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还有书籍

记录片中国大陆2019

主演:朱岳,俞国林,范晔,朱利伟,小隐,杨早,蔡皋,熊亮,粲然,吴雅慧,陈晓维,蜗牛和lulu,宁成春,何浩,薄英

导演:罗颖鸾,杨骊珠,王悦阳,郑苏杭,刘倩瑜,彭欣宇,林宸西

 剧照

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2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3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4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5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6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3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4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5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6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7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8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9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3 04:36

详细剧情

《但是还有书籍》以书为题材,力图在阅读多样化、碎片化的当下,记录这个时代形形色色的爱书之人,捕捉和书有关的那些精彩故事。希望以新鲜有趣的视角和故事,点燃观众对于书的热爱,为人们提供一份在快时代里的阅读指南。

 长篇影评

 1 ) 33个镜头,论编辑工作的优美感与崇高感——第一集《书海编舟记》结构与细节详解

编辑出版,相对小众的行业。 但是还有《但是还有书籍》这样的片子出炉, 不能不让编辑们提神振气。由此萌生了动笔的想法。

以编辑之眼去看《书海编舟记》,职业病是免不了的:首先就会尽力去看,这个片子,都有什么书被推荐,什么书上镜了(有没有自己单位的书)……

我主要聊三点:一、片中被推荐的书;二、片中“入镜”的书;三、片中其他有意思的细节。

两种思路贯穿其间:“书究”思路,找寻片中书的镜头及相关细节;编导思路,排片的人有意用书的镜头表达什么,无意间又有哪些亮点细节。——我的想法是,不只是盘点罗列出现了什么,还要看出现的镜头背后的东西。

【第一节 朱岳——后浪】

问题 一:朱岳老师推荐什么

(一)外国文学

根据朱岳的言语,再看后浪版的译者,可推断当年让他着迷的《往事与随想》旧版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

这两本,推荐的地在片尾作了推荐(彩蛋?)。个人也有印象:书先出了,豆瓣推了一阵《太古》然后作者获诺奖,书才蹿红的。有时爆款就是这么“不期而至”。

(二)中国文学

度外这本,从排片角度,值得一提。该片描绘朱岳编辑生活时,朱岳在豆瓣“打(刷)分”的,就是《度外》。此后,在拍摄后浪编辑室书架时,又几度有《度外》的影子。

远处红黄色的《发条橙子》很突出

(三)原创文学

“火之组”三本,是他们主推的。其他“无意”进入镜头的,无法一一细聊了。其中下面这本值得一提,朱岳不只是编者,也是作者。

这本书是朱岳在抽出《寂寞的游戏》时出现的。

问题二:朱岳和他的编辑们读什么

《象征、交换与死亡》

《西洋世界军事史》

……

(不由地摸了摸头发)

左手边:《儒林外史》

左边出现了老版本的《儒林外史》(话说,朱老师《说部之乱》都出了,那除了《儒林》,“说部”之书《聊斋志异》等等敢情也要看起来?)

【第二节 俞国林——中华书局】

问题一:俞老师他们编什么书

孟森著作集//book.douban.com/series/2093

容庚学术著作集//book.douban.com/series/12441

陈梦家学术著作集//book.douban.com/series/12379

其中,孟森是两度被提到的。

好字!

“西南联大”,成为了这本书的一大卖点,让小众的学术事业有了大众化的关注度。片中提到郑天挺的书受各大媒体推荐,而我们再从镜头看,郑天挺的日记,是平摆在书店的——可见这类书,还得到了线下实体书店的推荐。

销量开心ing

而绝大多数的书的“待遇”,如上图(架上是中华书局的古籍书系)……学术终究还是寂寞的事业,还有很多学术精品在架上等待着懂它的人们去发现

销量开心ing+2

像上面,书店平摆的书,更醒目。郑天挺、梅贻琦的书信,能进入推荐之列,是幸运的。(细看,还有台湾郭廷以的书)

我们看看俞老师的案头《仰顾山房书信集》——仰顾山房,就是俞老师本人。

该片还有一处给了俞老师档案的镜头,涵盖了《文献家通考》《孟森书信集》《陈梦家书信集》《宋云彬文集日记》《徐旭生文集》等各类已出、未出图书资料档案。正如片中所说,背后都是“十几年如一日的努力”。

问题二:俞老师读什么书?

一个细节:俞老师从书柜里拿出这本书,翻到书信的那页,可以看到,早就脱胶了——可见平时这本被翻了多少次。

另一个细节,很考究。俞老师在图书馆书架中逛。先拿了本线装书,——以镜头语言彰显他编校学术经典的身份(渊博的学识)。

这本线装书没看出来是哪本

然后,俞老师又拿了一本翻阅。有意无意间,他挑的书,就是和中国近代学术史相关的书——《吴宓日记》!

左上角书眉,可知是《吴宓日记》

当时,俞老师提到:别人提到的一句话,他就去寻。《吴宓日记》正是这一类的好资料。

中国近代学术史,作为这一节的主线,通过前前后后出现的书串了起来:《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吴宓日记》、《读史阅世六十年》、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等,前后呼应。

关于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编导可能唯恐梁启超署名太小,用了下面更形象地方式做了展现。

地国家图书馆北海古籍馆?——印象模糊——刚得到网友指正,不是国图

但其实细心看,俞老师生活中处处有梁启超,从他的档案袋,再到此处《梁启超手稿精粹》,均如此。

问题三:俞老师他们怎么编书

其一,核对原文。

片中提到,俞老师他们常常编一本书,要去比对多个版本,经常要跑档案馆图书馆。可能为了看观众对他们工作辛苦,有更形象的理解。编导挑的俞老师工作场景,是查微缩胶卷。很累,很费眼,也可见俞老师的耐心与细心。

地点:国家图书馆老馆

这种镜头很能让人感受到“工匠精神”。

此处,俞老师核对的是《万斯同先生传》,核对后,他说:漏抄了“人受其”三字!

刘文武《清文精选》

那么,俞老师为什么要对《万斯同先生传》?最大的可能,是片中提到的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书中提到了钱大昕或者万斯同。(近三百年,自然主要是清代)

其二,录入尊重原文。

有一处,俞老师提到某个字不能类推简化。

关于“类推简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有些字,就被类推简化了。比如赵孟頫,现在右边要写成简体的页;智yi高僧,左、右两边现在也被类推简化为(岂页)。

此次他们谈的问题,可能是,遇到的生僻字,偏旁部首里面有繁体,词典里也找不到,可不可以按照国家《一简表》里对一些偏旁部首的简化方式,类推简化。

另一处,对比郑天挺先生日记原稿,和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版本,可见,原来汉字数字的写法,被保留了。

其他细节/花絮

巴黎贝甜和编校工作,出入古今中西之间……

【第三节 范晔——西语译者】

一、主推的书

最近看到图书馆上架了《加西亚·马尔克斯访谈录》,又看到此片谈《百年孤独》,不由感叹拉美文学的热度。我在地铁上,就看到有人在读这本(范晔译本)。

二、问题:范晔老师读什么?

右上那本,是八大爷的

他的书,目前南大社、拜德雅出的比较多,大家可以去看下。

《百年孤寂》,是《百年孤独》的台版,豆瓣找不到和这本书封面一样的版本。因为范晔要翻译《百年孤独》,所以这个版本摆在案头。(或者,这本是范老师译本的台版?)

【总结:三节之间的关系】

这部片,是个三角(环形)的结构。

先华语/现代/小众/文学(策划),后中华/近代/小众/学术经典(整理点校),再外国/现代/大众/文学经典(翻译)。三节看似相对独立,实则前后呼应。

先看——从第一节到第二节,从后浪到中华的过渡。

华语/现代/小众/文学(策划)VS中华/近代/小众/学术经典(整理点校),编导选取了两者间的共同性——看稿子——来做前后镜头过渡在连续的旁白中,悄悄地从后浪编辑的改稿镜头,切到了中华书局编辑改稿。

再看——第一节与第三节的联系。

第一节,朱岳说:如果我发现一个《百年孤独》,那我觉得我做编辑这个职业也值了。

而第三节,聊的正是《百年孤独》!聊的还是文学小说。我们看了第二节,不会忘了开头。

这是编导的“有心之笔”。而无意间,还有一些有意思的细节——朱岳等编辑也关注拉美,看西语文学。

这一摞老书,除了著名的《马丁·伊登》,还有《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这书已经再版),以及西班牙作家的作品《君走我不留》。阅读面,是朱、范二人的又一交集。

最后,三位老师的联系。

细片中重点展现的三位老师共性所在是“编书”,但细究起来三位老师不只是编辑,其实都是作者。

朱岳除了编书,自己也写小说;俞国林做古籍整理点校,点校是一种著述方式,而不只是出版社的编辑校对;范晔做翻译,而有一说法是“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翻译即创作?)”。

总之,他们所做的其实超越了狭义的“编”(编校修改),都在参与创作……

三个板块,三十几分钟,彼此交织,“编”出了编辑们的日常,与理想。

【按】写这篇时,是按我旧文 《影寻踪:《大江大河》,那代人的书,那代人的路》的思路去走,写完才对比发现《书海编舟记》已有下列文章,盘点片中的书。不过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特点,我的立意也不在于详尽列举所有出现的书(因为没有买B站会员,享受1080p的画质……)不足之处,欢迎指正哈。

//movie.douban.com/review/12092404/

//movie.douban.com/review/12091728/

//movie.douban.com/review/12092244/

 2 ) 看这部片子时想到的

大概从高中开始,我陆陆续续坚持着买书看书。虽然工作后到现在,读书量大大减少,但对书还是有着依赖和信任,也算是一枚爱书人吧。因此在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像找到了组织,每周三盼着它更新。有时开着弹幕和同好们一起看,好热闹(太热闹的时候就不得不关掉)。

1 编舟人

去年12月播出之前,我在朱岳老师(后浪文学主编)的豆瓣广播里看到他标注了想看这部纪录片,后来才知道,他是全片第一个出场的人。

第一集《书海编舟记》,是关于编辑和译者的故事。我对编辑的认知少之又少,只能说有过一些想象。纯文学出版的艰难处境,朱岳形容它“令人头秃”。正因如此,这些编辑和译者长年的坚持才让弹幕里的观众忍不住泪目。

我已经忘记自己是先在豆瓣上关注了朱岳,还是先读了他的短篇小说集《说部之乱》,又是何时加入了他在豆瓣创办的秃顶会(尽管我还只是脱发早期)。只知道近两三年,我的书架上多了不少后浪出版的华语文学作品,包括台湾作家袁哲生、黄国峻,也有两本朱岳主导推出的大陆新人作品。

推出新人更是阻力重重。

去年十月,瑞典文学院宣布,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奥尔加·托卡尔丘克(Olga Tokarczuk)。在国内,托卡尔丘克的作品《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于2017年底由后浪出版。当天,得知获奖情况后,朱岳在豆瓣上发了一句:“谢谢大家哈,有了钱可以多做点原创新人。”听了,感动又心酸。

两年前看过日本电影《编舟记》,它讲述了青年编辑马缔光也如何与同事们历经长达十五年的时间编纂国语辞典《大渡海》。文字的浩瀚海洋里,书是舟,助人以渡。这群默默无闻的编辑及其他文字工作者,他们是编舟人。

2 书店

第二集《二手书的奇幻漂流》,在讲述二手书的流转故事时,介绍了台北的旧香居,一家在台北旧书界和文人圈里颇有名望的二手书店;还介绍了蜗牛和lulu的一个二手书项目——移动书车,他们把书载着上路,一边旅行,一边卖书,甚至把书带到它们不容易去到的农村。

虽是二手书的故事,但我联想得更多的是读过的和逛过的那些好书店。爱书的人,大概都能从逛书店中汲取元气,甚至幻想过拥有一家自己的书店。

三年前,我读了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的《东京本屋》(强烈推荐!><)。封面上印着一句话:

总有一盏书店的灯光,等待温暖人心。

书中作者介绍了十家不同类型的书店,涉及了书店生态的方方面面,包括书店的面貌和陈列,理念,经营,与读者及周遭的连接和关系,等等。宝贵的是,作者与书店的创办人或店主都进行了深入的访谈,满满的干货。读的过程,非常享受,最后十分不舍又忍不住继续翻下去地把它读完了。

与蜗牛和lulu类似,书中也有这样一辆二手书车,三田修平的BOOK TRUCK,“主动选场地、选客人的书店”。流动的书车,流动的缘分。

《东京本屋》内页

书中还有一个书店蛮特别的——森冈书店。我第一次知道这个书店是看了一条出品的视频《一周只卖一本书的书店,全球独此一家》。视频仅三分来钟,由店长森冈督行简单介绍了这家店的理念和经营模式。书店只有约16平米大小,一周只卖一本书,以主题展览的形式将书全方位投射到现实空间里。

好妙啊,看的时候我不禁感叹。

很巧地,不久后我在吉井忍的这本书里读到了对这间书店更深入的介绍,也更贴近店主本人。

《东京本屋》内页

我想好的书店是这样的,它既能让对开书店有所幻想的人望而生畏(这并不如想象中简单),又能给人以鼓励和启发(但没准我也还是能试一试)。

3 本土绘本

真正接触绘本,是在我有了自己的小孩之后。

以前对绘本的理解,大概就是低幼故事书。后来,遇到一些有意思的绘本,与自己的孩子一起读过之后,才知道,一本优秀的绘本可以蕴藏令人惊喜的力量。

第三集《绘本中的奇妙世界》,介绍了两位国内优秀绘本作者——蔡皋,熊亮,还有创办了三五锄教育机构的国内绘本推广人粲然。最初我是在一个育儿公众号推荐的幼儿书单里知道熊亮这位原创绘本作者的。当时我给孩子买的绘本,基本都是西方作品,还有少许日本绘本,所以看到这位以中国民俗文化为基础进行童书创作的作者时,我眼前一亮。

去年看周轶君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第六集一开场就是熊亮在北京开办的艺术课,他正在和孩子们一起创作《春江花月夜》。

后来我陆续买了熊亮的《中国童谣》和《中国绘本》系列。我家小朋友最喜欢的是《兔儿爷》,一本以中秋节为题材的小绘本。这套书不像传统绘本那样具有强烈的故事感。它的风格比较诗意,偏散文,经得起反复细品,感觉可以陪伴孩子更久。

绘本除了讲故事,传递价值,丰富审美,也是充实孩子内心的场所。在西方作品占大多数的绘本世界里汇入优秀的本土原创作品,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幸事。

《兔儿爷》封面及内页

4 书籍设计

第四集《设计师的纸上王国》讲的是书籍设计师的故事。

我刚刚翻了一下家里的书架,抽出几本书来。

这是智利诗人罗贝托·波拉尼奥的诗集。除了主体诗集外,另外三本小诗集的质地就像薄笔记本,有点手稿的感觉。

这本是早期联邦走马出版的,孙智正的《杀手》。我挺喜欢它直接了当的设计。 (封皮上的咬痕是当年室友的小猫所为)

这本书是我今年一月在旧天堂书店买的。很早就听朋友说过这家书店,隔了这么些年,我才第一次走进去。旧天堂书店门口(好可惜啊店内不让拍照)店面小小,书都是精心挑选过的,陈列也很有想法。在那里买了三本书,其中一本就是《书架》,在一个小小的书架上拿下来的。书本身也小小的,拿在手里很舒服。里面的字体也很宜人,深蓝色。

好的设计也许是不动声色的,让人在不知觉中被浸润。

5 快时代阅读

初来荷兰最大的感受之一,是这边在火车上看书的人挺多的(荷兰地方小,他们的火车类似于我们的地铁)。在飞机上也能见到不少打着阅读灯看书的人。也许是这边的速度还比较慢吧。

还记得在国内工作时,下班常挤地铁。那时包里常背一本书,“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一掏出来,书就罩下一小块结界,让人的脑子得以从繁乱的工作思维里抽身。

第五集《快时代阅读指南》捕捉了快时代里中国的阅读面貌。

开场的朱利伟也是这样一个在地铁里看书的人。她后来慢慢开始留意地铁上其他读书的人,并把他们拍下来。这个纪录片的封面海报,还有片头的结尾动画镜头,应该就是根据她所描述的一个画面而来的。

《但是还有书籍》第五集截图

这一集接着介绍了两位分享者。

小隐是一个在b站上分享书的女孩,看这一集前我并不知道她,也没了解过这样的分享方式。她在b站上已经累积了十来万的观众,非常厉害。之后我在b站上搜来她的视频,她主要分享每月读书报告,也分享一些阅读技巧,还有与阅读相关的周边琐碎。蛮有意思的。

另一位分享者是杨早。他是一位学者,后来与朋友合作,开始在线上(公众号、广播)和线下(书店主题读书会)进行阅读的讨论和分享。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几个书友。

我们有一个小小的群,最开始还是QQ群,大家分享新出的书,主要是提醒买书。有时一起寄到谁那里,见面时再分赃。有一段时间大家一起写诗,很简单纯粹。我们还一起参加过一个豆瓣线上活动,叫“极简小说彩票——像莉迪亚·戴维斯一样写小说”。有个契机,有点限制,大家一起玩。活动最后好像也没有抽奖或送书,不过大家也不是为了这而写的。

其中一个朋友在活动结束后还单独延伸建了一个小组叫“短打”,我们几个在那里也写了一段时间,但很短,跟组名一样。

去年还跟着写过为期一个月的写诗马拉松。

零零散散,断断续续。

希望以后还能有。

 3 ) 片中的那些书籍(书单更新中)

我来给大家整理书单啦!

第一集 书海编舟记 朱岳老师部分 《往事与随想》 赫尔岑 四川人民出版社 《寂寞的游戏》 袁哲生 北京联合出版社 《送行》 袁哲生 《雨》 黄锦树 四川人民出版社 《无伤时代》 童伟格 四川人民出版社 《西北雨》 童伟格 四川人民出版社 《王考》 童伟格 四川人民出版社 《度外》 黄国俊 四川人民出版社 《隐歌雀》 不有 四川文艺出版社 《迁徙的间隙》 董劼 四川文艺出版社 《大河深处》 东来 四川文艺出版社 余国林老师部分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 郑天挺 中华书局 《读史阅世六十年》 何炳棣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范晔老师部分 《马丘比丘之巅》 聂鲁达 (范老师开头在课上朗读的是第XII部分) 《万火归一》 科塔萨尔 《八十世界环游一天》 科塔萨尔 《克罗诺皮奥与砝码的故事》 科塔萨尔 《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 《致未来的诗人》塞尔努达 片尾出现的书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奥尔加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奥尔加 第二集 二手书的奇幻漂流 旧香居部分 《和菓子图鉴》 布衣书局部分 《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 鲁迅编 《晦庵书话》 唐弢 《蜜柑》 沈从文 《边城》 沈从文 《书贩笑忘录》 陈晓维 中华书局 《买书记历》 陈晓维 中华书局 《好书之徒》 陈晓维 中华书局 乐开书店部分 《小王子》 李继宏翻译 《日本MOA的自然农法》 《俺爹俺娘》 焦波 华艺出版社 《云雀叫了一整天》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片尾出现的书 《陈映真小说选》 陈映真 第三集 绘本中的奇妙世界 蔡皋老师部分 《一蔸雨水一蔸禾》 蔡皋 《宝儿》《荒原狐精》 蔡皋 《百鸟羽衣》 蔡皋 《孟姜女》 蔡皋 《花木兰》 蔡皋 《晒龙袍的六月六》 蔡皋 《月亮粑粑》 蔡皋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月亮走我也走》 蔡皋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桃花源的故事》 蔡皋 松居直 《小房子》 维吉尼亚.李.伯顿 熊亮老师部分 《寻暗集》 熊亮 新星出版社 《小石狮》 熊亮 天津人民出版社 《兔儿爷》 熊亮 天津人民出版社 《灶王爷》 熊亮 天津人民出版社 《悟空传》 熊亮 天津人民出版社 《二十四节气》 熊亮 天津人民出版社 《变形记》 熊暗(熊亮) 《饥饿艺术家》 熊亮 新时代出版社 《点点点》 埃尔维.杜来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屠龙族》 熊亮 《梅雨怪》 熊亮 《京剧猫》 熊亮 《游侠小木客》 熊亮 《湘州记》 庚仲雍 《 管子.水地》 管仲 粲然老师部分 《小夜熊》 酒井驹子 《骑鲸之旅》 粲然 片尾出现的书 《野兽国》 桑达克

昨天才看到这部优秀的纪录片,今天整理了前三集出现的一些书。

基本上是按照在片中出现的时间顺序整理的。如果有哪里欠缺,欢迎大家给我指出来。

那些标出版社的都是在视频里出现的确定的书籍,我去找出了他的出版社。没有标的就是,在片中没有出现或者时间久远没能找到。

 4 ) 看书,一生所求。

首先分享一段话:读书越少越容易对环境不满,读书越多越容易对自己不满。读书少,看问题往往失于主观简单,归咎外因,牢骚抱怨。书读多了,人变得谦逊、沉着、明晰,更知道自己的短处在哪里,视野提升,心胸开阔,拨云见日,迷途知返。抱怨什么,不如读书。——詹伯侯。现在看来,读的书越多,你和身边人价值观差异越来越大,读书人和不读人人交流常常会很尴尬,这或许就是书本与现实之间的一道深渊,不可跨越。 现在能真正静下来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毕竟从书籍中获取信息的手段已经不那么重要,而且现在信息技术发达,信息媒介对很多知识的传播更容易让人接受;还有就是人们通过以书交友也变得越来越奢侈,不再像古代那样,清代书法家包世臣有一副对联:“喜有两眼明,多交益友,恨无十年暇,尽读奇书”,现代人交友更多地通过社交媒介,游戏,喝酒等,读书交友很少了。

但我现在为什么还一直喜欢读书,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为了多学习知识,毕竟还是学生时代,学习还是很重要的。其次,可能看书现在也算个爱好,对内向的人来说,也算个消遣的方式。当然,读书也能从中发现新大陆,可以体验写书人的心境,有时也会自我代入,感觉就很有意思。也有种炫耀的光环,有时别人说这个书,然后说我看过,看过多少书,感觉很有成就感。

虽然最近读了挺多的书,很多书只是随手一页一页翻过,留在脑海里的记忆微乎其微,但我依旧坚持,不问前程,一直读吧。活到老,读到老。

接下来对但还有书籍第一季做简单的梳理及感悟: 一、书海编舟记:编辑、译者,如朱岳、俞国林、范晔等人,他们隐身于书的背后,在字里行间里都浮现这他们的身影,以细微琐碎的工作,搭建起跨越语言的桥梁,摆渡于作者和读者之间,编织着航行与浩瀚文海中的思想之舟。

二、二手书的奇幻漂流:书从书店到读书人,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历经多人,与人有着神奇的故事。我也很喜欢二手书,特别是那些很老的,年纪越大约好,感觉就像古董。现在城市里也有些许旧书摊,有时会去淘淘,看能不能找到一些满意的。如影片中所说,有时故事不仅仅是来买卖的,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念念不忘之后必有回响。前几天在网上淘了基本鲁迅小人头的二手书,年代也挺就远了。好羡慕影片中的蜗牛和lulu,不仅能享受旅游,同时在旅行中摆书摊,一举多得。

三、绘本中的奇妙世界:绘本,联系儿童与成人的世界,让孩子从小喜欢上阅读。

四、设计师的纸上王国:书也是一种艺术品,好的版式、字体等都会让读者更加想去读的动力

五、快时代阅读指南:如何在当今快生活、碎片化时间中更好地阅读。编辑朱利伟,利用零碎时间阅读,如在地铁上(流通的图书馆)阅读,同时寻找同样的爱好者。小隐也分享很多读书视频,推荐各类书单,带领观众一起阅读。现在快餐式、碎片化的浅阅读模式,是现在很多人的阅读模式。杨早开创的“走读”计划、线下读书会、“早茶阅读会”等各种阅读行动,为了让更多人深度阅读。深度阅读不可少,虽然也是反人性的,趋难避易,但也需要人们去做。

视频短小精悍,涉及书的各个纬度,是爱书人值得看的一部纪录片。

 5 ) 第三集《绘本中的奇妙王国》导演手记

(首先感谢一下我偷偷在豆瓣上关注并视奸很久的几位绘本编辑——acaleph、倔强的小野猪和英国学习儿童文学的cuckoo,因为你们我得以加深了对绘本的理解)

在《绘本中的奇幻世界》这一集,拍了蔡皋、熊亮、粲然三位老师的故事。

但其实,一开始我并不是这么打算的。

事情要回到一年前,我们还在策划分集主题。除了《书海编舟记》那集,“绘本”也是我们最快敲定的一集。原因是,我本人自诩是一个绘本爱好者。再具体一点的原因是,我是一个麦兜铁粉,我希望可以以公谋私,去拍摄我的偶像——谢立文和麦家碧夫妇(我有罪!我忏悔!)。

所以最开始,我们真的去联系了麦兜他爸妈和几米(谁家里没有几本几米呢?),但因为他们本人都比较低调的原因,并没有接受拍摄。一时间,我拔剑四顾、茫然无措,这才明白,我所谓的喜爱绘本,不过是除了几米之外,还知道波特小姐、桑贝、高木直子、奈良美智,家里有几本《银河铁道之夜》、《花婆婆》、《瞬间收藏家》罢了。

现在想来,最初的受挫是一次塞翁失马,我因“此路不通”而转走另一条道路,因而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美丽的世界。为了重新认识“绘本”。我一边冒着倾家荡产的风险大量购入各种绘本理论书和世界经典绘本(学范晔老师说就是让做纪录片成为买书的借口),由此认识了李欧•李尼奥、桑达克、托芙·扬松、玛格丽特·怀兹·布朗、陈志勇等一众世界性的卓越的绘本创作者;一边设法联系到了我关注了很多年的绘本推广人粲然,从她切入我得以进入大陆原创绘本这个我完全陌生的领域。

我这才知道,原来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厉害的绘本创作者;我原本以为大陆的绘本不过是这十几年来才兴起的一个书籍类型,却没想到,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有前辈在做这件事了,而且做得这么棒。

经由粲然老师介绍,我先后接触了向华、彭懿、熊亮、蔡皋等国内知名的绘本创作者。而在与他们长谈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做绘本的人真的都是特别纯粹可爱、有赤子之心的一群人(他们都是李欧•李尼奥笔下的田鼠阿佛!),而且各有各的有趣可爱,每个人的故事都足以拿出来做一个单集。

比如蔡皋老师,她真的是一个宝藏奶奶!她的楼顶花园和她充满诗意的生活,让我们摄制组每个人都羡慕到哇哇大叫。也许有的人会说,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这样一个花园的呀。但实际上,我觉得就像蔡老师《桃花源的故事》里表达的那样,最重要的是,你心里要有那么一个花园——你对生命有不灭的热情,你用你的热情去浇灌你生活的土壤。很少有人的生活是一路顺遂的,像蔡皋老师这一辈的人,经历的苦难远比我们要多,而她最可贵的,是能在人生的起起落落中一直保持对生活的热情:有一个花盆就种一盆小花,有一个小阳台就种一阳台的花。在她的散文集《一蔸雨水一蔸禾》(书单预警)里,有一篇文章我特别喜欢,叫《花开在雨缝子里》。她说有一位音乐老师说她是从“雨缝子里走出来的人“,这个比喻一下子就打动了我。这句话怎么解释呢?我们每个人都有从滴着雨水的屋檐下跑过去的经历吧,但每当我们瞅好时机冲过去时,却总会被一大坨雨滴个正着。而蔡皋老师却是那个永远可以轻盈地穿过雨缝、片雨不沾身的人。就像她自己说的:“雨的缝子有多宽,真没法说。雨来的时候,人在雨中行走没有不淋湿的。不过依然有空间的,我们小下去的时候,空间就显得宽了不是”。拥有童心的人温柔、良善,看似弱小,却是最为坚韧、强大的。

蔡奶奶有太多可以说的故事了,比如她和日本绘本大师松居直亦师亦友的情谊。被誉为“日本绘本之父”的松居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数次来到中国,帮助推动中国绘本发展的那段历史,一直是绘本界的一段佳话。而蔡皋和松居直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相识、相惜,并共同创作了《桃花源的故事》。就在我们拍摄完不久,蔡皋老师还专门赴日本去见了九十多岁的松居直。因为考虑到松居直身体和年龄的原因,我们没有跟拍。对于我们做纪录片的人来说,这固然是一件挺遗憾的事。但生活永远是最伟大的,我们能为之记录一二,已足够幸运。

因为片长的关系,我们只重点说了蔡奶奶创作的《桃花源的故事》和童谣系列。但实际上,她还有很多精彩的作品,比如说《孟姜女哭长城》,无论在画风还是叙事语言上,都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读库出的《绘本大师》中,有一篇儿童阅读推广人阿甲老师和蔡皋老师关于《孟姜女哭长城》的深度对谈,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一看(这本书里的其他文章也很值得一看)。

再说熊亮老师,他也是一个“反差萌”的代表,看上去很酷,但一说话,一口南方人的软糯口音把他内心的温柔暴露无遗。他像月亮一样,有明面和暗面,既能创作出像《寻暗集》那样暗黑系的作品,也能创作出《和风一起散步》那样温柔满溢的作品(也是我最爱的熊老师作品之一)。 熊老师也是个有很多技能的人。比如他是一名隐藏的功夫高手,咏春和画画一样厉害,比如他爬树很厉害并以此俘获了一大片孩子的崇拜(片尾花絮里的大型翻车现场纯属意外)。大概是艺术家都有点“疯“,所以他常常会做出一些惊人之举,比如半夜在森林里漫游,比如看到水塘就跳下去游泳。但大概也是这种好奇心和冒险精神,才会让他创作出这么多异想天开、光怪陆离的故事吧。(想看到更多的话可以期待加长版花絮)。在熊亮老师这个故事里,我也希望通过《小石狮》来点出“绘本”的精髓——绘本是图与文的合奏,是翻页的艺术。

最后一个故事拍的是粲然老师,如前所说,她是我关注很多年的一个绘本推广人。大概是我还在读书、而她儿子米尼还是小小米尼的时候就开始关注了吧,可以说我几乎是看着米尼如何逐渐成长为一个小诗人的。所以粲然其实是最早让我开始关注绘本的一个人。但并没有想到有一天会去拍她,更没想到需要和她斗智斗勇(?)。粲然本人是一个孩子王式的人物,一方面搞笑又逗逼,经常对员工各种恶作剧,是大家的欢乐之源;一方面又是个有着很多能量的人,总是以强大的温柔去鼓舞人心。拍摄的时候很不巧,刚好碰上她重感冒,感谢她吸着鼻涕带病坚持拍摄。所以大家在片子里听到的类似哽咽的声音是因为她感冒了,而不是她要哭了。然后,也非常诚挚地希望大家包容她的普通话(很可爱不是吗?),因为她威胁我如果在弹幕里看到有人diss她的普通话,就死给我看。为了我俩的生命着想,拜托大家了!

绘本这集该怎么做呢?其实我纠结了很久,是写成说明文,还是记叙文?如果要科普的话,也许光是解释绘本这个概念就要十分钟了。而那些群星闪耀、卓越不凡的绘本创作者又如何在一集片子里尽数呢?所以,和别的集一样,这集最后仍是聚焦于三个人的故事。以我们小小的篇幅,不能道尽他们的可爱万一,但希望这个片子里呈现出的有趣,能吸引大家去关注他们背后更多的故事和作品,去关注中国原创绘本。(读绘本的人会变得更可爱哦~)

绘本在欧洲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日本也有半个世纪,而在中国不过是这二三十年来的事。中国原创绘本起步很晚,如今处于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时期。但大众对于绘本的理解和绘本的普及度仍远远不够。所以,我也想以这个片子来许下心愿,希望有更多人关注并投入绘本这个领域,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在“绘本的奇妙世界”中尽情玩耍。“书中万有奇妙,而你们,都是故事的孩子”, 让我们一起来守护孩子们的童心吧。

接下来,我想重点说说我们的动画,因为这集是动画最多的一集。实际上,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纪录片,探索动画如何与纪录片结合。在我们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动画团队而愁眉不展时,几乎是命定一般地,遇到了现在的动画导演呷饱。当时是我们的分集导演阿西向我们介绍了她在CCDF上认识的她,当我们看过她自己做的动画纪录片《爱山记》之后, 马上决定约她过来聊聊。在一起看过我们当时粗剪出来的几集片子,探讨了关于动画的想法之后,几乎是一拍即合,当即决定合作了。

如今我们回想起来,这真的是一件过于幸运的事。如果我们早早地敲定别的动画团队的话,就碰不到她了;而如果再晚一点,也会与她擦肩而过。因为在几天之后,她就奔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攻读“纪录片动画”研究生了。

所以我们可是一个“国际化团队”啊。隔着一整个亚欧大陆,隔着八小时的时差,我们就这样开始了第一次的合作(当然对于习惯性熬夜的我们来说,时差是什么,不存在的)。距离阻挡不住呷饱喷涌而出的才华,她每出一个分镜都会让我们眼前一亮、赞不绝口。拼贴、投影,呷饱为我们带来各种新颖有趣、灵气逼人的动画形式,也带来源源不断的惊喜。

呷饱初到英国,学习繁忙,又要准备自己参加影展的作品,有一段时间她几乎天天熬夜爆肝。而且我知道,她和我一样,是一个社恐患者,第一次担任动画导演,对她来说压力不小,在只能线上交流的情况下,也存在着因为沟通不畅而导致的无效劳动、反复修改甚至是重做的情况。但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仍然没有降低对动画的要求(甚至常常因为主动提出一些高难度的想法而让动画制片人胆战心惊、疯狂哭泣)。

从第一眼看到呷饱,我就知道她是那种对于自己热爱的的事物怀抱赤诚和热忱的人。而在合作过程中也越来越深地体会到这一点。让我特别感动的一件事是,在看完绘本这集以后,她因为对蔡皋和熊亮老师的喜爱,主动提出还有几个地方可以增加动画,知道我们的成本有限,甚至表示可以不收多余的劳务还要从她劳务中匀出一部分给动画制作人员。对于这样傻到令人发指的请求,我们当然没有答应。增加动画的事,最后也因为制作周期和成本的关系未能如愿。但经此一事,我们都更确认了对方是志同道合、可以继续一起玩耍的小伙伴。

片子过半,动画陆续登场,也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都说要给动画团队加鸡腿,好的呢,我们在北京等着呷饱回来,一起吃鸡。

感谢我们的动画导演呷饱,感谢我们的动画制片人汪汪(边奶孩子边要遭受我们的午夜凶铃),感谢我们认真敬业的动画制作团队(我才知道还有动画师中途做了个手术休息了一周就回来继续肝动画)。

谢谢你们为我们的片子增添了这么多颜色,你们也是最可爱的人。

 6 ) 书籍信息

第一集 书海编舟记

《往事与随想》(回忆录)

【俄】赫尔岑 译者:项星耀 后浪出版后浪图书出品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0801

《寂寞的游戏》(短篇小说)

袁哲生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09 P248

《度外》 (短篇小说)

黄国峻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12 P336

《雨》(短篇小说)

【马来西亚】黄锦树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03 P272

《白天的房子 夜晚的房子》(特写、故事、随笔片段集结而成的多层次多情节小说)

【波兰】Olga Tokarczuk 译者:易丽君 袁汉镕 201712 P432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日记中记载了许多体现当时生活的信息,细密详明)

郑天挺 俞国林点校 中华书局 201801 P1364

《读史阅世六十年》(回忆录,治史心得)

何炳棣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03 P481

《万火归一》(短篇小说)

【阿根廷】胡利奥·科塔萨尔 译者:范晔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06 P205

《八十世界环游一天》(文集)

【阿根廷】胡利奥·科塔萨尔 (未找到相关图书信息)

《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顽皮的,文体上难以归类的作品,短篇集)

【阿根廷】胡利奥·科塔萨尔 译者:范晔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1 P159

《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作品)

【哥伦比亚】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范晔 南海出版公司 201106 P360

《致未来的诗人》

【西班牙】路易斯·塞努达 译者:范晔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08 P216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梁启超 俞国林 校 中华书局 P598 (谢谢皮奥霍的补充)

----------------------------------------------------------------------------------------------------------------------------------------

第二集 二手书的奇幻漂流

《流言》 張愛玲

《師門五年記 胡適瑣記》 羅爾綱

《影》三毛

《溫柔的夜》三毛

《國菓圖鑑》 (日本和果子图鉴 出版于1937年 500册限量)

Selected Stories of Lu Hsun

《西行日記》浦江清 (1928-1949年間日記)

《八月炮火》【美】巴巴拉·塔奇曼(一战经典之作)

《风语II 》 麦家 (?)

《当教授變成學生》 作者:Rebekah Nathan 译者: 張至璋

《雨中的3分58秒》Once A Runner 作者:John L. Parker

《俄羅斯鼠尾草》

《往事》冰心

《茅盾散文集》

《水經註研究史料匯編》

《楊惺吾先生年譜》吳天任

《孔府内宅轶事:孔子后裔的回忆》孔德懋

《方祖燊全集》

《李济考古文学论文集》(上、下)

~~~~~~

《苦竹杂记》 周作人

《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 鲁迅编译 (1936年 103部)

《晦庵书话》 唐弢

《萨伯森文史丛谈》萨伯森 (记录以福州为主的历史轶事)

《书城琐记》 骆兆平 (关于浙东藏书文化的专著)

《中国古代书籍纸墨及印刷术》钱存训

《著硯樓讀書記》潘景鄭

《中国藏书票史话》李允经

《书梦重温丛书 书前书后》 徐城北

《新訂清人詩學書目》张寅彭

《嘉业堂钞校本目录天一阁藏书经见录》周子美 編

《周子美学述》

《中国著名藏书家传略》

《中國藏書家考略》

《古籍修复技艺》

《中国著名目录学家传略》

《书林琐记》雷梦水

《晚清文艺报刊述略》阿英

《晚清戏曲小说目》阿英

《江浙訪書記》谢国桢

《鲁迅回忆录》

《吶喊》

《生死場》

《猛虎集》 徐志摩

《蜜柑》沈從文

《一個女劇員的生活》沈從文

《如蕤集》 沈從文

《邊城》

《書販笑忘錄》陈晓维

《买书记历》陈晓维

《好书之徒》陈晓维

《书衣百影》姜德明 编著

《聶魯達詩文集》(上、下)

《偷生》(上、下) 老舍

《古今圖書集成》

《十四行詩集》

~~~~~~

《巨人三传》【法】罗曼罗兰 译者: 傅雷

《毒木圣经》【美】Barbara Kingsolver 译者:张竝

《梵高手稿》【荷】Vincent van Gogh 【美】H. 安娜•苏 译者:57°N艺术小组

《喧哗与骚动》【美】威廉﹒福克纳

《生命的跃升:40亿年演化史上的十大发明》【英】 尼克·莱恩 Life Ascending: The Ten Great Inventions of Evolution 译者: 张博然

《海德格尔与布洛赫曼通信集》【德】约阿希姆·W. 斯托克主编 译者:李乾坤 / 李逸超 (?)

《我城》西西

《水流云在》 英若诚

《寻路中国》 【美】何伟 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 Peter Hessler 译者:李雪顺

《毛姆传:毛姆的秘密生活》【英】赛琳娜•黑斯廷斯Selina Hastings 译者:赵文伟

《与神对话》【美】尼尔·唐纳德·沃尔什 译者:李继宏

《小毛驴与我》【西】希梅内斯 Platero and I 译者:林为正

《图像与花朵》【法】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 【奥】勒内•玛里亚•里尔克 译者: 陈敬容

《我和老爸》【美】莉兹•克里莫 译者:周高逸

《小王子》【法]】圣埃克苏佩里 译者:李继宏

《自然農法》福岡正信

《俺爹俺娘》焦波

《云雀叫了一整天》 木心

《爱书的小狗》【英】路易斯·叶茨 Dog Loves Books Yates, Louise 译者: 杨玲玲 / 彭懿

《陈映夏小說選》

----------------------------------------------------------------------------------------------------------------------------------------

第三集 绘本中的奇妙世界

蔡皋 湖南长沙人 著名绘本画家 创作专注与中国民间文化;以艳丽、丰富、变形、夸张的技法表达人们朴素的对美的渴望。

(《荒原狐精》?获第14届布拉迪斯拉伐国际儿童图书展(BIB)“金苹果”奖)

(方言绘本)

(由福音馆书店出版,原作为日本东京木城绘本之乡美术馆收藏。2003年被定为日本小学国语教材(日本教育部指定教科书小学国语用3大书、国语615)

(原作名: The Little House 作者:维吉尼亚•李•伯顿(Virginia Lee Burton) 译者: 阿甲 出版年: 2007-8 《小房子》问世已经有60多年了,获得1943年的凯迪克金奖。)

Ref: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item/%E8%94%A1%E7%9A%8B

~~~~~~

熊亮 中国知名原创绘本大师 作品获台湾开卷最佳童书奖 幼时自学国画,2002年开始创作

(成人绘本)

(成人绘本)

(作者: (法)埃尔维·杜莱 文/图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译者: 蒲蒲兰 出版年: 2012-4)

~~~~~~

粲然 绘本推广人 绘本演读者

(作者: (日)酒井驹子 文/图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译者: 猿渡静子 出版年: 2011-5)

(作者: 阿德里安・阿尔伯特 出版社: 蒲蒲兰出版社 | 宁波出版社 原作名: Au feu Petit Pierre 译者: 武娟 出版年: 2017-12-1)

(作者: 伊莎贝拉·席穆勒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7-8)

(作者: (日)中川宏贵 文 / (日)长新太 图 出版社: 连环画出版社 译者: 蒲蒲兰 出版年: 2010年6月)

(作者: [法] 帕斯卡·艾德兰 / [法] 艾米丽·法丽埃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未读 原作名: 1.2.3... partez! 译者: 樊艳梅 出版年: 2017-9-1)

(作者: [日] 佐野洋子 出版社: 接力出版社 译者: 唐亚明 出版年: 2004-10)

(作者: (美)玛莉·荷·艾斯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译者: 赵静 出版年: 2008-08)

(作者: [英] 山姆·麦克布雷尼 文 / 安妮塔·婕朗 图 出版社: 少年儿童出版社 原作名: Guess How Much I Love You 译者: 梅子涵 出版年: 2005-4)

(作者: [美] 莫里斯·桑达克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蒲公英童书馆 原作名: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译者: 宋珮 出版年: 2014-6)

(作者: (美)琼·穆特 文/图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译者: 阿甲 出版年: 2007-6-1)

(作者: [日] 宫西达也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出品方: 蒲蒲兰绘本馆 译者: 蒲蒲兰 出版年: 2008年5月)

(作者: [美] 李欧·李奥尼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原作名: Swimmy 出版年: 2005-7)

(作者: (伊朗)萨玛德· 贝赫郎吉 文 / (法)法尔希德· 梅士高里 图 出版社: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原作名: The Little Black Fish 译者: 贾斐 出版年: 2014-6)

----------------------------------------------------------------------------------------------------------------------------------------

第四集 设计师的纸上王国

「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

宁成春, 图书设计装帧专家 1965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曾任职于人民出版社、三联书店。

范用,1923-2010,中国著名出版家。他曾策划出版了巴金的《随想录》、陈白尘的《牛棚日记》、《傅雷家书》;他也是我国著名的杂志人,曾创办了《读书》、《新华文摘》。曾推荐宁成春留学日本。

杉浦康平,平面设计大师、书籍设计家、教育家、神户艺术工科大学教授。

真锅一男(?)

《根》Roots 【美】阿历克斯•哈利 著 (美籍黑人故事)

《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

《纵情之痛》冷冰川

《洗澡》

《源氏物语》 全译本

《人在歐洲》龍應台

《书和人和我》陈原

《城记》王军(古建筑遗迹、北京城市发展模式,文物保护)

《将门男女》

《毛泽东思想统帅下的大寨劳动管理》

《莲池》(文学双月刊)

《马克思的青年时代》

《寒假作业》

《音乐》

《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

《辛亥革命时期期刊》

《苏联当代小说选》

《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章程》

《莫斯科的岁月1956-1958》(?)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照亮了我国医学发展的道路》

《让哲学变成群众手里尖锐的武器》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论集》

《桑戈尔选集》(?)

《神枪镇恶魔》(革命传说故事集)

《阿Q正传》

《拖拉机手》

《谍海求生记》【美】诺尔曼·加博

《一个革命士兵的回忆》【德】威廉·李卜克内西

《砸碎铁锁举红旗》(设计的第一本书籍)

《跨国公司剖析》

《南昌起义资料》

《纪念向警予同志的英勇就义》(?)

《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

《爱默生和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

“三联灰“书装格调:低彩度、中间色、灰调子;简洁素雅,突出学术人文特色。

三联版《金庸作品集》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锦灰堆》

《古代的中国与日本》

《西行漫记》

《自珍集》

《柳如是别传》

《吴宓日记》

《我的藏书票之旅》

《中国记行》(?)

《明式家具研究》

~~~~~~

何浩,独立设计师,曾为徐冰、岳敏君、叶锦添、荣荣等数十位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设计过书籍。1998年进入设计行业。

《戴漢志的寶麗來照片》Hans Van Dijk Porland Photos

《六里屯》荣荣与映里早期合影作品

《感伤之旅/堕乐园》荒木经惟

《苦命天子》 茅海建

~~~~~~

「万物皆可成书」

Ian Boyden薄英——喜爱中国书法,曾师从张充和先生。

《桃花鱼》——薄英与张充和的《桃花鱼》(知乎的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桃花鱼》的装帧)

安格尔米白包边纸,极黑不易晕染的墨水,手摇曲柄凸版印刷机

18首诗 翻译成英文,英文采用活铅字印刷;

白谦慎先生特为此书刻制了一枚朱文方章;

汉字,英文,印章,每页都要印刷三次;

三个版本封面分别采用不同的木材制作:阿拉斯加雪杉,印度紫檀和非洲沙比利木

《夜的华章》Evidence of Night 皮革与亚麻

《鸟的精神》Bird Spirits 施坦威钢琴漆面

《靠近他们终将相遇之处》Near to the Place Where They should Meet 山羊皮与三色桐木板

《地平线的片段》Segments Along A Horizon 黑榄仁木与皮革

《蛎鹬和珍珠色羽毛》The Oystercatcher and the Pearl Feather 木头与矿物颜料

《栖居》H

 短评

明星看书的没几个,出发点是好的,什么时候不用这些明星来代言和推广了,可能也就真做到读书细无声了。

5分钟前
  • 字母大大
  • 推荐

五星预订!朱岳老师、百年孤独的译者、胡歌的配音,第一集我就开心坏了!!!

7分钟前
  • 嘹亮的小号
  • 力荐

但是还有书籍作 者:米沃什 [波兰]但是书籍将会站在书架上,此乃真正的存在,书籍一下子出现,崭新,还有些湿润,像秋天栗子树下闪闪发亮的落果,受到触摸、爱抚,开始长时生存,尽管地平线上有大火,城堡在空中爆破,部落在远征途中,行星在运行。“我们永存,”书籍说,即使书页被撕扯,或者文字被呼啸的火焰舔光。书籍比我们持久,我们纤弱的体温会和记忆一起冷却、消散、寂灭。我常想象已经没有我的大地,一如既往,没有损失,依然是大戏台,女人的时装,挂露珠的丁香花,山谷的歌声。但是书籍将会竖立在书架,有幸诞生,来源于人,也源于崇高与光明。杨德友 译 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米沃什

9分钟前
  • 景瑞工作室
  • 力荐

必须五星,第一位就是朱岳老师,然后是中华书局的这位,然后是范晔老师,最后是范晔老师桌上非常耀眼的霍加狓手办。书和手办都要去下单!

10分钟前
  • 珍妮的肖像🦄
  • 力荐

一个纪录片,B站同时在看人数4000+,只能说胡歌牛逼!

14分钟前
  • 孤雁
  • 力荐

哔哩哔哩你倒是把购买链接放网页上呀 还可以给个哔哩哔哩礼品码在后浪打折 节目中重点出现的图书都可以获得折扣 啧啧 你们文艺人搞营销真是太不灵活惹

17分钟前
  • 人之初性本性
  • 力荐

假如一天下来什么也没有干成,但看了两小时书,我就觉得这一天没有荒废

22分钟前
  • 哎呀
  • 力荐

生无可恋,幸好有书。唯有书能方便人大小解,小解为解惑,大解为解脱。

24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选题超赞。去呈现书籍背后的挖掘者、翻译者、整理者,这种呈现本身,就在重塑大众对于书籍、对于读书的欣喜和敬畏。

26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语言乏味面目可憎急解。如此功利浮躁的时代,阅读者心中自有一把火,那是昭路阅世指明灯。(中华书局那位干了18年的编辑,13年才编辑一本个人日记,瀚海编舟不过如此。后浪承包了我的很多专业书籍,最近又购入几本。范晔老师,本尊原来如此年轻,拜读其翻译的《百年孤独》真是享受。书店经营和旧书藏书者,一生的情怀吧。比如视频里照例是要放个购买链接或地址啥的。上海文庙那个书市,只有一家旧书店其他早就关了,现在很多手办店。面包车流浪买书那对夫妇是知识传教士。最后表白胡歌配音,润,很润。B站太让我感动。)

30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这是视频的胜利,也是书籍的胜利。

33分钟前
  • 仓廪一间
  • 力荐

为了书籍,我推迟了死亡。

34分钟前
  • Frances
  • 力荐

请列个书单,让我成为那万分之一哈哈~

39分钟前
  • 终日梦鱼🐟
  • 力荐

第一期,后浪文学,中华书局,《百年孤独》译者范晔。

44分钟前
  • 吃饭坐小孩那桌
  • 力荐

第一集打个5星不为过吧。

46分钟前
  • 河洛越河
  • 力荐

第三集最后那段话说得太赞了:绘本的力量不是征服一个王国,不是造就一个成功的人,它总在微小的事物上呈现它的力量和魔法,就像小草萌芽一样。只要孩子的心灵被这样的事物润泽过,这样的魔法就会支撑着他们,在最叛逆的时候,在心里有失败感的时候,在遇到孤单和死亡阴影的时候,支撑着他们去选择近乎心灵的一面,选择最光明的那一条路,这是成人世界传递给孩子的最大的祝福。

50分钟前
  • 九四一方
  • 力荐

坦白讲,这套片子从拍摄编导角度来讲谈不上什么水平,每一集好不好看有没有料主要取决于受访对象本身经历的深度或广度。第一集,10分;第二集,6分;第三集,8分;第四集,10分;第五集,6分。合起来,每一个参与做书(编辑、画师、设计师)的人的故事我都很喜欢,而绝大多数参与“传书”的人的故事我都觉得没劲,未必是故事本身没劲,而是编导没挖掘出味道。

53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开一辆书车,走遍中国。”浪漫的过份了吧!!!

56分钟前
  • 代木白
  • 力荐

佩服像朱岳老师、俞国林老师这样的编辑们,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和努力,书籍才得以散发出更耀眼的光芒。还要感谢每一位用心的译者,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这是了解各语种文学作品的媒介,第一期的几位都非常喜欢。

1小时前
  • 虫虫
  • 力荐

两句掉泪——我来是为了国王的葬礼。象寄门下临深履薄堂仓皇右使。第一句是为了那种热爱直接催生的强烈的目的性,学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第二句是为了那种使命感。深恨自己读书太少,不配称爱书人。

1小时前
  • Yinanaa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