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

大陆剧大陆2022

主演:内详

导演:王路

播放地址

 剧照

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 剧照 NO.1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 剧照 NO.2
更新时间:2023-08-31 16:24

详细剧情

  《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是一档主打“桌面电影”概念的科学纪录片,它将沿着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出发,尝试“运用新数据新工具新方法,重新认识当代生活”,和大家一起挖掘热门概念背后的原理和奥秘,对生活提供确定性研究。

 长篇影评

 1 ) 第2集笔记 什么样的棉签才能捅进你的喉咙?

前一段时间,网络流传的一段关于核酸检测棉签的传说,比如:

引发恐惧的点,来自于给我们采样的“棉签”。本集就针对“棉签”的问题展开研究,篇幅很短,但是已经把“棉签”的问题说明白了。

首先,我们习惯把它叫“棉签”,但它并不同于图片左边的这两种棉签(注意图片最右边的是带引号的“棉签”):

事实上它并不是棉做的签,它的学名叫采样拭子,放大后看以看出它和棉签是有区别的:

棉签再放大以后是这样:

拭子再放大以后是这样:

棉签中可能含有灭活病毒并抑制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物质,而这会影响检测的效果。所以棉签不能用,取而代之的是用植绒尼龙纤维制成的拭子。

在最新的《核酸混采检测技术规范的通知》中规定了,采集拭子为非棉质且柄部为非木质材料。

尼龙无毒无害,我们的牙刷刷毛就是用它制成的。

植绒是一种工艺,可以让百万根尼龙纤维束垂直固定的采样柄上。

植绒的原理
目前最常用的植绒方式是静电植绒。让绒毛进入高压电场后接触负电极带上负电荷,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被正电极一侧“吸”过去,几乎垂直状加速飞升到需要植绒的物体表面上,被物体表面涂的胶水牢牢黏住。
有一些纤维掉到边上没黏住也不用担心,它们碰到正电极那一侧后,表面的负电荷被全部中和掉,靠静电电场力的作用又会掉落到负极端,然后后又重复上面运动,直到它们都被黏住。

尼龙的优点是它不会和样本发生反应,而且容易被洗脱。

因为采样头的的样本需要释放到病毒保存液中,所以洗脱越快,效果就越好。

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修订的《第一类医疗器械产品名录》中,明确采样拭子为一类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分为三类,一类、二类和三类术语处理类别,处理由低到高。
第一类是风险程度低,施行常规处理能够保证其安全、有用的医疗器械。
第二类是指,对其安全性、有用性应当加以操控的医疗器械。
第三类是指,植入人体,用于支撑、保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风险,对其安全性、有用性有必要严格操控的医疗器械。

作为一类医疗器的采样拭子,以“非无菌”的状态提供。根据上海医疗器械审评专家表示,“非无菌”医疗器械并不等于藏污纳垢,它也是有一定的卫生要求的,会严格控制微生物的数量,才能够合格上市。

最后,如果你稍微思考一下,网上的一些留言不攻自破。面对“信息疫情”希望我们也能增强抵抗力。

 2 ) 惊!那些你不知道的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的事??

惊!那些你不知道的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的事??哈哈竟然不困?! 还很认真的看很认真的听甚至有脑记录并思考🤔了! 严谨又可爱,幽默又认真,是很有趣的片子,有认真学到耶哈哈哈~当下热点都一一解析,不推崇不抨击,看则无聊实则满满的知识点,各个数据依托研究不落 好棒呀,很喜欢这种类型的纪录片,第一次看就很喜欢,谢谢每一位工作者🥰 然后内心OS☞原来理工工作者是这样的哈哈哈

 3 ) 第3集笔记 游戏技术给我们的现实世界带来了什么?

从1958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款电子游戏诞生以来,到2022年的今天,游戏技术不仅在游戏以内内尝试模拟各种我们生活中遇到情景,它还将技术延伸到的游戏以外的世界。

游戏技术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什么?

这是1992年发售的德军总部3D,当时的3D效果让人惊艳:

当时的计算机其实并没有能力实现真正的3D演算,这其实是根据平面图生成的假三维。

就像街头3D绘画。你只是在一个看似立体的平面中行走,无法通过抬头或者跳起来看到更多的图像:

那么,真正的三维世界应该怎么实现呢?

Part1 3D世界

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由三角形组成的:

有了立体的形状,还要有光和影。最主流的做法是光栅化,把颜色、光照、阴影、暗处等等 ,一层一层的叠加起来,最后要叠加几十层,才能模拟出一个相对真实的结果。

而真正的真实,就像摄像机一样。假设屏幕上的每一个像素都能主动发射一根光线,并且在后续的碰撞或反射中继续追踪光线。每个像素发出的光越多,画面就越清晰。

但是因为今天的算力还不够全面使用光线追踪方案,折中的新方案是把一个简化的光线追踪作为其中一层图层。

现在距离一个足够真实的人物还差两年事情:动作和表情。

Part2虚拟人物

1937年,迪士尼用转描技术制作了动画——《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动画看上去在动,利用的是人类的视觉暂留原理,每幅图的暂留时间是0.1~0.4秒,所以只要在1秒中连续播放24副以上的静态面,人眼就看不出它是间断的。

而在真正的人物动画中,我们需要模拟关节和骨骼。一个虚拟人物的全身有1427个关节和骨骼:

人体全身有骨头360块。 四肢大关节有12个,小关节有210个。(动画比真人多好多啊!是不是因为动画没有肌肉,需要用这个方法模拟肌肉在动态呀?)

让虚拟人物在表情方面告别僵硬的是FACS方案——面部表情编码系统。

FACS的核心,是将人脸划分成了70个左右的独立运动单元:

把这些单元组合起来,就能呈现不同情况的表情了:

苹果手机里的拟我表情也是使用的这个标准建模,再把你的脸型套在上面:

技术发展到这一步,数字人似乎就呼之欲出了。

但在此之前,我们还得解决和这个世界的交互。

游戏中的互动模式,一开始是钢体模拟。就是无论怎么和物体互动,物体的形状和体积都不会改变。也就是说你能在游戏中打飞一个箱子,但是不能打碎它。

新型的模拟方式叫粒子计算,把每个物体都看做是很多粒子的组合,对每个粒子分别做运动和受力计算,就能实现诸如液体流动、爆炸的模拟效果。

但是,由于粒子的计算量太大了,所以游戏中并不是每一次都实时模拟计算,而是用提前计算好的效果反复出现。

在游戏里,这样的体验就已经是够了。但是在游戏之外,真实世界也需要用到这些技术来代替真实世界中的物理实验,比如模拟飞机驾驶练习、训练机器狗等等。它们要求虚拟环境不能只是看上去真实,它们对虚拟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今,我们在生活中见到越来越多的游戏技术,它们正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词汇——GameTech,它们正推动这世界的进步,而在这背后的,正是我们对游戏的喜爱。

 4 ) 看完有没觉得自己也很酷

“无糖”大概是爱美人士最熟悉的字眼了,也是一些饮料公司发家致富的秘诀。最近,有人正儿八经地用科学理论讲了讲关于无糖的那些事儿,那就是纪录片《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第一集《如何快乐吃糖》。

这部片子竟然搬出了思维导图,逻辑清晰、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地讲述了关于代糖的三方面内容:零糖是怎么回事儿?无糖可乐为什么难喝?代糖饮料能否更好喝?这种讲述方式让很多人感到“极度舒适”。也让观众在看完后,凭着思维导图就能快速回顾本片的内容和观点。

本集思维导图

这部片子把追寻答案的过程拍成了“有求必应”的爽剧。不管是工程院院士、论文作者或是行业龙头企业,只要本片提出疑问,就一定能得到解答。只要本片提出需求,就一定能得到满足。答案就在这一过程中慢慢呈现。虽然知道是事先安排好的,这只是一种表现形式,却还是感受到了“无所不能”的掌控感。

工程院院士出镜

这部片子既轻松又严肃地跟你讲科学道理,“它是真的想教会我们”,你会有这种感觉。它带你浏览权威网站、看分子结构和化学公式、给理论书籍和论文划重点、听专家的意见,还非得做个模拟视频给你演示其中的原理。不管过程多么深奥、词汇多么专业,最后都会告诉你结论,确保你能看懂。所以,你不但觉得片子炫酷,还会觉得自己能看懂也很酷。

“它是真的想教会我们”

总之,第一集还是挺让人耳目一新的,也挺涨知识,值得观看。但作为一个文科生,还是会留下一些疑问:

首先,能量的摄取真的能和大脑的奖赏机制分离吗?在我的印象中,高热量的食物往往给人带来快乐,所以我认为大脑的奖赏机制和能量的获取是高度相关的,近乎“能量守恒定律”。但代糖却很神奇地把两者分开了,这是可以持续存在、并推广到其他食物中的吗?人类会不会进化出对“味觉欺骗”越来越强的辨识能力?

第二,如果甜味能够无限拥有,人类还会觉得甜味是一种美好的味道吗?其实本片的末尾也抛出了这个问题。这就跟“人类如果能永生,我们还会不会对时光如此珍惜?”这个问题类似。

 5 ) 形式新颖 逻辑清晰 强推!

强烈的桌面探索感与科普结合,形式极有新意,以前看的桌面电影都是悬疑恐怖片,这个片子确实开创了一个新的镜头语法。 叙事语态也不同于大部分纪录片的上帝审视视角,选择的是研究员视角,去搜索、发邮件、逛工厂、打开软件,更像一个普通人在教你怎么探索世界。(原来学者都这么搭讪的,以前总觉得专家离我们很远。当然我没试过联系,我有机会去“评测”一下。) 解说词逻辑清晰,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词汇,大白话却干净利索。这在纪录片作品中确实少见。 所以,那个脸部识别的用意是想表达理科生眼里去逛工厂的时候,眼睛里看到的画面吗哈哈哈哈

 6 ) 第二集确实不如第一集

咱就是说,第一集是不是天花板拉得太高了,确实有被惊艳到,但是第二集除了时长少了73.5%之外,配音也没很可爱。特别是在5分半左右的时候和词云出现时,背景声音的音量和旁白的音量,两者的音量不分高下,混合在一起听起来特别难受。第一集的呈现形式非常多样,而且逻辑很缜密,还有很多实地探访,很有代入感,整一个就直接被吸引住了。第二集感觉只是在做无聊的学术报告,两集对比真的太明显了。看了第三集的预告,感觉还是可以小小期待一哈,希望能比第一集更加惊艳。

 短评

选题和深度都很好

6分钟前
  • 阿席达卡
  • 力荐

强行给五星了~桌面电影版回形针即视感,给文科生和非行业相关看的硬核科普。/「解说员」每期不固定、也不出镜是个不适点,在这一点上回形针真的做的很好,大概就是长期节目和短期栏目的差别吧。

9分钟前
  • 废物时钟
  • 力荐

还是b站上那个视频火了以后开始看的,这种优秀的纪录片应该放在b站上更好。

14分钟前
  • 超越自己
  • 力荐

选题真不错,有点小众啊

18分钟前
  • 阳光雨
  • 推荐

太强了!画面很炫啊!

22分钟前
  • drnkccnut
  • 力荐

第一集喜欢,不说废话上xmind引起强烈舒适,对营销狗的逻辑化、视觉化呈现有启发,持续关注~

23分钟前
  • 崔腿粗师傅
  • 推荐

电脑录屏做视频,旁白吐字再清晰些

26分钟前
  • Ben
  • 力荐

一部在研究问题和表达形式上非常不常规的纪录片。关注的是年轻人感兴趣的小问题,用科研的态度尝试解答,虽然很多问题最后也没有答案。

28分钟前
  • Psicose.
  • 力荐

好好看,精致的转场,有理有据的论述和逻辑,唯一的缺点就是在腾讯视频而不是B站

30分钟前
  • 风也温柔
  • 力荐

非常不严谨,但是有意思

31分钟前
  • 薛定谔的玫瑰
  • 力荐

前3集好棒

32分钟前
  • Strawberry Ju
  • 推荐

如果说开头两集还是桌面电影形式的效仿噱头大过内容本身的话,这两周内容部分已经渐入佳境,严肃活泼的风格也渐渐站稳脚跟,男版解说的塑料普通话感觉是有意为之,让硬核知识至少“听上去”没有那么晦涩难懂。不知不觉追更了起来…这种轻快的、UGC风格的知识科普向纪录片居然让腾讯先做出来了,真的好不甘心啊!!!

37分钟前
  • 某S
  • 推荐

好爽

38分钟前
  • 戴一
  • 力荐

非常好看,是一个做研究的态度的纪录片

41分钟前
  • 图灵莉莎
  • 力荐

有点喜欢!

45分钟前
  • 姜大噪
  • 还行

这种手法奈飞纪录片大量使用,原来叫“桌面电影”。EP03游戏有学到。

50分钟前
  • 茁壮开心
  • 推荐

不够看!加更!第二季!!//选题奇葩 思路清奇 内容硬核 第一人称游戏即视感好评(任性团队爱更不更 全程随缘更新😊 ep14📍

52分钟前
  • 20c Pyrus
  • 力荐

所以理工科的残忍来源于可以将任何事物掰碎了、揉细了一点点的去剥解,对我们的身体可以,对我们的情感也如是......细思极恐

55分钟前
  • 大頭皮鞋
  • 推荐

形式很有趣 长知识可以学习到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3游戏技术这期好有趣8流行语14 流行音乐

58分钟前
  • 德敛於
  • 力荐

内容制作可靠 没有废话 需要一定的理科知识观看会更好 逻辑结构清晰

60分钟前
  • momo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