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

剧情片大陆2018

主演:章子怡,黄晓明,张震,王力宏,陈楚生,铁政,祖峰,米雪,王盛德,韩童生,王鑫,郑铮,章泽天,黄梦莹,林美秀,保罗·菲利普·克拉克,胡家华,伊娜,吴谨言,纪帅,王天泽,伍麟凯,都金翰

导演:李芳芳

 剧照

无问西东 剧照 NO.1无问西东 剧照 NO.2无问西东 剧照 NO.3无问西东 剧照 NO.4无问西东 剧照 NO.5无问西东 剧照 NO.6无问西东 剧照 NO.13无问西东 剧照 NO.14无问西东 剧照 NO.15无问西东 剧照 NO.16无问西东 剧照 NO.17无问西东 剧照 NO.18无问西东 剧照 NO.19无问西东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3:16

详细剧情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吴岭澜、沈光耀、王敏佳、陈鹏、张果果,几个年轻人满怀诸多渴望,在四个非同凡响的时空中一路前行。  吴岭澜(陈楚生 饰),出发时意气风发,却很快在途中迷失了方向。沈光耀(王力宏 饰),自愿参与了最残酷的战争,他一直在努力去做那些令他害怕,但重要的事。王敏佳(章子怡 饰)最初的错误,只是为了虚荣撒了一个小谎;最初的烦恼,只是在两个优秀的男人中选择一个。但命运,却把她拖入被众人唾骂的深渊。陈鹏(黄晓明 饰)把爱情摆在了理想前面,但爱情却没有把他摆在前面。他说,“我有人要照顾”,纵然这意味着与所有人作对,意味着要和她一起被放逐千里。张果果(张震 饰),身处尔虞我诈的职场,“赢”是他的习惯。为了赢,他总是见招拆招,先发制人。而有一天,他却面临了一个比“赢”更重要的选择。这几个年轻人,在最好的年纪迎来了最残酷的考验,并成就了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

 长篇影评

 1 ) 你干吧,我随意

在这个谁都能当导演的时代,电影口味空前遭到各种绑架和裹挟。
  比如一代人青春的东西不能批,因为青春时代拉屎放屁回忆起来都是香的。讲述时代禁忌的不能批,甚至“禁片”二字本身就是活字招牌,代表着别人都不敢就你有种拍的勇气。于是靠着这么多天然正确、预设回击的题材,成就了前赴后继恬不知耻的跨界“导演”,每年批量出产着急功近利不知所谓的银幕垃圾。

  看完回来才知道编导是我这一代的青春领路人李芳芳同学,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果然是高考作文千锤百炼出来的同路人,高分秘诀贯彻得滚瓜烂熟:立意为先,然后洋洋洒洒任你胡逼跑题,但绝不能没有名言警句引喻排比,最后一段则要统领全局起到迷惑批卷老师完全忘记之前都瞎写了什么的作用:强行升华,点题,金句收尾,引人遐思。

  其实立意挺深刻的。星光最弱、篇幅最短的陈楚生段,格局却最大。我是谁,我为了什么。所有家事国事,对比人对生存本身意义的思索上,都只能算渺小而具化。结果故事就真按时间顺序逐级渺小:富家独子从军,正气凛然,米雪闪亮全片的精致厚重也抵不掉“感觉你做什么都出色”的偶像光环异感,王力宏在最无需强调美貌的角色里,被镜头舔屏癖一般拍得空前好看,英雄情怀于是被一言不合就花痴的莫名特写连累得层层掉价。但也还算应题吧。

  然后最不可说的历史段落接上,越不可说越有说的功利价值,纯爱式煽情使人落下同情和批判的泪水,在惊呼尺度大中足以忘记主题的沿袭,就你聪明。直到张震段我实在无能为力了,不惜篇幅过家家般地臆想一场高端商战,不开心就扔最贵的饺子馅,开心就是patronizing地资助四胞胎,这就是你精英脉络传承到大雾霾时代下的纠结和抉择,WTF?

  总觉得用instagram式的色彩构图和假装不是翻唱的世界名曲当配乐伎俩,就可以迅速把外行包装成内行,伪装成一部看起来特别专业深沉有内涵的电影。吸引影院座无虚席的大咖们演技都称职不出戏,但是对挽救故事的苍白无能为力。且不说叙事手法上的生涩和无能,文青审美的强行升华,单说故事本身内在的动机和情感,有没有“真实”,这是你自己定的主题,自欺尚难,欺人就那么容易?

 2 ) 王路:《无问西东》没告诉你的西南联大和老清华

很多朋友说被《无问西东》感动哭了,或者两个老男人看完沉默不语好久。于是,我也去看了。在饥饿的儿童跟着牧师唱起歌时,我也有点触动,但终究没到哭的地步。我想,难道是我泪点太高了?不过,也许下面的原因更为重要。

片子讲的西南联大是这样:空袭警报频繁作响,教授和学生在茅草铁皮顶教室里“静坐听雨”,马约翰带着一群男生瓢泼大雨下跑步,沿街卖报的儿童高呼“一代文豪泰戈尔昨日辞世”……

其实,西南联大不止这些。除了这些,西南联大还有:男生去咖啡馆喝咖啡,看中老板的漂亮女儿,退学入赘了;山上道士劝教授投资一笔钱,做黄豆生意,保证只赚不赔;抽鸦片的教授骂另一个文学院副教授是废材,连四毛钱的工资都不配拿;开会时大家吵架,说凭什么联大文学院院长只让清华的冯友兰干,不让北大的汤用彤干……

这些还不是一般的教授。大部分是出现在片子结尾彩蛋里的:陈寅恪、顾颉刚、冯友兰、钱穆、朱自清、沈从文……

我不知道写这些好不好。也许会破坏别人心目中伟大、光辉、正确的形象。我也始终认为,人生应当坚持善良。只是,善良需要以智慧作先导,而智慧则要求,对历史,对现实,有全面的理解和认知。只有越来越接近真实,善良才是坚定有力的。否则,善良就容易在触碰现实时灰飞烟灭。

一个人有站在主席台作报告的时候。不过,如果你每次见到他,都是他站在主席台上作报告,你只记得穿西装打领带的他,就没法了解真实的他。你可能需要了解他是怎么跟老婆吵架的,怎么跟隔壁阿姨打情骂俏的,怎么在菜市场拈起葱讨价还价的,尔后,对他的理解,才会更立体,更真实。

此文材料,主要来自钱穆《师友杂忆》、《顾颉刚日记》,以及各前辈学者的回忆文章。他们都是我很敬重的前辈学人。我们应理解他们的真实与立体,才更能理解他们之所以令人敬重之处。有个词叫“大醇小疵”,见不到小疵,是不能懂大醇的。

1、教授真的赞同学生参军吗?

片子讲,当时学生纷纷参军抗日。有位富家子弟的母亲,害怕他牺牲,特别不希望他当兵。片子没有讲,连西南联大的老师们,也并不都主张学生参军。

1937年11月1日,由北大、清华、南开在长沙组成临时大学,后来迁至昆明,改名西南联大。当时,两个学生要去延安,大家集会欢送,邀请冯友兰、钱穆演讲。冯友兰鼓励学生去延安,钱穆反对。

钱穆说:“目前前线有人,不待在学青年去参加。况延安亦仍在后方,非前线。诸生去此取彼,其意何在?…… 如君奖许两生赴延安,又焉得劝诸生留校安心读书?” 两人吵了一架,不欢而散。

1942年,蒋介石召见了钱穆,聊宋明理学。1944年,蒋介石号召青年参军,参军救国成为流行风潮。不仅学生,连僧人也纷纷参军。钱穆写了篇《中国历史上青年从军先例》,号召青年从军。不过,考察钱穆1937年的态度,很难讲钱穆是真的赞同学生参军,还是在当时大环境下出于“政治正确”的选择。

钱穆回忆说:“又一日,政府一要人来,在华西坝讲演,号召青年从军。余特为《中国历史上青年从军先例》一文,文长及万言。历举史实,虽亦尚有疏漏,然在当时刊之报端,亦不无影响也。”

2、师生之间只有同仇敌忾吗?

片子讲,西南联大,师生同仇敌忾,一致抗日。片子没有讲,当时教师之间,因为教务、学问取向,彼此有很大冲突和分歧。

1945年,西南联大打算北返复校时,北大发生“易长风波”,蒋梦麟校长遭到质疑而辞职,由胡适任校长,胡适当时在国外,由傅斯年代理校务。而最早组织西南联大,就是胡适、傅斯年牵头的。在西南联大,清华校长梅贻琦管的多,北大校长蒋梦麟管得少,蒋梦麟说,“在联大,我不管就是管。”

蒋梦麟曾致信胡适:“西北联大彼此闹意见,闹得一塌糊涂。西南联大,彼此客客气气,但是因为客气,不免有纲纪废弛的坏结果。互让是美德,但是过了度,就会变成互弃职守。这界限是很难划。我是不怕负责任的,但是见了西北的互争之弊,就忍受下去了。”

钱穆曾回忆有次开会:“诸教授方连续登台竞言联大种种不公平。其时南开校长张伯苓及北大校长均留重庆,惟清华校长梅贻琦常川驻昆明。所派各学院院长,各学系主任,皆有偏。如文学院长常由清华冯芝生连任,何不轮及北大,如汤锡予,岂不堪当一上选。其他率如此,列举不已。一时师生群议分校,争主独立。”

教师之间,也有彼此看不起的。有位穿长衫的刘文典,皮鞋又脏又破,从不擦油,非常看不起沈从文。他说,陈寅恪该拿四百块,我该拿四十块钱,朱自清该拿四块钱,沈从文我连四毛钱都不会给他。有次,防空警报响起,刘文典拎起布包逃命,碰上沈从文,十分生气,说我跑是为了保存国粹,为了《庄子》,你沈从文跟着瞎跑什么?

3、 学生教授只讲抗日没有生活情趣吗?

片子讲,学生爱国热情很高。片子没有讲,师生们也很讲生活情趣。

西南联大的女生们,在北平时,都穿袜子,南下经过香港,发现女人露着双腿,到了蒙自,女生都露双腿,穿小短裙了。蒙自本地学生,本来衣装和西南联大学生迥异,没过多久,“蒙自女生亦效之。短裙露腿,赤足纳两履中,风气之变,其速又如此。”

西南联大附近有一家安南人开的咖啡店。“店主人有一女,有姿色,一学生悦之,遂弃学入赘。一夕有男女两学生同卧一教室中桌上,为其他同学发现,报之学校,遂被斥退。”

教授的生活,也并非只有在炮火连天中读《离骚》。顾颉刚夫人告诉他,某教授“强其夫人打胎,几送命。又强之到徐州,亦为桂女团聚计也。人心如此,变起床笫,奈何奈何!”

今天的中年男人,保温杯里泡枸杞。那个时代,是成都大曲里泡枸杞。钱穆门下就有一位很善饮的女生,晚上带着菜到钱穆家喝枸杞酒:“少荃乃辞去中央大学研究生之职,特来成都专从余学。并寄寓其寡姐家。其姐乃一诗人,姊妹两人性格各异,所学亦绝不同。而少茎亦时流露其名士派之一面,时来华西坝,余时已迁华西坝之后居。少荃常携带其亲自烹调之数肴,留余寓所晚餐。少荃能饮,余每以成都大曲浸枸杞等诸药物,酒性极烈,少荃可独自尽一瓶,余则仅饮数口而已。少荃有意专治战国史,余告以北平寓所留有《竹书纪年》各种版本一大书柜,他年君去北平,当举柜相赠。”

4、教授妻子对教授的侍侧女弟子怎么看?

片子讲,有个中学教师妻子,怀疑女生勾搭其夫。那是解放后的事情了。片中没讲,抗战年代,这种事情也曾发生在教授身上。

《顾颉刚日记》提到,王以中称钱穆与黄淑兰有私:“以中言,宾四欲至云南大学,盖以与黄女私,不敢归家,成都僻不如昆明,虑其夫人之追踪以来也。”

王以中的话是否可信,是个问号。谢国桢有篇《记清华四同学》,说王以中“赋性耿介,愤世嫉俗”。1956年,王以中喝了几杯酒,去宿舍号房交水电费,跟号房吵了一架,气死了。不过,钱穆与黄淑兰确实关系亲密。

钱穆《师友杂忆》回忆:“旧随齐鲁研究生诸人皆散去,独华西大学毕业一女学生黄淑兰相伴。淑兰有夫不在川,有一女在近县读中学。淑兰前在天津女师与余姨妹张一飞同学,极相善。来华西大学读教育系,兼学绘画,山水翎毛皆工,又善二胡,能拉刘天华诸曲。余来华西坝,遂来从学。余病惟彼乃一女生,常侍在侧。”

这种“侍先生侧”,并非钱穆独有。马一浮早年丧妻,不再续娶,“闻有一姨妹,治膳绝精,常随侍左右”。马一浮也是当时的大师,不过不是西南联大的。

后来,顾颉刚听说黄淑兰另有新欢,日记中写道,这也好,钱穆夫妻可以破镜重圆了。

钱穆妻子张一贯,有封致汤定宇的信中说:“日前曾至江大,知黄淑兰就江大助教职,并欲托洪廷彦先生领宾四薪,作置备家具之用。聪敏人有如此愚见,可叹亦复可笑。”

可见,时代虽然不同,学校虽然不同,老师妻子怀疑丈夫与女弟子有染的心情,是差不多的。

5、西南联大生活很艰苦吗?

片子讲,西南联大的生活充满了苦难。片子没有讲,也有很舒服的地方。

钱穆回忆:“为余觅一住处,即在翠湖公园中,前后五六进,皆空屋无人,余单身住其最后一进。一女仆随侍作膳食。翠湖既少游人,此屋则绝无人到。余此去,乃知昆明气候不宜早起,最好应于日出后起床。午后必有风,最好能作午睡,至四时始起,则风已退。入夜,气候更佳。省立图书馆即在翠湖公园中,余每日晨起,必往阅读半日。下午四时或再往,阅读一小时左右。晚饭后,则散步湖上,静寂无人,非深夜不归。月圆当可有三夜,则非过十二时决不返。”

钱穆还曾在宜良北山岩泉寺住。有次汤用彤和陈寅恪一块去看,陈寅恪大赞风景之好,“如此寂静之境,诚所难遇,兄在此写作真大佳事;然使我一人住此,非得神经病不可。”

寺中方丈为钱穆雇了一位女佣张妈做饭。“张妈烹煮既佳,又中晚两餐蔬菜必分两次在近寺农田购之,极新鲜。一日,张妈煮一鸡,余不忆何故,忽于午餐后须出寺,过厨房门,乃见方丈坐门侧,手持一鸡腿,方得意大嚼。余不禁问,和尚亦食鸡腿。彼答,和尚不食鸡腿将何食?”

山上是岩泉上寺。钱穆在上寺碰见个道士。道士劝钱穆做投资,搞黄豆生意,只需要出钱,一切由道士待办。钱穆拒绝了。道士还说,“此间习俗收养女,只在农村中择少女年十三四聪慧者,价不贵,可供洒扫洗涤烹饪一切家务。及其长,可纳为妾室,否则备小款代为出嫁。先生倘全家来,能在此山长住,当一切为先生代谋。” 后来,钱穆搬去上寺,张妈仍来照顾,不过还住下寺,晨来夕去。

“院中有一白兰花树,极高大,春季花开清香四溢。道士采摘赴火车站,有人贩卖去昆明。张妈以瓶插花置余书桌上,其味浓郁醉人。楼下阶前流泉,围砌两小潭蓄之。潭径皆两尺许,清泉映白瓷,莹洁可爱。张妈以中晚两餐蔬菜浸其中,临时取用,味更鲜美。张妈言,先生长住山上,彼必奉侍不辍。若先生他去,彼愿在山上觅一地,筑一小庵,为尼姑终身。余在上寺心情较下寺更愉快。尽日操笔,《史纲》一稿,乃幸终于一年内完成。回思当年生活亦真如在仙境也。”

《史纲》,就是《国史大纲》。其序言被陈寅恪赞为“一篇大文章”,开篇之《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至今很多人熟悉。写作背景,就是那时的云南。就是《无问西东》描述的那个时间,那个地方,那样的人。

抗战胜利后,钱穆又到寺中,已不见张妈,道士十分贫苦,靠贩卖白兰花度日。

6、谁能代表大师风采?

前面一直在说西南联大时期。这段不说西南联大时期,说说更早的北平学术圈。

梅贻琦讲: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片子中,谈到大师,最浓墨重彩刻画的,是泰戈尔。泰戈尔在1924年、1929年访华两次。去北平是1924年,1929年是访日、美路过上海。

片子特别渲染了泰戈尔对清华师生的鼓舞,乃至到西南联大时代,都还感染影响着青年。片子演泰戈尔演讲,并没有演翻译,大概想给人一种当时所有学生英语水平都很高的印象。直到末尾彩蛋,才点明徐志摩、林徽因是翻译。

我想聊聊另外一场有翻译的演讲。这位演讲者是中国人,他也需要翻译,因为地方口音太重。但我想,也许并不仅因为地方口音重——他的来头决定了,需要为他配备翻译。

给他做翻译的那个人,早在徐志摩刚从浙江一中毕业那年,就是北大教授了。而这场演讲的年代,是在泰戈尔演讲之后的。

这场演讲不仅有翻译,还有人专门写板书。写板书的不是学生,是北大国文系教授。讲台两旁还站着几位北平不同大学的教授,都是演讲者弟子。

胡适曾把著作赠给演讲者,书上写道“某某先生指谬,胡适敬赠”,演讲者看到自己名下有划线,骂道:“何物胡适!竟在我名下胡抹乱画!”他给胡适写信,抬头叫“适之你看”。

这位演讲者是老一派的人了。他有个特点,最喜欢用生僻字,让人看不懂。加上口音重,他的演讲不仅学生听不懂,旁边的诸位教授也听不懂。但没有人敢问他。于是,他讲一句,旁边教授低头交流半天,互相询问老师说的是什么,琢磨好了,一个人翻译成国语,一个人写到黑板上,还有人专门负责倒水。

整个过程中,下面所有听众,肃然端坐,鸦雀无声。

 3 ) 心剑不折,无问西东


我是不知道这片子的产生背景的,甚至都没有看演员表,只是看朋友洋溢的赞美之词,同时又有另一友激烈的批评之语。好奇就去了。

看完决定把赞美的那个朋友推开,他的夸赞不够卖力,以至于我差点没去。
想请他再努力一点,这片子配得上更高一点的称颂之语。

很久没看到这样有野心的表达了,以至于结束时旁若无人,起立鼓掌。
亦惊讶于这片子的姿态,有一种有底气的骄傲,隐隐从骨子里透出。举手投足间,却又亲近而平和,春风过耳。

五代才能看文章,片尾那些陆续一闪而过的面孔,确实就是它的底气,旁人模仿不来也复制不到的骄。

但出影院我也知这部片子的口碑定会不一致了,就如风霜落地,有人闻道仙郎歌白雪,有人不如高卧且加餐。触动比爱意更主观,本不关对错,只是对有的人来说,此曲不能入耳罢了。

是无对错的,所以贬抑这片子的人,我亦不会去争辩,只是也不免叹一声:太可惜了。

四个故事串起近百年,平淡的开场,越到后面越惊心动魄。影院安静得出奇,等字幕的人也异常的多。

爵士乐的过场,长笛的悠扬,凤阳大鼓的霸道,唢呐的不忿与不服,混着寒气的小提琴,奏出战音的秦王破阵……本来乍一看毫不相干的曲调,明暗间不停的交错,渐渐汇合,反复攀升,在心中骤然轰烈响彻。

却又静逸了下来,明明演完了,仿佛才听到那句: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一时百感交集,五味其中,竟有落泪的冲动。

这片子的英文名,Forever Young,看到时候还轻笑了声,怎的这样不搭。

到结束时长呼一口气:原来如此,果该如此,确因如此。

沮丧的句子,放任的生存态度,可以当作笑语,谈资,自我调侃,但不能真的当道标指引。

不管年轮几何,心中要有一柄屠龙剑,不肯弯折。

对着世间苦难倾盆如注,静坐听雨。


四个故事里,后面两个与前两个比,似乎基调有不同,格局也不一,看完却明白了。

都是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啊。

你要知它的辉宏与伟大之处,要知它的苦难,亦要知它的荒谬。
要知它的澎湃与昂扬,挣脱逆境与毅然不屈,亦要知它的行于困顿。
知它的美与丑恶。
要将呈现这一切的,眼前的天地全部接受。
如同接受无垢与腐臭共生而成的自己。

——然后与之共战于这旅程。

求得今生一胜。

 4 ) 你的珍贵无问西东,但我可能上了假的清华

“愿你在被打击时,
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
愿你在迷茫时,
坚信你的珍贵。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
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当张震的独白响起时,泪水再次涌出,纸巾真是带少了。不禁想起之前朋友圈看过的一个评论的题目《明明一副烂片卖相,竟然拍出了时代的风骨》。要我说,应该是《明明一副烂片的卖相,竟然如此打动人心》。

是的,这片的卖相真挺烂的。所以对于《无问西东》原本我是拒绝的。因为实在不希望自己的母校被黄晓明之徒轻薄了。电影的情节也非常不讲究,一个被云南或是四川乡村收养的孤儿陈鹏,如何又跑到北京去上了中学,以至于能和李想、王敏佳成为中学同学的呢?这情节实在太不讲究了。另外,导演的野心也很大,想用四条故事线,二个小时就串起百年清华,剪辑实在不敢恭维。

然而就是这样的“烂片”,电影院里却座无虚席,人人哭得稀里哗啦的。当然,这电影本身的煽情太过用力,不仅要用情节煽还一定要有音乐助力。但是,大家好像都被煽得心甘情愿似得。

为什么一个“烂片”可以有这样的效果?我觉得答案就在结尾。影片最后的最后,屏幕上出现的是这样一行字,“谨以此片献给珍贵的你”。是的,这电影是拍给“你”的,不是献给百年清华,不是献给那些名家巨匠,也不是献给什么理想和主义,而是“珍贵的你”。在一个集体主义盛行的文化中,在集体高于个体价值的叙事体系里,个人不仅被专门突出了出来,更被放到了“珍贵”的地位。我以为这就是这部影片的价值观,它绝不仅仅是影片最后或真或假的这一句话,它是贯穿影片的内在灵魂。

它是陈鹏他们的中学老师,不因为曾经接受了妻子婚前的资助和恩惠就假装爱她,而是倔强地守护着自己的情感和内心;

它也是那个师母,执拗地捍卫自己的爱情;

它是吴岭澜受到大潮流的鼓动,一心想学实科救国时,梅贻琦循循善诱地劝导他寻找那个真实的自己,并且只做真实的自己;

它是陈鹏在校长选中他参加国家最重要的项目时,坦然地说出“我有人要照顾”,而校长也适时地告诫同僚尊重他的选择,不要为难他;

它是沈光耀的妈妈说出“我希望你结婚生子,注意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以及“我怕,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你的命就没了”;

它也是沈光耀看到战争带来的生灵涂炭、满目疮痍,当一个个无辜而鲜活的生命在眼前消逝时,毅然弃文从武报考空军去保卫生命的选择;

它是美军的飞行教练关于飞行员的生命永远高于飞机的训练教导;

它是沈光耀利用驾机训练给饥饿的贫苦儿童送去飞行员的食品的关怀和牵挂;

它是衣衫褴褛并且已经失去行走能力的传教士在那么艰苦而危险的环境里对贫苦儿童的不离不弃;

它还是张果果对无力负担医药费和生活费的四胞胎家庭的慷慨救助,以及那家人真心的感激;

它更是那个师母,在目睹了王敏佳因自己的鼓动而在批斗会上被活活打死的场面后,自杀谢罪的悔恨。

是的,每一个“你”都是真实而珍贵的。这种把每一个个体的价值放到所有其它的价值之上,对每一个个体而不是某种集体或其它的东西的关怀和悲悯,才是感动了观众的力量,因为它能够直达人心,它能够跨越种族与文化,无问西东。是的,很多东西都没有必要分什么东方、西方。知识、学问是不分东方、西方的,人性的关怀和悲悯更是不分东方、西方。DLLM尊者说过这样一段话,“I really feel that some people neglect and overlook compassion because they associate it with religion. Of course, everyone is free to choose whether they pay religion any regard, but to neglect compassion is a mistake because it is the source of our own well-being.” (我真心觉得很多人都忽视了关怀和悲悯,因为他们把这个跟宗教联系在一起了。当然,每个人有权决定自己对宗教的态度,但是忽略了同情和悲悯是不对的,因为这是我们自身幸福的源泉)。这大概就是这部电影如此感人的原因吧?

同情和悲悯并不意味着软弱和无力,相反,它可能意味着巨大的勇气。这勇气让沈光耀毅然参军、慷慨赴死;这勇气也让师母悔恨自尽、洗刷罪孽;这勇气还让李想在冰雪的荒原中,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同伴。“这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这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就是人性中光辉的部分,就是能够跨越地域的界限、跨越分歧与隔阂的精神,这精神无问西东。

作为一个清华毕业生,这部电影让我自豪。然而,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也让我坚信我上的是一个假的清华。因为我上的清华,是认为飞机比飞行员的命贵的;我上的清华,让我为祖国而不是我自己或我所爱的人健康工作50年;我上的清华,对传教士们没有感恩,他们从不被人提起,仿佛不曾存在过一样;我上的清华,虽然校徽上的校训还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然而执行的却是“听话、出活”;最重要的,我上的清华,根本就没听说过那首有“无问西东”这样歌词的校歌。

公正地讲,从电影本身的元素来说,这部电影并不是佳作。但是,难能可贵的是这部电影的创作者试图传递的那种文明的价值观,那种对每一个生命都有价值的尊重和认可,这是这片土地上一直缺失的东西。

 5 ) 《无问西东》为何口碑两极分化严重?

早在2012年,电影《无问西东》已经开始了拍摄,并且在清华大学大礼堂举行了发布会,本片最初就是作为向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献礼的作品而拍摄的。而片名《无问西东》,也是取自于清华大学校歌中的一句歌词“立德立言,无问西东”,这个片名给人的第一印象,如同电影所拍摄的画面一样,具有年代感与历史质感。

导演李芳芳,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电影学院研究生院导演系,是著名导演李安的同门师妹,曾执导电影《80’后》,出版散文集《十七岁不哭》,并改编成十集同名电视剧。

幕后制作班底,影片摄影指导是凭《南京!南京!》多次荣获国内外电影节最佳摄影奖的摄影师曹郁;美术指导是《色,戒》的艺术指导香港美术大师朴若木,以及张艺谋御用美术设计曹久平;声音指导则是《一代宗师》的声音指导陈光。这样的制作团队,在我们观影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画面的质感带给我们视觉上的享受,色彩饱满,也运用了很多远景来渲染这种文人风骨与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演员章子怡、黄晓明、张震、王力宏和陈楚生,不用再多赘述,也是家喻户晓的明星。

这些庞大的阵容,似乎给了我们更大的期待,也因此,在影片上映以来,电影的评论褒贬不一,两极评论明显,要么非常喜欢,要么觉得非常可惜。下面,我将简单描述一下影片的主要内容,其中给我留下深刻映像的画面,以及对于出现两极评论的现象提出一点小小的见解。

一、

这部片子讲述了四个时代当中,在清华大学的知识分子在青年时代、人生重要节点之中的两难抉择。四个时代背景取自北洋军阀时期、西南联大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文革时期和现代时期,每个人所处的历史境地迥异,故事的编排把人物置于艰苦的历史环境当中,而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选择了同样的道路:遵循本心,由此传达出本片的一个重要主题和精神:不忘初心。

本片以现代时期的清华大学毕业生张果果(张震)作为叙事主线。

第一个故事中的张果果面临着两个问题,一个是要不要把将他作为牺牲品、而且假仁假义的上司的违规材料交给上司的对手?一个是要不要继续资助之前一直在资助的四胞胎家庭?因为不知道四胞胎家庭会不会一直让他养到老并且死缠烂打。

在尔虞我诈的商业斗争当中、在人心不被信任的社会里,到底是要选择商业市场上已经习以为常的不择手段还是相信和履行“人性本善”的信条?这个疑问的选择,引出了其它三个时期的故事——同样作为清华学子的前辈是如何选择的。

这些清华学子前辈的选择,包括了吴岭澜(陈楚生)对文科和实科的抉择;沈光耀(王力宏)是否要违背家训参加空军的抉择;陈鹏(黄晓明)是否要为了爱情而放弃核研究的抉择;王敏佳(章子怡)是否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虚荣的抉择;李想(铁政)是否要为了自己支边的所谓理想而让王敏佳一个人承受众人的批判的选择。在他们当中,有选择自己本心的,最终走向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自信而笃定;有违背自己本心的,在当时动乱的时代得到了一个惨烈的下场,以及用一辈子来赎罪的痛苦。

通过所有这些年代的人物选择,镜头回到了张果果身上,他同样选择了与前人一样的道路,不交出前上司的违规资料,继续资助四胞胎家庭。这是他内心能够感觉到安心、快乐的决定。印证了本片要传达的风骨和时代精神: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二、

讲述完剧情,先不急着定论这部片子的好与不好,先来看一下一些值得欣赏的地方。整部影片跳跃切换非常大,但有些细节处理还是能够触动人心的。

第一个场景:静坐听雨。

这一部分用了近景和中景拍摄,带给我的是文人从容而笃定的心境。瓢泼的大雨打落在西南联大课室的铁皮屋顶上,嘀嘀嗒嗒地像冰块砸到铁皮的声音,急速而吵杂,以致于课室里已经听不清老师的声音了。老师走回讲台,用粉笔慢慢地写下“静坐听雨”四字,雨水从屋顶的铁皮衔接的缝隙中流了下来,滴落在老师的肩膀上,湿了一大片,老师却像没事一样,回头坐在了一边,和学生共同听雨。此时,“咿呀”一声,沈光耀打开了课室的窗户,一瞬间,马约翰带领学生跑步的喊叫声、渔民捕获鲜鱼的跳跃声、雨水倾斜在草地和池塘的滴嗒声涌入耳窝。镜头紧接着切换,一下所有的场景映入眼帘。教室里安静了,安静得只能倾听这教室以外的声响。

这一部分的环境拍摄,有声,是为了营造无声,动,是为了体现静。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的嘈杂之音,我们何曾如老师一般地安定,停下手中奋疾的笔头,停下追赶,充分地去聆听这个世界,它教化我的、期待我的的声音,也多久没有去倾听这世界里面的自己,我们嘴上不说话,我们的心里在说话,我们有听得见吗?

来自豆瓣电影

第二个场景:炮火之中的泰戈尔诗集

由于处在抗日战争时期,经常会拉响警报,老师和学生们经常要躲在一些土坡、山丘底下上课。这一次,警报拉响后,老师们依旧和学生来到了土坡底下。头顶上的飞机一架接一架地轰轰而过,而这群老师依旧面不改色地进行授课,镜头切换着不同老师的场景,同样都带有小黑板,也有带着化石讲课的,一个一个面无惧色的教师,似乎忘了飞机炮弹的存在,忘了这个炮火纷飞的时代。吴岭澜在这里念起了泰戈尔的《爱者之贻》:“世界于你而言,无意义无目的,却又充满随心所欲的幻想,但又有谁知,也许就在这闷热令人疲倦的正午,那个陌生人,提着满篮奇妙的货物,路过你的门前,他响亮地叫卖着,你就会从朦胧中惊醒,走出房门,迎接命运的安排。”沈光耀听得入神,如同当年吴岭澜站在图书馆聆听泰戈尔的演讲一样,站在他身旁那一帮卓越的人群,他们的自信和从容,源自于对自己的真实,对生命的思索,而这样的思索,这些卓越的人群是认为有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成就,向来在艰难困苦之后得来,才显得愈加弥足珍贵。在这个镜头下,在这样的环境里,在轰炸机底下求学是艰苦的,选择不平安而参军也是艰难的,而当我们看到沈光耀最后开着轰炸机沉向敌军的船舰,说出一句“回家”时,我们会明白,为何感觉如此轰烈。因为不得已。如果没有时代所迫,沈光耀的理想会不会不一样?那样他遵循自己的本心时,也不至于会丧失性命。

当我看到一个母亲对着一个孩子的尸体哭着喊着的时候,那一幕的镜头,我想,战争从来不是为了让我们勿忘国耻,它最想让我们记住的是爱与和平。

来自豆瓣电影

第三个场景:飞机投下的希望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老师在谈论到沈光耀开着空军的飞机给饥民投下食物的场景时指出,沈光耀投下的不仅是食物,而是那群饥饿的孩子对未来仅存的希望。尹鸿老师也是这部电影的策划,而这个镜头也是带有一定的象征性和隐喻性的,他提到了齐邦媛的《巨流河》,书里写到,“中国军队给老百姓带来的唯一的希望就是空军。”“在绝望当中,只有天上飞过一架中国的飞机,这个时候,你才觉得中国还有希望。”在此贴个视频,里面有稍微详细的讲述。[1]

来自豆瓣电影

第四个场景:迫害者成为受害者,加害者成为凶手

最残忍的镜头,莫过于在批判会上,刘淑芬不经意间说的一句气话:“打她!”,竟然围观者对王敏佳群起而攻之。刘淑芬想要走到人群中参与一把,作为事件的主要人物,想要亲手打到王敏佳的一个妇人,不料却被挤出了人群,慢慢地后退。刘淑芬眼神呆滞,似乎不知道这是什么状况,等到人群发现王敏佳已经没了呼吸,浑身是血,人群散去,刘淑芬才能够往近里看一眼,没想王敏佳却因此而断了呼吸。刘淑芬被吓得跑回家中,精神恍惚,跳井自杀了。

在围观的人群中,没有任何一个人为此事付出任何代价,人死了就死了。最初只想要发泄气愤的刘淑芬,从迫害者却最终也成为了像王敏佳一样的受害者。人群无由来的狂欢让人感觉震惊和心寒,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这是非不分的年代?

来自豆瓣电影

三、

可以说,上面的镜头是最触动我的4个镜头了。影片的视觉享受很好,单单只截取某些镜头来看会感到非常不错的。但是这种断裂式的电影结构,时代之间的不断切换,四个故事之间的衔接,未免让人觉得庞杂而多余。在我看来,也许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首先要表达的一个是不忘初心的主旨,另外一个是要契合清华百年校庆的议题,所以要选择四个时代来体现清华的百年传承,最后一个还要表现出清华人的家国情怀。这三点要糅杂在一个电影当中,可以说并没有得到一个很完美的结果。而正因如此,导致了它有些表达显得多余、臃肿,有些表达却不够深刻,我将从以下三点来对它的美中不足进行分析。

第一个,故事结构多余。四个故事之间除了时间和简单的故事情节进行连接之外,没有必要的逻辑关系,同样是为了表达不忘初心的主旨,那么只取一个故事详细讲就好了,四个故事在这个主旨上纯粹属于并列关系,所以让人感觉删掉也无所谓。但如果是硬要体现清华的百年传承,那么也许导演只想到了这么一个时代场景不断切换的办法。但在这个时代的推进也演变当中,也许我更想要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不同情境下的人物追求本心选择的细节刻画,不同时代之间有何异同?时代环境对人是否有影响?而这种影响又是怎样的?是什么导致了他们做出了同样追寻本心的选择?为什么现代这么多人都无法追寻本心了?这些问题也许是比看这并列的四个故事更加能够吸引我的。

第二个,用名句堆砌影片,缺乏深入的解析。“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在这些年也是挺火的,影片拿这个来当主旨,也意在驱散当代青年人的迷惘,即便外界有那么多期待你去所谓正确的事情的声音,你也要听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我们都知道要做自己,影片只不过给了观众共鸣,给了当下我们所知道、所认同的一个答案。有多少人因为听了一句话就能够做出决定的?就能够知道自己应该要怎么做的?现实当中应该很少吧。所以即便影片当中引用了泰戈尔的诗句,吴岭澜有点突兀但又带有风骨的对白,只是告诉了我们一个已知的道理,仅此而已。

我想起过去读书的时候,问了老师一个问题,为什么小说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要作一个这么长的故事呢?把道理直接讲给大家听不就好了吗?老师笑了笑,并没有回答我。就算过了好几年,我依然不知道答案。但当我在某个瞬间突然醒悟时,我才发现,有些道理,不管听了多少遍,有些人依然会无法体会,无法明白,因为缺少经历。而当某些道理我们无法那么快能够经验到时,小说的主人公便代替了我们去经验。所以,用名句来堆砌电影可以,但对于主人公选择人生道路的心路历程如此之快地交代,略过,就显得不接地气了,因此会给人一种仅靠情怀来支撑剧情的漂浮的感觉,比如吴岭澜从实科转向文科的选择,内心的挣扎应该是有很丰富的心理,但是拿来叙述的镜头却太少了。

第三个,情怀太过,缺乏对当今青年追逐名利的思考。如果本片仅仅是为了对百年清华的赞颂与怀念,那么缺乏引人思考这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那么这部片子的受众就只好是清华的校友或是仰慕清华的人。但如果这是给青年人以思考和指导的片子,那么这一点是需要具备的,毕竟它的受众是每一个普通的青年人。

如果说,不忘初心是恒久以来的一个议题,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更多听到的却是带有批判意味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不是像影片当中有那么多担当家国责任的遵循本心者?影片没有引导我们去思考,我们依然更多地只有哀叹此时不同彼时,哀叹这个世代再无大师出现,而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这到底是为什么?造成今天这样的局面,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错吗?是。这是时代的错吗?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身处时代的洪流之中,我们每个人都在谱写着时代,我们被环境影响着,我们也影响着环境。如果我们只有哀叹,便无法改变现状。

我们可以渲染情怀,包括家国情怀、个人对本心追寻的情怀,但如果只空有一腔情怀,又能够做什么呢?影片末尾的知识分子的群像,无一不是把情怀落到实处者,有编写教材育人的、有推动科研发展的,他们都是推动我们社会与时代进步的人群,造就我们今天所拥有的环境。可以感受到,影片烘托了很浓厚的情怀,在这个时代,煽情很容易,激起人的情绪也很容易,但是推动人实干的,却很难。要知道,情怀是能够涨票房的,而思考是痛苦的,电影作为现代人的娱乐,娱乐是要避免痛苦,这显得很讽刺。除非有一天,电影它不是作为娱乐产品出现,而是作为艺术品出现,那么在拍摄电影的层面上,把情怀落地就是可能的。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给我的感觉就是顾此失彼吧,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确实不容易。影片的确能够传达出不忘初心的本意,但对知识分子对于人生的疑问还是缺乏了深入的思考和剖析,更多的是对历史的回顾、怀念,也缺少了描绘当代环境下青年人同样对人生疑问的挣扎和两难,无法引发观众进一步的思考,点到为止。

注:

[1]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电影点评:

http://www.1905.com/video/play/1249587.shtml?fr=mdbypsy_zyyp

 6 ) 无问西东叙事线

电影由四个故事组成,分别大约在
1920~ 陈楚生——吴岭澜,
1940~ 王力宏——沈光耀,
1960~ 黄晓明——陈 鹏,
2010~ 张 震——张果果,
总体分三步,
①故事开始没有联系,各讲各的,叙述属于各个年代的故事,
②第二步倒叙发展到讲述现代的迷惘到过去的迷惘,
③最后由过去的觉醒一步步引导出现代的觉醒,
故事的衔接有两个层面,
①泰戈尔的演讲中,吴岭澜明白了自己的真心,选择了文科,后来西南联大教学,救了沈光耀,沈光耀原来就打算在锅炉房躲避空袭,是吴岭澜要学生走老师才走,空袭中锅炉房被炸了,
    空袭后,沈光耀明白了自己的真心,选择当了飞行员,每次吃饭都装很多食物,返航时为孤儿村空投食物,陈鹏就是里面的一名孤儿,也因为此存下来,
   陈鹏真心一直未变,这点体现在心爱的女人毁容前后,始终如一,只是之前误以为王敏佳喜欢他人,如同果果旁白那句,计较了现实让人看到的东西,一句“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救赎了李想,李想支边救了张果果的父母,后面才能有张果果,
   张果果听到李想救父母的故事的故事,明白了自己的真心,勇敢穿过现实的迷雾,发现四胞胎家人纠缠不是为钱只是为了送胎毛笔,也拒绝了报仇阴斗,
②吴岭澜是对自己的真心,不是聪明人都要读实科,思考探索生命的意义并不羞耻,学习擅长的想学的,当时太多人想的是生存的现实,而非生存的意义,这也是令我最深刻的一点,
   沈光耀是对母亲的真心,此处母亲是天下母亲,中华母亲,他看到小玩伴的母亲失去孩子痛哭,毅然去当飞行员,最后为了战友们能回家,撞击敌舰,机毁人亡,光耀母亲翻到画画的那个场景,一句“妈妈,对不住”是泪奔点,特别是用用粤语说出越加伤感动情,三代五将为大家而非小家,对得住中华母亲,对不住妈妈。
   陈鹏是对爱人的真心,爱人受伤了,才发现现实的那点计较愚不可及,深情表白,最后头发掉了还是要去看她,王敏佳最后说我想照顾你,她也不顾及毁容,敢于面对自己对爱人的真心,
   张果果是对孩子的真心,想救助变救助,而不是怕讹上自己便不去做,想真心付出便付出而不管回报的是什么,这是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就像想扶老人却不敢,
   你很珍贵,真心很珍贵,真心即本心,而人心本善,不要多计较现实,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东西!!!

 短评

我很喜欢。大胆,年轻,蓬勃朝气,过程中叹息几声,看哭一次。叙事上有缺点,但每个单元都很动人。年轻人在哪个时代都是不容易的,但年轻人从来不会认输。

5分钟前
  • 宋小君
  • 力荐

“你怪她没有对你真实,你给她对你真实的力量了吗?”哈哈哈,过去的人也不会这么说话吧?清华献礼版《芳华》。

8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当黄晓明喊出“你怪她没有对你真实?那你给她对你真实的力量了吗!”我大概也就知道自己为什么不喜欢这个片子了。整体的感觉还是太矫情,有点过度抒情。然而,抒情的方式却又只有不停的用音乐煽。所谓的四个时空线索,也并没有真正有效的交叉起来,还是导演能力的问题。最终,也仅是个喊口号的宣传片。

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较差

如今我们这个时代充斥的是一点也不快乐的张果果(可很多人既没他的颜值也没他的才华),我们已然没有了吴岭澜、沈光耀、陈鹏为代表的年轻人那种真诚、正义、勇气、信仰、家国情怀和牺牲精神。是我们堕落了还是被阉割了?真羡慕他们的“芳华”,我们没有过,有的只是犬儒、自私、冷漠以及廉价的激愤…

11分钟前
  • 曾于里
  • 推荐

章子怡那一段见人性。但打动我的是王力宏那一段。世间父母大多像米雪演的妇人一样,并不奢望儿女有丰功伟绩耀目成就,只希望儿女能嫁娶生子世俗过完一生。这也是大多数同龄人最终所走的路。但人生的活法,从来都不该只有一种。他违叛了母愿。可至少,他活在自己的岁月里。他没有辜负他所存活过的时代。

13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每当遇到好电影 我就会庆幸 这个世界有人有能力把美好的东西传播 真好

18分钟前
  • 睡着的竹子
  • 力荐

谢谢你,我人生中宝贵的一课。

23分钟前
  • Morning
  • 力荐

有些东西进到心里,就是一辈子,虽然浑然不觉,但早已深入骨髓。四个时代,都有其幸与不幸,即便是当下这个平安祥和的时代,有时感觉自己身上也会有看不见的弹痕,风骨、胸襟、情怀这些词或许已经模糊,或许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活法,惟愿“你那可爱的前途光明”。

25分钟前
  • Breeze_狸奴
  • 力荐

好看的,很浪漫的一部电影。泰戈尔是浪漫的,西南联大是浪漫的,雨中静坐听雨是浪漫的,晃晃叔叔是浪漫的,陈鹏的妥帖是浪漫的,被银杏叶包裹的雪花膏是浪漫的。

26分钟前
  • Monody
  • 力荐

补看。历时五年后才公映,不知经历了什么?演员都很年轻,颜值高,观众高兴。命题作文,意念过强、过多,结果却并不理想。

27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有一种老派的好。真正的青春就该歌颂勇气和爱,该歌颂对自我的寻找,要在人性趋利避害的恶里曲曲折折的开出一朵花来。米雪好棒。而导演大概拍出了非常好的黄晓明和最好的王力宏。

29分钟前
  • 顿河
  • 力荐

做为命题作文,在当下的电影语境,能拍到这个“深度”(尤其是62年戏份),真心佩服导演。

33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这样说吧,这部电影就像你收到一张纸条,上面书写了康德,字写得颇为难看,但在一个三观发育不太健康的时代,为了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或者内心仍然追求的某种崇高的道德法则。你还是愿意把这张纸条传递给另一个人,这就是我看《无问西东》的感受

36分钟前
  • 4cats
  • 还行

观影体验特别复杂,一方面导演的情怀野心,时代的反思以及某些闪光的细节都能体会到,一方面又被各种尴尬的剧情、无处不在的配乐,支离破碎的情节,一一击破。这种多线叙事其实特别考验导演的功力,弄不好就成这个样子,特别跳跃,情绪不连贯。两个亮点,米雪饰演母亲那段教子告白,片尾的清华人物致敬

37分钟前
  • 蒜 | BOY A 🌈
  • 还行

孤坟葬着未亡者,枯井跳下活死人。你会一点命理,却摸不透时代脉搏;我懂一些句读,仍划不掉此生灾祸。沙海苍茫,惦念着远方的你治愈情痛;山河破碎,曾记得少年意气胸怀家国。这里有百子争鸣,可静坐听雨,能丈量核变,共天地俊秀。这水木清华见证了百年兴衰,世事变迁。还有无数情深,正在漠漠跋涉。

38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彩蛋比正片还吸引人。晓明哥演得也很好啊,章子怡毁容后晓明哥拥抱她,她略带抗拒,此时晓明哥拖住章的手借势让她抱紧他自己,细节好评。王力宏死的时候整个电影院都吸鼻子了。

41分钟前
  • 胖胖胖肉羊
  • 力荐

整体像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四个时代背景,把一堆小故事连在一起,贯穿其中的主题是:在时代的洪流下,渺小的个人该何去何从,唯有立德立言,无问西东。问题是这些繁多的故事泥沙俱下,好的地方要拍手称绝,比如战争中的诗意,静坐听雨;差的地方简直要呵呵脸,比如张震都救不了的现代戏,尴尬到死。

46分钟前
  • 余小岛
  • 还行

此生此世,向心向善。命运何惧,真心以待。

50分钟前
  • 力荐

这才是更值得尊重的、更多人的“芳华”啊!学生的勇毅被乱世葬送,而泰戈尔的诗流传至今。追问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活,并为意义而死,爱与欲都像钻石般纯粹,文人书生电影。张震可以说是人间瑰宝了,章子怡蒙面后进入神演技时刻,黄晓明完全控油,裸体极性感。p.s.永远分不清王力宏和李治廷。

54分钟前
  • 隔壁家的桃太太
  • 推荐

1.黄晓明真是人生赢家,在《中国合伙人》考上燕京大学,在《无问西东》考上清华大学,下次是上哈佛还是剑桥?2.张震可能是在理发店工作,毕竟同事全是英文名。

55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