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的代价

恐怖片法国1953

主演:伊夫·蒙当,夏尔·瓦内尔,彼得·范·埃克,福尔科·卢利,薇拉·克劳佐

导演:亨利-乔治·克鲁佐

播放地址

 剧照

恐惧的代价 剧照 NO.1恐惧的代价 剧照 NO.2恐惧的代价 剧照 NO.3恐惧的代价 剧照 NO.4恐惧的代价 剧照 NO.5恐惧的代价 剧照 NO.6恐惧的代价 剧照 NO.13恐惧的代价 剧照 NO.14恐惧的代价 剧照 NO.15恐惧的代价 剧照 NO.16恐惧的代价 剧照 NO.17恐惧的代价 剧照 NO.18恐惧的代价 剧照 NO.19恐惧的代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6:56

详细剧情

  马里奥(伊夫·蒙当 Yves Montand 饰)是一个游手好闲的混混,在那个小镇里,所有的人都在找工作,可是没有一个人有正式的工作。就是这样一个贫穷的地方,每天还有无数人前来淘金,落魄的商人吉奥(查尔斯·文恩 Charles Vanel 饰)就是其中的一员。同时,命不 久矣的鲁奇(Folco Lulli 饰)和嚣张跋扈的班巴(彼得·范·埃克 Peter van Eyck 饰)也出现在了当地鱼龙混杂的酒吧里,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赚钱。  此时,500公里外的S•O•C石油公司的油井燃起了熊熊大火,为了灭火,必须有人驾驶着装有十吨硝化甘油的卡车开往此地,而对于公司的雇工来说,这无疑是自杀的举动,因为只要有任何一点点的颠簸和受热,十吨硝化甘油就将化为十吨威力无比的炸弹。无良的老板打起了混混们的主意,因为即使他们死了,也不会有工会来追究责任。马里奥、吉奥、班巴和鲁奇获得了这个危险的任务,并被允诺每人将有2000美金的酬劳。就这样,为了金钱,一行人将性命捏在手里,驶上了危险与恐惧并存的不归路。

 长篇影评

 1 ) 。

本来想写随便写个短评,结果越写越多索性写一篇长评吧。其实整部影片很难不让人想到PTA的《血色将至》,或者说更像是《血色将至》的母篇。也是这个原因,我一直期待着看他们几人之间的那种细腻微妙的绞杀关系,尽管到后来发现导演并不像PTA那样希望深入地探讨人与人间的关系(这么说好像不太合理毕竟这部比血色早了60年)但是影片所表现出来的也同样精彩。

从开始马里奥对吉奥的讨好甚至我认为是发自内心的尊敬,再到上路后的不信任再到失望进而开始羞辱吉奥,一起经历了最后的难关之后(也是吉奥在这趟旅程中唯一发挥作用的地方)反倒面对将死的他产生更多的是一种悲情与怜悯。看了很多评论都觉得前半段有些冗长,其实个人认为前半小时也相当精彩。从暗示命运的开头,到每个人物精彩的出场以及人物关系的铺垫和所处环境的刻画,相对于后半部分所展示的更多的视听技巧是以悬疑性为主,前半段每段的镜头语言都极富设计感也非常高效,把在小镇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刻画的非常真实,送货四人的的人设在前半小时就已经完全立住了。整部电影每个段落的划分明确,层层走向深渊,硝酸甘油的设计简直是整部影片的灵魂,几乎所有悬疑感惊悚感都围绕着它展开,非常庆幸自己能在影院看到这部片子,班巴炸石头以及倒车桥段几乎能感觉到全影院的人都屏住了呼吸,当危机解除后才能听到大家的长叹一口气,我相信在电脑前看效果绝对会大打折扣。

在我看来送油的整个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类对于资本原罪贪婪的探索。开车在前面的鲁奇和班巴身上都有着美好的品质,比如有勇气够义气,面对危险毫不畏惧并能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他们,对美好生活有着期待。开头鲁奇与吉奥在酒馆产生的矛盾本以为会为后面埋下伏笔,其实鲁奇并没有记恨吉奥或是背叛自己的朋友,反而在危机化解后紧紧抱在了一起。也因此,如此美好的品质在通往贪婪的道路上必然会走向注定的毁灭。男主更像是在追求资本的大多数人,为了资本可以抛弃自己的爱情,朋友甚至去伤害他们,在追求资本的道路上不断迷失自我,最为经典的二人全身浸满石油的场景象征着人类已经完全的异化。尽管如此心中始终存留着一丝人性一丝温情,结果最后在象征着暴富资本的石油大火前还是倒下了。影片只在最后使用了唯一的配乐-蓝色多瑙河,(一定程度上甚至区分开来了老片相对嘈杂的配乐,更加适合我们现代观众的审美去观看,也说明了什么时候极简主义都不会出错)。在暴富后,尽管得知其他三人已死,但谁会关心他们三个呢?伴随着蓝色多瑙河的旋律,卡车和人们都跳起了舞,酒吧中,正中央的杯子上放了一杯水,在周围人的曼妙舞姿中,显得岌岌可危,我们几乎能预见到那种失衡失控的感觉。

 2 ) 缓慢转动的车轮

#TheGardenCinema# #CelebratingFilmNoir# 影片可以分为两部分,以发车为节点,前半以塑造人物和环境为主,而后半段悬疑惊悚感超强的主题内核。

电影的开场就充满荒蛮感,以被捆住的蟑螂作为定场镜头也预示着几个人的结局。前半段铺垫很有必要,也没有显得过于冗长,角色之间的关系和发展都可以算作为后来的转变和对照做铺垫,尤其是人物关系的变化(这里有几个角色需要放在缺点讨论)。后半段张力主要来自希区柯克的炸弹理论和镜头与剪辑的运用,尤其是镜头。

镜头运用的太棒了,特写镜头用于构建紧张感,踩油门的脚,时速表,瓶中倒出的硝酸甘油(这场戏太精彩了,交叉剪辑特写镜头,敲着门的手指,弹着烟盒的双手,嚼着雪茄烟的嘴,直至引爆后目光聚集到那山坡滑落的一块石头)都让观众屏住呼吸把视线聚焦在这种随时可以夺走生命的事物上。最多的特写镜头还是车轮,不论是刚出发时那缓缓转动的车轮,还是轧断烂木头的车轮,亦或者在石油中夺去男配一条腿的车轮,在特写镜头下都有一种无法阻挡的强大压迫感。

片中也多次出现交叉剪辑,两辆车之间的交叉剪辑帮助角色间加强羁绊,油管中喷出的油和男主努力把车子拽出油湖增加紧张感,最后更有跳舞和货车蛇皮走位也是预警告诉我们事情不会这么结束。

缺点:前半段两个人物塑造的比较失败。1. 很多镜头来阐述原四号司机多桀骜不驯,结果面都没露就下线了,最后也只是跳舞露了一面,意义较弱。2.女主的意义过于工具人,只用于衬出男主的男性气魄。结局反传统选择的方式过于反智,我可以接受男主洋溢着微笑,也可以理解资本家对车动了手脚,无法理解蛇皮走位。

解锁新影院

The Garden Cinema - Screen 2

 3 ) 所有人都付出了代价

最近挑了几部老片,为的是从现在那些所谓的大片里逃脱出来。果然没有让我失望,53年的片子就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真的是很崇拜这些大师们。
刚开始,很不理解片名恐惧的代价,一个多小时细腻的人物刻画根本就找不到恐惧的影子。但不可否认,正是因为有了前半段精心的铺垫,才使得整部片子达到高潮迭起,特别是最后影片的结局,使之成为教科书似的经典。而不似现在的高产片子,不耐心于铺垫与琢磨,上来就给你能猜得到尾的乏味剧情。
影片人物不多,除了一同运送的三个人和琳达,就是主角马里奥了。其实这个主角不是很明显,但可以说都是围绕他而展开的。而影片的主题“恶”,也是主要体现在他身上的。
琳达是一个酒吧侍女,漂亮却没什么文化,深爱着马里奥,马里奥也喜欢他。但两个人是不对等的。马里奥视琳达为可有可无,影片里通过几件事强烈的勾画了这种付出不对等的关系。印象深刻的是开头琳达第一次出现的场景,跪在地上擦着地板,美丽可爱的脸庞和一身小背心,干净的胸脯若隐若无。马里奥招呼她过去,像摸小狗似的逗弄。可以说,这里面只有琳达是最纯和善良的,特别是她舍不得穿鞋光着脚丫跑来跑去的场景,很有一股耶稣教徒的圣洁意味。
可这并不影响马里奥,他是一个真正的人,所有“人”有的本性——自私,残忍,心机,和人所面对现实的痛苦和煎熬,都一一表现在他身上。而且,他并不是恶的代表——因为他也有好的一面,而是“恶”的体现,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悲哀的体现。其他三个人物的描写也是在努力传达这种被显示逼迫出来的真实人格。绝对的善恶、正反面人物在这里看不到,看到的只有观众也不得不认同的现实人物。
不要被片名所误导,其实根本就不是一部恐怖片,确切的说应该是有点惊悚加悬疑。导演的手法如火纯青,摄影的角度和构图都很好的配合气氛的渲染,从那几个惊险的场景我们可以深刻体验到这些手法是如何营造氛围的,包括酒吧的场景,断桥那里,另一辆车毫无预兆的爆炸,等待爆破石头时各人的紧张表现动作等。专业学电影的应该感受更深。
四个人都想从这如牢笼般的地方逃脱,为了钱可以不顾危险,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而这一切都归因于生活和现实的残酷。没有公路出去,只能坐飞机,而飞机票太贵,工作又难找,钱少的可怜,要出去只能孤注一掷冒险。冒险的结果就是统统挂掉,连最后到目的地的马里奥都没有放过,在他高兴的回程驾车来回曲线游荡时翻下山崖。有一股子存在主义的宿命论味道。
ps:片名直译是恐惧的酬劳,或许能更容易理解主题吧

 4 ) 恐惧的代价

9分。

提到委内瑞拉,除了棒球就会联想到他们总统查维兹 Hugo Chávez (1954~) 的反美作风,如果想要了解此一现象的历史渊源,建议欣赏查维兹出生前一年 1953 年法国导演 Henri-Georges Clouzot (1907~1977) 以委内瑞拉为背景拍的《恐惧的代价》(Le salaire de la peur) ,这部片将是最好的解答,Henri-Georges Clouzot 1940 年代遭纳粹抵制沉寂多年,战后到 1953 年以这部《恐惧的代价》一炮而红,风格类似希大师作品,Clouzot 从此被称为法国的希区考克。

《恐惧的代价》不是英语片加上时代久远在国内的知名度不高,但是这部片获 IMDb 8.3 分评价名列 Top 250 榜单内,电影以二次大战后的委内瑞拉为背景,战后委内瑞拉基础建设贫乏,美国南方石油公司 (Southern Oil Company, SOC) 形成一独立王国,厂内厂外形成强烈对比,厂外不论义大利裔、德裔或当地原住民皆然,寡妇多、伤残多、无业游民多,只能“狗吠火车”怪罪美国公司未履行设厂时各项承诺。

某日一位曾经在义大利发达的中年商人 Mr. Jo 来此地发展,即使如此,他轻易的成为这个穷地方的名人,最崇拜他的莫过于同为科西嘉岛同乡的年轻人 Mario,Mario 这个角色由法国影歌两栖名星 Yves Montand (1921~1991) (中译:尤蒙顿) 饰演。

某日南方石油公司油井发生爆炸,需征召4名当地驾驶开2部卡车运送高危险的硝化甘油前往救灾,一人酬劳 2,000 美元!这对贫穷的地方是不可多得的机会,最后获选的是公认驾驶技术最佳的德裔青年 Bimba、肺癌末期的甘草型人物 Luigi、男主角 Mario 以及另一名资深驾驶 Smerloff,无处表现的 Jo 用计做掉 Smerloff 自己上阵,不了解 Jo 驾驶能力的 Mario 出发前反而感到些许不安。

两部车出发后,完全出乎观众预期,曾经富裕过的大哥也是最具男性魅力的 Mr. Jo (左图) 忽而冷汗直冒忽而抱怨连连,遇到危机也只会躲避,相对的,其他三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在 2,000 美元魅力的驱动之下,遇到问题毫无退路只能不计代价去解决它,这部片的剧本写得很好,货运过程中数字遇到数字令人惊悚的危机,在 2,000 美元的魅力之下,这些最毫无资源的穷光蛋必须用最简陋的方法一次一次自己解决。

罹患癌症的 Luigi 在电影前半段他被塑造成爱财小气又不敢打架的软弱角色,开车上路之后他却是最能细心会替别人着想的朋友。相反的,原本地方 pub 里最威风的大哥 Jo 则被“看破手脚”渐渐遭其他三人孤立。

剧情高潮是 Bimba + Luigi 这部领头车必须用车上的硝化甘油炸掉了挡路落石,原以为 2,000 美元即将到手,通过之后却疏失引发爆炸,另一部 Mario + Jo 则是冒险通过油池时 Mario 必须忍痛牺牲同伴的性命来完成任务,Mario 完成任务领到奖金后被封为英雄骄态毕露,回程时蛇行取乐不小心跌落山谷身亡,我倒是觉得 Mario 领奖后回程这一段其实有点画蛇添足可以删除。

《恐惧的代价》剧本紧凑,多处交代了 Henri-Georges Clouzot 表达的“危机总是在瞬时放松时发生”,更宏观的角度是藉此看到了战后南美洲中低阶层的生活,并解读他们反美情结的成因。

我认为电影后半段这四个主角选角非常恰当,饰演曾经受到纳粹摧残的德裔青年 Bimba Peter van Eyck (1911~1969) (左图)外型明显,给人第一印象 99% 答案是 : “自律甚严的德军军官”,在 1943 年的《开罗谍报战》(Five Grave To Cairo)、1962 年的《最长的一日》(The Longest Day)、1965 年的《冷战谍魂》(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1969 年的《雷玛根铁桥》(The Bridge at Remagan) 里都演出他的老本行 - 德军军官。

戏份仅次于 Yves Montand 胆小的 Mr. Jo 这个角色,原本属意法国影坛另一位天王人物 Jean Gabin 演出,但是 Jean Gabin 认为将影响形象,谢绝此一演出机会,改找更资深的资深男演员 Charles Vanel (1892~1989) 担纲。

这部电影男主角 Yves Montand (1921~1991) 歌喉和演技一样出名

======

最我来说,最杰出的电影,首先要有杰出的剧本(这最为关键,特别是那些based on true story的剧本),有杰出的导演,能够强烈地体现出剧本里最精华的元素和他自己的风格,当然还要有杰出的演员,不一定是明星,然而要有那种看完电影,非你莫属的感觉,还有,最重要的,所有这一切融合起来,能够让你感同身受一般。

[Le Salaire De La Peur],英文名[Wages of Fear]就是这样一部伟大的电影,它是人类电影百年发展史上最精华的片断之一,对我来说,在当年偶然闲看过这部[恐惧的代价]这麽多年之后,直到现在,仍然还没有有另外一部能让我如此惊叹的电影(或许95年的[肖申克的救赎]比较接近)出现。

[一]

[Le Salaire De La Peur],([Wages of Fear] US)(恐惧的代价) 1953, 法国

导演:Henri-Georges Clouzot(亨利-乔治·克鲁佐)
主演:Yves Montand(伊夫·蒙当);Charles Vanel(夏勒·瓦奈)
Henri-Georges Clouzot基于Georges Arnaud的小说改编,148 minutes Black & White

有些电影,你看上一眼,就仿佛会让你膜拜,这部当年53年获得了戛纳电影节大奖及最佳男演员奖、以及53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影片,纵然已是半个多世纪前的黑白年代,仿佛太遥远,然而它能却能激发出你内心最原始的敬畏,而且是如同决堤的洪水一般,纵使胸怀有抵御倾心的千万雄兵,片刻之间也会化为乌有。

据说导演亨利-乔治·克鲁佐是根据乔治·阿尔诺的小说和他在拉美居住时的一些亲身感受拍摄了本片,无疑,它熠熠闪耀的光辉将在电影史永驻长存。

由一群忙碌蝼蚁的特写开始,环境被展现出来。印象深刻的是街上遍布的水坑,车辆驰过,啪地溅起泥浆。流浪汉和洗衣妇们放肆的喧嚷,破落的建筑使这里看起来像一个未被开化的蛮荒之地。 那是上个世纪30年代的南美,这是南美一个名叫Las Piedras的与世隔绝的小镇,对于那些来自全世界触犯了法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天然的流放地, 马利奥就是混迹在这市井之间的这样一条闲汉,加上另外宾巴和路吉,以及看起来很拽的落魄商人祖,他们四个人为了共同的目的,筹钱急需离开这个地方,接受了美国一家石油公司诱人而又高昂风险的挑战,运送极易爆炸的危险品:硝化甘油赶往深山的油井灭火。影片在开头的背景陈述接近50分钟(看完电影,你会发现,这绝非浪费时间),为后面这4个人的命运作了戏剧性的铺垫。

任何的碰撞颠簸都会引起爆炸,马里奥和祖,在崎岖的山路中恐惧中前行,死亡,爆炸或许就在前面不远处,随时随地,每个人,在手握方向盘那一刻都背上了巨大的心理包袱。对于生命来说,恐惧即地狱。

每一个画面的抖动和停顿对于观众的心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亨利-乔治·克鲁佐完美地放大了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细节所能展现出来的悬念和恐惧,包括一段稀松的泥路,一座腐朽的吊桥,一块挡路的巨石,还有一个巨大的、充满油污的水坑。 他们一次又一次地与死神擦肩而过,他们相拥,激动地热吻着为庆祝逃过一劫又一劫,然而祖却没能逃过最后一関,在对家乡的努力怀想之中合上了双眼。马利奥的卡车最终到达了还在焚烧的油井,在工人们的欢呼声中,马利奥卸去恐惧后却倒在地上便睡着了。

故事还没有结束,作为唯一的幸存者,马利奥得到了报酬,开着空车他想见了自己与心爱的人幸福地飞往家乡。而同一时刻,得知他还幸存的小镇沸腾了,他爱人琳达与众人在乐曲声中开始狂欢。转弯时音乐的欢快调子仍在延续,马利奥的车也随着舞蹈起来。然而灭有了恐惧,却最终把车撞向了路旁的矮墙,一道翻滚着摔向山下……

[二]

影片展示了高超的影像技巧,在整个路途的每一个细节,导演都有令人排案叫绝的处理,特别是人心里的刻画和自然环境的强烈衬托, 简直让你无法呼吸,深深地为之吸引,比如马利奥在吊桥边寻找祖,纵身一跃的全景接了一个从足部激起的石子的仰拍近景再到全景,流畅而富于冲击力。再比如宾巴沿着树枝往巨石的孔里倒硝化甘油,平行剪切路吉嚼着烟屁股的嘴和马利奥弹动火柴盒的手,这一段制造得气氛紧张而情绪饱满。

整个行程并不仅仅是人与险恶自然的争斗,更是人与自己恐惧心魔的争斗。在险恶的自然面前,人类的勇气竟然是那麽的脆弱和不堪一击(祖是绝佳的例证)。尽管电影并未刻意展示寓言式的深刻含义,但是,联系到那个时代,这部电影中所表达的:人无法战胜的恐惧和宿命。展示了战后法国由Camus(加缪)和Jean-Paul Sartre(萨特)发展起来的存在主义哲学理念。Henri-Georges Clouzot首开先河地将哲学注解加到影片中 ,并将这一理念传送到法国电影新让潮的下一代导演François Truffaut(特吕弗) 和 Jean-Luc Godard(戈达尔)手中。

大导演亨利—乔治·克鲁佐(1907—1977)是一个为了艺术而不顾一切的电影艺术家,在这部他的代表作电影中,他在追求最纯粹、最严谨的戏剧性的基础上剖析了人类身上深刻的自然性.他的其他著名电影包括纪录片1956年的[The Mystery of Picasso]([毕加索的秘密])和1955年的[Les Diaboliques]([恶魔])等等. 而主演伊夫·蒙当是50-80年代最迷人的法国人之一,在演电影同时,他更是一名明星香颂歌手,在这里,他饰演的马里奥,就是那种,你一看完电影,就会感觉这角色非他莫属一般。

[三]

我已经记不清楚是在哪一年(上大学,或许高中还没有毕业?),中央电视台一套周六深夜的名著名片欣赏,我斜躺在床上,摒住呼吸,一动也不动地,电视机萤幕里的这部[恐惧的代价]紧紧地揪住了我的心,那种强烈的感同深受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来,是如此的清晰,仿佛就像在昨晚一样。

或许是惊险/悬念类电影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准, My Rating: 10+/10 (Masterpiece!)


=========

故事是叙述南美一个叫Las Piedras的村庄里,居民过着贫困且环境恶劣的生活,人们大多处于失业的状态,在炎热的酷暑下人们只能闲坐在酒吧前无所事事,并且感叹道:如果能有一份工作的话我将会多么的快乐阿!这开场便说明人们毫无出路的生活苦境,男主角马里欧(Mario)更说道这地区有许多可怕的疾病,在恶劣的卫生环境中四处充满着蜘蛛蚊子等昆虫,但最致命的是“饥饿”导致大量村民的死亡。这种近似禁闭感的诠释,更透过过片酒吧前休息的客人,身上被投射出高密度的条纹阴影,代表某种生活的无出路犹如身在牢狱之中的苦闷。

乔(Jo)是位失败的商人在困境的逼迫下来到这贫困的村庄,并遇到同乡的马里欧,乔虽穿着西装笔挺但已身无分文,当他得知过往老友奥伯利安(O’Brien)在此地当S.0.C美国石油公司的驻地老板时,前去寻求帮助却遭拒绝。直到有一天油井爆炸引起重大伤亡,奥伯利安招集村民说道要送大量的硝酸甘油要扑灭大火,但硝酸甘油是极度危险的炸药,石油公司在会议中决定以重金雇用村中善于开车的村民进行此任务,尽管是个九死一生的危险任务村民仍是纷至沓来渴望通过测验以取得机会,最后由马里欧、他的室友鲁吉(Luigi)、被酒吧老板解职的宾巴(Bimba)和另一位村民获得资格,就在临行时那位村民“意外”失踪便由乔递补,路途上展现出许多相当惊险且动人心魄的紧张画面,如:越过颠簸不平的道路、悬崖边的平台支架崩塌、炸毁巨石等等,当这些难关都渡过后由鲁吉和宾巴驾驶的卡车仍意外的被炸毁,而乔也不幸因断腿而丧生,唯一完成任务的马里欧,在回程的途中却因驾驶失当而坠入山谷死亡。纵观起来全片可以大约分几个段落来观看:对村庄与人物的介绍、任务的委托、执行任务的过程、悲剧结尾。

有人曾将此导演喻为法国的希区考克(Alfred Hitchcock)其实并不完全贴切(至少在此片中),希区考克是带有高度的悬疑紧张的情绪于其中,克鲁佐虽然营造出许多紧张的气氛,但重心都摆置在生死瞬间、间不容发的紧张感,而非悬疑诡谲的氛围。而两者更不同的是克鲁佐在此片在某程度上是以写实的笔触捕捉南美村庄中人民生活艰困的一面,甚至不惜以命作财富的赌注,接受极具危险的任务。在第一段中已可看出村民的清苦与环境卫生的恶劣,如:鲁吉便是因为从事水泥匠工作的关系,使他的肺部受损,在医生的诊断下已时日无多,这才激发他以命一赌,希望获得报酬后安享余日。而另外一位村民因为没有被选上而上吊自杀,更令人心痛的是他临死前写给母亲的信还说道自己已找到优渥薪资的工作。

而第二段美国石油公司的任务委托,此处可再分为两部份(任务会议与消息发布),在最初的讨论会议上,众人为不冒险已方的工人牺牲,加上工会的管制条例如果出意外将引发不可收拾的争议,于是奥伯利安便将主意打在那群失业的村民身上,甚至说道:他们没有工会也无家庭等负担,即使被炸死也不会有事后的抱怨。此时便有人附和以低廉的工资打发便可,最后是在奥伯利安的坚持下才决定以巨额的工资号召勇夫。这场戏便透露出浓厚批判美国资本社会的意味,他们来到南美采取石油,以低廉的工资聘任当地的村民进行高危险性的工作,在意外发生后却只赔偿少许的金额,这在另一场村民抱怨的戏中便可一览无遗,这资本家对工人的压榨完全符合马克思(Marx)所提出的“剩余价值”论的剥削,高层以牺牲底层人民来追逐自我利益。这种阶级差距也在片头的村庄环境介绍时表现出来,可以看到标志着S.0.C的吉普车与摩托车在村庄呼啸而过,对比着骑驴与步行的村民。

当消息发布全村后,大家蜂拥而来进行报名,在此有趣且具幽默的表现,是所有前来报名的村民都说道自己的职业是“卡车司机”,可见众人都渴望得到这份工作即便在得知所运送的炸药威力惊人仍是趋之若鹜,幽默外也增添许多伤感,这背后其实便意味着人们找寻工作的困难与生活的困窘,不论工作如何危险都不惜撒谎或大打出手来获得机会,这意念也贯穿到下一场测验的戏,以开车技术的优劣做为筛选,在等待测试的人便以小手段来消除对手。

在运货的过程主要有两个“表现”与“诠释”的重点,表现的是惊人画面的紧张设计,如:在悬崖腐朽的木头平台上,马里欧的卡车先因车轮打滑而慢慢逼向平台边缘,在以枯枝压在轮胎做为缓冲后,虽顺利上坡但车身却勾到支撑平台的钢索,马里欧在不知情的状况下猛力加速上坡,使钢索猛然崩解,刹时整个木头平台瞬间失去拉力坠下悬崖。其后在以硝酸甘油炸开巨石也是营造出类似的紧张感。

诠释的方面在于角色性格的描绘,乔是四人当中已上了年纪的人,原本他是后补的人但他却使诈将另一人关起以代替他的位置,虽然他不承认自己的年龄衰老,但在刚上路他便因压力的负荷而呕吐起来,在悬崖的一场戏他因害怕危险而独自躲藏起来,他的懦弱表现对比他先前在酒吧中挑衅鲁吉的戏,在剑拔弩张的紧绷气氛中他是获胜者。这两场戏明显便可展现出人性血气方刚的斗狠,与真正面对生死存亡关头的退缩,面临死亡的威胁再多的勇气都化为乌有,只残剩人性的脆弱,在此我们很难去非难乔的贪生怕死,他徘徊在财富与死亡间做矛盾的挣扎,表征出人性脆弱不堪的一面。马里欧相对于年迈的乔,他拥有某种程度上男性霸权的表现,如:他对女友无情且不耐的对待,女友担心他的安危他却将她摔下车而去,而对乔也可看出,同是悬崖的戏,乔在卡车后指挥着倒车的距离,但驾驶的马里欧不顾车尾乔的安危与呼叫执意将车倒到底线,却差点将乔撞落山谷。另外,在卡车陷落石油泥沼的戏,乔一样在车前指引并清除障碍物,中途乔的腿被巨大的树干给压迫住而无法动弹,但马里欧却执意一股作气冲出石油泥淖中,竟硬生生的从乔的腿上压过,导致他最后在车上不支死亡。

马里欧固执的态度透露出人们追逐财富下不惜牺牲他人的态度,这不仅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人人自危的落后社会上,大家都急欲脱离贫苦的生活,这在征选卡车司机便明显可见。而乔则是更深刻的体现出财富与死亡间的矛盾挣扎。

全片兼顾了外在的视觉效果与内在的人性刻划,虽然在某些场面紧张感的营造过于刻意凿斧过深,但整体而言所省思的社会与人性的问题都具有强烈的批判力。

 5 ) 《恐怖的代价》影评2023.1.1

第一幕

男主登场,一个贫穷的青年,祖登场,做足了时髦范,受到酒吧老板的招待,两人接触才知道祖已经落魄。两人找到一份危险的司机工作,立场的竞争者告知观众多危险,少女知道这场冒险有去无回,带着未知贫穷的阻拦(我不喜欢这个世纪塑造的女性角色),但soc的老板和祖是久交对他有偏见,祖利用手段进入四位司机行列

第二幕

两人开始旅程,这才发现祖也没有表面的镇定,他的精明上流随着他的衣着一点点褪去,①另一队过转折口的互帮互助与主角组形成对比,让观众代入,同时为他们提着一口气,②炸石头,将甘油搬出,同时主角合租伙伴的受伤让观众提着口气。

第三幕

继续前行,本以为一片光明,不想另一队炸了,两人前行中祖指挥车被折断腿,主角含泪上路,祖死亡。 化工厂的人看到主角来了,主角得到一笔钱,却不想在路上的时候因为得意而死亡

这部剧给我带来的是极致震撼,非常经典的故事电影,一个好的简介也会帮助观众顺利故事路线,如果没有简介,我的揪心会减少一半,当然体验感也会减少。

人物弧光处理完美,尤其是男主从一开始的小人物在处事时的英勇,而祖是从刚开始的绅士,如他的衣物一样褪去,最终观众发现对方只是一个怯懦的胆小鬼! 女主的美貌在这部电影里成了最艳丽的装饰,但以男性视角的描写让我无法接受。酒馆老板被演得活灵活现,男主合租伙伴因为肺部有水泥而拼死一搏,让我代入感十足。

一部精彩的黑色幽默片!

补充:刚才看短评有人质疑为何让卡车倒退这么大一截,同时浪费胶片特写水泥搅拌炉掉落山崖。以我的第一情绪来看,大多是让观众产生抵触情绪,例如“看!这就是你不听同伴指挥的下场!对方非但掉落下去,你也差点奄奄一息!”毕竟在卡车出来的时候,轮胎明显已经过了木板线。观众在跟着主角无措后悔时,却不想镜头一转,祖转头已经登上山崖,就是他胆小鬼害怕甘油爆炸!

 6 ) 在生命的最后你想干什么

最近看朴赞郁采访,他说电影果然还是要在电影院里看,深以为然,4k修复版看起来真的很爽。

影片一开始是一群流浪汉坐在小酒馆前晒太阳,他们一群人只点一杯柠檬水,被店老板无情嘲笑。人们在小镇里找不到工作,只是打打零工。马里奥喜欢女店员,她擦地的样子真的很性感,但对店老板和女店员入房,也只能无奈地点烟。

至始至终我都搞不清楚他俩是什么感情,好像只有女主很爱他,而她,马里奥是可以随时放弃的。他最后的信念是一张红灯区的票,赚钱只是为了玩乐。但是就算他俩都用情至深,也不会有比这更好的结局了,贫穷是多么可怕,人总是要吃饭。女主为了吃饭要跟馆子里各色男的调情,男主为了吃饭要去送命。

他和乔在镇上送别死去的人时,在这部影片里我是第一次有这样真切的体会,之前都在打打闹闹互相斗气,贫穷是多么可怕,饿死随处可见。女店员甚至会被怀疑偷吃面粉。也铺垫完毕他们为什么愿意为了2000美元堵上性命。

当他们开始运输硝酸甘油时,漫长而煎熬却又紧张的旅程便开始了。这个紧张的气氛真的营造得很好,很多时候,电影院里安静得针落可闻,人们都屏住呼吸,只有放映机器的运转声。

在不知道生命还剩多少时间时,人们的状态总是十分有趣。路易吉本来只是一个老老实实搬砖攒钱回家的人,在知道时日无多时便豁出去,只为赢得生命中最后玩乐的钱。如果我也时日无多的话我会作什么呢?大概与他也不会差多少。看来是人们活得太长了,才使场面不至于陷入失控。

馆子里整日吸烟做旁观者的小伙子,想有拿了钱去娶妻生子,身为孤儿的他渴望一个完整的家。曾经过过好日子的乔,想坐在巴黎的咖啡馆里喝下午茶。你生命中最后的愿望,和你之前的生命息息相关。马里奥为什么流落至此?乔为什么家道中落?这些都构成了现在的他们,但也没什么值得讲的。在这个小镇的每个外地人,都有对自己来说刻骨铭心而对他人来说可能连作为笑料都不配的悲惨故事。人们为什么来到这里,又想回到哪去?这些都不重要,贫穷让所有故事都变得遥不可及。

最后的结局非常有意思又非常扣题,人们因为恐惧,可以克服万难将一车炸药完好运到终点,然而一旦放松,就会跌入万丈深渊。是那种“如果片尾真的是他拿到了钱美美迎娶美女那该多无聊啊那种导演”,respect。两个半小时的沉浸式观影真的太棒。

 短评

前一个小时的背景人物介绍和铺垫稍嫌过长,但之后则迎来令人感到窒息的一个半小时。克鲁佐对悬念的把玩太厉害,53年的电影在今天看起来仍然如此惊悚好看。其实我更喜欢《乌鸦》的故事,但这一部又的确更精彩。PS:片名直译该是《恐惧的酬劳》。

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亨利-乔治.克鲁佐(法) :《曼侬》金狮、《恐惧的代价》金熊+金棕榈;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意):《夜》金熊、《红色沙漠》金狮、《放大》金棕榈;罗伯特.奥特曼(美) :《陆军野战医院》金棕榈、《水牛比尔和印第安人》金熊、《人生交叉点》金狮。电影史上只有以上三人获得过欧洲三大电影节三项大奖。

10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一小时起的公路历险实景豪华紧张得百爪挠心,择友线贯穿始终也是一波三折,男主浪子一搭上老江湖立马踢开胖子室友和倒贴女友,胖子开车时和美国硬汉迅速建立友谊而且证明自己也是条硬汉,老江湖却临危变狗熊甚至弃友不顾,牵出男主的种种薄情和人情味,人心炎凉,命运难料。

15分钟前
  • paradiso
  • 力荐

太他妈的精彩了好么!全场几百人一起窒息,一起尖叫的感觉真不赖!两辆自爆卡车的死亡之路,四个老司机的绝命之旅。然鹅这个故事还是告诉了人们两个永恒却质朴的真理:1.重赏之下必有勇夫。2.乐极可是要生悲的。

18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惊悚公路片!记得看过彩色版的翻拍版但找不到那个片子了。。。据说是《超级玛丽》主角名字的来源???

19分钟前
  • 刘建明
  • 推荐

不读简介就看电影,开始以为是劳苦革命片,然后是赏金任务片,再然后是兄弟义气片,两个配角死后成了紧张的悬疑片,主角送货成功我以为是主旋律英雄片,人们庆祝时英雄得意忘形车祸死掉我才知道原来是黑色幽默片。断腿老配角一定是洗点加了机敏减了胆识,前后差距让人掉眼镜。

23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推荐

战后年代的绝望沼泽中孕育的黑色经典。前半段营造了人间炼狱的景象,充满各种燥热不安,痛苦焦虑,放大了人的各种本能,所有冲突都一触即发。这才让看起来荒谬的运送之旅,像是通往天堂的唯一路径。跟着悬疑的节奏,仿佛空气被一点点抽走,直到最后的令人窒息,油田的画面极为摄人心魄。

24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据说是最早把“交通悬疑片”做到了一个高度,不过千万不要把这部影片当成悬疑惊悚片看,否则会失望的。准确说,这是一部反映人性的黑色电影,电影心理刻画很精彩,结尾的意外虽然有点突兀,但确实是最好的结局,符合黑色电影的精神,蒙太奇配上《蓝色多瑙河》的音乐把那场悬崖翻车拍得美极了

28分钟前
  • stknight
  • 力荐

“不要冒不必要的风险” 同时获得戛纳金棕榈和柏林金熊,还以为多沉闷,没想到是类似《洞》那样的缓缓紧张、如履薄冰…去程的压力和紧张、回来的释然和放松,悬殊的心态继续酿成悲剧。“如果我一定要死,我希望自己仪表堂堂”

33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恐惧的代价》所呈现的两种影像机制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类型思维之下对于巴赞的反讽,并对其真实性产生质疑,正如同在影片中,他令真实性与社会问题建立在完全架空的南美小镇之中,而这些群像般的非叙事性逐渐被一个相当简单的事件,却又被强烈的黑色宿命氛围与各种喜剧桥段作为支撑。克鲁佐营造了一个徳勒兹《时间-影像》的反面,时间-影像的危机被古老的运动-影像代替。从电影语言来看,是蒙太奇与特写镜头不断入侵,逐渐成为揭示关键时刻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影片的结尾,平行蒙太奇与“最后一分钟死亡”完全回到了格里菲斯的时代,但影片似乎在此之前就早已完全凝结于Jo布满机油而濒临死亡的面孔之中,令《蓝色多瑙河》的炫技不过是机械降神的伪英雄主义,当它出现在影片的封面,即是对于作者反动性的消解。

36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你负责开车,我负责吓个半死”。这种奇妙的关系,也是导演和观众的较量丫。152分钟的DC修复版,开场飞机降落小城一幕有被惊艳到。大转弯和炸巨石的紧张感也完美。对比了下剧照,掉进石油坑的修复效果,更加有粘稠和窒息感。路弯路直,人物性格的深化和转变,也带出“什么都没有”的命运归宿。

41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有趣的是,相比于长年在美国工作的希区柯克而言,克鲁佐或许才是真正对芬奇、诺兰以及当代美剧等商业类型作品产生直接作用的导演――影片不以社会文化的、精神分析的抑或影像自持的元素取胜,而单纯凭借玩弄叙事来营造悬疑感:公路片框架下的"闯关游戏",险象环生的种种细节巧合,渐近加速的平行剪辑,无不以渲染故事、操控感官为目的.然而正因其太过执着于"讲述",故事反而只剩贫瘠的枝干,失去了刺激之后的余味:电影没有显现为声画形式,而是仅仅成为了具有更强视觉烘托能力的惊险小说――攫住我们的乃是"恐惧的概念",并非恐惧本身;对电影媒介的误解即由此发端,如挥之不去的幽灵,一路纠缠着二十一世纪的好莱坞工业.

43分钟前
  • JeanChristophe
  • 还行

挺过略显冗长沉闷的铺垫便是一路惊心,实打实拍出来的高难度实景场面配上准确的节奏和剪辑,看的人无比震颤,技术大帝克鲁佐;恐惧之旅中人物性格的展示和变化在技术的推动下好生精彩,法国二人组入石油坑中着混身黝黑真是完美的总结和象征。

48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上海电影节展映】4K修复版。首刷留给大银幕,没有被剧透所以全程心脏吊到嗓子眼一般的紧张揪心,情绪始终被电影所左右。剧作太强大,高潮迭起险象环生。剪辑和音效无比高超。角色形象生动鲜明,深刻表达人性的善与丑。结尾更添讽刺与荒诞,回味无穷。唯一不解是前车的结局没有交代清楚

52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黑白片看得我好兴奋,尤其是修复版的,画面好有质感啊!扣一星是因为:1、个人觉得那个拐弯的桥段实在拍得太费胶卷了,根本没必要往后倒那么多;2、第一辆车你能稍微透露下是怎么爆的么,不至于连片废铁都没了吧;3、要女主干嘛呢?被欺负么……种种比较不好解释的部分。

54分钟前
  • 劳永逸
  • 推荐

今年北影节第一场,谢谢赛人推荐。慢速版《狂暴之路》,希区柯克炸弹理论的完美范例。1953年就能把爆炸和惊险场面拍到如此逼真,实在惊人。以“一根绳上的蚂蚱”开始,连场的动作戏都既有执行的实在感又有物性想象力,第一流的观影享受。为钱搏命的赌徒心态带来强人所难的道德困境,第一辆车爆炸时缜密经营,最为令人难忘。片名好像应该译成《恐惧的报酬》吧。

55分钟前
  • 风间隼
  • 力荐

1.先后获得1953戛纳金棕榈与柏林金熊,此后单片只能参加一个A类电影节。2.克鲁佐的悬念设置与气氛营造极佳,后半程令人胆颤心惊紧张不已,可惜开头人物交代与铺垫部分过长。3.以小孩玩5只拴在绳上的蟑螂起首,命运缩影。4.蓝色多瑙河之舞,个体乐极生悲vs集体否极泰来。5.栅栏后什么也没有。(8.5/10)

5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危险作业生存指南,蔑视恐惧和深陷恐惧都是即将玩完的症状···铺垫也太长了点吧,五零年代能有这样的特效和场面实属不易,确能让人手心湿润呼吸急促,当然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满卡车的硝化甘油

1小时前
  • 彩虹几度
  • 推荐

前半段入戏很慢,看完整部才知道是预示了这些人的不归路。困死在小镇还是冲出去,横竖都是死,命运掌握在付得起2000美元的人的手里。开车途中非常惊险,我总是想起《速度与激情》,我完全没感觉的,却在这二十码三十码的换挡中冒了冷汗。牛逼。

1小时前
  • 阿朽
  • 推荐

剪辑节奏与景别变化的教科书。所谓冗长的铺垫个人纬度反而是亮点,这正是古早经典的独有魅力,不急不缓地交代环境特征与人物面貌。而景别的使用以及叙事手法现今看来压根没有过时,或者说甚至没有过时:足以说明当下电影进步空间之小。石油是魔鬼的浴汤,这一主题亘古不变。即使被生命的温度所感化,空留皮囊终将驶向自我毁灭。

1小时前
  • Aloysha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