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

韩国剧韩国2017

主演:崔振赫,李裕英,尹贤旻,曹熙奉,金炳哲,姜其永,李诗雅,车学沇,文淑,许成泰,楊朱虎,金民尚,卢泰烨,赵胜渊,徐恩雅,全镇基

导演:申勇辉

 剧照

隧道 剧照 NO.1隧道 剧照 NO.2隧道 剧照 NO.3隧道 剧照 NO.4隧道 剧照 NO.5隧道 剧照 NO.6隧道 剧照 NO.13隧道 剧照 NO.14隧道 剧照 NO.15隧道 剧照 NO.16隧道 剧照 NO.17隧道 剧照 NO.18隧道 剧照 NO.19隧道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5 16:36

详细剧情

  《隧道》是一部穿越剧,主要讲述一个警察为了救女儿,从过去(1986年)穿越到现在(2016年)发生的故事,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发生横冲直撞的事情,剧中将会展现一个过去的男警察土里土气的漂流记故事。此剧由独幕剧《不速之客》的李恩美编剧执笔,将在2017年3月接档voice首播。

 长篇影评

 1 ) 电影的存在就是需要给人带来思考和反思

太缺了,我们的电影圈正需要去学习这样的电影,它能给我们带来思考,这正是“文和艺”最需要的力量。

韩国的电影我一直都非常喜欢,因为这个名族会用电影作为媒介来反思自己的缺陷。像《杀人回忆》导致政府对这个案件的重视,最后破案。《七号房的礼物》让社会关注残缺人(笔者在韩国留学,这边真的非常注重残疾人权益!)。同时《隧道》也是这样的一部好电影,因为它能让观众反思。

我在此片中看到的不是像弹幕里多数人所说韩国怎么怎么样。而是整个人类群体里的恶。它不是一个小国的现状,而是现在在表面上光鲜的绝大多数国家的阶层制度的产物。

影片中求救电话119的“不急不缓”;新闻记者们抢着吃“人血馒头”;消防员到现场才开始知道补课“隧道塌方救生”;拿到的救生手册后的“图有空壳”;政府在镜头前说的“用举国之力”后却只派用两台挖掘机;隧道设计图里的7个排气扇,却只有六个。这些等等无疑在用真实的手法暴露着人本性的本恶。迂腐、贪婪、懒惰、愚昧等这些都是阶级制度的产物。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让我觉得精湛的设计是当人救出来后政府的冠冕堂皇和新闻对“大拇指”的诠释。哈哈哈…这个怎么说呢。“唯有愚民易驭之”。正是因为这些断章取义的新闻,这些表里不一的“开口者”,才能营造一个和谐正能量的社会环境,一个人人都“向善”的社会氛围,同时也正是这样的方法体系才能在数以亿计的平民中培养出一个又一个的 —— 大队长“金大京”。电影中的小狗是最好培养的宠物。醒者自省吧~

 2 ) 永远不要和韩国人比绝望

文前注:这只是一篇观后感

    看完这部片子,已经是凌晨一点多钟,秋夜的凉意和黑暗的莫名力量让我不能睡去。我躺在床上摩挲着自己的皮肤,说不出是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是因为冷气还是因为感到绝望。

    虽然最后时刻,李正洙被成功救援出去,但是这小小的成功并不能掩饰整部电影传达出的绝望气息。甚至我们可以认为,李正洙的存活是导演为了不使电影的丧气那么沉重而特意安排的。若是同样的场景放在实际生活中,他真的能够存活下来吗?隧道外面的问题已经展露的足够多,若是让主角死去,那这部电影岂不是太过于黑暗和压抑。出于同样目的设置的,大概还有那只可有可无的狗狗。虽然电影刚开始就有铺垫,并且坍塌的隧道中是狗狗让正洙发现了女孩。但是若是没有这只狗狗,电影的情节也照样能够进行下去。比起实际的意义,狗狗存在更大的价值大概是让观众们观影时候能够轻松一些。

    言归正传,电影所讲述的故事是十分简单的,但是展现故事时候所批判的东西是繁多的。主角河正宇,人送外号“河小花”,可以说是一部电影质量的保证。我知道他的时间比较短,看过的作品也大多是最近几年的。不过除却一部《黄海》之外,我对他其他的作品评价都是颇高的。尤其是《恐怖直播》中他精湛的表演,可以说为同为独角戏的《隧道》中困于隧道的片段打了保票。

    而裴斗娜把正洙老婆世贤演绎的也很到位。其实深情不必太过声嘶力竭,所有的情感都在那句努力压抑自己感情的、毫无效果的威胁里面了。《云图》中的裴斗娜一度让我以为这是一位面瘫演员,但是她在《隧道》中的表现,无疑为她添彩不少。

    吴达洙就不用细说了,千年的配角不是白演的。他也是电影中为数不多的给人希望的角色,就像浓重雾气中的一处明火,很温暖很安定。

    还有就是饰演死去的救援队班长的演员很眼熟,但我真是忘了他叫什么名字,有知道的朋友麻烦评论告诉我,谢谢了。

    说完演员,再来谈谈电影的剧情。开篇不到五分钟便进入主题,这是导演自信表现,也预示了电影索要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多。这些内容几乎全部直指韩国的社会现实,一针见血。
拨打救援电话却被问无关紧要的问题


    这大概是说公务员办事太过于墨守成规,甚至不会考虑当下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大家都只是当着工作一份谋生的手段,却并没有打算认真得负起责任。
隧道塌方得已经看不出原貌


    隧道塌方成这个样子,明确地告诉观众救援工作的难度很大,甚至有救不出人的可能性。
救援队还未打进电话来,无良记者却抢了先
记者们放飞的无人机们


    记着的机敏和救援队的迟钝成为了对比。同时打来电话不是对受害者的关心,却是对其本身新闻的贪婪索取,甚至不顾及受害者的状况。隧道外无人机蜂拥进入隧道中的那一段也真是好笑,这么多的眼睛,竟然只有一只是为了找寻受害者的,其他的眼中大概只有头条和利益。
用来探明情况的无人机却只能返回美国更换部件


    无人机坏掉之后,竟然还要去美国换部件。这样的安排是为了告诉大家,即使人数众多,救援力量还是很薄弱的。
隧道第二次坍塌


    隧道第二次坍塌,更为救援增添了很大难度。
标准的领导慰问照


    受害者和家属的不幸却被官员用作作秀的道具,假情假意让人无奈。这一段还出现一个细节,有两位官员想要抢先入境被阻止,可见这些人里面没有一个来关心受害者怎么样了。他么关注的,应该是自己的面子和位置,除此以外别无他物。
唯一的食物被狗崽子吃掉了
唯一的伙伴死去

    
    这两个镜头更显得绝望。至此,李正洙是真正的弹尽粮绝(食物没了,水也洒了),孑然一人。
偷工减料竟然啊人尽皆知
连最根本的设计都都是错的


    不用多说,这是对建筑公司赤裸裸的讽刺。而我们的豆腐渣工程也告我们,危楼之后,必定有更深的水。《隧道》对这个问题浅尝辄止,有些不爽快。
不派铲雪车过来


    电车难题,城市里面也有人会因为铲雪车的不足而导致伤亡。但是这里面的情况更加的复杂,隧道这一端虽然只有一条生命,却可以说是国民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不派车,是不是可以说狠多人都已经对这起事故,对他人的生命感到漠然?
新闻也已经回归了统计学
公然讨论人命和经济的比较


    而隧道外面,大家讨论的已经不是怎样营救,而是该不该营救。生命的价值在经济的冲击下竟然被无限的稀释。而这样的讨论能够诞生,也说明人民本身就已经对他人的生命及价值漠不关心。
意外事故,班长身亡
悲伤的班长母亲
签完同意书之后,工作人员看世贤的眼神


    班长的意外身亡挑起了大家对正洙和妻子世贤的不满。人民内斗的时候,却没有想过谁真正地应该为这件事情负起责任。
救援工作停止


    救援工作停下了,说明所谓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的漠视真的碾压过了个人生命的价值。隧道外面的人们大概庆幸自己没有被困在里面,但是谁又知道自己会不会是下一个被国家和同胞们抛弃的人?
要等领导来过


    即使是救出来之后,还要等待领导的过目才能前往医院。
新闻中公然报道假消息


    这一次的讽刺已经不是局限于官员、媒体或是什么人了,而是扩及到了整个大韩民国。“对整个国家表示感谢”

    其实韩国的豆腐渣工程远近闻名,复建崇礼门之时的新闻让人们笑掉了大牙。可是电影想说的,绝对不仅仅是豆腐渣工程的问题。坍塌的隧道只是一个小舞台,隧道外面的世界才是整个电影的核心。但是导演涉及的面过于广,导致很多问题都没有深究,让人大呼不过瘾。不过这样的设计也未尝不是导演的设置的一种开放式结局,问题与问题之间的盘根错节的关系、问题之后的核心根本,这大概都是导演想要留给我们自己思考的内容。毕竟听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听他说了什么,而是要听他没有说什么。若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真像是展现出来的那么简单,那可就太没意思了。

 3 ) 釜山行和隧道,韩国电影的辉煌

      韩国电影真是越拍越好,最近接连出了《釜山行》和《隧道》两部直指人心的好电影,前者借用丧尸吸引人们的眼球,讲的却是人性中自私冷血的阴暗面,最终反映人性中的爱与牺牲精神。《隧道》更进一步,从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出发,把政府和商人追腥逐利的劣根性赤裸裸的揭露在世人面前,连一块遮羞布都没有留。

      《釜山行》从丧尸在首尔向全国传染作为大背景,却把场景局限在小小的一列火车上。车上各色人等俱全,很有一些《卡桑德拉大桥》的影子,与《卡》片受外部因素影响不同,《釜山行》是列车上的人们在自救,外部几乎没有援手。自救的方式也非常原始,几个男人组队冲过去,杀回来,完全是东方英雄式的。如果仅仅是血腥兼暴力的动作片,《釜山行》还比不上好莱坞的B级片,高丽大叔的绝招是用丧尸做幌子,展现人民内部矛盾。当小队战胜丧尸返回时,原本毫无存在感的吃瓜群众站出来了,起初他们没有勇气去和丧尸对抗,去救人,现在他们有决定同类生死的权利。为了保护自己不受感染,多数人就决定了少数人的命运,自生自灭去吧。吃瓜群众勇敢的要求幸存者自我流放,看情形,如果不主动离开,完全有可能被人道毁灭。这让人想起了,日本和中国都流传过的悲剧,一群人躲避空袭,害怕孩子的哭声引来飞机,逼着母亲把孩子闷死。吃瓜群众对同类的杀伤力巨大无比,面对未知的恐怖,他们手足无措,引颈就戮,对同类,他们狠的起心,下得去手,多残忍的事都干的出来。

      《隧道》则是对人性中追腥逐利的劣根性进行了批判。开始普通人被掩埋在隧道中,命悬一线,生死未卜。当外界得知有幸存者的时候,人们沸腾了,隧道的安全质量问题被放在了第二位,生命无价!政府出面,把人救出来,不惜一切代价,此时人人好像天使一样,无私,友爱。其实,政府和人们还是在追求名利,不过看起来很高大上而已。

      随着时光的流逝,天气越来越恶劣,施工方向出现偏差,前期的努力付诸东流,临近工地停工日久,花大价钱的工程即将延期,政府的形象工程也要推迟,人们把所有的一切都归结到幸存者不应该活着,只有他死了,再把他挖出来,既告慰亡灵,又安抚众人的心灵,还不影响社会大众,政府也有政绩可吹嘘,一切的一切只要他死掉。

      影片的高潮是社会开始投票,是否应该不顾幸存者生死的用炸药爆破,支持的人达到了65%,其中包括遇难者的妻子。这是典型的东方心理,少数服从多数的利益,可人们不想,没有谁会永远是多数,总有一天,你会是少数,到时候,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感觉真的很不好。想想看,一个人在漆黑的环境里,外边有妻子和孩子,除了要战胜孤独和恐惧,最惨的是外边的人最终放弃了他。

      人性是自私、冷酷、利己的,但人性中也包含着伟大的牺牲精神和责任感,《釜山行》里从头到尾都展现人性的自私与冷酷,最后十几分钟,人性中的牺牲精神让观众看到了希望;《隧道》结尾,始终坚守自己的职责的救援队队长,坚持到了最后。人类社会之所以在不断进步,就是因为我们具有牺牲精神和责任意识。
      
      ps:《隧道》最经典的一幕,队长大声吼出幸存者的肺腑之言“你们这班混蛋,滚开!”,当镜头转到政府官员、媒体人惊讶的脸庞时,冷酷的社会得到了一记响亮的个耳光。

 4 ) 人性的丑恶

结束工作赶赴女儿生日派对时,行经刚开通的河图隧道,突然一阵天摇地动,让他经历此生最孤立无援的三十五天,而在隧道外,政府的办事不利,狗仗人势的嘲讽。男主小帅,在买着蛋糕回家给女儿过生日在过隧道的时候居然遭遇了隧道坍塌;没想到这个蛋糕居然成了他生命的维持品,我真的想说这是什么豆腐渣工程,!在这么绝望的情况下,男主凭借着两瓶水和一个蛋糕坚持到最后。与此同时,外面营救小帅的人只有这个施工队长和老婆在一直坚持着,在面临这种紧张死人的状态下,外面的记着和政府高官居然还在摆拍!?只想说这种作为国家级建筑工程的东西,咱们能好好做吗,极力吐槽豆腐渣工程做作的官员,人民要实质性的帮助。

 5 ) 有感而发

8.5

韩国味道很浓的类型篇,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过韩国自己人跨政治的电影,不管是政府还是警察抑或是救援队和媒体,这些机构被现代文明侵蚀着,换句话说便是人们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丧失了善良的本能。其实讽刺类型的电影在韩国涉及社会类的影视作品里面很常见,甚至可以成为一大类型电影,套路满满。先是主人公遇到困难,然后是权威机构介入,假惺惺的付出,可是暗地里全是为利益打算盘,从而使得主人公处境更加艰难,最后主人公战胜了丑恶嘴脸完成反杀。尽管全是套路,可是依旧过瘾,因为在国内是根本不存在此类作品的羡慕之余也有遗憾吧。

说完政治讽刺再说一下灾难片,灾难片想要拍的有意思实在是太难的事,曾经写过这样的剧本,深知不易。因此也一直没太有打动我的灾难片。尤其是21年看了《峰爆》更是把我恶心住了。因为国情的原因,中国电影一直有很深的主旋律情怀,所以说中国的主旋律都已经可以称之为类型片了。然而《隧道》主人公设定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需要演完两小时的戏份,可以说是难上加难。另一个受害者与地面工作人员死亡的设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剧本的厚度,但是还是有些少啦。

 6 ) 灾难是一只蝴蝶:《隧道》隐藏的三个经典社会学问题


大家发现了没——无论哪个国家,任何灾难类的影片,都藏着一颗和社会关联的心,而不仅仅漂浮于呈现场面视觉本身。

一向任性大胆的韩国电影更是这样。比如《隧道》,在2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它呈现了一个激烈的新剧情,也搬出了三个熟悉而经典的社会学理现象。

之前参与过剧本工作,这次我尝试用编剧的思路,结合《隧道》剧情,还原下影片里的矛盾原点。

►第一个问题:薛定谔的猫

这大概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只猫了,加菲别不服。

「薛定谔的猫」原是薛定谔先森用来解释物理问题的,它却冲出科学界,成为一个社会学理论。

省略复杂的过程,归结成最小白的一句话:密闭的箱子里放着猫,在打开之前,你无法知道它的死活。

这只「猫」屡次出现在灾难片的剧情设计里。《隧道》后半部分,漫长的20多天后,河正宇手机没电了,与外界失联,各方将停止对对河正宇的救援,包括部分救援人员在内,都认为河正宇已经死了,所有的工作似乎都成了寻找一具「尸体」。

隧道里的人的死活,与隧道外一帮人的心思,纠结拧巴在后半程。

这份拧巴,对于影片来说,是一个个的戏剧冲突点;对于观众来说,是一份感受带入点。因为,每个人在生活里都会遇到类似的困局——在你无法判断一个事情、一个人状况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一个电视主持人说:相对于数字,我们更相信希望。这是一句令人感动的话。同样令人感动的还有救援队长吴达洙,他也没有放弃这份希望,最终找到了气息奄奄的河正宇。
 
感谢坚持的人,猫,活着。
 
吴达洙帮他传达的那句「都给我滚开,你们这些混蛋」真酷;坐在妻子车上,河正宇再次穿越隧道后的天,真美。

►第二个问题:电车难题

「电车难题」大概是严肃辩论赛中最经典的一个选题了。题面很简单: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你开着一辆刹车失灵的电车驶来,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前面有个道口,不幸的是,另外一条轨道上也绑着一个人。你要不要拉扳手?

灾难电影导演同样使用了太多次这个电车的梗,并在各自的影片里给出了他们的选择。
在《隧道》中,这个问题的出现丝毫没有遮掩——

大雪封山,隧道外的救援队长吴达洙要除雪车,但市政部门告诉他,市里已出现了50多次车祸和相关伤亡,所以除雪车都调取市里了。全部市民和一个人,哪个重要?

救援人员在工作中不幸遇难,舆论指责向着河正宇妻子扑面而来:救一个人时,牺牲了其他人,而且还有可能牺牲更多人,还要不要坚持救?

城建单位因为救援遭受重大经济损失,负责人为此慷慨陈词,上升到国家损失层面,你是决策者,怎么权衡?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隧道外的人,每个人心里都开着一辆电车,作为观众,你能看出他们将要开往哪条轨道。

正是困境中选择的不同,电影才能构建起一个回味悠长的故事,观众才能被拉进去各抒己见地火热讨论。

►第三个问题:蝴蝶效应


和「薛定谔的猫」一样,「蝴蝶效应」也属于从科学概念延伸到社会领域的概念。

这个大家应该耳熟能详了:一只亚马逊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在现实中,一个微小的行为,都可能在社会链条中层层叠加后,带来不可逆转的巨大结果,对应中国的古话「阴差阳错」,类似的事例太多了。

《隧道》的剧本在开篇就用了这个理论,如果加油站的老爷子,不给河正宇加多三倍的油,就不会有后面的小争执,用河正宇的话说「早就开出隧道了」,也就没这部电影了。

影片展开,它的针砭也集中在蝴蝶效应上:如果施工方不偷工减料、如果隧道图纸不那么马虎,隧道也不会塌方、打出的救援井也不会跑偏150米……

「蝴蝶效应」的魅力,在于事情发生后,人们可以找到N多个「如果」,但每个「如果」都是苍白无力的。

好的电影总是这样,剧情张力揪住了观感,内涵悄然滋养了思维,由此,才不枉花了2个多小时。

✎原创撰文:@韩影书 ©著作权所有

——纯属个人观感,欢迎交流,感谢轻拍。
——有兴趣的亲故,可以移步到博主的第二篇评论,更加细致点▼
《隧道》观影手册:20个实力吐槽点全解析//movie.douban.com/review/8083887/

 短评

虽然是灾难片但并不那么沉重,河正宇式幽默放在艰难的环境里显得那么有人情味。韩语中有一个词是最合适的形容,웃프다,又好笑又悲伤。可以放心的是并没有重复《恐怖直播》的独角戏,是完全不同的感觉。p.s, 其他短评里可不可以不要剧透结局啊!剧透是对观影体验的伤害难道不懂么?

4分钟前
  • 暖晴
  • 力荐

难道不能直接卫星定位手机信号吗。。。。。。

7分钟前
  • 少数豪
  • 推荐

我老婆是裴斗娜我爬都要爬出来

10分钟前
  • 镜泉
  • 力荐

只有河正宇和裴斗娜的演技可以看看了。剧情挺水的还硬拖2个小时。搞笑的是常年在韩剧里演家庭妇女的那位大妈这次来演政府首相

12分钟前
  • 水脉
  • 还行

从类型片角度,此片比同期大热的《釜山行》技巧更娴熟。

17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如果主角用note7就可以把隧道炸開了。

19分钟前
  • 久菜合子
  • 推荐

前半段精彩,后半段也不觉得刻意煽情。从分水、喝尿、吃狗粮,到后面的事故、民众选择,我觉得都是真实而残酷甚至残忍的现实。另外,虽然我也当了两年记者,还是要说一句,去你麻痹的记者,去你麻痹的长官。

20分钟前
  • 艾晨
  • 推荐

对人性、体制的批判都过于敷衍和表面了,催泪又完全不到位。

23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饿了一个多月,很好奇竟然没有把狗吃了?

27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七夕夜,我眼睁睁的看着我河大爷和一只汪分享了一大捧狗粮~

31分钟前
  • 昂提托尔夫
  • 力荐

基本属于正常发挥。好的地方是河正宇和裴斗娜之间的情感,也依赖于二人的精彩表演,另外,把媒体和政府作为主讽刺对象,还附带了关于人性,道德,社会层面的展现都不疼不痒,后面又拖沓俗套,各种bug,总体来说还是太一般...

36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河正宇被救出来后,领导也正在赶来合影,蜂拥的记者让他说一句,他凑在救援队长的耳边说了一句,队长大声转达了他的话:“都滚吧,你们这些混蛋。”戴着眼罩的河正宇朝队长竖了个大拇指。后续报道,截取这个竖大拇指:被救者感谢政府和国民。

41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两个问题:1.拖泥带水,强行嘲政府、媒体,却没有命中要害,为嘲而嘲。2.缺乏理性,抓马煽情撕逼恶性循环。再好的主题,都因此表达失效。其实完全可以拍成河正宇的独角戏,深度挖掘封闭空间和内心世界,剪得短一点。河正宇的表现仍然很出彩。

45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河正宇今年该拿奖了吧,当年恐怖直播独角戏竟然没拿影帝我特么也是醉了

48分钟前
  • 最终BOSS
  • 力荐

其他不说,河叔演技吊打隔壁孔侑

49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还行

泪点竟然是……鸡蛋……救援人员捡起掉在地上的煎蛋用雨水冲洗了就吃掉,因为那是家属的一片心意,最后果然殉职了……遗属悲愤地用鸡蛋扔家属,谁的心又能懂谁的心呢……

51分钟前
  • Mumu
  • 推荐

开场五分钟就进入正题,够爽快。前半段挺好看,隧道里面的惊险和隧道外面黑媒体黑政府的讽刺幽默结合的很好。后面就开始拖沓了,各种俗套抓马煽情。

5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河正宇困在隧道里,忽见石壁上刻着许多文字图案:“五岳剑派,无耻下流,比武不胜,暗算害人”,“范松赵鹤破恒山剑法于此”,“张乘云张乘风尽破华山剑法”……

55分钟前
  • 卢十四
  • 推荐

1.“都给我滚,你们这些混蛋”,影片河正宇之外的篇幅就基本都在阐述这句话;2.可以看出影片在尽量地节制煽情的力度和长度,这也等于让韩国导演自废武功(优势),导致影片走向拖沓平庸,看得不痛不痒还不感动。

5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哪怕全世界都放弃了,她依然相信丈夫还活着;前半部分讲搜救,后半部分讲人性。河正宇和裴斗娜演技双双在线,尤其后者戏份不多,但一个潸然泪下的独白就能戳中我。PS导演跟媒体还有朴槿惠是有多大仇,这是往死里嘲的节奏啊...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