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之下

记录片其它2015

主演:内详

导演:维塔利·曼斯基

播放地址

 剧照

太阳之下 剧照 NO.1太阳之下 剧照 NO.2太阳之下 剧照 NO.3太阳之下 剧照 NO.4太阳之下 剧照 NO.5太阳之下 剧照 NO.6太阳之下 剧照 NO.13太阳之下 剧照 NO.14太阳之下 剧照 NO.15太阳之下 剧照 NO.16太阳之下 剧照 NO.17太阳之下 剧照 NO.18太阳之下 剧照 NO.19太阳之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8:00

详细剧情

  紀錄片花一年時間拍攝,導演 Vitaliy Manskiy 與攝製隊兩次到訪平壤,全程有「保鏢」陪伴。與五位女學生進行10分鐘面試後,Vitaliy Manskiy 找來8歲女孩辛美(Zin Mi)做女主角,紀錄她加入先鋒運動、慶祝已故最高領導人金正日生辰的光明星節等點滴。

 长篇影评

 1 ) 拥有敬爱领袖金正恩的我们不羡慕世界上的任何人

当女孩儿的母亲问她有没有什么开心的事情可以讲的时候,女孩踌躇着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母亲换了个问法,说那有没有什么诗歌可以表达呢....女孩张口开始朗诵“我们伟大的领导金正恩同志...”

 最大的贫穷,不是贫穷本身,而是不准富有。

 最可怕的不是肆意的言论,而是从根本上禁锢思想。

  这个纪录片让我看到了,21世纪,帝制的演变形式...原来人们说,皇帝为什么有那么独一无二的权利,因为他是天子,是上天赋予的权利,你们必须听从。现在怎么玩儿呢,因为我们的领导人通过他的不懈付出和努力,我们才有了今天的日子,我们的生活是他们所赋予的,我们必须感恩的听从。

 当科学打败了神论,别忘了我们还有煽动。剧中每一个细节都在透露着这种洗脑式的煽动,从学生进门必须对金家父子鞠躬开始,老师告诉你地主和日本人的丑陋,战争英雄告诉你我们用步枪打败了美国人的飞机。那还可以思考么?不,就像电影中无处不在的摆拍一模一样,被教导引导,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拥有敬爱领袖金正恩的我们不羡慕世界上的任何人。

 2 ) 爱国主义

七十年代的时候,国家领导人邀请安东尼奥尼来拍一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电影的最后,拍摄的场景是长江大桥,镜头定格在用大桥的绳索"改造"而成的晾衣绳,晾晒着民工的衣服。领导人很生气,认为导演是故意用这个镜头暴露中国的落后和贫穷。安东尼奥尼事后解释并非有意,只是恰好看到这个场景而已。所以国家的虚荣心是很可怕的。而这部电影,导演有些太刻意,不论是音乐,还是刻意捕捉的细节,他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一个国家虚妄外表下的空洞和荒唐。可对于我们这群特定观众而言,讽刺的是五十步笑百步的悲凉。君不见,国庆阅兵时,把各式为了阅兵而奋斗的情节剪辑成影像,我们何尝不是看了热泪盈眶?各种政治学习时,形式主义满天飞,我们何尝不是疲于应付?影片中,一场晚会彩排,负责人说孩子们的舞蹈不够爱国主义,听起来可笑,但就我们的国情来说,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再到共产主义,放这些主义成为空谈,爱国主义也就成了国家最后的盔甲。

伊坂幸太郎在《摩登时代》里说,国家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只是一个空洞的组织概念,国家已经成了活体,而政治变成了这个活体的手和脚,利用一切资源为国家服务。我们生存的国家不同,而不同的国家操控着我们的一切,为了他的发展壮大而努力,不同的国家也就有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仅仅是按照国家的安排去生存,没有选择。有时我们不该抱怨我们所在国家带给我们的不幸,因为我们和国家是无法分割的,无关爱国主义。

 3 ) 我不喜欢带红领巾

我小的时候成绩很差、很调皮。很可笑,我居然不是少先队员。没有办法带红领巾。我小时候最需要的就是一条红领巾。我想和其他小朋友一样,一样的优秀。现在,我想想我小时候挺成功的,小时候更牛逼。当别人向国旗敬礼的时候我不用敬礼!我热爱祖国!或者说我热爱中国!但我不热爱你们!我不需要红领巾,我需要微笑和太阳。而你们却只要严肃和雾霾。

可爱的孩子和可怕的洗脑

 4 ) 加油!朝鲜人民!

说到《太阳之下》就不得不提到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拍摄的纪录片《中国》。

《中国》拍摄于1972年,那时,中国政府决定,邀请一位大师,为中国拍摄一部“宣传纪录片”。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成了最佳人选。他没有听从政府的安排,转身钻进了人民的日常生活里,于是他的镜头里出现了,在公园练功的老人、在树荫下打牌的小妹;农村集贸市场里,人带着粮食、家禽和自制的食品,在那里进行物物交换;村头穿着大背心裤衩的小孩,在旱地里一边吃冰棍、一边打乒乓球;街道上有骑自行车的人、裹脚的老太太、放学后嬉戏的孩子......不用说都知道,这些场面和当时提倡的勤劳整洁、努力拼搏的主流宣传方向完全相悖。所以,当时的安东尼奥尼受尽了批判。

安东尼奥尼夫人

但在三十年后的2004年11月25日,纪录片《中国》在中国北京第一次放映,由北京电影学院举办的一个纪念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贡献的影展之中。安东尼奥尼在电影的旁白中说,他们只是“看了中国一眼”。这一眼,变成了我们追溯过去的珍贵资料。也许你没见过40年前的天安门广场、长城、学校、人民公社;也没见过老式公共汽车、木偶剧、和杂技;但看到这些画面,会让人油然而发一种幸福感。

2019年3月16日央视重播了这些画面,制作了《从〈中国〉到中国》。

纪录片还通过各种线索,追寻了当时的建筑、当时的画面、还有当年在《中国》里出镜的人。40多年的时间,纪录片出现过的人物,小孩已经进入中年,当年正值壮年的人不少已经去世。

从当年的“禁片”到现在的公映,我想,正是因为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素质提高,社会变得开放包容才得以为《中国》这部真实的纪录片正名。

历史告诉我们:搞个人崇拜是行不通的。不管《太阳之下》是真实的还是导演下的套,我相信未来的某一天朝鲜也会觉醒,直视这部影片。加油吧朝鲜人民!期待你们从阴霾里走出来的那一天!

 5 ) 所谓真相、人性关怀和纪录片道德之气得我够呛

这片让我想起,在英留学短短一年半,就有三次在课堂上统一组织观看西方人制作的东方落后国家纪录片,还有两次这类的论坛讨论。不得不说,西方人对他国事情真的是非常在意和好奇,甚至还有点自以为是的。其中最长播放和讨论的有中东、朝鲜和记不清的别处,然后直到中间一个中东人还有没曾想过会在场的朝鲜人愤怒站起,表示这并不是自己国家的全部面貌,才让人从另一种“洗脑”中醒过来。不久前的中国,以及现在大部分的东方、第三世界国家都是这样被发达国家过度假象臆断的载体。他们自以为优越地夸夸其谈,展现对他国的关心、愤怒或八卦和不齿,并将其做成各类电影、纪录片在课堂上反复播放,丝毫意识不到,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政权洗脑?就好像,你真觉得我家里那点屁事儿,隔壁老王是最有发言权的吗?在留英之后,对于这类事情和创作有了更复杂的思考。知道的越多,真相就会变得越模糊。

几年前觉得导演聪明勇敢,现在只觉得荒凉悲伤。所谓“纪录道德”应该是什么?谁有权利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让无辜无知的人,为所谓“真相”和“艺术”献身?这个女孩将一生活在这个国家,也一生和这部所谓“真相”的纪录片捆绑。如果说这个国家捆绑了他们的人生,那作为道德文明自认优秀的这位导演又有什么权利在他们本就无望的生活里再泼一桶硫酸,去成全自己的所谓“真相”?当然,该憎恨的是这个政权本身,应该有人提出质疑,但不该踩在别人的尸体上。看完只觉得,镜头后的人可恶,镜头前的人悲凉,电脑后的我愤怒。

 6 ) 无谓好坏,不过快慢。

是听了一期节目去看的,在B站看的分段,有些说明部分被码了,有些观影缺失,但不影响整体的了解。

这是一部西方人拍的朝鲜伪纪录片。别处了解到的是,朝鲜邀请过来拍电影,在拍摄过程中朝鲜有严格的指导,朝鲜以为是电影,他们把电影以及指导的过程拍了下来。

里面有很多镜头是不适的,自己印象最深的,电梯口的俯拍镜头令人非常不适,看的时候有一刹那看到的是港式恐怖片。

意味深长的电影语言。据说,我们也曾被如此好奇地凝视过。自然,这部电影最后的呈现应该是让朝鲜不适的。

里面很多画面的确有种蹩脚的感觉,但我能够理解这种在西方人眼里的“遮掩”和“故意”,西方人用“特写”让可能常规的动作也有了很深的意味。

我觉得没什么的,大家都是这么发展过来的。只是有些走得快,有些走得慢,国家也是人发展起来的。西方世界一开始也不是如今所谓的开放、自由的,和宗教争夺了几个世纪,女王的星法院法令限制了英国传播近百年,《论出版自由》是17世纪的产物。你看,无谓好坏,不过快慢而已。

也许,国家的成长,就如一个人长大,你也许觉得你有很多道理,但路,他仍要自己走一遭的。是人,就会有学习、有弯路、有坚持、有成长,最后也许是超越。

哪怕不是超越,但你是明明做过小孩的人,不论过多久都不应该忘记,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眼睛可以看,但不应该变颜色。

 短评

看完不觉得荒唐,只觉得眼熟,这才是最可怕的

6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本来以为会有大大的优越感,但看到入队仪式和宣誓作为共产主义接班人的一刻,觉得是五十步笑百步。剧情结构上有点太散了,基本是有什么放上什么。亮点在于朝鲜干部一次次的要求重拍,并且提出指导意见,俨然导演

10分钟前
  • 佑扯
  • 推荐

中文片名也可叫“童年往事” 嘛

11分钟前
  • Persee
  • 还行

好像来我们中国拍不了这样的纪录片一样,还非特么跑去朝鲜拍,导演你这是瞧不起谁呢。

12分钟前
  • 小李嘛批
  • 较差

好感谢这导演冒着风险,给我们带来了高清无码的朝鲜世界,也感谢中国远离了那个世界。

13分钟前
  • 梦游者的坠落
  • 力荐

太阳之下确无新事,来中国拍为国庆阅兵排练的志愿者,拍一遍遍感谢领导的山区学生,拍小城镇里的纺织厂女工,拍背诵着弟子规的孩童,拍红歌大赛……没有什么不同的。

15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坐在影院里,笑声阵阵,美国人一边说着“oh,god”一边无奈的笑着。前苏国家的导演拍这种片子确实不太一样,能理解这种现状的人会把他的理解融入影片,即使在这样一部嘲讽的电影中你也能感到他的忧伤。我喜欢最后的结尾。

16分钟前
  • simonfaye
  • 还行

朝鲜当局审查了每一秒钟,然而最终呈现出来他们认为纯洁健康积极向上的,恰恰也是最表现国民之畸形和病态的部分,我猜他们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政府和国民,活在互相都假装不知道对方知道双方都在相互撒谎的奇观里,就像中国

19分钟前
  • 大作人家王書紀
  • 还行

主题先行的催情配乐其实也是导演的另一种操作和表演。偶然和西雅图观众聊到这个片,发现可能大部分西方观众对朝鲜/社会主义都处于一种充满好奇但并不会去了解的状态,于是这种展示“窥淫”欲望的片子就特别对口味。最后一个镜头意味深长,辛美对于“快乐”的一无所知和难以抑制的眼泪让人很难过。

24分钟前
  • 十八爷
  • 还行

生活在官方幻觉之中的国度…最后问小姑娘回忆中有没有什么快乐或者记忆深刻的事情的时候,小姑娘什么也想不到,除了“伟大的金日成将军”,一片空白。

29分钟前
  • 维林诺的金菇
  • 推荐

我家有亲戚是真朝鲜人 去年75岁最后一次来中国 说自打十年前吃过豆腐之后回去就再也没吃过 吃不起 他在朝鲜到丹东的火车上 中国人给他跟火腿肠 不知道该怎么吃 中国人给他好多吃的 他感动哭 他说从来没吃饱过 他说只有精英才能住平壤 并且不能有残疾人等 还有很多奇葩事 说不完

30分钟前
  • 我是主角不能死
  • 推荐

这部纪录片最有意思的是,它把拍摄现场的指导部分保留了下来,让“正片”部分显得虚假,也让整部电影显得更加真实。“暴露电影运作”这一先锋派用来破坏虚构电影真实幻觉的手法,在这部纪录片中具有了真正的现实意义。

34分钟前
  • 河原宏
  • 力荐

《太阳之下》像是安东尼奥尼《中国》的姐妹篇,现实主义与“官方安排”的机械生硬两种影像风格反讽并置,悲剧性的近景特写捕捉到了朝鲜人表象下隐藏的失望与恐惧。如同奥威尔笔下的1984一般不寒而栗,严格来讲应该是一部元电影而非纪录片,对于俄罗斯观众还有我们,命名为《童年往事》再贴切不过

36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在我们看来,太阳之下的意思是说,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40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问我看完《太阳之下》的感觉??哦,没感觉啊~习惯了,又有谁不尊敬领导呢,,,对吧【😓】

43分钟前
  • ME!
  • 推荐

应该算是最真实的朝鲜实录了,朝鲜人民的那种空洞感让人心疼。。。说朝鲜幸福指数高的,请你去朝鲜生活。

46分钟前
  • 雷斯特雷波
  • 推荐

21世纪了,还有朝鲜这样的国家全民扮演现代性。实际上,影片里所呈现的民众生活又何尝不是中国日常的升旗仪式与文艺汇演。

47分钟前
  • 刘浪
  • 较差

此片沒有讓人大開眼界,反倒出奇地熟悉。其實,我們都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自由。

50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和安东尼奥尼那部不可名述的纪录片比起来,这部片的导演显得挺弱智的,给我一种牺牲别人就是为了成就自己名声的感觉。难以想象在那样的国度,主人公们由于影片的上映会受到什么样的迫害,特别是小女孩的境遇会怎样?你真的能反应真实的朝鲜吗?还是说你展现的的只是你想让观众看到的?(我也觉得北韩烂透了,但我不认同这样的纪录片形式,或者说它连纪录片都算不上。同样关于北韩的,2020年的那部Assassins不知道比本“纪录片”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54分钟前
  • Такнао
  • 很差

朝鮮官方精心排練的宣傳片與排練之外的部分形成了微妙的反差萌以及強烈的反諷,幸好是俄國導演,若是美國人,現在該在牢裡吧。

59分钟前
  • lcsun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