人生里的第一次溃败,尽管他的《Superbia》相当优秀。

在大学毕业后的八年时间里,拉森在纽约戏剧界有了不错的名声,但是他身无分文,事业进展缓慢。

那时他住在简陋的阁楼里,靠在餐厅兼职赚取微薄收入,一头埋进创作里就什么都不顾。身为观众,我们第一时间知道了拉森的人生刻度盘,所以当听到背景音里的滴答声时,明白倒计时的残酷暗示,那会儿距离他的30岁生日还有一周,距离生命终结还有五年时间。

拉森本人很狂妄,他的焦虑也挺没必要的——别的作曲家满足于站在巨人肩膀上,他是要和巨人叫板,非要用相差悬殊的成就压迫自己。

「不在30岁之前成功就是失败」,这是滴答声的表层含义。

靠着背水一战的冲劲,他把一切投入到以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为灵感的「反乌托邦摇滚科幻音乐剧」《Superbia》。

事实上,在拉森去世多年后,《Tick, Tick…Boom!》曾被剧作家 David Auburn 重新构思,改编成一部由三人演出的小型音乐剧,并于2001年在外百老汇首演。

这个版本的《Tick, Tick…Boom!》为影片提供了基本的架构,舞台部分的拉森是叙述者和串联者,电影部分则是扩写出去的真实人生。拉森现在不只是拿麦克风的主导者,也成了角色中的一员。

林聚聚和编剧为此删除了一些曲目,以便将原版音乐剧更好地融入拉森的人生和他所生存的城市。

对比这首《Sunday》就可以了,林聚聚借助电影丰富了原版。

《Sunday》在保留了讽刺和幽默感的同时,也令人泪目,因为有很多百老汇演员在这一段客串出演。

其实别的场景里也有,比如负责广告调研小组的劳拉·本纳蒂,主持工作坊的理查德·坎德,林聚聚今年在《身在高地》里演了个卖刨冰的,这次客串了个厨子,致敬很走心。

影片对史蒂芬·桑德海姆的致敬也不吝啬,他以点彩派画家修拉为灵感的《星期天与乔治同游公园》也出现在电影里。

电影部分更重要的功能其实是解释拉森三部作品的源头,比如电影中拉森为了创作疯狂收集关于90年代纽约波西米亚生活和艾滋病肆虐的痕迹,这些最终都被用进了《吉屋出租》。

可以说,在每一个拉森观念的转折处,林聚聚和编剧都尽可能补充了简要的文化背景,戏剧、摇滚乐、嘻哈乐、电影、政治,还有他对资本唯利是图的嘲讽和轻蔑……拉森把所见的一切都变成音乐,哪怕无法与正在创作的作品适配。

片中嘻哈曲《Play Game》

与此同时,加菲几乎奉献了完美的表演,他呈现了令人信服的脆弱、神经质和艺术家身上的虚荣心,当然,还有他赋予角色的可爱。

拉森不需要睡觉,好像是活在音符之间的怪胎,在找到完美的歌词和旋律之前无法放松,这种迫切想要把一切转化成作品的机制强迫他与现实世界保持联系,但又不是正常人与生活之间的相处之道,他和除作品之外的一切互相「殴打」。

但你会发现拉森在努力地观察,比任何人都观察得更多。但作为他观察的对象「之一」,如果你想去争夺他的注意力,大概率会失望。

他的女友和最好的朋友都得到了相似的待遇,即一种背叛,拉森为了艺术背叛了所有真实而具体的人。

其中一场戏,苏珊在一场情绪崩溃的谈判之后,拉森和女友相拥而泣,但拉森却无法抑制地把苏珊的背部当作键盘,试着把本该纯粹享受的当下转化为一段旋律,他的创作是他与所有人之间的「第三者」,此处的处理相当巧妙。

对于天才式人物,理解这个人本身就充满挑战,不过《倒数时刻》很细致地呈现了拉森身上两个比较矛盾的地方。

一是他追求艺术/世俗层面上的双重成功,所以才会有人生倒计时的顾虑,但与此同时,他对来自外界的认同要求极低,可能只需要一句来自朋友的无心赞赏和行业大佬的电话留言就满血复活。他不需要任何物质奖励。

二是这个黑洞般的人物,在情感和生活决策上都是相当自私的。但在他的周围仍然环绕着一个爱的小宇宙,被他伤害的人大都选择原谅,至少不会真的怪罪他,因为他对自己更加苛刻,如此一来,别人反倒欣赏他对艺术的忠贞。

和许多关于天才悲剧故事的作品相比,《倒数时刻》提亮了拉森普通生活中的狂喜时刻,这是从天才视角出发的东西,需通过电影钻进天才的身体里去感受,因为这种经验与人们平时「享用艺术」的快感不同,这是关于创造的快感。

拉森符合天才的基本法则,即必须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成长,且沉迷于自我牺牲。但我们这些天赋欠缺的人也能从拉森身上找到共鸣,比如从内向外驱动的对「个人成长停滞」的恐慌。

此外《倒数时刻》以很柔和的方式简单纳入了身边人放弃梦想的例子,苏珊曾拥有过属于艺术家的激情,但她与拉森的区别是,苏珊更欠缺「看到未来」的资本,所以她寻求稳定的放弃方式没有以落荒而逃的角度被重现。

拉森的挚友可以说是毫无演员天赋了,但他选择了生活的尊严,以及身为社会边缘群体一种合情合理的自我保护。

这样的情节对拉森炙热的理想主义是有冲击性的,至少为影片添加了一层自省。

当拉森在头脑中幻想着不屑的豪华公寓楼和奢侈生活,也就是这首由纯粹歌舞编排支撑起来《No More》,每当电影切回到他冰冷的生活现实,观众便不会那么轻易地对他的选择产生英雄主义式崇拜。

或许《倒数时刻》的可取之处正在于此,它不太在乎是否把拉森最好的作品搬上台面以证明他的伟大,而是做到了很多传记片没有做好的一点,那就是「艺术家精神传承」的心态。

当尝试去介绍一个已经被公认杰出的艺术家,外界赋予的光环、个人成就和完美的作品其实都不是能启发后辈的核心力量,艺术家们内心的驱动力才是,这一点就藏在拉森对自己苛刻的高标准要求和面对艺术创作那充满尊严感的牺牲里,即「工作本身的意义」。

相信林聚聚在成名之前也经历了无数的「拉森式夜晚」,这会是他成名后也会印象深刻和铭记的东西,从不是作为「苦难」来叙述,而是自我超越的幸福。

既然「30岁魔咒」如此阴魂不散,那么对比林聚聚和拉森人生里的高光时刻也是很有意思的。

电影故事发生的这一年,林聚聚才10岁,因《身在高地》获得托尼奖时,林聚聚28岁(做到了拉森想做到的事),到了30岁,他成为了音乐剧界最炙手可热的天才之一。

拉森去世时年仅35岁,而林聚聚35岁时正沉浸在《汉密尔顿》的巨大成功中(与拉森《吉屋出租》的成功时间叠合了)。

今年的林聚聚已经过了40岁,开始向电影业进军,比如被改编成电影的《身在高地》,以及这部《倒数时刻》和即将上映的迪士尼动画音乐剧《魔法满屋》,他比拉森拥有一个更完整而无憾的艺术生涯。

但是在看完这部影片之后,或许可以重新思考拉森头脑中「滴答声」的深层含义,或许这并非关于死亡的预感,而是焦灼地寻求自我突破的冲动,以及,当身边的悲剧事件如流星般划过,如果不及时抓住它,那段历史就消失了。

这两种解释都是身为艺术家的责任,一个对内,一个对外。

当然,我并不是说《倒数时刻》是一部毫无瑕疵的影片,它有着很多和《身在高地》类似的缺点,比如扁平明亮的视觉观感,塑料感的布景,让人感到疲惫的灵魂敲打……但林聚聚有让潦草自成一体的能力,全片就像扩大了一支粉笔向黑板猛戳的行为,带来的感染力可以被留存许久。

从整体上看,这是一部燥热、充满能量的全敞式传记片,而且它的价值观非常兼容,一切都恰到好处,我相信这会是部值得进入豆瓣250榜单的影片,不是谬赞也不是讽刺,只是觉得它适合。

 短评

不只是关于百老汇,也是关于格林威治村,以及两者的互哺关系。吞噬生活的艺术创作过程注定是孤独的。从《傲慢》到《倒数时刻》再到《吉屋出租》,乔纳森·拉森倒在了功成名就的前夜,而林聚聚在这部传记音乐片中有着太多自我投射,反而让我出戏了。Anyway我还是要给加菲打call,哪怕你已不再是少年...

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关于舞台的能量,神圣的高不可攀的,和亲密的触手可及的。不再无缝切换于情绪饱满的演唱与黯淡困厄的日常,用无处不在的舞台盛放演员的光芒,像保护荒岛上的火苗一般珍视着他们的当众孤独。这让那些强行点题拔高的段落都不那么惹人厌了,用可复制的无瑕的爱填充命运的裂痕,有时是鸡贼,有时是天真。

11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这部不是院线片实在太遗憾了…从电影的导演Lin和DEH的剧作,到主角Larson和桑爷, 你能感受到里里外外都是他们对theater,对musical足以献身般的热爱。感性的人来拍电影写剧本就是这样,对情绪的感知力让他们能够准确地捕捉到那些贴近所有人生活的的喜怒哀乐,并加倍地呈现出来,堆叠直到高潮。tick tick boom里也有很多rent的影子,充满着对抗糟糕生活的,那种激动人心的生命力,看完也会明白为什么seasons of love这样的歌能被Larson写出来。其实电影本质是一个关于写作的故事,遭受瓶颈和拒绝,迷茫焦虑,和爱人朋友的冲突,遇到职业生涯的贵人都围绕着创作展开。太多让人能够共情的地方,一切都被很美妙地演绎了出来。近期最爱。

13分钟前
  • 中二的辛度瑞拉
  • 力荐

最泪目的那一段台词:Jonathan的音乐剧演出之后,没有业内人士愿意投资,Jonathan问经纪人,“我该怎么做?” 经纪人回复说,“你开始写下一部剧,写完了就再写一部。剧作家的生涯就是,连续不断的写作。你得一直投稿,希望最终能有回应。” 作为半个同行,简直太有共鸣了,无数次撞墙,无数次自我怀疑,依然还要忍受痛苦坚持写下去,因为放弃自己的天赋才是最大的悲剧。

15分钟前
  • 明镜非镜
  • 力荐

In my potion of view, this is the best film of 2021. If you're nearly thirty and still in a hard time chasing your dream. This film could give you some inspiration.

19分钟前
  • Enrika
  • 力荐

全片唯一高潮似乎就是桑德海姆的“到场“,音乐剧电影拍成剧情和歌曲完全不相融,精心设计出的歌词与画面的“同步”无法带来任何情感上的共鸣。不触及90年代真实的政治氛围、不展现舞台艺术在LGBT文化运动中的先锋性质,就永远无法正确地驱魔,没有记忆何来克服,只有浮于表面的致敬。

24分钟前
  • Gymnopedie
  • 还行

一位音乐剧天才通过光影拥抱了另一位音乐剧天才

26分钟前
  • Olive
  • 推荐

作为处女作无可指摘,太厉害了!就是今年的爱乐之城,叙事节奏出色,每首歌的创作灵感正是乔纳森自己的生活点滴,从传记电影到自传音乐剧再到他的生活,环环相嵌,有感动有遗憾,不落俗的励志片,音乐、转场设计、镜头想象力都好,加菲的表演也很棒

30分钟前
  • 理易封
  • 推荐

其实最主要就是歌不太行,出现的所有的歌曲,洗脑程度和感染力传递性比《爱乐之城》《汉密尔顿》以及那些许许多多游客愿意花50刀的经典音乐剧差得远,差得远。故事线也比较老套,有感受到热情,但是方方面面都…cliche

33分钟前
  • 失业煤球
  • 还行

歌舞都很好很精美但美中不足不够打动人心,从电影角度来看人物塑造不够立体。但歌舞片就是要有歌舞片的样子,有加菲又唱又跳还要什么自行车。

3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观影门槛比爱乐之城甚至是直白讽刺的芝加哥要高,很挑观众,对林聚聚没有丝毫了解的可能会看得一头雾水,可以想象评价的两级分化。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加菲拥抱女友时手指轻敲女友的后背,不要爱上艺术家,他会汲取你生命的能量和养分豢养他的作品。

37分钟前
  • ୧⍤⃝🐷
  • 推荐

怎么每首歌都这么口水

41分钟前
  • 葉誌晸
  • 还行

【6分】我理解林曼威的热情,但我感受不到。打动我的是真实的Jonathan本人,而非电影里呈现出来的角色。明明是很好的素材,但讲述的角度和方式都太一般了。作为音乐电影,音乐不出彩真的是致命问题,全片听下来,居然只有Bohemia一曲足够优秀。旋律和剧情的割裂感太强了,无法带动情绪。冗余的信息太多,真的没必要每隔20分钟就强调一次running out of time,台词多且尴尬,总感觉不像在看电影,像在看一个神经质的林曼威本人碎碎念。传记电影的通病依旧适用:配角们真的都是“配合”的存在,但在本片中,蜻蜓点水般的人物刻画甚至不能起到起码的突出主角作用。能感觉到加菲有在很努力地突破自己,但最终的表演效果也就是无功无过。真要和La La Land对比,那绝对是被吊打的程度。

43分钟前
  • JiYang🌈
  • 还行

应该是一生中看过的最“难看”的歌舞片之一了吧

4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较差

3.5 标准冲奥系音乐片。泳池里的五线谱令我眼前一亮。为一展歌喉的帅气加菲奶一个来年的影帝提名。

52分钟前
  • MinamiFans
  • 推荐

用剧作者自己的音乐剧来拍音乐剧传记片实在是再适合不过了。Jonathan的天赋是无可比拟的,他的悲剧为Rent更是蒙上一丝传奇色彩。加菲的表演有功无过,尽管唱功跟专业歌手比还是差了点。影片里能看到不少之后Rent的影子,比如What You Own,La Vie Bohème等等。对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的致敬也很妙,还有很多惊喜客串(林漫威,Hadestown里饰演Hermes的André De Shields,Hamilton饰演大姐二姐的Renée Elise Goldsberry和Phillipa Soo,还有Helen Mirren)。整体而言十分动人,旁边的观众几度都要落泪了。

57分钟前
  • Rocrw
  • 推荐

形式大于内容,本就复杂的叙事结构因为歌舞加入更乱了,两段叙事时空的交错,两种表现形式的混合,不断造成的断层以至于很难融于故事当中。而且除去结尾几首歌,大部分歌曲也没什么亮点。加菲的表演状态则更像是在出演舞台剧,脱离了传记片的真实感,可矛盾的是,剧中剧结构却又允许了这种表演形式。当然,电影是最容易表现这一复杂剧本的方式,但最适合它的舞台,其实还是剧院。

58分钟前
  • 万塑王
  • 还行

石头姐有爱乐之城,加菲有了倒数时刻,我磕到了

1小时前
  • 尘飞扬
  • 推荐

看完之后完全理解了LMM为啥不拍自己写的剧却要来拍这个传记作品了,这是知音的灵魂碰撞,也是艺术家前后辈间的传承。Respect.

1小时前
  • 冉羽曼
  • 力荐

创作者狙击向故事

1小时前
  • 王大根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