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的舌头

战争片西班牙1999

主演:费尔南多·费尔南·戈麦斯,Manuel Lozano,Uxía Blanco,吉列尔莫·托莱多

导演:何塞·路易斯·奎尔达

播放地址

 剧照

蝴蝶的舌头 剧照 NO.1蝴蝶的舌头 剧照 NO.2蝴蝶的舌头 剧照 NO.3蝴蝶的舌头 剧照 NO.4蝴蝶的舌头 剧照 NO.5蝴蝶的舌头 剧照 NO.6蝴蝶的舌头 剧照 NO.13蝴蝶的舌头 剧照 NO.14蝴蝶的舌头 剧照 NO.15蝴蝶的舌头 剧照 NO.16蝴蝶的舌头 剧照 NO.17蝴蝶的舌头 剧照 NO.18蝴蝶的舌头 剧照 NO.19蝴蝶的舌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2:45

详细剧情

  1936年的西班牙夏天,8岁的莫曹第一天上课便拉尿,弄得全班哄堂大笑,唯有老师安慰解难,小莫曹才可释怀。友情亦从这天开始。二人走到效外扑蝶捕虫,在日光下讲文学说自然,不亦乐乎。日光再强也挡不住政治的阴霾——西班牙内战,老师的政见政绩,顷刻成为众矢之的……

 长篇影评

 1 ) 共和国挽歌


只要看到电影涉及1930年代的西班牙,那么它的悲剧意味就昭然若揭了。

1930年代西班牙推翻帝制,经历了短暂的共和国时期即被法西斯推翻。三十年代的共和国成为西班牙人的昙花,它之后西班牙再无有力的左翼运动。直到1975年独裁者佛朗哥死后,无后,继任者胡安卡洛斯一世国王上台后才逐渐在西班牙恢复民主。

在这种意味下审视该片,就不难理解前部分田园诗的共和国乡村生活以及后半部杀狗片段的政治寓意。

对于何以西班牙会在全世界左翼狂飙的四十年中沉默,维持法西斯统治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冷战、国内保守势力、经济压力等等。

导演对该问题的思考,通过影片中老师的退休演讲表达出来:

“如果我们让一代的孩子,只是一代,在西班牙自由的成长,那没有人可以再夺走他们的自由。没有人可以偷走他们拿这份财富!”

而影片结尾男孩们的表现即悲剧性地预示,三十年代西班牙失去的不只是国家,还有更宝贵的东西。

 2 ) “五道杠”养成记

西班牙人的宗教感、西班牙的音乐(40分钟前后的情歌真好听!)、西班牙小镇,岁月静好了80分钟之后突然开始的西班牙内战,让影片的最后10分钟几乎无法收场:男主的聪明好学、正义感、青梅竹马的朦胧爱情、树林中无限春光的大自然,瞬间全部崩塌,他清澈的双眼突然变成了匕首投枪。直到最后一秒,我都以为男主会扑到老师的身上,替他挡住砸来的石块,但导演就是不干!不干!他非要让莫曹虽然不是身先士卒,但也是争先恐后地捡起石块投向恩师,眼里喷火,嘴里怒骂“赤色分子”这些他根本不懂的名词,因为他妈妈让他让他这样做,更因为他爸爸也左倾,犯罪分子的广场游街正是洗白全家的最好机会呀!

太可怕了!不是西班牙内战可怕,也不是法西斯可怕,甚至也不是学生举报老师可怕,而是大潮之下人人站队而且一回生二回熟,一旦对恶见怪不怪只跟着拿枪的走,“五道杠”式的病毒就有了天大的培养基,随时流布人间。

 3 ) 蝴蝶的舌头,代表了那个时代向往自由的心声

看完这部影片,第一时间想到了“欢迎来到东莫村”,其实这类影片才是真正的恐怖片,前面铺垫的越美好,就越没有勇气去看结局。自由的课堂与树林,完美的配乐,懵懂又充满好奇的童年。影片前80分钟让人无法相信这是一部战争片。

一切又转折的太突然:一个孩子,本可以在良师益友的引导下走向光明的未来。内战就如同他手里的石头,在短短一瞬间将美好化为泡影,随之消逝的是老师口中那一代人的自由。谁会去责怪那懵懂的少年呢?他们只是时代的牺牲品...

我们能做的,只是在屏幕前祈祷:千万不要像其他人那般谩骂,千万不要捡起那沉重的石头。但为了生存,他也别无选择。Rojo!自由主义!Ateo! 无神论者!还记得那个你曾经问过的问题吗?如果上帝是正义的,为什么他不消灭死亡天使Azreal呢?

真正的可怕,不是没有选择,而是只有一种选择,而这唯一的选择,将会把人们带入无尽的黑暗......

不得不提一下本片的“音乐”制作,是后来奥斯卡奖得主,深海长眠的导演Alejandro Amenábar。看完这部影片,有谁能够相信,在此之前,他从未系统的学过音乐?这世上却有天赋这东西,“众生平等”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如果上帝是公平的,为什么不同的人们要经历不同的时代?

 4 ) 散文加呕吐

好像看的很多片子都似散文一般,没有主心骨,也没有起伏,你不知道为什么要出现这么一笔的情节,但是少了就不行,因为人活着就是这样的,除了一心想要做的事还有必须要做的事和不一定要做的却一定要做的事,比如说小男孩和朋友去偷窥男女之事。

通过小男孩交代了当时环境与人物。看似纯粹也早熟的孩子,最后也是朝着他喜欢的老师,破口大骂着自己不太理解的词汇,奋力砸着同许多孩子一起弯腰捡的石头。

不知道在那时间,孩子都愤怒是出于哪里,不知道老师会是如何的心绪,但这时内战才刚刚开始,很多感情都会被恐惧磨灭,孩子可能会因为恐惧而愤怒,老师恐惧会少些,但一定是心酸着平定的,老师是德高望重的,也是柴米油盐的,他会在20岁左右失去妻子就“简言之,孑然一身过一生。”也会大概猜到自己会被迫害时,一个人在柱子边呕吐,我一直认为呕吐是人崩溃的符号,为这里的呕吐划一个界限,不是指身体生病时必须的呕吐,但包括喝醉酒之后的呕吐。比如《断背山》里恩尼斯只能与杰克分别时,一个人扶着墙痛苦地一吐再吐,人极度难过与崩溃时,胃里翻江倒海地想要呕吐是很正常的生理反应。

所以老师也会怕,也会难过,会心痛,也会死心,他最后的平静不知是心灰意冷还是强忍心酸,但结局都是我们心照不宣的,只是孩子不知道。

 5 ) 人类的悲剧源于自作多情


人都有抹不开面子的时候,生活在俗世的我们,言而不尽的虚伪,往往令自己感到委屈,有时候话到嘴边,很可能是振聋发聩的一番道理,出于媚俗的顾忌,却生生咽回肚里,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样,碰到这样向我说话的,我会很愤恨于他的后半截,如果是碰到这样的电影,就简直要骂娘了,因为往往是不那么痛快的结尾,让本来好好的观赏变得及其不爽。

这部拍摄于1999年的电影是一部成长片,历来如此的是,通过儿童来讲述大人的故事,并且非常多地带有自传性质,1936年的西班牙,不过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对于我们都显得太过遥远了,不知道可以套在谁的头上,只是可以明显感觉到,这是一部赎罪的电影,一部忏悔的电影,如果懦弱也需要忏悔的话。

在西班牙共和国建立伊始,人民享有着说得过去的自由,在邻近法国的小镇上,人们也有着相对的纯朴和善良,一个人的童年回忆,多少都带有田园牧歌的成分,我们往往美化自己童年的故乡,认为那是永不可再的失乐园,我暂且不管西班牙的话,可以先到东北亚,嫩江平原上,我童年的居所至今仍令我回忆,离开始终炊烟渺渺红砖瓦房,向东不远就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可以捕捉斑鸠、鹌鹑、田鸡和蝈蝈的巨大乐园;向南不远是引水渠和可以游泳的蓄水池,捉鱼虾并避免接近淹死鬼;再远一点,是可以和看瓜人捉迷藏的瓜田,高墙的果园里一年四季都有蜂蜜,秋季更是让人馋涎欲滴;我们有成群的玩伴和吃不尽的四季零食,我们作恶多端,包括野生动物、家里的牲畜(浑不知宠物为何物)、邻居家的菜园、以及乞丐、醉鬼、侏儒、瞎子,都是我们作恶的对象,估计在他们眼里,半大孩子都是撒旦的徒弟,而且总是被原谅和讨好。

之所以扯出自己的童年,因为有一些相似的人性故事,连我自己也不曾触动过,可以拿出来比照着看看。

1936年的西班牙内战之前,马卓大概8岁,瘦弱的他上学第一天就被起了绰号叫“麻雀”,还尿了裤子,不过班主任老师是个特别好的老头,镇上的人都尊敬他,是可以用全身心这样的词来形容他的教学工作的,老师,我们人类还对传道授业的师承关系保有父子般的敬意,不独中国人如此,西班牙小镇上的人都很尊师重道,有钱人就会送两只大公鸡到课堂上,马卓的父亲是个比较低调的裁缝,就为老师做了一套合体的西装,当然老师是倾囊相授,他带孩子们去体验自然,讲述蝴蝶的秘密,直到他光荣的退休,仍然是受人尊敬的自由主义者,暗地里的无神论者,情况变糟是在内战爆发以后,有很多史料和艺术作品涉及到这场战争,我看过另一部电影《牛的见证》也讲述过他们残杀持不同政见者,灭绝程度可媲美斯大林,而在马卓玩耍的小镇上,老师、乐队里的欢快风琴手成了被整肃的对象,电影浓墨重彩地描写政治犯被押上刑车的结尾部分,镇上原来的邻居和学生家长违心地朝犯人吐口水,裁缝泪眼迷蒙地骂着“叛徒”之类的字眼,那一幕对于故事讲述者而言,显然是鲜血淋漓的伤口,而最后一个镜头,小马卓们追逐汽车,老师最喜欢的麻雀,向汽车投掷石块,并且咬牙切齿地咒骂恶毒的字眼,那样的回忆,无疑是撒向旧伤口的一把盐。

以我三十几年的人生阅历,很少见到有人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其实人们在做这些事情之前,都是找了一千个理由来为自己辩解的,辩解的理由如此好找,以至于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总是振振有词,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完全不需要自我原谅,简直就是非得要那样做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鉴于这一点,所以我不太相信马卓的父母是那样泪光盈盈的,我恶狠狠地猜测,他们在咒骂和吐口水的时候,不是幸灾乐祸并自我解嘲,就是一本正经地仇恨和诅咒,我看了这样不爽的结尾,远在西班牙的导演就莫怪我对他进行了诅咒,不,即使是心地善良的小镇居民也不至于那样滥情。

相反孩子们的反应才是我认为正常的人性,他们毫无顾忌地投掷石块,对着那位曾经令他们如此尊敬的人,对着所谓的恩师和引路人,他们像砸碎一面镜子一样地砸碎自己的过去,他们的骄傲现在成了屈辱,于是他们把它撕碎并扬手丢在风里,这是遗传自我们先祖的一种族群清理本性,我们一直在清除异己,比我们称之为动物的其他族群,未见得有多么仁慈,人性,另一种动物性而已,我儿时故事,可从侧面佐证。

在70年代的东北亚嫩江平原,生活着一群被称作右派的人,他们每天由专人看守出工,每周都要交代思想问题,不得随便走动,即使在自己家的周围也不可以,是名符其实的监外执行犯人。在这群犯人中,有一位是曾经的农场场长,面目慈祥而且善于讲古,在我们未知其身份的情况下,他用一些糖果勾引我们听他讲故事,直到被农场职工揭发,在揭批其罪行的大小批斗会上,这些曾经笑眯眯吃着人家糖果的劣童,成了一支支刺向反动右派的红缨枪,他的头发完全光秃了,挂着沉重的牌子,用游街来为灰暗的生活增添趣味,我们肆无忌惮地向他投掷石块,以至于大人们不得不出面驱赶,我们如此快乐,像是得到了另一把糖果。

动物学家早有研究表明,当一群动物中有一个被当作异类,比如稍有腿疾的羚羊,或者受伤的豺狗,都会被它的族群抛弃,甚至被曾经的兄弟姐妹分噬,袁崇焕的故事经常被用来指责北京人,冤枉,那样的残忍其实深埋在每个人的骨子里,当有一个人被抛出来,人们蜂拥而上乱石砸死,从古至今,无论中外,所在多有,那显然不是偶然的,我们距离茹毛饮血的祖先,区区不过万年,而清除异己的悲剧,上演了何止百万年。

 6 ) 【2022231蝴蝶的舌头】

8.1分 电影铺垫了那么长的一段青春懵懂时光,却仅用了最后十分钟碾碎了所有的美好,阐述了中心思想。这十分钟意味深长,不禁让人疑惑:“为什么大部分人都是乌合之众,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呢?” 男主敏感天真的性格,很容易受伤,老师为了不让他被人欺负,一直格外关注他照顾他,这使他很快融入到集体中,结识了很多朋友。老师与他既像忘年之交又像他的父亲,在人生道路上指引他走向自由,起码在结束前十分钟,电影给人的感觉都是这种爱意满满,心灵成长的状态,可人生就如同天气的反复无常,最后十分钟打破了所有的安静美好。 狗狗死掉,老师退休,西班牙内战开始,这一系列事件预示着转变的开端,当一方与另一方互为敌对方时,哪怕对方没有错误,在另一方眼中也是被恶魔化的存在,并会加以莫须有的罪名,让你无法辩解,自己队伍的人也会向着自己,不断攻击另一方,归根结底是因为利益互斥(对于懂得这个道理的成年人来说),也有人真的被洗脑,认为对方确实罪不可赦(这种一般是乌合之众里面降智群体,听风就是雨的被洗脑,影片男主就是典型)甚至真的试图要与对方划清界限,势不两立,完全与之前的交好关系形成割裂状态,不会去思考这件事背后隐藏的一面,而完全被当前形势带着跑(当代键盘侠的前身)忽略了人应该相信自己的判断力。 拿身边的事情举例子吧,一辆私家车被公交车撞到了,因为是大清早上班时间,明明是公交司机全责,公交司机却责怪私家车主没有给其让行,导致出了事故。这时奇怪的一幕出现了,你会发现公交车上的乘客都纷纷开始指责私家车车主,无视这件事究竟孰对孰错,因为此时他们与司机是利益共同体,只有司机开车,他们才能上班不迟到,他们也是这件事的帮凶,就像电影男主一样,曾经作为独立人(如私家车司机),他是能区分对错的。当他进入到群体中(进入到某d中),他势必要为这个集体站队、说话 ,势必要服从集体意识,不能成为被孤立的人,也是因为有了集体意识(不管思想对错),他们好像更勇敢了(骂骂咧咧也更理直气壮了),因为背后是一群人在为他撑腰啊,所以他们集体石乐志。 电影里的这段台词我很喜欢:“人死后是没有地狱的,偏见和残酷才是。有时我们自己便是地狱。”这句话与萨特的“他人即地狱”异曲同工,我们在交往中因为自己的观点而扭曲了对方思想,所产生的偏见,就会导致双方的冲突。冲突大概并不在于对方的所思所想,或许它们源自于你本人成长环境下隐藏的阴暗面里。

 短评

太阳还高悬在河岸上,夏天远没凉快下来前,地狱就来临了。人们不得不非左即右地战队,家长在孩子面前变得懦弱不堪,他们得在进城的长枪党面前,表现出决然与无神论和共党分子不共戴天的仇恨,单纯的孩子,也得在一瞬间丑陋地长大。这是我一位西班牙制片人朋友口中”最出色的内战电影“。

6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我们也有能捧出一代大师的题材,可惜没人敢碰,封建独裁统治就是这样,不需要你有那么多思想,只要跟随就可以了。想起了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姥姥批斗我姥爷。小男主像极了布拉德皮特,那眼神,那嘴唇。

9分钟前
  • 狂抽猛送三千下
  • 推荐

1936年的夏天那么漫长,蝴蝶的舌头蜷缩、伸展,弗朗戈还没有上台。在政治风暴席卷少年头脑之前,不如记取他的呢喃—— 这秘密我只讲给你一个人听: “人死后是没有地狱的。偏见和残酷才是,有时,我们自己便是地狱。” 首尾冷色定格。

12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看到结尾再回想高老师退休时的“自由论”,只能说理想美好抵不过现实残酷。想想伊朗,也曾经拥有50多年的世俗化社会,还不是一夜倾覆,那自由过的一代人,也是无能为力。电影最后五分钟哭出翔

17分钟前
  • 白玛
  • 力荐

看片时会想,缘何海报上投掷石子的小男孩会出离愤怒。长时间的铺垫,懵懂孩童期的成长、性的启蒙、知识的探索、老少间的友情,最后六分钟的突变,这样的情节我们丝毫不再陌生。政治可以成为世界上最肮脏的东西,和自然风光、老少友谊的美好截然不同,“西班牙内战刚刚开始”,痛心的定格,1936的夏天,可耻的历史

22分钟前
  • 莱尼圆
  • 推荐

只要让一代的孩子在西班牙自由成长,便没有人可以再夺去他们的自由

23分钟前
  • y
  • 还行

孩童不懂政治的可怕,前面美好的散文诗歌只为最后十分钟的冷酷一击。

24分钟前
  • 半疯子。
  • 还行

前90分钟都像儿童散文诗,然而最后6分钟就如刺破温情面纱的寒冷利刃,将人性的善恶美丑划得千疮百孔。纯洁的孩子对政治一无所知,可最后仍向他最喜爱的老师扔出了石头。他的委屈、他的愤怒都写在了脸上,泪水噙满那双大眼睛,可他甚至不知道为什么——那一刻,童真死了。

2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想起昨天一席听到的话:“只有智人和黑猩猩两种哺乳动物,会自发地组织起来对同类实行种族灭绝”,“唯有文明使人类放下屠刀”。雖然我也感到寒心,可我瞭解老師並不會後悔曾經的付出,埋在心裏的種籽,將來不自知的情況下,還是會發芽的,只可惜他等不到了。20170312

32分钟前
  • 半袖
  • 推荐

中国女孩的角色让这电影注定跟贵国有了更多联系。我和很多人一样认为贵国问题不靠政治不靠经济唯有靠教育解决,像片中老师说的“让一代孩子自由成长,就没有人再能夺走西班牙的自由”,但电影说明这依然行不通。

36分钟前
  • zitsunari
  • 力荐

1.“憎恨和残酷才是地狱,有时,我们自己便是地狱。”2.孩童眼里的未知与善恶;3.愤怒的脸、嘴里的恶言、举起的石头,是无知、伪装还是背叛?或许,那是那颗心相撞后的碎声。

4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如果我们让一代的孩子,只是一代,在西班牙自由的成长,那没有人可以再夺走他们的自由。可惜结局证明失败了。

44分钟前
  • cancan
  • 推荐

西班牙片子真狠!那么深的剖析人性的丑恶与懦弱,那么彻底的反思历史,一点借口都不找。干干净净的解决掉包袱,才好轻松上路,这也算种大智慧了。看过电影,对导演满满的佩服!强烈推荐!

45分钟前
  • ogre
  • 力荐

记得小时候有个邻居,也是教书匠,家庭出身不好,夫妻俩几乎隔三隔四被粉红拉出来批斗,无论寒冬风霜不许穿衣,后来被驱逐到一个四壁穿风荒芜的草房。曾经送我玩具陪我玩耍,但那时见他们被批斗受辱我也没生同情,以为是应该,因大人说他们是坏分子,从前教育小孩基本是仇恨和告密,没听说爱,人权尊严

50分钟前
  • temur
  • 力荐

阳光下的西班牙处处充满着温存,哪怕遭遇到红小兵

53分钟前
  • M.
  • 力荐

我听说了那可怕的五分钟,当只剩下五分钟的时候我希望电影就这样结束。。。当看完那分钟之后我又想,别这样结束,再有五分钟吧……可是,没有,就停在莫曹的脸上,心就被踹了脚。

55分钟前
  • 天才+英雄
  • 力荐

在电影结尾处,孩子并不完全理解他说出的词语、做出的行为的确切含义,但是他依稀察觉到,那个和老师一起捕捉蝴蝶的无忧无虑的夏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58分钟前
  • 大宝魚
  • 推荐

前面其实蛮无聊的,无非是一个小孩在一个成人的指引下如何健康成长,同类型片子一大堆。最后小孩向老师扔石头,终于触及到残酷的本相,而非寻常的甜蜜处理,立刻提升了全片档次。如此看来,前面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都是在为这个结尾做铺垫!

59分钟前
  • 波拉客
  • 推荐

电影通过90分钟酝酿,却靠最后一幕一击必杀,我躺在床上被这结局钉在这里,深呼吸都不能,缓慢移动的慢镜头最后定格,彩色的照片变作灰白,那善良孩子茫然的脸,连同一个民族的命运仅用一句子墨略过。奥,政治,多诡异的东西,那最正直的绅士,那最善良的君子,那最浪漫的诗人,最终被异化成了恶魔,走

1小时前
  • 乔大路
  • 力荐

1.“在书中我们的梦想得到庇护,不至冷死.....最痛苦的不是地狱,而是活在现实之中......”2.被夺走了唯一的朋友,就仿佛被剜去了心,孩子捡起石子看似在附和政治走向,实则为老师送行,他爱老师!!!泉涌....

1小时前
  • 丰饶之海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