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刃出鞘2

悬疑片美国2022

主演:丹尼尔·克雷格,爱德华·诺顿,加奈儿·梦奈,凯瑟琳·哈恩,小莱斯利·奥多姆,凯特·哈德森,戴夫·巴蒂斯塔,杰西卡·亨维克,安吉拉·兰斯伯瑞,马友友,伊桑·霍克,休·格兰特,约瑟夫·高登-莱维特,玛德琳·克莱因,达拉斯·罗伯特斯,诺阿·西甘,杰姬·霍夫曼,史蒂芬·桑德海姆,娜塔莎·雷昂,卡里姆·阿卜杜尔-贾巴尔,塞蕾娜·威廉姆斯,丹·查里顿,艾迪·戈罗杰茨基,Adam Davenport,James Payton

导演:莱恩·约翰逊

播放地址

 剧照

利刃出鞘2 剧照 NO.1利刃出鞘2 剧照 NO.2利刃出鞘2 剧照 NO.3利刃出鞘2 剧照 NO.4利刃出鞘2 剧照 NO.5利刃出鞘2 剧照 NO.6利刃出鞘2 剧照 NO.13利刃出鞘2 剧照 NO.14利刃出鞘2 剧照 NO.15利刃出鞘2 剧照 NO.16利刃出鞘2 剧照 NO.17利刃出鞘2 剧照 NO.18利刃出鞘2 剧照 NO.19利刃出鞘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5 20:40

详细剧情

在莱恩·约翰逊的《利刃出鞘》续篇中,侦探贝努瓦·布兰克将前往希腊,破解层层谜团,一众形形色色的全新嫌疑人也将一一登场。

 长篇影评

 1 ) 这算哪门子侦探片

《利刃出鞘2》也许没有国内公映过的前一部好看,丹尼尔·克雷格的侦探角色却更加讨我喜欢。

冲着大侦探贝努瓦·布兰克的身段和颦笑,就算案件再水,这电影照样值得消遣两个多小时。

这次布兰克有句很点题的台词,接案子时一本正经说了句:“我不是蝙蝠侠。”

看似是个调侃,其实言不由衷点出了某些要害。

因为看完全片,布兰克践行的办案作风,分明十足像极了蝙蝠侠。

如果蝙蝠侠脱去高科技行头,当个普通侦探,他很可能就会是布兰克这样子的。

不信?详细说说。

以下文字有泄底,但有些电影泄了底才知道好不好看。

头衔重合

每个人提到布兰克都称他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侦探”,而在DC宇宙里这个一模一样的称号属于蝙蝠侠。

其实你细品这个头衔,是带点中二的,跟唐探系列那个什么全球排名有一拼。

蝙蝠侠诞生于30年代,出没于架空感浓厚的哥谭市,卡通和中二互相对冲,不至于让人觉得别扭。

而《利刃出鞘》以现实为背景,其中角色还提到杰瑞米·雷纳等名人,这时再叫个什么“世界上最伟大”,活活有种滑稽。

但主创偏要这么编,很难让人不把布兰克跟蝙蝠侠联想到一起。

双重身份

蝙蝠侠有双重身份,常以花花公子角色伪装自己,要么浪荡徜徉于声色场所,要么在董事会上任性胡来,这些假象都是他的武器。

布兰克初登小岛,也有各种五官凌乱的失常表现。

时而尴尬癌发作,四肢僵硬不知所措,时而装腔作势,对岛主迈尔斯的收藏东摸西瞧赞不绝口,在餐桌上还憨憨提议,要一个平板电脑当游戏奖品。

身为一个资深名侦探,又谄媚又犯蠢又不注重表情管理,脸都丢光了。

尽管在上一部中布兰克也不乏搞怪表现,但从没这么浮夸,甚至让人怀疑演员在跳戏。

看到后来才知事出有因,布兰克此举全为了掩盖动机、掩护搭档,而且这番表演还真的迷惑住了迈尔斯和一众嫌犯。

两个最伟大的侦探,演技也都不赖。

大智若愚

无论在漫画、卡通片还是电影,小丑、企鹅、谜语人等经典反派常有一些童趣计谋,明明胡同里扛木头,蝙蝠侠却到最后关头才后知后觉。

看来顶级智商的副作用之一,是免不了会高估对手。

本片中布兰克也掉进了同一个坑。

出场时他正因缺少智力挑战而郁郁寡欢,因此接到海伦的委托时期待拉满,把案件的难度想象过高。

就像见了莫里亚蒂的福尔摩斯一样,他先入为主地把迈尔斯这个大蠢蛋当成犯罪高手,对他的一系列昏招视而不见,让侦破走了好大弯路。

顶着天才光环的富豪企业家,和漫画里人气不俗的大反派一样,都会给主角带来误导选项。

反派成群

除了大反派迈尔斯,本片的一众嫌疑人也是群魔乱舞,没一个正常货。

这群网红名流政客极客,有的花枝招展,有的道貌岸然,锦衣华服里爬满了蟑螂,打着光鲜的幌子,干的尽是争权夺利,欺世盗名的勾当。

更别提他们还都有点古怪癖好,喝了酒见了血更是丑态毕露。

布兰克周旋在这一群怪人中间,看他们纵情享乐疯话连篇,明褒暗婊互相算计,又是摇头又是叹气地见招拆招,简直跟蝙蝠侠进了反派大本营没两样。

如果现实里有阿卡姆,这帮家伙个个都够格当阶下囚。

得力助手

我们知道蝙蝠侠身边有个得力助手罗宾,几十年来换过好几任,两人孟焦不离。

就像丹尼尔·克雷格更出名的角色007一样,布兰克也在每一部换一个破案女搭档。

不同于上部的玛塔与他对抗又合作的关系,这次的海伦从案件之初就与布兰克紧密结盟,全程听他指示,明察暗访,逢场作戏,担任了非常称职的助手。

两人的合作过程也颇有一些蝙蝠侠漫画的妙趣,海伦常有冲动或小失误,让布兰克忍不住花容失色。

就像蝙蝠侠,布兰克在也一度为他的“罗宾”“死去”而哀伤。

另一个有趣的巧合是,在诺兰版蝙蝠侠演过罗宾的囧瑟夫,在本片有个难以觉察的客串。

侠义心肠

布兰克接案子时说得冷冰冰:“我能找出真相、搜集证据,我可以把调查结果交给警方和法院,但我最多只能帮到这里。”

后来证据被毁,海伦求助,他还是一板一眼:“我必须对警方、法院和这个体制负责,我无能为力。”

但在这一切之后,他又悄悄补上一个“但是……”,然后递出逆转局面的大杀器,用一种另类方式让海伦和我们都爽快解气。

所以布兰克才不是他嘴上说的那么公事公办,不近人情。

骨子里,他跟蝙蝠侠一样,一面认同和尊重法律,一面又在法律的灰色地带,用自己的方式行使专属正义。

有人或许反对:你布兰克自己退缩让姑娘出手,孬种!人家蝙蝠侠可都是亲手干脏活的!

他这么做是明智的,原因有三。

首先,复仇这道菜,尽管冷热都可口,也得当事人亲口品尝才有价值。

你看杜琪峰的《真心英雄》就知道,黎明一定要用死去的刘青云的手来开最后那一枪。

第二,搞破坏目的不只发泄,而是摧毁迈尔斯的财富和事业前景,让他的帮凶们脱离阵营。

海伦身为案件的受害者来完成此事,比布兰克一个局外人的意义大得多。

第三,尽管影片没有交代具体的法律操作,但布兰克一定确保过海伦不会因这番操作惹上牢狱之灾。

因为他最后对海伦说:“想回家了吗?”

偶像激励

如果只是展现洞察秋毫、推理如神和性情怪癖,布兰克只不过另一个泯然同行的名侦探而已。

合格的侦探负责给到真相,出色的侦探致力维护正义,而顶级侦探如布兰克还会像超级英雄一样,给他的委托人精神层面的馈赠。

他最后对海伦说“我可以给你一点勇气”,唤醒了原本存在柔弱身躯里的勇气,激励她靠双手向恶势力宣战,就像蝙蝠侠无数次激励哥谭市民的那样。

当海伦第一次来到布兰克面前,她对案件束手无策,对权贵充满恐惧。

布兰克说服她上岛一起侦破,陪她出生入死寻踪探秘,最后鼓励她亲手逆风翻盘。

他一直都在握着她的手,用各种方式刺破她的恐惧:“姑娘啊,你比自己想的更勇敢更有本事,上吧,让那帮虚伪的败类付出代价!”

看到这,再回过头品那句“世界上最伟大的侦探”,一点也不觉得尴尬和中二了。

贝努瓦·布兰克身怀绝技,嫉恶如仇,对弱者充满由衷的关怀,拥有英雄偶像的感染力。

如果有个世界,这样一个人被大家认为最伟大的侦探,那这个世界一定值得我们多拜访几次。

网飞早就定了《利刃出鞘》要拍三部曲,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看布兰克的下一个案子。

 2 ) 珠玉在前,狗尾续貂

一部以严密逻辑和惊喜反转著称的烧脑本格推理电影在高潮揭秘时“整段垮掉”是不可饶恕的。

特别有着第一部的珠玉在前,第二部的失败更让人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惋惜。作为续作,“狗尾续貂”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既是系列电影,两部片子在形式上也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影片开场的角色建置阶段,群像戏都使用了快速多线的剪辑,比如两部戏都有一个贯穿全片核心意象:“利刃甜甜圈”到“玻璃洋葱”;在剧情方面,侦探主角都被匿名雇佣,以一个“闯入者”的身份展开调查;空间上,主场景从第一部的“豪宅”变成第二部的“孤岛”,依旧延续经典的“鬼怪屋”类型;以至于幕后boss都是除丹尼尔克雷格之外最大牌的演员(甚至他们都演过超英电影…)

然而,形式上的相似并不能掩盖内核上的云泥之别。第二部剧作上的纰漏已经无法忽视。

最后,是关于意识形态和现实映射方面。

第一部聚焦于反特朗普的移民政策,而女主角作为一个天使型的纯良角色被动地、符合逻辑地、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地收获了所有,让观众有种发自肺腑舒适感。而第二部,面对每个中国人可能最熟悉不过的“科技极权”,普通人竟只能沦落到使用暴力掀起革命了……这是在情感上让人难以接受的(虽然事实可能就是如此,但在电影中我们还不能做梦了吗)。

另外,电影cue了很多代表性的争议群体——议员的黑金政治、肌肉男的男权主义和宅男思维,“政治不正确”的过气时尚姐简直就是女版侃爷,而幕后boss就差点名马斯克和扎克伯格了。

至于“建立在亚洲的棉花血汗工厂”到底在cue什么,你懂的……(这部片子没引进也是情有可原)

 3 ) 现代艺术展

作为油画出身,电影最让我惊喜的还是层出不穷,连绵不断的对现代艺术的致敬和彩蛋。爱德华诺顿的这个别墅里挂的所有艺术品都有出处和映射,又不全是是真迹,很多都是现代大家名画的仿品和致敬仿作。这一点很有意思。可能是为了最后都烧毁戏而特意做了很多的别出心裁的赝品。这也算是对现当代艺术一种深深的致敬。现在开始进行找彩蛋游戏。

放大看,是莫奈。

正中央的红蓝画是罗斯科(高仿)

弗洛伊德自画像高仿 那三个麦当劳小丑应该是致敬弗朗西斯培根

罗斯科右边的那副应该是让米切尔,黑人艺术家

马蒂斯剪纸

一闪而过的女人像,离得太远看不清,像塞尚高仿

还是塞尚

这个不好说

她这屋非常当代,圆圈是优格荣帝诺尼 桌上还有个小变形的气球狗是杰夫昆斯 可能没有版权,做了些变形。

马蒂斯

那两个不是很好认,看不太清楚。

应该是仿墨西哥壁画三杰的迭戈里维拉

那张抽象画有点蒙德里安,有点。

关键的信封红点是蒙德里安

楼上远远的看到梵高和塞尚

这个说不好

最左边应该是康定斯基高仿,然后像老虎上面那张可能是高仿毕加索,下面那张树林有点马格利特,有点啊,看不清楚。

左边红圈肯定是汤伯利乱画圈,是右边肯定是马蒂斯高仿

总之,都是高仿,但很有意思,拍到电影里很致敬。可能还有很多我没发现的彩蛋,大家一起来找茬。

 4 ) 《利刃出鞘2玻璃洋葱》:马斯克和扎克伯格的另一种下场

利刃出鞘竟然做成了系列,也是近年来不多的商业片惊喜了,对我这种看漫威会睡着的人来说,总算在影院有个可看的商业片系列。

我觉得利刃出鞘系列可算是21世纪版的阿加莎克里斯蒂探案,把本格推理赋予了现代环境。两部电影都设定在中上流社会中,看不见贩夫走卒,只有女主是中下层社会阶层出身,给人一种外来者的视角,也让观众容易代入,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成套路易威登行李箱。而带着南方口音的Mr Blanc被扔到这个环境中,一身土气,滑稽可笑,可当他开始办案后,绝妙手法就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本案名叫Glass Onion,玻璃洋葱,采取上一部的成功经验,更加有意地用主题作为讽喻。上一部是利刃讽刺川普政府,这一部的洋葱则是讽刺虚荣浮华的新贵阶层,表面光鲜内中虚空。他们以高科技为噱头,大办创业公司,张口融资闭口纳斯达克,老板必身穿一身看不出牌子的灰不溜秋的T恤。

为配合片名,本部把环境也设定在一个僻静的希腊小岛上,还建了一个以玻璃洋葱为标志的豪华别墅群,各种马斯克或扎克伯格式的装修设计让观众一饱眼福。片子还超与时俱进地设定在covid大流行期间,民主党政治家口罩包得严严实实,有人却只把口罩戴在嘴上,网红的口罩如同网眼袜,戴了还不如不戴,让观众仿佛回到那段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观点满天飞的日子。

由于是侦探片,一个嫌疑人的pool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就势必有各人登场的介绍。这一段的剪辑也是新媒体和大流行结合,有我们那时还觉得新鲜的在家视频接受采访竞选的议员,有直播的网红,连我们的大侦探都只能宅在家玩among us游戏。

片子的主角是爱德华诺顿演的技术新贵Miles,请了他最熟悉的几个朋友来自己的岛上共度假期,结果刚打完官司的前团队核心人物Andy如幽灵一般出现。侦探Mr. Blanc也说自己收到了邀请,结果富豪男主却说自己并未邀请他。这片子只看前半段有点拖沓,在等着死人的观众会觉得节奏太慢,甚至在想编剧是不是放弃本格推理,变成了伦理大剧。好在一半之后,从Andy中枪开始,情节开始峰回路转,更加难得的是,情节设计跳出了一般侦探片的窠臼。

当然我觉得本片剪辑还可以更好,比如Andy真实身份揭晓时,可以做得更耸动一些,而不是现在这样按部就班地揭晓;另外结尾有些暴力,虽然这暴力是有目的的;但根据大侦探的风格,若能用更聪明精妙的方式解决此案,应该会更好。

期待下一部。

 5 ) 从根源就不成立的狗尾续貂之作

本片核心的冲突根源是迈尔斯和女主对于公司股权的争夺而引发的谋杀,而这最底层的冲突就跟闹着玩一样,基本上就代表了这部电影主创的创作态度了……

片中迈尔斯的公司有点类似于特斯拉、meta这个级别的科技巨头,股权分配为什么能够开玩笑一样?

这种级别的科技公司首先很明确地说,不可能不通过一级市场进行股权融资来发展和壮大(现实中公司并不是说有个天才点子就瞬间成为五百强的,并且大概率片中的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这些都意味着这家公司一定有完整的董事会和清晰的股权治理结构。一张餐巾纸就能把公司要走,一个点子就能决定股权,那美国还是法治国家吗,公司法是白纸吗?之前明晰的股权结构都不承认了吗?

从根上说,谁的点子压根不重要,谁写的餐巾纸,who cares?结果一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为了个莫须有的原因折腾了那么久,一部悬疑侦探片,竟然能这么不严谨,也就不奇怪后续的推理跟过家家一般。

 6 ) 如果反转无脑,其实大可不必。

推理电影容易被挑刺儿,但也会得到一些宽容。

因为大家都知道,影视作品需要艺术加工,不能简单粗暴地复制现实的案件。

也不能让现实中可以复制影视作品中的作案手法。

所以推理片有些特殊的设定是可以被接受的。

曾经有一个推理的黄金时代,那个时代的作品被现在称作“经典推理”,或者说带着很多古早味道的推理。

因为黄金时代起源于英国,所以这种推理也弥漫着古早的优雅调调,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

正因如此,经典推理的气质有时候并非那么讨喜,因为它需要专注于“案件谜题”本身,但谜题有时候并非是“诡计”,完全不能用其他伎俩来糊弄事。

《利刃出鞘》第一部带着这种经典色彩,虽然故事差强人意,最起码气质对味了。

但轮到《利刃出鞘2》的时候,似乎只剩下那个徒有其表的玻璃洋葱了,它没有“芯”。

以下有严重剧透,慎点!慎滑!慎拉!

故事背景和现实保持了部分一致性,比如疫情对生活的影响。

但有趣的地方在于,除了侦探,其他角色的生活似乎并没有受多大的影响。

我不知这是一种讽刺的表达,还是仅仅是心血来潮想用这种方式让观众从疫情的感受上更相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影片开始,一群职业各异的人收到了一个神秘的包裹。隐约能够体会到,这些人都是有头有脸的人,在不同领域,政界,娱乐界,网络KOL,科学家,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这个神秘盒子是一个谜题,看似B格很高,实则非常弱智。

同样的我不清楚是不是这种设定的一致性就是为了表达这个活动的发起者其实并非那么智慧或者聪明。

盒子上的三维立体画出现的那个箭头按下去,我就开启了我的吐槽模式。

如果真是这种方式开启第一步,我不用看三维画也OK啊,我用手指一寸寸按下去就可以了。如果真是想用这个机关,最起码用四个按钮吧,然后三维立体画可以现实数字的标序,如果再来点高难度,可以用加密的方式标注顺序。总之谜题玩法不至于这么弱智。

南北指针的设计也很搞笑,如果恰巧摆放的时候就是北呢?直接自动旋转了?是不是这个谜题就是个弱智的拼图而已。

音乐盒的谜题也是,整这么复杂的赋格,最后就是提一下中间的提手。

之后的四个谜题并没有明确的给出谜面和答案,从一个顶部截图大概可以猜测。

第一个关于黄金分割,剧中网红的妈妈说出来了关于斐波那契数列;第二个大概可以看清一个词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

第三个是张星图,我找了找,没发现特别一致的,大概猜了一下,天龙座,仙王座,武仙座,天鹅座,猎豹座,英仙座那一堆儿。最后一个是银的原子序数。推导不出来谜题的关联性,猜测没有关联性,每个谜题彼此独立,闯关一样的设置。

但似乎并没有所谓保险措施,疯狂尝试也可以解开,包括之后的女主角也证明了用暴力也可以拆解。

打开之后是一个机械洋葱,里面是一张邀请函。

之后我们的大侦探登场了,他因为没有案件可接所以很失落且焦躁(这点肯定是借鉴了福尔摩斯)。恰巧此时有人来拜访。

之后一个故作神秘的转场,几位刚才介绍过的角色在码头集合了。登船前有位类似管家的人给每人口中喷了喷雾。号称就不用戴口罩了。(看到全片我又想吐槽这里,既然这么牛批还搞什么能源啊,先搞这个啊,赚翻)

登船后,那位暴力拆解盒子的女士似乎不合群,而且似乎大家都对她颇有忌惮。

登上富豪岛(暴风雪山庄)富豪约见大侦探,询问如何得到邀请函,因为他并未邀请他。

每个人的故事也开始缓慢展开。每个人都有隐瞒的、不可告人的故事。

然后富豪精心策划的剧本杀,被侦探轻易破解之后,不出意外,真正的谋杀发生了。而且那位受人忌惮的女主角也别枪杀了。

咔嚓,又一个时间蒙太奇,讲述突然跳转到登岛之前,原来,那位暴力女主角是被邀请人的双胞胎妹妹。

她的姐姐遇害了,就是她委托了侦探来找到杀她姐姐的凶手。

故事大概就是这样。

但整个的探案过程只有两个字——莽撞——每一个决定和行动都莽撞。

而且每个角色的反应都是为了推进剧情而存在,只要女主角想要知道什么信息情报,角色们就会主动告知。而女主角要做的就是——偷听——和靠近他们。

收集情报是如此,找证据已是如此。

当女主角趁乱到处翻找证据的时候我的脑子一堆问号,这也太野蛮粗暴莽撞了吧。

好,如果收集情报这部分可以忍受,接受了这种方式的设定之后想要看看事情的结果。

结果整个案件还是非常松散,禁不起推敲。

巴结财富这部分没有问题,因为强弩的瓜不甜,狗急总会跳墙,这种铤而走险受到压迫的气氛可以为之后的故事发展提供张力。

可惜的是,为了财富背后捅刀子这种决定还是让我没那么容易接受,因为既然富豪可以收买人心,那女主也可以用同样的手段,从剧中流露出来的信息,财富原点的创意是女主想到的,这些朋友是女主靠社交主动接触的。从这些设定来看,女主最起码没那么蠢。但是在被捅刀子和重新发现证据提出制衡和威胁而被谋杀这件事情并没有显示出缜密的思路。

曲高和寡的人物背景。

也许全片是用来讽刺某种人,或者某种生活方式。因为玻璃洋葱这种隐喻,即便再精致也是没有芯的。

但我依旧坚持认为,即便是讽刺,也应该先把类型片的基础做好,先是一个好的推理犯罪故事,再去讽刺。

为什么曲高和寡?

因为就算把这些人的背景拿掉,变成一群想榜大款(并非富豪)的一群市井之徒,这个故事也可以成立。因为人,只要有点利益,就一定会有上钩的可能。

这么设定的原因,可能更多的是想表达,这些人的决定可以决定另外一群人的生活。同样,这是一种讽刺,但这种讽刺我们已经从太多的新闻中获得,不是说它失去了力量,而是被消费的频次太多人们多少都有麻木,所以才会需要艺术上的加工。

所以人物的设定基本失调。

再说诡计。

以下有非常严重的剧透,慎滑!慎点!慎拉!

按照剧中的设定,富豪是临时起意杀掉网红男。

因为网红男算是抓到了他杀死女主姐姐的把柄嫌疑。

这部分我们复盘一下。

按时间梳理:

创业成功——新型燃料分歧——合伙人发现证据给所有人发信息——其中一位传真给了富豪——富豪第一个赶到——陷害合伙人——合伙人死亡——网红男赶去合伙人家中路上碰到富豪的车——女主整理遗物收到邀请——女主约见侦探——封锁死亡消息——(一周后)女主假扮姐姐登岛

之后时间线是顺的。

邀请函在死亡前或者死亡后发出不重要。因为对于真正的凶手富豪而言,他知道合伙人已死,故意发出邀请可以减轻自己的嫌疑,如果之前发出邀请不撤回也可以解释自己不知情。所这个时间点不重要。

其中这个双胞胎设定用的草率,因为如果是一块认识的所谓朋友们吧,不知道朋友有一个亲生妹妹有这种概率,有但很低。虽然有人恍然大悟地想起来合伙人曾经提过,但纯粹是编剧封堵bug用的台词,交代的不清不楚。而且假扮本身确实是个鲁莽的事情。

然后用日记闪回介绍动机。说是富豪曾经帮助过这些人,这也尝试解释了为什么他们会集体捅刀合伙人。

但这部分仓促,过于机械。

我不知道一张纸的分量是否能证明什么(学法律的朋友可以解释下)。

对于一个“聪明人”对于一个商业“帝国”的背景,在这次商战分裂中表现的如此鲁莽,又是一次人物的叙事失调。

同时这算是推理片的作弊了,因为影片用“叙述诡计”隐藏了关键信息。

之后故事开始用女主的视角展开一遍,那些隐藏的信息全部出现了。

几乎全靠偷听,真是滑稽。

还有把录音笔草率的丢进别人的包包里,再收回。看到这我都笑了。

之后侦探开始剥茧抽丝,同时假死的女主利用这段时间成功找到了那张证据。

按照侦探的说法,这个案件不复杂,全都是临时的愚蠢拼凑。

我觉得这部影片和这个案件一样,充满巧合,鲁莽,运气和愚蠢的拼凑。

如果合伙人知道那张纸这么重要,怎么会如此草率呢?如果富豪是个蠢货,他杀掉合伙人是激情决定,那怎么会提前准备好毒药?不留下线索?过于走运?

拿到那张纸不少掉情有可原,因为之后可以说是自己写的。

但冷静来说,也许一张纸根本改变不了什么,但杀人罪被追究就一定会改变什么。

利弊权衡之下,人该如何选择,其实很简单,最起码很难冒险去杀人。

手机新闻的推送也过于巧合,而且这种称不上是威胁的危险,就促使富豪杀人,说不通。因为怎么解释都行,退几步将,比如,你只看到了我的车,谁也证明不了开车的就是我之类的。

如果用“只是蠢”去解释所有事情的话,那这部电影又没有黑色幽默的色彩。

被烧毁证据之后的反转也是奇怪了,如果用这种野蛮的方式去反转,其实不转也行。

野蛮粗暴几乎是对推理片的侮辱!

最后说下双胞胎的设定。这本来就是个在推理中慎用的方式,因为它本身就带有欺骗和巧合性。但如果用好了,确实能起到奇妙的作用。

那么就说下我大胆的改编方式。

如果真想用双胞胎这招,我会用在开篇就用暧昧的方式混淆其身份,让他们不清楚登船这个人到底是姐姐还是妹妹,让凶手不清楚死的人是姐姐还是妹妹。

这样做就会激发凶手更强的行凶动机。

同时修改女主这边的筹码。一张餐巾纸有些太轻了,不足以动摇和激发富豪的凶恶,让其铤而走险。降低打击目标,商业帝国未必要推翻,只要毁掉一个人就可以了。这也让角色可以更加复杂化。

同时修改富豪对合伙人的谋杀手法,然后把两个案件放在一起,让侦探同时去侦破两个案件,一个是安乐椅式的,一个是现场的。可以设定为全员恶人,甚至是计划反转杀富豪。

粗浅的想法,想的都挺好,我不行我不上。

总之,这片子太草率了,太难看了。

(自己弄了个公号,叫“电影药”,欢迎随手关注)

 短评

非常讨厌这个结局,打砸烧,破四旧吗?小孩泄私愤?编剧技穷编不下去了?对谁有意见也不能把钢琴砸了把名画烧了吧?满足底层仇富&仇恨文化心理?这种廉价快感&低幼价值观太可怕了。。。。最后用NKC的《Mona Lisa》监介癌都犯了,烧名画很浪漫吗?编剧脑回路和那些脑残环保主义没有任何区别

8分钟前
  • DuoDuo🐿️
  • 较差

冤有头债有主蒙娜丽莎心里苦……

13分钟前
  • 漠米
  • 还行

没有金钱的友情的就像一盘沙,不用风吹,氢燃料一下就爆炸了~

14分钟前
  • 小吕同学
  • 较差

烂,难看,前一个小时罗里吧嗦的说什么呢,观众想看的是悬疑电影,导演第一部成功后,就晕了

17分钟前
  • 乌鸦地
  • 很差

相比较第一部,贵剧组真是戏里戏外都有钱到更上一层楼啊。照旧是貌似全员恶人的设定,明线和暗线的杀手很好猜(关注该系列的应该早就知道了),但不耽误观赏过程中的娱乐性。电影节奏把控得很好,步步层叠,非常抓人。结局依然是爽文剧情,而且是真·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不愧是多伦多电影节最受期待的电影之一,值得一看!

19分钟前
  • Rocrw
  • 推荐

#TIFF2022#制作成本直线上升,然而剧本质量却没有放松,相对第一部的本格推理,这部更加接近某种程度的叙述诡计,而在孤岛上更加考验cast的dynamic.Janelle Monae不仅电影里惊艳,在映后Q&A部分更是steal the show. 另一方面,007之后,Daniel Craig似乎又找到了新的“养老保险”,第三部估计很快就会提上日程。

21分钟前
  • VicWallflower
  • 推荐

一集的钱,可以拿去拍十三季《大侦探波洛》,季季9分的那种。

26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先标,等下补评,可能是刚看完的缘故,居然觉得比第一部还要好…

29分钟前
  • 小G好吃么
  • 力荐

22LFF#6玻璃洋葱,一眼就能看到底,这类迷题说简单也简单,记住相信你相信的,别被新的线索干扰,可惜线索太多,怎么能不被干扰,又怎么知道哪个是第一条线索而深信不疑。轨迹设计的还好,尤其前半部分,大爱,很阿加莎的感觉,后面开始玩起来了新花活。BTW,这部配乐很赞,首首都喜欢的。喜剧效果千禧一代会爆笑,老人可能理解不了一些梗诸如NFT之类。BBTY,片尾字幕才意识到富豪是爱德华诺顿演的,他这么老了吗?我看的时候感觉这个人像马斯克和吴京的结合体7.5-8 今年商业片top5(今年也实在是没看到什么特别精彩的商业片)

31分钟前
  • 方氏修远甫
  • 推荐

剧情不输前作,案中案的小岛剧本杀,感觉这个剧组真是从头到脚的壕啊。丹尼尔·克雷格是怎么做到基里基气但又土了吧唧的,他老公开门的时候我真的哈哈了一下...

3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比第一部还要差劲,已然不能够作为推理电影,只能算作悬疑电影,并非两者之间水平存在高低,而是叙事上彻底放弃了让观众与银幕中的角色们斗智的权利,反而以事前掩盖关键信息事后再用闪回等技法揭示补全的方式,将本片的观影乐趣由本该高度持续沉浸的解密快感变质为转瞬即逝的反转刺激;更加遗憾的是这个灵感明显来自赫伯特·罗斯《勾魂游戏》的文本,案子实在称不上复杂和精彩,同首集一样,完全没有利用好群像来营造障眼迷雾,只顾着往一个个角色身上赋予同破案没有太大关系的自以为幽默的讽刺符号,故事真正的高潮甚至和真相脱钩,当然这个结局十分复合目前好莱坞的基本价值取向,只要队没站错口号喊得足够响,电影好不好看都是其次;最后请不要在此类电影中使用太多廉价CG甚至是软科幻元素,当影像中的世界都被察觉到虚假时,一切都不会让人信服。

39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较差

感觉这个反派人设有点浪费爱德华诺顿 还有比起推理 我更倾向于观赏Daniel Craig和Hugh Grant演两小时极品基老伴

40分钟前
  • 水包酱
  • 还行

前半段有点散漫不紧凑,最后又倒戈得太轻易,没有那种圆满的satisfying的感觉。。。不是很喜欢。但我还挺看好这系列拍下去的,现在认真做原创剧本的太少了

41分钟前
  • Otocolobus
  • 还行

美国佬,拍完川普撞地球,再拍马斯克烧蒙娜丽莎,不错不错

45分钟前
  • 很好很会吃米
  • 推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凶手所犯乃杀人之罪,你能做的也只是打砸抢烧一通,然后在利聚而来利尽而散的小人集团中因势利导,借由新的利益格局 make him pay. 很不幸,这真的,很不幸。

50分钟前
  • Rhapsodes
  • 还行

“比蒙娜丽莎更美的是烧着的蒙娜丽莎”……这作死的结局 哈哈哈

52分钟前
  • 月光下的蝎子
  • 推荐

#LFF42 除了好笑之外很难发现亮点。第一部还丝丝存在的阶级问题到了续集里只变成了富人打架。如果说第一部还有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风骨,那么这一部充其量就是个名侦探柯南的水平......

53分钟前
  • 踢迩达
  • 还行

已经没有任何的推理成分,就是一个硬设定的所谓悬疑迷局推着观众往前走,没有巧思也没有伏笔更没有什么引人入胜,观众只能干等到一个小时的时候才看到姗姗来迟的凶案和随后更加冗长的自我说明过程,所以这部140分钟的电影里真正属于悬疑的时长一共才多少?而在没有证据的大前提下主人公又是以怎样一种方式完成逆转的?本来第一部里克雷格靠着诈口供的办法忽悠美队就够下三路的了,这一部简直是连智商的遮羞布都不要了,还是那句话,奈飞出的片子,这种水平丝毫不让人感到意外

54分钟前
  • 小旗
  • 较差

我大概再大的仇恨也不会毁了《蒙娜丽莎》

55分钟前
  • T猫T
  • 推荐

glass onion肯定不止是玻璃装饰,抽丝剥茧的结构才能对得起这个名字。事实证明做到了!还有希望环保人士不要因此受到启发,毁坏艺术品来抗议。蒙娜丽莎是无辜的!

58分钟前
  • 小羊不亦乐乎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