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花泪1919

爱情片美国1919

主演:丽莲·吉许

导演:大卫·格里菲斯

播放地址

 剧照

残花泪1919 剧照 NO.1残花泪1919 剧照 NO.2残花泪1919 剧照 NO.3残花泪1919 剧照 NO.4残花泪1919 剧照 NO.5残花泪1919 剧照 NO.6残花泪1919 剧照 NO.13残花泪1919 剧照 NO.14残花泪1919 剧照 NO.15残花泪1919 剧照 NO.16残花泪1919 剧照 NO.17残花泪1919 剧照 NO.18残花泪1919 剧照 NO.19残花泪1919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3 00:36

详细剧情

  中国青年程桓(理查德·巴塞尔梅斯 Richard Barthelmess 饰)远赴伦敦,希望能够在异国他乡传授佛教教义。哪知道理想丰满现实残酷,抑郁不得志的程桓不仅荒废了事业,还沾染上了鸦片,整日生活在颓废沮丧之中。  一次偶然中,程桓邂逅了名为露丝(丽莲·吉许 Lill ian Gish 饰)的美丽女孩。露丝有着极为凄惨的身世,她的父亲巴汀(唐纳德·克里斯普 Donald Crisp 饰)是一名个性凶残的酒鬼,常在喝得酩酊大醉之后对露丝大打出手。同样悲惨的遭遇让两颗孤独的心越靠越近,终于,不堪忍受父亲折磨的露丝离家出走,程桓收留了她。好景不长,巴汀很快就找到了露丝的踪迹,将她强行带回了家,等待着露丝的,将是又一轮如同狂风暴雨一般的折磨。

 长篇影评

 1 ) 小评

       第三部格里菲斯的作品。严谨的戏剧性结构,加上默片时代爱情片的邋遢节奏,对于快节奏的观众而言看起来不是那么的爽快。
    比较不错的的是电影里的特写镜头,强调了人物此时此刻的状态及在镜头语言中的重要性。在中国人到女主角床边,给了一个狰狞的特写镜头,这处的文学性语言:他的兽性在蓬勃燃烧......最后温馨的双人镜头:她的美战胜了他的兽性,镜头的直揭性用的恰到好处。
    这个时候的格里菲斯的电影还是有戏剧性规整的味道,虽然强调的是镜头语言,但是在结构文本语言上,还是有戏剧独到的幕和幕之间的感觉。第一幕:悲惨的女孩与堕落的道德男人。第二幕:爱情燃烧。第三幕:悲剧。传统的三幕式戏剧节奏。
    格式电影的基调与情调在他那种转场渲染气氛的空镜头里得到展示。在党同伐异中的摇篮母亲,这次成为了海中之船。它起到了转折,揭示情绪,主题,剧情等一系列作用。
    不够喜欢他的原因是因为:节奏拖沓,故事在感情上缺少细节,不够细腻,悲剧性结尾不够充分,格式的交叉蒙太奇的结尾节奏在这个片子上很逊色。
    值得研究的是电影符号的镜头寓意:中国男人白人女子暴力父权道德救赎。此时已经是二战的尾声。格式的基调已经从史诗般的战争场面转化为温情的恋爱,虽然有党同伐异失败的影响,但是我想这种风格的转变是因为二战和创作等等人生的阅历不同使得格里菲斯厌倦了社会和人。

 2 ) 残花泪——百合与梅花

《破碎之花》(又译:残花泪,“Broken Blossoms”, 1919)本身也许并不是一部出彩的电影:讲的是一个饱受家暴的伦敦女孩和一个中国男人的故事。撇开古老又默片的因素,当时它首先吸引我是因为男主角是中国人(当然由老外扮演),并且是正面的东方人形象;后来看了一张剧照,莉莲•吉许扮演的露西孩子般地蹙眉涩笑,中国男人温柔地侧头望着她;我就想自己一定会喜欢这样温情脉脉的电影的。

想说的东西很多,一样一样来罢。

首先是音乐。据我发现,该片有两个修复版,较常见的一个版本配乐阴森恐怖,当时从电骡上很辛苦地把它拖下来,一看版本就毫不犹豫地删了。另一个版本是钢琴配乐版,从片头一开始,那温暖的琴声就抓住了我的心;它使得这个阴冷凄凉的故事不显得那么肃杀,而温暖深情的一面则渲染得更加感人肺腑。

接下来把莉莲•吉许提到前面来说罢。

当年她已有26岁了,演的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十分惟妙惟肖,极其可爱,惹人怜爱(这也是导演格里菲斯的审美观)。早期长相甜美的女演员很多,如玛丽•璧克馥、奥黛丽•赫本,但我唯独喜爱吉许,也许是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另一个自己:不是那种天真无邪的小可爱,而是彷如“破碎之花”一般。

露西摆弄洋娃娃的情景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一个精致可爱的东方脸庞的洋娃娃,穿着简洁的西式连衣裙,手脚的关节还会动;是中国男人送给她、陪伴她入睡的礼物。直到被残暴的父亲抽打致死,她的手里仍紧紧攥着这个娃娃。令人心碎。

中国男人的形象延续了早期西方电影中一贯的样式:弓背、缩颈、眯眼,但影片正面描写了他细腻圣洁的爱情,以及温柔的举止,这在当时的西方实属不易。据说这也是格里菲斯为了消除《一个国家的诞生》里给人留下的种族主义印象而作的努力。

影片中爱情的戏份很短,但兀立在其他一切情节之上格外绚烂夺目。温暖忧伤的爱情;两个强权世界中弱势者的珍贵、纯洁的爱情。

有一张字幕卡将两位主角比喻成“百合花与梅花”,真是优美而贴切。而就像影片一开始的字幕卡说的:“这是一个让人泪水沾襟的故事。”我的确泪水沾襟。

 3 ) Broken Blossoms

非常非常惊喜,在久远的1919年,那时候的美国创作出如此精致含蓄的故事。

整个电影的结构非常完整,程桓远渡重洋是为了宣扬佛法和平的理想,但却被现实击碎,最终沾染了鸦片,郁郁不得志,守着一方小店无所作为。开头对他的性格已经有很好的描写了,阻拦水手争吵,却被推搡开,在那一刻他退缩了。这是一个柔和、软弱、善良、理想主义的男人,他有宏大的理想,却被现实磋磨,造就了他身上阴柔颓废的气质。影片里除了开头和遇到女主之后,在伦敦时他不常笑的,永远是迷离恍惚的眼神,揣着手,驼背,靠在墙上,无所事事,好像一个混混。但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精神明亮的人,他背井离乡后再没听见寺庙的钟声,可他会听见的,他的心破碎了,但仍然是他自己。

露丝,多么娇小美丽的女生,在养父多年的淫威之下连笑都没学会,只能拿手强行撑死嘴角。演得真好,害怕被养父打时的肢体动作和神态,几乎能看出来这是一个家暴到接近精神失常的女孩,那双大眼睛里透露出的恐惧和癫狂,能切实让观众感受到她的害怕。这是一个不幸的女孩,她的一生太短暂太悲苦,遇到程恒是她的幸事吗?或许吧,可这快乐也像是偷来的一样,被发现后只有被残忍的褫夺和接受更残酷的拷打。

男女主的背景和经历注定了他们的相遇是美丽的故事,是轻颤的蝴蝶双翼,像梦一样美好且短暂。程桓看到露丝出现在家中,初以为只是自己的幻想,仍坐在那里自我陶醉,接着揉揉眼睛才看清这是真的露丝,蛮可爱的。后来他给露丝买花,给她穿漂亮的衣服,洋娃娃,咬着手指把镜子递给她,捧起一段月光放在她的秀发上,不敢直视她的美,这是纯洁青涩的两个灵魂,没有半点粗鲁和污垢。他家的阁楼,因为露丝的到来,变成公主的城堡,他供奉她像一个易碎的公主,只敢亲吻她的袖口,不敢玷污她分毫。

语言难以形容他们之间琉璃般的感情,那阁楼是梦之场所,露丝成为了公主,程桓有了自己的女神,他们都获得了心灵的藉慰,相爱与否并不重要。落难少女的画本太多太多了,《这个杀手不太冷》(还有什么想不起来了,反正很多),而让我将他们区分开来的,或许是异国的美丽风韵,或许是浅尝辄止的接触,或许是程桓羞涩地咬手指,或许是露丝穿着旗袍戴花簪,美得像个洋娃娃,更或许是他将吻未吻的那一霎,睫毛抖动像蝶翅,而朱丽惊恐地向后缩——如此真实的恐惧,濒临破碎的美丽假面,再唐突一步一切都将被打碎。

是的,我认为他们之间并非爱情。这个故事之所以如此美丽,只因为露丝晕倒在程桓家里。

结局也很棒,程桓揣着枪杀人的那一刻眼神从未有过的坚定,再没有飘忽朦胧,没有退缩,也不会软弱。

他再次听到寺庙的钟声,他不能再奢求更多了。

 4 ) 善意和伤感

对于这部将近一百年前的黑白默片,罗杰·伊伯特的那句话似乎非常能够描绘出我们的感受:“看这部电影就得跟它合作——甚至是主动为之的同情心。”

对于现在心态浮躁的我们,观看这样一部传统三幕式的默片绝对是一种不小的挑战,格里菲斯(D.W. Griffith)整齐划一的戏剧性在《凋谢的花朵 》里体现的淋漓尽致。相比之前《一个国家的诞生》中引起重大非议的种族主义,格里菲斯在《党同伐异》里进行了及时的补救和修正,而在《凋谢的花朵》里,格里菲斯头一次用一个跨越种族的爱情故事正面抨击了那个时代对种族的迫害与歧视。

作为“默片时代伟大而脆弱的尖叫者之一”,丽莲·吉许(Lillian Gish)在格里菲斯高角度的打光和摄影中突出了她天使般的脆弱的面孔。露西那纤瘦而不敢挺直的身体在肮脏的伦敦街头小心翼翼的蹒跚着,让人们更添了几分怜悯。在阴郁黑暗的场景里,丽莲·吉许散发出来的圣洁光芒让她成为了默片时代最伟大的女演员之一。

《凋谢的花朵》里的跨越种族的爱情故事在今天看来也许有些过时,但我们不能忽视那个人性荒蛮的年代,跨越种族的爱情相比种族歧视却是一桩罪行。虽然电影中“黄种人”的形象仍然显得刻板并且充斥着偏见,但格里菲斯的态度还是开放的。在当时流行的严丝合缝的戏剧结构也许显得刻板,不过站在道德高度上的字幕并没有一味地说教,而是让整部电影充满了善意和伤感。

<图片1>

 5 ) 你是否还能听见东方的钟声?

我的日记0911。此篇作为电影《残花泪》的观后感。

今日起我正式踏入30岁。不觉得有什么不同,反而在一点点的惴惴不安中,喜悦和兴奋占据头脑中情绪的大多数。我已经自理自立多年,30岁和20岁,和10多岁,基本相同。多的只是这些年来游走四方凝聚下来的淡然和泰然,以及更多可以支配的资源。

在30岁,我进入了投行工作。但不是核心业务部分,因此我暂时也没有到年薪百万。但我始终相信,终有一天我会达成这个目标。不管这个“一天”在多久之后到来。我是如此相信着,幸运的是,我的家人和朋友们都这样信任着我的“确信”。这是我的“东方的钟声”,它至今清晰地回荡在我的心田。

故事并不复杂。一个年轻的黄种人(Yellow Man),Cheng Huan,在国内的时候看到胡乱在大街上打群架的英国水手们,上前劝架但被推倒在地,吓得瑟瑟发抖。他执拗地认为慈悲佛法有助于减低英国人的戾气,萌生了远渡重洋去英国宣扬佛法教义的念头。临行前,他来到寺庙,再次侧耳倾听法师的教诲。法师敲钟,捻着佛珠,念着佛经,成为ChengHuan心中关于祖国的最后图像。

数年后,我们在异国他乡的一个妓窟看到了跟马来人、印度人还有其他华人一起醉生梦死的ChengHuan。此时的他一顶黑色小帽,一件小褂,一条阔裤,一双老布鞋,或拎着大烟枪,半眯着眼斜躺在椅子上;或坐在赌桌前,看着台面上的石子看自己是输是赢。

早年的美梦仿佛精美的瓷器一般碎裂,如今的他只是英国一个小城市里一个小店面的shop keeper。佛法救不了英国人,佛法可能也救不了他自己,于是只好一起沉沦。他爱上了镇上的Lucy,一个深受暴力倾向的父亲虐待的少女,仿佛她就是那个在橱窗内安静坐着的洋娃娃,是他的珍宝。光是看见她路过窗前,ChengHuan便按捺不住心情。

少女明显不爱他,也不了解他。也是,在1919年的英国小镇,一个Yellow Man和一个白人少女,根本就是天荒奇谈。然而他们渡过了短短几天的安稳相处。遍体鳞伤的少女在ChengHuan的照料下,当了几天中国公主。梦还是碎了,没多久少女再次被父亲找到,带回家后被暴力狂父亲鞭死,ChengHuan带枪来抢人把父亲打死了,结局是用刀自插胸膛死去。临死前,chenghuan脑海里,大概,也响彻远方的钟声了吧。

从我的角度和感知来说,我不能把这个故事当做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因为在我的定义里,爱情至少应该是相互的。这个故事里,我只看到了单恋着的ChengHuan。甚至,我连他对Lucy的到底是出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关照,还是说对不幸遭遇的投射都无法辨出。很明显的是,在ChengHuan多次想要靠近的时候,Lucy给我的身体语言都是紧张和抗拒、甚至无声的抗拒。著名的捞月光撒到头发上的场景,女主惊醒后,ChengHuan凑近上去想要一亲芳泽,但女主是一直往后缩,最后ChengHuan只是抓起女主衣襟的袖角,轻轻的吻了一下。

那么,我试着从男主远渡重洋原意是为了弘扬信念(也就是“东方的钟声”),但最终还是堕落的角度去想。东方思维里的“朝闻道,夕可死也”,让男主角长久处于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怀抱着自己的大好理想,却碍于社会的宏大背景以及个人力量的微不足道,变得惶惶不知终日。此刻遇到了一个比他还要柔弱的对象——Lucy——,正好找到了情感寄托。

成长至今,我目睹并且亲身经历了许多的苦和痛。因此我明白,人最少,至少不应该,忘记自己的信念。不管那个信念是什么,总能在无数过不去的关口,总在那么一个你真的很想放弃的瞬间,这个信念弹出来,跟你说,“hey,你还有我呢!”

 6 ) 《残花泪》观影记录

说来惭愧,这部电影还是我刷lof小视频时认识的,标题冲突感强烈,很是吸引人。“他亲都舍不得亲的人,被她父亲活活打死了”

看到美女和典雅的氛围,看到熟悉的大清(?),我瞬间有了兴致,到B站花了一个半小时把电影看完了。

这是一部百多年前的默片,英文名叫brokenblossom,片中被家暴致死的苦命女主叫Lucy,而男主则是在片头则被标为theyellowman(黄种人),还是个美国人化妆扮演的,他的真名在影片中有暗示,但我没注意。

【剧情回忆,全是剧透】

男主在大清应该过的不错,坐黄包车穿华服,和老僧讨论佛理,会主动试图调节美国水手之间的争执(虽然没啥用),他背井离乡去往英国想要在英国传教,让他们变得更加和谐一些。可惜现实是残酷的,他的衣服变得普通,开始和其他东亚人一起吸鸦片,只是经营着一家小店。

女主是个少女,她的父亲是一个有暴力倾向的拳击手,喝酒玩女人,每当喝多心情不爽的时候就会打女主,让女主时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日,她走出收拾好自己,走出家门出门购物。

男主注意到了总是在橱窗跟前看洋娃娃的女主,开启了朦胧的爱恋,他会不知痕迹地注视她,会主动挡住骚扰她的男人,然后头也不回的离开。担心女主的安危,他甚至偷偷尾随女主,直到确认她回家。

一日,女主被他父亲暴打了一顿,拖着伤躯跑出家门,倒在了男主的店里。男主出现了,一脸淡然的店里转了一圈,坐在了女主身边的椅子上,做梦般的看着倒地的女主。(弹幕说是男主以为是自己吸鸦片出现的错觉),女主缓缓苏醒,男主这才发现女主是真人,立刻拿毛巾出来给她擦拭伤口,然后抱她上了阁楼,放在一个小床上。

之后便是如梦幻一般的生活,小屋内的各种精致豪华的摆设越来越多,男主送了女主漂亮的旗袍,华丽的首饰,给她送花,还让女主拿镜子看自己,女主十分开心地用手指给自己挤出一个微笑(她不会笑,只能这么做)。但两个人什么也没发生,男主最多也只是亲了亲她的袖子,之后便匆匆离开了。

急转直下,女主爸爸的朋友来店里买东西,正巧发现了女主,他告诉了女主爸爸,对方恼羞成怒,一个chink也敢觊觎他的女儿,他愤怒的拉着一伙人冲向无人的小店(男主外出给女主买花了),冲上二楼打砸了一番,逼着女主脱下旗袍和首饰,换上原来的衣服跟他回家。

之后更是恐怖片,拳击手用斧子劈开了门,硬生生从门洞中扯出了躲藏起来的女主,狠狠地用鞭子打她,打完之后他便心满意足地回到房间喝酒。

女主奄奄一息地爬上了床,抱住男主送自己的洋娃娃,最后在嘴角用手扯出一个微笑,离开人世。回到店里发现女主消失的男主悲痛欲绝,他拿出了藏在箱子里的手枪,冲向女主的家,爬窗进去。

最终,他只看到了女主死不瞑目的尸体,他更是悲伤的难以言表,女主爸爸出门看见了他想要打他,男主上下打了一通,结果了他的性命,抱着女主回到了他们那间幸福的小屋,把女主放回了她养伤的床上。

最后,男主找出了祖先牌位等等,在女主身旁设了一个小小的祭坛。在女主爸爸尸体被发现,朋友报警的时候,他饮弹自尽,倒在了女主的床边的地上。

【个人向感想分析】

我回忆这么多是因为这部片设计的很巧妙,基本上每一个细节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象征,这部片的象征感很强,这大概是默片通过文字外内容表达信息的一种方式。

比如说男主送女主的洋娃娃,它陪伴女主走到了最后,这是女主少女心的一个象征。比如说男主相关的佛教元素,他应是一个相当虔诚的佛教徒,但他最终却通过杀人和自杀解决问题。

电影里充满了各种暗示,比如女主遇到男主后的幸福程度是先上升后下降的,她先有了第一次温柔的对待,旗袍,首饰,华美的房间,洋娃娃,花朵……花朵凋谢了(引出男主买花后的悲剧),旗袍被迫脱下了,首饰被扯掉了,房间被砸掉了。但是,洋娃娃始终留在她身边,她即使被打也下意识地将洋娃娃藏在身后,这大概是她生命最后的慰藉。

男主收到了外国传教士送他的一本书,上面写着hell(地狱),但他最终摆在祭坛上确实一本翻阅到破旧的佛经。

正如导演在种种文字细节中所暗示的,这是一部时代的悲剧。

去年死了四万人(一战),女人的生活很悲苦(生了一堆孩子的熟人告诉女主不要结婚,路上遇到的妓女告诉女主不要做她们这一行),男主的理想注定无法实现,中国人在西方也不被瞧得起。

不管是否有女主父亲这个大反派,他们的生活似乎都注定悲苦,但他们遇到了彼此,度过了一段很残酷现实似乎完全脱节的梦想般的日子。

男主的人生曲线大概是一路下沉,遇到女主后有了一小段的回光返照,女主消失死后断崖式下跌,爆发持枪杀人,最终回归绝望的平静。

女主则处于惶恐和得过且过的谷底,父亲因为她没泡茶发怒将她打伤,这算是陷入了又一个低谷,遇到男主之后重获新生,第一次获得了真正的幸福,之后幸福破碎,但依旧获得了最后的平静。

男主是理想破灭无望,最后一根稻草也被碾碎的绝望,而女主大概是从未抱过希望,体会了从未想象过的幸福后被打死,这大概也符合她曾想象过的人生预期。

从我理解的宗教意味上说,男主堕落了,而女主升华了。

我总觉得,在男主心目中,女主与其说一个不幸的小姑娘,不如说是一个象征着美丽的女神,是一个像梦一般的存在。他不敢唐突不敢冒犯,最终甚至也死在了她的身下(一个床上一个地上)。他从未以拯救者自居,反而是把女主高高地捧了起来,说实话这样的男人实在是太不大清了。

当然,这也可以解释为发乎情止乎礼,这是东方特有的含蓄,是西方人对东方浪漫的想象。

男主过分夸张的热情显得十分的“恋爱脑”,他也因为“恋爱”远离了鸦片,站直了身子。大概是因为现实对他而言已经没有意义可言,他才会如此沉迷于女主,为了她各种买买买,很多评论都说,女主像一个洋娃娃。也许男主并没有把女主当成女人(也太小了),而是当成了一种会动的洋娃娃,一种十分美好的东西,是他拥有的最后一丝慰藉,仿佛上天的恩赐。所以,在最后一丝希望破灭时,他才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了,直直走向地狱的门。

我不太觉得这是一部爱情片,但里面的感情线确实非常好,发糖发的很好,虽然最后都变成了刀子,更具有悲剧性。角色们的表演非常戏剧性,说实话,这部电影其实更接近戏剧歌剧那种表达方式(虽然没有唱),用音乐和动作来表达剧情,再加上恰到好处的文字提示,点缀和深化。

这些处理方式很有借鉴价值,未来可以考虑多看一些默片,学习一下情绪的表达,节奏的把控,细节的布置……

 短评

the complexity of narrative, intertitles like poetry

8分钟前
  • 葱油饼
  • 推荐

D.W.Griffith不可忽视的默片力作。男女主人公1919年大胆谈起异族恋。女主角Lillian Gish那个年代是好莱坞当红的清纯玉女,几乎每个close-up都用filter处理,梦幻到一个程度。

12分钟前
  • ISA
  • 还行

这是根据小说改编的,有些评论也不要太强行添油加醋觉得抱着各种不好的目的。什么xx印象里的xx怎么的,人人都有这毛病别只知道说别人。影片也没描写中国人或程环懦弱孬种了人家明明很英勇,那个恶爹面对程环的时候反而畏缩样,还有女孩不也同样佝偻着背。被设定吸引决定看的,他俩还算挺萌逗的一对可惜

14分钟前
  • 吝啬的灵感
  • 还行

9.大概整个10s那些重要的关于电影摄影技术的创新都已经完成,那么引领后二十年摄影潮流的摄影方法则是创造出柔焦摄影的视觉风格。本片在一些丽莲·吉许和一些空镜头上制造了这样柔软、模糊的镜头。|另一方面关于表演,本片的故事和丽莲·吉许的身世有很多相像,外加其表演风格的加持,高潮片段更是令人心碎。300

16分钟前
  • 杨小槑
  • 力荐

徐枫大一的时候放过,当时翻成“落花”,女主人公强行用手指将嘴唇上扬苦笑的动作永远记得。

18分钟前
  • 37°2
  • 力荐

真正令人惊讶的是巴塞尔梅斯扮演的中国人程桓,有一种脚踏实地的真实性,远超时代。当然,丽莲·吉许的表演也值得肯定,高潮的尖叫也是很震撼的,尽管这是一部默片。斧子劈门和斯约斯特洛姆的《幽灵马车》应该都是《闪灵》劈门的源头。

21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D·W·格里菲斯的一部经典爱情片,因涉及中国男子与白人少女的爱情而受到关注。格里菲斯曾因《一个国家的诞生》中的种族主义受到质疑,不知道这部作品是不是有洗清自己打算。片中的中国人的形象其实看起来依然令人不适,即使是外国人演的,但感情却是美好的。而对爱情的刻画仅仅点到为止。

23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三星半,难得正面刻画中国人的电影,也超前地表现了跨种族的爱。印象最深的两段:女孩用手指撑起嘴唇,强颜欢笑。中国人想吻女孩,最后只是吻了她的袖子。Kino版DVD里有一段丽莲·吉许回忆本片幕后的内容,挺棒的~

28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还行

8.6/10。①原本远赴伦敦传佛教却因残酷现实而日渐堕落的中国青年男主与屡屡被父亲家暴的可怜白人女主之间的爱情,以及男主为救女主而干掉女主父亲。②算是对当时已有的影像技法的极高水准的娴熟运用,柔光、特写、遮罩、景别切换、平行蒙太奇、等。③叙事节奏较拖。

30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推荐

“In BROKEN BLOSSOMS, produced after his controversial film about the Klu Klux Klan, THE BIRTH OF A NATION, D.W. Griffith attempts to shed light on intolerance against the Chinese, albeit with yellowfaced white actors and a script infused with racial slurs and stereotypic tropes.” --Arthur Dong.

33分钟前
  • Q影誌
  • 推荐

虽然这故事里的爱情看上去没一点可信度甚至很狗血,但是一个东方男人的心路历程,从一个决心改造西方世界的奋发青年变成为一个理想破灭自甘堕落的小店主最后走上自我毁灭的不归路的过程倒是非常非常的现实。。。柔光魅影之间尽显古典好莱坞的婉约与凄美,首尾呼应的画面犹如是一出警示寓言。。。

38分钟前
  • 秦诺诺
  • 推荐

忧伤的故事哇 白人演员眯眼驼背演中国人意外的别有一种伤感的味道,女孩纤细可怜,插的字幕十足发挥了文字能带来的东西(不知道怎么说)。原来从一开始美国片就有一种“啊 这是美国片”的气质hhh 片子顺到忘了自己也是看过彩色有声电影的人,觉得电影不就是这么个东西,导演谱曲,演员用清晰优美的表演填词,满满当当的情感,迷人。另大斧子劈门板的恐惧想到闪灵、雾和寒江的场景带劲、拉远景的时候居然那个时候就会改变画幅表现、肯定有中国人参与工作都没有意义不明的文字之类的hhh

42分钟前
  • 高山白早
  • 推荐

第一部Griffith.不可思议的值得深究的东方形象。白人扮演长袍马褂却高鼻深目的中国青年,眯眯眼,常年佝偻身躯,对白人姑娘怀有pure and holy love.而白人姑娘正如她抱着的小娃娃,是个纸片人——In every group there is one, weaker than the rest, the butt of uncouth wit or ill-temper.因此影片最终探讨的竟然不是爱情(这里爱情呈现得几乎苍白无力),而是暴力和凌辱。因此才会有拳击比赛和表达爱意的交叉蒙太奇和长达十分钟(考虑到默片的节奏其实更长)的施暴。故事的开始也是青年见证美国水手在中国横行而决定渡海弘扬佛法,最终tears of all the ages rush out of his heart。结尾一周四万人伤亡的世界大战、僧人敲钟、雾迷津渡,个人的暴力和集体的暴力已不可分。

44分钟前
  • Yinanaa
  • 力荐

Richard Barthelmess 演得真的神似中国人... 有些句子跟中国诗词蛮对应的。

45分钟前
  • vivi
  • 推荐

女孩被白人父权秩序控制与占有,东方男子对其只能幻想与意淫,非常典型的西方菲勒斯中心主义。有些内景戏还是有强烈第四面墙视点的舞台化痕迹,平行蒙太奇的使用稍许多了点。

48分钟前
  • LOOK
  • 还行

1. 1919啊!差不多100年前了!喜欢老电影的一个原因找到了,他们已经熟悉了困难,所以不想今天电影总是试图给一个结局,给一个圆满,那时候干净利落,咔嚓,THE END。光明磊落的。2. 那时候西方就有人认为自己是野蛮的,就已经开始歌颂黄种人了,虽然这个黄种人本身也是个移民,他的向西方传佛教的愿望

49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1919年距离清朝灭亡的1912年很近,片中关于清朝末年的生活场景,非常真实,几乎可以当作纪录片来看。手工上色的默片,画面唯美。影片描述了一场异国爱情,华人程桓虽然被刻画成热爱和平、与人为善的谦逊形象,但演员的表演方式是刻意眯着眼睛、佝偻身子,可能是意图突出这种卡西莫多式的反差,但依旧让人不适。丽莲·吉许,演出了少女被摧残的恐惧和哀愁。

52分钟前
  • 莱尼圆
  • 推荐

7.7 As he smiles goodbye to White Blossom, all the tears of the ages rush over his heart.

56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最后死时用撑起嘴角的笑相当凄楚可怜,Gary邀请了乐队来现场演奏这部默片的音乐,感觉电影的平行剪辑已相当成熟,男主的表演深情却有点让人出戏

60分钟前
  • 飛翔的剪刀手
  • 推荐

8。美帝佳人落花钿,故去唐人夜披林

1小时前
  • Mannialanck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