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情片大陆2022

主演:陈宝国,马苏,阿云嘎,王锵,艾米,罗意淳,王楚然,黄尧,白宇帆,曹骏,张铭恩,丁程鑫,李滨,许还山,阿尤尔达迪,乌吉穆,巴音,巴森,江布拉,其那日图,巴德玛,哈玛,霍尔查,苏日雅,塔娜

导演:尔冬升

 剧照

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2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3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4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5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6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3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4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5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6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7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8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9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6 12:36

详细剧情

  影片根据历史上“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事件改编: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新中国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大批南方孤儿面临营养不足的危机。在这个关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向中央请缨,本着“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原则,将近3000名孤儿接到了大草原上,交给淳朴善良的牧民们收养。在这里,远离家乡的孩子们将要学着融入新的环境和家庭,面对新的家人。而他们所有的不安与伤痛,都将被感天动地的人间大爱一一化解。

 长篇影评

 1 ) 人类之间的亲情,除了血缘,还有可能是恩义

看完这部片子,想起了《奇葩说》的一期脑洞辩论。

“有后东”和“无后米”,选谁去核电站完成任务拯救全人类?

辩手姜思达提了一个独特的角度,他说如果把辩题看作一部灾难电影,哪一种电影会更打动人?

让“无后米”去,只是一个孤寂的人孤寂地死去,留下的是别人对他的无尽愧疚。而让“有后东”去,留下“无后米”和“有后东”的孩子,他们之间会建立一种新的亲情连接。

动物之间,所有的亲情都靠血缘,而人类之间的亲情,还有可能是恩义。

《海的尽头是草原》就是这样一部打动人的电影,它描述的也是这样一种新的亲情连接。

一个南方的“孤儿”,进入了内蒙的家庭。

她像一只倔强的小牛犊,顶着尖尖的角,和周围格格不入。

如何融化她身上的坚冰,治愈她内心的伤口,萨仁娜一家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01 萨仁娜:我们养育了同一个女儿

听萨仁娜说得最多的词是,女儿。

女儿,来。

女儿,别去。

女儿,妈妈,哥哥,一家人。

可能在我们日常的语言习惯里,听不到这样的表达。妈妈喊女儿,通常喊名字,喊昵称,不会喊“女儿”这个称呼。所以第一次在片子里听到萨仁娜喊杜思珩“女儿”的时候,有一种奇怪的感动。

像是一种霸道的宣告,告诉自己,告诉对方,告诉莽莽苍苍的草原,这个小姑娘是我的女儿。

又像是一种温柔的呢喃,散发着无限的爱意与包容,仿佛所有的错事都会被为这个词所原谅。

萨仁娜对杜思珩的爱有目共睹。

在育婴院时就包容她的任性,不管小姑娘怎么闹都全盘接受。甚至在看到她口中出血时,不分青红皂白就教训草原上的大哥哥们。

一个小姑娘,失去了亲生父母的照拂,又远离了熟悉的水土,她对她充满了怜爱,她用她的方式在给她安全感。

所以选家庭的时候,尽管对内蒙这片土地毫无归属感,杜思珩还是选择了跟萨仁娜回家。不是因为萨仁娜刚好站在那里,而是萨仁娜平日里给了她足够的安全感,她才在挣脱了蒙古大叔后,自然而然地抱住了她的腿。

成为一家人后,萨仁娜对杜思珩,不仅是爱,更是偏爱。

物资匮乏的年代,珍贵的奶制品,必定优先紧着带回来的女儿。

女儿不习惯毫无遮掩地如厕,她很快读懂了,领着哥哥,在草原上为她搭了一个旱厕。虽然简易,但这是草原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厕所。

她就这样把小姑娘带大,小姑娘长成了大姑娘,穿草原的服饰,参加草原的传统婚礼,说草原的话。但她的心,依旧朝向南方的城市。

杜思珩和马正元出走后,所有的人都心急忙慌地准备把他们找回来,只有萨仁娜在他们出发之前,着急地同那木汗交代,如果她真的要去上海,你就送她去。

她担心的不是女儿不回来,而是她长途奔波的安全。

尽管养育了孩子十多年,但她没有想要把孩子强行捆绑在自己身边。

她想的是如果日后能和杜思珩的亲生母亲相见,可以把养育过程的点滴分享给对方。

她想的是感谢杜思珩的亲生母亲生下她,让她们可以养育同一个女儿。

同为母亲,她知道一个妈妈不想错过女儿成长的心情,她知道不到万不得已,妈妈不会抛下自己的孩子,她时时刻刻都在和远方的那个母亲共情。

你来,我照顾你。

你走,我也想成全你。

可以说这是一个母亲克服了占有欲的大爱。也可以说这是萨仁娜对母亲这个身份的感同身受与深刻理解。

02 伊德尔:我永远不会抛弃你

曾经有人发起过这样一个投票,哪件事情会让你有“父爱如山”的感觉。

高票选项是,小时候坐在父亲的肩头。

深以为然。

所以当看到伊德尔把思珩扛在肩上看赛马的那幕时,我就觉得,是了,他是她的爸爸了。

当然他做的远不止这点。

作为一个影片中段才出来的角色,伊德尔的篇幅并不多。但他有限的几次出场,依然能展现他作为一个父亲的担当与情感表达。

他与思珩有过四次交流。

第一次是星空下的闲聊。伊德尔刚休假回来,家人、朋友济济一堂,热热闹闹地吃饭。思珩没有去,她蹲在帐篷外面,小小的一个身影。伊德尔出去喊她吃饭,她说她不饿,但更多的是因为她对他还是陌生的,融不进那样的热闹里。于是他顺势留下来,陪她看星星,送她指南针,拉进两个人之间的距离。

成为父母之前,先成为朋友,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

第二次的交流发生在他们一家拜访敖其尔爷爷之后,伊德尔讲述了他与敖其尔爷爷的渊源,告诉思珩,即便大自然对我们很残酷,我们也要勇敢的面对。

世界是残酷的,自然灾害让人们流离失所、无枝可依、甚至失去生命,但人们的善心与爱可以对抗这种残酷,可以免人于惊慌,免人于悲苦。

年幼的思珩也许听懂了,也许没听懂,但她一定知道了,她的草原父母是很好很好的人。

第三次,是思珩去追返回工作的伊德尔。

她被漫天风沙压倒在地上,抬不起头来。她想起了她的亲生父亲离开的背影,她以为伊德尔同那个男人一样,走了便会杳无音信,她害怕极了,不想再一次失去她的爸爸。

好在伊德尔及时赶到。思珩说,爸爸别不要我。他动容了,这个小姑娘在如此危险的境地下,害怕的只是他的离开。于是他许下承诺,我永远不会抛弃你。

父女之间的最后一次交流(影片呈现的)也是这句话。但这个时候,伊德尔是带着愤怒和谅解的。

因为思珩的任性,他失去了他的亲生骨肉。这个孩子小时候生病烧坏嗓子他就不在他身边,好不容易长成了一个沉稳懂事的青年,在他遇到危险的当下,他作为父亲,依然不在他身边。他得多愤怒,多难过,多自责啊。在这样的情绪里,他隐忍着,还是信守了自己的承诺,永远不抛下思珩。

从怜爱到鼓励到动容到愤怒到谅解,伊德尔对思珩的感情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最终沉淀成了如山的父爱。

03 那木汗:不要过来

那木汗是一个怎样的少年呢?

瘦,高,黝黑,沉默,站在那里,整个人灰扑扑的,唯独一双眼睛澄澈明净,像草原上的朗日晴空。

对于杜思珩的到来,他是欢迎的。

母亲把奶豆腐几乎都分给妹妹时,他没有表达不满。只是在妹妹打翻满碗的奶豆腐时,迅速地捡起来吃掉了,才透露出他其实也只是个半大的小子,他也很想吃奶豆腐啊。

母亲对妹妹的无微不至,那木汗看在眼里,起初有些许嫉妒,但他没有表现出来。只是在爸爸回来时,悄悄地跟爸爸说,母亲对妹妹比对他好。

然而他自己对妹妹也在默默地疼爱着。

思珩一个人跑出去,遇到狼群,他策马扬鞭,吹着哨子,赶走狼群。他和他的兄弟们,像马背上的英雄。

后来他们帮思珩找她从不离身的毛巾,看起来是一件麻烦的小事,但他们也认真地四下搜寻,为的是守护妹妹心里某块小小的领地。

对峙群狼的英雄气概,寻找贴身毛巾的细腻温柔,让草原少年的铁汉柔情跃然屏幕。

十年后,思珩长大了,与儿时的伙伴重逢。

那木汗左挡右挡,也挡不住他们来自同一个地方的视线的碰撞。

草原上的人,讲究缘分。

那木汗和思珩,缘于流沙,终于流沙。他们的第一次相见,那木汗冒着流沙的风险,去取消炎药救她。他们的最后一次相见,那木汗把她从流沙里拽出来,而自己则永远地埋在了草原上。

那木汗对思珩,也许曾经有过晦暗不明的想法,但他从未宣之于口。他对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过来。他尊重她,守护她,待她如亲生妹妹一般。最后还舍弃了自己的生命,救了她。

草原外面有山川,有海洋,有城市,有汽车,这一切,他都无法看到了。

你好像能理解所有事情的发生,但又会忍不住想,凭什么,为什么?

那木汗的死,让杜思珩彻底杜绝了回上海的心思。她决定替那木汗活下去,也终于把草原当做真正的唯一的家了。

站在上帝视角来看,这好像是一种交换。用那木汗的死,换杜思珩对草原的真心。但我不愿意这样想,我更愿意把它当成是随心发生的情感事件。因为那木汗对妹妹有感情,才会不顾自己去救妹妹,因为妹妹对那木汗有感情,才会担着满心内疚,在草原上生活下去。

思珩和那木汗,从始至终,都是小毛巾和她的哑巴哥哥啊。

04 结尾

白云苍狗,野马尘埃。

如诗如画的镜头语言,把一切娓娓道来。朴实无华的情感流动,像有人在心里唱咏叹调。

很久没看过这样淡淡叙事却又深情满满的片子了。

我被深深地打动了,你呢?

 2 ) 破了大防!我爱上这个男孩了

看电影之前,预期到了,草原的景色一定美的惊人,却没想到,草原上的少年,骑在马上的样子竟也帅的这样惊人。

预期到了,电影一定有很多泪点,但没料到,几乎整个电影都让我沉浸在淡淡的难过与感动中。

预期到了,杜思珩一定不会就那样被淹没在流沙中,却没有想到哥哥那木汗的结局,成了我的意难平。

太喜欢这个几乎不讲话,却总是带着淡淡的微笑,温柔的眼神,默默守护着思珩的哥哥了。

01

思珩刚刚从上海被送到内蒙古的时候,身体一直不好,高烧不退,是那木汗带着卫生员去卫生院拿药,萨仁娜对卫生员说,那木汗说不好话,但是他什么都懂。

那木汗小的时候,发烧烧坏了嗓子,他会讲话,但是发音不标准,声音不好听,便也不爱讲,可是他很勇敢,去卫生院的路上,因为担心流沙,马儿怕了,卫生员也怕了,但那木汗不怕,他轻轻拍着马儿,用很难听的嗓音说,有我在,别怕。

思珩被萨仁娜领养之后,萨仁娜教思珩在草原上方便,思珩不愿意,那木汗就给思珩做了一个厕所,三面用篱笆挡着,中间在草地上挖了一个小土坑,又有爱又好笑。

思珩一个人跑出去,被群狼围追,是那木汗骑着马带着朋友们把狼赶跑,看着他骑马而来,就让人觉得,这个憨憨的少年,给出的守护,是那样的温柔又强大。

思珩丢了亲妈妈给她的小毛巾,那木汗便和朋友们一起满草原的找,那是思珩第一次对他说:“谢谢哥哥。”那木汗高兴的满眼是光。

02

后来妹妹长大了,在朋友的婚礼上,有个小子一直盯着妹妹看,那木汗奶凶奶凶的挡在了那小子前面。小子往左看他就往左挡,往右看他往右挡,实在挡不住,就拉着好朋友一起挡。

但是依然没有挡住妹妹想离开的心。

那个一直盯着妹妹看的男孩子,是妹妹小时候的玩伴,马正元,他们一起从上海被送来内蒙古,她发烧的时候,一直是马正元形影不离的陪着她。

他们有10年没见,思珩说要马正元陪她一起扒火车回上海,她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当初妈妈把她而不是哥哥送去了孤儿院,难道因为她是女孩吗?她想回去找到妈妈问个明白。

于是她和马正元偷偷的查路线,偷偷的攒粮食,在某一天,两个人骑着马“私奔”了。

那木汗带着朋友们去追思珩,萨仁娜说,如果思珩真的想回上海,那就送她回去。可是那木汗找到思珩的时候,她和马正元都已经半截身子陷在流沙里了。

那木汗慌了,他拿着木棍去救,但流沙的力量太大,思珩抓不住木棍,整个人还是被流沙吞没了,那一刻那木汗痛苦的喊声,简直是撕心裂肺了。

03

看到妹妹被流沙吞没,那木汗不再顾忌自己的安危,他亲身踏入流沙去救妹妹,可是妹妹和马正元被救出来后,流沙却没有放过他。

这个温柔美好的少年啊,就那样和大地融为一体了。

思珩跪在萨仁娜面前哭着认错,萨仁娜只是仰天痛哭,却并没有对思珩有任何责骂。

伊德尔放了那木汗最心爱的马儿,一家人离开了和那木汗共同生活的地方。

伊德尔对思珩说,我说过,永远不会抛弃你,以后你就叫那木汗吧,那木汗死在了流沙里,你要替他活下去。

再后来思珩就在大草原上真正的扎了根,结婚生子,子又生孙,到几十年后亲哥哥杜思瀚找到她的时候,她的曾孙都已经出生了。

她曾经因为被自己的亲妈妈抛弃而耿耿于怀,想要问个究竟,终于在萨仁娜、伊德尔和那木汗的守护和深爱下,得以治愈,度过了幸福而完满的一生。

04

电影里有太多让我感动的场景。

领养大会上,内蒙牧民为了能领养孩子,彼此之间据理力争。他们带着各种玩具和吃的,使劲浑身解数,哄孩子们开心,希望孩子能愿意成为他们的家人。那个因为自己长得太粗狂,导致没有孩子愿意被他收养,甚至想强行让思珩跟他叫爸爸的蒙古族大叔,真是可爱极了。

伊德尔在部队带回来鸡蛋,那木汗和萨仁娜第一次尝到鸡蛋时那个嫌弃的眼神呀,简直把鸡蛋当做了世界上最难吃的食物。

那木汗吃萨仁娜的醋,跟伊德尔告状说,妈妈对思珩比对他还好,可是他自己对思珩的爱,却一点也不输给妈妈,甚至最后豁出了自己的命。

伊德尔补全了思珩一直缺失的父爱,他是全家唯一会讲汉语跟思珩交流的,他教思珩骑马,告诉思珩怎样在残酷的大自然面前保护自己,告诉她要勇敢。

电影最后,一百岁的萨仁娜、思珩,带着全家人,一起祭奠刚刚过世的思珩的亲妈妈,萨仁娜感谢思珩的亲妈妈给了她一个美丽的女儿,而我想,若是思珩的亲妈妈知道,自己女儿是被这样的一家人用一生来爱的,她也可以不带遗憾的瞑目了。

05

以前不知道“三千孤儿入内蒙”这段历史,因为这个电影,让我对那段历史,对当时所有为照顾这些孩子做出贡献的人,心生敬畏。

尔导用一个普通家庭的寻亲故事,把这段历史呈现出来,又是这样的细腻深情,这样的温柔动人,给观众看到了草原的美景,内蒙牧民的热心温情,看到了伊德尔、萨仁娜、那木汗以及其他所有内蒙牧民对孩子们的民间小爱,也看到了贯穿在历史长河中的民族大爱。

我被深深的打动了。

-作者-

柒月暖阳,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穿越季节轮回,在无声中不颓废,不失色,花开成景,花落成诗,已出版《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个人公众号:柒月暖阳,私人微信qyny0704

 3 ) 诗意姓名缝补不了电影的残缺

从看到电影简介后就在思考,该如何切入才能使得这一带有“正剧”标签的电影不被形式化,看到个人视角的切入,挺好。过去与现在双线交织,也很有代入感。但通观两小时,最大的感觉还就是缺乏历史感。演员表演毋庸置疑都在及格线以上,但对于过去和现在的内容分配、空镜穿插、角色戏份的剪辑分配,是不是过于用力致使破碎了呢?抛弃杜玉珩举动没有让我看到这个母亲的为难与无路可退,哥哥来找妹妹的夙愿也没有表现强烈到非找不可(退休之后才在母亲的叨念下动身),寻妹线索过于流畅出现(实际上寻人岂是几天几日就能寻得一星半点),跟车司机的支线剧情不明所以,许多的推动缺少了推波助澜的效果,更多的是平铺直叙上的第三人称,对于亲情、爱与分离的最最直接的反馈表现,只能说是寥寥。看完电影后,最大的直观印象就是,少数民族同胞真的受了太多苦楚,电影真的没有在主观上区分民族同胞之间的民族间隙吗?小女孩从小到大计划着逃跑,小男孩早慧懂得发烧避难,对比之下内蒙人民的热情、宽容、隐忍让人动容。历史背景交代太过匆忙,想看到在历史长河沉浮中的变迁与情绪,到小女孩被救出后戛然而止。诗意的名字让人遐想万千,两个小时的影片平淡让人忍不住离席,慢节奏的电影是对抗这个快节奏生活的良方,但前提是,速度慢下来,内容逻辑和丰富性要跟上去不是吗。不是特别懂导演在剧中所要表达的立场倾向,混沌大于情感传递。

 4 ) 命题作业的先天不足!

电影完成度很高,但是总感觉少了点什么。现场采访尔导说为什么一个香港人,会想拍这样的题材,他说,这是于冬交给他的剧本……

首先抛开命题作业和时代大背景,我一直问自己就针对一个剧情片来说,它是一个合格的作品吗,算,但是实在是称不上优秀。不知道是不是年龄的原因,尔冬升港片时代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全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温情煽情则都是套路感满满。而且我觉得一个电影切入的视角也决定了作品的高度。本片的视角是陈宝国扮演的杜思瀚,作为一个扯线头的人,由他的寻亲线扯出了整个故事当年的模样,但是他作为亲情线的主角也不是故事的亲历人,于是他还得听第三者讲述,这就导致这个故事太过拧巴,亲情?但是全片都是旁观者视角。纪实?却又处处体现着主观的情感表达。所以视角主体转变成小杜思珩或者萨仁娜都有很多故事情感可以作文章,而陈宝国作为寻情线,最后出现一下即可,当然,你如果说是为了之后的反转和煽情做的铺垫,那当我没说。

然后整个故事的设定,这个不得不说的时代大背景下人的渺小,每个人都是历史的推动者,每个人也都是时代背景下渺小而微不足道的存在,时代会肆意碾压过每个人,所以如果想拍出史诗感(当然也可能是我自作多情,尔导并没有想过),光有美好是不够的,真善美每个人都爱看,真善美的背后可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的,很多电影都喜欢放大个案,然后说这就是全部,但是这真的是全部吗,对那些默默付出,无处发声的人,公平吗?当然这是命题作业,不多评价。

最后是人物的设定,是太过上帝视角下的产物,虽然看起来电影里每个人都淳朴友善,但是几个人物的情感都很功能化和拧巴!比如萨仁娜的为国养女的情愫,那木汗对妹妹超越兄妹的情感,还有阿云嘎和那木汗说要悉心照顾妹妹让她忘记伤痛走出困境,然后扭头送她一个指南针,以及最后杜思珩的出走,作为一个十几岁父母又很开明的孩子,只是为了执念想搞清心里的疑问,还要回来的,没有道理一声不吭背着所有人出走啊!让那木汗的牺牲就很套路和难受。

最后时代的创伤每个人都无法避免,但是创伤在杜思珩杜思瀚的身上体现的又是不一样的,每个生活在这个时代下的人们都没有选择,但是如何继续活下去,怎样活下去,我们有的选,但是导演貌似也不想深揪。隔壁的《妈妈!》这一点就做的很好。

其他想到什么再来补吧。

 5 ) 对尔冬升有多期待,最后就有多失望!

其实我对三千上海孤儿入蒙的题材还是很感兴趣,很期待的,而且看过相关纪录片,真的好感人,可歌可泣。

抱着期待进了电影院,纳尼这是个什么玩意儿?陈宝国那个角色可有可无,什么脑瘤的剧情压根跟主线无关,跟支线也无关。支线的导游和修车兄弟俩的剧情也是强行呼应,方便陈宝国说教:要珍惜身边的人。小学生作文也就这个水平吧。

更不用说一会儿陈宝国寻亲,一会儿思洐的故事,这种是不是戏剧的间离效果,故意让我们出戏啊?

作为主旋律电影,煽情肯定是要煽情的,电影里出现了两次流沙的铺垫,闭着眼睛想,思洐肯定要掉到流沙里,为了煽情强行安排。果不其然,王锵舍己救了思洐。看着身边条仔哭得稀里哗啦,我真膈应:兄弟,这满满的套路啊,哪儿好哭了?

结尾的反转就是为反转而反转,没意思。

首先,剧本普通,平庸得令人发指,对于看过多部影视剧的现代观众来说,太套路了,基本能猜出哪里要什么样的情节。一部看了前面就能猜出后面的电影,有啥好让人期待的?

其次,这部电影估计是跟我就是演员综艺节目合作的吧,用的一水儿的那个综艺出来的演员。王锵马苏王楚然曹骏丁程鑫。王楚然就几个镜头,还是美的,因为镜头少,能表达的东西就那么多,基本表达到位了。曹骏中规中矩,没啥惊喜。丁程鑫在思洐成年后出现,作为剧情推动的工具人,也没啥惊喜,我还以为他们要谈恋爱了!特么的只是想一起回上海寻亲。王锵个别镜头表现得还不错,但没有啥特别让人记住的点。马苏演妈妈了,真不错,演得特别苦情,慈祥,博爱,我能看出她眼里的母爱,特别好!还有意外惊喜阿云嘎,也就这对CP算是整部电影的亮点了。

最后,我觉得就是部完成任务的主旋律电影。惊喜?肯定没有,我要看这个题材,不如看纪录片,那是群像采访,多点推进,效果咔咔的。尔冬升导演也是要肩负ZZ任务的,不过这样的片子少拍点,拍多了败口碑,恰饭问题能理解,希望在有生之年还能给点惊喜。

总之,这是一部看了一遍就不想看第二遍的电影,给你3星,一颗为题材,一颗为马苏阿云嘎,一颗为过往挚爱的尔冬升导演。

 6 ) 两个母亲,一轮明月

《海的尽头是草原》,我很喜欢这个片名,它充满了诗意和乡愁。看完电影我才明白,海就是上海,草原就是内蒙古。是什么把这两个遥远的地方连接在了一起?这个名字应该还有下半句,就是“海的尽头是草原,而草原的尽头是人。”我不会说蒙语,可以说半句都听不懂,但是看完电影后觉得蒙语是那么好听,里面的人是那么美。萨仁娜、伊德尔、那木汗……他们的音容笑貌在我脑海中久久不能散去,还有那美丽的大草原。

电影改编自中国的真实事件,历史背景聚焦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大批南方的孤儿面临营养不足,饿死的边缘。在这个紧要关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动请缨,将上海的一大批孤儿接到大草原,他们最后都被当地牧民领养。因为尔冬升的电影,这段尘封的往事被重新提起,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段历史是隐藏的,不为人熟知的。至少作为80后的我是第一次听说,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想去一探究竟,我想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它可以将历史照进现实。

电影中的人物可能是虚构的,但是情感和故事无疑都是真实的。杜思瀚和杜思珩是一对亲兄妹,没有工作和经济来源的母亲带着他们来到上海找丈夫,然而没有找到,又赶上自然灾害,饥荒,灾民一批又一批,无助的母亲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寄宿在上海的一个好人家里。无奈之下,母亲只能选择将妹妹放到儿童福利院,因为这样,孩子才可能不会饿死,有口饭吃。相信普天下的母亲,没有哪个愿意将自己的孩子抛弃。可是在那样的年代,朝不保夕,人并没有选择的权利,大家都是那么渺小。就像有一双命运的大手,推着这一家人往前走,杜思珩自此开始了漂泊的一生。她紧紧拽着一条小毛巾,那是妈妈留给她唯一的东西,上面刻有她的名字——杜思珩。她不想忘记自己的汉语名字,那是证明她来过的地方——上海。因为此后,她需要听着另一种语言,过着另一种生活,事实上,杜思珩一开始一直抗拒着内蒙古的大草原,她一直有一个心结,妈妈说会来接她,如果她不回去,妈妈就找不到她,在内心深处,她认为内蒙古不过是一个暂时落脚的地方。正是因为这样,她和别的孩子不同,她一直没有找到真正的归属感,直到那木汗的死。

那木汗

电影很好的描绘了小女孩的心理变化,从起初的抗拒到最后的完全接纳,其中的生死考验,起承转合并不生硬。从哥哥的寻亲之旅开始,中间穿插着各种回忆,我们仿佛跟着人物一起走进了那个神秘的大草原。 电影很好的融合了纪录片和剧情片的风格,牵涉到真实历史背景的时候,就像在看纪录片一样严谨克制,而牵涉到具体人物的时候,又从小入手,细致入微,哪怕是配角也不例外。比如带陈宝国饰演的哥哥杜思瀚到内蒙古寻人的司机,一出场就是迟到,但豪爽地和陈宝国道歉保证,说明他做事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再到车子坏了和修车的哥哥吵架,在陈宝国的劝说下,和哥哥重修旧好,剧本写得幽默又有人情味,把普通人的状态刻画的入木三分。这里也暗合了亲情关系,杜思瀚失去了妹妹,余生都在思念中度过,所以不希望明明有眼前人,却不懂得珍惜。还有和小女孩杜思珩一起长大的几个哥哥,大哥、二哥、三哥,他们一起骑马、一起赶狼,妙趣横生。草原的片段让人看着非常舒服,仿佛透过那个大屏幕就能闻到草地的清香,看到蓝蓝的白云。

草原好美

影片中有两个妈妈,一个是杜思珩的亲生母亲,她柔弱无助,因为记忆久远,她一直面容模糊,唯有绣小毛巾的画面深刻地留在孩子的心里。还有一个是没有血缘关系的蒙古族妈妈,马苏饰演的妈妈充满了母爱的光辉,无论是照顾孩子还是做家务做菜都是一把好手,她活得长命百岁,充满了悲悯之情。这两个妈妈都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一个永远的刻在心里,却无法相见,一个在身边陪伴,却总是伤害她。最后,蒙古族妈妈用自己无限的爱和怜悯成为了杜思珩永远的妈妈。

亲生母亲

蒙古族妈妈

那木汗的死无疑是全剧的高潮,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由王锵饰演的那木汗是一个从来不说话的“哑巴”,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他不是哑巴,而是小时候发高烧烧坏了喉咙,几乎无法发声。直到最后将陷在流沙里的杜思珩救出来,在他临死的那一刻,他发出的呼喊是“不要过来”,他在用生命保护从小一起长大却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妹妹,哪怕这个妹妹从小到大还惦念着回到上海。草原上的人表达爱的方式是淳朴的,他们把最好的东西留给你吃,奶茶、奶豆腐,但是因为南北差异,在他们看来最珍贵的东西,却是你无法下咽的。

一边是亲情的魂牵梦绕,一边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呵护陪伴,杜思珩的成长伴随着这样的撕裂,亲生父亲早已不知所踪,母亲和哥哥只存在于遥远的记忆中,而现实生活中的蒙古族妈妈和哥哥又那么的无微不至,大草原的一切从最初的不适应也渐渐被爱包围。和几个蒙古族的哥哥们一起骑马上学,学会在空旷的草原上挖个坑上厕所,把狼认成小狗的危险,慢慢学会了蒙语。长大成人后穿着传统的蒙古族衣服参加一场传统的蒙古族婚礼。走在外面,她就像一个从小在大草原上长大的少女。然而,上海,依然是挥之不去的梦,要怎么才能回去?骑马走出草原然后扒火车?这条路真的好远好远。

虽然这个女孩很任性,但是我们完全能理解她,可以和她共情。因为不是她不愿意接受自己现在的身份,而是一个人的出生是刻在基因里的烙印,就像内蒙古人吃不惯水煮鸡蛋,而汉族人吃不惯奶豆腐一样。最后,能融化这刻在骨子里的南北差异的,唯有人和人之间最真挚的爱。

在生死攸关时刻,那木汗救了这个妹妹,这个从上海远道而来,命运将彼此联系起来的缘分存在,在那一刻,他在想什么?他会想我要不要救她,我该不该救她?不会,那是一种本能,就像真正的一家人,哥哥总是保护妹妹,妈妈总是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受苦。那木汗死了,本来萨日娜和伊德尔完全可以抛弃杜思珩,然而,他们没有,伊德尔兑现了他曾经的诺言“我永远也不会抛弃你”,就像一个真正的父亲那样,无论孩子做了多大的错事,最后,我们都能原谅他们。从此,杜思珩在心里暗暗下了决心,她要留在这个草原上,替那木汗活下去。从此,她隐去了自己的汉族名字杜思珩,改名叫“那木汗”。

这个故事的精巧之处在于,一个女孩,通过自己的身份转换,完成了两代人的“爱的连接”。只有真正的“爱”才能让人有归属感,家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杜思珩失去了上海的那个家,但是她拥有了草原上的家,她在那里长大、结婚生子,她和这片草原真正的融合在了一起。所以,当她的亲哥哥杜思瀚找到她的时候,她应该没有遗憾,唯一的遗憾是,她的另一个哥哥那木汗死了。

当这些人站在草原上,面对着镜头,当草原的落日渐渐下沉的时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美好。相信尔冬升导演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是真正爱着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的,因为“爱”不会骗人。

长命百岁的蒙古族妈妈

 短评

2022北影节第二场电影|动人!有力!一个关于找寻、原谅和救赎的感人故事。草原人物群像刻画得很成功,角色各有千秋,确实是大爱无疆。小演员尤其出彩,灵气十足。我们永远需要这样温暖的电影。

6分钟前
  • Ber_雪碧
  • 推荐

看完有一种直达内心深处的暖意,质朴的草原人民,拥抱着单纯的、无助的小心灵,真情动人!

8分钟前
  • 小猫吃鱼
  • 力荐

北影节首映,惊喜于导演会扶持新人拍出最值得关注的那段历史,失望于最精彩的历史事件沦为平淡叙事的背景板。导演说他今后只想拍爱,电影里确实看出这层意思了,但是太美好就远离了现实,及格

9分钟前
  • son沐风
  • 还行

完全是大和解式的拍法。我们近一年对苦难的消解愈发保守且勉强,基本就是“来都来了、人都死了、都过去了、放过自己、立地成佛”的组合拳法。可以确定的是,未来10年,咱们都不会再看到像《一秒钟》那样偏不和解,偏要记住,令人心脏沉甸甸且闷痛的结尾了。

14分钟前
  • 判官
  • 还行

陪朋友看的,回宿舍吐槽了一路。感觉妹妹前面的那些行为都能理解,但最后她瞒着家人偷跑掉搞得跟被追杀似的是真无法理解:明明在那个家生活了十年,都知道她养父母和哥哥是什么样的人,直接告诉他们“想找到当年的真相”是能被理解的,甚至养父在她小时候还讲过“如果回上海带上他们”。所以这种情节真的无法逻辑自洽,让我感觉是为虐而虐。当时确实非常生气,因为那木汗作为全片我个人感觉最喜欢最能立得住的人物就这么牺牲了。开头几个汉人的台词和演技也很僵硬,还有很多奇怪的地方,全片也只是建立在这个背景下而没有真的“拍进去”,一个很好的主题并没有拍好。给三星不忍心,给四星对不起自己……

19分钟前
  • 仪喵
  • 还行

地久天长中,丽云夫妇原谅沈浩用了20年,海的尽头是草原中,额吉和伊德尔原谅思珩只用了一瞬间。

23分钟前
  • 汪政宏
  • 力荐

是我认真会选择一个人再去二刷一次的好片!最后无数次联想到了自己生活里的种种,哭到无法自拔。从老演员到小演员,到汉语演员到内蒙演员,没有一条线掉链子,我太喜欢演杜思珩的小演员了,长得好看不说,充满了灵气,和导演的调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是值得敬佩的导演,值得敬佩的演员与剧组。电影整体呈现的温情感,很难让人不动容。一个看上去命题作文十足的主题,剧情叙述的如此完整,可见导演的功力。另一方面,如果说这是内蒙宣传片,也一点儿不含贬义的色彩,唯美的星空夜景,恰到好处又拿捏心弦的配乐,每一段都让人沉浸其中。啊,我爱尔导!!

25分钟前
  • 豆蔻
  • 力荐

她要去上海,到底为什么不跟她爸爸妈妈说啊?说了肯定会让她去的,那木汗也不会死,可恶狠狠意难平。(by the way,阿云嘎好涩好涩🤤)

28分钟前
  • 林疏沐书
  • 推荐

含蓄、温柔、克制,不需要强加的煽情,故事本身足够让人感动。很喜欢牧民们几乎全程蒙语对白这个做法,除了剧情需要之外也让影片多了另一层美感和真实感。另外光是影片中展现的内蒙古牧区风光和风土人情就足以值回票价,若是早赶在草原旅游季之前公映,必然助推一波内蒙旅行热潮

33分钟前
  • whocarez
  • 推荐

北影节展映。中国人独有的家国情怀,之前国说了很多,这次说说家。尔导也说自己这些年更愿意拍温情的不搞打打杀杀了哈哈,这部戏或许就是这种心态拍的吧,抒情散文,看过国家孩子的话会觉得这部戏更像那段故事的一个引子。四星

38分钟前
  • 姜军
  • 推荐

3.5剧情上腰斩版国家孩子 配乐上阉割版嘎达梅林。看到蒙族哥哥舍身救汉人妹妹的时候直接忍不住了 这个剧情看了两遍真的已经到了无语的边缘…有一点纪录片的形式但这不是内容千篇一律的借口 我不知道蒙族同胞们看到这里究竟心情如何…看到萨仁娜的时候我以为将会复刻她养育二十个孩子的故事 没想到竟然还是“驯化倔强的汉人孩子”的剧情 以及孩子十几岁了还不懂事往外跑 隔壁国家孩子里这可是六七岁才干得出来的事!陈宝国代表的寻亲故事线也和主剧情很割裂 说教意味又浓 简直不忍卒读…p.s.喜欢看阿云嘎当爹 包场看电影我直接跟着喊avup.s.关于我看了三个蒙汉孩子的故事都有人是哑巴这件事 22.9.21

43分钟前
  • 夏の終わり。
  • 推荐

可能是故事问题,也可能是语言问题、选角问题,电影并没有打动我。看起来很壮阔,也有史诗气质,不会差的一部电影,但就是并不触动,平淡且算不上有真正意义上动人的细节…

46分钟前
  • kinder23
  • 还行

可以坐等二刷了。看完好想去草原啊。

49分钟前
  • 沈十六
  • 推荐

把悲欢离合拍得云淡风轻,有人觉得这是败笔,而我却觉得这是导演的高明。因为,表面的云淡风轻之下,情感的流动从未停止,反而因为这种克制,让情感来得更动人。而且,这种云淡风轻刚好是草原的底色,是这辽阔土地给予草原人民的坚忍与豁达。在生活的残酷面前,他们用接纳替代了抱怨,用微微一笑替代了哭天抢地。所以说,整部电影其实拍出了草原的味道,这一点很高级。

54分钟前
  • 鑫弦
  • 推荐

四个哥哥给妹妹找小毛巾的时候真的好帅草原的包容 原宥了妹妹的任性这种趋于神秘的自然力量 真的让人崇敬

58分钟前
  • 墨潯
  • 推荐

《海的尽头是草原》盛满了温暖的人情味,尔冬升导演将亲情、爱情、乡土情展现得细腻无比。全员演技触动人心。本片的离场感后劲凌厉,必须亲自感受。何以为家,有爱你的人在就是家。

1小时前
  • 林明杰Eric
  • 推荐

还是我喜欢的那个小宝啊,有自己的坚持,他对演员真的很好。(北影节期间一天四部快累疯)

1小时前
  • 凯文·史派东
  • 推荐

爸爸告诉妈妈假的地址直接抛弃妻儿玩失踪;哥哥为了留下故意感冒让妹妹被送到福利院;妹妹在草原上长了十年不知道感恩还害死了对自己视如亲妹的草原哥哥。这一家子都是什么人

1小时前
  • 花卷君
  • 较差

那木汗,你死得好惨啊!(要说这片子不好的,但又挑不出什么致命的错处,要说很好吧,就像喝了碗十全大补的佛跳墙,可是什么滋味也说不出)

1小时前
  • 推荐

感人吗?感人的,最后的巴德玛老师短短5分钟不到的戏份吧,slay全场可以说,那种直接经受大草原洗礼过的饱经风霜的真实生命力,给你带来的震撼是最直接的。同个时空两对母女的背景也很戳人,算是一定程度上升华了这个遥远守望的主题吧。但是除此之外,前面的部分还是太流水账太浮于表面了,两条线完全没有形成有效的编织,拍一会公路旅游再拍一会历史回顾,太分裂了。女孩长大后逃走跟牺牲哥哥两场戏,铺垫真的够吗?司机兄弟俩角色的设计也没必要吧,太刻意了。另外这里面有个别年轻演员的戏是比较灾难的,流沙那里我直接笑场了。最重要的是,我还是没法忽视整个故事与伤痕和解的态度,一句“十几年后”轻飘飘带走了多少血泪;一句“都是命数”又冠冕堂皇遮盖了多少动因,不忍细想也不敢细想。我觉得小宝导演可能也尽力了吧,但片子质量,真就那样。

1小时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