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暮之光

犯罪片芬兰2006

主演:汤米·柯贝拉,Sulevi,Peltola,伊尔卡·克伊瓦拉

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

播放地址

 剧照

薄暮之光 剧照 NO.1薄暮之光 剧照 NO.2薄暮之光 剧照 NO.3薄暮之光 剧照 NO.4薄暮之光 剧照 NO.5薄暮之光 剧照 NO.6薄暮之光 剧照 NO.13薄暮之光 剧照 NO.14薄暮之光 剧照 NO.15薄暮之光 剧照 NO.16薄暮之光 剧照 NO.17薄暮之光 剧照 NO.18薄暮之光 剧照 NO.19薄暮之光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6 00:42

详细剧情

影片主人公考斯蒂南是一个值夜保安,虽然年纪轻轻却没有同龄人的朝气蓬勃,孤独像挥之不去的网,紧紧纠缠住考斯蒂南的内心与生活,他常常被周围人取笑,贫瘠的生活和对情感的渴望让他无力自拔。一次偶然,考斯蒂南邂逅了举止优雅的金发美女米尔雅,随着压抑已久的情感轰然爆发,考斯蒂南将米尔亚视作生命中的全部,甚至刚结识不久就提出求婚。单纯的考斯蒂南并不知晓,米尔雅其实是个情场老手,是个地地道道的骗子,经常和一群乌合之众混在一起。米尔雅接近考斯蒂南是为了完成预谋已久的抢劫。很快,由考斯蒂南值守的珠宝店被匪徒洗劫一空,冷酷的米尔雅离他而去,考斯蒂南变成这场残局的替罪羊。于是,考斯蒂南失去了工作和自由,等待他的只有幻灭过后的无尽黑暗……

 长篇影评

 1 ) 芬兰的灯光

《薄暮之光》这个中文译名实在是太好了, 薄暮既是黄昏傍晚。从又一片名 “ Lights in the Dusk 傍晚的灯光” 就可以想象出全片的落寞的基调。

男主“科因斯泰恩”在傍晚开始上班,全片的故事时间也几乎都是放在太阳落下后的的时间。让一常就显得“冷调”的芬兰,在阿基的镜头里 这个发达的福利国家夜晚的生活就更是孤独与破败 ,和第三世界的街头无异。街头的工人们谈论俄国文学,转头又说“你看不到太阳”。仿佛这一切都是说给男主听的,内心有理想,现实却看不到太阳。

蛇蝎女的出现加速了他想成功赚钱的迫切愿望,却因为没学历没背景被拒绝贷款。虽然电影中没有明显的表现,对于物质悬殊的恋爱关系男主陷入了绝望。看到蛇蝎女把珠宝放在家里他就等着警察来抓,甚至只有在监狱中才出现了笑容。

据资料说阿基受到布列松的影响,演员的表情冷静克制,唯一的一次人物特写也只有眼睛,我数了下这双眼睛大概有二十秒没有眨过。

出狱后的洗碗工和复仇也都是发生在夜晚。到了影片的最后男孩通知“前女友”去救他,场景才一下整个都是太阳,那是清晨的太阳。

“前女友”紧紧握着他的手,告诉他不要放弃希望。

作为芬兰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虽然每部都是表现个人的无助,都是片尾的黎明和“女朋友”的不离不弃也隐喻着未来就像是凌晨的太阳。挨过了夜晚的灯光终将和阳光相遇。

这部电影被选为芬兰在该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阿基的政治主张抵制美国的外交政策而拒绝提名和抵制奖项。

 2 ) 身后的薄暮之光

看评论有人说男主智力存在问题,缺心眼儿,傻乎乎的给人当替罪羊,出狱了还被人收拾。从世俗角度来看,男主肯定是不正常,我也同意他不正常,但这种特殊性,是可以理解并被认可的。

工作时被同事忽视排挤,在公共场所被嘲笑,在开篇每个有他人的场景里男主都处于一种渴望融入,但格格不入的状态,这种难以合群的现状会使一个人极希望会有一个人来拯救自己。当他自认生活已近薄暮之时,女骗子如天使般降临,并主动追求,重新点燃了男主心中的希望,唤醒了他对爱的渴求,女骗子作用于男主要胜似沙漠里的绿洲,自卑的保安无法抵抗“爱”的诱惑,他对骗子的爱,就是基于这种需求,他需要有人爱他,来证明他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shadow。男主没有看透这点,为了从本质上并不存在的爱,充当了抗下了所有罪行的羔羊。

这种错觉到了出狱之后依然存在,因在心里仍为骗子留有一席之地,对爱慕自己的小店女老板视而不见,直到餐厅偶遇骗子二人,并被整丢了工作,这才有了第一次醒悟,发现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大sb,怒而报复,面对有黑帮背景的仇家,其结果自然也不难猜。

故事如果单从这条明线走下去,确实毫无特殊之处,就是个傻子的悲惨故事,但小店女老板这条线,才是升华故事的关键。男主应与她熟识已久,却从未对其心动,但小店女却深爱着他:听其叙述和女友争吵后唐突的关门,男主审判时唯一的听众,再到给狱中人写信……除了第一次两人短暂毫无信息的交流以外,几乎每次出场都能隐约看到她对男主的爱,他明明那样麻木不合时宜,她却仍不带指望的给予,这种感情和男主对女骗子的“爱”在根本上是完全不同的,在一个对你冷漠的傻瓜身上倾注心血,或许这才是爱情的真实模样。

当然,这份坚忍的爱在片尾被迟钝的男主觉察到了,他伸出了自己的手,整部电影唯一一处男女肢体接触的镜头,象征着他的第二次觉醒,也象征着他得到了真正的爱情。一个有前科的男人,刚刚失了业,还被揍的鼻青脸肿,嘴角流着血,还好,他找到了真爱,一无所有但还能拥有爱人。他曾在眼前固执地求索那道光,甚至不惜身陷囹圄,沧桑过后,汽笛响起,他才醒悟,自己虽离岸已远,可岸边的那束光,依然等待他回航。

差不多是我看过的阿基里最冷的一部了,一以贯之的蓝这次最为贴切,保持着对现实极为朴素的重现,这也是其电影最吸引我的一个点,没有高颜值的演员(这部男主应该是阿基宇宙里颜值最高的了),没有惊心动魄更没有海誓山盟,它就是看了会让人觉得这是真实的生活,也正是真实的代入,才会让观众在一层层剥开冰冷外壳之后,被温暖内核所真切打动。

从《我聘请了职业杀手》和《天堂孤影》再到《薄暮之光》,基本都是底层人民在物质生活失意之时收获了爱情。导演是个好人,他明明可以让这几个人物一直苦下去,但他没有这样做,他不仅仅给了片中人物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更是抚慰了屏幕前观众这一个多小时来随故事情节而隐隐作痛的心。

 3 ) 阿基眼中的芬兰

据说阿基的片子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因为芬兰人民认为他把芬兰拍得很穷很落后。确实,在阿基的片子里,芬兰人民的日子真不好过,动不动下岗,动不动无辜入狱,动不动流落街头,动不动被流氓打得鼻青脸肿。看完几部片子我一度很纳闷,北欧不是一向以高福利生活优越著称么?芬兰人怎么混得比当年的苏联人还惨?百度一下才知道,芬兰虽然在近现代受制于俄罗斯,但在苏联解体后它就彻底自由了,后来入了欧盟。作为一个多党制国家,从生活水平到民主法制方面应该都不落后。由此看来,阿基的电影反映的并非芬兰的全貌,他只是拍自己感兴趣的侧面,反映自己想反映的部分。但是面对一个干过各行各业的土生土长的芬兰导演,我不能不把他的芬兰当参考。在阿基的片子里,芬兰人都是什么性格呢?

芬兰人比较孤僻保守,不喜欢呼朋唤友夜夜笙歌。《火柴厂女工》里的老姑娘,《薄暮之光》里的单身汉,都闷得很,生活单调缺乏娱乐精神。

芬兰人比较实心眼,闷,但不闷骚。爱你没商量,要来就来真的,这辈子非你不娶非你不嫁,愿意跟你浪迹天涯吃糠咽菜,就算被伤害得遍体鳞伤也学不聪明。这点除了《火柴厂女工》里的老姑娘,《薄暮之光》里的单身汉,还有《天堂孤影》里的收垃圾工,《升空号》里的单身母亲,《我雇了一个合约杀手》里的卖花姑娘,《没有过去的男人》里的失忆男人等等。

芬兰人不乏正义感和热肠心。这一点在《没有过去的男人》中体现尤为明显。虽然男人被几个坏蛋洗劫一空并打得只剩半条命,但是这个世界好心人大有人在。自己都吃不饱的一家人愿意收留可怜的失忆男人,社会福利机构愿意提供工作给他,女人愿意和一穷二白来路不明的他交往,街坊邻里会对坏蛋们群起而攻之,说明芬兰人的心并不像天气一样冷。

在《薄暮之光》中,明知自己人单势孤的落魄男人,为了替拴在路边的狗伸张正义,也不惜鸡蛋碰石头。
 
芬兰人喜欢冷幽默。在阿基片子里那些傻憨傻憨的直来直往的人常常让人忍俊不禁。他们越是煞有介事一本正经,你越觉得他们好笑又可爱。他们并不高高在上,并不崇高伟大,但最后你不得不服他们,你会渐渐喜欢他们。比如《浮云》中那群曾经深陷生活泥沼的失业者重拾信心朝梦想进发的时候,比如《天堂孤影》里垃圾工人板着脸对心爱的女人说“我们去蜜月旅行吧,因为我不能一个人去”的时候,比如《升空号》里那个爱吃蛋糕的黑道中人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时候。

我姑且先把以上特征视为芬兰人的普遍性格吧!芬兰离我很远的好处是,不容易因为现实中接触到一两个讨厌的芬兰人而对这个国度产生坏印象。

PS:阿基的片子画面一直很美,忧郁的蓝、清冷的绿、纯粹的红,放在静止的镜头中,构图很经得起推敲,这是北欧的极简美学~

 4 ) 《薄暮之光》:心甘情愿的做带手铐同谋

南国没有真正的四季。

这几个月一直滴雨未下,也从没冷过。从电视上看到,9月下旬的赤峰就下了第一场雪,而岭南仍是如此闷热,只是这几天才下了一场雨,气温也稍微和缓些,仍维持在22度,在本是冬天的节气,体味着淡淡的秋意,年头久了,也就习惯了。

但内心总是怀念那种隆隆的冬意,虽然裹着厚厚的衣,心气却顺畅好多,没有如此地肿胀。生活在四季不分明之地,总是无法融入这种气场,因为脑袋总是空空的,或者就是莫明的痛得发怵,除此之外,视野所及,只有蚊蝇蟑螂,哪怕是在11月的月底。

记得1976年11月,尚幼的你在看报纸,报上登有海南某农场职工,穿着短袖衬衫声讨“四人帮”罪行的举手照片。大人们说那地方真有意思,我们这儿都快下雪了,他们还过着热天呢。这么多年了,已深深体会到了那幅照片所带给你的某种“能量”。当然,老人们有理由喜欢这里的“冬天”。

你又听到了谁的嘶叫声?

不知为何因为一场迟迟而来的秋雨,就想起这些老掉牙的事。令人难以平绪的可能还有这部芬兰电影《薄暮之光》,由芬兰名导阿基·考里斯马基编导。影片格调沉静、冷漠和绝望,但不窒息。

一个落寞的保安,歧视与反歧视,总是沉默面对一切,“七仙女”的到来,也只是犯罪集团利用的把戏。于是,珠宝店被盗,于是,顺理成章,老实的考斯蒂南成了替罪羊。

问题的症结点是:对一切都心灰意冷的他,心甘情愿的成为唯一的“带手铐同谋”。在判了一年出狱后,他还是无法逃脱坏人的魔掌,漂泊无依,无立锥安身之地。似乎,从中能找出我们现实中的某种晃动的影子。

如果这是一部简单的“盗窃案”影片,就没有意义来探讨这部影片所带给我们的震撼。其实,这样一部表现处于生活在底层的年轻人,只有一颗单纯的心,却要用来应对复杂又可怕的现实,结果可想而知。

阿基能拍出这样的影片,这也说明,芬兰与其它北欧国家一样,是一个同具艺术深厚滋养的国度。谁也别小看芬兰,“二战”前,小小的芬兰,曾经抵挡了几十万苏联军队的入侵,打得苏联人落花流水,要不然芬兰也早就被苏联肢解了。

雨停了,从《薄暮之光》中走出。

但你记住了主人公考斯蒂南那双无助的眼睛,澄澈中透出一股愤怒。也许,除了无望,就是漫漫长夜,在内心里沉溺于哭泣,外表却无比沉静,这是他幻灭之后的微光;这也是薄暮之光,给予他的一点希望,抑或无休无止的苦难。

2006、11、22

 5 ) 後政治時代,底層人民該怎麼辦?──《薄暮之光》

  即將於三月在台上映的《薄暮之光》(Lights in the Dusk, 2006),是芬蘭大導演郭利斯馬基(Aki Kaurismäki)繼《浮雲逝事》(Drifting Clouds, 1996)、《沒有過去的男人》(The Man without a Past, 2002)之後,所完成的「芬蘭三部曲」最終章。簡言之,本片乃藉由描繪一位保全被設計栽贓、判刑入獄,乃至假釋出獄後仍遭陷害的歷程,一方面揭露後政治時代社會底層人民走投無路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不放棄希望地暗喻出路之所在。

  學歷只有商專,只好擔任保全的男主角寇斯特(Koistinen),是一位個性相當矛盾的人。他孤僻被動,卻又期待與人互動;他沒有自信,自尊心卻又很重。寇斯特這種被動、脆弱且十分好強的個性,不僅促使他被保全同事們排擠奚落,也讓他不善於與女性交際。

  因為沒有學歷、工作低下、住所破敗、缺乏朋友與女友,寇斯特在社會生活中備嘗羞辱。望著上層社會人士西裝筆挺、出手闊綽,還有美女相隨,寇斯特不免也夢想要開公司、娶得美嬌娘,獲致成功富裕人生,以便擺脫目前低賤而寂寞的處境。然而不幸的是,寇斯特不僅被銀行貸款部嚴厲地打回票,還被珠寶竊盜集團盯上,被美女設計栽贓而自願入獄服刑。假釋後,寇斯特好不容易找到收容所與工作,卻又遭竊盜集團首腦爆料前科紀錄而失去工作。走投無路的他最後拿了一把水果刀要去刺殺首腦,卻反遭小嘍囉痛毆。人之走投無路,莫此為甚。

  本片因而突顯出底層人民的困境在於:溫良恭儉讓、沒有法律知識、不為自己主張權利,不免蒙受黑道的陰暗淫穢暴力與國家法律的制度性暴力的雙重打擊。不過這還只是浮面的見解而已。更重要之處在於:能夠讓弱勢的工人不再宿命,而能團結起身要求普遍權利的階級意識與民主鬥爭,在今日似乎已是天方夜譚。

  如Slavoj Žižek所云,在今日「一開始就排除」(foreclose)了政治性(the political)的後政治(post-politics)社會裡,真正的政治介入已不再可能,而國家因而化約為一個治安維護者,服務於資本市場與多元文化主義的包容式人道主義。我們再也看不到作為政治主體而要求其普遍權利的「工人階級」;相對地,我們只能看到工人作為多元文化社會裡多樣特殊階層與群體之一,有其特殊的困難與問題,「值得我們深思與關懷」、「值得政府解決問題」。

  然而,如果對於工人的「關懷」與「問題解決」只得在現行社會政治關係的框架中思考,那麼那些使工人生活無從改善的根本原因就不可能消滅。其結果便是,工人──如本片的寇斯特──若非夢想「力爭上游」,按照現行社會邏輯當個資本家,就是「自甘墮落」,靠治安國家的社會救助政策(例如本片的夜間收容所)與補充前者的資本家大善人的救濟來過活。

  而不論是「力爭上游」也好,「自甘墮落」也罷,工人始終深陷於資本市場與多元文化主義的邏輯裡,安於被剝削而後被救助的位置,而無能政治化他們被排斥在外所面臨的困境,無從自我主體化而發動民主鬥爭。

  因為被既存框架既排擠又安置,吃不飽但也餓不死,卻始終難以自困境脫身的底層弱勢人民,該怎麼面對後政治境況呢?就《薄暮之光》看來,雖然寇斯特的遭遇如此每下愈況,在片尾甚至來到看似走投無路的地步,但導演郭利斯馬基並不主張底層人民的宿命論、末日論與在劫難逃說。

  相對地,透過結局黑人流浪小孩的通報、被棄流浪狗的守護,以及攤販女老闆的前來照顧,郭利斯馬基暗示了底層人民∕動物要在國家、資本以及黑道的三重打壓下生存,就必須聯合其他弱勢人民∕動物,普遍化自身,以動搖既存多元文化社會宣稱「尊重差異」實際上卻犧牲了少數他∕她∕牠∕ㄊㄚ者的「自然」「中性」秩序。

  最後一幕,寇斯特握起攤販女老闆的手,這不只意味著他終於接受她的愛,也象徵著他終於不再羨慕上層社會而排斥厭惡自我社會地位,並願意與弱勢者聯盟。而弱勢者之間相互聯盟而實踐行動,不就是走投無路之際突現的出路,不就是薄暮中浮現之光嗎?正是在片尾,片名「薄暮之光」以寇斯特與女老闆的握手影像具體化了起來。

 6 ) 这真的是福利优越、最幸福的北国芬兰吗?

你是否经历过,工作兢兢业业,但就是被工友看不起,被同事孤立,被老板逼着离职?

你是否经历过,努力融入人群,可一次次的勇敢搭讪换来的却是冷漠与暴力?

你是否经历过,很想做个善良的人做件好事,但最后被暴力的痛扁一顿?

你是否经历过,当你以为踩了狗屎运遇到了爱情,没成想却是个利益骗局?

在经历过种种之后,你依然对未来拥有信心,就像个打不死的小强,努力的向上生长,即便一次又一次的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生活是那么的艰辛与痛苦,以为跨过一个坎就是阳光,可是高山之后是另一个黑夜。

考斯迪南就是真么一个糟心的保安,同事喝酒不叫他,在酒吧搭讪姑娘被呵斥,好心提醒却被恶霸痛扁一顿,努力迎合却被女友送进监狱。即便生活再怎么糟心,他依然有着梦想,开公司,然而申请贷款却被嘲笑低学历没有价值。一次次的冷漠与嘲笑都没有打到他,甚至被陷害坐牢,出狱后他依旧保持着对生活美好的愿望,然而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挑苦命人,好不容易找了份工作,没成想碰到那个陷害他的女人和她的老相好,最终不仅失去了工作,还被打的半死。这生活,到底还让不让人活了?

我经常在想,为什么有些人的生活就是越过越难呢?难道真的没有任何出路吗?就像电影中的考斯迪南。

在面对同事的冷言冷语,他是否可以置若罔闻像阿Q一样呢?

面对恶势力是否可以像普罗大众一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至少不受挨打?

面对欺骗他的女友,他明明可以举报,可他选择了沉默,他明明看到了女友陷害他的赃物?

其实有一个善良的姑娘默默的关注着他,他喝醉的时候送他回家,他坐牢的时候写信慰问他,他挨打的时候会去帮助他,为什么他就是视而不见呢?

后来仔细想了一想,如果他都能趋利避害、做最优的选择,他就不会是活在社会底层的那一个。没有超强的社交能力,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没有优越的学历背景,一个苦命的打工仔。就如电影里那个黑帮老大所说,“他忠诚的像条狗,一个情感丰富的傻瓜”,如果自己都任人宰割,没人救的了自己。社会是残酷的,如果等着它给你善意,这真的是天上的月亮,可望不可即。很多时候,明明自己稍微变一下选择就可以躲过灾祸,但就是那么一根筋飞蛾扑火,最后不是浴火重生,而是粉身碎骨。

这是在芬兰,一个社会福利优越、风景美如画、政府廉洁的国度,尚且活着这么悲催的底层人物,理想国度到底在何方?理想国度就在脚下。

阿基的作品总是那么直面的揭露社会底层人物的不堪与悲催,我想他的作品意义在于,当你看完以后千万不要陷在绝望里,而是要更勇敢面对人生。这个世界上没有理想的地方,如果有,那一定是自己创造出来的。高福利高待遇,不管在哪里,都是社会金字塔顶端的人占有,想要分一杯羹,就要努力往上爬,不然像考斯迪南那样怀揣的美好梦想得到的不过是银行老板的一顿奚落与嘲讽。

 短评

寂寞的失败者,难以抗拒的命运。处处阿基的调调(港口,工厂,城市的拍法;内景的色彩和用光;演员的表演方式,特写的用法,音乐……)。阿基片里各种演员直视镜头绝对是从小津那儿学来的。

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阿基的芬兰三部曲喜欢另两部多过这部

9分钟前
  • 太阳的倒影
  • 推荐

一声长叹。平凡的人,只能永远把艰辛的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只能“心平气静”地继续生存。因为薄暮之光是还活着的证据。 t44a00f435

13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2.5,对布列松的拙劣模仿。布列松极简主义之下是让情感浓缩于一个锚定点上以达到快速的涌动,且会运用剪辑,声音,转场来完成画面的延续。本片的极简充其量只是一种“拼贴”,导演几乎无连续性意识,而且废镜过多,这样的模仿实在是露怯。

15分钟前
  • 粉粿症候群
  • 较差

四星导演考里斯马基,冰冷的温情。

20分钟前
  • 支离疏
  • 推荐

道地的大师作品 感动不了现在的我 开场酒鬼随口评价众文豪的话 很牛逼

21分钟前
  • 驚 情
  • 还行

不是我的菜。感觉表演好做作

23分钟前
  • Marc
  • 较差

电影中的文学性

27分钟前
  • 即兴表演艺术家
  • 力荐

一部郭利斯马基电影(最后一部?)

31分钟前
  • 好奇心
  • 推荐

若无其事原来是最狠的报复

34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有一些勇往直前的推镜很好玩,频繁的fade确实让这个简单的失败者故事看下来相当心累。想起了假如生活欺骗了我,但无论怎样,北欧底层人士还是过着很有品啊,全程自带KTV点唱功放。小黑和大狗,直接挪到了《勒阿弗尔》……

36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阿基的电影不论是什么时候拍的,人物、环境、汽车、房屋都像是八十年代。突然出现几台笔电,以为眼睛花了呢。这部电影叫薄暮之光,可就算那一点点爱情带来的希望,都是冰冰冷的。男主角飞蛾扑火般地爱上陪酒女,明知没有结果却还是硬着头皮走下去。就像那虚无缥缈的成功将来。一个痴情且残忍的故事

41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几乎从头惨到底的一部阿基(除了片尾的“诺基亚开机画面”)。1.孤独、善良而又倔强的男主角几乎全然平静、冷淡、沉默,始终压抑着心底的悲愤与无奈(唯有在监狱户外沐浴着春色时才流露出笑容),犹如逆来顺受悉数承接苦难的容器,又似布列松“人偶/模特”理论的具象化。2.本片亦是阿基吸收融汇小津安二郎与布列松风格的典型例证,一如不断复现的固定机位空镜(区隔场景、舒缓节奏并酿出诗意)、精简或省略的动作与不少肢体特写(盗窃珠宝场景尤为明显),但阿基的沉缓、延宕又迥异于布列松的干脆快狠,人物每次结束动作出画后,摄影机往往仍旧停驻在原地,迟一两拍才剪辑,转场则多用黑屏淡出,凝滞郁结感由此透现出来。3.配色大美,无处不在的红。4.又见两次画外被揍。5.影院里的痴望。6.浓烈的摇滚与悲凉衬景的歌词。7.狱外的秋冬春。(8.5/10)

4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微弱、冰凉、冷酷,构图、色彩完美,太喜欢这些面无表演的演员

48分钟前
  • ZHANGWANHE
  • 推荐

7.1;試圖用超寫實來瓦解一種景觀

50分钟前
  • 冰山李
  • 推荐

当一个男人的生活中开始出现一女人的时候,他会在桌子上摆一枝花。

51分钟前
  • 姽嫿ღ
  • 还行

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狗惨遭暴打。

53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推荐

EE-D9★★★★☆(欧洲电影奖最佳摄影奖/06年戛纳竞赛单元)看的第四部 考里斯马基..真是越来越喜欢这个芬兰导演的作品

57分钟前
  • 是和有
  • 力荐

小人物的故事

59分钟前
  • KID
  • 力荐

(补)空镜越看越孤独!刺杀那一段特别绝望。

1小时前
  • btr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