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去哪儿

喜剧片法国2011

主演:娜丁·拉巴基,法雅徳·耶敏,卡琳·多,弗雷德里克·斯坦福德,克劳德·巴兹·莫萨巴

导演:娜丁·拉巴基

播放地址

 剧照

我们现在去哪儿 剧照 NO.1我们现在去哪儿 剧照 NO.2我们现在去哪儿 剧照 NO.3我们现在去哪儿 剧照 NO.4我们现在去哪儿 剧照 NO.5我们现在去哪儿 剧照 NO.6我们现在去哪儿 剧照 NO.13我们现在去哪儿 剧照 NO.14我们现在去哪儿 剧照 NO.15我们现在去哪儿 剧照 NO.16我们现在去哪儿 剧照 NO.17我们现在去哪儿 剧照 NO.18我们现在去哪儿 剧照 NO.19我们现在去哪儿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8 20:37

详细剧情

在坑坑洼洼的路边,一小队妇女正在向村庄里的墓地前行。她们走得很郑重,好像正在参加什么仪式。走在最前面的分别是塔克拉、艾美尔、伊冯娜、艾法芙和赛德。她们捧着自己心爱的男人的照片,行走在正午的烈日下。照片上的这些男人都在毫无意义的战争中一命呜呼,只留下自己的家眷在国内辛苦地生活。一些妇女带着面纱,一些人则背着木质的十字架。她们身着黑色的衣服,虽然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信仰,但是这一路上,她们共同的情绪就是——悲伤。到达墓地门口,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这些女人主动分成了两堆,一堆是穆斯林,另一堆则是基督徒。在这个被战争常年蹂躏的国家里,这一小群妇女打出了反战的旗号,并且身体力行地做着反战的事情。从外界到内部,她们都在经历着洗礼。所幸的是,她们的信念经过了怀疑、宗教和反对之声的考验,她们的友谊存活了下来。但是,当悲剧性的事件发生后,还会不会有人继续做着反战、祈祷和平的事情呢?

 长篇影评

 1 ) 向母亲致敬

看完这部片有种奇异的感受,很大的主题,很小的场景,很奇怪的感觉,能耐心把这部片子看完的人都会有些东西一吐为快。

片子的节奏很慢,慢的让人昏昏欲睡,但是其中很多东西都值得我们去反思、去感恩,所谓的平平淡淡才是真,但是我们已经好久都没感受过这种片子,都是去体验那跌宕起伏的剧情,激烈的打斗,超现实的情景,华丽的场面,一线的明星,庞大的投资,可是我们无法从现实中体会这些东西,所以某些时候电影成了我们的梦想,因为我们无法在现实中实现,只能代入主角的身份去体验那一部电影的时光。

这部片子我看了三天,因为没法抓住我的尿点,但是当我看完了以后把以前的剧情重新联系起来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一个偏僻的小村子,里边的那些人和事,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
好了,言归正传。一个民族融合的小村庄,里边充斥了基督徒和穆斯林,关于这俩种信仰的冲突,有兴趣者可以去十字军东征挖坟。这个村庄里女人都饱受磨难,她们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在彼此的信仰冲突中,所以当冲突再度来临时她们义无反顾的站了出来。当纳西姆死了以后,纳西姆的母亲对着圣母像扬沙子,对着自己的大儿子开枪,她们为了子女义无反顾的放弃了自己的信仰。在母亲的眼中,她们的信仰只有一个,那就是家庭。为了家庭,她们可以放弃自己从小到大的信仰,穆斯林捧起了圣经,基督徒捧起了可兰经。她们为了自己的家庭可以放弃一切,她们有的只有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但是当冲突发生时,丈夫和孩子都举起了武器,最后留下的只是一个受累的母亲。

我看了很多回帖,谈及了导演、歌剧之类的话题,我是一块朽木,这部电影唯一打动我的就是里边无数母亲的表现。回想到我们的历史,枭雄辈出,名将如云,谋士如雨,但是那些战死沙场的人的母亲从未在史书中有过记载,我羡慕刀光剑影的生活,因为跌宕起伏,刺激,但是生活没有那么多的刺激给你乐呵。五千年的历史浓缩成了我们的历史课本,才多厚?但是里边蕴含了多少母亲的悲剧,‘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写出了妻子的感受,但是母亲呢?

值此除夕无法回家之际,借本片的东风,送与父母最高的敬意!

 2 ) 真的开始写才发现自己语言如此贫乏...

开头很惊艳, 评论有剧透, 慎入.

村子里的女人们为了平息男人的怒火,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自己掏钱出来请酒吧的性感女郎们来村子里住上一周。在她们的心里,男人们被别的女人吸引,甚至出轨了,比起有一个完整的家,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存在,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比起只因为传统建道德观念的束缚而无怨无悔的牺牲来说,知道什么对自己更重要而有所取舍,更值得我敬佩。再回过头看自己还因为可以理解的原因没有按时打电话而生很大的气这种事情,简直就是太闲了没事找事。。。

伊桑在发现纳西姆被杀后,疯狂地在家里寻找他的枪,原来被妈妈藏起来了。为了阻止伊桑盛怒之下挑起两个教派之间的战争,妈妈开枪打伤了他的腿。暴躁的男人们啊,你们的眼里只看到弟弟被杀,满脑子里只有复仇,却忘了,对母亲来说,失去一个儿子后,剩下的那个就是唯一了,她怎么可以连这一个也失去?生命里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只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绪。

一个基督徒,对着一群互相厮打的基督徒和穆斯林喊着:“因为你们,使我对上帝和这个村子都讨厌了!”她的心里,该承受了多少的苦才能说出这般对上帝不敬的话。男人们只顾着表达愤怒,却不知道为了村子的和平不受影响,女人们在背后做了多少努力。这些努力包括放弃自己的信仰。信仰在和平面前,在一个普通的完整的家面前,什么都可以不是。信仰如果只能破坏家庭和践踏生命了,没有也罢。
阿拉伯音乐很美。妈妈在安置好纳西姆的遗体之后,冲向山坡上的教堂质问圣母玛利亚那一段,很受触动。

看完电影我想说,向默默付出的女人们致敬!

 3 ) 谁在庇护谁?

尘土飞扬的乡村小道上,一群面容哀伤的黑衣女子,踩着沉重的步伐,踏着怪异的舞步,目的地是一个被一分为二的墓地。底下掩埋着她们挚爱的家人,丈夫或儿子,父亲或兄弟。除了擦拭相片上的灰尘,献上一束花她们唯一能做的只有缅怀和伤痛。导致这一切不幸的根源是由信仰不同神明而导致的愚蠢至极,且毫无必要的自相残杀。但这不是战争片,电影中没有出现任何血腥场面,所有不幸都是通过侧面展示给观众。

村里的人来自不同家庭,拥有不同信仰,男人们总是分党结对,远没有那一群妇女来的团结。但无论男人,女人,塔克拉的杂货店和艾玛的咖啡馆都是每天要去的地方。在这个两个小空间,让男人们走得越来越远,而女人们也因此格外团结。外界的耳濡目染和内部的小矛盾很快也让男人们站在了对立面,冲突一触即发。

女人们为此想了各种荒谬而可笑的方式——冒充圣母显灵、邀请乌克兰舞女。可这一切并没有让男人们的关系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恶化。而纳西姆的死也为女人们提供了一个契机。可悲的是他的死亡并没有由小乡村日渐加深的宗教冲突所导致的。而是借此告诉观众,在这个与世隔绝的村庄之外,每天有各种持枪或者更严重的暴力冲突在轮番上演。如果村民继续愚昧下去,终有一天会酿成同样的悲剧。

这塔克拉第一次怀疑起她所信仰的神灵,这个悲伤愤怒的女人质问圣母为什么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儿子。也是从这一刻开始她彻底抛弃了原来的信念,在她的世界里有一种东西坍塌了。所以才有了最后的大反攻,女人们似乎终于赢得了一次胜利。(对这个部分的强调让另一个《人妻冲冲冲》的译名更为贴切。)

当最后抬着棺木不知所措的男人喊出“WHERE DO WE GO”时,一切显得无比可笑。或许冲突在这个小山村会消失,但我并不认为这群愚蠢的男人真正了解了妻子们的用心。

 4 ) 莎乐美什么的肯定特别高兴吧

这不下午我又泡在Les Halles电影院里面连续看了两部电影。《现在我们去哪儿》是一部悲喜交加的充满黎巴嫩影片。女导演Nadine Labaki自编自导自演的戛纳入围之作——当下的女性导演们都非常猛啊,莎乐美什么的肯定特别高兴吧。其实我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啊,我在意的是黎巴嫩,而不是女导演!

当然,经过资料查明,导演并没有把这部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定在黎巴嫩,而是一个虚构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居民杂居的村庄里。我姑且相信这样的村庄确实存在,而导演通过表现女人最为深厚的母爱情怀,一次次企图让男人们远离因为宗教分歧而产生的斗争甚至杀戮,立意和技巧都非常创新。

 5 ) 去哪儿是一种信念

很久没有如此装叉的在深秋夜晚跑去一个四面漏风的露台咖啡厅看这样一部小众的电影了。。被冻得瑟瑟发抖之下,不写点什么太对不起自己了。。

影片的译名太雅,配上宗教和平的主题,我原本以为这是一部悲伤满溢的史诗风格电影,没想到却是一出混杂了歌舞搞笑的轻喜剧?这么说好像也不合适,毕竟死亡和冲突也是影片很浓墨重彩的一部分,只不过呈现的略显夸张。大概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这类片子看起来总是很难亦步亦趋的跟上影片节奏,于是片中那些穿插的歌舞片段就好像中场茶歇一样,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但整个片子的情节铺陈还是有些杂乱,直到最后结尾点题,突然有种恍然的回味:女人们为了避免无谓的冲突选择了改变信仰,生者打破了看似不容水火的宗教界限,携手为这个年轻的生命送葬,然而死者的灵魂又将安葬何处呢?

死后的归宿应当是所有宗教信仰中最重要的部分,对于虔诚的信徒来说,这大概是终其一生的寄托所在了。影片的立意无疑是反战,却很巧妙的避开了沉重的主题,没有深究宗教冲突,而是用一种独特的视角在偏远的小山村以各种戏谑的方式让不同文化信仰的人能够和平相处。然而导演本身对这种理想化的处理方式似乎也并无底气,这才在片子最后把这个难题抛给观众。片中有一个片段是那个被流弹击中而丧生的孩子的母亲,闯入教堂对着圣母像声泪俱下的控诉,最后抛下一句,你再也不会见到我了!这段陈述似乎是为后来女人们各自改变信仰做的铺陈,使得这种常人(有宗教信仰的人)看起不太能理解的转变看起来不那么突兀。而在我看来,我更愿意将其解读为,生命至上的信念应当高于一切。

可是在大多数人都没有信仰的中国,在谈理想都嫌奢侈的当下,又有谁能够始终如一的坚守内心的信念呢?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我们也许永远都无法理解那种看似无谓的宗教冲突,但是我们也始终无权去指责他们捍卫信仰的过激行为,至少他们心中有一种无法撼动的信念,不管这个信念是对是错,它都是在这个纷乱芜杂的世界中好好生存下去的动力吧。

 6 ) 小村女人

上个世纪70年代兴起、现在很流行的一个史学流派叫“微观史学”,讲究叙事具体而微,却能够见微知著。所以,我喜欢本片的小巧叙事。

一个只有一条路通向外界、几乎与世隔绝的小村庄。借助两个年轻人把村子东西卖出去再买回各家所需物品。四周埋着地雷,偶尔会炸死乱跑的羊,像村长说的:这只羊牺牲自己,挽救了一条人命。

村子生活着两个教派的人:穆斯林和基督徒。从临近结尾几名女人挖出早先藏匿的枪支,我更愿意相信他们的亲人是在外面因为教派冲突而死,而不是在村子里。

女人们珍惜小村的和睦。而男人们则很容易因为一件事冲突,就像拉货青年不小心弄折了基督徒的十字架,接着就是清真寺被赶进一群家禽牲畜。更在另一拉货青年在外面被乱枪打死后几欲引发灾难后果。从隐忍的母亲那里得以体现出来,为了阻止灾难,甚至不惜开枪打伤剩余的儿子,只是不想让他也死掉。

对此,女人们想尽诸多办法:电视播放时政新闻时故意吵架,请回了外面的舞女团,借助大麻,最后甚至改信对方教派。这个过程是有趣的,欢笑后面隐藏的也是女人的无奈,就像寡妇对着在自家点打架的一群男人们喊:难道我们女人天生是为你们这些男人哀悼的么?

在某评论中经提示:寡妇的扮演者也是本片导演。早先还真忽略了这一点。
---------------------------------------
一句话评论

纳迪·拉巴基在这部电影里提供了一种“消解战争”的方法。毫无疑问,她是真诚而且真挚的。影片中的人物也一样纯洁而美好。这种解决矛盾的途径比任何一种老奸巨猾的解决办法都要行之有效。
——好莱坞报道者

幕后制作

影片入围了2011年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并代表黎巴嫩报名参加201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它的故事实实在在地发生过,那是在一个孤立的小山村里,几个不同信仰的妇女,因为不忍心看到人类因为宗教的原因相互残杀而自我牺牲,以唤醒自己男性亲人的良知。虽然有现实的故事打底,但是让纳迪·拉巴基拍摄这部电影的契机并不是这个故事,而是她的的孩子。2008年5月7日,纳迪·拉巴基一边在考虑是不是要个孩子,一边在考虑自己的新片。也是在那一天,贝鲁特发生了大规模的冲突,道路封锁、宵禁和航空管制又一次降临到了这个国家。于是,纳迪·拉巴基便在思量,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后代免于愚蠢的因为毫无必要的缘由自相残杀。

有人觉得影片涉及到了战争,可是纳迪·拉巴基却觉得恰恰相反。她说:“这部电影是讲述如何避免战争的。在黎巴嫩生活,你一定就能体会到什么叫做生活在恐惧之中。所以怎么样离开这种生活才是必须要考虑的。战争是人类荒谬的举动,所以,让不同信仰的人聚集在一起反战,谈不上是天方夜谭。因为我是女性,所以很能理解女性的感受。所以在《焦糖》和这部电影中使用女性作为主角,能更加清楚地表达出我的思想。因为用自己的身份和性别来写作和拍电影,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可靠的事情,因为对于作者而言,说出自己的话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写了一个男性的故事,那么我可能会觉得那就是一桩任务和作业,未必会做得这么透彻。”

 短评

真好

7分钟前
  • major
  • 力荐

只有电影才会这样吧,在复杂的宗教信仰民族等冲突问题上都能化解的那么天真,也许是女导演的缘故,骨子里善良的像少了根筋。影片在形式上的杂糅上虽让电影更具观赏性了,但依旧只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很有趣也很杂乱,就像印度神婆上身的歌舞,本来沉重的现实也跟着变成童话般的超现实了。★★★

1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沉重并轻松着 更多的是欢乐和几个穆斯林老太太的可爱。

13分钟前
  • ReMinD
  • 还行

怎样做到艺术性和娱乐性并重?这部电影给出了答案。放映之后的问答环节有一个有趣的知识点: 这部电影在黎巴嫩的票房为史上第三,仅次于大船和蓝色外星人。

14分钟前
  • tintin76
  • 推荐

为了避免被冲动蒙蔽的男人们陷入愚蠢而无谓的战争,善良而聪明的女人们绞尽脑汁啊

15分钟前
  • 乌咪
  • 推荐

看完猜这个导演是个水瓶座,这么严肃的题材(异宗互戕)还玩幽默还歌舞,然后发现导演就是那个漂亮女主演。她以刻板的性别印象为基础释放了一种近乎幼稚的和平(幼稚总是内在于理想主义),但提出的是真问题:一个丧子的母亲和圣母对峙,人类如何与敌人共处,文明的坚硬也许就在那点母性的不忍里。

19分钟前
  • 57
  • 推荐

Nadine Labaki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如同她的臉也如同那支動聽的插曲一樣譲人过目难忘。

22分钟前
  • TOWNE
  • 推荐

重看,早就探讨过剩的宗教冲突,在举重若轻的喜剧感演绎之下,焕发出了新的光彩,面对即将到来的腥风血雨,勇敢迈步守护危巢,以优雅姿态面对残忍,如同手握玫瑰迎击枪炮,用无声的嘲讽给这个暴戾无趣的世界最温柔的一击。拉巴基无论生活流铺垫还是法式幽默全都信手拈来,非常有才。

27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想看[2011-12-14],终于趁着戛纳补课看完了。概念先行且几乎只有政治宣传般的生硬故事也是……但是拍得实在太好玩了,减轻了不少嫌恶感。最后迷幻趴体加宗教互换的梗简直笑尿了,生生拉回及格线。歌舞段落虽尬得要死,但是用法(尤其剪辑和时间观念上)比较值得一说。

30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影片用一种轻快的方式去解决宗教之间的冲突问题,尽管不那么实际,却让人在内心悲痛过后给人希望。女导演视角下的女性电影,时而欢快,时而悲伤,时而温情,让人忘记沉重的现实~

33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推荐

有点小惊艳。

35分钟前
  • Shinna
  • 推荐

力作,和平就这样被女人创造了。

38分钟前
  • Eric
  • 力荐

媽媽老婆站起來!! 結局的殺手鐧實在始料未及,雖然議題是沉重的,戲中卻不時出現幽默與歌舞來詮釋,非常地合拍。這些婆婆媽媽大部分都是從路上找來的素人演員,但交出了一場場精采的好戲阿!

39分钟前
  • 裘笛
  • 推荐

导演用幽默笑料,欢快歌舞和夸张的戏剧冲突来处理这个严肃的宗教冲突问题,的确很出色,让观众在大笑之后仍深陷沉重的悲剧气氛和思考中,配乐和摄影都太美了。

43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推荐

砰的一声枪响,隐忍的母亲塔克拉打断的不只是自己唯一剩下的儿子的腿,更是打响了这群女人们反战的号角。

48分钟前
  • BJ @ 夢遊
  • 力荐

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写过的《曲解贺拉斯之誓》

51分钟前
  • Tacitus
  • 力荐

想要渴望和平~就得破除宗教!

52分钟前
  • 悟之道
  • 还行

小鸟 给我传递个爱的信息

53分钟前
  • 芝鬼
  • 推荐

她们在最荒诞的现实面前做到了最极致的优雅,在善的光辉中,她们才是这土地上赤脚行走的神。

57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有的时候信仰可以毁灭世界,而拯救它的,是妇人之仁。 PS:编+导+演的纳迪.拉巴基真是个才女!

58分钟前
  • Aki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