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舟记

综艺日本2016

主演:樱井孝宏,坂本真绫,神谷浩史,金尾哲夫,麦人,榊原良子,斋藤千和,日笠阳子,谷育子,浅沼晋太郎

导演:黑柳利充,藤井辰己,光田史亮,长屋诚志郎,由井翠

 剧照

编舟记 剧照 NO.1编舟记 剧照 NO.2编舟记 剧照 NO.3编舟记 剧照 NO.4编舟记 剧照 NO.5编舟记 剧照 NO.6编舟记 剧照 NO.13编舟记 剧照 NO.14编舟记 剧照 NO.15编舟记 剧照 NO.16编舟记 剧照 NO.17编舟记 剧照 NO.18编舟记 剧照 NO.19编舟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4 04:38

详细剧情

马缔光也(樱井孝宏 配音)是一位性格非常内向的年轻人,总是无法很好的通过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想法。可是这样的他偏偏进入了公司的第1营业部,每天的工作都让光也感到压力非常巨大。一天,光也意外的在大街上遇见了名为西冈正志(神谷浩史 配音)的男子,这个看似轻浮又油嘴滑舌的男人,竟然是辞典编辑部的一员。   正志在光也的身上发现了校编辞典的天赋,于是邀请他加入编辑部,开始了对于辞典《大渡海》的校编,光也就此结识了对文字爱得深沉的荒木公平(金尾哲夫 配音)、将自己的一生都投注到了辞海中去的松本朋佑(麦人 配音)以及性格非常努力务实的佐佐木薰(榊原良子 配音)。

 长篇影评

 1 ) 为辞典奉献的一生——《编舟记》

马缔光也:“我要为辞典奉献一生。”
竹奶奶:“能在年轻的时候就找到自己这辈子想做的工作,你真是幸福。之后只要一路走到底就行了。”
——《编舟记》

将代表日本角逐the 86th Oscar(2014.3.3)的是石井裕也的《编舟记》,一部从画面到剧情都充满陈旧质感和味道的日本电影。一如影片中西冈正志的扮演者小田切让所说:“当我看完剧本之后,感觉这部电影充满浓郁的旧时代印记。”而事实上,这部“充满浓郁旧时代印记”的电影所设定的故事发生时间是1995年——2008年。这一时间似乎并没有那么遥远,与其说“旧时代印记”是故事发生时间所带来的,倒不若说是故事的内容所赋予的。
所有人都以为玄武书房的旧楼早已成为了公司的仓库,直到松本不情愿却又无可奈何地提出辞职的时候,人们才开始发现原来旧楼里还蜗居着辞书编辑部——这是一个早已不能为出版公司带来任何利润,甚至是已经被飞速发展的网络社会抛弃的部门。在这样一个因为互联网而让社交变得轻便简省的年代,人们忙于不停地创造一个个“新词”,还有谁回去翻动一本笨重的大辞典呢?
38年来一心一意编写辞典的松本乃是荒木部长的最得力助手,因而当松本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离开辞书编辑部另谋一份稍微丰厚一点儿的工作时,荒木一边饮酒一边落寞地说“就好像自己的身体被砍走了一半”,“再也不可能有像松本这样的编辑了”。也正是因此,松本在临走前走到了自己的接班人——马缔光也。
马缔的名字,在日文中与“认真”同音,马缔君就是认真君。满身书呆子气质的光也与销售部门的工作格格不入。扮演者松田龙平的表演堪称精准,仅仅是光也在销售部与同事的几句交谈和在书店推销时的几个动作,这些就足以让我们看到一幅鱼沉闷地陷在淤泥里的景象,扑腾不懂,掣手掣脚,满身都是扭捏和不自在。
辞书编辑,随身携带采集卡片,在宴会上或是饭馆里将听到的所有新词都记录下来,然后用不同的符号标记以分门别类,交给不同的人来释义……而“《大渡海》要成为一本活在当下的辞典”!
语言是活的。它们决不像沙滩上的鹅卵石,停在那里等着你去拾拣。它们是不断流动的水,或许有始,却永无终。然而,一旦被写在纸上,词语就再也不会变动。“一本活在当下的辞典”究竟是怎样的?《大渡海》如何才能追赶上生活的变化?
一如荒木所言,“词语的海洋浩瀚无边,辞典是那片大海中的一叶扁舟,人类靠着这叶名为辞典的扁舟渡海,找寻最能表达自己心情的言语,那是找到独一无二言语的奇迹,献给想与人关联,期望渡过浩淼大海人们的辞典,那便是《大渡海》。”
与其说荒木和光也等人是在整理词语编纂成册,不若说他们是在与加速前行的时代做抗争,用笃定和坚持去抓住变动不羁的时间脉搏。
“三省堂出版的《大辞林》花了28年。”当听到松本的这一举例时,浮躁的西冈正志先是为自己无望而寡淡的未来人生大呼哀哉,接着却又不禁感叹松本的持守——“38年一心一意编辞典,真是难以想象,明明还有其他有意思的事。”编辞典,尤其是编一本似乎永远不可能完成的辞典,到底有什么意思呢?正因此,正志向光也发问:“你怎么那么有干劲?拼上20年都不一定完成的哦。”
然而,光也的回答是什么呢?在与房东竹奶奶吃饭时,光也这样说道:“我要为辞典奉献一生。”竹奶奶如此开心:“能在年轻的时候就找到自己这辈子想做的工作,你真是幸福。之后只要一路走到底就行了。”
是呀,“之后只要一路走到底就行了!”然而,词语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编辞典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能够完成的,光也作为一个编辞典的人,却完全没有与人共同的能力。为了热爱的事业,光也开始尝试与人共同……
沟通的变化发生在光也与正志之间,然而却通过光也和香具矢的爱情展现出来。木讷的光也写了一封文言情书给香具矢,正志拿来要做指点却完全看不懂,而香具矢也只能让餐厅的老板帮忙翻译……这可爱的尴尬渗透出影片背后的力量,似乎沉闷的图像之下一种绵密、隐约却又亘久的韧性。

波折依然来自于变化的时代。玄武书房决定关闭已经长久亏损的辞书编辑部,然而,《大渡海》却还遥不可及。浮躁的正志已经慢慢地开始平静和投入,一方面将确定要收录的词语交给相关的专业人员开始释义,生米做成熟饭;同时,找到村越局长,说服其继续保留《大渡海》项目,而条件则是自己要被调至销售部。这是被《大渡海》改变的有一个人,西冈正志。
竹奶奶去世了,正志离开了,荒木老师生病住院……时光不紧不慢日复一日地又走过了14个年头,在对抗内心的疲乏、时代的变化和不时发生的意外之后,“国语大辞典”《大渡海》终于浮出海面。然而,光也还是晚了。在能透过窗户望见海的房间里,荒木部长离世了,他未能看到自己曾经命名并付出了几乎一辈子心血的《大渡海》。但每个人或许都会相信,他徜徉过词语的海洋,将撑着那“一叶扁舟”继续泅渡。
辞典发布会上,光也和松本不约而同地掏出衣兜里的采集卡,词典刚刚发布,修订却已经开始,这两代人将继续做着“这辈子想做的工作”,这无疑是幸福的。而辞典是“献给想与人关联,期望渡过浩淼大海的人们”,这是人类的事情,大概人类也会是幸福的。
词语不断地出生和成长,时代的加速度愈来愈快。松本在离开前将自己的袖套送给了光也,光也戴着它继续“扁舟渡海”。新人岸边绿,这名字充满寓意,似乎乘舟渡海终于抵达海岸,那一抹绿色让人感动。
无论“编舟记”,抑或“大渡海”,这译名都让人不自觉有种沉静的感觉。编纂辞典,像是一件如陆上行舟般的事情,当翻动那厚厚的辞书,薄软却质地密实的纸页产生似有似无的粘连感觉,这怎会不令人感动,继而油然生爱?

2012年12月4日

 2 ) 匠人精神

真是一次奇妙的观影体验,电影充满了日本电影特有的琐碎和温馨,从上世纪开始叙事,贯穿一本辞典成书的全过程,并且摄影特意采用了35mm胶片,充满了古典气息,初看就像电影中那位男主角,呆嘴笨舌、一脸木讷、土里土气,可是只要你试着了解他你就会不自觉地喜欢他,最后我才恍然这是一曲对日本匠人精神的赞歌。

匠人精神,无外乎三点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
三个词,十二个字,却苛刻得令人敬畏——要耐得住寂寞,受得得诱惑,克服得困难,数十年如一日,全心全力做一件没有尽头的事。
所以,拥有匠人精神的人终究是少数,通常被称为怪人,这可能是因为人的精力有限,过于专注于某一事物就会忽略其他一些事情,如人情事故、物质追求……等。若非如此,谁能花费15年时间,一日不缀地收集整理数十万词条,再逐词编撰释义,最后五遍校对,完成一本辞典?
耗时靡烦,却收入微薄,皓首穷经,却不与人闻。
这些“怪人”是如何做到的?
他们从工作中发现了意义,甚至发现了美!
松本编修这样解释《大渡海》辞典的意义:
“语言的海洋广阔无垠 而辞典便是漂浮在这片汪洋大海上的一叶扁舟 人类乘着名为辞典的扁舟在海上漂泊 寻找能够确切表达自己心意的语言 那是发现独一无二的话语的奇迹 为那些想要渡过汪洋 去与他人结下羁绊的人们献上的辞典 那就是「大渡海」”
廖廖数语道尽了万千心意,他们发现了语言之美,他们爱上了语言。
这些匠人们有时也非常可爱,如呆头鹅马谛向厨师林香具矢求爱,他竟然像战国时代将军们下战书一样用毛笔写了厚厚一封求爱信,美女自然看不懂,还得求主厨来翻译。但马谛并不怯懦更不敷衍,当他看着林香的眼睛轻轻地说“我喜欢你”时,他是无比坚定和确定的,就如同他轻轻地说“我要完成《大渡海》”时一样。一言即出,此生不悔。

他们以匠人之精神编舟,这舟可以是《大渡海》辞典,以渡语言之海,也可以是做人,以渡人生之海。人生之海与语言之海何其相似,人生似有涯却又无限,常遇急风劲浪,时处浪峰谷底,有万千选择却只能择一端,遇万千之人却知己难求,已万千烦恼却明天更多。若不能找到渡海之舟则难免一生庸庸碌碌或彷徨无依,以匠人精神编舟的人,如松本编修,荒木编辑,马谛光也却不会如此。这舟虽不能载人到大海之极外,尽览无限之风光,却自有风采,更为后来人指明一条航路,他们一生不富不贵无名无利,却生活充实幸福,他们从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发现了人生之美。
我禁不住想,这是否就是日本这个小小岛国却能在文明之海中鼓帆急行不落人后的原因呢?

本电影是一曲匠人精神之赞歌,而并非挽歌。电影故事跨越近20年时光,匠人精神总能传承不息——最老的松木编修担心找不到如荒木编辑这样的人,荒木就找到了继承人马谛光也,马谛光也辛苦支撑辞典编辑部后又发现了新的怪人女编辑岸边绿,岸边绿之后的年轻人们也能和这些前辈们一样为校对辞典而吃苦受罪不喊累……虽然“日本的年轻人一代不如一代”的言论常见于报端,但匠人精神还是一棒接着一棒地传承了下来。匠人前辈们大概会很欣慰吧?
有趣的是,匠人精神不再只是男人的荣誉。辞典编辑部的新人是一位女性,马谛的妻子也不输于丈夫,她不顾家人反对要成为日本料理厨师,最后终于有了自己的料理屋——与前辈松本的妻子不同,新时代的日本女性们不再只是丈夫的附庸,以丈夫的追求为自己的意愿,而是有了自己的追求、自己的人生。
这不是很好吗?

 3 ) 字典人生

    有人这样评价日本电影《编舟记》:“这是一部所有出版社的所有编辑,都应该去看一遍的电影。”因为电影讲述了一群编辑,历经十五年时间编辑一本字典的故事。这片子我没能一次性看完,因为多少有些枯燥,实际上第一次我看了不到三十分钟就放弃了,是彻底的放弃,我把这部电影从电脑中删掉了。我当然清楚位例《电影旬报》年度十佳第二名的电影绝非浪得虚名,但这样风格的电影,我这种浮躁、浅薄的影迷有些欣赏不来。然后我读到了一个故事,这故事触动我重新下载观看了这部电影。

    故事来自新一期《人物》杂志的特写,讲述的是一位叫车洪才的老人,用36年的时光去编写一部《普什图语汉语词典》的事迹。这部词典的编撰从一开始就是一件政治任务,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国家跟阿富汗关系不错,所以希望能够更多地交流,于是就立项编撰一本字典,车洪才接受了这个国家任务。到了八十年代初,苏联入侵阿富汗,扶植代理人,我们和阿富汗的关系变坏,自然也就没了交流的打算,这项任务也就被放下了。不是那种明确的搁置,而更像是自然而然地把这件事淡忘了。然而对于参与这项工作的车洪才来说却不是这样,你走过的人生,如果就这样失去了意义,这太幻灭了。无力对抗命运的车洪才决定给自己一个交代,“国家任务”成为了人生的执着。据说这部两百万字的字典将在今年出版,车洪才获得了千字八十元的稿费,算起来大约有16万元,当然对于他来说钱从来不是目的,作为曾经的外交官和大学教授,他的生活并不窘迫,这本字典更像是一种寄托,编完这本字典,让他成为一座纪念碑,证明自己的人生。

    我愿意称这样的人为理想主义者,理想本身可能未必正确,未必有价值,但是对理想的坚守,却是价值所在,你可能不同意他们的人生选择,但却无法不佩服他们。 很奇妙,车洪才的故事框架被《编舟记》的电影细节充实了血肉,通过电影我似乎看到了车洪才的人生。电影里的主人公们,倾尽十几年的时间去编撰一本字典,旁人看去枯燥至极,只有他们自己甘之如饴。所以我无法把这部影片当做励志故事,因为这样的人始终太少了。就像电影里那位主编说的,能找到这么几个执着于编字典的怪咖,是他人生的幸运。而最终就像车洪才所说,这件事,别人没有能力做,也没有兴趣做。

 4 ) 让人愉快的片子,导演差了些

这个片子的步调还是很轻盈的,我觉得挺好看的。在观影的时候有两个问题一直徘徊在脑海里。

第一个,其实不光是这部电影,而是日本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职人精神,那种投入痴迷和忘我,与恋物的界限在哪里?我觉得这一点是电影导演始终没有说服我的。也许是松田龙平所演的马缔光也是一个内向,不善于表达自我的人的关系。当我看到教授说出那“词典是链接语言之海的桥梁”(大意,具体我记不起来了)的时候的确收到了冲击,但是我没有能够从马缔的回应中找到这个念头生根发芽的表现。事实上这是一个我一直纠结的问题,就是当一个人对物的执着到了偏执的程度,那人的位置和意义又在哪里?仅仅是一个完成目的的工具吗?从某种意义上,正是由于马缔单纯的性格和极端投入的反差所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矛盾性是整部片子的光芒所在,但是我觉得还欠缺那么一点。影片的后半部转入老套的“神啊让我在XXX之前完成这部作品吧”,恰恰减弱了探讨这个矛盾性的叙事,虽然温暖,但是我觉得无趣。

马缔和辉夜(宫崎葵)的关系是一个亮点,虽然只是在次要的位置。同样的,我觉得着力不够。两个人关系的发展,只能这么说吧,真是马缔走了狗屎运了。在前半部有几处机会都有机会让两人的化学反应加深(特别是辉夜的前男友打电话来的时候),但是太克制就变成呆板了,我只能这么说。到了后半部,除了食物有够吸引我之外,让宫崎葵说两句话有那么难嘛……

第二个问题和表演无关。那就是编纂词典其实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注定的悲剧。这一点导演在后半部提到了一点,但是完全没有接着这个话题。马缔和他的小组应该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了他们收集词汇的速度绝对不可能超过人们创造词汇的速度,也就是说词典永远是过时的。这个概念,如果结合一开始”语言之海“的意向,其实可以大做文章。如果是这样,为什么还要干一件注定是失败的工作?作为一个执着的人,马缔如何看待这个无可逾越的挑战,他是如何与自己妥协的?这个问题可能只能留给我自己了。我当然知道用看到维基百科的心态来看到这一“古典”的工作,可能是某种误读,但是当《大渡海》出版的时候,马缔和荒木先生说“我们马上准备修订本吧。”此时已经是2010年,难道说导演要表现一个悲剧吗?看起来不像,但是对于一个把毕生精力投入这项工作的时候导演——亦或是他预判我们这些观众——会对这一行径的背景熟视无睹,让我觉得还蛮奇怪的。

松田龙平和宫崎葵都是好演员,这个本子也不错,应该有更好的表现的,只能说是导演功力不够了。

原文:http://www.makzhou.warehouse333.com/2013/04/04/2934/

 5 ) 文科男不是文青

致中文系研究生博士生的男生们
电影看了不到一半,忍不住过来说两句。
语言,是我们的工具以及研究对象。然而中文系里面又分很多专业。有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影视戏曲文学,文艺学,文字学,文献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等等。有些专业还要再分很多具体的方向。
语言学和文字学以及文献学其实跟中文或者说文学没太大关系。如果做一个定位,他们其实是很枯燥很理性的专业。特别是语言学,几乎就是一个理工科专业。招生时候,懂电脑语言,数学建模这些的都优先录取。他们不需要太多的聪明,他们最看重的是稳定,谨慎,细心,持之以恒。
小光给我的印象很熟悉,因为我周围很多这样的人。当然他们没有小光这么戏剧化的夸张,但相比常人,的确木讷,不善言辞,重实际,谨慎。
其实其他专业又何尝不是这样?研究生博士生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理论上面。我们所要做的是理论自身的辨析以及从作品抽绎出理论出来。那些常常运用的语言,理性,枯燥,深刻。
小光的苦恼也是我们的苦恼。不善交际,不会心机,不善言辞。但这个社会很残酷。我们往往是注定要被淘汰的人。
一辈子能做精一件事是很幸福的事情。就像我们学院有些学者能把一部古书的所有版本找齐,并且校对注释一遍,花了十几年啊。我们都很敬佩,他自己也很骄傲。
我们又是正常人,有正常的反应和想法。但在表达的时候却出了问题。形式扭曲了,即使别人知道你要表达的意思,他们也不会否认你所带来的形式并没有表达你要表达的意思。熟悉的人会进入你的语境,会原谅你,纵容你。但在社会,一次没成功,你就失败了。于是,这种痛苦是巨大而无法摆脱的,也许只有时间能让我们逐步适应社会,钝化自己,钝化感受,痛苦也就能减轻。
文科男不是文青,他们不会说甜言蜜语,他们不会浪漫。因为他们知道所谓的美丽的语言到底意味着什么,知道语言一旦表达出来,已表达就杀死了更过未表达的东西。
这部片子,有着浓重的禅味和积极的感受。这是电影,是理想。但真实的社会不可能这样。因为大家都在追求那些有限的事物,你不抢就被别人抢了,你抢不到任何东西,到最后你连抢的资格都失去了,只能捡拾别人不要的废弃之物。
文科男表面会表面没什么反应,但他们的心却是清晰和健动的,更是敏感的。

 6 ) 就是喜歡翻字典那種紙張的質感

讀中文出身、喜歡文字學和訓詁、現職編輯--我無法不喜歡這套《大渡海》。也是這些身分、喜好、個性,令我為這部電影感動不已。

《大渡海》其實是一部字典,像我們的《辭海》。故事講述松田龍平飾演的宅男書虫,被調到字典編輯部,因著他自己對文字的喜愛和執著,一心要編好《大渡海》,繼而漸漸打破自閉的框框,和同事合作、相知相交,學會了與人相處,甚至鼓勵他人。故事其實挺簡單,書虫加入字典編輯部,編《大渡海》途中遇上許多阻滯,發生不少意外,編輯部眾人如何眾志成城,逐一解決問題,是一個傻好人遇上一群好人成就好事的溫情小故事。

電影裡提到:「由一個不會與人溝通的人去編寫一本用來給人溝通的字典」,這句話點醒了松田龍平,也是電影主題:文字和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了解、交心、相知、相愛的工具;文字和語言,彷彿就是把人連起來的紅線;日文原名《舟を編む》就是「編織一隻大船」的意思,大船穿過字詞的海洋,把陸地的人連繫起來。人們的感情,也像編纂字典般,慢慢一個字一個字、一點點一滴滴的建立和累積。

角色之間的互動充滿溫情,好看;不過對我來說,編寫字典、製作、印刷的過程更好看。看著他們為了《大渡海》編寫了十幾年,到開機印的一刻,真的很感動!還有松田龍平為字典揀紙時提到翻字典那種美好的質感,真的太有共鳴了!大學二年級,上過郭鵬飛老師的古代漢語之後,開竅般找到了寫論文的方法,從此愛上圖書館裡參考書那一角,和那些字典熟絡起來。各種形式編纂的,重型的只是目錄已如一本《辭海》,專門的也有精細如《詩經》植物詞典。以一個字或一句經為鎖匙,逐本逐本字典去查,翻開那些薄如蟬翼,滑如蛋白,還帶點半透明的內頁,小心翼翼還怕弄皺或撕爛,當時我相信,讀中文的浪漫就是查字典。--所以我是不會不被這套《大渡海》感動的。

也說說演員。松田龍平今次演的宅男角色跟平日的他很不一樣,明明是型男,怎麼可以演活了宅男書虫?更要看到他一開場是完全不能溝通的100%宅,丁點光芒也沒有,所有星味都消失了,到後來變得積極成熟,還有點自信,他連這種轉變也表現出來,難怪當年16歲初出道一嗚驚人(《御法度》)。還有小田切讓,是輕佻小聰明的角色,對他來說毫無難度吧。至於宮崎葵,其實沒怎麼發揮喇~

最後,推介這套電影給中文系的朋友、讀語言的朋友。特別是對語言文字有執念的朋友。(不喜歡查字典,感該會覺得很一般吧~)

 7 ) 每一分认真都有意义

    我看过一部名为《寿司之神》的纪录片,讲的是全球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大厨小野二郎和他的寿司店。小野二郎对自己的料理要求很高,他每天只接待固定量的客人,从配料到主菜都要亲自试选,在他的店铺中要经历10年的基础训练才够格去煎蛋,严格程度可见一斑。在这部纪录片中,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人对料理的执着,更是一个作为“职人”存在的厨师的认真与严谨。
    “认真君”是《编舟记》中男主角马缔光也的外号,更是他被最终选中担任“大渡海”辞典编纂人的理由。不认真的人是不能编辞典的,因为辞典的小小错误都足以造成查阅人信任的崩塌。在文字的海洋中,辞典就好像是一叶扁舟引导着人们去探索语言的奥秘。另一方面,编纂辞典的过程又是繁琐甚至枯燥的,一遍遍的校对,一遍遍的查漏补缺,电影中的《大渡海》历经了十五年才最终完成,几乎消耗了一个年轻人的整个青春。在这十五年中马缔光也遇到了心爱的女人,交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见证了前辈的死亡……一本辞典成为几个编纂者共同生活的缩影,又像是一条线索,串起了每一个为它竭尽心力的人。
    马缔光也的扮演者松田龙平将这个认真甚至有些刻板的角色饰演的恰到好处,他做事的一板一眼、对待爱情的笨拙,不仅吸引到了香具矢,更使他成为了独一无二辞典编纂人。《编舟记》的基调和缓平淡,马缔光也给人的感觉也是暮气沉沉,但奇怪的是只要大家在一起工作,欢快的音乐就恰如其分的想起,把气氛烘托的也开朗起来。在《编舟记》中没有浮夸,没有大鸣大放,即使饰演活跃角色的小田切让也让人感觉轻松的恰到好处。这不是一部快乐的电影,却包含了最积极的意义。演员们在饰演的都是普罗大众,真正生活着的,平凡的普通人。
     我已经不太记得起最后一次翻看字典的时间了,甚至新一版《新华词典》出版时还想着“现在真的有人在用吗”这样的事。的确,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不求甚解的我们再也不在意一个词真正的意义或是读法,我们不介意嬛是念“huan”还是“xuan”,也无法像电影中的马缔光也一样说出“右”应当如何解释。现实中如果存在喜欢辞典的朋友大概也会被别人称为“怪人”,但《编舟记》好像提供了一扇可以窥视到不一样风景的窗户,让我们看到辞典这个东西之所以可以被作为参考保留下来就是因为其间凝聚的是无数人的努力,他们位每一个词条编辑记录,绞尽脑汁的想着词语的解释——那些片段竟然也充满了浪漫的情怀。这些人的每一分努力都使得辞典变得更加的完整,他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也是不可或缺的。
    《编舟记》代表日本角逐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结合日本曾经获得最佳外语片奖的《入殓师》我们不难发现,尽管拍摄如此微小严谨的题材是日本人的专长,尽管影片有着明显的日式风格,但它们透露的核心精神往往是具有大众意义的,是每个人都心有戚戚焉的。像是《入殓师》中生者因为尊重死亡而更积极的生活,《编舟记》中每一分的认真都变成了辞典中最意义的存在。《编舟记》的最后香具矢说马缔是一个有趣的人,这恰恰说明了一个人不是只有说很好笑的笑话或者做很搞笑的事才会变得有趣,一个认真生活的人也依旧是闪闪发亮的。

 8 ) 扁舟渡海 慎终如始

这两年看日剧日片的兴致不太高,大火的那部日剧《半泽直树》,连打开的动力都没有。大概不再年轻,对热血系作品都有了免疫力,不是说励志不好,而是难免担心,看片的时候热血澎湃用多了,面对日常琐碎鸡血就不够了。

看《编舟记》纯粹是因为,几位信任的朋友纷纷把这部电影列为年度十佳。和许多类似日本电影一样,《扁舟记》的开头沉闷寡淡,出版社不被人待见的死宅马缔光也,被发配&发掘到辞书编辑部,接替退休的编辑荒木公平。因为盈利少,辞书编辑部一直被视为出版社的累赘,生存堪忧,几个残兵弱将却志存高远,着手编纂一部“穷尽新词不落后于时代的词典——“大渡海“。

全片主线故事波澜不惊,并不会超出你想象的范围:18年重复而漫长的词语搜集过程中,马缔光也经历了诸如部门撤销、伙伴调离以及斯人故去的大小变动,他几乎是用同一种呆滞迟缓的表情,木纳而坚定地应对人间悲喜。影片的节奏沉着而轻灵,所有动人的对比映照,都草蛇灰线地埋伏在琐屑细节中。这样的题材,似乎也只有这样不疾不徐的节奏,才能映衬时间之拙,化解文字之重。

“若你喜欢怪人,则我很美”,这大概是男主角马缔光也人物性格最好的诠释,而这样一个闷货,身边吸引的自然也是各路朴素的奇葩。影片讲述友情、爱情、亲情,饱蘸浓情却不着痕迹。

日本文化,让人欣赏的一点,就是得体的分寸感。比起马缔光也的爱情,主编加藤刚和夫人松本千惠的感情更让人感动:加藤刚重病,千惠看茶迎客时哀而不伤,最后列席发布会,一声礼貌谦和的“谢谢”,无尽之意尽在言外。而最让人心暖的一句台词,自然还是马缔光也房东鼓励他的那句话:“这么年轻就做你喜欢的事,你真幸运啊,接下去就只管做下去就好啦”。

影片的结尾,是我个人最喜欢的部分。当《大渡海》词典五校收工,以超出大多数人耐心的代价得以最终出版时,整个发布会有序却略显轻简,一如影片本身的基调,内敛而节制。没有“苦守寒窑十八年”的那种自怜怨气,也没有一朝得志的娇蛮得意,只有“好了,到这里了”的淡定从容。生活中,不常常正是这两种不平之气,消解了我们所有坚持和努力的价值?

开看《编舟记》略有焦虑,因为最近业余时间有限,能看的电影不多,而奥斯卡季难免又有太多选择。但看到最后,竟然心平气和。年轻时候,我们总是心太急,心太急,总感觉身边有跑得更快的人,自己有更好的选择。非得熬过了青春,才明白:时间就像泼出去的水,不是浪费在这里,就是浪费在那里。得失相抵,本就没有什么值得与不值得。

《编舟记》没有夸大征途的艰辛,也不描绘山那边的美景。不望山跑马,就不会望而止步;不望梅止渴,就不会失望反悔。《编舟记》只是说:做一件事,需要的是耐心,扁舟渡海,慎终如始,其他的,就交给时间本身吧。安心,是相信一切皆有所回报;而人生最大的回报,就是:心安。

小广告个,微信公众平台,写的都先扔那儿了
账号: Mydunhe

 短评

清凉的质感就像翻字典纸张的手感,松田龙平不再只靠外形吃饭,熬出了味道。我们拍各种不着边儿的时尚杂志社,总那么虚假蹩脚,人家拍辞书编辑,不徐不疾,一针一线。把语词视为海洋,词典就是渡海之舟,所以词典取名《大渡海》,编辑就是编舟人。80后导演石井裕也万一会拿个奥斯卡最佳外语。

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言葉の海を渡る船、人生の海を走る道!

9分钟前
  • xxhhcc
  • 推荐

看来我已经腻味了日本电影里的简单笨拙的坚持和不善言辞的weirdo,加上我对这种生硬的两段式的时间结构一向的无感,《编舟记》几乎没有给我带来任何的触动,知道导演想说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但就是不在乎、不觉得好看,反而觉得这种设定和台词都相当矫情。

11分钟前
  • 凉水
  • 还行

对生活要充满性冷淡的态度,才有可能日积月累一心为己成就一番事业,但这只有少数人能做到。大多数人愿意去过那种无意义的生活——对各种外物充满冲动,被内心欲望所任意驱遣,每天忙忙碌碌,即使多年之后一事无成。

14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一舟一世界,能把这样的故事搬上银幕却不觉得枯燥,难度不亚于编字典本身。本届#上海电影节#终篇。

16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推荐

为理想主义的执著精神而深深感动,然而又对皆大欢喜的结局感到遗憾。这是典型的日剧式表述,而舟的结局该在海上。几位关键人物印象深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刻画比较单一,也是日剧式的,温暖的大酱汤。

18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非生非灭,非色非心。浩如烟海,郁如邓林。

19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爱是温柔有耐心,还有敬意。松田龙平爱编词典是这样,爱小葵也是这样。嗯,找到一件值得自己如此对待的工作,一个爱人,这一生,夫复何求呢。

22分钟前
  • 663Ö_Ö
  • 力荐

入殓师,编舟记,日本人总能把一些边缘职业的人拍得有滋有味

26分钟前
  • 大島
  • 推荐

一个呆萌一个贱萌,我就被这俩男神轮着萌的整个人都不好了!

30分钟前
  • A L E X
  • 力荐

其实还是回避了在电脑时代这样的辞典有什么用的问题,展示了一种古董级的工作方式,很美,很职人,感情让人很泪目,但还是古董,逃避了很多现实冲突。

34分钟前
  • 熊阿姨
  • 推荐

你怎么看待字典,如同怎么看待这部电影。应该说,电影本身相当枯燥,没有太多的修饰美化,慢得惊人。12年后,还有一种没完没了的感觉。若是励志剧,这个时候就可以完结了。

37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电影本身很一般,但背后那种负重于泰山的厚重精神值得钦佩,让人想到这个民族经常引以为豪的“大和魂”。在浮躁和快速前进的社会,看看人家的一个字头是怎样诞生的吧。

4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以后这会是职场人士必看的电影之一,特别是初入职场的新人。从几位主角开始编写大辞典开始,他们对于这项工作严谨认真的态度,就不再仅仅是敬业的职场工作态度了,它代表的一种日本的民族精神。我敢说日本人喜欢这部电影,拿去申奥,应该带有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吧,但在外人眼里电影本身很平庸。★★★

4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边看边难过,有了wiki,大渡海的存在还有意义吗?耗费如此多的心血去做这件事真有价值吗?但又打心眼里羡慕日本人这种一头扎下去做事,从不怀疑其意义的踏实。专注本身即是意义,即是幸福,即是道之所在吧。

45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那份對於文字與傳統的謙卑敬畏令人動容,前半闕松田龍平的書呆子形象塑造略顯過火,但詼諧味十足

50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推荐

(9/10)片名之所以叫《编舟记》,是因为主人公花整整15年编辑的字典叫《大渡海》。发现日本一些导演喜欢用影视化解世人对职业的偏见,《入殓师》、《编舟记》是这样,《棋魂》、《灌篮高手》、安达充的作品也是这样。呈现主角的不易,却不去渲染他们的”伟大“(反面例:《孔子》)。

53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会想起《天地明察》,不过比那部还要稳和静许多。日本人总喜欢在这种枯燥里找成就感,由之风格和内容也是对应的。这里有枯燥对有趣,有平凡对伟大,不过最感兴趣的还是在研究词语的时候学习并了解生活与爱。这才是文字的意义嘛

5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龙平真是理想型。

59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不会再有更呆萌的松田龙平和更贱B的小田切让了,赚得一把基情泪啊

1小时前
  • 科华北路街溜子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