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彩!

剧情片其它2015

主演:特奥多·科尔班,米海·科玛罗尤,托玛·库津,亚历山德鲁·达比加,维克托·雷本久克,卢米妮察·盖奥尔吉乌,亚历山德鲁·波托赛昂

导演:拉杜·裘德

播放地址

 剧照

喝彩! 剧照 NO.1喝彩! 剧照 NO.2喝彩! 剧照 NO.3喝彩! 剧照 NO.4喝彩! 剧照 NO.5喝彩! 剧照 NO.6喝彩! 剧照 NO.13喝彩! 剧照 NO.14
更新时间:2024-04-13 12:53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1835年的东欧,宪兵康斯坦丁(特奥多·科尔班 Teodor Corban 饰)带着他的儿子伊沃尼塔(米海·科玛罗尤 Mihai Comanoiu 饰)正在茫茫的沙漠里追捕奴隶卡费(  托玛·库兹因 Toma Cuzin 饰),因为这名奴隶和雇主的妻子有着不纯洁的关系。虽然身为父子,但康斯坦丁和伊沃尼塔的个性截然不同,前者热情又乐观,总是充满了干劲,而后者沉默又内向,脑海里无时不刻都在思考着人生。  一路上,父子两人遇见了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肤色,不同的信仰,虽然同为人类,但彼此之间有着非常激烈的思想碰撞,这些人给伊沃尼塔的世界观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也让他一路成长。

 长篇影评

 1 ) 可能是一部后结构主义的电影

观影@云上观影。

首先,我会定义其为后结构主义电影。再简单的短评后,我会阐述为何。

导演是根据历史记载去改编,“设计”得十分巧妙。整部片的镜头、色彩都十分Flat,画面呈现强烈的客观感和距离感。但其大量的台词,与人物相应的行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吸引观众与电影产生联系。在抛去情绪影响下让人不由自主审视自身及电影“本身”。

无论是结构主义还是后结构主义,其都围绕着一个核心进行,就是事物之间的交互和联系,只不过后结构主义认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不确定的,变化的。后结构主义的一个表现是在同一文本内(可以理解为“作品”本身)进行自我批判、自我否定。

本电影的后结构性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画面与文本:

正如上述所言,Flat。深焦距,但不同于公民凯恩般的构图,深焦距只是展示角色此时此刻的行为,并不打算传达更加多的信息,呈现扁平化;客观镜头,导演几乎很少用主观镜头,摄影上他并不在乎“反馈”这件事,在减少“即时反馈”这种联系的同时,用客观镜头展现了“深远影响”这种联系;而低对比稍微泛黄的色彩,将灯光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降至最低。

但文本却特别多(真的在喋喋不休),主角从自身到社会到宗教到民族到阶级到三观均有涉及。文本带有强烈的塑造功能,假如仅仅看文本,容易对本电影产生一个不同的看法“一个尽职守责的父亲教育孩子如何为人”。

我认为这里的文本塑造功能与画面强烈的疏离感并不构成互补性,因为文本并非完整塑造了人物形象,文本只是盲人摸象的开始。所以存在一种冒犯(Offensive),这种冒犯告诉观众,置身事外只会给你“错误”的启示。

文本与行为:

上述提到“盲人摸象”其实并不恰当,因为文本和剧情具有很强的矛盾性。人物动机的前后矛盾,是对“处事待人”这件事的批判。

主角通过大量的对白塑造角色形象,在大家心目中留下一个“善意、积极、守规矩、守承诺、会待人处世”的形象。然而,主角在路上鄙夷神父后与其相谈甚欢;跟儿子强调不随便打人时,但开头就对奴隶拳脚相向;嘴上说要尽人事,却半途随便将幼年奴隶卖掉。让人不得不重新考虑主角的“动机”所在,以及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这里其实很容易落入结构主义的陷阱中,这个陷阱叫“中庸”。这些矛盾很容易就让大家误认为这就是“人性”,你不可能顾全方方面面,只能尽力地去做罢了。“中庸”作为一种人与世界的联系方式而言,尽管其表现是多元的,但核心是单一的,当大家开始将讨论收敛至“中庸”时,就落入了结构主义的陷阱。

然而,跳出对“宏观人性”的提问,反问自己“自己会如何做时”,这才是后结构性所在。主人公的行为放在当下也不是唯一的选择,甚至大部分行为与对白塑造的形象“逻辑”相去甚远。他做这样的选择不应该是“中庸”而是基于“自身三观”为动机。随着剧情的推进,在面对不同的人,通过文本与行为前后矛盾的暗示,丰满了人物的形象。

民族、阶级与宗教:

上述三个元素并非电影核心讨论的内容,但其刻画反而比类型片更加露骨。在电影背景设定的年代,民族阶级宗教的极端性和愚昧性展露无遗。这不过是另一个陷阱罢了。导演用年代背景去合理化一些设定的情节,例如殴打奴隶、人的物化(或者去人格化)、民族优越感、宗教神格化等。这些情节让观众看起来“没啥所谓”,不需要进行“价值判断”。

然而,当我们从新回到标题Aferim! 英文译作“Bravo!”带有讽刺意味的“干得漂亮!”试问,片中有哪些真的干得漂亮呢?可能最符合正面“干得漂亮”的应该就是最后主角尝试跳出“阶级”用普世价值观去争取奴隶不死的情节。其实当观众开始“合理化”情节时就已经落入导演的陷阱。情节合符逻辑,歧视与偏见也可以一笑而过,但假如对“儿子”的“幼稚想法”嗤之以鼻,导演将会对你讲一声“Aferim!”

作为一部带有实验色彩的电影而言,Aferim 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否定带有一定的隐秘性质。我甚至无法笃定地认为“社会背景影响了人物的价值观” 这种说法。给观众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也吸引了观众去尝试“解构”这部电影。

 2 ) 喝彩

人,听说是被称作无毛两足的智慧动物。可我看真的不一定,至少那些被叫做“乌鸦”的人。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叫他们。也许是他们大部分而言都有那窄窄的额头,零乱的毛发。。。很多很多的毛发,太多了,长在嘴巴周围,长在他们的胸前和腋下,甚至有时,你不凑近看的话,会感觉他的眉毛都是连成线的。但,好像一些传教士或者某些哲学家之类的,也拥有那种特点。他们喜欢留着髯胡,以彰显他们是有大智慧的。

所以,我以为,“乌鸦”肯定是跟他们喜欢让自己好几天的不洗澡,弄得蓬首垢面的有关。而且他们还特意的,要使着力气的,大声喊话的。用这种方式来逼出体内的汗水给你看。“把我带回家吧!我会给你下田,种地,做饭。只要是力气活,我都能干。”“求你,求你了。大人,可怜可怜我们吧!”这些杂种,满脑子想着做下贱的人了。

要是我愿意。我可以用别在腰间的长鞭子来抽他们的,或者,我良心上为了遮掩点过分的行为。把一个气囊掏空了,装了石头来砸。叫他们还敢无礼。我真会那么做的,我可不是什么善良的人。我只是生气,他们干嘛无缘无故的要寻人叨光,我又没给他们什么好处了。“给一块面包,一个火腿三明治吧!”如果他们这样说,那还可以。就这样了,别得寸进尺了。你以为他们或者准是听话吗?那你就错了。当然,有时,如果你讲话速度快的话,先把自己安在一个自然的强势的位置上,对着他门说:“如果你们中有谁知道了某些事情,就要马上说出来。”你得保证他们都听到了,不能再讲第二遍,也不可以用你对那些戴高帽,坐马车的贵族的口气说。命令,你的话就是命令。

“谁是犯人的妹妹了。”

那个被卖做奴隶的女人第一个跳出来道:“我是。”她首先不是人,那么她就不是女人。如果你也像我一样,准备去抓一个他们中的人,就得这样想了。直接问她:“你哥哥在哪里?”“我不知道。”不用说,她一定是在说谎了。于是我给她来了那么一脚,对着她的大屁股。他们天生的,喜欢坐在地上不是,尤其在奴隶市场,我看他们就经常那样。所以那时候,我以为她还会谢谢我呢!她准会忻幸,我没打她的头吧!可没成想,她居然发火了。嘿!你看吧!他们还真不是很听话。

后来,那个因为偷钱,要抓了去给贵族发落的奴隶就这样被我用银元的诱惑从其他的“乌鸦”口中得来的线索抓到了。我知道,他极可能会死的。这本来跟我没半毛钱关系。但可怕就在,他的呻吟是那么的堂堂正正,他甚至就应该拼了命的和我搏斗,想方设法的逃跑。一路上,他却像个犯错的孩子一样,老是跟我讲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了。搞得我好像是贵族似的。使劲地求饶,后来又讲到他的家人、朋友,讲他被贩做奴隶之前的生活。约莫都可以编成一本书啦!“好的,好的,我会向大人美言几句的,他顶多鞭打你几下,我知道那肯定很痛,但你得捱过去才是。”那时,我也不知道哪来的自信,竟凭空给了他这些保证。

可我还是没有把他当作“人”看。就像你去一家餐馆吃饭,有一只狗老是围在你旁边向你摇尾乞怜,用水汪汪地眼睛盯着你,舌头不时地伸出来舔嘴巴的那种样子。给他点骨头好了。吃完后,它还奢望着能和你一起玩游戏。那可不行。。。

 3 ) 以“黄片”拿下柏林金熊导演,罗马尼亚导演又一大尺度力作

文:东SIR 公众号:抛开书本

进入新千年以来,一股来自东欧的旋风席卷着世界影坛,人们把它称为“罗马尼亚新浪潮”。

尽管这个称谓从来没有得到罗马尼亚电影界的认可,《纽约时报》曾报道在他们记者的采访中,无论是罗马尼亚电影评论家,还是罗马尼亚导演,都坚称“真的没有‘罗马尼亚新浪潮’”。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最近将近二十年中罗马尼亚电影导演成群结队的获得世界重要电影奖项的认可。

2021年第7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拉杜·裘德凭一部影迷们戏称为“黄片”的《倒霉性爱,发狂黄片》拿下电影节最高奖——金熊奖,就是这股风潮的最新成果。

柏林国际电影节可谓拉杜·裘德的福地,他多次在这里吸引世界的目光。

2015年他以长片《喝彩!》拿下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也引来世界的喝彩。

《喝彩!》被认为是罗马尼亚新浪潮的突围之作,没有了手持摄影, 没有了极权时代的集体创伤,将罗马尼亚历史中的封建奴隶制与当代现实进行勾连。

影评人称之为“罗马尼亚版的《刺客聂隐娘》”,拉杜·裘德在影片展示的影像风格和构图被人拿来和侯孝贤、帕索里尼比较。

《喝彩!》也曾入围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拿到最佳摄影奖。

在上届也就是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拉杜·裘德非常罕见的有两部影片同时入围电影节的论坛单元,分别是与阿德里安·乔弗伦克联合执导纪录片《火车的出口》和独立执导的剧情电影《大写的印刷体》。

其中《大写的印刷体》又以独特的呈现方式将观众带回齐奥塞斯库时代的罗马尼亚,对那个极权时代进行了大尺度的回眸,而引发极大的议论。

影片开始在罗马尼亚北方一个小城街头出现声援波兰团结工会的标语。秘密警察介入调查,走访街头百姓、附近工地建筑工人。很快一个高中生被秘密警察确认就是案犯。

又很快高中生的离异了的父母被牵扯进来,若干同学被牵扯进来,学校里的老师被牵扯进来,真是一张天罗地网。直至高中生各方说法不一的死亡,直至秘密警察给高中生喝下的让人浮想联翩咖啡。

影片改编自罗马尼亚剧作家加尼娜科尔·布纳里乌的同名话剧,而该话剧素材又出自解密后的罗马尼亚秘密警察档案。

电影中最让人震撼的不是这个内容,而是导演呈现这个故事的方式。

电影被导演刻意分割成彼此没有任何关联和交集的两部分。一部分是对这件案件秘密警察追踪案件过程的呈现。一部分是当时罗马尼亚社会新闻的剪辑,就是当时官方语境中的罗马尼亚社会风貌。

本片在讲述秘密警察追踪波兰团结工会标语那条线索时,用的是几乎是演员在舞台上朗诵台词的呈现方式。这种呈现方式已经使观众突破戏剧上的布莱希特间离效果。而让观众直接可以认定眼前看到是虚假表演。

而影片的另一全部用的是当时罗马尼亚的电视新闻。在这部分呈现从齐奥塞斯库以下的罗马尼亚各级官员笑容可掬,罗马尼亚全国一片繁荣昌盛。

即使有点负面新闻也是富裕了罗马尼亚人民开上了汽车,不文明驾驶,乱按喇叭,警察秉公执法。

从理论上说这部分是完全真实的从社会上采摘的素材。然而它的真实性每个观众心知肚明。

这两部分被导演在影片中作了交叉剪辑,观众的视线始终在虚假的影像和真实的事件及真实的影像和虚假的事实之间跳跃。

这一方面引发了观众对影像真实和事件真实的深层次思考。另一方面又通过社会新闻那部分的呈现让观众对秘密警察调查高中生写反动标语案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社会新闻中所呈现的可以看作当时官方语境下的罗马尼亚全貌,镜头中所看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欣欣向荣,然而观众明白这一切都是表演。

在这个语境下,观众本能的会问,秘密警察调查高中生写反动标语案中,离异的父母异口同声对犯下大错的儿子痛心疾首、声泪俱下;学校老师们对高中生拍案而起、义愤填膺;高中生身边同学对事件的不知情;甚至警察自述中对犯错的高中生的拯救以及高中生由此引发的迷途知返是当事人真实的内心写照还只是另一种表演?

片刻之后,观众马上会疑问立解,这一切既不是当事人真实的内心写照也不是另一种表演。他们只是对社会提供给他们的在那种情形下的标准答案条件反射般的机械背诵。

开始时是社会环境不容许他们独立思考,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就没有了内心真实想法,也就没有表演。

至此,拉杜·裘德的野心昭然若揭。影片并不只是想说秘密警察调查高中生写反动标语案,也不是想为高中生平反昭雪。影片想反映的是当时的罗马尼亚社会。影片以秘密警察调查高中生写反动标语案,以滴水观沧海,将一个极权统治下“假作真时真亦假”变态社会呈现在了观众眼前。

影片题记中引用福柯的话说:“(写那本书)完全出于邂逅这些卑微生命时的共鸣,这种共鸣我至今感受如新,而这些微不足道的生命已经在粉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化为了灰烬。”

影片题记中又引用罗马尼亚诗人扬斯特拉坦的话说:“人无法生存于其中,仅能描述它,且仅能描述它的百分之一。”

是的,对于那样一个极权社会我们已不能在其中生存,只能描述,百分之一的描述,而这种描述对曾经在其中的人们是没有意义,他们已化为灰烬,这种描述将作用于我们,作用于我们的当下、作用于我们的未来。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4 ) 革命的悲哀

《喝彩》虽然是黑白片,讲述的也是19世纪中叶东欧的一个小故事,但是影射到现代,只不过使用了更夸张的手法而已,但又是那么的写实,所以他是用写实的手法夸张的影射现代文明。故事内容没什么,一个警察带着自己的儿子追捕一个逃走的吉普赛奴隶,这个警察原本也是革命志士,想着改变世界,鄙视权贵和传教士,在这些人看不到的地方冲他们吐口水,但真正跟他们见面时,却亲吻他们的手背,他一面咒骂那些吉普赛人是乌鸦,是老鼠,但在抓到这个吉普赛人后一直把他托在马背上,直到快到目的地才拖着绳子让他跟着马跑,以便博取同情,而且途中还给他喝酒吃肉,并拍胸脯保证帮他求情……革命为了什么?是为了能让弱势群体能够发声,但如果体制内部没有变化的话,革命的成功不过是换了一波当权者继续实行暴行而已,但当初那些革命者们是为了什么而拼命的呢?为了不再被压迫吗?为了拾起自己的尊严吗?都不是,真的,他们并不是为了自己……影片的最后,父亲对儿子说,我就只能这样了人是尽所能而活,不是尽所欲而活,但是你不同,我会安排你进军队,你会参加一两次战争,然后当个长官……是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下一代不会再像我们这么痛苦……当然,这里的下一代指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家人,而是整个国家的下一代

 5 ) 追捕,然后阉割

获得2015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的罗马尼亚电影《喝彩》。讲述1835年的东欧,警察康斯坦丁和儿子为农奴主追回奴隶卡芬的故事,卡芬涉嫌和农奴主的夫人有染(注:此处未使用“通奸(adultery)”,原因在于,通奸是指通奸是指双方或一方有配偶的男女自愿发生不正当性关系,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其在客观方面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非配偶的男女双方发生了不正当性关系。二是不正当性关系必须是男女双方自愿发生的。三是造成了不良影响。“不良影响”,是指通奸行为给行为人自身的名誉、各自的家庭、所在的组织造成的不好影响。据电影中卡芬的描述,他似是遭到强奸。)卡芬被捕获后,康斯坦丁试图以农奴主夫人认错的事实来劝农奴主从轻量刑,但仍就没能避免卡芬遭到当众阉割。
       影片的有几大看点,第一是父子关系,康斯坦丁对儿子的教育既是子尊父训型,又有上下级的隶属感。第二是地理风貌,即使是部黑白片,片中长远镜头里的景色仍然壮美不已,第三是时代人文,以父子二人途中偶遇的牧师开始,到处充满了对吉普赛人的压迫和排斥。
       影片结尾处注明故事源自史籍记载和16~19世纪的名家文献。应该是想借助古今相通的故事来表达哲学意义的讽喻。
      查验之后,有幸发现本片和此前看过的那部罗马尼亚电影《世界上最快乐的女孩》(其他译名:《今天应该很快乐》)均出自拉杜·裘德之手,也算是增加了对罗马尼亚电影的认知。

 6 ) 罗马尼亚19世纪的古典公路片

拉杜·裘德第一部真正赢得国际关注的作品。《喝彩!》当年因其历史古装题材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完全有别于他同辈的罗马尼亚新浪潮作品的现实主义角度。他选择用黑白影像去重塑一段早已被遗忘的罗马尼亚黑历史,这种创作主题之后在《野名留史又如何》里发扬光大,并衍生出极度复杂而意味深长的元电影结构。

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东欧,宪兵康斯坦丁带着儿子伊沃尼塔奉命追捕与女主人有染的吉普赛奴隶卡费。两父子在追捕途中遇见不同阶级、性别、信仰的人士,在彼此交谈中勾勒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同时给儿子的世界观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马背上的公路片

表面上看来,这是一个具有公路片类型情节的追捕故事,但是它并未如常见好莱坞那样给人带来惊险刺激的枪战追逐情节。导演借助类型片的外壳,刻画出一个愚昧落后、荒诞不经的社会面貌:种族阶级深重,贵族对奴隶犹如牲口;执法者其身不正,贪欲无度;法律沦为了权贵阶级手中的玩物,无法彰显公义;社会风气保守,个人的性自由得不到保障,还需面对虚伪的道德审判。这些发生在19世纪的社会乱象似乎仍有不少遗留至今,导演借古讽今的手法在此作中初具雏形,尽管较为生硬和刻意。

肉体疼痛感的刻画令人触目惊心,从宪兵用皮鞭抽打吉普赛人,到最后奴隶被众目睽睽下阉割的场面,尽情撕开了道德和法律的假面具。这种生理疼痛感在紧接之后的《受伤的心》里再次出现,转移到一位犹太文学家的脊椎骨上,他因此无法自由活动,只能躺在病床上等死。这种痛感往往具有政治上的关联,在此影射的不仅是人类野蛮的兽性,显然还指向权力和阶级的不平等关系,当权者用惩罚肉体的方式来宣示主权和统治权。

▲触目惊心的一幕

影片较为逊色之处在于叙事推进太过依赖对话台词,这似乎也成为了裘德的一种作者标签。而在这个古代故事里,人物台词里夹杂着下流粗俗、种族偏见、地域歧视、宗教亵渎等内容,表现出各阶级之间的通性,映射出人性中的恶意。换句话说,整部影片里没有一个人是无辜无罪的,只是每个人呈现恶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同时,在百无禁忌的粗俗话语里又混杂着黑色幽默,这种令人忍俊不禁的人物塑造传达出愚蠢、傲慢、刻薄、讥讽的社会风气,不仅隐约重现了意大利电影大师帕索里尼的《十日谈》气质,还尖锐揭露出民族陋习的根源。

 短评

一八三五年,两位基督徒眼里的瓦拉吉亚,便是整个世界。

8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每个民族各有特性:希伯来人读万卷书;希腊人很爱说话;土耳其人睡很多老婆;阿拉伯人最擅斗嘴;德国人烟抽最凶;匈牙利人吃得最多;俄罗斯人酒喝最多;英国人想法最多;法国人爱赶时髦;亚美尼亚人最懒散;索西亚人蕾丝穿很多;义大利人谎话最多;塞尔维亚人骗很大;吉普赛人成天被人扁

13分钟前
  • 比尔哈利根
  • 还行

丝路电影节 学弟赠票 四位观众 突然明白这里开影展的困难……

17分钟前
  • 河原宏
  • 还行

1.“上帝连蠕虫都能看顾,我们却照看不好彼此.尽所能而活,无法尽所欲而活”;2.何时何地,人都时常困苦。

2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和《刺客聂隐娘》有点异曲同工的相似

23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从喝彩到黄片,跨越了180年的罗马尼亚,性自由依然会被作为一种强烈的道德审判,原来时代在某些国度一直在原地踏步

27分钟前
  • 耐观影-Xavier
  • 推荐

黑白影像和长镜头的使用有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却比我想象中要轻松一些,一路前行的故事有点冒险精神在其中,只不过我不熟知欧洲的过去,更不熟知罗马尼亚的历史,所以消化其中的东西特别的吃力,必须承认全片看下来走神太严重,只有最后一场戏印象很深。最后一个镜头我想起了《刺客聂隐娘》。

31分钟前
  • Ron Chan
  • 还行

2015年最后一片;用光极赞,几乎是我观此片的最大关注点,黑白影像呈现的高度明暗对比,充满戏剧张力;中远景,大全景,摄影机以客观角度忠实记录彼时社会风俗人情。

3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罗马尼亚总出神作,这个地方终会出现代先知。2015必看西片!!

39分钟前
  • scaryzion
  • 推荐

影像质感/密度(还原),好像看到一个话太多的侯孝贤(聂隐娘)。

43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强撑了一天在第五场碰上这样一部话唠之作,自然而然地瞌睡过去了。这种一路追捕,一路涉及宗教、种族、阶级的民族历史公路片,简直是为“一带一路”单元量身打造的。三星半,最后一镜和同期的《聂隐娘》异曲同工之妙。

48分钟前
  • 喻鸣
  • 还行

6。喀尔巴阡山区古装骑行之旅

50分钟前
  • Mannialanck
  • 还行

宛如黑白版的帕索里尼晚期作品,一部无需太多历史背景却十分考究的西部历史片。影片形式较为简洁,大段拍摄草原的空旷全景,却依靠对白将整个欧洲的偏见与阶级冲突展现出来,角色交流大多以喊叫进行,直到片尾暴力的阉割一幕达到高潮。最后父子开始轻声说话,而这仿佛成了告别原始状态的第一步。4.5

54分钟前
  • 小易甫
  • 推荐

看得好疼

59分钟前
  • Février
  • 推荐

4.5/5。用一场追踪将权力统治的历史图景与直面世界的成年仪式结合在一起,在处处十字架的土地,人的命运却是一种出身书写,无论人性如何自然延展,都要收敛在预定的权力秩序中,这一点,体现在一路上不同身份之间的自然交流与所属权力结构的张力,神父的宗教歧视链、对吉普赛奴隶的态度、罗马尼亚对俄、土邻国的焦虑,乃至警官自身为权力工具“做牛做马”的自指,在旅途的终点,父权被真正的权贵抽空,现实的冷酷,让沿路人与人之间的际遇宛如梦幻,少年和希望,都转向未来。电影不仅在台词层面,还不断利用牲畜、木偶、枷锁的象征,去制造一种影像上的互文,在现实主义的镜头里,凝聚了一种历史意识,他们遇见苦难,遇见欢愉,遇见生死,唯独没有遇见所追逐的罪责。

1小时前
  • censored dump
  • 推荐

关于时代的麻木与不幸,关于威严的父权与良心,还有贯穿始终的奴隶制枷锁...这部马背上的黑白公路电影就像一张罗马尼亚近代风貌的浮世绘,话唠中隐藏了哲理和导演对现代国家的隐隐焦虑。美中不足的是猎奇感太重,有点话剧腔...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愚昧永无极限,国家很混乱,自己还是个正直公正的人,如果没有自己这种人,国家就会变成地狱。有时候道德和法律自相矛盾,诚实守法的人按部就班,成了罪恶的帮凶,这种人同样可怕。我们跟着一对警察父子外出办案,体验一番一百多年前罗马尼亚的社会风貌,时间一直在前进,愚昧却从未改变。★★★★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柏林电影节# 不同于既往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对社会现实关注,此片以一对十九世纪父子骑士追捕之旅刻画了当时东欧城市以外边缘群体民风与社会处境,继而也指涉和溯源了今日的社会现实。导演手法平实而富有文学性,颇有拿奖范儿,但过于倚赖对话的表意功能,在复原社会性的手法上略显单一。

1小时前
  • Peter Cat
  • 推荐

大量台词,笑喷了好几次,讽刺得挺辛辣,几乎没给哪个角色留颜面,都是可怜可悲可气的人。三观奇葩的神父,悲哀的警察,片刻欢愉终将悲惨的奴隶。

1小时前
  • 心生
  • 推荐

普及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