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人间第二季

记录片大陆2020

主演:李立宏

导演:陈晓卿,李勇

 剧照

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1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2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3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4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5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6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13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14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15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16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17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18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19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6:54

详细剧情

  因为地理环境、文明历程和物产丰厚程度不尽相同,人们对食物的处理时而天差地别,时而异曲同工。不约而同的选择,造就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殊途同归。  《风味人间》第2季,共8集,从全世界的角度出发,在特色鲜明的美食之中找出千丝万缕的联系。探究相同食材的不同做法、不同食材的相同做法、不同做法的相似味道。寻找新鲜、猎奇、少为人知的食材;提供趣味和知识,不断创造意外之喜;拍摄鲜活灵动的影像、采用故事化的叙事、进行平实亲切的讲述。

 长篇影评

 1 ) 《风味人间》在拉丁美洲 ...

美洲的两大美食宝地,毫无疑问就是墨西哥和秘鲁。食物丰富多样,吃法千奇百怪,有很强的印第安文明的印记。

在美洲这片大陆上,诞生过相当多的印第安伟大文明,其中有三个影响极大,被称为“美洲三大古文明”,一个叫印加文明诞生于秘鲁。另外两个,阿兹特克和玛雅文明都繁荣于墨西哥。这两个国家的土著印第安人培育出了世界级的主粮:秘鲁的土豆和墨西哥的玉米,这两种作物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迅速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成为亿万百姓家里餐桌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味人间》第一季已经造访了秘鲁。而墨西哥这片奇幻的土地,敞开怀抱迎接华夏饕客。

墨西哥的玉米杆,三个我那么高

我是科先生,长居墨西哥城已经五年了。当年用了一年半时间背包环游美洲十六个国家,吃遍诸国,只有墨西哥和秘鲁的菜系给我深刻的印象。两国食材奇特有趣,做法多样,全国从南到北遍布地方特色菜品。不像巴西、阿根廷等国料理单一,除了烤肉还是烤肉,虽然好吃但是太单一了。

鲜嫩的仙人掌片,墨西哥常见的蔬菜

龙神柱的花,干旱区域人民的美食

玉米蘑菇Huitlacoche,故意把病害黑粉菌引种到玉米上产生的“黑暗食材”

各种干湿辣椒,辣椒原产地的墨西哥不愧为“辣椒王国”

墨西哥美食享誉世界,根植源远流长的土著文明。耳熟能详的墨西哥菜有塔可饼Taco,卷饼Burrito,法西塔Fajita等,不过墨西哥菜远远不止如此,天南地北的68个少数民族让墨西哥美食百花齐放。

玉米汤Pozole,曾经使用人肉制作,后面替换成味道类似的猪肉

绿南瓜籽鸡肉卷

精致菜肴的典范Chiles en nogada

先占坑 ~ ,我参与了《风味》第二季墨西哥的调研拍摄,会随着节目播出继续写背后详细的故事。

在墨西哥已经探索了五年,我依然还在深入挖掘。你可以在以下平台跟随我的脚步,实时了解墨西哥的文化和生活。

 2 ) 我被一部美食剧的文案打动了(更新至第五集)

前言:

太喜欢风味人间的旁白文案了,有美味,有思考,有感情,有深度。

所以做了些摘抄,以作记录~

第一集 甜蜜缥缈录

  • 在风味星球上,有一种味道,吸引人们深入险境。这种味道,穿过舌尖,给全身心传递着安全美好的信号。它藏身大千世界,也牵动滋味江湖。我们在日常点滴的欢愉中,缥缈世事的况味里,与甜一次又一次相逢。

  • 人无疑是大地的主人,却又是肠胃的奴隶。——(俄国)冈察洛夫

  • 食物无法脱离脚下的土地,那些风物、气息、过往的岁月与记忆,共同聚成一个名字,我们称之为味道。无论是中式甜点的春风化雨,还是西亚国度对甜的快意恩仇,莫不如此。

  • 甜,发端于唇齿,在口舌处搅得风生水起,却在心头落得百转千回。所有的勇气、力量、以及漫长的信约、悲喜与起落,终成万千滋味。

第二集 螃蟹横行记

  • 无畏的人随遇而安,所到之处都是故乡。——马辛杰·菲利普

  • 衣食丰足,二女识礼,这大概就是中国家庭对幸福的所有想象。

  • 对于家的记忆,被写在劳作的盐田、微凉的海风、灿烂的烟花里,也写在一道道食物当中。它像手掌纹一样被我们紧握,日月轮转,再揉眼时,风景变了,味道还在

  • 一生解甲不止,四季风韵犹存。人类在食蟹江湖行走,感念自然的慷慨,一只蟹就是一场盛宴,口中齿舌留香,眼里星辰大海。

第三集 酱料四海谈

  • 在风味的大戏里,酱,一人分饰两角,时而是食物的调味剂,时而又是食物本身,从盐的替代品,到不可替代的烹饪伴侣,可以简单直率,也可以捕捉痕迹。它里应外合,行踪不定,却经常被我们遗忘。读懂了酱,我们才能真正洞悉,人间风味的各种玄机,领略它的万千变化。

  • 世间若有十分美丽,九分在耶路撒冷,世间若有十分哀愁,九分在耶路撒冷。

  • 所有人的眼睛都是闪亮的,所有人的嘴唇都在翕动,这片命运跌宕的土地,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信仰,却在同一片天空下,共享同一种美味。

  • 深井村居民大都是潮汕人的后代,故乡赋予他们的,除了食物的基因,还有家人的温暖,宗族的凝聚,以及求索闯荡的勇气和力量。

  • 法餐在食材烹饪后入味,决定风味的就是酱汁,而中餐则是烹制中入味,酱料的味道,被激发出来作用于食物,东西方从两个不同的方向,用酱完成了风味的传递。

  • 酱的神奇之处在于,既让我们看到,不同民族对烹饪的理解,更能领略一方水土的万千风情。

  •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食物跟随人的脚步,从一个地方到底另外一个地方,有些骤然消失,有些慢慢沉淀,还有些依稀能追索到最初的模样。

  • 当我们在谈论酱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是食物智慧?调味秘笈?还是认知世界的指南?人类的八方迁徙、风味的四海流变、分与合、聚与散、载浮载沉,蜕变重生之间,成就了这一席色香味俱全的绝世美谈。

第四集 杂碎逆袭史

  • 有人寻味而来,有人知难而退。杂碎,肉食边角料,抚慰过节俭岁月,又在富足时光,成为不舍得追忆。凭借大开大合的风味,剑走偏锋的口感,从谦卑低调,一路翻滚逆袭,终于乾坤颠倒,从尘埃里开出一朵朵异香的花来。

  • 大地的山谷里,不断升起的是生活的渴望。——(德国)赫尔曼·黑塞

  • 从乡村到城市,杂碎,不仅是区分人群的暗号,更是本土食客的执着。

  • 客人的挑剔,同道的激励,加上主人的用心,原本微不足道的食物,竟赢得鼎鼎大名。

  • 经过上千年的时光,古城的容颜不曾更改,旧有的食物和生活,仿佛耳边的手鼓,脚下的砖石,在六千多条窄巷里,栩栩如生。

  • 中国人说,食在广州,不仅意味着眼花缭乱的珍馐美馔,也特指这些烟火升腾的街头小食

  • 浪花灿开,雪又还原成水,把大自然的四季轮回,化成盘中餐饭,一年一度,让人感怀。

  • 好酒需要慢慢酝酿。对待食物。也有些人愿意耐心等待。造化与成就美味的,也许就是时间。

  • 杂和碎,都是相对整体而言,但在烹饪中,却从不多余。从厨房到餐桌,它们赢得姓名,完美逆袭。归根结底,在食客心里,世界上没有一块肉,可以是一座孤岛。

第五集 鸡肉风情说

  • 原本是有翼之鸟,却被驯化成傍地而走的家禽,它跨越种族和地区,成为人类饮食中的世界语言。烹调上可繁可简,吃法上能缓能急。它被我们调教的如此妥帖,又将我们改造的如此彻底。没有哪种肉食,能像鸡这样,风情万种,南北通吃。

  • 日子越久就越旧,越旧就越舍不得丢掉。食物如同产生它的年月,往往花开有时,儿孙的迎新,老马的辞岁,中间隔着一个时代,好在新年的团聚,总能弥合一切。

  • 无肉不欢,举世皆同。大快朵颐的酣畅,激发着灵感和想象,人们因材施教,丈量食物的每一个细节,不断探索它的边界和可能。

  • 为使人生幸福,必须热爱日常琐事。——[日本] 芥川龙之介

  • 很少动物像鸡一样,与人类餐桌的关联如此紧密。它们跨越东西,辗转万里,穿越人间烟火,留下风情万千。

 3 ) 陈晓卿:疫情下的制作并不容易,让人愈发珍惜片中的拥抱

4月26日,《风味人间》第二季即将上线。似乎应该写点什么,来纪念这段忙碌又充实的日子。

一个多月前,照例通宵加班。

快凌晨的时候,茶水间突然传来大平的惊呼:“快看!下雪了”,有人开始往窗口聚拢。我边走边想,都三月了,怎么还会下雪?

天色微明,楼下薄薄一层白色。再仔细看,原来是院子里的玉兰,已经不知不觉开了

“玉兰花怎么又开了?”,大平有点不好意思,边擦眼镜边讪讪地咕哝,“喔,我们这吭哧吭哧,都一年多了。”

张平老师在山东,手里捧着山东的大煎饼

可不是嘛?时间过得真快。纪录片制作周期动辄一年,作为离法定退休年龄只有5年的人,每次看到玉兰花在眼前盛开,心中总会有一丝异样感觉掠过。

去年元旦假期结束,《风味人间2》开始建组,满世界寻找导演,最后到岗的有和我曾经一起工作过的,也有第一次合作的。

大家和从前一样,培训、看书、找题、写大纲、实地调研,一个小制作公司,能够这样,把之前天各一方的人聚合起来,按照统一的模式推进流程,我还是挺有信心的。

大平是这个节目的制片人之一。在《风味人间》第一季,她是分集导演,相信不少人,对她镜头下的牧民转场故事和镖旗鱼瞬间还有深刻的印象。

不过第一季结束时大家打趣说,她的节目质量和儿子的学习成绩刚好成反比——常年出差的大平,儿子虎仔正上小学三年级,我亲眼见过这位小朋友,在剪辑台旁边上网课补习。

这一季让大平做制片人,出发点是希望她坐镇北京掌控全局,也能抽出更多时间陪陪儿子。不过,后来她出差的频率并没有明显减少。所以直到今天,每次见到她,最好奇的是虎仔成绩到底怎样了?但我真不好意思问。

张平导演在东北出差

今年,是李勇收获的一年。春节期间,勇哥担任总导演的自然类纪录片《蔚蓝之境》,历时五年半制作,终于在央视播出,并且收获好评多多。之前,他曾经和我合作过,《风味人间》第二季,我希望勇哥能够把更多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勇哥在安徽

勇哥热爱自己的职业,喜欢阅读,是个闷骚的文艺青年。担任总导演后,从节目分集方案起草、前期拍摄,到解说词撰写,甚至后期调色,勇哥都亲力亲为。

因为出生在齐鲁姜葱大地,勇哥知书达理、以德服人,特别稳当。比如,第二季原本计划和第一季一样,七集内容,加一集花絮。勇哥心里不踏实,主张单做出一集用来“备份”,多稳当啊?结果拍着拍着就变成了八集,累死个谁。

我说这些,是想表达,相比第一季,我在精力付出上轻松了很多,这是因为大平和勇哥帮我分担了许多工作。看到年轻人快速成长,独当一面,这是比平稳完成节目,更值得喜悦和欣慰的。

当然,过去的十六个月,我们还是经历了不少波折。

陈晓卿在现场执导拍摄

这次的播出日期,4月26日,对于团队来说确实是个有意义的日子。

三年前的今天,稻来纪录片实验室成立。一群人聚合在这个工作室,尝试在商业纪录片领域做点事情。理想总是丰满的,但现实多少有些骨感。

正式开始做美食纪录片,到现在已经快十年了。它源于我的爱好,但在创作的过程当中,每一次都会同样经历煎熬。

商业纪录片的市场化特质,让我们必须在一定模式框架下运行,但创业容易,守业难,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看似重复的套路里,每次都能给观众带来新的惊喜。

很多人表示,第一集里的采蜜的艰险程度,会让他们想到第一季里的镖旗鱼

有次和作曲阿鲲聊天,希望他对某段音乐既保留一些原有的符号特征,又能让人耳目一新。阿鲲搓着手说:“这几乎不可能,从0到1叫耳目一新,这是质变;从1到2,这叫量变。” 我们实际上从第一季到第二季,就是个量变的过程。

但人总是这么复杂,既要求稳,又要求变。既不想失去原来的观众,又想通过变化吸引更多的人群。

工作室诞生于互联网时代,而我们这些核心主创又都是从传统媒体过来的。在拥抱新事物的过程当中,总伴随着无数纠结。

无数次徘徊在传统纪录片,与所谓网生纪录片,以及现在的短视频之间。有时很想迎合现在年轻观众的胃口,但反复试验,仍很难跨出那一大步。如同一个从事京剧表演三四十年的人,突然去改唱嘻哈,不是技术问题,是自信的问题。

和从前不同的是,我们现在唯一要负责任的是观众。我们非常清楚,一个小制作机构,一旦没有了观众,就没有了价值。

我们的长项是专业制作,希望能够把最诱人的美食加上精彩的故事,传递给观众。所以,在新的一期节目里,我们在制作手段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但我觉得这不值一提。

我更在意的是不变的部分——对专业主义精神的仰视。

在选材上,寻找到八个有趣的切口,可能就和我之前做过的任何一部美食纪录片不同的地方。最开始还有些担心素材不够,最后我们发现用50分钟的篇幅,讲完一种食物,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任务。其中最大的原因,还是人类的差异太大。

本季风味人间的八集片名

比如日本人吃螃蟹,要把螃蟹处理的精致到变态;而美国人吃螃蟹,则是只取其中几块肉,剩下的都不要,其中就包括中国人最不能忍的膏和黄,多可惜啊。

再比如,同样是蛋与肉泥的结合,英国人用肉裹上蛋油炸,滋味不错;而在武夷山区,家庭主妇能小心翼翼同时快速地把肉放到蛋黄的内部,这是多么有趣的南辕北辙。

它不仅代表着人们的食物智慧,也暗含着他们各自的生活哲理,对人生,对天地认知的不同。

该说说这一季的内容了。

和以往不同,这次的八集,聚焦了八种(类)食物。我们希望观众看到,在这个星球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对同一种食物,会有什么样的态度;他们处理食物的方法,享用食物的方式,分别与他们的生活有着什么样的关联?

最初,这一季《风味人间》有另一个名字,《撞食记》。这个精灵古怪的名字,来自我们的总顾问沈宏非,取意源自撞色或撞衫,有一种不失尴尬的会心—— 正如人们面对美食的时候,既有相互瞧不上的智慧,也有心有灵犀的不谋而合和异曲同工。

同样都有着千层,巴克拉瓦和扬州千层糕,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现实生活里,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人们为了口味差异发生的争执,有着各式各样的鄙视链。

诸如豆花的甜党与咸党之争,粽子里该不该放肉的讨论…… 我是一个口味边界非常模糊的人,在味道这件事上,个人的态度非常明朗:一旦有谁觉得自己掌握了风味的唯一标准答案,只能说明这个人见识太少,并不了解世界的复杂和丰富性。

食物是平等的。对待食物点不同态度,不仅有社会学、人类学的意义,仅从风味的角度理解,见识、理解和懂得欣赏一种陌生的食物,都像发现了一个新的星系。

因为社会的进步,所有人都有了在公共空间表达意见的权利。互联网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差异。

但我个人总觉得,我们共同在这个世界生存,更多的时候是求同存异,寻找的是共识。在参差多态的生活方式中,寻找人类对美食殊途同归的热爱,依旧是我们纪录片的主题。

从做纪录片到做美食纪录片,很多朋友都认为我把职业和兴趣爱好结合的完美无缺。

其实任何一件事情,只有你深入进去,才知道自己有多无知。我在任何场合中,都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美食家,而是定位为一个对美食充满兴趣的人。对于我们的创作集体,我也是这样要求的,要做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要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有意思的是,在生活里,经常有人找我请教有关美食的问题,无论我怎么解释,他们都觉得我谦虚的有些矫揉造作。

但我总会不厌其烦解释,美食和餐饮完全是两个行业,对后者,我真的是一个白痴。我不过是阴差阳错选择了纪录片作为自己的职业,并且误打误撞地凭借美食纪录片为人所知。

我们有幸生在今天这个飞速变幻的时代。几乎过不了多长时间,总有新的“蓝海”或者“红海”出现。

众所周知,从十多年前开始,国家对纪录片产业多有扶持。与此同时,物质生产的极大丰富,也促成了美食产业不断攀升。有句话说,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而美食纪录片,恰好处于两个风口之上,它得飞多高啊?

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制作了8部纪录片,尝试了各种不同的纪录片风格

所以我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定位,从不敢自作高深。更不会因为能扇动耳朵,就以为自己真的会飞翔。

尤其是做美食纪录片,长时间的类似节目频繁出现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平台上,观众确有需求,但长期疲劳轰炸,也造成了收视的透支。尤其是国内外同行不断创新的角度,和不断精进的手段,无形中给我们巨大的压力。再加上目前国内纪录片观众的成熟度也是史上前所未有的,我们只能抱着一颗虔诚和敬畏的心,勉力为之,不敢有丝毫大意。

当然,回顾一年多的创作历程,最大的困难,出现在节目即将拍摄收尾的时候,一场疫情席卷了世界

二月底,有天在吃饭的钟点,我开车路过帝都曾经热闹非凡的CBD,目所能及的,是一个又一个黑洞一般的餐厅。我们见证的这段历史,世界似乎是凝固了的。疫情对美食行业的打击巨大,同时也波及到了我们的节目。

我们的制作流程是,先做田野调查、拍摄故事,局部的美食呈现,都需要后期在餐厅仔细拍摄,才能获得最佳的视觉效果。

第一集《甜蜜缥缈录》的拍摄幕后

但当我们进入这个流程的前夕,已经无法出差,甚至在北京也找不到一家可以拍摄的餐厅。好在过去积攒了一些做餐饮的朋友,让人感动的是,这些朋友为我们的拍摄单独选购食材,单独约厨师。拍摄时,只有开机的刹那厨师才摘下口罩……

团队也受到了影响。春节后,因为不能聚集,所有的剪辑会议都是在线上开的,沟通成本无限加大。每次去卫生间都能看到自己兔子一样的双眼,那是一天到晚盯着屏幕的结果。

疫情后期的公司开会

制作周期几近失控,北京宣布部分复工的第一天,东郊的一个文创园里,最早走进去的,就是与我一样年过半百的金牌解说李立宏,还有我们的音响总监凌青。

确实太难了。

不过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所有的参与者,都表现出了非常高的职业素养,成员尽管各自隔离,但团队始终未散。一些家在外地的导演,甚至制作完成之前,一直没有回到家人身边。

让人温暖的还不止于此,工作室总是能够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投喂,从年糕到青团,从春茶到刀鱼馄饨……那么多朋友让蜗居机房的我们,感受到了美味和季节的流转。

陈晓卿的微博上,时不时的会有馋人的美食

我们的工作室,紧邻着一个住宅区的大门。过往人群的喧闹,变成了今天人烟稀疏。空荡荡的大门口,偶尔有行色匆匆的人带着口罩经过,喇叭里无限次重复着“请出示出入证请出示出入证…… ”

而我们的屏幕上,却是另一番风景:温和的微笑,紧握的双手,深情的拥抱,亲密的接吻以及家庭的欢宴……看着节目,再看看窗外。有一刻我会想,节目里的生活,才是生活应有的模样,希望疫情早一天过去吧,让我们的世界重新充满美味和欢乐。

如果节目播出时,有谁在这部纪录片里,不仅看到美味,而且看到了人类曾经的美好,并由此更加珍惜今天。这样的观众,一定是《风味》真正的知音。

 4 ) 全程舔屏,开播就飙到9.4分,全中国最懂吃的那个男人又来了

在吃喝玩乐这四件人生大事上,“吃”排第一想必有它的道理。大家对吃的热情从每年层出不穷的美食纪录片就可以看出,就算不能亲自尝遍天下美食,能“一饱眼福“也是一件美事。

而在美食纪录片界,有一个让吃货们“闻风丧胆”的名字——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前两季的导演,一个被誉为“全中国最懂吃的男人”,由他执导的美食纪录片,分分钟让人馋得口水直流,有着催胖的神奇魔力。

火爆全网的《舌尖上的中国》之后,2018年他执导的《风味人间》一经播出,也是大获好评,豆瓣上近10万人打出了9.1的高分。

小巴这次要说的这部下饭神片,正是《风味人间》第二季,刚开播评分就直接飙到了9.4,评论区更是馋哭一片,这届吃货,也太不争气了吧。

《风味人间》 第二季

本文有剧透。

1

既然追求刺激,那就贯彻到底。

《风味人间》第二季首集就将镜头对准了发胖的“万恶之源”——糖,还取了一个相当甜腻的名字:《甜蜜缥缈录》。

不过获得这一口甜蜜的过程,却是异常艰辛。生活在尼泊尔的原始部族昌泰尔族以猎蜜为生,但他们要获取的这种甜蜜食材,位于喜马拉雅山的悬崖之上。

采用最原始的方式,借助绳索,爬到百米高的悬崖之上,冒着生命危险采取蜂蜜的过程相当惊险。

他们用烟雾对付这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蜜蜂,同时又要确保火苗不能烧到绳索。爬到蜂巢附近后,只能用同伴递上来的细竹竿插进石缝,拉着竹竿慢慢靠近崖壁,接近蜂巢。

而采蜂蜜时,只能靠左脚脚尖站立,右脚抬起来支撑刀具,这样高难度的动作也显示了这项工作的风险,每年都有人为此丧命。

为了一口醇厚的蜂蜜,必须要冒生命危险。

作为世界上获取难度最高的蜂蜜,其味道的甜香醇厚也可想而知。淡黄色的蜂蜜带着晶莹透亮的光泽,只将一勺蜂蜜淋在面包上,普通的面包便成了人间美味。

延续第一季宏大的视野,第二季同样将镜头对准了世界各地的美食,探究散落在各民族食物中的甜蜜滋味。

有的民族为了甜蜜食材上到百米悬崖之上,而有的民族为了一口甜蜜下到深海之中。

马来西亚的巴瑶族是世界上最后一支海洋民族,族民们从小就习得一身水下本领,能够不戴任何设备在水下行走五分钟。

生活在海上,他们所吃的食物都来自海洋,带有甜味的海胆饭细腻可口,海胆黄质地细密,口味醇香,又带着丝丝甜味,是甜食界的低调选手。

昌泰尔族和巴瑶族的甜食是食材难取,而有的甜食却是制作困难。土耳其的巴克拉瓦需要将面皮擀出0.1毫米,香港的地炉烧猪需要作坊里温度达到300度,扬州的翡翠烧卖和千层油糕更是需要师傅深厚的功力……

各式各样的甜品将糖隐匿其中,糖无处寻找,而甜却无处不在。

2

作为豆瓣9.4分的神级美食纪录片,在拍美食这方面,《风味人间》第二季可谓是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味蕾,精致的摄影,清新的色调,每一帧都让人直流口水。

美食,讲究色、香、味、俱全,影片中就通过画面和配音将食物的三种元素表现到极致,唤醒观众的味觉和嗅觉,让人仿佛隔着屏幕也能闻到扑鼻的香味,尝到食物的鲜甜。

大光圈特写镜头最能体现食物的光泽和质感。土耳其的巴克拉瓦需要先将甜点焙烤起酥,然后浇上特质的糖浆。

糖浆浇到甜点上的一瞬间,油脂在高温下冒出细密的气泡,酥皮顿时泛起油亮的光泽,整个甜点在锅中上下起伏,发出“滋滋”的声音。

仅这一个镜头,就已经能让人想象到巴克拉瓦入口时的酥软,油脂和糖浆在齿颊间流动时满口生香的幸福感。

扬州的翡翠烧卖,出笼时屏幕上升起了热气腾腾的雾气,淡绿色的翡翠烧卖若隐若现。

等到镜头拉近,晶莹剔透的外皮之下,绿色的馅儿饱满多汁,整个烧卖真的如翡翠一样温润,其香甜的口感便也可想而知了。

当特写的镜头不能满足对食物的细致呈现时,影片更是采用了显微镜头,将食物的纹理都细细剖给观众看。

糖融化后如水流一般形成拔丝,在黑丝的背景下,璀璨透亮的拔丝散发着夺目的光泽,延绵的丝状糖浆不断盘旋,像艺术画一样极具美感。

画面将食物的色泽 ,质感表现到极致,而声音则进一步唤醒观众的味觉体验,瞬间让人饥肠辘辘。

糖浆在锅中翻滚,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让人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烧猪在炉中炙烤时,外皮慢慢变为焦糖色,油脂逐渐溢出,伴随着“滋滋”的声响,让人恨不得一口咬下,让酥脆的外皮在口中舞蹈。

视觉上受到冲击,耳朵也要进行一番洗礼,这么馋人的美食纪录片,谁顶得住啊!

3

《风味人间》是一部美食纪录片,但却不止纪录美食。影片故事化的叙述勾勒出一个个美食背后鲜活的人,让每一种食物都被赋予了灵魂,挑逗味蕾的同时,更触动了情感。

尼泊尔的昌泰尔族之所以冒着生命危险去崖壁上采蜜,不是因为嘴馋,而是因为这是他们赖以生活的生计。

连日的阴雨让他们焦头烂额,担心错过了采蜜时间,而成功采蜜归来后,他们直接拿起蜂蜜,塞进嘴中,露出满意的笑容,这笑容不仅是因为尝到了蜂蜜之甜,更是生计之甜。

萨哈特梦想成为一名做巴克拉瓦的甜点师,在擀了七年的面皮后,他终于有机会能够去学习做巴克拉瓦的核心技术——熬制糖浆。

得知这个消息后,他迫不及待地回乡,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父母,这时我们才知道,原来成就一个巴克拉瓦甜品师,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满脸面粉的萨哈特对着镜头露出幸福的笑容,因为他尝到了梦想的甜。

新哥的作坊是香港最后一家地炉烧猪作坊,每日在高温下工作,汗水在他黝黑的皮肤上肆意流淌,尽管艰辛,但他必须坚持,因为要养家糊口。

他满怀希望的去接刚拿到高考成绩的女儿,却发现女儿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虽然心情低落却始终没有责怪女儿。工友问起女儿的成绩时,他也只是尴尬沉默。

这个炎热的夏天,新哥一家似乎没有什么甜的事。但中国人总能从苦中找到甜的线索,比如苦瓜排骨汤,当苦在口中散开,慢慢就有回甘浮现了。

一碗苦瓜排骨汤,不仅消解了炎热,更消解了生活的不如意,于是新哥轻松地笑了。

不论是昌泰尔族的生计之甜,萨哈特的梦想之甜,还是新哥的苦后回甘,影片都让观众看到了美食背后这些平凡却又努力生活的普通人,即使国家不同,民族各异,人们都同样热爱生活,为生活所做出的努力都散发着同样的光。

由食物的内涵升华到生活的意义,以美食为载体,展世间百态。这就不只是品美食,更是品人间风味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5 ) 食物带来的幸福感,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

2020年的开端,着实有些凄惨。新冠肺炎蔓延全球,各行各业被迫停摆。人们戴上口罩,减少出行。

前些天全球巨星的慈善演唱会,也呼吁大家待在家里——Together At Home。

这种情形下,出去下个馆子受到了诸多限制,短期内也无法去旅行。好在影像可以带我们走得更远。云逛故宫、云赏樱、云看演唱会之后,《风味人间》第二季开播了,带我们到地球的另一端“云逛吃”,开启一段人文与美食的盛宴。

美食纪录片从来都不缺观众。微距的特写放大了食物原本的色彩,升格镜头又还原了原材料在烹饪过程中的变化。所谓的深夜禁片,真是每次都看得我口水直流。

《风味人间》的几位“大厨”,也保证了这道“菜品”的完美呈现。陈晓卿总导演、李立宏配音解说、阿琨配乐,这个铁三角组合拍摄的《风味人间》第一季,在豆瓣拿下了9.1的高分。这回原班人马重聚,第二季也自然配得上期待。听到李立宏老师熟悉的声音,就知道,还是那个味儿。

这一季的第1集,叫“甜蜜缥缈录”,像是给这有点苦涩的2020年的一位调和剂。

高甜预警!以下内容糖分超标。

甜味促使多巴胺分泌,会给人带来幸福愉悦的感觉。世界各地的人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这种温暖的味道。

喜马拉雅山下的尼泊尔昌泰尔族,为了采集崖蜜,要面对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蜜蜂。用最原始的藤梯爬上几百米的悬崖,单靠一只脚站立,另一只脚操作割下蜂巢。这一系列超高难度的操作的猎蜜,甚至可能让人付出生命;

马来西亚世界上最后一支海洋民族,巴瑶族的人们,面对蜇人的水母,也要潜入海底找寻最鲜美的海胆

甜的食物来之不易,自然馈赠的甜食带来的快乐,也写在了人们的脸上。

偏远地区的部族还在用原生态的方式获取食材,而城市人的餐桌上,甜味也通过不同的方式融入菜品。

国人饮食文化中,南北方的口味差异,经常引起针对某一食物的甜咸之争。甜粽还是咸粽?豆腐脑应该是加糖还是加卤?处在中间地区的扬州,便将两种口味混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美食。

翡翠烧麦,薄薄的面皮里透出青菜的绿色,馅料是甜和咸的完美调和。青菜挤出水分,撒上白糖,再加入盐、猪油扮成馅儿,顶上撒火腿沫,精致诱人。

另一道扬州名吃,看起来并不出众,却只有经验老道的师傅才做得出来。充分发酵揉制的面团,内里包裹白糖和猪板油丁,蒸出的油糕足足有64层!

甜味与不同食材的融合,在中国各地的菜系里,也形成新的滋味。

川菜辣,其实也嗜甜。常见于餐桌的鱼香肉丝、宫保鸡丁,都是甜味与辣的交融形成的鱼香口、荔枝口。

甜是菜品中的调味剂,而甜品则是把这种味道发挥到极致的体现。伊斯坦布尔以甜点闻名于世,巴克拉瓦则是这城市中甜点上的明珠。

这道世界闻名的甜点制作难度之高,入门的头七年,可能你都只能擀面皮。要把面皮擀成0.1毫米的厚度,吹弹可破。还要通过对温度、酸度、水和时间精准把握,熬制糖浆。

漫长和学习过程和精细的烹饪过程,最终成就了独一无二的巴克拉瓦。

中国人常说“苦尽甘来”,于食物是一种新的味觉体验,于生活又是一种的乐观的生活态度。

采集食材的艰辛,烹饪菜品的辛苦,甜品学徒的漫漫修行路,哪样不是先苦后甜呢。无论在哪个国家地区,什么样的肤色语言,收获甜味带来的幸福感,人们对美食和幸福的向往都是相同的。

第1集的故事带我们尝遍了世界的甜,第2集“螃蟹横行记”则将最肥美的应季食材送到了面前。

橘色的螃蟹,金黄色的蟹膏,光是这一帧帧画面,就把我馋的不行。

感谢世界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将这位美食带上人们的餐桌,也谢谢这期节目,拓宽了吃货如我的螃蟹食谱。

中国人的吃蟹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而国人最耳熟能详的品种则是大闸蟹——清蒸大闸蟹、蟹粉小笼包、螃蟹炒年糕,这些常见于菜谱的菜品,都是螃蟹这种水中至鲜食材的精彩演绎。

吃蟹讲究时机。

远在北极圈内的挪威,人们在极夜的季节里,冒着风雨出海捕蟹,海水温度、洋流走向,都影响着捕蟹的收成。

意大利人威尼斯,人们找到刚颓壳的螃蟹,抓住蟹壳变硬前的几小时,牛奶浸泡,裹面粉炸制,做成外焦里嫩的炸软壳蟹。

广东台州,躲过了暴雨和飓风的青蟹,一千只里能产出四五只极为珍贵的黄油蟹。蟹肉与黄油融为一体的螃蟹,蟹壳到蟹脚,一口都不能错过。

面对螃蟹这种对节气要求极高的食材,世界各地的厨师们,也将螃蟹烹饪成各种极具地方特色的菜品。

美国人豪放直率,将整块蓝蟹的肉取出,与面包糠、欧芹、蛋黄酱混合,烤制成肉感十足的蟹肉球,四个就有一公斤那么重。

日本人追求极致,将螃蟹重新拆解,从壳中剔出,蟹柳、蟹黄、蟹籽再配上调味料,呈现一道极为精致的生食料理。

中国人则最重视家庭,最好的食材总要与家人一同分享。

花岙盐场的老夫妇,一辈子在盐场辛劳,即便儿女都搬走了,他们也守着这里。用海岛上收获的海盐、螃蟹腌制一道炝蟹。

春节家人团聚,一起备菜、聊天,老人为儿孙准备的炝蟹,成为春节晚餐上的重头戏。

螃蟹横行于世界,这小小的螃蟹,串联起世界各地的人们吃螃蟹的故事。无论是养蟹人、专做螃蟹的厨师,都因为这道食材在自己的土地上落地、生根,而螃蟹衍生出的菜品与故事,也成为他们与家人共同的成长记忆。

这一季的《风味人间》延续了第一季的内核,带我们去到世界上更远的地方,探寻食物的来源和演变。上一季以自然界的变化为切入点探寻美食,这一季就将目光聚集到更具体的食材之上。这两集之后,这一季还会看到酱料、鸡肉、根茎等等食材在世界各地的美食故事。

《风味人间》的可贵,不光在于带领我们品味世界各地的饮食,更在于食物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放大了食物带来的幸福感。自然的馈赠在人们的智慧作用下,演变成不同的菜品与文化,才是最精彩的风味。

 6 ) 我一定要吃糖,为着孤独的缘故。

昨晚我原本打算好好工作,一不小心就看起了电视,没办法,陈晓卿导演团队作品《风味人间》四个字一出现,就有着让人不由自主点开视频的魔力。

这世界上能让人为之哭为之笑为之魂牵梦绕的存在并不多,食物无疑是其中一种,想来我也无须为这种毫无自制力的表现感到惭愧(真真是厚颜无耻)。

《风味人间》动图,来自网络。我就是被它勾引了的。

《风味人间》第二季第1集是关于“甜”,我被片中丝丝缕缕的糖勾引得无处躲藏,恨不得把那些好吃的瞬间一段一段贴进来给你们看——相信有许多公众号推送真的会这么干——忍了再忍,决定克制。

陈丹青老师说过, “你看一幅画,最要紧的是惊喜。”在这件事上,我觉得食物和画并没什么本质区别,味觉的“遇见”里最要紧的就是惊喜,哪怕是通过视觉去想象感受的味觉也是一样。 你们值得带着惊喜去遇见。

以下,非常克制的轻微剧透。

《风味人间》海报,来自网络。

尼泊尔,喜马拉雅山,蜂蜜猎人的故事。粘稠的蜂巢,入口前眼中的光与不舍,入口后自然而然的幸福感,短短几个瞬间就让我从“随便看几眼有空再看”成了“算了今天晚上就看电视吧”。 就好像糖份是一种源自本能的致命吸引。

谁说不是呢。哪怕再呼吁控制糖分保持体型,哪怕再说糖份是好皮肤的敌人要抗糖抗衰老,人类嗜糖的本能根本无法控制。

《风味人间》土耳其 Baklava(巴克拉瓦,果仁蜜饼)动图,来自网络。

《风味人间》这集给了土耳其很大篇幅,几十层薄如羽翼的面皮,果仁、奶酪还有糖浆,甜份被油脂唤醒。 那一定是一种极为锋利的甜。

旁白引用了帕慕克的话,“让一千万人聚集在伊斯坦布尔的,是生计、利益和账单,但支撑茫茫人海的只有一样东西……”在这里让人不由自主联想到的无疑是甜,而帕慕克在《我头脑中的怪东西》的原文中,说的实际上是“爱”。

土耳其 Baklava,photo by 2Lunatics

甜等于爱,这件事真是毫无违和感。

大家都会说“给你一点甜”,糖份某种程度上本就是幸福感的代名词。我们会想要和喜欢的人一起吃冰淇淋,会送喜欢的人巧克力,除了“甜”,实在找不出更合适的味觉体验来表述情意绵绵。 著名翻译家(兼情话大师)朱生豪写了约60万字的情书,我觉得其中两句最动人,一句是“醒来觉得甚是爱你”,另一句是“我一定要吃糖,为着寂寞的缘故。”

我一定要吃糖。

土耳其 Baklava,photo by 2Lunatics

看到《风味人间》里的土耳其,忽然想起现在已经是4月底了,按照原来的旅行计划,我此刻应该正在伊斯坦布尔。

按照原计划,我今天大概会沿着博斯普鲁斯海岸行走,也或许会去逛逛城市的后街与大巴扎,感受大海的自由和作家笔下那早已消失一去不返,充满帝国斜阳的忧伤。 当然最重要的,我今天一定在伊斯坦布尔撸猫。 可现在,因为疫情,旅行自然是取消了,阿联酋航空连机票钱都没退给我。想到这一点,悲从中来。

此刻真的很需要吃点甜了。

photo by 2Lunatics

叫嚣了好几次要吃糖,可我对糖份的感情其实很微妙。

有朋友点甜品时会自动帮我过滤掉糖份最高的那些,斩钉截铁的说我“你又不爱甜”。有朋友与我约饭知道吃完咸的一定要吃点甜的,实在没有,随手买根冰淇淋买杯奶茶哪怕买罐可乐也是好的。

他们都是对的。

我算不上嗜甜,会在那些锋利的甜度面前退步,可也离不开甜,比如疫情期间隔离多日食物匮乏,我最想念的是草莓奶油蛋糕丝丝绵密的甜,还有巧克力带着酸度骨架的隐晦暧昧的甜。

photo by 沉浮

也有朋友说,我觉得你只是间歇性低血糖。

这真是一针见血道出了我们与糖份关系的本质。 我一定要吃糖,是为着寂寞的缘故,为着忧伤的缘故,为着疲倦的缘故,为着……一切需要安慰需要喜悦需要温暖需要力量的缘故。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对旅行中的甜印象最为深刻,为着旅行其实孤独的缘故。

photo by 2Lunatics

比如我现在一闭上眼,回忆起来的味道是罗马 ILGelato,当家口味黄桃冰淇淋,浓郁的桃子香气和绵密的奶香,丝丝入扣。我曾经连续两天只吃它当晚饭,兴高采烈地发照片给朋友看,被吐槽说:“早上几碟子肉晚上一大桶冰淇淋,非常棒。”

还有东京石川主厨最后那道甜品,用麝香葡萄、巨蜂葡萄和梨,配上甜甜冰冰的朗姆酒啫喱和雪利酒慕斯,酸的葡萄和甜的酒冲撞出重音。我迷恋它到自己也复刻过类似款,换了水果的品种,用覆盆子桑葚和百香果,配朗姆酒,用寒天做成了啫喱,也很好吃。

回忆至此,旅行欲望简直喷涌而出,我觉得我不能再继续了,不然今天只能疯狂吃甜了。

最后,再说一次,你们记得去看《风味人间》啦。

后记,一个关于甜的小故事

photo by 沉浮

上个月某天,我叫外卖买了一个蛋糕🍰

闪送小哥半路打电话说,他不小心把蛋糕摔坏了,要赔我钱。我说没关系,蛋糕也不便宜,反正我自己吃,摔难看了不要紧的,不需要赔钱,照样送来就好了。

过了一会儿,接到蛋糕店电话,说知道我蛋糕摔坏了,他们刚刚又给我补发了一个。于是,我拥有了两个好吃的蛋糕,真叫人高兴。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旅人說

公众号ID:travelwonderland

 短评

陈晓卿做的所有美食类纪录片中文案最差的一部,镜语和人物主体及食物的融合再细腻,文案不能唤醒感官,旁白仿佛三流高考作文,放任辞藻砌出高墙,观众肚里的馋虫也就叫不出声了。隔靴搔痒的勾人之处在于痒处确知,需恃机而挠,美食类纪录片的文案恰好就需起到制造痒处的作用。至于不知老蔡老沈又或者某位路人甲,这回做作摆出学究气的假斯文,却灭了美食的鲜活气,真没意思极了。

8分钟前
  • Δεερ
  • 较差

陈晓卿坐镇果然不同凡响。《风味人间 第二季》的立意,已经开始寻找五味的起源了。以动作片的思路拍美食片,看得非常过瘾。个中高手,都是江湖中人。

13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甜蜜缥缈录,螃蟹横行记,酱料四海谈,杂碎逆袭记,颗粒苍穹传,鸡肉风味说,根茎春秋志,香肠万象集!《风味人间2》的8大主题都深得我心!本美食爱好者一定能坚持到最后一期!

16分钟前
  • 七姐Claudia
  • 力荐

陈晓卿料到第一集就讲甜食,咸党肯定会喊腻。竟然搬出苦瓜压轴,实在是高!话说开拍前我还投过简历,石沉大海(是我不配

17分钟前
  • Crassula
  • 力荐

这个真的不能饿的时候看,会想撞墙的!大晚上的不能看啊,那些个显微摄影的镜头简直就是折磨死个人啊!

21分钟前
  • momo
  • 力荐

三更半夜不要看,不然越看越饿,看完又自己弄了点夜宵,真的很耽误我减肥。

26分钟前
  • WIKI魏
  • 力荐

严重审美疲劳了吧,解说词尤其疲劳,该换个风格了。

28分钟前
  • 流马
  • 还行

来了!最懂吃的人,他又出手了!

30分钟前
  • 小艮
  • 力荐

《风味人间》第二集讲螃蟹,食物的故事又回到《舌尖上的中国》的套路上:挪威的渔民下了好几次网都只蟹未收,忧心忡忡去更远的地方捕蟹;马里兰的徒弟做出来的蟹肉太老了,过不了师傅的关;韩国的老妈带着女儿做酱蟹要传承这个300年的手艺;宁波的母亲过年用海盐腌蟹等儿女回乡;还有佤族的父亲带着三四岁的儿子去山涧里摸蟹。每个食事的最后都是上全家福对着镜头说我的菜棒棒哒。文怕重复,陈晓卿你却重复了三遍了,你看看人家《人生一串》和《水果传》啊

35分钟前
  • 午餐·暖照
  • 还行

陈晓卿出品,必属佳品。每次只有吃饭的时候才敢看一集,但看着看着总会觉得手里的炸鸡、烤串、冒菜、炒米线顿时就不香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甜蜜缥缈录、酱料四海谈、颗粒苍穹传、根茎春秋志,每一集的名字都起得很有意境,和每一道菜肴都衬得相得益彰。真正的把美食纪录片拍成了一件艺术品,看人间烟火、看万物蓬勃、看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了。风味选得好、菜做得也棒、文案写得也很传神,第7集《香肠万象集》里有一段是这样讲的:「大抵好吃的东西都有个季节,适时按节的享受一番,人们匆匆小聚、再会。」也有另一段这样讲的:「古老的地方总是时光交错,而人们在其中的某一点上开始新的一页。」

38分钟前
  • 曼靑
  • 力荐

光看小哥哥我就血糖飙升了!

43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晚上一个人看得饿到落泪。感觉没吃过这些东西这辈子白活了。

47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其实很多苦的食物里也会有甜味,苦瓜就是一种。广东人喜欢把苦瓜叫做凉瓜,炎炎夏日来一碗凉瓜排骨汤,口舌生津,清热消暑。

51分钟前
  • 若初
  • 力荐

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跟我一样不折不扣的吃货,而且酷爱甜食哈哈哈,这一期节目简直深得我心,那些神仙甜食,再配上美妙的背景音乐,太吸引人了。

54分钟前
  • Hangain
  • 力荐

吃是人生一大快事。坐标北方,婆家江苏,看这个纪录片有种嫁对人了的感觉,, 哈哈哈哈哈哈 (旅游一定要去广东、土耳其!)

57分钟前
  • 小白新之助
  • 力荐

看到土耳其的果仁蜜饼,立刻激动起来。前年去到土耳其,最让我念念不忘的就是这道甜点,酥香胜过千层拿破仑!!

58分钟前
  • 灼灼裴质
  • 力荐

人间有味是清欢。作为一部下饭纪录片它可太厉害了,看它能多吃两碗饭。肉片在筷尖颤动的质感,仿佛能感受到它在口腔内融化,印象里千颂伊爱吃的酱油螃蟹,蟹黄、酱油拌上米饭……我的妈呀谁还要减肥啊!过足了口腹之欲再说吧!

60分钟前
  • Odair
  • 力荐

延续了第一季在美食之上的文化和暖意。各地采风是基本操作,微观和慢镜是对食物的基本尊重,神仙级的文案,加之如此纯正的旁白,顺带就蹿出了听者的口水。人是大地的主人,又是肠胃的奴隶,更是深夜的毒者。9

1小时前
  • 巴喆
  • 力荐

“熟悉的味道”:不管相隔千万里,食物能体现人类作为共同体的默契。画面里有风味,音乐里有人间。

1小时前
  • [未注销]
  • 力荐

第一集就这么胖么!今日糖分收入过量,我的教练在提刀来的路上。

1小时前
  • picnic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