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列之末

欧美剧英国2012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丽贝卡·豪尔,阿德莱德·克莱蒙丝,罗杰·阿拉姆,安-玛莉·杜芙,鲁伯特·艾弗雷特,斯蒂芬·格拉汉姆,克莱尔·希金斯,珍妮·麦克蒂尔,米兰达·理查森,大卫·道森

导演:苏珊娜·怀特

播放地址

 剧照

队列之末 剧照 NO.1队列之末 剧照 NO.2队列之末 剧照 NO.3队列之末 剧照 NO.4队列之末 剧照 NO.5队列之末 剧照 NO.6队列之末 剧照 NO.13队列之末 剧照 NO.14队列之末 剧照 NO.15队列之末 剧照 NO.16队列之末 剧照 NO.17队列之末 剧照 NO.18队列之末 剧照 NO.19队列之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7:29

详细剧情

克里斯托弗(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 饰)是个信仰骑士时代的传统道德的贵族绅士,正直隐忍,洁身自好。而西尔维亚(丽贝卡?豪尔 Rebecca Hall 饰)是个典型的交际花,有着众多情人的她过着终日纸醉金迷的生活。然而意外的怀孕让她不得不为了挽救名声,嫁给了保守的克里斯托弗。婚后枯燥无味的生活和丈夫的冷漠隐忍都让西尔维亚抓狂,她开始用尽一切手段来刺激克里斯托弗。西尔维亚与旧情人私奔成了二人矛盾的开始,然而两人的宗教信仰都不允许其离婚。就这样,这段勉强维持的婚姻让两个人陷入了无尽的折磨中。意外的机会克里斯托弗认识了思想激进,学识深厚的现代女性瓦伦仃(阿德莱德?克莱蒙丝 Adelaide Clemens 饰),进一步的接触让这两个看似不同世界的人相爱了,可世俗的羁绊却阻挠着两人对这段感情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西尔维亚也意...

 长篇影评

 1 ) 可能现在评论这部戏有点晚了,但是我还是难得的想吐槽

声明:
1、只看过迷你剧,没看过原著,所以只评导演的短剧,不针对原著
2、喜欢V,不喜欢S,年龄和经历决定的
3、在英国住过段日子

看了一些人的评论,一律谴责V,维护原配,我想大家主要是从现在国内的情况来代入,而不是剧中的情况。

1、中国的现状是,某个男人有小三,难道是因为爱情么?谁不是因为自己可以用权势和金钱换来肉欲的满足呢?但100年前的英国是这样么?
2、100年前英国社会的某些害人的道德准则是高过很多事物的,而站在队列末尾的C是被害者,而这些准则或者说英国社会,它的表现形式其实就是那棵雪松,它让大家很痛苦,甚至逼C的父亲自杀了,自杀的时候还不能表现的象自杀,而是象事故。当时英国社会一定有很多人拥有Mistress是因为本身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而外面寻找的是爱情的感觉。记得C的哥哥好像说过自己的情妇这么一句“如果她不是天主教徒,我早就娶她了”。宗教,是他哥哥没有结婚的一个原因,而在C身上,类似的原因也很多,当然实际都是他自己太“守旧”了。
3、说道对抗,S是用老的手段对抗这些准则的人,她用别人的孩子来骗取一段婚姻,不可否认她很有魅力,否则一开始火车上怎么会C第一次见面就车震呢?这完全不是他的风格和行为准则啊,但魅力+S的手段高,也许她在没有车震的时候就选中了C当后爹了。如果说S是旧的事物的代表,用一些旧的方式在争取爱情,或者自己的快乐的话,V就是在用新的方式,当然形式在电视上相当的理想化,但电视不就是为了迷人么,象真实生活那样,谁还看电视呢。

也许我年纪大了,也许是我的一些经历,我最喜欢的桥段是CV在薄雾里的一夜,实际上剧中人可能也是最难忘这个桥段的,几次提起的。

下面是我最喜欢的几个情节,也是支持V的主要原因,虽然导演是女的,但电视似乎是为男性拍的:
1、半夜的马车上,C随口说出了一句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台词,V马上就跟上了下一句。在这里V是绝对回不出这样的对白的。"Belive me love, it's nightingale。“在这里,台词有着多重含义,一方面表面CV两人有着很多共同点,V能在只见了几次面后很容易的说出C是个什么样的人(关于某个老伯伯市集),第二方面,V其实是一语双关,暗示自己对C有好感,记得看当时C的表情,第三方面,他们当时也是在夜晚,朱丽叶提醒罗密欧,夜晚还很长,属于他们的时间还很多,其实这也是V对C的提醒。这种戏在SC之间根本没有的。

2、“Damn Mountby”,记得大概是这个地名,C在片中让自己内心真实情感喷涌而出的时候有几次呢?这大概是第一次。然后V的回答是什么呢?"oh, my dear, it couln't have lasted for ever",大概是这么一句。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内心深处的声音是,“哦,天那”,这是句怎么样逆天的台词啊。V需要多么的了解C是个什么样的人,读懂C内心的潜台词,才能跳过很多无聊的对白,直接说出这句最重要的结束台词。与喜欢的人在一起的时候,光阴都是过的飞快的。在这个时候,我想V已经确认C也一样爱上了自己。后面,每次当她用my dear开头说话的时候,那句话都是那么的轻轻的渗入心脾,让人爱。

3、坐在草坪上,谈到Grosby,C说“也许有一天,我会带你去Grosby”,“也许有一天”,又是句逆天的台词,我这辈子就没见过这么隐忍的爱情桥段,没有任何铺垫,直入主题,强调恋爱里两个人的默契。也许?什么叫也许?C已经跳过很多发展阶段,直接暗示V,“也许有一天我会跟老婆离婚,那样我就可以带你去我老家看看了,以老婆的身份。”恋爱的境界,实在是很高,编剧好像一直让V在这里等着了,换了在座的任何一个女生,会说出下面的台词么?V轻轻的拉着C的手,用很平静的语气说"my dear, you will never take me to Grosby“。任何男性到这个时候一定内心羞愧的无地自容,这就是为什么后来C会抱着马哭泣。C感觉到了V对他的那种彻头彻尾的了解,V明知自己的爱恋在未来是没有出路的,但还是如此的平静,如此的亲密(拉手),似乎是在为了让C放下心中的包袱。哪个男的能不爱上V呢?

4、Mistress,当C突然说出那句话的时候,我的心中欣然一笑,由衷的为C感到高兴,他终于战胜了自己,决定把自己的人生提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虽然在那之前,他做了太多的准备工作:战争里受伤,父亲因为”礼教“而自杀,但最重要的其实就是前面和他哥哥的一些对话,让他也许突然觉得自己也许不一定要成为父亲这样的人,而也存在着做哥哥这样的人的可能性。很多原配党,在这里大力谴责了C。但我想说的是,剧中实际在这里并没有性,我认为导演的目的是让C的内心备受压抑的感情在这里得到一次尝试性的释放,最终的释放还是要等大树的倒掉(是不是想起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几乎与本小说出自同个年代,都是某种借喻)。

5、我也佩服V能丝毫不犹豫的说出”我愿意“,一个新女性,做一个mistress?她是多么理解C能提出这个要求是多么的不容易,在这个桥段里,我丝毫没有感到任何性的气息,甚至导演竟然让纯纯的V来些暴露镜头的时候,我也没有。可能我年纪大了,但是我的确认为性真的可以帮助爱情升华,而且爱情到了一定阶段也必须升华。象《霍乱时期的爱情》那种到了80岁才升华的,是极少数逆天的,但人家80岁也一样升华。

6、最后,把C彻底推到V一边的,还是S,她砍了大树,把C最后一根与旧的思想,束缚自己感情的准则有所联系的纽带给割断了。而最终帮助C把后路都掐了的是他哥哥轻松的就把木头放到壁炉里烧掉。最后,C自己把木头烧掉的行为,是那么的轻松自然,那么的淡定,就好像最后一次bath洗尽了过去留在他身上的印记。淡定的就好像,他的战友从一进门就好像接受了V是C的原配爱人,大家在一起是如此的融洽,最真实的情感就是内心深处真正的平静,以及自身与环境无比的融洽。终于,这种平静和融洽,让C再也不是队列里最后的那个人了。

 2 ) 第三集杂感

第三集熟肉看完了。
我太喜欢这一集,它让我看到了希望。
很多GN都觉得这集很虐,我倒不这么觉得。
当事情坏到不能再坏的时候反倒带来了转机。
这集我看到了一个从坚硬的壳子里被逼出来的Christopher
我感谢战争,感谢谣言,感谢那些企图毁坏他名誉的人,感谢他那个愚昧软弱的父亲。
也感谢他妻子那些情人,当然还有Sylvia。
她终于把他从壳子里逼出来了,用那些子虚乌有的谣言,用她那些虚虚实实的情人,用她来路不明的儿子,当然还有她激烈恶毒但却一针见血的语言。
上集看得我无比压抑。Christopher坐在火炉边,面对他的柏拉图恋人流着泪说,我想要的我得不到,我所坚持的已经破灭。
他已经不知道他活着的盼头是什么了,虽然那就坐在他的对面,却无法说出口。
但这集好太多了。他的智力受损,他的名誉被毁,但这些却使他真正面对了他的内心。而不是试图用他的大脑,他冷静克制保守的大脑,去控制一切。
面对他自杀的父亲,他没有像母亲死的时候那样默默去忍受,试图用合理的解释来掩盖。
我看到了他的愤怒,他的怨恨,他对他哥哥说出的是他内心真正的感受,而不是虚伪的承受这一切。
他面对妻子的歇斯底里做出了正面的回应。他第一次告诉了Sylvia他娶她的理由,他忍受她的放荡,忍受她情人的侮辱报复,他有自己的原则,即使她无法理解。
当他放弃格洛比,放弃他儿子的宗教信仰,放弃他至今为止所坚持的东西,对V说出请作我的情人的时候,我发自内心的笑了。
肉体真的不算什么,他们精神上结合了。他有了活下去的理由,有了从战场上回来的盼头。从人杀人的战场上回到人吃人的社交界,只因为她的存在,他找到了自己的希望。
Sylvia真的可怜又可恨。虽然我非常喜欢她。一步错步步错。她试图用她的方式挽回一切无法挽回的事。她不能停止,不能放手,不然她就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当她决定回到她丈夫身边的那一刻起她就意识到了。她将永远痛苦的活在自己一手造成的错误里。然后用折磨她的丈夫来作为渡过今后漫长的婚姻生活的唯一的目标。

不知不觉就啰里啰唆了那么多。稍微说点题外话。
缺你真是,不论在哪部戏里都有一个为你默默付出的好哥哥啊。看到他哥对V说的那番话我真的感动了。这世上总有默默爱你的人。总有值得你为之活下去的希望。
还有他那个矮个子的朋友。我没有看过原著所以没资格说太多。不过从剧里来看。尽管他虚荣,出身低下,不择手段的想往上爬。但是对Christopher来说他是唯一的朋友,他愿意帮助他,相信他,有时甚至依赖他。他是他孤傲心灵的一丝慰藉,不管怎样此时此刻我感谢他的存在。在生活中我们总是需要一个这样的人。

我喜欢这部剧已经超越了一般的范围,无论怎样它慰藉了我的心灵,在为4万字论文奋斗的苦逼的日子里。感谢它带给我的一切,然后继续等下一集。

 3 ) 【剧评1-2】《队列之末》的三个隐前提


个人以为,本剧的编辑相当给力,节奏虽快但从未混乱,每一句台词都意有所指,与国产的改编作品如《白鹿原》之流判若云泥。之所以有很多姑娘表示看不懂,其实关键问题在于本剧有三个背景因素并没有点明——其实对于原书读者,或者一般英国本土观众来说是这三个因素本身就是不言而明的,但对于旁的文化圈的我们,就容易觉得一头雾水了。这三个隐藏的前提就是宗教冲突、经济因素以及上流社会的婚姻模式。

前提1:宗教冲突

英国是一个新教(基督教)国家,但因为种种原因,天主教势力依然强大,两者互为敌人,互相仇视,互有针锋相对的政治倾向和社交圈子,这直接影响了历史上英国王位的继承乃至现代政局。有兴趣的孩纸可以看看BC演的《鸠占鹊巢》,看看电影《童贞女王伊丽莎白》,这里不复赘言。
克里斯托弗之所以在社交圈声名狼藉身败名裂,以至于以前朋友的婊子老婆避他如蛇蝎,除了老婆的出轨、情敌的作梗等等不良因素之外,一大原因就是他是个新教徒,却娶了天主教妻子,迈过了社会规范的那条红线,就像蝙蝠,不是鸟也不是兽,两大团体都没有他的立锥之地,自我放逐于主流价值观之外。再加上没什么上流社会朋友,唯一的还是个白眼狼,所以一旦出现丑闻,便彻底孤立无援。
剧情一开始,他的父母亲朋都不同意这门婚事,宗教的原因占了很大一部分。剧情发展到后来,哥哥马克之所以说“假如她不是天主教徒,我早就娶她了”,其实也是出于同样的理由。

两种不同宗教的结合,同样也带来了克里斯托弗和西尔维娅生活中的种种隔阂,比如孩子的教育问题:一开始克里斯托弗因为害怕孩子成为天主教徒,不肯让西尔维娅带孩子,而让自己嫁给新教牧师的姐姐帮忙;后来两人的矛盾有所化解,他答应让儿子跟着西尔维娅,其实就是在道歉,是很大的让步,令西尔维娅惊讶万分。再比如让他父亲无比痛心的那句台词“信天主教的人(克里斯托弗的儿子)将成为格罗比的主人”,以至最后选择自杀,这一切都是因为两种宗教之间难以调和的剧烈冲突。
事实上,后来也正因为他娶了天主教妻子,所以才无法离婚(天主教教义不允许,其实克里斯托弗自身信的新教是可以离婚的),让自己陷入死巷之中无法转圜。

归根到底,克里斯托弗为什么要娶西尔维娅呢?西尔维娅魅力无敌肯定是原因之一,自身的绅士准则肯定是原因之一,但这些绝非全部。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除这两点之外,其实经济因素也是重要理由,为什么?请看下一条。

前提2:经济因素

英国的传统是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长子继承100%的家族财产,女儿们给一笔嫁妆嫁出去了事(一般都没多少钱,参见《傲慢与偏见》,除非能钓到同等阶层继承人,比如达西先生,就只能下嫁,嫁给清贫的牧师之类——这还算不错的,至少有社会地位——或者干脆独身终老,老小姐比比皆是),次子和小儿子去当教士或者出外工作(中世纪时去当十字军攻打耶路撒冷,近代去当公务员、去参军)。女儿和次子幼子一般只能继承母亲的嫁妆(剧中克里斯托弗把母亲的遗产借给朋友,以至于他的哥哥都要关心他的财政状况),更有甚者会被直接赶出家门,以确保父系家族的产业代代传承不被分割。

克里斯托弗家是典型的富有乡绅阶层,而非百度百科里说的上流贵族爵爷们,其实还差得远。根据长子继承制,马克被父亲全力培养,弟弟克里斯托弗就必然被忽视和疏于照料。他父亲自杀前也懊悔过这一点,早知道大儿子放弃继承一心从政,就该早早培养小儿子,避免让小儿子缔结不般配的婚姻,声名狼藉之外,还生下血统不明信仰敌对宗教的继承人。克里斯托弗的经济状况可想而知一直不怎么富裕,就算没有情敌下黑手也始终处于破产边缘,事实上锦衣玉食长大的次子幼子举债度日,表面光鲜内里窘迫才是社会常态。因为自身赚钱能力有限,又花钱大手大脚(想留在这个阶级里就不得不维持本阶级的消费习惯),“保持体面”就成了一件特别困难的事。那该怎么办呢?其实很简单,就是《简爱》里罗切斯特说的:“他们把我卖掉了”——最好的办法就是给次子娶一个富有的女继承人,来继承女方的财产。

剧中对此也有提及,第一集一开始克里斯托弗在解释他的婚姻选择的时候就说了“我和岳母一起住,她很慷慨”,然后他哥哥再也不出言反对。这一段剧情其实就是在交代前因后果,告诉观众克里斯托弗的婚姻动机有很大的经济因素,以阶层来说,其实他不光越界(无视宗教敌对关系),更是高攀了的。知道了这一点,故事一开始早餐桌旁西尔维娅撒泼丢餐具就可以理解,在夫妻关系中,西尔维娅虽然行止有亏,却始终是强势的一方(你可以脑补成煤老板千金招赘凤凰男接盘侠,虽然没那么极端,但模式是一样的),绝非单纯因为克里斯托弗太过老实木讷(虽然他的确如此)。西尔维娅在丈夫面前习惯于完全占据上风,有着强硬的优越感,一直都有。随着剧情的推进,这种优越感慢慢变了质,她渐渐发现了克里斯托弗独一无二的优点,发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不可自拔的真正爱上了他。但西尔维娅却始终无法放下自身的优越感,放下她的架子和自己的丈夫平等交流,终于给了瓦伦汀娜机会,也让两人的感情真正走入了绝境。

《队列之末》从来都不是言情小说,克里斯托弗和西尔维娅的的紧张关系远比“出轨—绿帽子—替别人养儿子”复杂无数倍,如果真是单纯争风吃醋你伤害我我伤害你那会好解决得多——事实上,夫妻双方比着出轨,互相给对方戴绿帽子,才是18、19世纪整个欧洲的时尚潮流。

前提3:上流社会的婚姻模式

18、19世纪,英国上流阶级(其实整个欧洲都这样)的婚恋观是典型的“婚姻是婚姻,爱情是爱情”,夫妻与其说是伴侣不如说是经济合伙人,双方尽同床和生下高贵血统的长子的义务之后,就可以分别找情人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去了。这是社会风尚,也是不言而喻的潜规则。克制,不冲动,维持默契,无时无刻不给对方留面子(因为夫妻的面子是一体的),只要别被人发现(火车上嘿咻只要没被发现就无人理会,火车上摸一下别人的手被发现就是大丑闻),哪怕已经是“世人皆知的秘密”,任何行为都被默认为“不存在”,这就是上流社会的掩耳盗铃,是他们的“体面”和虚伪之处。
关于这点可以拿19世纪中期流行文学泰斗大仲马的作品举例,比如广为人知的《三个火枪手》:国王有情妇,王后也有情人,社会并不苛责他们的行为,甚至连吃皇粮的火枪手都为王后的私通(往重里说这可算叛国罪)而玩命奋斗;王后只要在舞会上戴上国王送的钻石就一切风平浪静,可一旦钻石丢失的事情暴光,桌下的“潜规则”翻上台面,那就是可怕灾难,甚至会引发英法战争——所以在旧传统的背景下,克里斯托弗看似软弱的行为其实才是为人称道的绅士风度,而西尔维娅公报私仇的情人反而是没品玩不起的小瘪三。但是时代已经开始变化了,克里斯托弗的老一套做法已经不再起作用,甚至还有了反效果,这段剧情之所以如此设置,凸显的就是这一矛盾冲突,而绝非对西尔维娅单纯的道德批判。
进入20世纪,甚至直到现在,这种婚姻模式也从未绝迹,你我身边也许都有。顺便提一句,BC演过的舞台剧《一舞已毕》的主题就是这种扭曲的婚姻关系,表达“不懂爱和丈夫”和“无法表达自己的深陷爱情之中的妻子”之间的矛盾纠葛,爱与被爱的严重失衡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这一直是戏剧的经典主题。

关于这部分内容,剧中表述的实在太多,不胜枚举,请自行对号入座。在这个问题上其实我只想澄清一点,那就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氛围中,克里斯托弗表现出的实际上是克制、忍让、默默承受和对早已过时的“维多利亚式绅士精神”的循规蹈矩,而绝非胆怯与窝囊。这个角色从来不是一个懦夫(的确,从我们的文化观念来看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共戴天,不报复就够没种了,怎么还能帮老婆打掩护?可这种理解就是典型的文化错位和背景误读),相反的,他始终不乏反抗精神、毅力以及勇气(无论是对婚姻和交友的“出格”选择,对独立的新女性丰富内心世界的欣赏,对职业的责任感以及战场上的表现),他从来都不是在旧时代如鱼得水却完全适应不了新时达的艾希礼•威尔克斯,他反而更像是披着英国绅士皮的内敛、含蓄、“圣父”版的瑞德•巴特勒船长——他是那样努力地去恪守旧式行为准则,但本质上却拥有一个新时代的灵魂。
事实上,这正是克里斯托弗精神世界最大的矛盾之处,也是整部剧发展变化的内在驱动力,更是他下定决心作出最终选择的根本原因。时代动荡摧毁了艾希礼•威尔克斯,却令克里斯托弗浴火重生。破茧的过程虽然注定纠缠痛苦,可一旦度过了这个难关,便再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展开的羽翼,飞入新世界的阔地高天。

同样的,这种“风俗”也造成了社会舆论对于“情人”身份的接受程度,除了不改姓,除了终身是某某小姐,其实与夫妻全无二致,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同居甚至民事伴侣关系。其实社会动荡期的故事全都一样,太阳底下从来没有新鲜事,我国也有大把文艺女青年当侧室出身(美其名曰自由恋爱),最后令真正明媒正娶的太太被历史遗忘。比如鲁迅和许广平,甚至比如蒋委员长和宋美龄,数不胜数,全无二致。
所以无论是西尔维娅出轨还是瓦伦汀娜当小三,都不能简单用现代道德去评价甚至去讨伐,那都是不公平的,毫无疑问都是对本剧主旨的误读。

    ***

总之,一旦搞明白了三个隐含的前提,这部剧几乎立刻就拨云见日。克里斯托弗从来都不是完人,他善良包容却内向木讷,他智商超群却不擅社交,他心有大志却在人生的重大关头轻率决策,缔结不恰当的婚姻,几乎因此毁了自己的整个人生。年轻时的他的确曾经被情欲俘虏(我们谁不曾?),的确曾经因为自身的软弱而扭曲尊严(其实那种社会环境下吃软饭绝对谈不上可耻),但自始至终,他对命运有一种超脱般的坦然态度,从未逃避责任,从未背叛和欺骗,而是像个圣徒般直视自己的内心,为自己矛盾的观念和错误的行为埋单,默默承受一切后果,甚至甘之如饴。这一点比起活在谎言里并试图用谎言去欺骗小女生的罗切斯特先生(见《简爱》),实在判若云泥。
就这样,一个旧时代的正人君子,他慢慢变老了,老婆私奔了,名誉毁掉了,真爱出现了,战争爆发了……旧的秩序、旧的行为准则一夕之间支离破碎、推倒重来,他开始靠自己的薪金度日,卡着发薪日花钱(见剧中透支事件,最后靠着老婆大人的能力才挽回了自己的财务信用),他开始痛苦地求索,希求重塑自我,寻回尊严。在故事的最后,他拒绝继承格罗比,把富有的庄园收益留给西尔维娅和儿子,了解最后一笔心债,自己则与瓦伦汀娜在空荡荡连家具都没有的旧公寓里自食其力,艰辛度日。克里斯托弗走过繁华,走过战火,终于找到了清贫却内心温暖安宁的崭新生活方式,甚至有了真正的手足兄弟。这种精神世界的毁灭和重生堪称恢弘壮丽,他的沉默与执着、他的勇气与道路足以令人产生由衷的敬意。

也许这故事的意义就在于,克里斯托弗是旧道德和旧传统所能培养出的“最好的人”,但在那个残酷时代里,他依然艰苦求存,活得如履薄冰。其实这不是他个人的错,只不过因为那个西尔维娅所代表的旧世界,以及他自己所代表的旧道德和旧传统已经无法阻挡的走到了历史尽头,走到了队列之末。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一次重新洗牌,是秩序和阶级的再定义。在时代的洪流面前,快乐总是瞬间,痛苦则是永恒,但你依然是有选择权的——你是选择直面,还是选择逃避?当你站在队列的末端,你敢不敢迈出那一步去?
个人以为,这才是这故事真正的主题。

 4 )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时代里,我不愿去

Parade’s End,翻译成队列之末,其实不如翻译成“序列之末”合适。是个双关——战争的结束,与古老秩序的结束。又其实这双关也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因为战争也恰恰催化了古老秩序的结束。两次世界大战对于欧洲人原有的文明体系和生活方式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整个剧最点题的两句话,一个是结尾的时候说战争序列解散,已经到了和平年代,没有战争了;而另一句话就是卡比安将军在向C斥责他不懂得约束自己妻子的时候,C说的那句,我以为,有一种古老的序列【秩序】还存在,家庭成员之间相亲相敬相爱。然后将军沉默了一下,说,这种秩序早就不在了。

剧里其他很多地方也在暗示着一种古老的文明秩序的结束,譬如说C是英格兰最后一个绅士,但是到最后他也终究有了情妇,也终究将雪松的遗骸丢进了火里,他最终也从旧日的秩序走出来,最后一个绅士也不在了。支持CV的观众或许会感到开心,因为有情人终成眷属了,但是我只觉得悲哀。因为这部剧本来就不是一个爱情故事,而是写一个文明和一个帝国在缓缓地走向末日,以C为一个代表来展现这个悲哀的过程。所以从世俗的角度来看,C最终放下了那些道义和包袱,和自己喜欢的女人在一起了,是个喜剧结尾;但是从这部剧的初衷上来看,这是一个费尽全力螳臂挡车,试图减缓历史进程的个人最终抵抗失败的故事。是“英格兰最后一个绅士”最终也无法再坚守文明的最后一点遗骸,不得不妥协于新时代的故事。

不由得想起的反而是鲁迅在《影的告别》里写的那句话,“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时代里,我不愿去。”第一次读的时候,是看见怡微引用过这句,并感慨说这句里有翩翩的少年风骨,但是我其实也并没有真的理解这句话,直到现在,突然觉得这句有些应景。不能说遗老遗少之叹——无论是鲁迅还是C,都没有这么迂腐——毋宁说是一个受过文明与秩序之惠的人,看到时代在碾碎这些文明与秩序时,表达了他们的态度。在C,就是尽了自己一切努力却依然无法将自己的生活变成自己理想中的形态后,他的“政治理想”,或者说是一种精神家园的追求已经破灭了。这与爱情本来无关,但是剧里选择了用爱情来作承载这种理想和悲哀的容器。我不得不说,这真不是一个好选择。因为情情爱爱的这些东西,会迷惑了人的视线,转移了人的注意力,从而亦削弱了人物的精神力量,亦削弱了Parade’s End, 强弩之末,帝国落日之哀。因为观众会觉得,C这样没有什么不好啊,抛开旧包袱,迎接新生活,新伴侣,新朋友,但是其实这个人物心中的那种理想已经破灭了。这个黄金时代不是他的。昨天的明天不是今天,他在昨天所期盼的一切,在今天并没有实现。但是因为有了爱情这个障眼法,让一切蒙上了一层好似大团圆的外衣。

关于两个女性,也各有遗憾。西尔维娅大约因为演员演技比较出彩的缘故,性格魅力会更突出一些,特别典型的那种sophisticated的上流女性,你说她浪荡轻浮也好,总归是有她的吸引人之处。但是可惜就可惜在格局太小,满脑子里除了男女之间那点儿风流韵事就没有其他的了。每次她都以为C是因为有了情人才疏远她,就从来没有想过,C又不是职业情种,他亦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要忙。格局狭小至此,魅力亦大打折扣。

而万诺普小姐倒是蛮清纯的,和C好像也颇有些共同语言,但是可惜人物形象单薄,魅力也单薄,所以C对她的情感转变在我看来是有些突然的。

整体而言,这其实讲的就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故事,但是立意调子起的太高,叙事手法又没有跟上,该含义幽深的地方,被一带而过,该放在次一等位置上的,譬如男女主角之间那些情感纠葛——尽管这些情感纠葛被赋予了一些隐喻,亦为了体现男女主角的性格不同【或者干错说时代不同或者次元不同,这俩人显然是俩次元的。女方要的是浪漫的爱情,男方要的则是一种已经难寻的家庭秩序和相敬如宾的夫妻关系,他对女主角也很难讲是感情多一些还是自我道德约束多一些,所以这俩人是没可能的,次元不合的人怎么可能在一起呢!】和彰显男主角最后的绅士风度,但是实在是太拖拖拉拉了。

所以这真是典型的眼高手低的一部剧,BC精湛的演技支撑起了整部剧的百分之七十还多。导演和编剧野心不小,可惜选错了容器。将爱情作为一个容器来承担理想的期待与衰落,实在是非常不明智的一个选择。爱情本身就模糊不清,似悲似喜,转瞬即逝,本身爱情就很难表现,最后只会变为男男女女之间相互扯皮,拖沓、没有美感、而且掩盖了本该深沉的悲哀,被蒙上了一层轻薄暧昧的纱衣。是为败笔。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5 ) 结婚十年---------从细节浅析Sylvia的人物性格及CS的夫妻关系

人物关系表
Christopher Tietjens----------- 下文简称C
Sylvia Tietjens------------------下文简称S
Valentine Wannop--------------下文简称V
MacMaster------------------------C的矮个好友
Edith Duchemin------------------MacMaster的情妇,丈夫死后与Mac结婚
Mark Tietiens---------------------C的哥哥
Gerald Drake---------------------S的婚前情夫,有妇之夫,S很可能怀着他的孩子嫁给了C
Potty--------------------------------S婚后情夫一号,S曾与他私奔,后来因为S被罚上前线,死在战场上.

   
时间线
1908年------------------CS结婚
1912年------------------S与第一任情夫私奔4个月,写信要求C把她接回 去.C在高尔夫场遇到V,两人通过马车一夜一见钟情,但C克制了自己的欲望,同意把S接回来,两人开始分床.
1914年------------------(1916?)一战开始,C上战场,受伤,失忆,回伦敦疗养,被丑闻重伤,父亲自杀,重遇V,请求她做自己的情妇.但两人没有发生关系.C重回战场.
1917----------------------S奔赴战场试图挽回与C的感情,在卧室里向C告白自己5年来守身如玉(1912-1917),C被感动,冲撞了上司,被罚上前线,S带儿子回格罗比.
1918-----------------------一战结束,C回到伦敦疗伤.S误以为C与V在一起于是把格罗比大树砍了,并谎称自己的了癌症,C并未被S打动,于是S追到伦敦,在公寓里被V揭穿自己的欺骗及在幕后的操纵行为,C默认了V的话,S发现一切不可挽回,祝福了CV,离开伦敦.C烧了从格罗比带回的残木,与V在一起,英国军队解散,全剧终.

(一部剧正好十年,可以做个MV什么的....)

前言及声明
这两天在豆瓣WB贴吧闲逛,看了好多GN对Parade's end最后一集的评论.对S及CS的关系的理解可以说非常两极化.
我尽量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分析这段三角关系(当然没人能保证绝对客观)以及我的分析完全基于Parade's End这部剧!这是剧评不是书评.很遗憾我还没有看到原著(泪)这书没有中译本或日译本,我所掌握的唯三语言中,BC封面的PE英文版到现在亚马逊还没有给我发货(泪),预计10月底能到手,所以请看过原著的GN对我的评论手下留情.最后,这篇分析完全是我的个人观点,欢迎大家各抒己见.

#注:[]里为原台词引用

    全剧开篇分别描写了S与C结婚的前夜.
       在S的公寓里.她的情夫大声表示了对她结婚的不满.[你不会想要嫁给这头蠢牛].S是回答到[我在挽救自己不至于名誉扫地.我怀孕了.我只想要去死.]根据背景可以得知S的情夫是有妇之夫,他从头到尾都没有提过要离婚娶S.而S身为天主教徒是不能离婚堕胎的.再来看第二天通往礼堂的马车上的对话,她的母亲称未来女婿为[天赐的救星]------她女儿和有妇之夫玩出了火.虽然看不上C,但嫁给这个冤大头1可以挽救名誉,2可以给私生子找个爹.
        
        另一方面C乘火车赶去法国结婚.通过他和Mac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法国结婚的原因是[只有在巴黎结婚才不至于丢人现眼]而C是这样对他的好友描述他的未婚妻的[我被这个婊子缠上了,我都不知道孩子是不是我的.]在第二天的马车上C告诉他哥Mark他结婚后会搬去岳母买的房子里和她同住,[她母亲为我们的结婚花了不少钱].众所周知C是次子,和Mark不是一个妈生的.根据欧洲的习俗次子是没有继承权的.只要他哥不放弃,那么爵位和房产C都是没指望的(当然后来我们知道Mark没有结婚也不要房子).就像简爱里罗切斯特也是次子,他父亲不愿分割财产又想让他也过上好日子于是骗他娶了一个嫁妆丰厚的疯女人.C这边也一样.他没有房子的继承权,在伦敦靠统计局的工资过活.结婚想要买房子必须靠有钱的岳母资助.根据以上台词可以推测出C愿意娶S的原因.1 S的妈妈给他们提供了不少钱2 她(S)也有令人着迷之处(通过C对火车上镜头的回忆我们可以看出S对他有巨大的性吸引力)3.她肚子里的孩子也有可能是C的(至少她骗他得时候时间应该是对得上的)
        
        婚礼前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S的镜子,她情夫送的.这面镜子在后面的每一集都会在关键时刻登场,所以之后我会详细分析.不过通过S在结婚当天带着这面镜子的行为可以分析出她在嫁给C的时候明显心里是装着另一个男人的.
        
        通过以上对他们结婚动机的分析可以得出,S这边对C是完全没有爱的。当时她的心应该在G那里。嫁给C是为了救火。而C呢,首先他是迷恋S肉体的,并且认为作为一个绅士应该对她肚子里有可能是自己的孩子负责,同时也是为自己在火车上放荡的行为负责。但另一方面在精神道德上他是完全看不起S的。一上来就称她为Bitch(在第一集中他也是这么称呼他岳母的)并且在他哥称S为天主教婊子的时候也没有反驳(C是英国国教,S是天主教)。所以基本上这段婚姻的开头是非常恶劣的。而且接下来还会越来越恶劣。C从未改变对S的看法。S也从未真正理解并爱上C。
        
     接着来看3年后,C,S及他岳母在会客室吃早餐的镜头。岳母问了C一个问题,然后S就摔盘子了。表面上看S摔盘子的理由是因为C像根木头那样的给百科全书加注。其实真正原因是S对C的回答感到恼羞成怒。C认为家仆协会之所以反对通过免费医疗法案的原因是[这破坏了女主人和她们的仆人间美妙的亲密关系]然后他看了S一眼。这一眼的暗示很明显-----------C知道S和她的女仆私底下的把戏。他只是懒的拆穿她。(S在后面给C的信里称她们为[hullo central]她和她那些情人们的接线员。)C经常讽刺S,比如看到S邀请他跳舞,他来一句,如果这也称得上跳舞。S关心他在战场上的情况,他说感谢你的德国朋友把我们搞得那么惨。当然他喜欢讽刺所有人(不讨好的性格),经常对Macmaster,讽刺他喜欢的诗,讽刺他的出生什么的。甚至在V的面前拿她女权主义朋友和马相提并论[你可以不用套着她的嘴牵她过来],所以即使是V在一开始也是非常讨厌C的(觉得他非常粗鲁)。
        
    继续回到S这边,通过S和她女友的交谈我们可以得知她对婚姻的定位[我需要一个家,一个丈夫做摆设,还有一个地方放女仆。我可离不开我的接线员。]接着她提到私奔的目的--------------为了让那个榆木脑袋(她这样称呼C)有些反应。包括她后面和potty的对话中也可以看出,她私奔并不是因为爱上了情夫,而是为了刺激她的丈夫,她恨他的包容,所以想撕下他的面具。可惜C就是比石头还要硬,所以第一回合可以说S输了------------她写信请求她丈夫接她回去,条件是1留着她的接线员2分床睡。C给她的回信也很干脆,让孩子信英国国教。C在第一集就表明了他对婚姻的立场。只有流氓才和他们的妻子离婚。
        
    大家对这部剧的违和感主要还是由于对当时的社会状况缺乏了解------------用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来理解100年前的西方上层社会夫妻关系,没有误解是不可能的.这里我又要拿唐顿来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如果看了第三季的话应该记得老爷投资失败把钱全赔在加拿大的铁路公司里血本无归,导致全家必须搬出唐顿把房子卖了抵债.老爷赔进去的钱不只是自己的那部分,连太太的嫁妆也一起投进去了.他跟太太坦白的时候内疚的哭了,不过我们可以看到他夫人并没有愤怒的责怪丈夫为什么私自把自己的钱投资了,而老太太也没有过多的责怪儿子,这点是非常体现当时的婚姻及价值观的.(我不是专业研究欧洲近代社会的,所以下面这段分析如果有错误的地方欢迎指出)

      就我所了解的情况而言,100年前的妇女,比起是一个人,不如说是一件物品.她们嫁给丈夫前是归父亲管的,父亲对她们的健康,教育,婚姻是负有绝对的责任的.她们做出任何出格的事都是在给家族蒙羞,简而言之就是脏水泼在老爸头上.就像第一集S和神父坐在马车上,神父对S说我很庆幸你父亲死了,不用看到今天的闹剧.(所以我深刻同情唐顿的老爷,他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一个婚前失贞,一个要嫁给老头,一个跟司机私奔,可想而知家族在社交界的名声).女儿是没有继承权的,她们结婚只有一笔嫁妆,不过不要以为这笔钱是给她们的,这是给她们未来丈夫的.她们没有任何权力动用这笔钱.第一集里S私奔后C就把他岳母买给他们住的房子卖了,搬回婚前的公寓去了.第二集S知道了这个消息气的不行.不过她和她母亲都是无权干涉C的决定的,作为嫁妆的房子婚后就是C的了,他让S住哪S是不能挑的.丈夫从丈人手里接过女儿和嫁妆就代表了今后这个女人的一切都开始由他负责.她的财产,教育,社交,子女,妻子行为失格绝对就是丈夫的责任了.第三集里Edith知道她的神经病丈夫从医院回来慌得要命,因为她挪用了丈夫的钱给Mac装修公寓.要是被丈夫知道了被抽死也说不定.还好她丈夫自杀了,不过同时还要确保没有子女或亲戚来继承这笔钱.(这时候要是冒出个大表哥,那Edith也就悲剧了)

       在队列这个剧里这一点表现的是很明显的.C娶了一个失贞的女人后并没有管教她,纵容她在社交界鬼混,最后还搞出了私奔的闹剧.作为一个男人来说这是完全失格的,政府认为他不能担当重任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就像C自己说的连自己的老婆都管不好的男人,还有什么脸在外面混呢.这点从C母亲的病死和父亲的自杀上都可以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看法.所以当S在第三集里对C说当你死前你都可以说自己一生品行端正的时候,C很认真地回答她,但我从未指责你的行为.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是有罪的.S之前对他吼,在过去的生活中哪怕有一次,你骂我妓女,婊子,谈谈孩子的事,或是我的情夫,你就能让我们重新走到一起.这决不是因为S有什么受虐倾向,在当时的社会,丈夫是有责任管教妻子的.所以如果C管着S,也就说明了他把S当作自己的妻子,当作自己的责任,他没有放弃这段婚姻.但事实是相反的.他纵容她私奔,又同意把她接回来,并继续不干涉她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是非常残忍而且没有尽到丈夫的责任的.

       在第二集的开头有一个很巧妙的场景,C和S坐在马车上,S认为自己害死了C的母亲,然后把情夫送的镜子给扔了.这时C停下车帮她捡了回来.其实这个场景是非常令人悲伤的,并且从这个行为也能反映出C对待这段关系的态度.如果他让妻子把镜子就这么丢了,那么也就代表他愿意让这段不堪的回忆过去.,接受妻子的道歉,和她重新开始.但是他没有,他捡起来,塞回S的手里.在我看来这很残忍的,就像他把儿子留在自己身边一样.他不接受妻子的道歉,甚至认为她不需要道歉.他愿意时时刻刻提醒并刺激自己,他愿意活在痛苦里.所以当他名誉受损,被S的情夫陷害到破产,为了S冲撞上司被派去前线,这一切按照C的思维来说都是他自找的,他不会去怨恨S,因为他从来没有宽恕她,这段婚姻中他也是过错方.

       我们可以看到C和S在一段婚姻中面对外人的时候其实一直是在为对方辩护的,比如S多次对别人说她丈夫是伦敦最正直的人.而C在S私奔后对外宣称S去国外照料母亲,S跑到战场上惹了麻烦后C对将军说你惩罚我就可以了,不要侮辱我的妻子.在被将军揭穿S跟potty私奔的时候后才无话可说.很多人看到这段后会理解为他们互相爱着对方所以才替对方辩护.其实不完全是如此,当时社会认知夫妻是一体的,(在C的认知里夫妻双方是没有隐私可以拆对方的信的)所以为对方遮掩不如说是为自己的名誉辩护.

       将军在把C调到前线去前对他说,你为什么想不明白呢.你要么跟她离婚,要么像个男人一样跟她生活在一起.这里的像个男人绝不仅指性生活.看这剧的许多GN对C和S的性事关注到不可思议的地方.好多人都在纠结他们第四集到底睡了没睡...(汗)这段婚姻里C没有尽到的责任绝不只是没有性生活,对她的行为不进行指责和干涉是更残忍的.这也是将军反复跟他说管好你的女人的原因.S在去战场上找C前曾跟朋友抱怨说他们不让妻子去战场,情妇和妓女却可以随便去.官方禁令女人上前线.如果妻子去的话,丈夫是要连坐的.情妇也无所谓,男人对管教妻子有责任,对情妇则没有,所以S去战场这个行动本身,足以让C成为整个军队的笑柄了.这也是Mark不同意帮S的忙,写信叫她婊子的原因之一.

       简而言之这段关系里的两个人既是彼此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彼此的加害者.我很喜欢的作者曾说过,婚姻让一个人变成两个人,但两个人在一起后比起一个人生活更容易让人人格堕落.S的悲剧在于她要的太多.她其实比任何人都明白她丈夫不会爱上她.C会为了Parade娶她,也会为了Parade不同她离婚.更会因为Parade一辈子从人格上看不起她,他们相爱的前提是不存在的,她的挣扎是徒劳的.而在我批判C之前先为他辩解两句不和S离婚的原因.看到当时的女权运动大家就该明白,当时妇女是没有权利地位的,你的地位是父亲和丈夫给的.女性没有独立的人格,所以对S来说C不与她离婚是避免她一无所有名誉扫地.她能住在格罗比是因为她儿子,不然Mark早把她赶出去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C不主动与S离婚其实是比休了她仁慈百倍的做法了(如果S主动提离婚C是会答应的).社会是不断进化的,现在GN们用以批判C的价值观与婚姻观,是那些女权主义者(包括V和她的母亲)用上百年的时间不断斗争得来的.而我们站在100年后的道德制高点去批判100年前人们的价值观,绝对是有失偏颇的.C在道德上不能称为一个圣人,但绝对是个可怜的好人.他的悲剧在于用自己一生的时间来为自己的一个选择买单.更悲哀的是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他太聪明以至于不能装糊涂,他站得太高以至于不能走下来装流氓,他的下半辈子都必须活在清醒地痛苦里,这一点无论他在哪里生活,怎样生活,与谁在一起生活都是无法改变的.

       C曾在第三集对S说过”you were let down at the beginning by a brute, so you have the right to let down a man. It's woman against man. Now and ever has been. “ 这是他的价值观,格罗比树倒了,这个也是不会动摇的.我现在正在研究的作品中作为主人公的丈夫对自己不幸的夫妻关系有过这样一句描述:"结婚前的女人和结婚后的女人是完全不一样的.结婚后的女人已经被丈夫宠坏了.无论嫁给怎样的人,结婚后妻子都会因为丈夫变坏.我自己也不清楚到底把自己的妻子变坏到了什么程度.勉强从这样的妻子身上追求幸福是不公平的.幸福这件事是无法从结婚后失去天真的女人身上得到的."Parade's End这部剧其实是拍到第三部就结束了,觉得突兀的观众想一想第四集的结尾,也许多少能得到些安慰也说不定.

--------------------------------------------------------------------------------------

     我一直声明我是真心喜欢这部剧,也是出于希望更多人能够更理解这部作品的精彩之处,而不仅是停留在画面精美,配乐好听这样的层面上.有时候用词可能不太恰当想法可能过于主观,这都非常欢迎大家指出并一起讨论.另外我还是没有拿到原著,所以作品中到底是从哪个人物的角度进行整个故事的描写这点令我非常好奇.每个人都有局限性,全知全能的人在任何地方都是不存在的.好的作品能把一个不完美的人刻画的既深刻又生动,并且令人着迷,在我心里S和C都是这样的人物,所以对我来说这部剧是一场盛宴.如果看完这篇评论后,能够让人鼓起兴趣去看,或重新回顾一下这部剧,那我也就满足了.

 6 ) 第二集:继续杂感

看见有人说第二集渐入佳境,觉得是的评。但是,这个故事比较多层面,作者的意识流包涵了主人公的很多的背景和内心内容,所以看见网上各种各样的评论,也觉得受益匪浅,对于二十世纪初的英国和世界的理解,多了一层的感受。不然,单凭兴趣去看,我真的很少愿意去了解这一段混杂的历史的变化。

回到主题上来,队列之末的故事其实并不那么复杂。是一个三角恋爱的爱情故事,在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在英国帝国最强盛的巅峰之后剧烈变化中的三角恋爱故事。

故事的男主人公克里斯多夫·提金斯,是帝国统计局的高级官员,家庭有地产有地位,以他自己的形容,家族的祖屋的那棵大树比新教历史还久远。他自己非常的聪明,公校学生牛津高材生,家族也很有良心,比如他赞助同事同学,麦克马斯特读书,帮助沃娜普家男子读伊顿,以后读牛津/剑桥。提金斯很有荣誉感责任心,但是,迂腐内向,不善交流。在一次火车旅行进城的路上,被美丽的西尔维娅勾引,在得知西尔维娅怀孕之后,虽然怀疑自己并不是孩子的父亲,可是,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抚养和接受孩子,于是与西尔维娅结婚。他与西尔维娅的婚姻,太太没有什么兴趣去了解他的内心和知识,只喜欢八卦和服装和上流社会的一切,母亲有钱,和他们住在一起,她自己对孩子没有兴趣,对无聊透顶的丈夫满是鄙夷。于是,在烦闷无比的生活中寻找刺激,于是,和情人私奔到欧洲去了。四个月后,情人又让她觉得无聊,于是,又闲闲地要求丈夫接受她回家。

以提金斯的性格和信念,他隐忍地接受一切,也会接受她的回头。因为他不会让她受辱,不会离婚。可是,世事难料,在太太不在身边的时候,他偶然遇上一个他爱的女人-瓦伦苔·沃娜普,一个年轻的女权主义者。

第一集的故事,从夫妇俩的偶遇,结婚,生活,西尔维娅私奔,试图回头,到提金斯在高尔夫球场碰到抗议打高尔夫议员的的场景,之后,提金斯和瓦伦苔在牧师家中早餐,送一个女权运动者逃避风头,和瓦伦苔浓雾夜行,两人都意识到自己被对方吸引为止,一个钟头满满登登地将很多人物都华丽地出场。后面知道,这里几乎每一个人,都在故事之中有着细致的发展,不是那种轻易编造的肥皂剧中人物风光出场,飘飘忽忽地演戏,匆匆忙忙地顺应温情的需要,急急忙忙地收场。

每一个人物的层次,都是那么的鲜明。没有一个人是绝对的正确,也没有一个人是绝对的谬误。每一个人的性格发展都是非常的复杂地沿着固定的轨道行进,在不合时宜的场合和时间和地点,交叉重叠,互相伤害,相互折磨。

我在网上看到一篇妙文,第二集里的几幅出现的油画表现出来的人物的对比,和没有说出来的台词。(原文: http://culturerichmoneypoor.tumblr.com/post/30726965881/art-and-parades-end-e2-one-spoiler-for-e3)这篇文字,深入浅出,细细地表述了作者对文化艺术的理解,以及因此对故事人物理解的引申。看了,大为受益。

第一幅画,是《镜前的维纳斯》,西班牙画家蒂亚戈·维拉丝盖茨的作品(The Toilet of Venusor Rokeby Venus[c. 1647-51], Velázquez),成画时间约1647-1651年。

这幅画其实并没有在小说里出现,而是改编者的选择。因为有两个重要原因,一个,这幅画藏画者是一个约克郡的绅士,故事里的主人公提金斯,是一个约克郡的绅士。这幅画收藏于英国国家画廊,而出现在电视剧里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这幅画被女权运动者玛丽·理查逊在1914年用刀砍坏。这幅在中世纪宗教严酷的苛责中生存下来的画作,被偏激的女权主义者视为对女性歧视的代表,玛丽·理查逊的刀砍名画的一切正好在电视剧里被另一个女权主义者瓦伦苔看在眼里,开始审视自己在女权运动中的作用,以及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理解的重新考虑。

但是,另一层重要意义,就是西尔维娅的镜子的影射。

西尔维娅婚前与情人见面,婚礼当日在神父和母亲面前炫耀地拿出个昂贵的情人的礼物,被两人责备而毫不自知。这里第二集以开始,两人在她私奔之后第一次见面,她告诉提金斯他母亲过世的消息后,提金斯隐忍地接受这个消息,不愿意接受西尔维娅的同情,更没有一点愿意和她分担他心理的意识。于是,西尔维娅不自觉地继续她的表现,以出格的言辞刺激提金斯,看到他对镜子的轻微的反应,即刻拉下车窗,把镜子甩出车外。提金斯面无表情,静静地下车,在树丛里捡起镜子还给西尔维娅。但是,在以后的镜头里,可以看出,这个镜子,已经是有了裂痕。

西尔维娅爱她的丈夫吗?我看了各种各样的评论,我自己的感觉是,不爱。但是,她需要征服他。她需要所有的男人被她征服。在丈夫不被征服之后,她开始对这个无法接近的男人,产生了感情。他比她的那些情人,都更像一个她的男人。可是这个男人,不属于她。人都是很矛盾的,当你越得不到的东西,就越让你想要得到。她也承认,这个男人会惩罚她的行为,可是,她对好友说,“我要让他知道,我也可以贞洁地生活,总有一天,一两杯威士忌下肚,他总会有需要的。”

西尔维娅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对男人也非常有经验,不然,她不会在火车上去勾引提金斯,得到他的提婚。可是,她是时代的产物,没有任何其他的渠道去发挥她的聪明智慧,又没有当母亲的欲望,她的手腕和心机都放在了对付男人对待她的心思上。回家前,她意识到提金斯的不满,于是提出分居,并进一步住进天主教修道院去静心虔修,可是这一切,都在于重新征服她的丈夫。

可是,她那食古不化的老公,坚守他古老的信念,不爱她,但也不离婚(除非她要求离婚,他会服从,并会将她的嫁妆专给儿子),心里念念希望的,是爱另一个女人-瓦伦苔。他的决定,使这个故事里的三个主人公都倍受折磨,可是他并不这么认为,并坚定地忠诚地坚持着。

电视里西尔维娅和情人布朗尼一起看画展,第一个看到的,是现代画家布拉克的作品,赫卡迪-传说中希腊神话里三头双身魔法女神。布拉克与比加索同时代。之后西尔维娅巴巴地给提金斯买了一幅她认为他会喜欢的画,这幅画,是约克郡的风光水彩画。老公很激动地表示喜欢,可是并不接受她的橄榄枝,提意把画挂在她的卧室,他从来不去的卧室。西尔维娅和提金斯在这里的表情,非常的微妙。

提金斯迂腐执拗地坚守着过去的规则,相信作为绅士的准则必须在他这里随着他的消逝而灭亡。西尔维娅并不理解这一点,等她得到了他的身体之后,他们还是不可能在一起生活。她一定会再次出轨,因为这个男人代表的一切,都不是她能够容忍和接受的。同样,在他眼里,她代表的一切,都是不能吸引他的外表,而他甚至不能够直接面对她美丽的胴体。他们在一起生活过的过去,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他们的儿子-麦克尔。提金斯虽然怀疑过这孩子是否是他的亲生孩子,但是从来没有一分钟停止过对他的珍爱,在过去两集里,他表现出对这个孩子真心的爱。第一次流泪,是在太太私奔后他将儿子送走的时候。如果西尔维娅有爱孩子的心,也许他们的婚姻还有可以救赎的可能。可惜没有……提金斯于是坚守着,不允许自己出轨,不允许自己向自己的欲望屈服。他不赞成西尔维娅的出轨,是从原则上的反对,于是,他自己也不会在原则上行差踏错。

如果提金斯对爱情的概念的中世纪的古老,他偏偏遇上了他的同类瓦伦苔。第二集里的瓦伦苔,展现出她单纯的理性的独立,和单纯可笑的对生活的无知,以及对待人生的幼稚。她和杜希敏夫人的对比,在两人知道杜希敏夫人偷情之后的反应的喜剧场景中展开。杜希敏夫人背着疯狂的牧师丈夫背后,与提金斯的好友麦克马斯特私会,知道自己可能怀孕了将造成丑闻,于是和好友瓦伦苔商量堕胎,结果两人都大吃一惊。杜夫人没有料到瓦伦苔如此不通世故,而瓦伦苔没有料到自己的好友原来和自己并不是坚持同样原则的人。

她爱上了提金斯,但是和提金斯一样,因为他的迂腐,不肯违背规则来追求她,使她更坚信单纯的爱情的可能,和坚守原则的男人的存在。她因此更爱他。提金斯的感情,并不矛盾,他遇上瓦伦苔太迟了,他只能感叹,但将感情压抑在心底,默默地与他不爱的太太没有任何交流地生活下去。而瓦伦苔并不懂得自己究竟在这个爱情之中需要什么,所以她也默默地等待着,不知道会等待到什么。

两人在第二集最后的一场交流里,是很偶然的相遇,但是,提金斯放弃了需要他编造数字美化政府的统计局工作,在没有爱情的婚姻里沉默地压抑,孩子远在约克郡,好友在事业上阿谀奉承在社交上如鱼得水,他明白自己做不到这一切,在认为没有什么可以期望的人生里,只有将自己奉献给自己所挚爱的国家(虽然它不值得也不可能被挽救),这时,他才能有所冲动地委婉地期望瓦伦苔可能“尊重”他。瓦伦苔不需要尊重,她需要爱情,她需要被爱,她不明白为什么不能得到他的爱。面对这个“只能压抑自己欲望”,想得到但不可能得到的女人,提金斯轻轻地离开,到泥泞的战壕里,不知道自己故事的结局。

演技上来说,这部剧的每一个小角色都是非常出彩,很多严肃的场合,被这些演员演出了微妙的喜剧效果。而三位主角,都是非常的光彩照人。

瓦伦苔的角色比较单纯,在三人中没有另外两个人的人物那么矛盾那么挑战,而演员挑选得极好,直直的短金发和略无世俗痕迹的白皙而青春的面孔,活力无比的身体,让她成为非常好的期望对象。而她和提金斯浓雾夜行时讨论文学艺术和人生,使两人对对方产生的感情,是故事发展的关键。那一段,拍得真是美奂美仑。

西尔维娅,是一个极端矛盾的人物。丽贝卡把人物的轻佻和聪慧表现得很到位,唯一我略微不满的地方,是她对着修改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提金斯扔盘子的一段。略有点过,而且和情人的对戏,被情人的俗套表演撑托得很一般。但是,之后她的戏段,在第二集开始越来越精彩,她和提金斯(BC)的互动的几场戏,比如转告提金斯他母亲去世的一段,扔镜子(嗯,她经常扔东西,可见不珍惜她拥有的一切)一场,对着画作的失望,以及感慨鱼鹰的自由,尤其是圣诞夜和情人回家后误认为提金斯在家等她的一场,都是沉浸在角色中的出色表演。

而康伯巴奇,我只能说,斯道帕德坚持将角色给他,是有绝对把握信任的高度有眼光的选择。他不再有卷福那种智慧超人行动优雅的快速,只有一种稳稳当当未老先衰食古不化老绅士的保守克制,很多时候让人忍不住要对着他大喊,醒醒!你这个糊涂蛋!他把这个绝对缺陷但是又极有原则的二十世纪初的英国绅士,表现得出色之至,让人不得不愿意跟踪故事,直到看到他的人物可能的救赎。他对于西尔维娅的隐忍,和对于瓦伦苔的期望,都在无言中用他几乎没有表情的面部、压抑的嘴唇(已经忘掉他的牙套了)、克制了无比情感的双眼,把人物的内心和执拗的挣扎,表演得淋漓尽致。

有的时候,我会很矛盾,我期望看到一个熟悉的演员,但是,不希望他在表演,可是又不希望他在做自己。表演恰到好处,但是又不失自己的塑造的个性,我在这里,看到的康伯巴奇,是他又一个天才的创作。他的其他的角色,比如《The Third Star》里的遗憾的詹姆斯,比如《裁缝锅匠士兵间谍》里含蓄的皮特,比如《霍金斯》里天才的霍金斯,《赎罪》里油滑的马修,每一个人物,你都需要细细品味,才能咂摸出他们是出于同一个演员的精彩的演绎。我期望看到他的更大的成功。但是,比较丽贝卡·豪尔,康伯巴奇在美国好莱坞还不算那么出名,就算这部电视剧明年在HBO上映,这么深刻难以跟踪的剧作,恐怕也很难让他得到大众认知。今天在艾美奖的排行榜上看到他的卷福是排名可能得奖第一,可是评论说“几乎不为认知的本尼迪克·康伯巴奇”……大概只有等待《Hobbit》和《星际迷航》第二出品,才有可能改变吧。

 短评

之前没看下去,今天剧荒~没想到竟非常上道~结局不好,既没尊重原著也没有顺应民情

4分钟前
  • claire
  • 推荐

她问他那个女人是你的情妇吗,她拿着他的支票满眼泪光地望着他。其实一开始他就不懂她,不懂得这个女人的放纵和内敛,不懂得自己为什么在她面前毫无招架之力。她哭着说,你让我无法忍耐,然后轻易地拭去眼角泪光。在那一刻,他仍是茫然的表情,而我已经爱上这个女人。

6分钟前
  • 萤火虫子
  • 推荐

初步判断,是一个傲娇妹跟一个纯爷们抢另一个傲娇妹的故事。我错了,其实是一个傲娇妹为了另一个傲娇妹变成纯爷们的故事。最后一集果然还是让我骂娘了,不评星是个好习惯。

11分钟前
  • 枻越蓝
  • 还行

对结局忍无可忍了 我就当只有四集好了 不论是不是演员塑造的好不好 或者本身改变后的剧本里W确实戏份不够让人没有感觉 但是但是这个结局好讨厌!!!!!!!!!!!!!!!!!!!!!!!!!!!!!!!

16分钟前
  • Sash
  • 推荐

那长长的一夜马车赶路,什么也没有发生的浪漫,足够回味一生。拂晓时分的雾那么美,雾中差一点完成的吻那么美,橘红的晨光从身后淡淡映在他们脸上是那么美。等待来得那么漫长,五年一晃而过,最初那一眼,浓雾那一夜,终究无法忘怀,越抑制越深刻。有些爱跑赢了时间,最后他们在一起了,但于S太不忍。

20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毫不犹豫的五星。真美。英伦标配。雾中的那一幕让我又相信爱情了。

21分钟前
  • sude
  • 力荐

雾霭里的漫长旅途,黑夜,诗歌,夜莺,歌唱,大概谁都会动心吧。

26分钟前
  • 好无聊吖小明
  • 推荐

Sylvia相比唐顿庄园的三位小姐而言 确实更具贵族韵味 男主让华生演似乎比让卷卷福演更好?小三演员选得也失败 和Sylvia比起来 完全无魅力可言(软倒是够软的)第四集时S闯军营一段明明已经可以看出是真爱 为何最后砍树了剧情竟发展为不可忍呢?到底逆转还是需要合适理由 不过 总算还是有些漂亮台词的

27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结局简直跟前四集没关系 ╧═╧ 就算最后是真爱,V和S在观众心里的角力也该势均力敌一些吧,演员选得真失败。顺便吐槽不喜欢V的眼影。|| 想回去旧秩序是多少代人的悲伤之源。

28分钟前
  • water
  • 还行

卷福又演了个好角色~~

29分钟前
  • 西西弗斯的石头
  • 力荐

英剧说话说一半的风格,加上繁杂的历史背景,这部片子稍稍有些难懂。但是仔细琢磨又不失为一部好剧——放下一切繁华与虚荣的爱情会有一个美好结局。

34分钟前
  • 锦瑟无端
  • 推荐

消除了一切看戏前的耽忧。节奏明快,事件清晰,表演鲜活,人物丰满,镜头唯美。服了。

37分钟前
  • 沙莫
  • 力荐

这种片其实就是琼瑶剧,要琼到精致瑶得有趣,那就好看了。Chris和Sylvia各有讨厌。虽然演员们都很活泛,也营造出了喜剧转悲剧转喜剧该有的调子,奈何剧情还嫌琼瑶得不上档次。缺爷的颜总是在惊为天人和丑得骇人之间切换自如,实在叫吾辈目眩神迷。MS其颜正的程度总是跟角色的智商成正比……

42分钟前
  • 小斑
  • 还行

我现在倒是越来越喜欢RH的Sylvia,不过因为对那个时代的大背景和一些细节不太了解,所有有的地方把握不到重点。

43分钟前
  • R
  • 推荐

要不是缺爷和短头发美妞,肯定看不下去,不知道要讲什么,所有人都很莫名。不过一如BBC年代剧的传统,场景景致,时代感把握得很好。缺爷的古典绅士憋屈样好可爱。

47分钟前
  • 三三
  • 推荐

S一直会是S,V总有一天不是V。

50分钟前
  • 小云仙
  • 推荐

结局太虐以至于看了唐家屯S3E01才恢复一点(大哭。S和C的故事让我无可抑制想到《面纱》,相较之下Walter和Kitty何其幸运,他们获得了独立的时空来面对和倾听。C和S之间最初也最致命的阻碍是沟通的无效,V的出现过于及时和残酷,由此裂痕变成鸿沟,命运没有给他们再度相爱的可能。

51分钟前
  • 停云
  • 推荐

历史部分没带入感,感情戏表现又显莫名做作。翻译原因?或是不理解保守时代克制的表白方式?反而更喜欢S这个角色,人物饱满,对无聊生活充满厌恶、容貌和地位又难改优越感、需要爱、不懂爱、对比后发现C的优点后才开始学会求而不得痛苦的爱。E也不错,唯独C、V无感,一个压抑死硬派一个激进天真派。

52分钟前
  • 蒋乜乜
  • 还行

第一集好猎奇!!!

56分钟前
  • SallyViolet
  • 推荐

Tietjens的道德感与爱情就像格诺比之树和老宅,终有一日其中一个会先倒下…如果至死他捍卫的都是他的道德观…我只能说他是个伟大的悲剧人物。【没看过原著,照目前情况看来,只能说到这份上】场景美,配乐佳,叙事方式很合我意。不和唐家屯比。最后请允许我拿套大英百科全书拍死Sylvia。

1小时前
  • 有只浣熊叫小白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