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

剧情片美国1967

主演:安妮·班克罗夫特,达斯汀·霍夫曼,凯瑟琳·罗斯,威廉·丹尼尔斯,莫瑞·汉密尔顿,伊莉莎白·威尔森,巴克·亨利,布莱恩·艾弗里,沃尔特·布鲁克,诺曼·费尔,爱丽丝·格斯德丽,马里恩·洛恩,埃达·盖尔

导演:迈克·尼科尔斯

播放地址

 剧照

毕业生 剧照 NO.1毕业生 剧照 NO.2毕业生 剧照 NO.3毕业生 剧照 NO.4毕业生 剧照 NO.5毕业生 剧照 NO.6毕业生 剧照 NO.13毕业生 剧照 NO.14毕业生 剧照 NO.15毕业生 剧照 NO.16毕业生 剧照 NO.17毕业生 剧照 NO.18毕业生 剧照 NO.19毕业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8 00:36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毕业生

 
    知道达斯汀.霍夫曼是缘于他主演的“雨人”,当时很奇怪,电影中,这么帅的弟弟(汤姆.克鲁斯)怎么会有个这么丑的哥哥?不过,霍夫曼扮演的那个天才型白痴的形象却再也挥之不去,而小汤哥的帅气自有后人超过,比如布拉德.彼特,印象反而不深。
 
    这还是十多年前大学的时候,那时国门开放不久,D版电影刚刚兴起,特别喜欢看美国电影,当然第一次看“本能”的动机很不纯洁,这不能怪我,你总不能奢望一个既没吃过猪肉也没见过猪跑的并且有着正常荷尔蒙分泌的小男生一本正经的说“本能”是一部优秀的悬疑片,事实上对于那一代的大学生来说,它就是一部性启蒙电影。伴随着电影而来的同时,还有各色的美国乡村民谣的涌入,更多时候,电影和音乐不可分,很多好听的民谣都是经典老片的插曲,再加上当时国内偶像成方圆大姐的竭力吆喝,从开始认同直到疯狂的喜欢。其中就包括“斯卡布罗集市”,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很长时间里一直不知道,虽然卡带上有歌词,但我懒得去看,四级勉强过线看了也白看,可英文不好并不妨碍我喜欢这首歌,一点点忧愁,一点点神秘,尤其是合声的那个部分,越听不懂越觉得好听。
 
    通常情况下爱屋及乌是人的本性,有时喜欢电影从而喜欢上电影中的插曲,有时反之亦然,对于让达斯汀.霍夫曼一举成名的“毕业生”,我就是从喜欢“斯卡布罗集市”才认识的,卡带上说这歌是美国电影“毕业生”的插曲,可惜一直没找到机会去欣赏,想象中“毕业生”一定是部励志的电影,类似十年后我们都是祖国的栋梁之类。
 
    记得那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下午,在碟屋偶然淘到“毕业生”,封面上的霍夫曼很年轻,年轻得令人不敢相信,原来雨人也是这么年轻过来的。不用思索就抱回家看,很幸运,电影还在播放字头的时候就是这首歌,之后不断出现这段旋律,一下便痴了。
 
    电影是老的,歌是老的,可故事一点也不老套,相反,和我之前的想象相去十万八千里,从某种意义上说就象“蒂凡尼的早餐”,流露出对当时美国中产阶级的叛逆味道。中年妇女勾引纯洁的小伙子,而小伙子却又爱上了她的女儿,最后终于抱得美人归,其中相比经验老道坦然偷情的妇女,小伙子第一次的生硬和被动表现令人莞尔。严格意义上说,应该不算乱伦,也无敏感器官的暴露,可不知道为什么在台湾居然被禁映了几十年。相比前一大半中自闭保守经常紧张得手足无措对前途悲观,最后为了抢夺新娘时表现出的执着和冲动,霍夫曼相当准确的演绎了这个角色,动作表情都表现的令人服气,难怪新出道的他仅凭借此片就在好莱坞崭露头角。
 
    至于这歌,一定比电影流传的还要广,实际上,我认真看了歌词后发现根本和故事情节牛头不对马嘴,似乎里面还有战争的阴影,但这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热爱电影,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就足够了。
 

 2 ) 就想不一样

《毕业生》是一部推出于1967年的美国电影,获得第40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美国电影协会曾在1998年时评选百年百大最佳美国电影,其中《毕业生》排名第七名。2007年时,美国电影协会对上述名单进行修订,《毕业生》虽然从前十名中掉出去,但仍高居第十七名,可见这部电影在美国观众心目中的地位。

《毕业生》的导演迈克-尼克尔斯是从舞台剧起家,他的获奖历史里头囊括了奥斯卡奖、艾美奖、东尼奖和格莱美奖。除了《毕业生》外,迈克-尼克尔斯还执导过《灵欲春宵》、《上班女郎》、《偷心》等较为出名的电影作品,总体风格比较偏向商业电影,但在通俗流行之中,又偏好较为辛辣讽刺的议题和手法。

《毕业生》是著名美国男演员达斯汀-霍夫曼的成名之作。从类型上来说,这是一部青春爱情喜剧片,若纯粹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毕业生》不论是在议题上还是手法上,都稍显有点陈旧过时。然而,一部青春爱情喜剧片在经过四十多年之后,还能成为美国观众心目中的经典作品,必然有它出众引人的地方,它必然捕捉到某种时代的脉动,记录下某个群体的岁月记忆。

■婴儿潮世代的无虞与迷惘
《毕业生》的剧情很简单,讲述大学生班泽明在毕业后陷入对前途的迷茫状态中,在思考未来之际,他受到一位女性长辈的诱惑,陷入不伦关系当中,之后又爱上这位女性长辈的女儿。面对这种混乱的情况以及来自女性长辈的威胁,班泽明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是要为保守不伦秘密而放弃爱情,还是要追求爱情并让不伦关系曝光出来。班泽明最终的选择是勇敢地追求爱情,他主动向所爱的女孩承认自己与她母亲发生过不伦关系,然后在双方家长的责骂和阻挠中,不顾一切地将女孩从她与别人的婚礼中抢夺过来。

同时与母女两人陷入纠葛的不伦关系,这种题材在现在看来,可说是云淡风轻、小菜一碟,但在上世纪六0年代,却是极为惊世骇俗和充满话题性。影片中,风情万种的女性长辈大胆而露骨的勾引手段,以及导演所采用的镜头取景角度与蒙太奇处理方式,也成为后来许多电影模仿的对象。除了突破禁忌的议题和手法外,《毕业生》最大的特点在于捕捉到六0年代末期美国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差异,以及战后婴儿潮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们的茫然与困惑。

美国的婴儿潮发生在1946年到1964年之间,由于战争结束、生活渐趋安定,以及前期人口增速放缓,新生儿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美国目前人口三亿人左右,但在婴儿潮的那18年间,便有约7800万新生儿诞生。二战结束的四0年代后期,一切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所有人只得埋头于重建生活,拼命工作、积累财富,而当时间来到六0年代后期,物质环境已渐渐步入富足与安逸,成长起来的婴儿潮世代便无需再为金钱和生活担忧。

影片中的主角班泽明二十岁,是二战结束后那波婴儿潮的典型,家境富裕、接受完整的大学教育,步出校门之际,房子和车子都是现成准备好的。班泽明的父母那一代,为了生活,不得不放弃种种梦想,如今在经历了二、三十年的辛苦奋斗后,积累的财富、将来的希望、未竟的梦想,全都集中灌注在孩子身上,他们迫不及待要为孩子配备齐全,迫不及待要为孩子指引方向、铺好道路,好让他飞黄腾达、更上层楼。

但是对于班泽明这个婴儿潮世代的人来说,学识和物质都是唾手可得,走在父母为他铺好的道路上,不需要太过努力便能过上舒服和体面的生活,但循着这道路前进,获得的成功都不过是来自父母的给予,这如何能体现自己作为独立人的生命价值?因此,当班泽明步出校门后,便陷入深深的焦虑中,不知道自己未来该何去何从,他不想走父母的路,但又不知道该如何走自己的路,他唯一清楚的念头是要“不一样”。

■独立价值的追寻与渴望
这种超脱主流价值桎梏的渴望与急切,在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也有非常清楚的呈现。在《毕业生》中,则是透过班杰明所陷入的情感纠葛来表现这样的心理挣扎。班杰明在面对来自女性长辈的诱惑时,一直都保持非常坚定的拒绝态度,但在被暗示生活过于单调严谨后,他这才决心回头找这位女性长辈,而在被讥讽缺乏性经验后,他才就义无反顾地与女性长辈发生不伦关系。班杰明虽然能在情感欲望前把持住自己,却无法抗拒对父执辈们的逆反心情。

借由对上一辈人的反抗和颠覆来证明自己的独立价值,是美国上世纪六0和七0年代青年的一大特色。班杰明在陷入不伦关系后,虽然内心不时出现内疚和挣扎,但这种跳脱规范和框架的沉沦感觉,又让他迷恋不已。班杰明后来之所以从不伦关系中脱身,疯狂爱上女性长辈的女儿,其实也仍是基于逆反的心情。这位女性长辈是典型的上一代女性,受过教育,但为了家庭,只能放弃自我和理想,困守在无味的生活里头。她的所有希望都灌注在自己女儿身上,要女儿比自己嫁得更好、过得更幸福。她自己虽然主动勾引班杰明,和他发生关系,但内心里她觉得班杰明不够好,配不上女儿,而正是这种轻视的态度导致班杰明对她女儿的疯狂执着。

如果所有人都放任班杰明和女性长辈的女儿来往,两人之间未必会发展出什么结果,然而,由于班杰明的不伦丑闻,长辈们不断地对他施予压力,干预和阻挠他接近女性长辈的女儿,这便助长了班泽明的决心,让他深信自己深爱那个女孩,决心要娶她为妻。于是班杰明不顾自己的前途、不顾千里的距离,死缠烂打地搬到女孩学校附近,天天在她身边打转、要她嫁给自己。而当女孩的父母闻讯赶来,硬逼着女孩与另一个男孩结婚时,班杰明更是千里飞车奔波,仿佛不要命似地闯进教堂阻拦婚礼进行。

很多人为班杰明不懈求爱和强抢新娘的动作而感动,说他在经历迷惘和混乱后,最终找到自己的方向,确认真爱而非一时的情欲才是生命的真谛。但是,《毕业生》里头最为经典的一幕其实是在电影的结局处,而这结局诉说的是完全不同的故事:班杰明与身穿婚纱的女孩从教堂中逃出来,两人手牵着手飞快地奔上公车,在一整车乘客的惊诧目光下,坚定而快乐地走向最后排座位坐下。在坐定之后,两人仍止不住兴奋和胜利的笑容,但片刻之后,他们相视对看一眼,便齐刷刷地陷入沉默,各自露出尴尬与茫然的表情--这表情就像两个负气离家的孩子,在叛逆的兴奋情绪过后,无言地问着自己:那然后呢?

■后话
《毕业生》之所以成为美国经典电影,在于它以非常商业的手法、极为争议的话题,来呈现一个世代所特有的精神状态,不光是电影本身,里头的配乐、班泽明所开的爱快罗密欧敞篷跑车,都成为经典。有趣的是,《毕业生》虽然是四十多年前的老片子,但里头描绘的婴儿潮世代的境况,恰好与中国出生于八0和九0年代之间的青年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历经二战、内战、文革和一胎化政策后,中国的婴儿潮出现在1982年到1990年之间,时至今日,这波婴儿潮新生儿都成长为青年人,而且类似于美国婴儿潮青年们所面对的情况,他们的父执辈们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便不余遗力地投入生活和工作中,因此中国婴儿潮世代的青年们在生活条件上比父母辈更优渥许多,学经历也更丰富,加上是独生子女,除了三千宠爱在一身外,更是背负着上一代所有的希望与梦想。而这样的成长环境,也赋予中国婴儿潮世代更多的叛逆精神。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除了因为网络等媒介的发达与普及,信息的流动速度更快、透明度更高外,中国婴儿潮世代的长成,也解释了为何当代出现更多的愤怒青年,以及社会为何出现较强的改革声浪。我想,这种叛逆的精神和改革的压力,绝非简单的打压和限制可以阻拦的,需要透过适当的顺应方能疏导。当然,这只是随便想想、随便说说,没什么特别的意思。

 3 ) 男人的第一次

 
今天无意听到毕业生的音乐,虽然早就听过,但一直没看,也许因为自己刚毕业了,便怀着告别大学时代的心情,产生了观看欲。影片已相隔40年,同时又夹杂着怀旧纪念的心情重温这部经典。
这是一部关于是关于男人的第一次,不只是性的第一次,从校园走向社会,从青涩走向成熟,从男孩到男人将面临许多第一次,可以说影片是关于心灵成长的电影。
影片的基调是淡淡的忧伤,轻轻的迷茫,非常符合刚毕业生的心理,再加上合理的寓意,“诱惑是毕业后的第一步。觉醒就是成长的最后一步。”表达了影片背景下毕业生一种普遍的心路历程,成为经典也就不足为奇。
成为经典少不了影片那些传神的细节场景:本面对罗宾逊太太的勾引,总是在说“看在上帝的份上”;本开房间时,接待人员问是不是需要人去帮忙搬东西,他说不用只有一个牙刷。当去房间时,还专门跟接待说:看,我只拿了牙刷。 后来又慌张地打电话给罗宾逊太太,却忘了告诉房间号。本亲吻罗宾逊太太后,她从嘴里吐出烟来的镜头。依莲提议去他经常和罗宾逊太太约会的那个酒店,本把汽车开上马路牙子的镜头。
  一个毕业的年轻人,享受母女俩人的垂爱,太刺激,享福了,不过是在迷茫的我们可以理解的或者经历过的或者希望过的那种种的年轻、真实、空虚悸动中的代价下。这个年轻人是我。 是你。 也是他。 无论是,真实的发生过,还是你意淫过。 我们合拍了,所以记住了这部电影,并以之为经典,怀念之。 ----------豆瓣网友夏成夫
罗宾森太太引诱本杰明的动机不足,看来他们一家是早就想把女儿介绍给本杰明,做母亲的又怎会故意上来插一脚呢? 本杰明接受诱惑的动机也显得不足,以他的成长经历和家世背景,身边追求者按道理应该很多的,为什么偏偏中了罗宾森太太的圈套呢?还有本和忆莲他们俩的感情基础貌似没有这么牢靠吧? -----豆瓣网友小肥婆
     送上门的熟女,即使极力挑逗, 你也是不要的。
  而她走了,你的心空了。 你要用主动的吻来填满你的心。
  铺好的前程,即使胜券在握, 你也是不要的。
  而崎岖的路,你没有思路。 如何才能使生命与众不同。
  倾心的女孩,消失了。 你以为终于找到追逐的目的。
  声嘶力竭,歇斯底里。 追赶的过程,猎物就是唯一的使命。
  最后,你们放声大笑,微笑,相视无言。
  你最终茫然。 再次的迷惑和那驾黄色的车辆并驾齐驱。 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你热衷的并不是追逐的猎物, 而是追逐身。 -----豆瓣网友coco
我在努力的每一个角落去找寻关于毕业的惶恐心情。影片讲述了一个成长三部曲,一个自我蜕变的故事,从慌乱到堕落再到清晰。爱上有夫之妇之前,男主角情绪上是慌乱的,像一个即将溺水的人在找寻一个方向,这就是一个即将走向社会的毕业生的心情写照。毕业了,一个时代的终结,另一个完全异常的时代就要开始了。我们该给自己一个怎样的定位。诱惑,是毕业后的第一步。男主角也受到了诱惑,我们挣扎、懦弱,最终顺从和放纵。最后开始了一段不伦之恋。我们也迷失在满是道路的世界上,有些事,明知无益于己,还是会一边自责一边沉沦。也或者是说,觉醒,就是成长的最后一步,男主角在种种快乐和痛楚之中也知道了自己真正想要追求和拥有的东西,于是开始了矢志不渝的追求,排除万难,最终得到了幸福。从完全跟随父母、盲目反抗再到最终的独立自主,也许这就是任何一个毕业生与社会融合的必须经历吧。 ----豆瓣网友看电影的兔子
影片可圈可点之处在于主人公情感刻画细腻,主题鲜明,银幕界首次表达毕业生的心理,让人产生共鸣所以称为经典。抛开当时的时代背景,中美文化差异,影片确是让我们嗅到青春青涩的味道,产生了怀念共鸣。我的目的达到了,从中找到了毕业生毕业后的心理心灵情感成长,还有关于青春校园的怀念,和大学时代做了告别。

 4 ) 毕业生:就是“未解决”

   这部片子很经典,我却是今天才看了.电影标题与我近况很合衬:毕业生.虽然片子那么老,但里面表达的东西,我想有相似身份的人多少会有点感触.
   影片主要想表达年轻人初进社会时一切别扭,生涩和痛苦的迷茫感吧,然而不仅是心理,说那是毕业生的现实也可以的.看的时候有时怀疑这电影剧情是搞笑还是认真的?有些地方看着都笑了,但又觉得不对,好象没有立意搞笑的感觉.
   两个人交往的情节真的很尴尬.就那么牵强的约会,会产生多浓厚的感情我真的很怀疑.Ben一直给我的感觉是迷途的小羔羊.从学校的环境出来,对一切都还是那么生涩,对自己的未来也没有一点头绪.他一直为这个问题苦恼."i don't know"是他说得最多的回答.对Elaine的执着是否因为难得找到了一个暂时可以追求的目标?因为Ben在追求女友过程中经常以特写镜头展现的眼神,充满倔强和希望,我怎么看都像是一种年轻人实现自我,获得肯定的挣扎,而不像是坚定的爱意呢.而且他也从未要求Elaine爱他,只是要求和她结婚.好象他只是决意要实现一件自己决定了的事.
   而Elaine的感情也是半推半就式的.涉世未深时第一个约会,因为男方吻了她,所有的荒唐都可以抛开.本来要拒绝掉追随她至课堂的Ben,只因看到对方突然决定放弃,又动了心.戏中并未交代他们实际交往的程度.在我看来他们彼此都不了解.他们的感情是典型的初恋式:懵懵懂懂似是而非.这样的结合,可以说后患无穷呀.
   结尾对两人面部表情变化的展现,让我对他们的结局不甚乐观.Elaine注视那个把她从婚礼中抢过来的男人,但得不到眼神的回应.她是Ben不顾一切而终于得到的女人,但此刻Ben好象失去了注意她的心思,只是麻木地看着前方,好象在想:我下一步呢?可以追求什么?而Elaine也只好收起表情正过头去. 他们两个背弃了家庭,打破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也没有自己的事业.他们甚至连坐上的巴士要开到哪里也不知道.他们的未来是不确定的.影片以破旧乡村巴士扬尘而去的镜头做结束,并没赋予一种预示美好未来的感觉.
    总结来说,电影提出了Ben作为一个毕业生的迷茫和焦虑,却没有在最后解决他的问题.问题还是问题.或许这就是电影想说的——什么是毕业生?就是不确定,"未解决".

 5 ) The Graduate,十个剪辑细节。

The Graduate被称为好莱坞的新浪潮,当然是由于其题材、主演、电影风格,尤其是出名的“泳池与睡床”分镜,已成为电影分析教材的“老脸孔”。

而我想谈的是电影里比较基本的剪辑。

每一部电影都有其内在节奏,由主题、影片背景、人物特征所决定。The Graduate的节奏是明快、伶俐并且直来直往,非常符合当时美国年轻人的精神特征。

如果仔细观看,会发现人物之间的对话场景镜头调度和剪辑都非常简练,并且纵深镜头非常突出。Ben和Mrs.Robinson(以下简称B\R)第一次回家时,先来B接R下车、R说服B、B\R走向家门,R再说服B、关门(剪),二人走至客厅,就喝酒问题争论,B提出担忧并做了一个大幅度动作(剪),R把酒杯递给B,B第一次主动走近R,R开音乐(剪)。两分半钟里只剪了3次,再这步步逼近的剧情下并不觉得拖沓,并已用了2次纵深表现Ben所面对的情境的未明和危险。

(一)基本节奏与心理节奏

电影一开始就两处用到“由内向外”,飞机上及Ben在家中的第一个镜头,说明影片是从他的内心状态出发,因此我们应抓住这一点来分析电影用到的剪辑手法。

A.基本节奏即以动作为核心的剪辑节奏,我们都知道常规来说是以动作不完成为准。

例如Ben父母推着他下楼时,要转场到大厅,此时剪辑是停在楼梯墙上三人影子消失前。

B.如果动作完成,表明两个转场之间地理距离较远,或者剧情要进入新阶段。

例如R和B从大厅到Elaine房间,剪辑点是在B完全离开镜头之后。

C.如果地理距离不远,剧情也没有重要暗示改变,却以动作结束为剪辑点,说明这是在使用“心理剪辑”了。

例如第一次开房,B独自在房间里等待R,整个过程只用了一次剪辑,大家可以注意看这个点是Ben完全离开镜头之后,这个技巧使观众觉得整个空间的时间拉伸了,而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完全沉浸在一件事里面时,也就是专注的状态时不就有这种特有的时间感受吗?而这就是用剪辑不动声息地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二)门作为道具

剪辑点在进门前还是进门后是有讲究的。Ben在酒店里打完电话给R后,走到喝东西的露台,此时剪辑是在他进门后几步开始,说明这是正常的动作剪辑,让剧情更紧凑。

相反,B听从R紧张兮兮地去订房(B又恢复企鹅样),剪辑点是放在他穿过大堂门前。这是因为观众此时已经对他去订房这个场景充满期待,电影故意将时间拉长一点,说明接下来的事情非常重要,具有决定性。

因此,剪辑是关乎角色及观众心理,要注意灵活运用。

(三)时间流逝

剪辑是表现时间流逝的最好工具,而且是免费的。

A.B喝东西等R,举起酒杯放下,杯子瞬间变成“飞冰”,有人说穿崩,但根据之前R的台词“给我一小时”,很显然这是一个时间过渡的手法。

B.B带E到脱衣店,E进入委屈状态,B脱下眼镜,剪,E已垂垂落泪,并且镜头已拉近至特写,前后E的状态并不是流畅的,说明在这段时间里,B看着E的心理状态已有所改变,因此为接下来发生的吻做了铺垫。

(四)多出来的几帧是暗示

B订房后离开柜台,但镜头仍然未切,而在这几帧内镜头内容并无任何变化。因此这段空白是让观众重新关注那个被留下的柜台工作人员,暗示他的心理状态是在感受疑惑?还是已经怀疑?我们不知道。

接下来B打电话给R时,他迅速提到了刚才那个工作人员可能已经怀疑自己了,因此刚才的延迟正是一种暗示,并且在紧接下来的镜头中得到明确。在这里,剪辑起到了叙事的作用。

(五)背影是一个隐藏剪辑点

这是电影常见的技巧。B回到家的第一个镜头,母亲随着父亲劝Ben下楼,此时用了她的一个背影过渡,使整个长镜头得以延续,The Graduat里实在有太多“明智”的长镜头了,大家可以再琢磨一下。

(六)对话剪辑

对话剪辑要依据角色的情绪状态,例如B\R第一次在R家中的心理对话,这场戏很重要,首先是R唯一一次兴奋的带有失控的笑,其次是拉开故事的序幕。

R:是猎物即将上手的兴奋,她一招一招地使出去,看到B的无力、迷惑、却隐隐作动,她感到相当刺激,因此我们可以留意到,她的对话剪辑点是在每一次话音刚落,使她每句话的最后半个字像飘起来一样,挑逗性地掷向防守力渐弱的Ben。

Ben:他的对话剪辑点比正常剪辑延长稍多,表现他在强装镇定和尽力防守,观众和R就像猎人一样旁观他的反应。

通过这速度的明显对比,使这场对话变成了一个捕猎的场景。而在雨中车内同样是二人的对话,剪辑速度就没有偏颇了,表明二人势均力敌,互相抗衡。

(七)动作的迅速

可以表现为两方面,一个是转场的幅度,例如R家中的楼梯,首先是第一次见面R听到车声,迅速逃离现场,从门把手的动作切到他跑至楼梯中段,然后是一个长镜头,这个剪辑点就像我们一般想到的表现人物动作的冲击力。对比的是Ben从雨中下车,一直从雨中跑进屋内,上整条楼梯,为什么不从车门直接切到楼梯中段呢?同样是动作的爆发力。答案就是这样的剪辑使角色的动作像放缓一样,让观众感到R随时会追上,另一方面也表现角色这个动作任务的艰难性。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当观众越想角色成功时,角色在情景中越危险时,我们的剪辑就要越慢,让观众能对主人公的折磨加大代入感。

(八)情感剪辑点

给你的角色一个动作,让情感充斥画面。例如B\E约会第一次结束时,B已经出镜,E看着他,最后甜甜一笑,使二人之间的感觉明朗化。如果没有这个笑的动作,剪辑就会变得很生硬。在这里我要加一个更有深度的例子,在马田史高西斯的《纯真年代》里有一幕,男主人公Newland说服喜欢他的女主角Ellen离婚后,二人在戏院相遇,然后两人都生硬地说了些违心的话后(二人没有眼神接触),Ellen举起了望远镜,把目光投至舞台,这是一个拒绝的动作,Newland只得无奈离开。然而这更是一个展示二人心理或这个场景核心情感的动作——自我逃避。

当动作能够起到揭示作用,我称之其为“情绪剪辑点”。

(九)叠化

Robinson夫人僵死的脸叠化在B\E第一次出途上,这是一个十分形象到位并起到叙事作用的剪辑技巧,R腐烂的内心让这次约会带上了不详的烙印,根本无需给R任何台词,一个剪辑就说明了所有关系,当然这也是传统好莱坞会用到的方法,但是,接下来B带E走去夜总会的那一段看起来过长的路,就正是这个烙印的延伸性,这段大可以拍得很短,至少在叙事上一半长度就够,但如此的长镜头正如叠化的发酵一样,让人不寒而栗。

(十)不以为然的动作

R走近B的房间,B告诉她洗手间怎么走后,头转向了金鱼缸,导演设了一个让人不以为然的剪辑点,R发话,B把头转过来,完成了单人到双人的场景。这个动作剪辑流畅自然、难于察觉,而最重要的是,它的的确确是一个剪辑位,场景的完美调度。我们拍东西的时候,是否也应该设定如此有决定性并符合角色的细节动作,让角色、调度、剪辑三合一。

总的来说,The Graduat的剪辑是如此的自然、精准并与人物丝丝入扣,实在难得,还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留意,加油!







 6 ) 年輕的不安與躁動

老實說, 對這部電影有點失望. 可能因為聽過太多人推薦, 所以對它期望過高了. 覺得從Ben第一次和Elaine約會開始, 劇情交待得有點草率, 也許他倆是一見鍾情吧, 可是在整齣電影裡他們僅有的一次約會中, 並不覺得有多澎湃, 頂多只是互有好感而已, 第二天就發生了一連串的事情, Elaine走了, 然後Ben就下定決心要和她結婚...情況對兩人而言都是相當尷尬且難以接受的, 尤其是女主角, 可是她除了有點猶豫是否該接受他的求婚(而且整個過都都表現得不冷不熱), 好像沒有表現得怎樣掙扎. 我認為只有對那個男人懷有巨大的熱情, 才能夠克服這個心理障礙的, 可是我真的感覺不到. 總之在看完了整齣電影後我不得不懷疑他們的愛情.

相較之下, 電影的前半好得多. 喜歡德斯汀在派對中焦躁不安, 卻維持著禮貌周周又鎮定的樣子. 喜歡他在房間裡迷惘地說: 'I just want to be....different', 嘴角稍微上翹, 有點無力的微笑. 喜歡他和Mrs Robinson開始偷情後的一連串蒙太奇 (尤其他從泳池中一躍上浮床, 突然換成他壓在Mrs Robinson身上的場面, 帥呆了). 喜歡他每天無所事事泡在泳池裡'漂流'. 還有頂喜歡這一段: Mrs Robinson說她對藝術一竅不通, 然後Ben問她在大學裡主修什麼, 她沉默了一會, 然後若有所思地說: 'Art.' 那一剎那是感動的, 深深覺得歲月把棱角磨平的同時, 也把生命的光華洗盡. 於是對這個性感但攻於心計的女人有了一點同情, 她也在逃著什麼, 然而已經是那個年齡了, 不會再把苦澀都宣之於口, 只能從別的地方尋求慰藉.

前半想表現的主題--Ben的不安與躁動, 都給後面的情節沖淡了, 因為救贖來得太容易了. 我覺得Elaine最好只是Ben生命裡的過客, 他到底也得不到她, 然後他還是要回去, 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前路, 最後剩下一點清淡如水的哀愁. 這才不辜負前半部的好, 我以為. 可能是我雞蛋裡挑骨頭了.

不過還是想讚一下結尾. 不是搶新娘那一段, 是最後他倆上了巴士後, 處理得非常好. 個人認為鏡頭定在兩張年輕的臉上的時間長得很曖昧, 影著他倆從上氣不接下氣, 明媚地笑著, 然後平復下來, 笑容也收起了, 沒有對望一眼, 更沒有深情擁吻, 只是平靜地看著前方, 臉隨著巴士顛簸. 導演彷彿想暗示, 在最初的興奮過後, 接下來是什麼呢? 他們毫不考慮地跳上了巴士, 甚至連它駛往哪兒都不知道, 前面可能是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 也可能是另一對Mr and Mrs Robinson, 誰知道呢. 於是巴士繼續向著未知奔去.

還有, 年輕時的德斯汀荷夫曼, 坦白說我不太喜歡, 矮還可以接受, 可是肩膀太斜了一點. 還是喜歡他在Meet the Fockers裡的樣子, 老了反而更可愛了, 至少在我眼中如是. Elaine倒是十分討好, 笑容甜美得很, 讓人覺得青春真美好. 至於Anne Bancroft, 是性感的女性, 可是原來她拍那電影時才36歲, 看上去比老得多, 我媽都快50了看著還比她年輕. 難怪都說洋人老得快.

 7 ) 【译】给安妮.班克罗夫特,给罗宾逊夫人

【觉得写的很好就穷极无聊的翻了这文,Roger Ebert蛮有爱】

安妮.班克罗夫特(Anne Bancroft)(1931-2005)

“我在这里对你说,罗宾逊夫人;耶稣爱你的程度,比你想的要深。”
                   ——《罗宾逊夫人》西蒙与加芬克尔

安妮.班克罗夫特(Anne Bancroft),因一次表演赢得了学院奖,又因另一次表演赢得了永恒的名声。而星期一,在纽约, 她死了,享年73岁。

她曾得了奥斯卡奖,因为她的那一部《奇迹工作者(The Miracle Worker)》(1962)中,她饰演的安妮.沙利文——一个家庭老师——摸索着进入了又盲又聋的海伦.凯勒的世界。而她那不朽的名声,则来自于一部《毕业生(The Graduate)》(1967年),其中,她扮演的罗宾逊夫人——一个已婚妇女——用她世俗的性欲去勾引一个年轻的大学毕业生(达斯汀.霍夫曼)。而如今“罗宾逊夫人”这一名字,早已成为了性感的中年妇女的代名词,不仅仅是因为有名的西蒙和加芬克尔(Simon and Garfunkel)曾为这个角色谱写过一首充满赞美的歌,。

班克罗夫特小姐,曾嫁给了作家、导演和喜剧演员——梅尔.布鲁克斯(Mel Brooks)。40多年过去了,如今,她死在了纽约市的西奈山医疗中心,死亡的原因是子宫癌。

在那一部《奇迹工作者》之后,班克罗夫特曾被奥斯卡提名过四次,甚至更多——《食南瓜者(The Pumpkin Eater)》(1964年)中,她扮演了一个受情感折磨的妻子;《毕业生》中,她是罗宾逊夫人;在1977年的《转折点(The Turning Point)》中,她饰演了一个选择了事业而放弃了私人生活的芭蕾舞者;在《上帝的女儿(Agnes of God)》(1985年)中,她是一个女修道院长。而在剧场舞台上,她也享有盛誉,曾因《两个跷跷板(Two for the Seesaw)》和《奇迹工作者》的表演,而获得了托尼奖。

阿瑟.佩恩(Arthur Penn)——上述这些戏剧,以及《奇迹工作者》的导演——曾对《纽约时报》说:“她的面孔上十秒内发生的变化,够绝大多数女性‘变’上10年了。”

这里说的,当然指的是《毕业生》,在这部片子里,她是一个极为传统的郊区居民的无所事事的妻子,大胆地引诱了本杰明.布拉多克——一个由霍夫曼扮演的角色。后来,他与她的女儿(凯瑟琳.罗斯饰)坠入了爱河,情节就变得相当情绪化和危险了。而本杰明静静注视着罗宾逊夫人穿着尼龙袜的一条腿的瞬间,成为这部电影意象的一个不朽标志。

虽然,这部片子将“代沟”做的很大,拍片那时,班克罗夫特却只有36岁,而霍夫曼是30岁。1997年,我又重温了这部的电影,以一种和30年前完全不同的方式,我重新认识了它。当年,我发现的是,罗宾逊夫人“性感的超凡脱俗,泼妇似的让人着迷,足以使这一次的诱惑令人心服口服。”

而在1997年的评论之后,我写的是:“好吧,罗宾逊夫人,我要对你说:你从那令人难忍的蔓延物——本杰明——以及他带给你的挫败中幸存下来了。其实,你在《毕业生》中扮演的是一个最能引起同情的,也是最聪明的角色。 ”我又写道:“影片中,罗宾逊夫人是唯一不守旧的人。她对混日子的丈夫无比厌烦,她酗酒,她引诱本杰明不是出于欲望,而是出于一种友好的感情,或者说是绝望。化妆和灯光可以用来使安妮.班克罗夫特看起来更老。但是,有一场戏,是她在暴雨中被浸透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她的脸,没有欺骗和遮掩,她真是一个了不起的美人。同时,她也是冷笑的、嘲讽的,以及发音清晰的、口才卓越的——总之,她是这部电影中,你唯一会希望与之对话的的人。”

当我重新写完这篇评论后不久,就遇到了班克罗夫特小姐和布鲁克斯,我告诉她,我确信罗宾逊夫人是那部电影中最迷人的角色。 “当然,她是。”班克罗夫特笑了,“你认为我为什么会接受这个角色?”

-----
她与布鲁克斯的长久婚姻关系,就像是两个机智的口头杂耍者在走钢丝。布鲁克斯安排她在他的《灼热的马鞍(Blazing Saddles)》(1974年)和《无声电影(Silent Movie)》(1976年)里客串演出;他们“双星合璧”,出演了阿兰约.翰逊的《生存或者毁灭(To Be Or Not to Be)》(1983年);并且,在《吸血鬼:死亡和爱它(Dracula: Dead and Loving It)》(1995年)中,布鲁克斯让她扮演了一个灵媒先知者。

在《沉默电影》里,她向内斜着眼(所谓斗鸡眼),简短而抢镜的时刻就到来了。在一次对布鲁克斯的采访时,我观察到,她似乎能够让两只眼珠朝不同的方向倾斜。

“你是怎么做的特效呢?”我问。 “特效?”布鲁克斯说,“没有任何特效,这就是安妮!她真的可以做到!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娶她。12年前,我们坐在21路车上,我爱上了她,我问,“说吧,我怎样?”作为回答,她像这样斜眼看着我。现在我知道了,这就是爱。几年来,我一直在寻找安妮适合的角色。不是《奇迹工作者》,不是《食南瓜者》,不是罗宾逊夫人。真正适合她的角色,是一个可以让她斜眼的角色!”

乔治.安东尼,CBC娱乐节目的主管,依旧记得班克罗夫特和布鲁克斯是一对“真挚坦诚的爱侣,早些年的时候,两人以在公开场合打架而出名,几乎与伊丽莎白.泰勒和迈克尔.托德有的一拼。”他回忆他们的一次“武斗”,他抓住她的手臂,而她拉离并推开他。安东尼的故事是这样的:
“‘你居然胆敢碰我的乐器'!”她狂怒,以她在演员工作室里所能达到的最高的愤怒。
“‘哦,所以这是你的乐器?’
“‘是的。这是我的乐器!’
“‘好吧。那么来弹一首《忧郁宝贝》吧。’”

她是意大利人,他是犹太人,在一起就会碰撞出电流。外表上,他俩都很幽默风趣,但是他总是如此;而她有时也要歇一歇、缓一缓。他们的事业生涯有起伏,布鲁克斯有过后来的《太空炮弹(Spaceballs)》(1987年)和《生活发臭(Life Stinks)》(1991年)的票房暴跌和不景气,然后,他又带着他的1968年的音乐版的喜剧《制作人(The Producers)》回来,成为了百老汇的历史上最卓著的重磅一击。

她从电影起步,因为她很喜欢观察,在阶梯的最底层时,她声称在《在逃的猩猩(Gorilla at Large)》(1954)之中,自己已是很主要的人物。完成了几次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后,她转向了百老汇,并得到了两个托尼奖,以及获得了其他的成功,然后,她返回了好莱坞,更进一步的攀爬着阶梯。

她一共出现在大约65个电影、电视电影和连续剧中,其中著名的有《年轻的温斯顿(Young Winston)》(1972年)中的珍妮.丘吉尔,《嘉宝说话了!(Garbo Talks!)》 (1984年)中的嘉宝的铁杆粉丝,《查令十字街84号(84 Charing Cross Road)》(1987年)中的一本书情人,《最老的仅存同盟国寡妇告诉所有人(The Oldest Living Confederate Widow Tells All)》(1994年)中的主角,以及 《直至维拉Up at the Villa》(2000)中富有的意大利公主。

当舞台版本的《制片人》转移入百老汇之前,它在芝加哥开幕,很明显,在揭幕的那一夜,注定了这个音乐片将会是一个巨大冲击。在宴会过后,我问她,她一直以来在做什么。 “我一直在退休的状态,”她说,“我接受一些邀请,然后再次退休。”


她出生于1931年,布朗克斯,安娜.玛丽亚的意大利语区,并保留了布朗克斯口音,作为她表演仓库中的一个选择。她迷人的外表之下,阿瑟.佩恩说:“她是一个重型的布朗克斯。”

在她演艺生涯的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她曾名为安妮.马诺,后来,她决定改艺名为“班克罗夫特”,美联社曾报道说:“因为它听起来很庄重。”她在1964年遇见了布鲁克斯,是在录制一个佩里.科莫电视特别节目的时候。

今夜,百老汇剧院将会专门为了她,熄灭舞台幕布前的所有灯光。

2005年6月8日
文: Roger Ebert 译:盐lynn

原文地址
  http://rogerebert.suntimes.com/apps/pbcs.dll/article?AID=/20050607/PEOPLE/506080301


 

 短评

这不是部关于爱情与青春的电影,而是关于人盲目的征服欲…

3分钟前
  • 宋小卡
  • 推荐

青春不怕犯错,怕的是没有勇气

7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有一种经典,是你看的时候骂娘,回忆的时候静默的东西

12分钟前
  • 熊阿姨
  • 还行

讲述毕业生的迷茫、困惑、忧虑与叛逆,一曲五味杂陈的青春挽歌。迈克·尼克尔斯凭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构图摄影剪辑精致而绝美,经典镜头一箩筐,几处转场和大跨度推拉极具戏剧性,对景深的运用更是教科书级别。达斯汀霍夫曼演技初露锋芒。画龙点睛的结尾引人深思。两首主题歌宛如天籁。(9.0/10)

1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最后结尾两个人跳上车后的冷漠好惊艳呀~为摆脱负担而选择的自由最终还是成为了负担

20分钟前
  • 原来是西门大嫂
  • 力荐

让人恶心的主角们

25分钟前
  • Dyingpluto
  • 较差

Mrs. Robinson, you're trying to seduce me. Aren't you?

29分钟前
  • 浪味仙
  • 推荐

青春就是在高速路上飞驰,青春就是挥舞十字架抢夺别人的新娘。青春就是永远不后悔,青春就是永远充满勇气。

31分钟前
  • 空想特摄兔男郎
  • 力荐

里面的歌太经典了。在婚礼上的那声大叫让人一振,而随后反而是陷入更深的迷茫。

32分钟前
  • 萤火虫小花
  • 还行

这是个龌龊的浪漫爱情片

36分钟前
  • 冬贝与9-13刺青
  • 还行

修复放映。故事有点扯淡,但配乐真的太经典了,每次响起都能勾起我的Nostagia情绪。青春,在男孩和男人之间迷惘着的青春,年轻霍夫曼古铜色的脸似乎永远都在流汗...

3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不仅是爱情与青春,更多的是一个躁动时代的缩影,感谢压抑过后在结尾的最后一缕光。霍夫曼正名之战

41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推荐

荒诞起首,忧伤中段,甜蜜结局,一曲五味杂陈的青春挽歌;尼克尔斯平实而朴素的导演技法的确是与故事本身的气质太契合了,精确的构图和视角,多处完美而饶有趣味的蒙太奇,几个过目不忘的经典镜头,岁月的流逝并没有使这部片子显得过时;美妙的配乐和霍夫曼看似愚钝实则灵动的表演则更是锦上添花。

4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1.故事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却还是轻巧的让我伤感,共鸣如此;2.镜头、剪辑还有那首配乐,深入我心;3.最后公车上的会心一笑,笑后的沉默,意味深长;4.爹娘熟识的已婚妇女千万别搞,性教育可以从别的渠道别的女人身上学得,所以别搞,有害未来发展。

4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那时候玩镜头玩得可真“硬”。有韵味,有留白,有风格。

53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第一,霍夫曼那年也快三十了,这不是问题,问题是演得完全不像21岁的毕业生。第二,他们之间根本没有爱!

55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较差

这才是真正的残酷青春物语。当他“少年维特式”地烦恼未来时,成人世界的情欲轻易就把他俘获。他努力想逃脱“又一个这种人”的窠臼,爱情是最后一根稻草。然而影片最后当舍弃他的小红车,抢到了新娘,经历了人生罕有的刺激与浪漫,但喜悦迅速消散,只剩失落与尴尬。他知道某种循环已经开始了。

59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看到那麽法國的美國電影,實在有他鄉遇故知的激動

1小时前
  • Connie
  • 推荐

青春就是冲动? 他们并没有那么相爱,坐上车,冷静下来,就又迷茫。

1小时前
  • Ivy_bramble
  • 还行

真是学英语的好教材

1小时前
  • 传奇☂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