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记录片大陆2005

主演:濮存昕,张瑜,夏志卿,赵胜胜,傅亨,范志博,黄丽娅,吴任远,汤杰,冯晖

导演:丁荫楠

 剧照

鲁迅 剧照 NO.1鲁迅 剧照 NO.2鲁迅 剧照 NO.3鲁迅 剧照 NO.4鲁迅 剧照 NO.5鲁迅 剧照 NO.6鲁迅 剧照 NO.13鲁迅 剧照 NO.14鲁迅 剧照 NO.15鲁迅 剧照 NO.16鲁迅 剧照 NO.17鲁迅 剧照 NO.18鲁迅 剧照 NO.19鲁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6:54

详细剧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19世纪末的江南水乡,一个日后在中国文化界占有重要席位的人降生于此,他就是鲁迅(濮存昕 饰)。经历了人生几度沉浮,见过了人吃人的阴暗面,鲁迅与夫人许广平(张瑜 饰)于1933年来到上海,度过了人生最后的一段时光。凶险的暴雨之夜,丁玲和潘梓年遭到反动派绑架,侥幸逃生的瞿秋白求助鲁迅,民权会的负责人杨杏佛振臂高呼,要求立即放人,严惩绑架案的策动者。习惯了但依然反抗着白昼的黑暗,鲁迅牵着幼子海婴的手,从容走过杀机四伏的上海街头。光天化日之下,杨杏佛当街被杀。见过太多比自己年轻之人的死,甚至不会流泪与悲哀了的鲁迅悼念着逝者,谴责着利欲熏心歹毒非常的执政者。暂时避难的瞿秋白固然逃过一劫,可是在黎明到来之前,他的生命也必将献给伟大的革命事业。  砍头示众,沾血的馒头,是中国民众最大的不幸一幕……

 长篇影评

 1 ) 我爱这清明的孤独 我怕这喧嚣的寂寞

孤朋
           罗玉书

 
 孤立无朋
 孑然一身
我爱这清明的孤独
我怕这喧嚣的寂寞
 
 曾几何时
我是一个单身战士
 独来独往
从未渴望有谁为伴
 
 喜欢孤独的人
冷酷
但当看到高山与流水
 何尝不想哭
 
一个人孤独不可怕
但是
有朋而不能相处
才真孤独
 
孤立无朋 最是无助
 
05.5.23夜

 2 ) 黑夜的孤独可以发光。

鲁迅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是个极鲜明的人物,让我们有时忘记,一代民族先锋也从来都是一个普通人。 濮存昕人物塑造得真好。影片虽衔接得不太连贯,故事性不强而略显琐碎,但整个意境和当中的每个人物都让我真切地有代入感。也就让我姑且走入影片中的鲁迅吧。 整个影片中最打动我的镜头,不是他被人簇拥着振臂发声,不是他只身抬起黑暗的门救人向光,而是他斜卧于榻上,点烟吐气。 逆风执炬,热焰灼手,却贪恋这一份光。 他是一身铁骨,真正钢铁一般的人,连头发都要直直立起,便是顶天立地,于一片昏聩之中,以生命为典押来发声。这样的一个人,偏又极细腻,对有求于他的后辈倾情相助,为萧红讲解女人不自知的美,抱着海婴笑得眉目全开,望着许先生的背影满眼柔情。 他说白天比黑夜更黑暗,爱黑夜的人注定孤独。这孤独是他从何处体味而来的呢?是一个又一个发声者的死投入一片深潭,既无水花,又填不满。他说死去的人年纪比他更轻,他说他的心里甚至难升悲哀。只是许多场景又在黑夜中浮现,翟秋白与他夜里朗诵雪的精魂,翟秋白对他说,我看见你就像看见我自己。 许广平哭了的时候,我也哭了。鲁迅拿着那片衰败的枫叶对她说,因为有你这样惦念我,我便不会轻易地随风飘散。那时我就知道,他的死,不是轻于鸿毛,是重于泰山。

 3 ) 其实我觉得西方没有资格做宗教学研究

我想着身体逼近的时候,那个戏剧更加粗裂和真切
如若是大地那么便更加的彻底
我年轻么也不是,在宗教国家,族人和爱人的催打下,有一道光在横行

我便
呕吐排泄,剥皮献祭
我说水,这便是我出生的年代里
我说你真漂亮
你便笑了
笑声起了
光便碎了
之后便信任笔直的父亲
心甘情愿让语言消耗我

并非是你,是一切的幻和明,都这样彻底的将我灌醉
我把自己拍打在你的身心之上,世界也这样拍打在我的身心之上
我们曾在园中堕落
光时刻在一切中穿行无尽

我用一寸寸的祭来代替身体
那过日子,是对道德机器和力本身诚实的缓解
而我我多的是想大笑
我说每寸地方都疼痛,都足以信仰
我说土阿,我说人阿

话头依旧是最为重要的事物
笔直的穿透
彻底的献祭
这土地上已没有了呐喊
决绝的幻肢也并我关系
这是我本来的生命

 4 ) 鲁迅是一盏灯


没有点亮着的灯,只是有时连灯火都暗自淹逝了,还记得那似曾温暖明亮着的夜。

先驱者终于在无尽的鲜花和掌声中寿终正寝,所有的虚馅和假笑不由得全浮出了海面。等待着谢幕,等待着将是最好的掩埋,但是他们的灵魂从不曾得到什么宽恕。

连六十多年前万国公墓那场浩大空前的国葬最终都被扔下了阴冷潮湿的地底,众多围观的人也就很恰当地松了一口气,然而这一天对于他们来说却又是太迟了。
他们不动声色,虽然心中不乏一些恼怒。君子就是这样,不但要注目于国家时世并且还要数落家珍似的唠叨于嘴上,时不时很应该的缀上两句刚刚记起的浮词艳曲。

再也没有人能让他们脸红了,但那毕竟是一个温暖明亮着的夜。先生是让他们哄着睡熟了,并且永远地睡熟了。但是那时还不免置信于先生所说着的魂灵儿,记着他深陷着的眼窝里两团永烁着的鬼火。

而现在能够记住的也就是这不灭的磷火了。天道轮回,一夜繁华粲如昨夜星辰,时世纷纷又拓开一个新的世界,街人讨价还价似的喧噪还在继续。
 
终于有人记得先生,记得他还睡在冰冷潮湿的地底,记得象他这样的人应该还有一两件不错的随葬品。他们在火把的亮光下所掩映着的微笑略显扭曲。他们为盗墓而来,他们原本就是盗墓贼。

假如能够盗的先生的半点精神又该有多好,但是他们最终却失望透了。他们只有咬着牙儿对先生大释鞭挞,嘴里不清不白的嘟哝着,从先生的头发开始鄙薄到先生的每一粒牙齿。

但是他们错了。其实就这样让他们看看也好,别看浑身都是骨头的先生,一不小心便会磕掉他们的牙齿。

其实有时只记着给先生点一粒灯就够了,路长了,灯也就不要灭了。天黑着的时候,也便有了行人。

 5 ) 夜里的一盏灯

电影的主体部分只截取了1933-1936年,鲁迅居住在上海并于此病逝的相关事迹。
电影初始,一段江浙唱词中,鲁迅撑着一把油纸伞,缓步上岸。他的脊背笔直,眼神坚定。慌忙奔逃的人流中,仿佛只有他能看清前路。
对于这个时期的鲁迅来说,杨杏佛及瞿秋白的死,对他的精神来说无疑是两次莫大的打击。尤其是瞿秋白,35岁,正想要重新寻找自己的生活。而此时的鲁迅已看清了革命的道路,它无疑是艰难的,是需要牺牲的。而鲁迅想要做的,是在如何理智地减少青年人白白牺牲的前提下,实现革命。他写书,传达理念,意图开化人们的思想;他帮扶后辈,将他们领上正确的道路;他不顾国民党的诱惑,带病留在国内工作与生活。鲁迅也只是普通人啊,他唯一不普通的地方是看清了道路,于是就成为了时代浪潮中必须向前走的冲锋者。“我喜欢在夜里工作,因为白天比夜晚更黑暗。”嗯,夜晚的黑暗中,有一盏灯,他独自熊熊地燃烧,直到烧尽了自己的灯油。而他想要的,只是想看到白天的光明,青天朗日的光明。

 6 ) 冷峻和孤独

这部电影一开始是以b站的片段形式出现在我眼前的,所截取的是那段在师范大学的演讲,关于什么是真正的知识阶级。这段演讲无疑是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真正的知识阶级应该是敢于质疑权威的,敢于打碎一切偶像的。演讲结束后,一堆学生高喊口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而鲁迅就从一堆学生的簇拥下冷漠地穿行而过,正如青年巴金在深夜与鲁迅一同散步即将分别时问的那样,先生,让我们和您一样做个暗夜的人吧?鲁迅低头沉默了半晌,说道:暗夜的人不容易做的,因为他时常孤独…而你们并不孤独。这句话的意义远不止于鲁迅本人的大无畏勇气,而在笔者看来,是一种对于人之存在的彻底认知。在电影中,穿插着鲁迅与各种人物的交往,与朋友,与妻子,但事实上他一直都是孤独的,这和物理距离上和人的远近无关,也与孤独的心灵感受无关,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精神所自然而然的状态,因此鲁迅在精神世界中是没有朋友的,也不需要朋友。

要打碎一切偶像的鲁迅成为了偶像,在笔者看来,是有些讽刺意味的。鲁迅对于国民性的深刻剖析,却换不来国民更多的觉醒。国民觉醒了没有呢?我想是没有的。而问题就在于许多人以为自己醒着。当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挥起破旧立新的大旗之时,国人也却从来没有从封建意识中醒来,如果说封建社会将人从名称上分为了三六九等,主张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平民阶级如同蝼蚁一般,那么到了现代社会也并没有好到哪里去。随处可见的阶级意识充斥在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只不过现在不叫做君臣了,而叫做老板和社畜,在就业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劳动甚至成为了一种赏赐,自我剥削成了一种常态。而传统的亲子关系或者姻亲关系同样受到了经济地位带来的自然而然的阶级差异感所带来的挑战。于是,君主至上这类的逻辑看上去在社会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金钱永不眠。这世界最难唤醒的永远是人心,尤其是那些被金钱,欲望,各种各样或旧或新的价值观所层层包裹着的本应该闪闪发亮的人心。

另一件觉得十分讽刺的事情是鲁迅和许广平的故事经常被后人作为师生恋的范本所津津乐道,在笔者看来,这也确实看上去是件顺理成章的事情。诸如要打破旧的时代,打破对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就要追求个人在各个方面的解放之类的。但这真的代表了自由嘛?就像是看到的很多娱乐圈的各种声色犬马的新闻,这是真的快乐了吗?其实,从某顶流男明星塌房入狱这件事,可见一斑。那欲望带来的焦虑感,使得这些新的权贵阶级一次又一次地以各种合法或非法的方式去排解,然后焦虑一直存在,于是犯罪行为也持续不断。如果不论这些犯罪行为,单是违背本心出卖肉体这类的事,也和焦虑感脱不开关系。而这种焦虑感往往最根源处在于对于死亡的恐惧。

鲁迅必然是不怕死的。妻子和孩子的存在从某方面来说延续了他的生命。只是后来人在看待他的家庭生活时加入的所带有的滤镜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一种美化师生恋的效果,我想,这完全不应该是鲁迅所说的要打破旧的时代应该要有的态度。就近日频繁发生的大学师生恋传闻来看,大学多采用包庇的姿态,而坊间也大多持一种看戏的无所谓态度,这是很令人寒心的。当大学教授成为知识型权力,对于学生的利益具备一定支配性,或者基于在教学环境下一种知识魅力对于心智尚欠成熟的大学生的吸引力,如果因此获得了性资源,其实质都是一种父权压迫,属于建立在阶级差异之上的剥削行为。这在欧洲的大学属于有违师德,可以直接解雇,而在国内却以一种风花雪月的姿态存在着。这点和个人主义的野蛮生长是分不开的:一个欠缺信仰和内心自律的所谓个人自由这棵树上,极容易生长出人性的恶果。绝大部分人对于什么是自由,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去理解,进而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而达到一种逻辑自洽,同时又缺乏反思。

如果鲁迅还在世,他必然不会惊诧于如今的世界与昨日的世界竟然分别不大,以及真正意义上的,在暗夜中始终坚持孤独行走的人始终还是如此少的!

 短评

一星给还原度超高的内山完造

6分钟前
  • 于小师
  • 推荐

极其喜欢开场

11分钟前
  • 静@Einfühlung
  • 推荐

#2021.103#电影资料馆#我父亲周树人的晚年生活,周海婴

16分钟前
  • Jayong
  • 推荐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18分钟前
  • 会笑的昨天
  • 较差

牛逼闪闪的两个人

21分钟前
  • 我是那一朵唐
  • 力荐

别被评分误导。拍得非常好。对许广平讲上海话存疑。

26分钟前
  • 胡小猴
  • 力荐

那个写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少年郎 不仅仅是中学课本上那个说着听不懂的话的老头子啊… 先生千古😭

27分钟前
  • 小天狼星
  • 还行

也只能这样截取与鲁迅有关重要片段。试图尽量表现鲁迅温情的一面。瞿秋白形象离我想象的较远。

30分钟前
  • 读者李氏
  • 推荐

想起来高中时代看过的=.=

32分钟前
  • Μíss.Сofe
  • 还行

只能片段式展示迅哥儿…

37分钟前
  • 大炎
  • 还行

不像。不知所云

40分钟前
  • 还行

挺好的片子,挺和谐。但是看了感觉不满足

41分钟前
  • 蕾蕾
  • 推荐

形似。故事太散太碎,而中华民族之脊梁断不是这样的。濮氏特征明显。

46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还行

鲁迅,如果你活在现在,你也不是鲁迅,你是周树人,在大学里上课,学生叫你周教授,参加全国文代会,你坐在主席台上,寒暄,鼓掌,举手,就是看不见你抽烟斗——陈傻子

47分钟前
  • 芦哲峰
  • 较差

四遍系统

48分钟前
  • salonbus
  • 较差

节奏没有把握好,显然有太多话要说,太多感情要表达,太多意象要呈现。虽然时间上选择1933~1936这三年,可还是觉得中间穿插了太多事情,以致于影响了整部影片的结构,让鲁迅个人的精神状态显得有些模糊。不过作为纪念鲁迅的作品,还是值得一看,尤其是濮存昕的表演。

49分钟前
  • 推荐

整部作品在最后所带来的直观冲击不容小觑

52分钟前
  • 步六孤夕夕
  • 推荐

展现了鲁迅生前在上海的最后三年的生活 电影的还原度很高 妆容挺好的 几次生病的手挺细致的 基调有些舒缓 濮存昕的演技赞 人物没有那么刻板 我们一直赞颂鲁迅的伟大 可也不能忘了 他不仅属于人民 还属于他自己的家庭 也属于他自己 他有一种倔 撑着将要垮掉的皮囊 他是孤独的 他是属于这精神世界的斗士

54分钟前
  • 李小庫
  • 还行

剪得太硬了。那么左,辜负了先生。

56分钟前
  • Rebecca
  • 还行

以电影之短展现如此复杂丰富的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编剧做到了截取的先生生活片段的精华,梦境部分是有诗意又有力度的象征。濮演得好,但话剧风太强烈了。可贵是已经在竭力摆脱主旋律了,对左联之流的不满就差明说了。

58分钟前
  • 人土土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