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后

记录片大陆2019

主演:池亦洋,王思柔

导演:张同道

 剧照

零零后 剧照 NO.1零零后 剧照 NO.2零零后 剧照 NO.3零零后 剧照 NO.4零零后 剧照 NO.5零零后 剧照 NO.6零零后 剧照 NO.13零零后 剧照 NO.14零零后 剧照 NO.15零零后 剧照 NO.16零零后 剧照 NO.17零零后 剧照 NO.18零零后 剧照 NO.19零零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6:54

详细剧情

  这是一个跟踪拍摄12年的故事,主人公从5岁儿童长成17岁青年。这是中国加入WTO后出生、成长的一代人。  2006年,北京一所幼儿园。"孩子王"池亦洋天天带领一群男孩演习打仗,有时也会打人,被家长集体要求开除;"小公主"柔柔是一位文艺童年,一心沉浸在童话里,遭到群体排斥。升入小学,池亦洋因为成绩不好,成为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天天挨批,人生陷入绝望;柔柔进入家庭学校,自由自在,但父母为她的未来升学之路发生争论。中学来了,突然遭遇的橄榄球带给池亦洋人生新方向,他恢复自信,赛场上努力拼搏,生活中却连连受挫:早恋被批,申请美国学校遭拒;柔柔远赴美国求学,成绩连续拿A,但一再被寄宿家庭要求搬离。2016年暑假,池亦洋入选国家队,代表中国出征世界橄榄球青年锦标赛,开幕式上他庄严地唱起国歌--这是他5岁时一度天天带领男孩们唱的歌;暑假柔柔回国,重返幼儿园做义工,认识到世界不是围着你转的,立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长篇影评

 1 ) 生而为人,总需成长

九月份家里的熊孩子终于上幼儿园了,但是本人预期的自由生活并没有来到,已经差不多一个月了,多次被老师抱怨熊孩子太难带不合群,甚至警告再无改变就要求退学。而熊孩子却完全不能体谅被要求退学的语言搞得惶惶然的父母,此后甚至在家遇到挫折也直接将“我再也不上学了”当作了口头禅。 而我接个电话都担心又是老师打来抱怨的,比如你儿子个性太强了,凡事都要唱反调,比如你儿子是全校最自由的人啊,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之类的。然后常常放学都让我留一下,听老师的各种担心和抱怨(我解读为这也毕竟算是上心的做法吧)或是让我陪娃在教室里把课堂作业做完才准走(因为娃故意唱反调课堂上不做作业)。每次电话沟通的最后也都是孩子会这么抗拒学校家长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然后可能以前还没那么上心的我,仔细找了下原因觉得可能是平时太少带他和同龄人玩,或是放养之后太自由散漫的原因。 自以为将娃的自理能力培养起来了去学校便万事大吉的我,真是太傻太天真了。 因为他对这个社会一些既定的规则,实在知晓得太少了。 已经能自己上厕所的娃,却在学校宁可憋到失禁也不愿意去厕所,还叨念着要憋回家再尿,好话说尽还是不改,于是最后在老师的建议下,穿回了已经一年多不穿了的拉拉裤。在家能好好吃饭的孩子,在老师的告知下总是强硬地表示不吃饭(喊口号),然后在老师离开后,倒是能将饭全部吃光。还有让老师最头疼的是,上课的时候一旦安静下来便开始故意大笑哭闹喊叫影响别人什么的。而本以为他完全没有在听课时,却能在别人安静午睡时将上课讲过的儿歌通篇用很大的声音背诵出来,而就是不睡觉。老师说着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情形时,表情很是严肃凝重,所以我自然也努力绷着脸。睡觉这回事当然很头痛,即使家里一次次的训练大半都宣告失败,学校里则都是直接去园长室和园长聊天谈心。 老师嘴里的我家娃的这些表现可以说让我大惊失色。我也许料得到他的不配合,但是我没想到他会如此抗拒。 很多人都说熊孩子的家长眼里自己的娃就是天使。作为犟脾气男孩子的家长,我可很少觉得他是天使,但是我也不觉得他是恶魔。在家可以说九成以上都是能够平静沟通的,以至于我恐怖地感觉到,他可能把那一成的耍赖,放大了九倍,然后尽情地展现到了学校里了。。。作为家长,我真是无语又无助。老师仿佛也有这个意思。口头禅几乎就是你家的娃我们搞不定了。。。搞得我每次去接小孩都挺尴尬了。。。从开学前两周的总是主动询问,到后来的趁着老师忙,打了照面和娃一起说了再见就赶快走人。 但还是常常被要求留下谈话,回顾我自己的小时候,貌似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境况,也没让我父母经历过这种境况。所以我没料到在人到中年的时候因为这小破孩经历到了。。。每当此时,娃总是使劲拉我,说妈妈我们快回家吧,但是一是为礼貌,二是我个人觉得至少会留我个别谈话是对我们的负责,所以我还是必须面对,必须自省。 所以其实现在我们也隐约地明白,即使是虚活了三十好几,连我们也会畏惧社会,畏惧与人沟通,所以对于初入社会的孩子,这可能更是有难度的事情。 在此之前,我们似乎都觉得孩子能简单地进入群体生活,即使不情愿,在环境使然之后,十天半个月就能屈服什么的。结果发现并非那么简单。 我和我对象都是内向不善交际的那种人,不太会哄娃,所以大多采取放养,如果有原则上的错误,才会努力去和他讲道理,但说老实话,讲道理这一招,到他3岁左右才开始有点用,而之前就基本上任由他哭,等他自己哭停了再抱一抱,记得五六个月左右时娃有次耍脾气,我们都没辙,就掐着闹钟看他哭的时间,到停下来过了46分钟,嗓子都哭哑了,然后被祖辈知道后,看面相都想呼死我俩了。。。但是我们真的没辙,以后也是只得如此。因为鼓起勇气哄几句,熊娃根本不理睬你啊,于是就默默地看着他哭完,这时候便不由得感叹做父母的真是心酸。。。 娃上的是公立的学校,本地的公立学校和我网络上看到的似乎不太一样,从初入小班不到三天便被告知我们学校是要学知识的而不是帮你带孩子的,因为学校最低学年是小班,所以建议我们应该让他先读一年半载的其他地方的托班把规则培养好了,再进学校读小班会比较好。其实我个人并不觉得2岁的孩子必须要上学,而现在3岁应该是个开始群体生活的好年纪,而且学校里并非所有的孩子都读过托班,不过老师的回答是:其他孩子即使刚开始抗拒,但是能够在短时间内融入集体了,但是你家的叛逆情况却是我们从来没遇到过的。 真是听得我心惶然,于是我也有些后悔没让他先读一年托班了(虽然我还是觉得在他还没法讲道理的年纪,抗拒心说不定更强),但如今事已至此,我也没法让他把荒废的那一年给补回来啊。 但是排除这些烦恼之外,我再次觉得人心极其微妙,即使他是一个你自以为能把控的孩子。 不过看遍了网络上的很多有关教育的帖子,却反而更让我有点糊涂了。怎样才是有效的沟通方式,怎样才是适合的对待方法。孩子的个性不尽相同,有时候自以为万能的定例,却也会有失败的时候。 所以如今虽然一筹莫展的我,还是选择了包容与相信。 挫折会让人成长,你坚持的自我可以继续坚持,但是有一天也必须适当地和环境妥协。 父母能给予孩子爱与保护,但爱能够不变,护却要慢慢撤离,这是残酷法则。 因为即使你再不愿意,生而为人,总需成长。 《零零后》这片子是微信群里推荐的,因为正在各处搜罗教育方法,于是上CCTV网站关注了一下,关于教育并且有诚意的片子总会让为人父母的比较感触。更何况是我这样的horrible3的家长求告无门的时候。看的时候心有戚戚。眼眶湿润啊。。。 虽然摄制组很辛苦,但是还是觉得十年太短了,只是一个教育的阶段,不过回头想想,13岁之后,孩子们就要开始拥有独立的人格和思考空间了,到这个时候,教育的能量可能就微乎及微了,不过还是打滚地想要看到他们的30岁。当然这只是我们求八卦的心而已。 第一集锡坤的妈妈真是操碎了心,事无巨细地帮孩子规划人生这种事,真是两边不讨好,这样老得还快。看着她那张总是时刻紧绷着的脸,屏幕外的我都能够感觉到她的焦虑,然后想到娃上学后的这段时期我的焦虑和实在无法随心舒展的眉头,简直让我生生惊出一身冷汗。沉淀过后,我暗下决心,绝不要变成这样的妈妈。太可怕了。 第二集的萌萌他爸爸说的青春期的叛逆虽然似乎被旁白抱之以否认的态度,但在我看来多少是有一点的。小时候粘人的女孩,得到了新手父母太多的用心了,于是在成长后,一些小任性无法得到回应,落差比较大难以排解而已。比如买眼镜和让陪妹妹玩时对爸爸的吐槽,其实还挺有意思的。“不是我的触”“有这样的爸爸我还有什么话要说”,的确父母对小柚子很用心,在邻居眼里,甚至说到了你们一家三口,萌萌排除在外的话语,不过作为邻居也不过是旁观者而已。若是萌萌自己不愿意加入,父母也真是没有办法,而且采用的耳机奖励的办法的确是然并卵,但也算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努力么? 在我看来,他父母还是很用心并且有爱意地关怀着这个大女儿的,只是当下的确有点无力。不过看着萌萌的与朋友交流无障碍这件事,说明他们的教养其实是成功的,只是孩子现在的人格趋于独立,二胎这件事的确是有些难处理,谁都是心头肉,无分彼此,只要爱是存在的,女孩总有一天能正面看待这件事的。对妹妹的爱为什么非要表现在外面,血浓于水也可以藏在心里,不过反而的父母因此焦虑而过多的干预的话反而要坏事。所以据我的浅薄观点是,那只是青春期孩子暂时的认知缺失,冷处理即可。 第三集的梁昊天小时候躁,长大后懂事了还挺好的,所以我也希望自家孩子能这样差不多就行了,他父母显然也挺用心的,给孩子话语权,虽然应试教育还是满残酷的,但是我们都能慢慢地去适应这个社会吧。同勉。当然要是我对象也能带着娃到处看看就更好了,男孩子的人生,还是要看到有些旅途的风采会比较精彩。 至于那个刘嘉阳,那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随心所欲的培养方式很好,但也挺冒险的,无法掌控的性格和际遇这回事,可能父母已经有承担风险的觉悟,但是孩子才是风险的直接受众。他的人生可以很精彩,但也可能会有很大的变数,不过有这样的人格魅力,倒也是很难得的。。。 第四集的一一大家都赞美得差不多了,安静的性格多么可遇不可求,那老师也是操碎了心,不过我觉得善于思考的人融入社会其实很容易,只是主观来说,不太情愿而已。再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真是小说里的完美女主角。 第五集的辰辰和乐乐也都还不错,至少人格上并非那么缺失,任其生长即可。当然也要感谢家长,辰辰的家长虽然认为女儿奇葩,有些地方很难懂,但是她似乎一直有尝试去懂去沟通。乐乐更是有交际天赋。很让我等死宅的大人羡慕。 总的来说,都是一些在爱里成长的小孩,除了锡坤有点危险外,个人觉得都会变成很棒的大人吧。 也祝福自己。 —————— 写这篇读后其实除了观剧有感,也是为了记录我娃上学的这段神奇的全家动员般的焦虑日子,以便日后能变成也许甜美的回忆。而所幸目前是已经暂时结束了。。。 上学时间除去节假日23天,我娃在月中已被劝退,值得欣慰的是并非我们主动放弃,倒是因为娃在校外活动了一次后正确掌握了逃学路线,造成校方管理上的忧虑,于此后多次拒绝了我们的强送。当然前提是娃的不配合。说起不配合,九月份时尚能够安静地说再见给我们造成心理上的迷惑,但离园前一周分离焦虑却上升到抱大腿被我拖着走的一定高度。让我不由得郁闷熊孩子不给我长脸之外,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反思。 首先,在孩子最初上学几个星期虽然能安静分离,但刻意表现的坚强却有些反常。而在老师与家长沟通时表示他拒绝各种规则时,我们没有第一时间去注意他的反常,只常规地认为只要强制一段时间后会使他屈服,反而因面子问题协助校方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教育管制措施。妈妈唠叨爸爸打,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车轮式劝说……在听到不好反馈时,当着老师的面斥责他(更有一次配合了老师的提议,在接他放学时表示在学校不听话妈妈就不来接你,并被劝离到其他教室。其实这次的做法我是有疑虑并抗拒的,但是在老师的面前我并没有严正表明拒绝的立场,只在事后回家的路上对小朋友做了三言两语的安慰,说妈妈只是暂时离开。),可以说我在他入学来的立场即是站在大人这一边,并对来自校方(社会)的压力全数屈服并不能勇敢反驳的。这一点可能我还不如天真纯然的孩子。 因为自身的焦虑,所以我抛弃了对孩子的共情。也顺带加深了他的焦虑。其实在入学后的一段时间,他在家还是有所成长的,比如吃饭会坚持把最后一粒米都干掉,后会帮着收拾碗筷,会主动自己洗手擦嘴巴之类,可当在老师口里知道这种事在学校这就是天方夜谭时,我便淡化了这些成长,只把关注焦点落在他入学后明显的几次无理取闹中。比如他在晚饭时间表示我要睡觉,跟他说那你去睡吧便开始哭闹。我因无奈就丢下他自行哭泣。其实这也是我家的常规。但是事后站在共情的角度想,也许他在有睡意的时候又明白此时吃饭才是正道,偏又抗拒规则之下的过激反应。 但是面对孩子,即使知道应该共情的我们,第一时间可能更多考虑到的自身(觉得麻烦)。这一点,作为家长的情绪管理其实和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一样重要。(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觉得我个人也是有所成长,基于理解万岁的前提下,脾气真的好了不是一点点。) 也许是个人原因,此前的我虽然自认放养,但其实潜意识中还是挺注重处处引导,或去刻意地讲究和孩子说话的方式,但这些天我却有些抗拒太过刻意地教育。 最近也临时抱佛脚地看了一些关于儿童心理和教育的言论和书籍,不过所谓欲速则不达,除了明白了爱与共情是有点温情调试关系的作用的,其他则收效不大。有一些能够认同的地方,反而是父母自身行为的对孩子行为的表率作用。比如做父母的无法做到敦亲睦邻,对孩子再多命令要和人打招呼说早上下午晚上好也是无用。道理其实大家也能理解,但问题是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自律,比律人(孩子)可要难得多。 因为现下一些关于熊孩子的报导的影响,所以我太怕成为熊孩子的妈妈了。而怕什么来什么看似是个迷信的说法,在教育上却也并非无迹可寻。因为在没有太关注幼儿心理发展的前提下,大人自以为是的诸多限制,反而造就了反抗期孩子的熊性。我们因为看不到未来,所以在现下对自己的孩子轻易放弃希望,采取了不信任,也许才是最可怕的结果。既然引领着这个生命来到了这个世界,即使以后他拥有独立的人格,但在他还无法独立面对世界的这么一段时期,家长还是有家长的责任在的。虽然在这段时期,当老师对我娃失望时,我多次重申请相信他,但是当老师还是摇头时,我无奈地回答至少当妈的还是要相信的。但回顾了一下前情,我当时似乎说得也并非那么笃定和真心。但从小到大我自己本身也有体会,护短,对有的本就作风正直的家长来说,说不定是种良好的家庭品格。 而由此提到的爱,自然能带给孩子信心和勇气,可我也突然发现,爱并不仅仅是心里想想口头说说就可以了的,虽然很小的孩子也是有感悟力的,但有时候用真实的行动更能让他获知爱的信息。 最后顺带说说学校方面,我们本地据我所知可能除了某些早教中心,并没有如类似芭学园这种温暖的,标榜释放天性的蒙梭利特幼儿园(当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标榜这种东西也可能有时候也会有点发虚,比如这部令人感觉有诚意的片子,却不断提及具体学园名称,不免让人有些软广的不适。只是教育理念的关系,个人觉得普通幼儿园肯定有充满爱与责任的老师,自由作风的学校也未必没有自以为是的刻薄工作者)。 而我娃之前进的公立幼儿园,因为更注重教学,也许虽然其教育理念个人并不是那么认同,但体制内的东西存在自有其发展的必然性。现下的教育格局是力量微薄的我们所绝不可能去改变的,所以我们就只能改变自己去适应它。而且这也是我一开始会对娃采取的“只要学校不拒绝,我们便强制送学”的理由:为什么别人可以,我家就不可以(其中的插曲也有我向班主任讨教怎样更好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不过对方却表示她几十年的教育经验没有碰到像我的孩子这样倔强不服管教的,这让原本还心安理得地认为男娃天性就比较调皮些的本人,多少开始怀疑起我娃是熊中之王。)。 当然老一辈的思想则似乎有点偏颇,他们怀疑有体罚,而且公公还和娃爸就“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塞红包给当班老师”这件事争辩了一番。 关于红包现象,我其实并不以为在最初是师之过。个人的粗浅见解是尊师重道也是一种美德,人固有情,若是为师者不负本职,则如同逢年过节送给长辈礼物以感恩一般,理应如此,也能给孩子起一个榜样。换言之我们不用感恩色彩论事,一般来说,孩子表现好,红包其实并不会影响教师的偏好。孩子怂,家长送个礼,也能求个心安。只是家长之间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也影响到了整个教育界的风气,以至于我们当地私下塞红包的数量有的严重到以千来计(以周围人的经历可知),而千金红包对于我们普通工薪阶层真是个难题(并非我们小气,而是这已经并不是感谢师恩,无异于贿赂)。而毕竟是金钱社会,长此以往有些受者竟也视之若常,甚至对不送者反而各种要挟暗示。本来是大家都好的事,结果最后竟都报应到孩子身上。而且一些社会舆论也会因此开始对教师不利,这真是一个恶性的循环。 而关于体罚,学校本身就是个小型社会,是每个人进入大社会的试水。社会本来就是残酷的,有美好但同样充满了风险,所以适当的体罚也有利于个人逆商的培养。规避反而不可取。(这一点来说我也是觉得我娃不听鼓励,反因此抗拒,真是太弱了。只是再敏感的3岁小孩可能在思维逻辑上也达不到成人的要求,而我们一味地想以讲道理使他屈服,也是太low了。) 所以总得来说,其实无所谓谁对谁错,这就是一个偶然性和必然性,交杂趋向的过程。 最近也看到类似“陪读家长伤不起”的帖子,朋友圈里小朋友还在幼儿园阶段的家长们开始担心未来水深火热生活。仔细想想,原来容易看重他人评价并急躁的我,很难说不会成为心脏需安支架的妈妈。但值得庆幸的是我有了这次的遭遇,在我焦躁胸闷了个把月后,我终于学会了先把自己放轻松。无论如何要站在孩子这边是我的选择(虽然这一决心被我娃爸严正怀疑并打击了,他始终是表明狼爸立场的,这一点我很无奈,但既然是我们两个人的孩子,却是终将刻上我们两个人的印记,甚至还有祖辈的各种印记,孩子毕竟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成为控制欲强的母亲正是我所极力排斥的事情)。 于是就这样又写了一堆,其实也是自留一些心得体会,大致地总结了一下其实什么实际问题都仿佛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但是我已经貌似看透了武侠小说里的“无招胜有招”这句话。 现在,教育这件事对我来说,已经并不是对我家熊孩子要如何如何,而是作为家长的我,要继续,并尽量地天天自律,好好做人。 大家看不懂我以上的唠叨也无事,只是同勉。

 2 ) 可以喜欢一个人玩吗?

早上送孩子去幼儿园,入园后小朋友们在操场上自由活动,玩各种项目。看着娃进去以后什么玩具都没拿起来,就那么一个人地站在那里看其他人玩,心里很不是滋味。某一瞬间,娃朝着大门方向站,我就和她挥挥手打了个招呼,没想到她看到了以后一边挥手一边快快地穿过大半个操场走过来,离近了看到她的表情是拼命忍住哭,我和她说拜拜,她忍住哭也一边挥手一边说拜拜。我赶紧掉头就走,因为看到她这样我也忍不住要哭了。从幼儿园去上班的路上,我和孩子爸爸谁也没说话,最后爸爸说了句,以后晚上还是带她去儿童乐园玩吧。

平常问她喜欢和哪个小朋友一起玩,她说自己喜欢一个人玩。人可以只喜欢一个人玩吗?内向家长,内向娃,我之前觉得不喜欢和其他人一起玩也很正常,经不起幼儿园老师反复说。看了这个纪录片,也有个芭乐园就好了。还在想,是不是孩子喜欢一个人也是因为在交往中处于弱势的一方 觉得没有意思,孩子年龄在班上偏小,性格也像我比较包子。看了几个小朋友的成长记录,觉得她要和一一似的,我很能接受,如果和辰辰一样,我还是希望能有些改变,能和这个社会更好的融合在一起。Anyway,晚上和周末继续带娃去外面多接触其他孩子。

 3 ) 10/10/2019 完结

诚然,这部纪录片还存在着其他豆油所提到的,诸如阶级覆盖不全面等问题。 但是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关注到的,是即使是在社会经济相似的家庭中,孩子的性格以及家长的教养方式也仍可以是千姿百态。 作为把孩子带到这世上来的人,家长该如何调整并找到对应自己孩子天性的教养方式,如何精准拿捏对孩子付出的时间精力,使其不会太少也不会太过。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教师又该如何恰当地找到孩子们的特点并加以引导,如何保留孩子天性的同时,又能使其适应将来必然的社会化生活。 第一集中如何平衡二胎和老大之间的关系;第二集中如何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体系;第三集当孩子孤身一人并享受孤独时需不需要加以干预;第五集家长对孩子的关爱控制于哪个度才好。这些都是如今教育工作者叩待思考的和解决的问题。

另外我觉得芭学园园长大李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都十分值得学习。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她做到了将理论与运用高度结合。

———————————— 第五集 锡坤把小朋友们的鞋、凳子、足球等一切他够得着的东西,都丢进了幼儿园园子里那个大大的垃圾桶。 可能于大多数人而言,包括我这个立志将来从事儿童发展心理的科研与科普工作的人,能够想到的也最多只是,心平气和并义正言辞地教育这个两岁半的孩子罢了。 而芭学园的园长大李却说 ,“当这个鞋子从垃圾箱外面扔到垃圾箱里面的时候就不见了,这对锡坤来说,是一个对世界的空间的一个探索”。 当然,教给孩子明辨是非,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固然重要。可是我们也该时时刻刻关注,孩子在做一件事时背后的动机

 4 ) 写短评写成观后感了

看到孩子们幼儿园时期和初中时期的面孔切换,感觉锤锤一瞬间就会长大了。看到片中父母到了中年松弛疲沓的脸,我只希望自己十年后即使老,也有气质可以撑撑场面。

片中每个孩子都有特长,看得出父母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花了大力气去培养。这点需要学习。

要引以为鉴的是锡坤的妈妈,她对孩子的爱厚重沉重充满包裹感,让孩子总不能成长。但爱是慢慢放手。另外,她的脸总是充满焦虑,这会对孩子有负面影响。

要向一一的父母学习平和的心态,稳定的情绪,对女儿的内向接纳包容,而不是充满焦虑地去纠正。一一的家庭氛围和谐温暖,父母也爱读书思考。因此一一长成了一个很完美的少女,有书卷气,安静,善于思考,并且思考的深度更胜于大部分成人,还有纯真的心。我觉得锤锤以后应该也不会是外向型的孩子,他能像一一这样内向但内心平静光明也是很好的。

片中的萌萌因为二胎妹妹和青春期到来与父母不睦,喜欢跳街舞,玩直播,说妈妈用的香水是大妈用的。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沉静一点的女孩子,我的女儿希望她从小学钢琴,芭蕾培养气质,会受益一生。

片中的辰辰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内向,不想与人交往,但与网友交往却很多。喜欢刀,刀放在床边睡觉,喜欢狼,喜欢拍小动物,却不喜欢交朋友。妈妈在采访时一直说她怪,说想不明白这个或那个。同样的内向,一一能获得父母自然的接纳和认同,而辰辰的妈妈其实走不进女儿的内心。

片中有两个孩子读国际学校,其中一个已经出国读高中了。但片中反映出来的让我对国际学校提不起兴趣。姓刘的孩子在的国际学校太松了,他的父母也奉行放养,结果耽误了孩子的高中申请,不知后续会如何。乐乐在的学校只看到橄榄球运动。

而同样小学在国际学校读书的昊天,初中转学到公立中学,备考中考很苦很苦,都是爸爸陪读的。中考后,他和爸爸一起骑行川藏线20天。我对这个孩子很有好感,他的爸爸很负责虽然陪读也会控制不住生气,他的妈妈不是美女,但很平静有气质。这个家庭也很不错。

国际学校太松的没意义,双语学校我最心仪平和,是国际学校里的鸡血学校,学校里的娃中考走公立路线可以上区重点,走国际路线可以考美国比较好的本科。学校老师背景都很强,有MIT博士毕业的化学老师,最近请了吉姆罗杰斯来演讲。多才多艺的特长培养更是不在话下了。

看完发现同一个幼儿园走出来的孩子,以后的人生可以五花八门,真正影响娃的是家庭。父母是否相爱,心态是否平和,情绪总是稳定,特别重要。父母自己爱看书看思考或爱交朋友爱运动,对孩子是最直观的言传身教。当然口袋里还要有教育基金。

 5 ) 关于教育(一)从幼儿园到青春期

第一集主人公萌萌,二胎问题;

第二集主人公梁昊天、刘嘉阳,两个孩子分别适合中西两种教育体制,梁家跟我家的情况有些像,梁爸有句话说“孩子你要知道他到底适不适合体制内的教育”,很赞同,这家长有谱;

第三集一一,太喜欢这个孩子了,早慧、成熟、通透,跟父母教育和天性有很大关系。内向和外向,朋友的必要性,十三岁的一一的认知和理解已经很成熟了。mark一下蒙氏教学法、北京芭学园,INTJ人格测试之类的;

第四集辰辰和乐乐,这一组对友谊的态度。这一组对比里,比较好奇乐乐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做了什么。以及,其实两个孩子都有很明确的目标,这样就很好了。

第五集锡坤,这一集是皮猴子和120分妈妈的故事。虽然我也觉得妈妈做60分就好了,但是妈妈有些引导很棒,比如对他探索和好奇心的保护。但是妈妈的无微不至,有时也是锡坤没有办法得到更全面的发展的一个小原因吧。

整部纪录片都在觉得教育真是深沉、伟大、需要耐心和谦虚的事业。同时这个幼儿园和大李园长太厉害了,是真的教育家,把教育在当事业做。

 6 ) 随感:关于自我、成长和育儿

我,一个未婚未育的学生,却花了两个半天一口气看完了这部纪录片。十年的时间,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是迅速的变化;而于我们这些旁观者而言,会从中窥见自己的影子。这是一面镜子,让人反思自己成长中的这样或那样的困扰,也足够让人思考在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如何与自己的孩子相处。

同样处于成长中的自己,脚步总是太过匆匆,上了大学以后,便淡忘了小时候成长的那些坎儿。自小,父母培养了我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一路走来,我的学业顺风顺水,也通过升学一路从小县城走到省会。但我似乎也存在很多困扰:渴望合群,但不知道如何合群;一大群人都在的场合,我感到无所适从;生气却不知如何疏导,只能对着父母撒气;不知道如何去经营亲密关系,朋友们一个个都离我远去,诸如此类。到了大学,面对就业,我才在前辈和老师的引导下慢慢尝试突破自我的束缚,在一次又一次自我否定的痛苦中,慢慢发现自我、重塑自我,到现在,依旧还在重新改变的路上。

我们成长在一个分数至上的时代,这个时代有受益者,也有被压抑者,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如此。但我们必须看到,时代在不断发展,我们成长到进入社会,最重要的还是明白:我是谁,我能为社会提供什么,如何和自己和社会正确相处。所有希望孩子一生快乐幸福的父母,其实如果在关键阶段教会了孩子这些,在生活中获得“快乐”,收获人生的“幸福”,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我憧憬着自己的家庭生活,最多再过十年,或许更快,我会拥有自己的新家庭,重新开始这成长、探索的轮回。希望当我成为父母时,还能再看看这部片子,再想想今日所写文字,教会我的孩子足够的技能去度过这短暂而又丰富的一生。

 短评

02集,论二胎对一胎的杀伤力。

4分钟前
  • 米米
  • 推荐

第四集。小时候孤单,但自得其乐,而且压根不知道自己孤单,所以并不在意。现在把疏离感隐藏起来,有了社会气息,又无法全身而退,回不到自己封闭、孤独却完整的世界里。感到自己泯然众人,眼耳口鼻无一不污浊,怀念小时候的少言寡语,又深知必须适应社会。没办法,不得不亲手摧毁自己的小世界。

5分钟前
  • 王恶
  • 力荐

看完之后第一反应是:找结婚对象其实是给娃找个有爱心的负责的愿意牺牲的爸爸。

10分钟前
  • 桔梗
  • 推荐

最喜欢一一。总体来说,如果没有好的物质基础,很多都是白谈。

12分钟前
  • 南歌子
  • 力荐

单就它十年的跟踪拍摄就值得五星

14分钟前
  • ciFer
  • 力荐

清风不会画画,何必乱吹画儿;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17分钟前
  • 番茄
  • 还行

像乐乐所说,外向的人总是有了一群挚友后又有另一群挚友,生命永远是希望与前方,看似多情其实未免薄情,内向的人总是陷于静默、沉思、独处、回首,正如辰辰,看似无情其实深情。孩子的天性是上帝的赐予。看见一一,想起儿时的自己,人类社会正是因为内向者的存在而变得高贵而美丽,深情而深刻。

21分钟前
  • 如蕤
  • 推荐

中国版《seven up》

22分钟前
  • 心晴若雨
  • 推荐

那个才3岁,叫「一一」的女孩,被幼儿园老师问到「别的小朋友都有好朋友,你为什么不需要呢?」时,回答了一句「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听了这句话,我惊呆了。

27分钟前
  • Layer
  • 还行

一一从小就懂得独处的乐趣,妙不可言

32分钟前
  • 稍息立正
  • 推荐

有俩小孩儿,从小身上就有获得成功幸福人生的征兆,一个刘嘉阳,一个一一,前者发散性思维领导者,到哪儿都受欢迎,后者早慧。沉着冷静,温柔有力量。简直是我之前跟别人形容的,两种在世界上生存的最好方式,向外的代表和向内的代表

34分钟前
  • 木寸木寸
  • 力荐

养育一个孩子,应有一份纯粹的爱意,更应有科学的教育手段。评论中或有阶级固化的诟病,但片中包含的育儿理念难道不是普世具有借鉴意义的吗?

39分钟前
  • 鞋舌不跑偏
  • 力荐

为一一疯狂打call。

44分钟前
  • 牛排口味的饼干
  • 推荐

第四集 少女心智早熟就会不快乐

46分钟前
  • 叫我姐姐
  • 推荐

北京三环内中产家庭孩子们的喜乐悲观。太喜欢独立清醒的一一了。

48分钟前
  • 废物时钟
  • 推荐

我很喜欢第四集里面的一一,可以看出是看过很多书的孩子,被大人引导着进入社会角色,同时拥有自己的想法。看到芭学院里和她关系很好的有有,我想到了我初中毕业时和我一起去旅行的小孩之一点点,那会儿的我偶尔也爱独处,也爱发呆,那个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仿佛能够洞悉一切,在我独自一人时陪在我身边

53分钟前
  • 懒宝宝
  • 力荐

诚实的纪录而没有任何评判。教育这件事,是博弈,像赌博。每一对父母都付出全部努力,结果却不尽相同。为人父母的巨大责任,有时想一想,觉得真是太重太重。

56分钟前
  • 炒虾仁
  • 力荐

太片面了,这片子不要叫“零零后”,请叫“大城市中产阶级零零后”。仿佛全国零零后都是这样,明显的精英主义立场。说实话这种成长环境的小孩在零零后整体里是小比例。

60分钟前
  • 熊里的小木屋
  • 还行

世界上最奢侈的事情莫过于每个孩子都可以选择长大或者不长大。

1小时前
  • 哪吒男
  • 推荐

欢迎收看大型国产纪录片《北京三环内的零零后·00后》

1小时前
  • 我的学号就是这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