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坊与十字架

惊悚片波兰2011

主演:鲁特格尔·哈尔,夏洛特·兰普林,麦克尔·约克,OskarHuliczka,JoannaLtwin

导演:莱彻·玛祖斯基

播放地址

 剧照

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2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3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4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5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6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3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4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5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6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7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8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9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3 20:43

详细剧情

影片改编自比利时艺术史学家MichaelFrancisGibson的小说,是一部以文艺复兴时代为背景的惊悚片,围绕尼德兰著名画家博鲁盖尔的名作《受难之路》而展开。《磨坊与十字架》是一堂伪装成电影的的艺术史课,它的最初公开亮相,不是在电影院也不是在电影节,而是在卢浮宫、纽约大都会艺术馆这样的场所。影片将人们带回十六世纪的荷兰,博鲁盖尔在创作《受难之路》时借助一个圣经故事来影射当时西班牙统治者的残忍以及尼德兰人民的反抗。莱彻·玛祖斯基将艺术史研究同电影CGI、3D技术结合起来,试图还原画家在创作这幅作品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当时的思想、心境。站在一部艺术品之前的心神激荡,不正是让我们所有人晕眩地以为是所谓创作冲动么?值得一提的是,勃鲁盖尔的另一名作《雪中猎人》刺激芬兰导演罗伊·安德森创作下一部作品,名字很长的《树梢上沉思存在的鸟儿》,这部作品有望在明年戛纳或者威尼斯电影节亮相。

 长篇影评

 1 ) 别再以电影的名义撒铁蒺藜了,这部电影超出了你的理解力

在银幕上动态观摩勃鲁盖尔创作《行往受难之路》。所有骂看不懂的画盲请噤声:这是一堂伪装成电影的艺术史课,它最早亮相的地方也不是影院和电影节,而是卢浮宫。电影摄制了3年,后又在华沙电影制片厂里做了28个月的后期——用Flame与After Effects做2D合成,用Nuke和Fusion做3D合成,用LightWave做3D绘画。为了还原画作中的云,摄影组专门去新西兰南部的小岛去拍摄一种叫做”岛上的长云“的云。别再以电影的名义撒铁蒺藜了,这本是一幅用光影作笔胶片为布、科技着色、传统油画技艺和当代数科技为调色油的巨幅数字图画,已经超出你的理解和感受力了。

 2 ) 无题

这是一部伪装成电影的艺术史纪录片。将16世纪尼德兰画家勃鲁盖尔的名作《受难之路》背后的故事影像化,其立意和格林纳威的《夜巡》十分相似,呈现效果也同样不尽如人意。采用了大量CG和真人结合的拍摄技术,《磨坊与十字架》十分忠实地重现了原作的场景,同时也尽量为画中的每一个细节建构来龙去脉。但勃鲁盖尔画作中那被“上帝之网”联系起来的细节和人物,到了电影中就成为了零碎而缺乏组织的场景堆砌。这似乎是跨媒介改编所带来的硬伤,一幅画中的元素其关联性是显而易见且富有想象空间的,但放在电影的时间轴中就完全被破坏了。于是这部冗长电影带给观众的信息量,还不及片中勃鲁盖尔寥寥数语的说明,更别提和原作中蕴含的意义相提并论。即使我如此喜爱勃鲁盖尔的作品,也实在是看得昏昏欲睡,唯一的惊喜,或许是勃鲁盖尔的扮演者,竟然是《银翼杀手》里那个说出“Time to die”的复制人。

 3 ) 随笔

这部电影是在讲述一幅油画《受难之路》中的故事和历史。画面很美,很喜欢电影前半部分中关于小镇居民生活的刻画,镜头慢且平缓:磨坊主清晨起床,检查小麦粉质量,木鞋踏在磨坊石塔里的长木梯上,一直往上,往上,到高耸的风车,镇子的土地平旷又荒芜,灰灰的泛着霭霭的冷雾。我好喜欢这样记录性的节奏。关于宗教的故事我没有太看懂,本来这个国家是信奉基督教,但西班牙人侵略之后实行很暴力的统治,残忍处死异教徒的行为违背了基督教原本的教义,所以画家在画中创造出了自己愿望的“救世主”,他的受刑是拯救世人的一部分。故事里有两个女人,一个年轻美丽温柔,一个中年沉重苦痛,她们应当是同一个人,“命运在天空烟火中就已展现,先是绚烂然后逐渐学会顺服”,不顺服的人有些会毁灭,有些沉浸在苦痛的思考里,不断向自己提问。受难而死的年轻人是前者,这位悲伤的母亲是后者。

 4 ) 糟了,我穿越到勃鲁盖尔的画里了!

“沉浸式”是现在很流行的词汇,意指身临其境的体验。

如3D,4D,56D电影,VR游戏。

但再怎么沉浸的体验,也无法像这部电影一样做到完全沉浸。

《磨坊与十字架》

Młyn i krzyż

它的完全沉浸,是做到让观众全部沉浸到一幅名为《行往受难地》的画里。

它不仅让观众进入到画里,还让画这幅画的作者也沉浸到画里。

这么说是不是云里雾里?没有关系,咱们来一次沉浸式解谜。

画中人的世界

▲《行往受难地》,彼得·勃鲁盖尔

不难发现这部电影的特别,如画般的世界。导演就是用了彼得·勃鲁盖尔的史诗名画《行往受难地(TheProcessiontoCalvary)》进行改编,结合比利时艺术史学家米歇尔·弗朗西斯·吉布森(Michael Francis Gibson)的小说,构建了一个文艺复兴时代的世界。

这个世界我们把它看做一幅画,而我们均进行了一次穿越,跳进了画里,画中人在运动,在生活。

▲《磨坊与十字架》剧照

而之前说的画这幅画的作者,也就是勃鲁盖尔,他也被导演安排到了画里,边向观众叙事,边操控着画中人的一举一动。

所以,一次优秀的沉浸式体验应该是把自己也沉浸了。

▲《磨坊与十字架》剧照,勃鲁盖尔本人

当然这只是导演技法,但却是十分新颖。就连最初作品的放映也不是在传统影院,而是在卢浮宫 、纽约大都会艺术馆里。

最有趣的是,它被称为是一堂包着电影外壳的艺术史课。

《行往受难地》背后

▲《磨坊与十字架》剧照

彼得·勃鲁盖尔的《行往受难地》所描绘的是一幅超过500个人物的众生相情景。而《磨坊与十字架》则是对这幅名画背后的众生相进行了一次延展。

▲片中对《巴别塔》的致敬

它刻画出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各自的生活轨迹,一个由村民和穿红斗篷的骑手组成的全景中展开并交织在一起,并叙述了当时西班牙统治者的残酷行径。

▲《磨坊与十字架》剧照

人们都知道《行往受难地》之后便是基督受难的故事。

1564年,当时西班牙人野蛮占领弗兰德斯,勃鲁盖尔创作了这幅画。

十六世纪后半叶,米卡朗基罗,提香,达芬奇等一众能人把该做的都做了,文艺复兴像是进入了收尾工作。

▲《圣殿辩论》

当时兴起的宗教改革运动,新教限制了宗教信仰绘画题材,画家们只得另寻出路,发展属于自己的竞争力,于是出现了很多具有个人作者风格的画家。

▲老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老彼得·勃鲁盖尔就是在此时活跃起来。宗教改革运动波及了众多国家,唯独没有尼德兰,勃鲁盖尔正好就是尼德兰人。

▲《伊卡洛斯坠落的风景》,彼得·勃鲁盖尔

原以为可以安定的做个农民,可谁知在1567年,西班牙国王阿尔瓦公爵为了平定尼德兰的叛乱,这才导致了影片中出现的红斗篷骑士兵的专制,而被处死的都是叛乱嫌疑分子或是异教徒。

▲血腥公堂(Council of Blood)事件

历史上臭名昭著的血腥公堂(Council of Blood)讲的便此事,数千人被判死刑,活埋,乱鞭打死,被捆绑于“死亡之树”任由乌鸦啃食等残忍行为数不胜数。

▲《磨坊与十字架》剧照

勃鲁盖尔有着“农民画家”的称谓,因其画作讲的都是田园生活,农民们安居乐业,小孩自得其乐,在大人们吹笛弹奏,手舞足蹈后,却是数不尽的“死亡之树”,等待啄食的乌鸦和远山上的风车屋。

▲《磨坊与十字架》剧照

影片中这一反差也经常出现,在专制统治下,农民所习以为常的麻痹,也是导演想表达的内核。

但本片最被吸引的,应该是真人与画作的“融合”画面,可以看到演员身后,是一条唯美的风景线,这种技术显然不好把握。

以画作底,以人入画

▲《磨坊与十字架》幕后演员拍摄戏份

精雕细琢往往才能成就艺术品,而这部电影显然是个艺术品。

为了让电影呈现以画作底,以人入画的视觉奇观,导演耗费了3年时间进行演员的拍摄工作,用了48天走访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和新西兰等地区拍摄景别,雇了40个人花了4年时间纯手工制作服装。

▲《磨坊与十字架》剧照

为了重现绘画里的场景,演员的戏份基本都是在蓝屏前完成,再经由3D和CGI技术,将多层画面合成。

▲《磨坊与十字架》幕后

首先先拍摄好演员戏份,然后再把原画的二维画面背景加上,紧接着还将拍好的山,岩石,甚至是云等接近画作的元素添置进去,最后再将实拍的外景合成,最终完成油画质感的电影画面。

step 1

step 2

step 3

step 4

电影拍完了还不算,做了2年零4个月的后期,完善构图层次,因为原画家布鲁盖尔善于绘制宽阔视角的风景和他特有的色调,所以到最后,已经不是完成一部普通电影了,而是绘制一幅长达1个半小时的动态大师画作。

▲《磨坊与十字架》剧照

所以,《磨坊与十字架》所做的,是邀请观众从勃鲁盖尔的创作角度去思考《前往受难地》背后的深层含义。

▲《磨坊与十字架》剧照

它不只是为了揭露那个时代的残忍事迹,也不是在宣扬宗教信仰。影片按照画家在纸上勾画的暗示,拼凑出一个关于勇气、挑战和牺牲的史诗故事,我们就像侦探在玩一次沉浸式的解谜。

▲片中对《雪中猎人》致敬

你会发现,勃鲁盖尔展示的不是苦难的苦,而是苦难的难,这就是苦难的精髓:没人在意,没人关心。

▲《磨坊与十字架》剧照,大家已经各忙各的了

死者被孤立,被抛弃,被遗忘……其他人必须过自己的生活,并以某种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它。

而另一方面,《磨坊与十字架》也展示了何为只有艺术家才能停止时间,捕捉瞬间,并将其永垂不朽。

▲《磨坊与十字架》剧照

“我要通过我的画来讲故事。”片中的勃鲁盖尔只要一举手,行动着的人们立马停止运动,连风车也是。

挂在艺术展览上的一幅画作背后蕴藏的故事原来这么丰富,已经远不止于一扫而过,一部优秀的电影也是,远不止电影,是如《磨坊与十字架》的艺术品。

后台回复“磨坊与十字架”领取支援

—End—

/素材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往期回顾:

《关公大战外星人》为什么是神作?

假如2+2=5,世界会如何?

金马风波后,我想起了曾被提名9项,获6项大奖的《山中传奇》

赛博朋克盛行,蒸汽朋克还会远吗?

 5 ) 劳动人民不喜闻乐见的东西

mb,这是迄今看过的画面最精致的电影,每一个镜头拉出来都是一幅精美的油画,不得不佩服摄像师傅的功力了,什么姜文、什么艺谋,比起来都只不过文艺范的屁玩意,这个,在我小小的宇宙观里,绝对前无古人了,mb的,也就只能这样了,除了画面,除了道具,除了那个胖丫头,mb的,我还记住了什么?mb的,却谋杀了我整整1小时35分钟!

就像一个善于做作的风情娘们儿,凭窗而坐,酥胸半敞,却满脑袋浆糊。

什么,导演很有才,很有深度?

ok,小爷输了,小爷满脑袋浆糊~~

 6 ) 权威与宗教,心灵与反叛

至于影片技术层面的东西我想会有人比我说得更好,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本片除去表达文艺复兴风格或风物的细致入微不谈,其深远的思考更是凌驾于简单的画作题解之上。从历史来看,宗教改革无疑是对权威的动摇,而恰恰讽刺的是,基督或者耶稣的行为,对旧的意识、文化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反叛。所以我们爱的是宗教,还是崇信旧的权力?热爱反叛,还是更爱心灵?影片中位于文艺复兴时代的背景下被钉上十字架的耶稣,早已有了新的意指——所有的权力都会塑造宗教,而爱、真理,反而营造出了“反叛”。以至于最后群体的舞踊与其说是欢乐的市民的庆祝,更不如说是愚者们的群舞。活在角色中的各色人等,究竟是用多无意识的方式来选择了固有的想法,而远离光明,令晦暗遮盖,以为世间早已云淡风轻?我想这也是西方文化意识中固有的矛盾冲突点——究竟谁是蠢人。在一个心灵演进的循环中,THE FOOL是第一个,也会是最后一个。 伟大的象征之旅,了不起的文艺复兴。

 短评

画面如同油画一般

6分钟前
  • =_=秋叶
  • 还行

静态画背景与动态情节之间尚有空隙间离,一幅画流动成可随时切换的电影场景;包含很多宗教指涉;联想起《被窃油画的假设》;大银幕的效果应该会更好。

1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看了40来分钟终于战胜不了自己的困意,睡死过去

15分钟前
  • 即将注销
  • 还行

还真有幸在威尼斯的教堂中看过,当时就当一部双年展的影像装置满足下好奇心。成为实际的电影对理解力来说容易了通顺了,但也就少了那种现场的交互乐趣。视频装置和实体电影在艺术媒介上甚至语法定义上的差异,也就因此显现。

16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一幅名画的诞生啊!

18分钟前
  • 梁威是条狗
  • 推荐

画面太美了

20分钟前
  • 逝水犹可叹
  • 推荐

行住受难地,人在画中活。导演利用电影的形式,重塑一幅画的细节,整部电影构成一幅动态的油画,又美又特别。

24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很立体

25分钟前
  • 豆豆
  • 还行

將勃魯蓋爾作品以動態敘述形式分析,畫面確實很古典很考究,但感覺更像BBC拍的科普節目。

27分钟前
  • えす
  • 推荐

2012-258.画中的电影,电影中的画

31分钟前
  • 记忆错觉
  • 推荐

类型是惊悚?

33分钟前
  • 人造人
  • 还行

这个,谁想写闪回,对弗兰德斯绘画史,对勃鲁盖尔有了解的优先。

37分钟前
  • 微笑迦朵
  • 推荐

美则美矣,未尽善矣,美则美矣,而未大矣

41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美则美矣,未尽善矣,美则美矣,而未大矣←完全同意丁一的短评啊~~动态油画这种镜头只有假和做作的感觉

44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形式主义...

45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虽然不是特别喜欢,总觉得太刻意和形式感。但是这确实应该是暂时能想到的最好的表现方法

4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一般的情节~美丽的画面!

50分钟前
  • 还行

服装、美术和摄影精美绝伦,老勃鲁盖尔的名画活了!影片的画面构图由于恰当的远近透视处理,使画面具有深远的空间感和空气感,画面的动静处理十分巧妙。导演以上帝的视角还原了名画《行往受难之路》的创作过程,同时也揭露了西班牙统治者对基督教徒被血腥镇压。本片绝对是今年最精美的电影!★★★★★

5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不是我的菜

55分钟前
  • 千山远
  • 还行

五星;简直是神作!任何一点都堪称完美,独特的摄影手法恰到好处的空间感让每一个镜头都带有生命力。电影以尼德兰画家彼得·勃鲁盖尔作品《行往受难地》的创作过程为线索,精美绝伦。毫无疑问的可以收入个人十佳。

58分钟前
  • Much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