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少年

动漫日本2021

主演:市川苍 / 大西沙织 / 悠木碧 / 小林千晃 / 后藤弘树 / 内藤有海 / 佐藤花 / 上田耀司 / 山本祥太 / 荻野佳奈

导演:夏目真悟

 剧照

漂流少年 剧照 NO.1漂流少年 剧照 NO.2漂流少年 剧照 NO.3漂流少年 剧照 NO.4漂流少年 剧照 NO.5漂流少年 剧照 NO.6漂流少年 剧照 NO.13漂流少年 剧照 NO.14漂流少年 剧照 NO.15漂流少年 剧照 NO.16漂流少年 剧照 NO.17漂流少年 剧照 NO.18漂流少年 剧照 NO.19漂流少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3:02

详细剧情

  漫长的暑假已然过半的8月16日。聚集在学校里的中学三年级学生·长良一行人突然被卷进从未设想过的事态之中。长良本人自不必说,神秘的转校生·希和瑞穗以及朝风等36名同班同学,都随着学校一起在异次元之中漂流。而且他们在漂流的同时也获得了各种各样的“能力”。有因为获得了超越常人的能力而心 生欢喜,用能力肆意作乱的人,也有作为领导统帅着学生们,拼死寻找回到原本世界方法的人。相互质疑、无法克制的嫉妒心,还有支配欲引发了对立。接二连三发生的难以解决的事件面前,少年少女们突然被扔进了求生生活之中。长良他们究竟能否攻略这个世界,平安回到原本的世界呢……?                        

 长篇影评

 1 ) 就这没头没尾的玩意,也算豆瓣吹的:烧脑/悬疑/科幻/哲思大作?

看第一集时我的确以为会成为黑客帝国盗梦空间的经典。

结果是校园青春片,每集给亚撒西躺平男主灌输一点普世价值观鸡汤,让自闭症男主积极一点。

配角塑造扁平功能化,个个跟男主一样亚撒西,所有跟主角有过立场冲突的也全洗白。剧情发展就靠角色间今天谁吵架了明天谁心情不好来展开。

编剧:“想不到吧这是人物驱动型故事。”

虽然制作组设计了一个穿越到无限异世界沙盒的背景 ,可是本质上却是还是讲的校园青春成长,接受平凡自我与世界和解的故事 。

毕业季成长季分手季的内核。

亚撒西男主不是在漂流世界跟希关系好嘛。好第十二集穿越回来了人家成了重力超级者朝风女朋友了,回到现实的你是打工烂仔,朝风两次来找女朋友男主赶快打伞躲开。 还有人说这是烧脑/悬疑/科幻/哲学片,也真是过分抬举了。 剧情烧脑吗,不烧脑。剧情就是学生们醒来,寻找回去的方法,然后头几集的几个世界摸清那几个世界会对他们造成不利的规则,然后第六集“遇事不决量子力学”:反正就是超能力创造了无限的平行世界/奇异异世界。

然后六到十二集讲了啥,其他人突然各展神通各平行世界乱跑了。几个主角留在尽头岛演校园剧:你喜欢我我喜欢她三角恋、你好阳光坚强我不够坚强但我不好意思说这些烂事。

然后十一集其他同学全留在漂流世界永生不愁吃穿快快乐乐自由发展,亚撒西男主和死了奶奶的三猫女瑞秋拿着希被剧情杀挂了变的罗盘,坐火箭到天上,看到次元终点进去就回家了,剧组也没再次试图用胡逼量子力学来胡说八道解释为什么能回家。

第六集的文艺范量子力学反而像搬石头砸自己脚,编剧觉得帅就拿来用,不方便就丢掉。

瑞秋回家了开心吗,猫死了一只剩下的被送人抚养了。男主开心吗,希有男朋友了,自己打工人。

男主大喊我要坚强的活下去故事结束,我抽出下班时间看了你12集就为了让你告诉我要开心打工看喜欢的女孩跟别人在一起? 那这故事悬疑么? 悬疑个屁啊,遇事不决量子力学,量子力学解决一切前言不搭后语的设定。那人物行动悬疑吗?大家都是好人都是来帮助你成长的啊!什么朝风啊自称是神的大胸班主任啊,其实都是好人! 那这故事科幻吗——不是所有带穿越元素的故事都有必要把“科幻”标签当个宝似的忘脸上贴,就漂流少年那个靠超能力来胡逼的量子力学,跟起点的穿越者小说一样设定水平,咱别侮辱那些用心做科幻的创作者了。 那这故事哲学吗?它确实沾了那么一点哲学的边却流于表面的程度,其与“表达”哲学的距离相当于讲了个神话故事需要你自己来写一篇神话原型批判的距离。 第一集讲了啥,班干部夺权,可笑的“为了回家后要保证升学率我们要夺权”为理由,折腾一通发现这个世界里不合集体道德的人会受罚。 硬分析就是权力——好,代表了福柯的权利训诫。 集体道德会惩罚个体——好,代表了哈贝马斯的主客间体。不过这也是自《蝇王》后的老生常谈了。 然后从第二集开始就开始了无止境的灌普世价值观鸡汤。 发现拿别人东西要公平交换的世界规则(普世价值)所以印度仔发明了虚拟货币——(高中政治书经济生活货币诞生),瑞秋被传言攻击——(公共领域网络暴力、校园暴力随你联想,普世价值观自我反省:集体暴力是不对的每个人都是帮凶。) 第三集 跟第二集一样还是校园暴力,世界规则受排挤的人可以躲在黑布下干自己喜欢的事来逃避他人。好,这集是遭遇校园暴力(困难)不能逃避现实。 第四集 猩猩棒球——集体暴力不代表正义。(从校园暴力扩大到网暴社会更大层面集体暴力了) 第五话 男主受激自闭,希来开导你也很棒很重要!(每个人都与众不同那套鸡汤价值观) 第六话 抖设定:我们是本体的复制人在无数平行世界漂流,本体已经毕业了。 第七话 没能脱离漂流,同学八仙过海各个平行世界乱窜。男主,重力仔朝风,指向女希,购物猫瑞秋四人留在岛上。 八九十话合在一起就是乏味的青春期情感故事,讲了(不要自闭要和别人好好相处自尊自爱)的老生常谈。 十一话 老师、朝风神隐,亚撒西知道希死了开开心心给希办葬礼(希被剧情杀,重力仔朝风见死不救,无力回天剧情),通知了所有老同学里就印度发明家回来了。可谓人情冷暖自知。印度人讲了不要沉迷虚拟世界过去记忆的故事(放你妈的屁你自己留在漂流世界里享受永生和超能力)。 十二话 男主回现实世界半工半读,继续过着自闭压抑的生活,天天看这个世界的希跟朝风味狗粮。 讲道理啊,这部作品的思想深刻程度是滑坡的,第一集还能说有哲学味道,到第二集只能说校园暴力这些涉及社会学,到第三集往后基本全是道德说教和情感鸡汤了,到十一二集最后连鸡汤都没得喝,朝风看希掉悬崖不救说明人性本恶?还是编剧懒得编希要不要回现实世界面对自己的死亡?就无意义的傻波剧情,故意恶心人。 好,我从烧脑/悬疑/科幻/哲学四个角度分析了这是部靠画风吸引饭圈粉丝的烂片。 所有故事里也就中间解谜里倒悬塔世界给我留下点印象,不过是因为看时让我满脑子想起特德姜的科幻短篇《巴别塔》,都是塔世界,上下空间方面搞名堂,修塔工故事视角。 同学集体穿越到特殊世界玩闯关探索主神空间规则的设定,网文无限流小说已经写烂了,这方面既不设定惊艳也没什么开山地位。 缺点:人物塑造弱带来的剧情矛盾冲突弱,校园青春剧式剧情幼稚,灌鸡汤灌不明白,结局垃圾,高开低走骗人投入时间。 优点:作画 顺便提一嘴小时候看过的相似题材相似漫画开局的《漂流教室》 你小团队求生故事怎么也得来点《蝇王》式剧情看着才有意思吧?虽然《蝇王》也已经嚼烂了。 虽然我看着没啥惊艳点,不过放主流番剧群体大概算“高概念片”,我的评价算是在主流市场上的“高开低走奇幻悬疑青春动画”,打发时间作,吹不起来,基本一两年后就会被淹没时间里的平庸作。

 2 ) 真实的自我已经开始漂流:记录一路以来的心路历程

追了接近三个月的《Sonny Boy》终于完结,“平稳落地”或许是近年对原创番的最高评价了,看完最后一集我的心也确实跟着平稳落地了下来,一开始的担心也跟着化解,几个月前的《全员恶玉》和《奇蛋物语》带来的PTSD,也缓和了许多。

这部番跟我看的大多数番都截然不同,甚至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番,你可以说它标新立异,也可以说它独树一帜。至少它从头到尾贯穿全番的意识流表达我认为可以说是“空前”的。另外,作为原创番它几乎没有明显的缺点。

一开始我以为它是个奇幻番,结果是个烧脑番(误)/哲学番。你完全猜不到它的剧情走向,我每周都在迷迷糊糊、满头问号中看完这部番,有时候可能需要看两三遍才能稍微理解一二。甚至尽管完结了很多疑问并没有在番内得到任何解答,比如校长为何要这么做?明星和众人之后怎么样了?这可能是完结了还遗留空白疑问最多的番了。但事情并不总需要有个明确答案,那种“不确定性”,就如同“漂流世界”的可能性般美好。就像真实世界本就的充满了各种未知,我们永远无法得到解答,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正常继续生活。

在这两个多月中围绕《Sonny Boy》写了许多七零八落的(口水话)感想,就在这儿小小地记录一下,我觉得这些思考、感想,于我来说都是很珍贵的,也献给这部如此特殊的原创番。

2021.10.3

凌晨 1:18

找到了希的葬礼放的曲子「Lightship」,想起之前有做各种大场合下的个人歌单(比如婚礼),就是还没做葬礼的。突然觉着这一天也许离自己也不远了,趁现在开始做吧。万一呢万一呢
葬礼一定要放「Lightship」(´・ω・`)
歌单:Moon’s Funeral Songs

凌晨12:54

凌晨 12:45

将自己的精神抽离自己的现实生活,感觉就像是一个第三方的observer,观测者,有点像长良的感觉,对自己的生活、处境毫不在乎。
习得性无助下连思考的力气或欲望也没有了,就连活着本身也要费一番力气。每天都有身上的东西在坏掉,每天都有要去修修补补的东西,现实世界总是大堆事情等着去解决,逃进精神世界一切都变得轻松起来。
好像开始有点理解长良了。自己的时间某一刻已经开始停滞,真实的自我已经开始漂流了。但现实的时间还是在继续向前,不会等我。

写这段写到最后的时候想起了「回到原本世界的时候是2年后,而不是回到漂流开始的时间重新开始」这种设定,我们可以把“漂流”理解为真实的自我对于现实世界的逃避,逃进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开始漂流,这里一切都有奇形怪状的可能,你可以去往任何地方,穿梭于各个时间,无论过去与未来。但是你的“绝对时间”是不会变的,现实中的身体仍然照旧继续生活,按部就班,所以我才会说“现实的时间还是在继续向前,不会等我。”

另外,关于「长良是观测者」这个概念我的理解是,当真实的自己躲进精神世界后其实就是一种第三方观测者的视角了,你不是以第一视角在活着,就像是真实的生活已经变成了一台电视上的内容,然后你在电视前看着自己的生活。

2021.10.1

看完最后一集,分享几个喜欢的评论和解读:

P2、P3可以一起理解,长良最后一脸释然、毅然决然地转头奔向自己的未来的原因是,他看到希最后捧着雏鸟说:“它会飞之前,由我来照顾它吧。”时,明白了“希的关怀是普世性的”,对破碎的长良是、幼稚的朝风也是,对那只雏鸟也是。因此我也不完全赞同“不是同一个希的说法”,希还是那个善良的、会关怀别人、充满活力和个性的希,自始至终一直都没有变过,希还是希,只是她不是长良的那个希而已。

2021.9.24

这集给我刀的😭
虚无vs存在
忘记也是一种死亡
倒回去看第二遍开头的BGM歌词,呜呜呜呜刀开二度😭葬礼一出来我就崩得不行了😭静止本身就是种虚无,在虚无中找存在不就是我们的状态吗。现实世界其实本无所谓时间,只是人为规定罢了,世界还是那个世界。

这话可以说是仅次于12话的情绪最高涨的一话,开头葬礼的筹备过程配上「Lightship」这首温柔之歌便把情绪推向了极致,很少会有人开头便把情感推向高潮(Sonny Boy不愧是你!!!)第一遍听「Lightship」的时候我是非常震撼的,全身还起了鸡皮疙瘩(甚至无论听多少遍我都还会起鸡皮疙瘩),不仅仅是因为画面、色调的美,而且接着便是猝不及防的葬礼;但看完整集后倒回开头结合歌词、画面再听,一种不可名状的情绪便呼之欲出,忍不住潸然泪下,我将这种感情称之为「不舍的告别」。希的死并不具有任何宏大或是悲壮的色彩,但它无疑是悲伤的,但是是那种淡然的、浅浅的悲伤,同时充满希望的,就像这朵小小的紫罗兰一样(如果是紫罗兰的话)。

另外,我觉得如果男主一行人如果回去了但完全忘了在漂流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死亡,即「遗忘本身也是种死亡」,从结果上来看,看似回不回去没有太大的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你是否有勇气与面对这种结果,是否是发自内心地有勇气迎接原本的未来,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说,即使忘记,这些过程、经历也是曾真实存在过的。

2021.9.10

“没有谁是离开谁就无法生存的。”
弹幕:“没有谁是离开谁就无法生存的。”

2021.9.3

终于想清楚在看Sonny Boy那种奇怪的说不出来的感觉、跟看其他番完全不一样的感觉是什么了。
这是一部不具有娱乐性或者退一步说娱乐性含量很低的番,有一两集看得我昏昏欲睡(不是说昏昏欲睡就不好的意思,反而这部番真的很好,可能是因为它过于严肃,或者思维过于跳脱常人无法理解,像猴子那一集基本全是念白,没有过多的画面表达,看第一遍我看不懂,而且我睡着了,看第二遍我聚精会神最后大为震撼,拍腿叫绝)
叙事也非常隐晦,设定天马行空毫不受限,甚至无法揣测ta是如何想到这一步的,每一集的内容设定都千差万别,所以基本每一集都不太让人摸得着头脑。
它的烧脑不是那种悬疑推理的那类,而是跟猜尼采潜台词的那种烧脑,揣测它每一集这些无理表象故事的背后真正想映射什么东西,这是我每周看Sonny Boy的快乐。

2021.8.20

看懂了,但又没完全看懂😭这个剧情走向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
确实在业界内算标新立异,看到现在发觉之前完全没见过这种风格的

2021.8.6

「Blue的那一球承载着所有人的希望。」
「观众的期待与比赛无关,球场上有球场的规则,无论有什么理由,都应该公平对待。」
「涌入球场的群众们一齐冲向主裁判,恐慌的打者打破了主裁判的脑袋,狂躁的群众们撕裂了他的身体,他瘦弱的身体被踩踏、被吐唾沫、被羞辱,最后死去了」
这段口白真的太绝了(结合动漫

 3 ) 漂流少年私人全解

全文过万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从文学史的角度重新划分本作类型,第二部分会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解析具体文本。质量如何,我只能说问心无愧。

在去年的新番动画中《漂流少年》无疑是我的个人十佳之一,夏目真悟监督所做的努力是宝贵的,作为一个来之不易的作者项目,《漂流少年》不仅提供了制作思路上的革新,跨类型的融合尝试,它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低调而让人倍感亲切的演出/叙事方式、恰到好处的氛围营造(空间、色彩、配乐、节奏)都让这部作品显得气质尤为独特,无需深思都能让人重新认识到青春与动画的无限可能性。

这篇文章旨在对《漂流少年》做一次全面的私人解析,我想用我的知识和生命体验把这部动画讲到问心无愧的程度。或许,你会怀疑这样做的必要性,认为“无法解释才是动画的魅力所在”,这完全正确,毕竟这也是监督的原话。我年轻时也是这样想的,与其为一部动画长篇大论舞文弄墨,不如就按照那种向往的方式去生活,或者自己做一部好动画出来,就这样春来夏往年岁虚长,等回过神时,自己已经快比大多动画的主人公都大上一轮了。我没有成为任何意义上的“主人公”,反而和长良一样在担心“或许有一天就连这份心情都会遗忘”。选择书写,或许是且一直将是对抗遗忘的最好方式,而正是剧集中的未解之谜一次又一次地将我唤回到故事之中继续这次未竟的漂流。

如果我用以往散乱的片段写法,可能会冒着用一切解释一切的风险,这样对观者也太不友好。所以本文尝试另辟蹊径,从一个仍未被充分讨论的基础问题开始,即《漂流少年》在类型上的定位: 它究竟是岛屿生存片,是超能力片?还是青春片+公路片?单纯地归结为“跨类型”并不能解决我们的疑问,而我也并不打算在这些粗糙的影视范畴中逗留太久,三年的硕士学习经历教会我在一个特定的文学史脉络下面来理解《漂流少年》的创作。我先将结论写在前头,您可以自行决定需不需要再阅读下去:

漂流少年的类型关键词是「漂流Robinsonade+双身doppelgänger+成长bildungsroman」,由此整理出的新脉络是《鲁滨逊漂流记》〉《礼拜五》〉《一个岛的可能性》〉《漂流少年》(没读过中间两本没关系,后文会一一介绍)

第一部分:类型的再定位

1·1漂流类型

首先我们很容易辨认出《鲁滨逊漂流记》的影响,在第二集中拉吉塔尼就将这次漂流称之为 “鲁滨逊漂流计划”,我们的探究就从这里开始。这部人尽皆知的著作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熟悉。

“鲁滨逊漂流计划”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在1719年创作出版的小说。它是最早的英语小说,也是文学史上“荒岛求生”这一经典类型的开山之作,后世络绎不绝的模仿者证明了这一题材长久的生命力,他们发现基本上只要把一个人放在岛上,故事就会自发生长出它成熟的果实。

鲁滨逊类型的经典主题涵盖但不仅限于

  • 隔离(例如荒岛、行星)
  • 自我反思
  • 遭遇原住民
  • 乌托邦面向;社论
  • 凶险的自然环境

不过即使是这样的经典母题,到了今天也着实是老旧不堪了,一代代批评家总结了《鲁滨逊漂流记》的三大问题:铁板一块的故事走向、盲目的技术乐观主义和理所当然的暴力倾向。这些都很好理解,欧洲青年鲁滨逊·克鲁索利用破船上的资源在荒岛上大力生产,重现了英国清教徒的生活方式,并将西方的教化不假思索地强加于原始人礼拜五之上,詹姆斯·乔伊斯恰如其分地将《鲁滨逊漂流记》归结为“殖民主义的原型神话”。而在殖民主义全面退潮后的人类纪的当下,一座既非旅游胜地、非私人预留地又非原住民居所的飞地,一处既非乌托邦又非数字模拟的荒岛又能到何处寻觅?

“鲁滨逊”与其说是一个文学形象,不如说他更接近19世纪广为人知的“经济人”(homo economicus),这一假定最初源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书中认为人的思考和行为都应是理性的,他唯一的行动目的就是自身效益的最大化,为此“经济人”能够始终考虑所有可能的结果,并选择会产生最佳结果的行动方案。漂流类型在生存环境的压迫下显示出的智慧正是如此,他们通常只会以结局来倒推原初,以效果来评估原因,由此让这种书写严丝合缝地保障自身的合理性。“鲁滨逊”的追随者只会一遍遍地复述人类货币物物交换的起源,而对野蛮人的经济活动(格雷伯语:人性经济)却熟视无睹,只因前者才是能够被理性所把握的。这是个过早地知晓了结局的故事,以至于在“鲁滨逊”之后所有的后来者都知道了如何在荒岛上跟随先驱的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形象有一个倒置的翻版,即精神分析的原型:俄狄浦斯人,这一形象完全放任非理性的影响,通常只以过去的事件来推定结果,在荒岛上给出精神错乱的案例。但或许一个人流落荒岛的经历与以上两者都恰恰相反,德勒兹在为米歇尔·图尼埃尔仿写《鲁滨逊漂流记》的小说《礼拜五》撰写的辩护文章中据此反驳道:“为一个有性的鲁滨逊安排一个和我们的世界完全不同、不相一致的目的,这才是合理的,将一个有性的鲁滨逊放到一个本身就偏离常规的虚构世界中去方才是合理的。”(p239)

鉴于鲁滨逊类型已经是众所周知的经典范式,我们感兴趣的早已不再是特定的开头或结尾,而是在漂流过程中所显明的无穷可能性。这里要探讨的便是漂流类型Robinsonade中的一种特定变体,首先这就要求我们从原著中暮气沉沉的利益计算思维中挣脱出来,不然通向夏季海岛的路途永远不会向我们敞开。

1·2居间性与阈限空间

既然在漂流类型中「未来决定过去」「过去决定未来」的两种典型思维模式已经被拒之门外,那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学会从中间思考问题,任意漂流故事总是以这样的困境开端:主人公流落荒岛与世隔绝,中断和外界的联系不仅意味着他的迷失,同时也指向一种深刻的存在危机、非连续的自我意识和夹缝之间的生存状态,「中断」意味着他断在了中间,他的境遇如梦般前路不可寻而后路无着落,整个人的存在宛如被困于一个修长的破折号内部。这点会被许多创作者刻意强调出来,在《漂流少年》中就体现为随处可见的不同程度的断裂:碎片化的剪辑和多视角切换+取消角色的内心独白+剪切(cutout)技巧的大量运用。

《漂流少年》制作组通过对剪切(cutout)的大量运用,刻意地制造出断裂感

而之后随着剧情慢慢铺展,主人公也会慢慢重新找回自身的道路。因此漂流故事总是可以重新表述如下:在中间的人(middle man,in between)被给予了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在中间」这个表述有其特殊的规定性,可以参见《鲁滨逊漂流记》开卷的一段话,注意到这点的人并不多::

......他对我说,只要我认真观察,就会发现,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总是共同分享了生活的灾祸,而中间阶级灾祸最少,也不会像上下层那样荣衰不定。并且,他们的身心不会陷入形形色色的焦躁不安......中间阶层的生活方式有一切的美德和享受,平安和富足就如仆人一般,常伴着中产之家。节制、中庸、安宁、健康、合群,所有令人喜爱的消遣,人人渴望的乐趣,都是中产阶级可以享受到的福分。......

我们可以观察到居间从一开始就并没有完全负面的意指:身为中层人的好处就在于稳定的自我掌控,他不仅了解上下两极,能雨露均沾地获得两者的好处,且不会失去与生活本身的关联。可以说鲁滨逊·克鲁索为自己谱写了一曲居间性(in-betweenness)的赞歌,他在人生的半途出现在太平洋的中央,只有这样的自己才有可能在原点上重建文明。在居间性中驻留被体验为一种激进的解放——他失去了未来和过往,却收获了闪烁的现在,你甚至可以说鲁滨逊·克鲁索就是「人类历史的中点」。

同样,只有当我们从中部开始思考这座岛屿才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可能性的场所,可称之为生产居间性的阈限空间(liminal space)。阈限这个词来自拉丁语 “limen”,本义是门槛——标示着任何进入或开始的点,暗示着一种连续性和流动性、分离、过渡、重叠的动力学。阈限空间作为一个过渡场所(in-between place)有几个显著的特征:

  • 作为人工产物的荒废幻想
  • 似曾相识的诡怖感(the uncanny)
  • 开放的封闭感
  • 俨然不同的秩序和规则限定
  • 在 "过去 "和 "未来 “之间( in-between past & future)

某种程度上讲阈限空间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孤岛。作家理查德-罗尔(Richard Rohr)将这个空间描述为:

我们处于熟悉和完全未知之间。在那里,只有我们的旧世界被抛在后面,而新的存在还难以确定。那是一个机遇的空间,真正的新事物会在那里开始。经常到那里去,并通过任何可能的方式尽可能长时间地停留……这是一个神圣的空间,在那里旧世界能够瓦解,一个更大的世界被揭示出来。如果我们不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阈限空间,我们就会开始理想化正常状态。

听完上述结论可能你会有些云里雾里,那我现在举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你可以听我的描述自行想象,假如你在梦中发觉自己身处一处奇特的场所,这是一个与世隔绝内部平滑的神圣空间,一处同时是监禁和飞升的红色空间,但它只会听从具体的指令运行,你觉得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所呢?3,2,1,好,答案是,一架电梯,其实电梯就是这么个地方,那么,你会称电梯是大地上的空岛吗?

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阈限空间并不直接在物理上存在,它更像是一种语言和图像杂糅的模因集合体,是清醒者的幻梦,依赖于一种隐喻式的思维运作。要说明这种思维很简单,例如常识告诉我们,世界上从不存在岛屿这样的孤立实体,因为四周环绕的海面仅仅只是掩盖了岛屿与大陆之间的相连,这并非单纯是一种文字上的诡辩,相反这意味着“间隔”总是已内在于岛屿这一语汇的规定性之中了。随着语言在自然状态下重获魔力,岛屿在思维中便可以被把握为天然的形而上学空间:当地理的连续性被不可逾越的距离取消,取而代之的就是隐喻上的关联,“鲁滨逊”会发现小岛逐渐变成了世界的缩影,而彼岸的世界无非是一个扩大化的岛屿,孤岛是与世隔绝个体的隐喻,岛屿上的生活是自我磨砺的人生/人类文明成长的隐喻......这些字眼简直是在以一种黄金螺旋的比例自我旋进。

同理,既然荒岛上的时间没有意义可言,在距离恒在的前提下,运动就和速度分离了,只有在这样的阈限空间中乌龟能赢过阿喀琉斯的脚步:试想外部的工业世界再瞬息万变也只是几十年的光景,而在“鲁滨逊”的荒岛上几十年可能已经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几次更迭,孰快孰慢?《漂流少年》中的时间参差也可视作同理,一旦偏离既定的方向便会急剧加速时间的流逝,或许人类的未来已经在一处边缘地带率先到来。

1·3双身之岛

漂流是由复制能力作为基础的

双身和复制的主题第一次在《漂流少年》的第六集中揭示,校长高声宣布“你们所有人都只是一个副本”,在第九集中拉吉塔尼也明示并不存在漂流,基本可以得出结论漂流的始作俑者是猫咪的复制+瑞穗的维持与长良的观测能力共同产生的偏差。「复制人」这点几乎在所有的解析中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忽略,原因也很简单,在于我们并不了解如何深入这一议题,安排一个与自己极其相似的个体并非是单纯的情节推动器plot device而是一段源远流长的谱系。

让我们回到上文的脉络中,在荒岛生存的robinsonade变体中,另一种居间性也被适时地暴露出来,此即后人所谓的“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17世纪的玄学诗人约翰·多恩John Donne对此有过隽永的表述:“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鲁滨逊故事中最不可理喻的一点,莫过于在笛福创造的没有他人的世界中,鲁滨逊竟有如此强大的驱动力支撑自己生活下去。既然我们已经摒弃了「经济人」的模型,那就不得不重新认识这一事实: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他从来就生活在人群中,而岛屿则总是与人际间挥之不去的隔绝和对峙关系相联,身处疫情的我们对此主题想必并不陌生,无怪乎丹尼尔·笛福紧接着“鲁滨逊”之后创作了另一本《瘟疫年纪事》。

例如在一人挑大梁的Robinsonade变体中,岛屿让个体被迫无数次地面对自身,因此它天然地是一种潜在的精神结构,此类作品善于通过描写地景对感知和记忆的影响剖析精神分裂的实质,如在《禁闭岛》《灯塔》等作品中中高耸的人造建筑象征着理性的宰制,围绕着它的则是无意识的大海;而在有多人共处的Robinsonade变体中,起初为了争夺有限的自然资源,人与人在密闭空间中展开了无尽的冲撞,通常行至中段资源的限制已不再是漂流者的首要关切,两方或多方的势力角逐主宰了作品的后半段,这种竞赛甚至不时会演变为一种死亡游戏,《蝇王》《漂流教室》等诸多前车之鉴都暴露在牺牲和伤亡的巨大阴影下。由血腥悲剧所铸造的暴力循环,是对任意一方特有的差异性的抹煞,从而将被困者转化为致命的双身。

这些变体固然都有着独特之处,但却都可以化约为一种「双重加倍」的阈限空间现象:

试想被困孤岛的人被推回自身,维系自我同一性(identity)的社会纽带已无迹可寻,平日压制的无意识此刻倾巢出动,意识的中心逐渐游离于自己的躯体之外,他只能无助地在自己身上看着一个新人的长成——当一种更大的identity身份在Island(岛屿)的影响下诞生,岛屿本身便成了一个大写的I,因此主体间性的主题便可化约为一个自我和另一个分裂的自我(divided-self,alter ego)之间的关系,诗人约翰·多恩写下了名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同样是约翰·多恩在1612年的巴黎街头看到了自己妻子的双重身,这是否单纯是个历史的巧合呢?如克尔凯郭尔在《重复》一书中这样表述:

想来世上不会有这样的年轻人,他有着某种想象却不曾觉得自己被戏剧的魔法迷住并希望自己被带进这人为的现实,以便使自己作为一个第二自身 (doppelgänger)来看和听自己、 在全可能的 (al-mulige) 变异中把自己从自身中分裂出来一但却仍以这样一种方式,每一个变异又还是他自己。自然,在一个人非常年轻的时候,这样的一种愿望会表述出自身。——《重复》克尔凯郭尔,p31

这便将漂流类型链接到了一个非常容易让人忽略的文学类型,双身文学。据文学史教授Eran Dorfman的文论专著《Double Trouble》所写,对双身的恐惧源自一个民间传说:看到自己的重影被认为是死亡和不幸的前兆,真正进入文学领域以让·保尔(Jean Paul)在1796年写作的小说《siebenkas》为开端,而后迅速成为浪漫主义作家最为钟爱的题材,雪莱、拜伦、玛丽·雪莱、eta霍夫曼,爱伦坡,陀思妥耶夫斯基,200年来双重身故事在全世界各个领域都收获了广泛的回响,时至今日双重身(doppelgänger)的定义已然相当宽泛 ,双胞胎,外貌相似者,机器人,人造人 ,克隆人故事都可尽数归入其中,双身文学为现代的复制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3成长:为欲望赋形

这一节在整个立论中非常关键,本文将从文学史的领域突入到历史和社会现实的现场之中。在这一节的开头再重复一遍上文的结论,《漂流少年》在类型上位于文学史的细分项之中,漂流(在世界之间)+双身(在人与人之间),最终可归为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的后裔。基本的介绍来说,成长(教育)小说作为一个启蒙时期的德语文学类型有着近300年的历史,最知名的作品大概是歌德的《威廉·迈斯特》两部曲。但我这里所说的“成长小说”已经扩大为一个广义的模糊概念域:即一本描写一个人从其经历中逐渐获得确定形态的过程,也即个体如何成其所是的作品,因此,不仅漂流记有着与历险记,漫游记相似的特质而可以被归入成长小说的范畴,双身故事也是如此。正如卡尔-F-凯普勒(Carl F. Keppler)就在《第二自我的文学》(The literature of the second self)一书中指出,所有关于双身的故事都是Bildungsroman的形式,也就是说,是关于成型和转化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英文名sonny boy在字面意思上并没有“漂流”的意味,sonny一词源自son(小儿),近似于英语中的【little boy】。在一部关于成长的动画中打上小男孩/年轻人的刻印,显得这个标题意味深长,上一部类似的作品得算到1959年的澳洲教育小说,《walkabout》,又名the children,在国内大概通称《小姐弟荒原历险记》。

如果我们回顾历史,会发现童年和青少年的定义并不如今天那样司空见惯并受到重视,直到18世纪以后“童年/青春”的观念才逐渐形成,童年/青春开始被认为是人生中最幸福和无忧无虑的一段时光,这一生造的断裂如今如今将我们置于可能是21世纪最大的阈限状态之中,孩童们不愿长大也无法长大,大部分人毕业后都选择继续活在漫长的青春期-永无止境的暑假。并非如一种流行的论调所说,如尼尔·波兹曼那样认为电视和网络一劳永逸地消灭了童年,实则越是自小展现出“成熟的假象”的人越没有长大的实感。报复性质的青少年文化,日本动画也只是这个大裂谷的一道分支。

此处援引塔塔君minkun相关论文的开头:

「1951 年 5 月 5 日,驻日盟军最高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在美国参议院联合委员会曾 如此说道:以现代文明的标准衡量,和我们 45 岁的成熟相比,他们(日本人)还像是 12 岁的孩子。(麦克阿瑟还提到德国人和美国人一样,是“完全同样成熟”的 45 岁。)
这句话宛如一记耳光打在了日本人的脸上,少年这个形象宛如也随之刻在了这个想要长大却无法长大的民族共同体上。

而在童年/青春尚未被重视的古代,青春或许只是偶然沾染上的一种奇异热病,患此病的个体在外部看来会变得多愁善感无理取闹,整日惹是生非想入非非,对整个部落的人来说都是负担,这种状态将会在一次「通过仪式」中强行终止。在访谈中夏目监督透露其想要描写的就是这种「成人礼」,按照阈限性的人类学定义,「青春」,在其本质上是一种阈限状态,因此与漂流/岛屿之间有着绝佳的亲缘性,许多原始部落的成人礼实质上便是将孩童们聚集在一起流放到一个隔离地带中展开试炼。部落里的长老会指着一个随处可见的男子说,他出去前是男孩,回来时已是男人,青春便是这段航行的总称。

监督访谈中对成人礼的提及

那么如果一个孩子想要平稳地渡过这段时期,ta难道不需要一艘“好船”吗?这将是本篇第一次涉及到动画本体论的内容,我们都熟悉拉康的镜像阶段,孩童将镜中的形象认知为自己,打开了从想象界到象征界的通道。但这并不是说孩童一劳永逸地与一个平面影像产生了固定的关系,相反,这意味着儿童能够认知更为强大而丰富的认同体验,其中孩子最爱的动画便代表着一种欲望的形状,憧憬的事物,生命的形态,动人的声色,化身角色(avatar),一个平面的形状可以同时是我们最亲密的伙伴,最深邃的秘密,这些变幻的形体为20世纪的童年增添了多少乐趣!

欲望是「能指」,需要用一个具体的容器来进行装载和疏导。我最喜欢的摄影师之一贝尔纳·弗孔以“时间男孩”系列闻名,在这张著名的作品中折纸船的孩子也在一道月牙状的浅沟中。他在阅读和制造纸船的过程中也在为自己的欲望赋形。

另一个案例,如果孩童可以认同任意形象,那为什么不会是最帅的那一个呢,以庵野秀明早期为eva所做的著名提案为例:

巨大机器人动画的魅力是什么?“巨大机器人动画”是孩子们的潜在欲望具象化, 即是说,“巨大机器人动画”是孩子们所拥有的形形色色的压抑与情结的补充、抵抗的手段、代价行为。......通过(动画里的)所有人物都是“画”出来的这样一个世界观,孩子们没有了虚构与现实的不协调感,并(向世人)传达出其纯洁的一面。这就是“巨大机器人动画”所拥有的最大的魅力。

从文本中可知庵野秀明为巨大机器人安排的角色原本是一种「对欲望的赋形」,像是一台用于矫正的“特洛伊木马”,这台机器能够帮助创作者先将失去抵抗意志的孩童放入体内,让他们能够自由表达,再将他们引渡到成熟的另一面——“巨大机器人”按理说就是这样一个成长的保护性通道,但和“特洛伊木马”一样,巨大机器人动画也迅速显现出它病毒一般的副作用,它被阿宅们当作兼具母性和神性的保护外壳,在eva里一待就是20多年。终究我们难以确定动画究竟是帮助了他们还是束缚了他们。

此时漂流的极端风险向我们展示出来。日本当代艺术家村上隆的项目专著《little boy》一书中以“小男孩”与投放于广岛的原子弹奇妙的同名现象进行了一次探究:他们都处于一种不稳定态之中,稍有不慎其内部巨大而混沌的能量就会化作极端的攻击性爆发开来,村上隆认为这种现象同时是一种文化的馈赠和诅咒。如果我们回顾另一脉谱系:从阿基拉到eva再到进巨,这三部作品引起的风潮几乎已经成为了日本文化产业的名片,而且这三个主角是我们更熟悉的“漂流少年”,他们在光/lcl之海/脊髓液道路的意识中漂流,一步接一步,失去人的形状,最终归于母腹中的毁灭。

与执着于“塔塔开”的一众经典角色相反,近年来动画中选择另一种策略的主人公也不在少数:这类主角选择只过最低限度的人生,为了不被他人伤害,首先就将他人拒之门外。自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以来,青少年长久地生活在一个日益停滞的世界中,他们提前知晓了未来的虚无,认定一个人的努力改变不了大环境的颓势,了悟每一种欲望都有着让人望而却步的代价,在这样的世界中教育也就失去了塑形的功能。这样的代表人物即是令和中学生长良。他是一个困于居间之中的人,他的现在并不向任何方向敞开,于其只是一个保护性的薄膜,实则这一通道同时被过去和未来所决定,这就是希对长良所下的诊断“看起来可通达许多地方,最后偏偏却无处可去”

这种“未老先衰”的特质以克尔凯郭尔《重复》中描述得最为到位:

他的灵魂并没有去忧郁地专注于那对于他来说是“一切之中最重要”的东西。他深沉而真挚地坠入了爱河,这是很明显的,但他却马上能够在最初的曰子中回忆自己的爱情。在根本上他是完全地了结了这整个爱情事件。由于他开始这样做,他迈出了如此可怕的一步,以至于他跳过了生活。这女孩在明天死去与否,这不会招致任何本质的变化,他还是会再次倾身投入,他的眼中还是会再次充满眼泪,他还是会重复那诗人的言词。多么古怪的辩证法。他思念着这女孩,他必须强迫自己以便让自己不去整天待在她那里,然而,在最初的一刻,相对于整个爱情事件而言,他就已经成了一个老人。在根本上必定是存在有一个误会。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像这一场景那样地感动我。 (p9)

1·4 小说的引证

到此脉络已然梳理完毕,但或许你会怀疑这样做的正当性,因此这一章节会集中将上文提及的两部小说拉出来做些引证。

法国小说家图尼埃尔1967年发表的《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是对“鲁滨逊主题”的一次重新书写,可以帮助我们把以上的论点都梳理一遍。

豆瓣简介:鲁滨逊孤独一人被弃荒岛后,按西方文明社会的模式将荒岛治理得井井有条。礼拜五来到荒岛后,非但没有被驯化为鲁滨孙的奴隶,反而以其自然的天性将文明的迹象破坏得一干二净,同时也慢慢影响了鲁滨逊,使这个西方文明的代表逐步抛弃了原有的文化传统,变成了一个能与太阳进行直接交流的与大自然融合一体的元素之人;最终鲁滨逊自愿留在荒岛,拒绝返回文明社会。

漂流(在世界之间):书名是对神曲的致敬,人生中道上一片黑森林,图尼埃尔把地狱边境陷入无意识漂流状态的灵薄狱移到了太平洋中央的小岛上。

岛屿与隐喻

其实语言是以一种基本的方式揭示这个有人群居住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他人就像是一些灯塔,他们照亮了自己周围的这个亮堂堂的小岛,在这个小岛的内部,一切都——如果不是可知的——至少是可以认识的。那些灯塔在我的领域内熄灭了。

岛屿作为另一个自我

所以鲁滨逊就是希望岛。只有凭借阳光射入爱神木的丛丛绿叶中间的一递道金光,鲁滨逊才有了对自己的意识,只有在金色沙滩上滑过的波浪的白色泡沫里,他才认知了自己。

实际上一个时期以来,我就开始训练自己做到从自己身上不断地把我所有的属性一条一条抓出来-我是说:所有的一一就像剥葱头的皮,一层层地剥。这样,我就在我之外建立了一个个体。姓克罗索,名鲁滨逊,身高六尺,等等。我在一旁看着他在岛上生存、发展,既不再去利用他的时间,也不为他的种种不幸而受苦受罪。我是谁?提出这个问题决不是一句废话。这个问题也并不是不能解决的。因为,如果不是他,那就是斯佩朗萨(希望岛)。从今以后,总有那么一个我,飞来飞去,忽而落在人的身上,忽而落在岛上,并使我时而是彼,时而是此。

双身(在人与人之间)

每个人在他身上——而且犹如超越于他之上——都承担着一大堆习惯、心理反应、条件反射、机制、成见、梦想、已经形成并在与同类反复接触中不断变化着的内部连带关系,所有这一切既脆弱又复杂。就像开花这种微妙的情况一样,由于树液精气缺少,花也纷纷憔悴凋落。他人,是对自我世界具有支配力量的主要部件......我每天都在衡量着我对他人所期求的是什么,每天我都记录下我作为一个人的结构中出现的新裂痕。

对我来说他无异是集中在一个个体身上的全人类,既是我的儿子,又是我的父亲,既是我的兄弟,又是我的邻人,既与我靠得很近,又与我相离得远远的......我都未加注意,这种无动于衷的冷漠,这种盲目性,叫人怎么想象得出呢。

成长(赋形):

永恒又回归到他身上来了,使他归于永恒,这不祥的微不足道的一段时间从此也就一笔勾销了。一道发自内心深处的灵机以完全饱满的情感注满他的身心。他的胸膛膨胀得鼓鼓的,如同一面青铜盾牌。(结尾处)

法国小说家韦勒贝克《一个岛的可能性》在这个脉络中更进一步地拓展了双身之岛的主题,为其添置了独属于21世纪的未来想象,我在这本里感到的更多是氛围和点子上的相似性。例如青春与衰老、欲望与谎言、克隆和永生、时光中的可能岛屿等等。

豆瓣简介:《一个岛的可能性》描绘了谐星达尼埃尔1与两个女人的复杂恋情:一个是知性的女性杂志总编辑伊莎蓓拉,另一个是性感的二流西班牙女演员,爱丝泰尔,伊莎蓓拉不喜欢性只喜欢爱,而爱丝泰尔只喜欢性不喜欢爱,性与爱始终困惑着达尼埃尔1,这两段恋情都在女主角离开后结束。达尼埃尔1绝望之余,加入了一个秘密教派,该教派借助克隆技术,让他的信徒永葆青春。不过这些克隆人没有欲望和情绪,无法感觉痛苦和快乐,他们唯一的乐趣更是揣测先辈人类的情感。小说的叙述就在克隆人达尼埃尔24和达尼埃尔25对达尼埃尔1的交替阐释中展开,最后,两个克隆人,玛丽23跟达尼埃尔25分别从纽约的废墟和西班牙南部的荒原出发,去寻找一个不为人知的天堂,一座可能的岛屿……

第二部分 文本分析

引言

至今为止我还没有兼顾过一个基本的反面意见,即“漂流少年为什么不好看?”为此我采访了一个中途弃番的朋友,他将第四集「伟大的猴子棒球」视为一个分水岭,不仅是因为棒球运动带来的隔膜感,更在于这一话的叙事策略采取了最让人诟病的ppt形式,主要角色在打棒球之余平静地讲述一些骇人听闻的故事,实则还是在讲校园霸凌那一套。他还补充说自己已经过了将存在主义鸡汤视为圭臬的年纪。

我想这种观察本身并没有错,相反其尖刻体现了一种追求极致的正当性,无人能对此置喙,但假如我说,这些“缺点”正是进入这部作品的一个隐秘入口呢?很多时候我们由于视野的局限和工具的匮乏,就错将自己的不足归咎于作品之上。这一节就是具体的回应,首先是论述文字的优先性,接着是引入一种将学园中弥漫的淡淡的憧憬与此世上最骇人听闻的暴力事件相结合的理论。

2·1 动画与谎言

当我说文字的优先地位时,并非是对动画的主导权发出异议,而是在考虑这样一个事实,在荒岛上 命名又重新恢复为“亚当的能力”,一个将事物再次把握为其所是(它的声响,它的外表)的机会俨然浮现,伊甸园的福泽正是它响应呼唤的能力。

当我还在动画系念本科时,就对动画师的这种“高贵”原则感到费解:有能力用动作和声音来表现的决不动用语言偷工减料,像一名现代艺术家那样坚持媒介自身的纯洁性。我的理解则恰恰相反:一旦动画有能力拥抱语言,行动便被解放了。(事实上我的毕设就是这个主题)日本动画的可贵之处不正是在漫画的基础上将语言和图像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吗?赋予想象以某种象征的实在性。我并不认为唤起大脑的另一个功能区就是对动画本体论的亵渎,动画终究不是一种排他性的媒介。可以设想一种既非图像小说,非漫画,也不是那种橡胶管状顺滑的动画,里面排满了会说话的图像,图像和文字携手并行。

毋庸置疑《漂流少年》有着在画面之外的复杂性,尤其是当多个维度的存在共处一幕时最为耐人寻味,表面上看并没有什么在发生,实际上画面里站着「主人公、会说话的动物、人形的理念(human-formed idea)、虚构故事中的形象」,最要命的是全员还都是“复制人”,这就使得随便一部动画的信息量都能和大卫·林奇的台本相媲美。但谁又能说动画天生就不适合于此呢?

第十集 “独白”的能力展示

其实此世上并没有任何准确的谎言定义——这是一个至今仍争论不休的语言学问题。而动画中却没有这种困惑,现在如果我们回顾第十集的内容,因为在一种超能力的作用下,不可见的心流可以被把握为独白的形式,而只有独白与表象相矛盾之处能让我们察觉到谎言的存在——在恋爱关系的枷锁中谎言最终无处遁形。可以说在此类动画中谎言不是一个躺下的动作(lie),而是一种不一致性,如福柯在马格利特的《这不是一只烟斗》中总结的文字与图像之间互相捕获而不得的结构。如果说动画有它的恐怖谷(uncanny valley),那它也就有一个颠倒的灵薄狱(limbo),前者在逼近真实的峰值倒转为一个谎言,后者则是在语言和表象的不一致性中找到一个不断生成的阈限空间,这就像是漂流徜徉于无意识本身的结构之中,这一浸没使得少年少女可以探索世界本身的谎言和幻觉。

经过上述讨论后我们或许就把握住了第四集的独特之处,它陈述了两层谎言:其一是队长向长良讲述的猴子棒球传说,其二则是动画自身酝酿的谎言,要注意画面中缺席的现场(永远是第二个人在向第三个人转述),这点由音画的不一致性(弗里德语:非专注性)进一步地揭示出来。

2·2 青春的迷思

由此我们便触及到了单元回的重要概念“迷思”(myth)——对古人来说是包罗万象的神话体系,对今人则是不足置信的谎言。 神话代表了宇宙最古老的维持形式,因为它确实代表了最古老的合法化形式,也是时至今日我们赖以生存的幻觉。

《漂流少年》大抵是一系列递进的迷思,它是关于交换、才能、巴别塔、瘟疫、决斗、爱情最后是死亡的迷思。真正的发明者会意识到一个迷思就是最低限度的格式塔,(参见第二集,迷思首先发酵于危险的闲言,怀疑的链条最终是在“女人、火与危险事物”这些范畴的溯因推理「abduction」才指向瑞穗的,这也间接揭示了哈特诺岛的法则:对祭品的燃烧)直接对应着一个世界的创生法则,在用谎言填充它的过程中自己的故事也会应运而生,随后便可以依此心安理得地生活下去,这是漂流世界与真实世界最终达成的对跖点。

如果这些单集是如夏目真悟担当的《太空丹迪》那样的一系列单元回故事,那我不至于如此莽撞地奔向结论,但这部剧集的连贯性最终让我们不得不逼迫自己得出结论:这包围着漂流的巨大的谎言集合体,难道不正是被我们称作“青春”的东西吗?青春的残酷就是它的全部美丽所在,它从未深刻,从未正确,但却被认为超乎深刻和正确。对此《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的开场白值得全段引用:

所谓青春,是谎言,是邪恶。称颂青春者,无时无刻不在自欺欺人,一厢情愿地对周遭的一切都保持着肯定的态度,只要和青春这个词扯上关系,他们就能扭曲一切通常概念和社会常识,在他们看来,谎言、隐瞒,乃至于罪行和失败都只不过是青春的调味料罢了,而如果连失败都是青春的证明,那没能成功交到朋友的人,不正应该是最为青春的人才对吗?但想必他们不会承认这个道理,因为这一切都是他们为了方便而随意捏造出来的。

我们正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中,在青春女神弗莱雅胜利的裙摆下,“美丽的灵魂”绝望地拖缓她的脚步拒绝成长,而被抛弃的衰老者只能不惜一切地一再重溯青春的迷思,朝生者陶醉,将死者梦幻,最终是谁品尝到了生命的甜头呢?青春和年老的爱恋,自古以来便是难全!柏拉图的《会饮篇》开了个头,《礼拜五》和《一个岛的可能性》延续并深化了这一主题:礼拜五最终在文明的诱惑下抛弃了年老的鲁滨逊,一如爱丝泰尔抛弃了衰朽的达尼埃尔1,只留下复制人在漫长的永恒中揣测祖先绝望的情感生活。

也许日本动漫的问题就在于永远站在方生方死的青春这一边,几乎所有观众和创作者都自愿加入了赏樱花的看客行列。但这之中的确却并不包括夏目监督,在第五集中凭借着那面“能看到自己老年的go眼镜”,我们有幸在静止的世界看到了“那喀索斯的变容”。

2·3 迫害文本与谎言

在接下来的章节我会尝试引入一种理论,用以综合最琐碎的欲望与最深重的悲剧之间的关联。

这首先需要一点历史的铺垫,自18世纪孩童被视为一种与成人不同的生灵以来,他们被引入到一种架空经验的校园生活中,在浪漫的保护层外表之下校园实际上成为了孩童痛苦的重构场所。身处于一个影子的剧场内部(孩子们对彼此讲故事是天然的存在事件),这种梦幻一如普鲁斯特的描述:“像是把手放在湍急的溪流中任其飘动,在书本中感受陌异的激情”,青少年学童天然地渴求与那些真正具有存在感(差异感)的个体接触,通常这个角色都被认为是由权威的教师担当,而实际上这一同质化的共同体中并没有真正能够维持差异的机制,正所谓一切校园青春动画99%的问题都是沟通问题,(《漂流少年》中第8话的肿瘤灵感源自袋灌为了互相交流撕咬对方的习性)为了生产出差异,孩子们私底下相互张望、相互模仿,又为了相同的欲求大打出手。

法裔美国哲学家勒内·基拉尔将这一极具传染性的本能总结为“摹仿性欲望”(Mimetic Desire),他的理论提请我们注意模仿行为中不可避免的掠夺与竞争性质:后出现的欲望几乎不可避免地对先前模范的欲望发起挑战,为了将莫须有的“原创性”占为己有,故围绕着这一“原创性”生长出的虚构行为皆为谎言。校园霸凌实际上是同一个迷思的变体,这一迷思一开始可能仅仅是几个孩子之间略带恶意的游戏,但在经由闲言碎语的发酵后,一个关于“有害个体”的迷思迅速地流传开来,用不了多久全班就一致默许了这一个体是现有问题的根源所在,全体的暴力就这样降临在可怜的孩童身上,基拉尔将此称之为“替罪羊机制”(scapegoat mechanism)

基拉尔在20世纪70年代出版了他最负盛名的人类学代表作《暴力与神圣》,在书中他认为一次被赋予神圣意义的献祭危机就是最初的人类共同体的起源。简要地来说,首先对一种欲望的模仿造就了无限竞赛的双身,而摹仿性欲望的扩散将所有人都卷入到一个内忧外困的“孤岛”(毁灭边缘)之上,这时全部暴力被一个迫害文本(persecutory text)集中导向一个不可能反抗的个体(替罪羊),而在共同的犯罪后欲望消散万物复苏,献祭也从此作为一种文化制度被固定下来。

按照基拉尔的假设,如果将一帮孩童置于孤岛之上,他们是否必然会重现人类起源的暴力场景呢?实际上早在1954年的《蝇王》中戈尔丁已经雄辩地展示了在孤岛上孩童之间的摹仿暴力如何无缝地衔接到对“替罪羊”的献祭。而你几乎再找不到一个像日本这样的孤岛国度,其中每个个体的线条背后都隐藏着一群人的轮廓,每一门艺术都在试图弥补或逃遁这一生存境况,每一种真理都无非是共同生存的道理——群体的神圣性和压迫感几乎可算作是日本文化的底色,你可以在任何日本的文艺作品中一再确认这一点。以70年代楳图一雄的漫画《漂流教室》中为例,当主人公所在的学校整个被传送到未来,原先的秩序在混乱后迅速倒退为一种献祭秩序,伴随着自然灾害与传染性的疫病的无止境蔓延,友谊因嫉妒突然转变为仇恨,孩童之间陷入自相残杀的仇恨。

《漂流教室》第十卷,第二章“善意的谎言”

《漂流少年》与《漂流教室》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后者仍然在肯定“替罪羊机制”的作用,主人公为了拯救全员最后不得不撒谎将所有的罪责揽于一身,只在千钧一发之际“羔羊”才代替了主角挡下了献祭者的尖刀,而《漂流少年》则几乎在每一集都埋下了取消这一机制的种子。

第九集

两个双胞胎之间因一根头发引发的无限决斗,双方紧抓住虚假的差异,暴力在此振荡。但在没有亚希干扰的情况下相扑是无害的。

第二集

盗窃者被唤起的欲望导向了对瑞穗(原有者)的迫害

第三集

放逐的秩序

第四集

第四集讲述的是一个再典型不过的逆转迫害文本,当蓝毛猩猩将全场的气氛炒至顶峰,发生了一次「世界的偏斜」,球审坚持公正沦为了残暴私刑的牺牲品,但秩序本身却被维护了

并不是世界执意要与蓝毛猩猩作对,而是这种“偏斜”本身是由当时无限接近神灵的蓝毛猩猩自己引发的,当人能够僭越规则成为人的主宰时就会发生偏斜超验(deviated transcendence)

第七集

当长良在第7集选择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替罪羊的主线到此就结束了,其实第8集也是一个迫害文本,但更隐晦,因篇幅问题在此不展开

2·4 三种死亡

漂流世界中为什么需要死亡?剧中一共给出了三个版本的答案,分别来自亚希/战争,拉吉塔尼和希。

在第一个版本的答案中,死亡本身会让某种神圣的东西降生,这种神圣性会让秩序本身偏向暴民统治。在亚希老师的思虑中只有这种死亡的秩序能够将质的凸显与回归到单纯的量的威胁和冲动结合起来,从而在根本上保护弱小的未被庇佑的其他人。同样对于“战争”来说,只有弑神才会诞生神圣的统治(古异教的神哪一个不是被杀才成神的呢),把人拖入万劫不复的战争深渊好过一切皆无。

在第二个版本的答案中,拉吉塔尼将接近死亡的尝试描述为一种漫长的实验,是对漂流世界真正勇敢的抵抗和逃脱,实验者希望进入那个不可见的翻转之中, 结果却达成了一个可怖的对称(fearful symmetry),公式可得为「死亡的欲望=欲望的死亡」——这一行动最终只促成了一种对应的否定。可见在《漂流少年》中真正静止的世界是对称的世界,无论那是倒转的倒转,还是颠倒的颠倒,都对应着复制人原本变动不居的一生。

第九集中双胞胎的能力和第七集中颠倒的能力都是如此

题外话:拉吉塔尼一个独自漂流印度人的设定,总会让我回想起“少年派”的形象,与派和老虎的组合相对(诺斯罗普·弗莱借布莱克的老虎意象写了《可怖的对称》),拉吉塔尼的动物是学舌的鹦鹉,后者是另一种对称加倍的形象。

最后一种由希提供的答案我想走得更深入一些,作为《漂流少年》的灵魂人物,也是唯一在漂流世界之中和之外都死亡的个体。希(nozomi,顾名思义是希望)自始至终是一个平面的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欠缺复杂性,相反她作为罗盘(compass)指引的方向是整个世界广袤的轻盈

在第一集虚无的黑色背景中,可以说空气被抽走了,声音也变得空洞无物。(莫泊桑的双身小说《霍拉》(Horla)也是关于空气的小说,参见其主人公在看到化身时被人扼住呼吸的感觉。)而日语中向来有一个专门的习语,即称不合群的人为“读不懂空气”(氛围)的人,第一集的氛围就像是处在风雨欲来之前的高压窒闭状态中,仿佛下一秒就会爆发失序的暴力事件,长良正是在空无一人的教室中平躺着被介绍给我们的。而希则完全不同,刚转学来的她,是低气压的空气动力学少女。她之所以是一个平面的形象就在于此,因空气纯粹的表面也许被他人所掩盖。事物的一个未被认知的形象,就像气体一样,是展现在一个薄面上的。

空气的低压与高压

如此一来长良对希喜爱的表达在第一集中就展现的非常精炼,虽然希仅仅只是取走了一片羽毛,却如同取走了一份长久的重负。呼吸变得通畅,转变开始发生,一切都归功于那位蒲公英状的少女。在画面中她转向长良的时刻,实际上是观众通过“我”的目光穿透她而抵达了整个世界,希正是长良所需的“先验-他人”,一个揭示出双身的复本形象,当克尔凯郭尔笔下主人公呼喊着“可能性,可能性,否则我就要憋死了”和亨利·詹姆斯要求“可能性的氧气”时,他们正是在祈求这一形象。

在她身上活动着一股纯粹的死亡驱力,使她如飞蛾扑火般自发地往广阔的空气稀薄处流动,无论那是深海、天空或宇宙(天空并不首先意味着一种高度,高度无非是深度的倒置。)这种死亡驱力一如否定性本身,在别人看到纯有的地方,希看见的是光的缺席,这股力量最终将她像一道转瞬即逝的光束般击打在银幕上。(这是否也是一种形式的神圣牺牲祭礼呢?)

广度与深度对比的摘录:

《礼拜五》:譬如深这个概念,我从来未曾想到探究它的用法,人们却用在诸如“深刻的思想”、“深切的爱情”等等熟语中......有一种奇怪的偏见,要借助广度盲目地去加重深的含义,于是“广度”这个词不表示"幅员广阔”之义,却表示“没有深度”之义,至于“深”这个词的含义,相反却表示“具有相当的深度”,而并非“缺乏广度”之义了。至于一种情感,例如爱情,我觉得——如果它也可以测度的话——它与其说是靠深度倒不如说是靠广度来测度的。因为,衡量我对一个女人的爱,是以这样的事实为根据的:我爱她的手,她的眼睛,她的风度,她常穿的衣服,她习惯用的用物,她让人接触到的一切,还有她使之发生变化的风景,她去游冰的海......我同样都爱。上述这一切,在我看来,都是广度!反之,某种平庸的情感却——在深度上——直接指向性器官, 其余的一切,任其埋没在无谓的昏暗中置于不顾。

那些失败的漂流者无一例外的“心胸狭隘”(一种不能轻盈起飞的症状),他们无不在广度之外选择了深度,在海平面的包围下紧盯着纯粹的源泉,争坐果壳里的王座,他们会选择将整个世界都夷平为一座孤岛,这座岛有着许多别名,可以称之为东京、第三新东京市、帕拉迪岛……这种以火灭火的少年意气我们不可能不熟悉,我们能够在每一部走红的国产动画电影背后窥见其端倪,但如果那才是真正的混沌和黑暗,把我们从真正的责任那里驱开呢?

2·5 作为连续体的奔跑

在增添了基拉尔的一些注脚后,我们可以将成长小说的最后一个阶段修改如下,受困于一种欲望几何学的主人公意识到了其生命的虚妄并与世界和解,在那一刻他将从长久的漂流幻梦中醒来,这一醒觉最终也对应着一种特定形状的获得。本文的结尾将聚焦于十二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组镜头,即瑞穗和长良跑出漂流世界的片段。

我们熟悉奔跑,也在影视中见证过无数次这样的场景,但时常我们难以解释感动的缘由。有人说这是一种勇敢的姿态,嗯,有道理,但奔跑不仅仅是一种肉身担当的姿态,那是一种前影像的思维方式,自迈布里奇的连续摄影以来它便呈现为“运动的连续体”。和跳跃相对,奔跑的连续性取消了断裂的居间性,运动是每秒24帧的谎言,但其中却有真实,奔跑代替了漂流,运动是成型(is taking shape)

如果说镜头将主体捕获为表达的框架本身,奔跑便是以身体性的掌权来促成框架本身的位移,在运动的终点随之而来的是顿悟的时刻——是奔跑揭示的形状总结了我们的一生。新浪潮导演特吕弗对运动影像的理解正是如此,《祖与占》中为什么要拍摄三人跑过博物馆的镜头,在我的理解中那是将生命的形态以胶卷的形式叠影在美的历史之上。

再举两部经典动画为例,汤浅政明的《四叠半神话大系》和今敏的《千年女优》都以奔跑作为自己的总结(华彩乐章),且这两部分别对应着最基本的两个图形:正方形和圆形。在剧情的后半段,足下和千代子都陷入了永恒反复的诅咒,在钥匙画家、小津所饰演的“先验-他人”的帮助下主人公最终发现了自己,一道闪光的信念让时间再度正向流动,唯有奔跑的速度能够让她们从自身构筑的永恒的神话(迷思)中挣脱出来,以翻转、重叠、重复(皆为double加倍)的方式,逃离出这不可久留的阈限空间。

《四叠半神话大系》最终话,「重叠、翻转、重复」,逃离四叠半

将圆形重复数次,你会发现千代子真正的命运并非是一个正圆而是一朵莲花,将正方形重叠翻转数次,你会发现足下的模型是四通八达的四叠半而非四面碰壁的正方形(难怪在这部里也有《鲁滨逊漂流记》出现)。现在我们是否接近了她们生命的真相?amor fati(爱命运)。

第十二集中真正发生的是,长良和瑞穗并不只是在万花筒状的克莱因瓶中奔跑,而是他们的奔跑本身在一同参与绘制这个连续体的形态,就如同绘制一个虚幻的欲望被反向刺穿的过程

但我们是否在哪里见过相似的影像?没错,一切都像是特吕弗《四百击》结局的重演,安托万的奔跑非但没有冲溃牢不可破的秩序,反而被万花筒和铁丝网的组合形状定格了他的一生,他来到海边的姿态宛若一个上世纪的“漂流少年”。

《四百击》海报

万花筒的形状

结尾的经典定格镜头

这更显得《漂流少年》中的少年少女所抵达的真实的可贵,因为他们仅仅是在相信另一个女孩眼中看到的光。

愿我们都能重新拾回奔跑的勇气。

 4 ) 《漂流少年》之迷大解释(如果你没看懂这部杰作,请读这篇文章|严重剧透)

《漂流少年》这部作品,可能有点难懂。导演故意使用了大量的跳跃性剪辑去打乱叙事,并且把很多想讲的事,包含在了画面细节里去暗示观众。同时,整个作品包含了几个重要的隐喻,没有明确告诉大家答案。在这里,我想对几个大家容易看不懂的暗喻讲解一下。看完之后,你会发现这部作品其实非常简单易懂,同时又很深刻悠长。

必须要说在前面的是:这部剧不是讨论“人在封闭的社会里会做什么”那种社会实验或者异世界冒险的故事,更不是导演自说自话、大量留白的哲学性艺术作品。这部作品的意向是非常具体、非常现实的,多数镜头都意有所指。

(说一下我个人的评价:《漂流少年》是一部顶级的艺术杰作,它在分镜、美术、剪辑、人物设定、剧情方面都堪称极佳。音乐也有很多亮点,后面会专门提到。这部作品必将成为动画史上的一座高峰,在未来的几十年里被人们反复提及。)


第一大迷题:“漂流”是怎么发生的?谁发动了漂流?

“漂流”是瑞穗引起,猫咪实行的。

为什么在8月16日这一天,同学们进入了漂流呢?因为在8月16日这一天,在养老院的瑞穗外婆去世了(在第12集里,回到现实的瑞穗在8月16日去参加了外婆的火化仪式)。

外婆身体本来就很糟

8月16日进入漂流

12集中回到现实的8月

8月16日

外婆已经去世,这是火化仪式

但是,瑞穗是一个很心软的人,她很害怕看到活着的人或者动物死去。(在第11集终于揭示了瑞穗的能力:“消除死亡/生命静止”。瑞穗和长良同时订购了活鸡,瑞穗订购的鸡被杀死后能复活,但是长良订购的那只却不行)。

瑞穗订的鸡复活了

由于瑞穗在潜意识里希望外婆不要去世,为了瑞穗着想,猫咪们把整个学校,包括瑞穗的所有同学,都复制了一遍(所有人的超能力不能超过学校的范围,所以学校以外的世界没有被复制)。因为是瑞穗要求复制/订购的同学们,所以同学们的身体不会损坏,也不会“死亡”。

猫咪把所有人都复制了

大家都是猫咪复制出来的

猫咪“樱”是负责复制的那只猫咪

当长良观察到了这个猫咪制造的新世界之后,这个新的平行世界就出现了(长良的能力是观察平行世界)。

这个平行世界通过校长给予了“漂流”的许可,于是大家突然进入了这个平行世界,也就是“漂流状态”(山彦的对话中得知)。

校长同意了漂流

校长对“漂流”这件事的具体时间早就知道了,“漂流”是一定会发生的,而且不能回到“漂流”之前的状态(虽然山彦说,如果时间不长的话,其实可以回去)。

校长告诉明星漂流的事情。所以明星对漂流到底是什么很了解

漂流是一定会发生的

这就引出了下面的问题:


第二大谜题:“漂流”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校长会知道漂流的时间?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让我们来看看漂流世界的情况。

剧中表象:在学校里,一切被破坏的物品都会回复原状。有无限的免费的水、食物和电力,也不会停电。但是,学校也是有规则的。唯一的规则就是人为制定的校规(明星,棒球帽和马尾辫带领大家制定的规则),违反了校规就要受罚。所谓受罚也就是体罚(跑步,做俯卧撑),或者是做题(做除法)。一会儿惩罚就渐渐消失了。

在尽头岛上,物品被破坏后不会回复,也没有水和食物,必须要靠自己努力才能获取(比如希经常会去打鱼,大家要搭帐篷住房,拉吉塔尼自己建造了太阳能板)。尽头岛和学校一样,也有自己的规则,不过尽头岛的规则是天然的,不是人为制定的。如果不去调查,就不知道规则是什么。比如,如果不交换就不能获得物品(获得了就会被烧掉),除非瑞穗送给大家。而在尽头岛以外的其他的世界,规则又完全不同(比如在巴别塔的世界,长良的能力就消失了)。

食物要自己去捕猎

需要太阳能才有电

需要自己搭帐篷

需要寻找水源

看懂了吗?“漂流”,实际上是导演在暗喻“一个人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甚至往大了说,是指人离开家,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的过程。

我们可以这么去理解:学校里自动恢复的物品,免费的食物、水和电力,是指现实世界里,学生在学校上学的环境。我们上学的时候,不用担心食宿问题,因为我们的父母都会为我们免费准备好。学校也没有什么规矩,无非就是要遵守校规。如果不遵守就要受惩罚,不过也不严重。

而尽头岛,则是暗喻学校外社会的生存法则。离开了学校,自己就要努力生存,家长也不会提供免费的食物和水,必须要去工作换来。社会上的规则不会写在纸上,而每一个小社会的规则都不太一样。如果不去自己了解,就不知道这些规则是什么。

这么一想,校长提前知道漂流的事情,就很好解释了:我们渐渐长大,总有迎来毕业,进入社会的时候。

毕业的时间显然是提前能知道的。这是我们自身的年龄决定的,不是校长的能力,但是毕业需要校长的许可。一旦毕业,想要回到学校的状态,那就不太可能了(毕业时间不长,还是可以回到学校的。如果过了很久之后,就不可能回去上学了)。在这种情况下,人只能向前走,去探索新的人生。


还有一些别的细节可以佐证:

剧中表象:在学校的内部,是无法观察外界的。外界只是一片漆黑而已。但是,有一些现象可以说明,漆黑之中是有另外的世界的(比如希发现了黑暗中掉下来的羽毛,说明有鸟在黑暗中)。当希和长良掉入黑暗的时候,他们发现学校其实置身于一望无际的大海里。

看不到学校的外面

但是学校外面有其他的东西

其实学校外面有广阔的大海(暗指毕业之后的社会)

实际指代:在学校学习的时候,我们其实对外面的社会是不太了解的。但是,我们多少会得到一点外界的信息,知道外面社会的一点事情。当我们离开学校的时候,霎那间,我们发现外面有一个比学校大得多的广阔世界。


剧中表象:有一些同学获得了超能力,这种超能力有小有大,有的人干脆没有。比如朝风可以改变重力,拉吉塔尼可以制作各种道具,瑞穗可以免费拿到任何商品;但是有的人只能点亮手指,或者移形换位。还有很多人只能靠出卖苦力(比如巴别塔世界的二颗星)。这些超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大家不知道为什么有人有某种超能力。

同时,在漂流之前,已经有人在学校使用了超能力。

“超能力”是天然获得的

在学校里早已经可以使用超能力了

别人喝水,瑞穗喝星巴克。注意长良和希的目光

明星可以听到校长的声音,所以提前拿到了试题,考了满分

实际指代:现实中有很多人天生就比其他人拥有更多东西,比如天生更有蛮力(朝风),更聪明(拉吉塔尼),更有钱(瑞穗),更有社会关系(明星)。也有的人很有天赋(比如隼人能点亮手指头),但是这个天赋却没大作用。还有的人没有特别的天赋。这些没有天赋的人在社会上就比较辛苦。

在学校里,有钱人当然也可以大把花钱,聪明的同学也可以利用智商,甚至可以利用关系提前知道考试试题(明星就利用超能力提前知道试题了)。


剧中表象:尽头岛不是唯一的校外世界。外面的世界很多,可以依靠自身的能力去别的世界。如果靠超能力,很容易就可以去别的世界,但是如果不靠超能力,就非常困难(山彦说,要花几千年或者几万年都不稀奇)。去什么世界,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明星选择了带领大家坐上方舟离开,朝风和骨折他们选择和“亚希老师”去暑假训练营(训练营里面完全是军训,而且毕业之后亚希老师要让他们踏入“战场”),而长良他们选择留下。不过,虽然做了一个选择,但是其实这些世界之间是互通的(拉吉塔尼可以回到尽头岛,希也可以去找骨折)。

没有超能力想换世界(工作/生活的地方)很难

实际指代:同学毕业了之后就会走上不同的道路,每个人的职业和未来发展都是自己选择的。有钱或者天赋的人很容易更换职业道路,但是普通人很困难。这个选择属于自己。(明星他们离开的“方舟”是一个教室,这暗指明星他们选择了升学的道路。而亚希老师的训练营是军训,暗示着这些人不接着上学而直接去参加职业培训了)


剧中表象:除了长良他们,还有很多其他的同一所学校的学生进入了漂流世界,有的早些,有的晚些。比如山彦就是长良他们的学长(就像下面评论里面的@zimablue 和 @alone______ 说的一样,实际上山彦是学弟,虽然他在漂流世界待的时间比较长)。

漂流暗指学生每年都从学校毕业走上社会

漂流的学生非常多

漂流的学生们在火车站前往别的世界。我们毕业了,就要各奔东西了

实际指代:每年都有很多人离开学校进入社会,这是当然的啊。在我们毕业进入社会之前,有无数人已经进入社会了,他们也曾经是学校的学生。

(这里导演的表现手法值得注意: 长良和拉吉塔尼进入了一个充满“胶片”的放映室。胶片的内容是什么呢?居然是长良视角拍摄的“回忆”;同时,放映室还在不停地记录着长良现在的视角。

这实际上是一种“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我的世界”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存在。“我”要是死了,那“我的世界”也就消失了。所以对于“我的世界”来说,“我”就是一切的中心,其他的世界上的事物是我心中的投影。这是个很有趣的哲学话题。如果你对存在主义的观点感兴趣,可以去搜索一下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的简介。)


剧中表象:每一个世界的时间流速不一样,留在原地的时间流逝最慢。希在等长良和瑞穗的时候,时间过去了两个星期,但是长良和瑞穗的时间只过了一小会儿。同样的,拉吉塔尼在漫游中度过了2000年的时间,但是长良他们在尽头岛只度过了两年。

实际指代:人的道路选择会导致人的阅历完全不同。这里在用时间的长短暗喻现实世界经验的多寡;比如,如果一直生活在家乡的城市,就感觉时间过得很慢。但是如果在同样的时间里,去很多个地方旅行,时间过得就很快,好像不够用似的。

(这就是为什么导演在剧中安排了两次长良和老师谈毕业之后的打算的场景。长良在现实生活种对自己的未来很迷茫,这也和他在漂流世界里很迷茫对应。他几乎没有离开过尽头岛,他也没有想去的地方。)


剧中表象:为什么是校长允许大家漂流呢?山彦说,没有为什么,刚好是校长罢了。

学生毕业当然是校长允许的啦

实际指代:走上社会有很多方式,不一定要上学然后毕业。只不过对已经上了学的学生来说,那肯定是校长颁发许可了。所以“刚好是校长”啊。


剧中表象:如果在尽头岛上被大家排挤了,那么可以选择进入黑幕,在黑幕里可以一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用担心食物、水和电力。如果自己不想走出来,就可以不出来。这个黑幕的环境和一开始进入漂流学校很相似(风吹起幕布的镜头,真是非常诗意)。

如果不愿意进入社会,那就家里蹲

实际指代:这明显指家里蹲啊。社会上受了排挤,忍受不了,可以选择回家封闭起来,又回到了家长负责提供水和食物的日子。


第三大谜题:漂流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设计这场漂流?

人生就是漂流,漂流没有意义

人生无意义,但是活着的一刻很美

山彦说,漂流的意义是虚无。

而拉吉塔尼说,漂流毫无意义,但是当下的这一瞬间很美。

这实际上是导演在向观众传达自己的观点:人为什么要出生在世界上呢?为什么要从学校毕业,走上成年人的道路呢?

人出生在世上,离开家和学校,都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这些事的开始都是没有意义的,也不需要找到意义。但是,人生的每一个瞬间是有意义、非常美丽的。

(我个人完全不能同意这种看法。人的出生肯定是有意义的。生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神迹,它的出生和死亡都充满了价值和意义。)


既然所有人都是现实世界的复制品,为什么长良和瑞穗要“回到现实世界”?回到现实世界有何必要?

从观众的角度来说,想回到原来的世界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剧中的角色里面只有长良,瑞穗和希想要回去。当长良发短信问其他的同学是否要回到原来世界时,却没有人发来回复。这难道不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吗?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回去呢?

这个问题是导演在剧中设置的第二个隐喻。“回到现实世界”的含义是“接受现实,拒绝逃避,创造未来”。

漂流的世界是一个静止的世界。当人长时间停留在这个静止的世界里,会逐渐失去原来的自己,而变成欲望的空洞。如果想要有所改变,那么,必须要“回到原来的世界”,去接受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这个静止的漂流世界,其实是最糟糕的地方,因为没有办法做任何事

对于长良来说,他要面对糟糕的家庭,无休止的打工;瑞穗要面对和外婆,还有猫咪的分离;希则要面对自己可能的死亡。

但是倘若不回去,那么,在这个漂流的世界,他们什么都做不了。只有离开自己的小世界,前往残酷的大世界,才是出路。这也是导演不断重复的一个概念。


下面讲讲剧中导演设置的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很多别的影评已经解释过了,我挑一些大家可能会忽视的细节说吧。

长良

长良来自于一个单亲家庭,她和妈妈同住,而且他的妈妈完全没有跟他交流的意愿(似乎他妈妈是个家里蹲,白天也不出门)。他家不富裕。这件事在影片的第一幕,从长良的手机短信就已经明确告诉观众了。

他妈妈不回复他的短信,而且也没有交电费和煤气费。长良甚至得去公共浴室洗澡。他妈妈拒绝讨论长良初中毕业之后的进路,这就是为什么剧中反复出现他给班主任道歉的事。

家里交不起水电费,各种问题频发,妈妈完全不理会长良

学校的人(包括希在内)都知道长良家里的情况,有一点欺负长良,故意不给他两人份的食物。

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份食物

长良明明只得到了一份食物

但是被欺负故意不给

希质问长良。说明希知道长良的妈妈“抛弃”了他。

所有人都知道长良的妈妈不管他

故事的一开始,长良是一个很无所谓,随波逐流的人。他什么都不想做,不想改变自己,也不想改变别人。他总是消极地逃避着一切。

什么都不想做

完全消极的态度

什么都不想要,所以什么也不想做

他在面对“王牌”的投球的时候,害怕地直发抖,说“感觉完全打不到”,也根本没有挥棒。

然而,在最后一棒的时候,长良在看猩猩裁判只有一只手之后,发生了改变。

猩猩裁判很喜欢棒球,很希望能当上职业棒球手,但是他做不到,因为只有一只手。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既然不能当棒球手,那就去当裁判,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做好。也就是说,虽然人要面对很多困难,但是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还是在于自己。

所以,最后一棒,他努力挥了出去,虽然最后落空了。这说明他面对逆境已经不再是一个完全放弃的人了。导演对长良的进步刻画得非常细腻,很用心。

感觉打不中,所以干脆不尝试了

尝试挥棒,虽然没打中,但也是一大进步了!加油呀,长良!

长良输掉比赛,不知道为什么,却攻略了这个“猩猩棒球世界”,得到了能力遗留物“猩猩毛球”。他输了,反而成为了赢家。

输掉比赛,但是却成了赢家

那么,“猩猩毛球”有什么用呢?其实什么用都没有,只有好闻的味道。

猩猩毛球很好闻,闻起来像阳光

但是仅此而已

拉吉塔尼说,这个阳光的味道永远都不会改变,就好像现在的长良。导演是在用这个故事说,尝试去尽力做好,就是赢家。虽然可能得不到实际的奖励,但是这次尝试会成为珍贵的回忆,可以永远地改变我们。

在第六集的时候,长良真正决定,要回到原来的世界,去面对现实而不再逃避。在大家讨论要不要回到现实世界去的时候,明星对长良说,“结果已经注定,我已经知道结果了。”长良却回答说,“无论结果是否注定,我都不会逃避。”也就是说,明星的观点是,人生从一开始早已注定,挣扎也没有用,失败的家庭必定产生失败的孩子;但是导演想告诉观众,人的路是靠自己努力走下去的,不管结果如何,都要努力争取。人生,就是靠自己啊!

故事的最后,长良彻底改变了;一开始他看到受伤的鸟,就当作没有看到。等回到现实之后,他主动去帮助失去妈妈的小鸟。他长大了。

长良长大了

长良和希在漂流的后期开始交往了。导演在很多地方暗示了他们两个人在谈恋爱。他们两个人经常单独在一起,瑞穗远远看着。

在剧中,多次出现了希的眼睛的特写,次数远比其他人多得多。导演对希有着特别的偏爱;可以说,导演把心中完美的女孩子的形象投射到了希的身上。

类似的镜头很多

希的家庭和长良一样,都不太和睦。希的父母在她小的时候会吵架,还打碎了花瓶。但是希比长良表现得要坚强得多。

希的父母吵架

希真的非常坚强,非常了不起

希很喜欢吃草莓蛋糕。她在电影胶片里显示的原来世界里去世了,同学们在毕业的那一天,在她的桌上放了蛋糕。同样,她自己说,回去之后要去Grace吃草莓蛋糕,第12集里,她在Grace和朋友们吃蛋糕。(顺便一提,OST里面有一首叫做《Soleil》,是希想去吃蛋包饭的餐馆的名字。)

蛋糕

想吃蛋糕

吃上了蛋糕

希对于回去一事非常犹豫;因为如果她选择回去,那她有可能会回到自己已经死去的世界(因为她在胶片世界看到自己在原来的世界里已经去世了)。因为这件事,她和长良还吵了一架;这就是为什么她没有参与长良,瑞穗和山彦的考察活动。

瑞穗想让希一起回原来的世界

但是希不确定要不要回去

因为如果希回去可能会死

明显就是希跟长良因为回去的事情吵架了

朝风知道她想跟长良回去,所以极力阻止她。

但是,第十一集里面,她告诉朝风,她已经决定回到原来的世界了。就算是可能回到那个她已经死去的世界,她也要回去,因为那是她的心的选择。

这也是为什么朝风对希见死不救的原因,因为朝风不想让希离开他。

希已经决定要回去(真勇敢,good girl!)

希在和骨折还有朝风见面的时候,捡到了巨大的海带,她一直带在行李上,准备回去炖豆腐(太节省了吧)。

海带还在背包上

明信片上说回去要和长良一起做海带汤(明信片的名字叫“哪儿都能寄 Post Card”)

在漂流的世界里,并没有一般意义的死。所谓死亡,就是变成了某种物体。比如希变成了罗盘,小玉变成了红宝石。拉吉塔尼认为,虽然希不能以之前的形态回来了,但是,她仍然以另外一个形式存在。这就是为什么长良要在回归计划里,加上罗盘,把罗盘带回了原来的世界。罗盘就是曾经发生过的一切的证明。

当罗盘远离“光 / 希所看到的未来”的时候,罗盘一直指向“光”。当罗盘已经“到达光”的时候,罗盘会不停旋转,提示长良“这就是希所想要的未来”。所以当长良回到现实世界之后,罗盘不停旋转,实际上在告诉长良,那个爱着长良的希没有死,她很快乐地回到了她想要的现实中。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是一个happy ending。

只有在光之中罗盘才会旋转

瑞穗

瑞穗在现实世界的时候和一位已婚的男老师有婚外情,她在漂流的时候,用猫咪把老师的结婚戒指复制过来了,戴在了手上。但是后来戒指被她摘了下来,说明她不再喜欢老师了。这位男老师,被明星利用关系从学校开除了(所以瑞穗很讨厌明星和马尾辫)。

瑞穗手上的戒指和老师的一样

老师和瑞穗的对话内容很暧昧

老师被明星举报然后赶走了

顺便一提,在瑞穗利用一捆一捆的钱把尽头岛烧掉的时候,刚好惊醒了沉睡中的长彦。长彦一直就在尽头岛上面的一棵树里沉睡,直到这时候才醒来(第二集中的镜头)。根据下面回复的@拉格大螺母 的评论,尽头岛是长彦创造的世界,因为长彦向小玉说谎了(他向小玉承诺会离开他自己的世界,但是他却没有离开),所以他沉睡的树一直在燃烧。这个说法是对的。有两个镜头是,长彦对小玉承诺拉钩之后,树燃烧起来了。后来长彦从树中间跑出来,树的燃烧就停止了。

在长彦离开他的世界(也就是攻略了他的世界)之后,树里产生了能力遗留物,是一颗红宝石(很像小玉他们变成的红宝石)。这个红宝石被王牌和明星他们拿去当作方舟的动力源了。当长彦看到这颗红宝石的时候,他甚至悲伤地嗅了一嗅。(这个地方导演配上了台湾的乐队【落日飞车】的曲子《Let There Be Light Again》(bilibili的链接)。大家可以回头去看一下第六集的这个片段,品味一下。知道了山彦和小玉的故事,这个镜头真的是感人至深。这个片子的细节太多,太棒了!真是了不起的杰作。)

长彦在树中醒来

王牌在长彦睡觉的树中发现宝石

宛如心脏的宝石,被当作方舟的动力

悲伤的长彦

瑞穗在第一集的时候居然在看《停手吧!!云雀君》(《停止!!云雀》)。大家可以去搜一下这个漫画,很老的搞笑校园漫画。好像这个漫画的日文版只有4卷。我专门把这个漫画看了一遍。不知道导演是想说什么。

瑞穗对自己的超能力(也就是暗指她有钱)的价值非常清楚。第二集里,她在暗中观察同学偷她的口红;她对这种事情非常反感。第三集里,同学“王牌”想要跟她交朋友,瑞穗说“你想交朋友的是我的能力”。也就是说,“王牌”想找一个有钱的女朋友,而瑞穗很清楚自己有钱,所以王牌才想跟她交往。真是对现实世界的讽刺啊。

“我想找一个有钱的女朋友”

“你喜欢的是钱,不是我”

瑞穗在漂流开始之后喜欢过拉吉塔尼,但是后来不再喜欢了。这件事不是秘密,拉吉塔尼,长良,还有希都知道。她曾经为拉吉塔尼画了一幅情人形象的肖像画。但是最后她把那幅画丢弃在沉没的学校里,又给拉吉塔尼画了一幅漫画肖像。这说明她不再喜欢他了(有点像是,我们曾经在上学的时候喜欢过一个人,过了很久之后,对那个人的感情变成了怀念,欣赏和祝福)。不过,她看到拉吉塔尼穿校服的样子还是会害羞。她跟长良仅仅是朋友关系。

长良很惊讶瑞穗还会对拉吉塔尼害羞

以前的肖像

现在的肖像

朝风

朝风是一个欲望很多,但是内心深处是个小孩子的人。他特别希望能做了不起的事情,结果最后是所有人都离开了他。

他在烦恼的时候只想在亚希老师的怀里待着。他理想的空间就是他原来世界自己的房子。他在内心深处还一直保留着出生时别人送的玩具熊;当他看到玩具熊的时候会想到亚希老师。

不过,虽然他对希见死不救,但是,我倒是不觉得他是一个“坏人”。朝风是一个不完美的“普通人”;虽然他爱发脾气,有点虚伪,好面子,还给长良寄明信片去骂长良,不过,他在能帮助其他人的时候,还是尽力去做了;他也没有用这些能力去做特别坏的事情。比如,在希和骨折被困在悬崖上的时候,其实朝风完全可以让他们两个永远困在那里,这样就不用面对完全了解他的阴暗面的骨折了。但是希相信他会回去接他们,朝风也确实去了。

而且,在最后长良和瑞穗回到现实世界的时候,他其实用能力帮他们回去了。

我想他在故事的最后已经得到了他的缺陷带来的后果:孤独地一个人度过漫长的岁月。

希给朝风发短信,然后把手机扔了。如果朝风不来,那她就会永远困在悬崖上。她相信朝风会来的。

最后在时间隧道里,是朝风助长良一臂之力

朝风改变了时间隧道,并且放出了白鸽

长良和瑞穗知道朝风在帮他们。他们和朝风还是朋友

他去过一个鲸鱼在空中飞行的世界;这个世界,小玉(也许是山彦?)也去过,小玉房间还有一张画。

山彦睡觉的地方(应该是小玉的房间)有鲸鱼画


拉吉塔尼的船去哪儿了?

瑞穗问拉吉塔尼,他的船呢?拉吉塔尼说,这个故事有时间再讲。后来瑞穗到拉吉塔尼房间看拉吉塔尼画的画册,其实船是让大乌贼毁了。拉吉塔尼真的经历太多事情了,你看那个画册多厚啊,估计全是拉吉塔尼的各种经历。

让乌贼毁了


拉吉塔尼所讲的“思乡病”

拉吉塔尼对瑞穗讲了一个“思乡病”的世界。这个思乡病世界的创造者,把这个世界创造成了他家乡的样子;甚至把他家乡的样子进行了美化。他的恋人希望他能离开那个世界,但是他拒绝离开。在他的恋人离开他之后,他又开始描绘他恋人的样子,而且比本人的样子还要好看。

这个故事的意思应该是比较好懂的吧?过去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但是有的人总是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不可自拔。人回忆起过去的事情,总是会忘掉不好的部分,把过去想象得很美好。但是实际并非如此。人不能活在美化的过去,而是要去创造未知的未来。(拉吉塔尼曾经说过,倒带是违反这个世界的规矩的。也就是说不能时间倒流。)

人不能活在美化的过去

因为时间不能倒流


“战争”其人和“战争”所创造的世界

“战争”这个人在剧中出现了3次。第一次是在山彦的故事中,他去小玉的世界里散播瘟疫。(战争说“瘟疫”是指人心灵收到的伤害。治疗这个伤害的方法很简单,战争说“从自己的壳里出来就好了”)

第二次,他在悬崖中不停下坠,最后变成了一把枪。这时候战争已经没有任何欲望了,变成了空壳。

没有了欲望的战争

第三次,也是最不容易发觉的一次,是在拉吉塔尼的故事里。拉吉塔尼所说的“发明家”,就是战争。这三个人是同一个人。

没有欲望当然就是空壳了

“战争”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同样名为“战争”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没有生命,所有的东西都是陶瓷做成的(希的明信片里写了)。

明信片上写了鸟和植物都是陶瓷做的

“战争”试图通过创造死亡来打破世界的静止状态。这是在暗指,我们的世界正是因为有死亡,人活着才有意义。如果人永远不死,那我们活着的每一天只不过是之前的简单重复。就好像踏上火车去旅行,如果没有终点站,永远一直坐火车向前,那途中的风景本身有什么意义呢?

亚希老师

根据下面评论中@拉格大螺母 的解释,这个漂流世界的“亚希老师”是15岁时进入漂流的亚希,没有当过教师,所以跟现实的亚希老师的性格不同。瑞穗说:“现在想想,她确实跟我们上过同一个中学。”那指的应该就是亚希老师小时候的事情。

大家知道亚希老师不是真的老师(注意:瑞穗和马尾辫已经和好了)

现实世界的亚希老师出现过两次。一次是第一集,帮助其他老师复印。另外一次是第六集,在学生的毕业典礼上哭。

这个是真正的亚希老师

亚希老师穿着百褶裙,说明她是个学生。

明星

明星在现实世界是议员的儿子。很厉害吧。这个图里面还可以看到,金发姑娘上海很受欢迎(“上海今天也很可爱”)。

瑞穗揭发明星和马尾辫

明星的技能是预见未来,同时可以让别人看到他预见的未来。这个技能非常强大,甚至可以克制朝风。在第一集,他发动能力让所有人看到了他们可能的结局:在沉没的学校里,因为没有水和食物而死(也就是暗指,人如果一辈子都不离开学校,那只能饿死)。当然,这个结局被希给打破了。

杯子里已经没有水了,大家也都因为没有水而干枯了。

就连朝风也被明星的能力吓住了。

因为明星能听到校长的声音,所以对漂流的事情非常清楚。他完全知道漂流会开始,但是还是决定要跟大家一起去漂流。为什么呢?因为明星的愿望就是“领导众人”。这和他作为议员的儿子的身份很符合。不过,校长狠狠地嘲讽了他这个小官迷。这也是对我们这个现实世界的讽刺。

议员的孩子的想法

校长一眼就看穿了明星

学校和尽头岛都在缓缓下沉。这一点拉吉塔尼是最先发现的,其实明星也早就知道了。到故事的最后,可以很明显看出来学校和尽头岛都下沉了很多了。也就是说,时间不能倒流,我们也不能再回到从前的日子了。

 5 ) 无意义是永生的毒药,死亡是无意义的一个解

这个番的确有些意识流,但是逻辑链条基本上是完整的。

首先回答两个问题

为什么外太空是回去的路,因为那是希化身的罗盘指的方向,最后在电梯里(我觉得那应该是神留下的,通往外界的电梯)有给到罗盘的特写,也是指向上方,也就是电梯的方向。而拉吉达尼的磁铁,我猜测大概是按照罗盘磁极和出口电梯相吸的原理制作出来的。

至于最后为什么给到校长的镜头,因为校长是神,也是观察者。几万年后终于有人从他的漂流里面走出来,他自然有所反应。

我觉得看意识流的番,就要像看印象派的艺术作品一样,离远一点,不去细究每一个逻辑链条,而是把所有抽象的笔触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对此我的感受就是:无意义感。番里花了很大篇幅描述各个世界无意义的景象,有人几万年都在搬砖,即使他并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有什么用,有人因为一根头发而重复了几万年的相扑对决。我看到,永生并非意味着人会一直前进,也可能到某一点就停滞下来,活力,好奇心,渐渐地失去,最后变成空壳。但是这并非是某个人的堕落,因为人的存在本身就没有所谓目的,并不存在驱动人一直向前的东西,很多时候人向前只是因为被周围裹挟着,或者是因为自己某些方面的贫瘠罢了,但是这些在无限和永恒面前只是一粟而已。即使是拉吉达尼这样拥有无穷好奇心和热情,执着于追寻宇宙真理的人,在经过了千年生命之后,也感觉自己“正逐渐变成无感的人,最后变成一个扭曲的巨大空洞。我也被时间晾在一边,总有一天会变成像希那样只有形式的存在。”

如何面对人生的无意义?死亡。拉吉达尼最后讲述的故事,正是用死亡对抗静止的永恒的故事。拉吉达尼的话总结了这部番的精髓:“对,没有灵魂这种东西。意识只会没有意义的产生,然后逝去,人生将是永无止尽的徒劳。但我想就是因为毫无意义,因此活着这瞬间才会如此光辉宝贵,因为那是在当下只属于那个人的东西。”无意义是永生的毒药,而死亡是无意义的一个解。对于我来说,人生或许真的没有所谓意义,但是仅仅是因为它短暂,就值得我好好过完这一生。

当然这只是我的感受。如果这部番真的想表达这些东西的话,我觉得还可以包装的再精美一些。

 6 ) “如果两个人隔得太远,时间就不一致了”

【sonny boy】 其实只是偶然刷到了一个这样的推荐页面,“青春群像”,就忍不住想点开来,然后又忍不住看完了。

sonny的意思大概是…小东西吧,sonny boy…嗯,这个名字还蛮有意思的。

但是不得不说,这个画风确实对非动漫爱好者不太友好,不过我觉得蛮有意思的,有种…电子迷幻的感觉哈哈哈。

但是看完感觉自己被欺骗了,好嘛,这不是单纯的青春困扰。如果说前六集是青春,后六集就变成了存在主义的讲述。“无数的经历不断累积,就会逐渐成为某个扭曲的东西,扭曲扩大后,意义就会逐渐淡化,或者说是变得平均了,自己也知晓自己渐渐扭曲,开始不为任何事所动,最终只剩一个扭曲的空洞。”

可是,虽然人生就是永无止境的徒劳(加缪就是这样说的吧),但正是因为一切皆没有意义,所以“活着”这个瞬间才会无比珍贵,因为这个“瞬间”是只属于自己的。

虽然让人沮丧的是,世界就是没办法改变的,但这依然是你所选择的世界。

结局蛮意外的,不过依然很动人啊。雨点打在脸上可能还是会想起曾经“漂流”的时候,晚霞永不落下……

 短评

终于想清楚在看Sonny Boy那种奇怪的说不出来的感觉、跟看其他番完全不一样的感觉是什么了。这是一部不具有娱乐性或者退一步说娱乐性含量很低的番,有一两集看得我昏昏欲睡(不是说昏昏欲睡就不好的意思,反而这部番真的很好,可能是因为它过于严肃,或者思维过于跳脱常人无法理解,像猴子那一集基本全是念白,没有过多的画面表达,看第一遍我看不懂,而且我睡着了,看第二遍我聚精会神最后大为震撼,拍腿叫绝)叙事也非常隐晦,设定天马行空毫不受限,甚至无法揣测ta是如何想到这一步的,每一集的内容设定都千差万别,所以基本每一集都不太让人摸得着头脑。它的烧脑不是那种悬疑推理的那类,而是跟猜尼采潜台词的那种烧脑,揣测它每一集这些无理表象故事的背后真正想映射什么东西,这是我每周看Sonny Boy的快乐。

3分钟前
  • 是 Moon呀!
  • 力荐

终归还是喜欢整部作品并不追求「达意」的气质,略微抽掉叙事和设定的坚实,换取各种各样没有形状的吉光片羽,形式上的探索使得观看过程饱含无限趣味。作品想说的话并不是特别清晰,也无法很有底气,但也因此避免了思想的怠惰,溢出日本动画已近乎程式化的青春物语和心象风景。是沉湎于象之斑斓而不那么在意「意」的人会喜欢的动画。

5分钟前
  • 有必要
  • 力荐

在7月一众水番中鹤立鸡群,原创不烂尾就是神作。

9分钟前
  • 独孤行二
  • 力荐

最近的一个思考:可能现在的好多年轻人被短视频、回合制游戏、鸡汤反鸡汤、快餐般狂抓炫酷吊炸天的超英喂的太多了,动不动就yyds、神作、吹爆……反而像《奇巧计程车》《机甲拳击》《漂流少年》这样别具一格一花一世界的匠心作品却被束之高阁不过也好,没了脑子,便于控制

14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抛开所有日式青少年命题惯用的话题讨论性和肉眼可见的想象转换,本剧最为亮眼的是简洁的叙事表达力和风格上清新自由,甚至有种心灵冲浪的驰骋和任性。

16分钟前
  • Kingsonic
  • 力荐

我虽然只看了一集,但有点儿看不下去了。有的时候感觉很多人评分,就是:哎?这个小众,那这个就好,我就要给高分,显得我口味独特,审美出众。。。当然啦,感觉还是有潜力的,但有时候觉得,这么深奥的东西是给青春期少年看的吧。。。有工作压力的人是看不懂这么复杂的作品的。。。

20分钟前
  • Kannimeia
  • 还行

本季甚至可能是年度大黑马

25分钟前
  • 哼一首歌给哈尼
  • 力荐

被一个设定打动了。停留在原地只会怨恨、死亡。而每一次相信着去跳跃,世界就会敞开。

28分钟前
  • 纯Jun
  • 推荐

结局或许可以看作《天气之子》的变奏吧,既有笨拙但真诚的作者坦白,也关于世人如何看待作为“世界系”的他们(但本作不是世界系作品)——少年少女经历了死亡与永生,穿越宇宙挑战一切统治的必然性,他们如同“世界系”般活着,影响了世界了吗?世人不会知晓,也不会认可他们的未长大,只有世界会留下他们的星屑,提醒着未来必定老去的少年少女,有朝一日回想起那永恒的一日,即便他们此时不知晓。

29分钟前
  • 塔塔君Minkun
  • 推荐

低情商:画风奇怪 高情商:汤浅feel 原创赌狗 忌高开低走

34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长良最后还是没说“我们再次成为朋友吧”

37分钟前
  • Flypig
  • 推荐

本作所谓不符合影像文法(“镜头语言”)的做法在电影里其实早就层出不穷,镜头跳接和打破叙事逻辑之类的手段对于标新立异的影像带师来说都是小儿科。但是为什么对动画来说流畅的叙事仍然是不可动摇的第一位,而形式上的花样总是被“错认”呢?是因为缺乏接受另类形式的观众?在接受侧之外,内容对于形式的延申很有意思:一个完全与现实割离的虚幻空间,或者更进一步地,如何描述“这个世界(此岸)”、“那个世界(彼岸)”,以及在世界间跳跃(毫无疑问是一种情-旅)。世界中人和物是否依循同样的空间/世界逻辑?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夏目真悟抛弃掉那种“探究角色内心”的二次元虚空精神分析法,进行一些(哪怕没什么“深度”的)空间和形式探索

38分钟前
  • nbpr
  • 推荐

shit, it just got dark so fast. 好久没见过的nice日番了,期待后续。11.16.21 看到后面发现这是一部高级的青春伤痛文艺作品,科幻,宗教,包含了社会结构与权利反思,当然最主要还是体现在人与人之间是否只能停留在孤岛上自我解刨,一边无尽等待,就像是时间没有任何流逝,还是勇敢踏出一步就可以获得救赎所衍生出的猜测。实·一人一座孤岛,人生无处不漂流。

43分钟前
  • 欧富贵&LOL
  • 力荐

你的体内若还留存着那座孤岛,便足矣对抗整个世界的荒谬。

48分钟前
  • 伯简
  • 力荐

画的真棒,五星观望!

52分钟前
  • 力荐

我看不懂但是我大受震撼

57分钟前
  • 卫宫切嗣。zero
  • 力荐

拉吉塔尼的鹦鹉会笑

1小时前
  • S1.sy_phUs
  • 力荐

【A】一时失语,难以理解、难以形容、难以回忆,究竟是什么驱使我一集集观看到最后?覆盖于面孔的阴影,突兀的凝视特写,引出不知所踪的视线,抑或是传达角色卸下伪装的信号。但核心并非如此,在无数轴线错乱中打破视听框架的意义,叙事的不可预知否定了剧情逻辑的意义,支线的隐去让观众忘却了其他角色的意义,在ep11,连「意义」本身都被消解,唯有那些不可捉摸的瞬间才是对观看的唯一回答。最后一集,角色的奔跑,机位的变化,却无法撼动背景的恒定性质,光怪陆离的那些影像与第一集的纯黑无异,永恒的参照系。他们又回到了需要证实「意义」的世界,未能实现的承诺,无法说出的言语,以及不得不直视的梦幻泡影。罗盘还在转,未来还很长。

1小时前
  • 思路乐
  • 力荐

说实话,我真的是看不懂这部番:剧情好像变成了最不重要的东西。导演想塞给我的,那一堆堆华丽奇怪、跨度大的设定,朦朦胧胧、似是而非的故事,让我感受到的却只有金玉败絮的违和。还是花花肠子太多了

1小时前
  • 言弹
  • 还行

五星观望,本季度最期待的番。/完结撒花。不能说不好,只能说主创比起“照顾”观众,更倾向于创造自己的故事。其实这部乍一看艰难晦涩的作品也没那么玄乎,说白了这是一部典型的小情节糅合反情节手法的故事:开放式结局,内在冲突,多重主人公、被动主人公+非连贯现实。最后,看到这么多人喜欢这部动画非常出乎我的意料,引用一句话就是:“随着故事设计从大情节开始下滑行到三角底边的小情节、反情节和非情节时,观众的数量会不断缩减。”,有这么多人欣赏sonny boy这部“任性”的作品,实属主创之幸运,说是小奇迹也不为过。

1小时前
  • mikawa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