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岛屿读书

记录片大陆2022

主演:余华,苏童,西川,房琪,程永新,叶兆言,祝勇,欧阳江河,黄蓓佳,肖全

导演:内详

 剧照

我在岛屿读书 剧照 NO.1我在岛屿读书 剧照 NO.2我在岛屿读书 剧照 NO.3我在岛屿读书 剧照 NO.4我在岛屿读书 剧照 NO.5我在岛屿读书 剧照 NO.6我在岛屿读书 剧照 NO.13我在岛屿读书 剧照 NO.14我在岛屿读书 剧照 NO.15我在岛屿读书 剧照 NO.16我在岛屿读书 剧照 NO.17我在岛屿读书 剧照 NO.18我在岛屿读书 剧照 NO.19我在岛屿读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6:54

详细剧情

  该节目是一档外景纪实类读书节目,邀请写书人、出书人、爱书人作为主要嘉宾,共同前往一座远离喧嚣的岛屿。在这里,他们生活、相处、读书、写作,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和意义。节目用有意思、接地气的内容,将好的书目、好的阅读方式以及嘉宾关于读书写作有意义的思考呈现给观众和用户,拉近普通人与“阅读”的距离。

 长篇影评

 1 ) 是一部泡一杯咖啡静坐下来观看的综艺

“与一本书相遇需要时间”

“读书还是要多读经典”

“在别的作家都能拥抱阳光的时候,鲁迅是能面对黑暗的”

我在岛屿读书第一期书单,这是一个值得反复观看的综艺,唤醒我们对阅读的记忆

“有时候你想读书,确实需要邀请自己一下,把自己放到一个脱离日常生活的环境中去。在这里,没有了日常生活的琐碎,我可以面对天地面对自己,目之所及似乎都能找到对文学的想象”——苏童

 2 ) 去阅读,然后被治愈

晚上窝在沙发上,看了三期《我在岛屿读书》,时间变得慢,世界变得静,听他们聊文学,聊过去,好像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热爱。

质朴、热烈、赤诚、且鲜活。

这份热爱营造的氛围治愈了我,真实地治愈了我。以至于在2022岁终的时候写到:“不过好在有文学,让我得以慰藉,就像是溺了很久的水,甚至空寂感已然袭来之时,被人托举起来一样,我大口喘息。”毕竟,我本以为2022年是充满遗憾的一年。

时代的每一粒灰,落在一个人的身上都是一座山。现实总是残酷的,带着痛,压得人喘不过来气。重压之下,5秒内的瞬时流量刺激神经,我们获取不计成本的低级快乐,殊不知正越陷越深,恍惚过来却指责到社会越来越浮躁。然而,娱乐至死。所以我们为什么要阅读,是为了抵御孤独,是为了避免被浮躁的周遭麻痹,是为了满足精神世界的需求,是理想中最为普通也最自由的宣泄。

西川老师话不多,但秀口一吐便是诗意。他说海浪跟海水一天到晚泡在一起,他说海浪打在石头上形成相见,他说它们就是这样没完没了的相遇,他说,在海边,每一块石头都是大地的尽头。

余华老师说,阅读就是旅游,去一个你从来没去过的地方。苏童老师说,如果你一生读了好多书,老了不会后悔,因为你的记忆比别人多。现实中摸爬滚打,总有一瞬恍然大悟,阅读就是一场相遇,遇到同频,然后被感动,然后去回味,去铭记。终其一生,不留遗憾。毕竟我们总是靠阅历褪去后留下的痕迹来感悟,带着感悟重新经历。

疫情三年来我无数次翻开《鼠疫》,百读不厌的《百年孤独》我依然愿意重读。

好像就是内心世界的无限需求。

 3 ) 希望这个节目有二季,但是广告播放请换个方式

《我在岛屿读书》

不足挺多的,还是希望有第二季的。

节目整体上参加作家们专业真诚不装。

发现余华散文与他在网络上流传的风趣很不同,散文的用词更“繁琐”。

诗人西川,虽然我不认识他,他在节目里呈现他用鼓点和rap去朗读诗,打开了对朗读角度。

很会做菜诗人欧阳江河,看见鱼好奇找手机拍照的兴奋样子,是诗人的天真浪漫,热爱生活,难得叻。

最后第8集才出现一个女性作家,希望下一季多来点女性作家多点。

矮子里面选高个,相比娱乐圈那些综艺卖傻子设定卖职场甄嬛传阵真人秀节目,里面作家真诚的,以自己专业在分享与“书”的关系,分享他们喜欢的书动人之处。希望多点不同职业去参与这个主题故事。

某东的设定剧情让作家们读广告太尴尬了,感觉暴发富包养了富家小姐,希望赞助方找家靠谱广告公关公司。

 4 ) 你所能想到有关读书的,都在这里

海风轻拂,白浪沙滩,一个岛上的书屋,一张面朝大海的书桌,一条慵懒自在的狗,几位当代大作家重聚在一起,聊着有关书的一切。这就是最近大火的慢综艺——《我在岛屿读书》,名字质朴,却是真正的向往的生活。豆瓣评分9.0,没有所谓的明星,却拉高了无下限综艺的上限,重新定义了圈粉。

他们是谁?苏童代表作《妻妾成群》,后改编为张艺谋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那一年,他26岁;西川是一个诗人,与海子、骆一禾被称为“北大三诗人”;余华无需多说,自嘲靠从未停止再版的《活着》而“活着”,作家里最会讲段子的。

一个话痨,一个沉默,一个连接二者,语不惊人死不休。走出文字,他们像一道光射出,有人惊讶于他们还活着,我更惊叹于他们熠熠生辉地活着。苏童说观众了解真实的他们后,可能有一种“喜悦的崩溃”,有生之年看当代最伟大的思想碰撞,一种近乎于崩溃的喜悦更为贴切。你所能想到有关读书的,都在这里。

1.为什么要阅读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音频和短视频盛行,“阅读”似乎变得唾手可得,经常会有几分钟读完一本书的错觉。实际上,真正与作者深入交流的寥寥,燃情解说后是巨大的虚空感。

三位大作家呼吁,还是要沉下心来去阅读。苏童说读书会让你了解他人、探索自我,给你塑造精神的能量。一生读很多书,老了才不会后悔,记忆会比别人深刻而丰富。于西川而言,阅读是生活中自然而然的部分,他说自己肯定被阅读塑造了。余华正视“生有崖”,但书无涯,阅读让他跨越看不见的边界,进入到另外一个对话关系,读者的身份更指引他写作。人很容易沦陷在自我里,而阅读可以把自己打开。

在给书屋起名字时,余华建议要把生活分出两部分,一部分一定是精神生活。苏童告诉我们要从嘈杂、忙生活中挣脱出来,走到界限之内看到海,捧起书就是一种姿态。我认为这是关于阅读最好的答案,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需求,只要去做就好了。

2. 大作家亲自治愈你的阅读焦虑

容易焦虑是当代人的一个标志,紧随其后就是做事情思想前后,对待阅读这件事亦是如此:没时间什么怎么办?没有一个安静的阅读空间怎么办?读不懂怎么办?就想读轻松的言情小说怎么办?

余华坦白自己刚开始读书,是出于写作的目的,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但读着读着,阅读和写作都没有功力了。所以不要太在意为什么、什么时候开始,没那么重要。他又提到海明威那句书在哪里,书房就在哪里,和毛姆“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所异曲同工,所以空间也并不重要。余华搬过很多次家,书搬过去,家基本就搬好了。

苏童年轻时读不了《白鲸》,觉得文字臃肿,上了年纪再读却读出了臃肿中的质感;余华35岁因为工作才真正接触鲁迅,一下子被击中,以前并无太多感受;西川认为自己被读不懂的东西打开,并培养了他对文化的好奇。所以不要着急,经典是你20岁时拒绝,50岁就会接受并赞美的。很赞同余华的与好书相遇是一种缘分的说法,读不懂,只是缘分不到。

主持人房琪代表了广泛的一类年轻人,喜欢读言情小说,觉得经典沉重不忍下咽。大作家们首先觉得这并不羞耻,但并没有鼓励“就这样吧,挺好”,还是劝说要与经典相遇,苏童一针见血:让你能走5米的书,和让你能走50米的托尔斯泰终归是不同的,感受的是不一样的召唤。

3.余华还是那个可爱的老头

三个人里,论知名度非余华莫属。除了他的文字,近年来,“我们家已经没有阑尾了”,“努力写小说,就是为过上一种不被闹钟吵醒的生活”,这些采访片段广为流传,让人了解到了灵魂异常有趣的余华。

《我在岛屿读书》中,他一出现,穿着扎眼的花裤衩、还点缀着时尚元素——apple watch,在风中凌乱的花白头发、老态的走路姿势,丝毫掩盖不住他扑面而来的才华和幽默。没有很多文字工作者厚重而带有磁性的声音,他一张嘴,像极了大马路上被拉住、和你聊天的朋友。渐渐地,聊的内容越来越吸引你,声音也随即变得可爱起来。

读邀请信后,他露出狡黠一笑:我不知道最终会在岛上发生什么。拿着年轻时的照片,眯缝着老花眼,打趣自己比苏童帅,还不忘加一句:在照片里。给书屋起名字,他觉得叫转念不合适,别人进门年头一转,就出去了。余华还是那个可爱的老头,过去、现在、将来都给我快乐的人,他能一把剪掉你所有杂乱的烦恼。

4.提供了最好的书单

书单风近来很受欢迎,但仅仅甩出一个list,毫无理由、不说来源,总显得苍白又不真诚。这部综艺里,每位作家都提倡读经典,不经意间,仅一两句话就能唤起去读某本经典的冲动,与之而来的,还有沧海变桑田般的厚重感。他们这些不经意的言语,总像在用什么敲击着你:不读?那损失大啦!

西川一进门误将沈从文的《生活不必慌慌张张》,读成《慌慌张张不必生活》,一下子便有了诗意,你不想读读?苏童大学时在唯一的水房灯光下,披着棉袄,如痴如醉地看《麦田的守望者》,你不想读读?余华说以后看到湘西就等同于沈从文,它会引领你喜欢上这类文学,《湘西散记》你不想读读?苏童说《老人与海》对每个年龄段的启发都会不同,但都会超越预期,你不想读读?他又提到在农村见到路遥,像灯油一样熬着,皮肤和土地一样黄,由此写就了旷世之作《平凡的世界》,你不想读读?西川认为《全唐诗》不只有诗歌,更是一种包罗万象的立体的文明,你不想读读?余华直呼鲁迅一两句话就能把人的精神状态写出,“这家伙简直太牛了”,你不想读读?

每一本,我都想。

5. 细碎的感动

西川出场时哼着英文歌走向书屋,拿起架子上U2的CD,他有感而发:阅读不仅有书,还有画和音乐。然后大谈鲍勃·迪伦、莱昂纳多·科恩。看到窗外海面上的游船,他凝神:说不定那船上有一读书人。诗人变老了,底色依然是浪漫。

三个人本就丰盈而生动了,彼此开着无伤大雅的玩笑,还为我们大开眼界,畅谈着与作家老友们不为人知的过往。史铁生是他们中谈论较多的一个。原来苏童经常在作家聚会中扮演人肉搬运工的角色,他背过叶兆言、背过史铁生,他感受着他的体温,觉得在背着文学圣洁的灵魂。史铁生给余华写信,欣喜地告诉他自己分了四居室、装了电话,说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们对这位老友的印象很一致:从来不会抱怨命运的不公,对世界没有恶意,始终在赞扬。就像他的文字一样,虽感伤,但真挚。苏童形容:“我很爱他,也很可惜”。

后面几期还有令人期待的程永新、叶兆言、马原、祝勇、欧阳江河等,这些曾是(现在依然)华语文坛中流砥柱般的存在,没有作秀式的表演、精致的妆容、优越的炫耀、文人相轻,有的只是松弛与洒脱,还有细碎的感动,如金子一样闪耀。

很喜欢苏童在节目开头面朝大海时说的:“春暖花开倒也不必,秋雨萧瑟也是美的”。所以,“鬓微霜,又何妨”,几位老者依旧可以“西北望,射天狼”。

 5 ) 短片写不下标在这

3.5 很早通过一些短视频的片段了解到的这个综艺,觉得还蛮新奇的,算是综艺界的一股清流了,一直想看看,昨天晚上终于想起来了,看了一个晚上加上今天一个上午,看完了12集。先说说感受,前几期看着还是有些尴尬的,我估计是他们几个也有点尬我的移情又开始作用起来,后面几期就好很多了,慢慢融入进去了,但还是有些无聊,总是在快进三倍看。最惊艳的肯定是那个在海涯上,听着浪看着悬崖壁上的照片电影,远处一轮暖月,那个情景,梦幻一般,节目组很用心了,导演是懂文学的。再说说其他感受,在读者的印象里,作家就像其作品的影子,我们通过作品朦朦胧胧的看见这个作者,但其实现实的作者藏在影子里面,有些人可能觉得作家,这些跟崇高文学相关的人就应该躲在文字后面,更不应该跟综艺这种东西扯上联系,应该那意味着表演,但我觉得总还是要有这样的作家的,这样的节目的,让我们了解到作家是什么样的,让更多人对文学产生兴趣,或许这是文学在互联网时代的必要性,很高兴的是虽然并不深入,也没多少营养,但至少都算真实,我跟西川一样,很怕作秀式的表演,但万幸。

 6 ) 短评:诸翁诫我也

《我在岛屿读书》完结啦 这个寒假最棒的精神食粮~ 曾经他们都是书脊上的名字,从镜头前看他们聊天谈吐,感觉小说家和诗人形象都变得鲜活起来。 苏童、余华、西川、欧阳江河、叶兆言、程永新、祝勇、黄蓓佳、肖全……这些或熟悉或陌生或只是在书店匆匆一瞥过的名字,如今有了故事有了过往,有了单方向的相遇。 在选择跨考文学后,我很庆幸自己能系统地珍重地重新学习文学,重读一些小说的时候,有时也会站在写作者的角度思考,思考人物命运的丝线如何织就文章脉络,思考不变的母题下复杂变幻的故事。我是写作的初学者,惊叹着成熟小说家们的文字王国,期盼打造自身的城堡。 有许多印象深刻的镜头:在海边读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雨天孤岛谈着类型文学,聊着剧本杀;把电影投影在崖壁上,海上的明月见证山崖、电影与文学;在篝火旁的朗诵诗歌,海浪和鼓声带来浪漫的回响…… 博尔赫斯的签名书,送给了一个“来自远方说着奇怪语言的人”;巴金庇荫下的《收获》,成了一代又一代写作者的“收获”;排成442足球阵型的文学名著,彰显着进攻性与厚重性;老西川打着鼓吟诵的诗,与千百年前的坡翁相聚: “云连过岭急,霞赤知时灭。 浪举必荒岩,雨狂复昨夜。 半生南北诗,览空在分界。 瀛海喻苍茫,坡翁诫我也。” 而我想: “书海喻苍茫,诸翁诫我也。” (最后:我真的好羡慕这个节目的所谓主持房琪,虽然能理解节目组旨在让她代表大多数读书的青年人,但心里还是觉得她的在这个节目里显得多余。我们想要接触这样的作家、诗人,得到他们的指导,是要努力地考试写作挤进圈子,所以还是有些酸的。 最后的最后:希望下一季可以多请女作家~)

 短评

综艺节目的下限也许很低很低,但总有一些节目在拉高国产综艺的上限。这正是我们国家经久不衰的文化带来的最大益处。

8分钟前
  • 火火
  • 力荐

主持人有点多余了,感觉她的作用就是打广告的,毕竟太年轻,跟这些大佬级人物根本聊不到一起。第一期说实话没啥看点,就是几个老朋友在一起回忆从前,希望后面能有点具体点的,感觉太零碎了,没有主题。

11分钟前
  • 土豆片栲栳栳
  • 还行

能听他们谈文学往事,真是惬意。西川话最少,苏童最实在,余华努力当段子手,又有着对世界的悲悯和洞察。唯独房琪不太合适,因为她所知道的文学知识实在是太匮乏了,只能做一个花瓶点缀作用。

13分钟前
  • bird
  • 推荐

说实话,我更期待铁凝、迟子建、舒婷等女作家的加入。

17分钟前
  • momo
  • 推荐

主持人说,读青春文学郭敬明等等不感觉羞耻,我想说,我们可以不羞耻读过郭敬明,甚至大冰,你完全可以不羞耻的说出自己读过,但是经历了真正的文学之后,接受了经典之后,接受了人生之后,你还喜欢那种东西,这就应该感觉羞耻。阅读,艺术,音乐,文学,电影,绘画,所有所有,除了我们都将经历死亡是平等的其它都不平等,都有高下。老师们说阅读没有高下之分,是因为政治正确,其实我们都知道阅读有高下之分。广泛的阅读,但是不代表广泛的喜爱。博爱就是另一种没有品味,理解,接受,也不代表喜爱。

19分钟前
  • 尹圩肆
  • 力荐

要是没有房琪,并换成一些优秀的中国女性作家就更好了。我觉得女性作家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涌现的机会太少了,应该让她们出来展现不一样的视角观点,碰撞出绚烂的文学之花。

21分钟前
  • 朱迪思
  • 推荐

第一集看完,朋友们,这才是向往的生活啊!!!就是应该找个更有文学底蕴和节奏更好的主持人。不然聊的太浅了。

24分钟前
  • Clucy
  • 推荐

“巴金庇荫了我们这一代作家。”“没有一个像中国这样的每个省,每个市,每个地级市,每个县级市都有文学刊物的,它的文学那种疆域被拓宽了,就是中国人对人的精神的方方面面的思考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点一点地探索,一点一点往前推进。”《钟山》文学双月刊,《雨花》文学月刊,《花城)文学双月刊,《萌芽》青年原创文学月刊,《读者》《故事会》《古今传奇》《故事大王》看到这里我忍不住落泪。八十年代我永远向往。

26分钟前
  • 有点上头
  • 力荐

评论区对房琪的宽容度,或许也是文学的宽容度之一斑。当然,文学抑或读书需不需要这种宽容是另外一说。又当然,上面关于宽容的话题有无讨论的必要呢?而我们的文学世界正处于锐利时代还是宽容时代?最后,如果把这节目当一部小说(诗小说),那房琪为何存在?怎样的存在?

30分钟前
  • 不寻
  • 力荐

我真的很想打五分,但每次房琪一开口,我就恨不能打低分。请问这个人物设定真的是有必要的吗?几位常驻的老师,和陆续来做客的老师,都让我感受到文化对我浮躁的轻抚,我片刻安定下来。我尤其被西川吸引,他是聒噪画面里的倾听者和思考者,我喜欢这种温和的、不出头的礼貌。

34分钟前
  • 樟树港·没头脑
  • 推荐

西川可能是我最喜欢的银幕诗人,我喜欢他身上的那种带点笨拙的真诚,真诚永远是最打动人的。

36分钟前
  • 世界呢分钟
  • 推荐

这才是“向往的生活”,如果播放平台多一些就好了

40分钟前
  • 麻麻麻花辫儿
  • 力荐

余华的花裤衩笑死了!但余华说他35岁和鲁迅相遇也真的棒死了!所以不要因为一朵花没开而错过整个春天,一次没有长成并不代表永远不会长成。给书店起名字那里我和余华老师想到一起去了耶~西川是这个时代的诗人,之前看过他的《跟着唐诗去旅行》,后来在b站看到一个半个小时的短片,叫《山水之上》,引导人们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思考。苏童老师很话唠,思维很活跃,看到走出书本的作家,很可爱!期待后续……

44分钟前
  • 白茶
  • 力荐

为一帮作家搞个真人秀怎么到现在才有人想起来干这事儿???

46分钟前
  • TokyoCold
  • 力荐

都挺好的,就是不知道为什么选房琪。应该让我来的。

48分钟前
  • 左翼富婆
  • 力荐

请多制作一些这样的文化节目。而不是娱乐节目。

52分钟前
  • 福福
  • 力荐

没有主持人会更好。

54分钟前
  • 透明河流
  • 推荐

缺少女性文学者

59分钟前
  • Grace
  • 推荐

名字都是抄我在岛屿写作的……台湾那部纪录片影响深远,但流传不多,光学名字没用,学学人家对待作家对待文学的态度吧。。。顺便推荐下张同道的《文学的故乡》,那起码是认真做记录的态度。

1小时前
  • 微微照
  • 很差

很好,但是有点遗憾,应该让大家再了解了解中国的女性作家,而不是选一个没有什么阅读量的女主持,导致聊得很浅。但他们在一起我就觉得很好了,希望再多一点这种节目。

1小时前
  • 世后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