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系主任

欧美剧美国2021

主演:吴珊卓,杰伊·杜普拉斯,鲍勃·巴拉班,大卫·摩斯,大卫·杜楚尼,霍兰德·泰勒,娜娜·门萨,艾弗利·卡尔加尼拉,马西娅·德波尼斯,约瑟夫·坎农,马洛里·露,鲍勃·斯蒂芬森,艾拉·鲁宾,Ji-yong Lee,Jordan Tyson,Darius Fraser,Ron Crawford

导演:丹尼尔·格雷·朗诺

 剧照

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2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3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4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5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6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3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4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5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6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7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8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9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6:53

详细剧情

  《叫她系主任》讲述金智允博士(吴珊卓 Sandra Oh 饰)在声名显赫的彭布罗克大学当上英文系系主任,她正努力适应这个新岗位。她是学校首位女系主任,更是大学职员之中少数的有色人种,必然要应付一般人不会面对的种种挑战。《叫她系主任》由吴珊卓、Jay Duplass、Holland Taylor、卜巴拉宾 (Bob Balaban)、Nana Mensah、大卫摩斯 (David Morse) 和 Everly Carganilla 主演,8 月 20 日在 Netflix 首播。

 长篇影评

 1 ) 传统常青藤和那批深受新浪潮影响的学生

该剧以一个轻喜剧的角度剖析了美国现今盛行的cancel culture,以及人文学科在科技大潮下的式微。

该剧塑造的几个形象也值得玩味:男主在中年危机下依然有着垮掉一代那样的玩世不恭和幽默风趣;几个老古董固守陈规,拿着三十年的教学大纲不放;透过女主和她墨西哥裔的养女讨论了一个韩裔在美国多文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问题。

这部剧不是一部亚洲女性一屁股坐在了一个被白男多年霸占的位置然后叱咤风云的爽剧,更像是一部关于传统的常青藤名校如何应对一批生活在新浪潮下的学生,一批出没在black lives matter,metoo运动下的学生,一批对传统体制不满的学生,又或许是一批矫枉过正、卷在浪潮里的热血分子。BLM盛行时,一系列常青藤高校面临巨大压力下扩招非裔学生,将校内大楼以非裔领袖命名。

而不管是年近中年的男主,新任系主任,老态龙钟却握着tenure的教授,传统老派的dean,野心勃勃的非裔老师,都是在这个浪潮下被该剧塑造的活灵活现的角色。

 2 ) 当好英文系主任,需要多大能耐?

如果觉得文科“宫斗”比理工科要少,那就显得过分无知了。

文人的清高像是一种历史传说,消失在现代商业化的世界。

无论文人还是理人,在现实的利益面前都会露出真面目。

而且贫困限制着想象力,越是蝇头小利,越是斤斤计较。

如果将学科总体利益——包括经费、拨款、项目、资源等等——比喻为蛋糕的话,

那么理工科所能生产的蛋糕明显大于文科,而且不止几倍的数级差。

这就造成了文科系所 “僧多粥少”的困局,此是争斗的客观基础。

另一方面,文科思维让人惯有一种情绪化、自尊化、面子化的倾向。

结果是拉帮结派,搞小团体,内斗激烈。

这就是我们在《英文系主任》里看到的,系主任管理的教师不超过十个。

但要处理的事情却是指数级的,每个人都“暗怀鬼胎”,为保住自己的利益使小手段。

这与“后宫”有什么区别?本质上还是一样的。

后宫妃子为了得到皇帝宠幸而内斗,文科教师为了教职、福利、地位等斗争。

就像观察动物世界一样,人作为动物的本性在此暴露无遗。

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虽然不能说不折手段,但至少是有心机。

我们从中看到了一种可悲,那才是多大的利益,人类世界的高级知识分子像财狼一样攻讦。

所谓清高是不存在的,一旦影响到存活(先物质,后精神),人是动物。

管理一所英文系,并不比管理一家企业简单,它不只要有让人信服的专业能力,还需要运筹帷幄的能力,在教师间合理分配利益。

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小国如临大敌;英文系主任难当,盖在于此。

 3 ) 就像你在剧中看到的那样

因为很多人来推荐,一口气看完了六集,难免和自己的职业联系起来。

剧中呈现的英语国家英语系的课,基本全部是文学课。对比:某理工科211大学的英语系,只有一学期的“英语文学导论”是必修,还是拜托领导在学校一次大规模砍课时中偷偷留下来的,其余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小说戏剧等都是选修。英语系学生(一半是文科)必修很多大学分的理科课程,文学选修课依赖于任课老师足够努力的推销,以及仍然存在的、心态较为佛系的学生。三年级下学期勉强凑够人数,美国文学课开起来,简直像个地下摇滚俱乐部一般的存在。

除了人文学科的危机,最让英文系学生有共鸣的的还是所有作家作品的名字和批评理论名词吧,很少有人用我们的视角看事物啊。剧中师生一起读诗、一起讨论荒诞派与现代主义……相比于具体而实用的知识,抽象的理念和情感或许更难在记忆中留下痕迹,但这确实就是我们所做的事。另外,总有人对文学理论不屑一顾,但往往不是因为境界太高看破-ism们的局限(的确明显存在);而是因为读书太少,拒绝接触新事物太久。看到系主任痛批自以为是的所谓明星学者“你知道最近三十年学术界有多少新理论吗?”我在屏幕前为她鼓掌叫好。

课堂组织形式和授课质量没有必然联系。死气沉沉读三十年不变的讲稿,宣称“我就是不向学生让步”占据精神上的高地,这不能说明你的课一定是高水准。允许学生把《白鲸》改编成嘻哈、并坐在学生中一起开心观看的女老师,课上未必没有其他深入的内容。(可能因为我对贝克特做过同样的事,所以在这里对她表示一下支持)。在一个文学课还带有带有启蒙性质的理工科院校,面对百忙之中抽时间来上选修课的疲惫不堪的大三学生,我已经放弃了MOBY DICK…以它令母语者生畏的艰深文字和我粗浅的道行,很难不吓跑硕果仅存的学生。但我不想放弃这位优秀的作家,代之以更有时代感的《抄写员巴特比》——我们在课上嗑了巴特比和律师的cp。想让类似的活动留住文学课最后的学生,想让他们通过寻找细节学会文本细读,想通过这个人物关系解读为后面要讲的他者伦理作铺垫。可能不怎么高深和高雅,但文学课首先要生存。

老派人物里面喜欢Joan这个角色,虽然我一向重视学生的evaluation,但是看到她烧掉自己不爱看的评语,还是获得了一种补偿性的快乐。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可以跟学生讲:不喜欢这个作家是吧,告诉你,他就是牛逼!不喜欢就退课吧!(现实生活中我会劝学生“既来之则安之,作品有点难,但绝对值得一读”,既要坚守底线又要留住学生,很难的。)我做梦也没想到,她年轻的时候,竟然是因为承担了很多类似工会干部的工作——而放弃了科研。连人力资源的人也承认,很多女老师们在行政事务上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就不想着在学术界进步了。看到这里有点黯然。

剧中除了系主任本人,其他人不好好上课也可以,不做科研也可以、所有的行政活动不过是开除这个、弹劾那个,或者换间办公室;大学教师职业生涯中的种种耗费心力的琐碎被掩盖了。Bill那洒脱又邋遢、迷茫又自我、言行出格还童心未泯的形象实在太符合大众对文科男教授的刻板印象了,我怀疑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人,可能是编剧(一定是个文学人)自恋的投射吧。不过Bill有一句话我喜欢“I don’t co-write”(我才不跟人家合写文章)。

不少人心目中的高校英语系女老师都是美丽时尚优雅活泼大方自信,宜室宜家,至于搞外国文学的那更是小清新一般的存在。我就不说这是对女性的物化和对文科的矮化了(那个女生在一个书本垒起的系科读书十年+,毕业后还要继续留在不发表就灭亡的学术界厮杀,将漫长的岁月付于难度高收益低精神压力极大的阅读和写作,她很可能不是为了躺平,很可能对自己的期许不只是“相夫教子”,更不用说这还是个激进女权者、不婚主义者、性向不明者甚众的群体)。真相是一部分英语系的人也会异常朴实、笨手笨脚、木讷寡言、永远生活在巨大的困惑、焦虑与拖延之中。极高的心理需求和不切实际的白日梦,对社会和家庭没有什么用处。就像你从剧中的英语系教师身上看到的那样。

(看我半个小时写千字剧评。一篇小论文拖了半年都不想写。)

 4 ) 这部学术界的《老友记》,透视了文科教育的艰难处境|读刊

Netflix网剧《英文系主任》(The Chair)在八月底开播,这部剧很快成为了欧美文化圈九月以来一直热议的话题,不仅受到影迷关注,甚至还有大学、研究机构特地为此举行了线上研讨会。一部描绘高校文科教师的职场剧,为何能引发欧美学术圈和文化圈的大讨论?

《英文系主任》海报。

与此同时,《英文系主任》也在国内引发了不少文科教师和研究生的关注。近年来,青年教师“非升即走”的境遇、大学公司化、考核指标KPI化、文科边缘化等问题,也让许多青年教师在这部剧中感同身受。本期读刊,我们从《英文系主任》谈起,一窥美国高等教育的种种问题和文科教师的艰难处境。

撰文 | 徐悦东

01

引发学术圈热议的“出圈”网剧

《英文系主任》是一部描绘大学文科教师的职场剧。吴珊卓主演的韩裔英文系教授金智允成为了彭布罗克学院(一所虚构的小常春藤大学)历史上首位女性英文系主任。在上任后,她被系里的一系列危机搞得焦头烂额——文科经费缩减、生源流失、教师内斗、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封杀文化、工作与母职的冲突、文化冲突……整部剧犹如一锅大杂烩,编剧将高校在媒体中屡屡曝光出来的各种现象以及美国社会的情绪“爆点”,以一种非常讽刺的方式写入剧情中。这也使得该剧成为了反映美国高等教育生态的一面镜子,引发了北美学术圈的热议。

许多大学媒体对这部剧做出了评论。《布朗大学每日公报》(The Brown Daily Herald)的评论人塞西莉娅·巴伦认为,《英文系主任》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其定位极其精准,其成功满足了文科研究生、高校教师、文化媒体人和知识分子这个细分市场的需求。这是一部学术界的《老友记》,因为那些人物就像老师们身边所熟悉的人一样。《英文系主任》揭示了很多复杂的问题,但并没有给观众提供解决方案。

《英文系主任》在烂番茄网站引起的热议。

的确,这是一部非常罕见的网剧。过去,美国有无数描绘律师、医生、警察、消防员、记者、金融从业者和IT从业者的职场剧,但并没有多少职场剧的主角是大学教师——尤其是人文学科的教师。这是很多高校文科教师在网上分享自己看这部剧的感想的原因——他们终于能在荧屏前“看见”自己了!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英文系教师Mai-Linh Hong表示,“作为一名亚裔女性英语系教师,这部剧既搞笑又令人不安,这部剧仿佛就在偷看我的大脑,简直是一部专门为我定制的黑色喜剧。”对于准备做文科学术的研究生来说,这部剧让他们仿佛看见未来,因而极具代入感,比如,豆瓣网友“Blavatsky”评论说,“课上只有三个人的中世纪文学老太是我的未来吗……”

当然,影视剧毕竟是虚构的,有些老师也指出该剧对学术界有所误解的地方,比如,罗格斯大学卡姆登分校英文系的Lisa Zeidner教授调侃道,其实如今美国有73%的高校老师是合同制的,他们没有终身教职。所以,每次当系主任在校园里散步的时候,都会有非终身教职的老师气喘吁吁地跟着系主任,恳求多开一门课。因为他们开一门课平均能拿2500美元,他们一个学期至少需要开五门课来满足较低的生活质量。而在剧中,彭布罗克学院英文系的大部分老师都有终身教职。有关非终身教职的教师的惨状并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这部剧到底描绘了什么,让其能成为美国文化圈和学术界的爆款网剧?

02

文科教育的危机,挥之不去的阴影

在《英文系主任》的第一集开头中,金智允当上了彭布罗克学院的英文系主任。在“老白男”占着巨大优势的英文系,金智允能坐上这个位置并不容易。当她开心地玩着带有粗口俚语的系主任名牌时,她的椅子忽然散架了——这里玩了剧名The Chair(椅子、系主任)的双关梗,这也意味着她的系主任之路并不顺利。

金智允一上任就得处理英文系的烂摊子——院系生源减少了30%、学生选课人数节节下降、英文系的预算被大幅削减。若留不住学生,彭布罗克学院英文系是否还能继续存在都会成为问题。校方希望让那些拿着最高工资、拥有终身教职却没多少学生选课的教授退休,以减少开支。但想做“老好人”的金智允反驳了这个提议。校方为了劝退这些拿着终身教职的教授,甚至将一位女教授的办公室搬到脏乱差的地下室里。

《英文系主任》剧照,主角金智允。

人文教育危机成为了《英文系主任》所有剧情演进的源动力。这部剧将日常见诸美国报端的人文教育危机搬上了台面。在美国,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人文学科的危机重新降临。剧中文科生源减少、选课人数下降、文科院系的财政危机是不争的事实。据《大西洋月刊》的报道,如今人文学科毕业生占全部毕业生的比例降到了美国近四十年来的最低点。同时,取得哲学、历史学、语言和英语这四大人文学科学位的总人数在近20年来首次跌破了10万人。

伴随学生减少而至的是学校的倒闭潮。近年来,美国私立的文理学院出现财政赤字和倒闭潮的新闻不绝于耳。据美国教育部预测,美国私立大学的合并和倒闭案例将在未来几年里快速增长,去年已有25%的私立大学出现了财政赤字。其中,许多奉行博雅教育的文理学院和艺术学院首当其冲。这也使得许多学校削减文科院系的经费,裁减文科院系的老师,甚至关闭某些文科。《英文系主任》里的彭布罗克学院就是一所“小常春藤”级别的顶尖私立文理学院。美国私立文理学院的财政危机就是这个故事发生的大背景。

03

人文学科的课堂改革奏效吗?

在《英文系主任》中,为了挽回英文系的颓势,金智允担起了改革的重责,希望能扶大厦之将倾——她看好一位年轻的黑人女教师雅茨——她是美国顶级期刊《美国现代语言学学会会刊》的年度论文奖获得者,并善于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研究美国文学。此外,她的上课风格极受学生喜欢,比如,她允许学生用嘻哈改编《白鲸》的方式来上课。因为她的课堂独具魅力,加上她符合进步左翼的“政治正确”,金智允决定推举这位女教师以获得终身教职。一方面,这样能吸引更多学生继续选英文系的课;另一方面,在文学研究的研究方法上,金智允希望能在系里引入文化研究的批判视角,平衡一下系里那些“老白男”教授们相对“保守”(他们更推崇哈罗德·布鲁姆式的文学正典)的学术氛围。

这是否是缓解人文教育危机的课堂改革?雅茨的课程和研究方向的确体现了许多美国高等教育界人士的改革建议。美国东北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本杰明·施密特在《大西洋月刊》中认为,英文和历史作为人文学科核心专业的现象正在消失,他将希望寄托于正在崛起的文化研究,因为文化研究能给学生提供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在9月3日的《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中,美国国家人文中心(National Humanities Center)主席罗伯特·D. 纽曼(Robert D. Newman)撰文认为,面对人文学科的危机,许多右翼人士将人文学科打上精英主义的标签——认为人文学科本身毫无经济价值,本该成为有钱人学习的学科。为此,纽曼呼吁,人文学科只有迎合时代的需求,才能安全地保存深刻的东西。跨学科教学是人文学科的未来,通过将人文学科引入到各个实用学科里,带领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才能彰显人文学科的价值。同样在《高等教育内部参考》中,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历史教授史蒂夫·明茨直接给出了应对人文学科危机的具体建议:为学生提供如何生活的指南;在实用的学科中引入人文学科的关怀;批判性的人文学科;强调跨文化的研究视角。

《英文系主任》剧照,黑人女教师雅茨。

在《高等教育纪事报》中,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比较文学和亚洲研究教授埃里克·哈约特(Eric Hayot)写道,人文学科的市场营销是有问题的。除了性别研究和种族研究外,人文学科的课程名称本身不再吸引人。而且,绝大多数课程是围绕着专业化的学科需要来组织的,大多数本科生根本不会也不想成为文科教授。埃里克·哈约特提出的改革建议是——将现有课程组合成模块,每一个主题模块中都包括来自各种人文社科的知识。通过跨学科的视角,老师们能更好地带领学生思考某一领域的系列问题。

总的来说,了解学生的需求、文化研究的立场、进行专题化和跨学科教学是人文学科重新吸引学生上课的一条路。在《英文系主任》中,像雅茨开设的“性爱与文学”如此吸睛的专题课程似乎是一种答案——这跟做文化媒体有所相似——在议题上,选择进步左翼关注的议题,为此老师要准确把握受众的关注点,然后糅合各种学科的知识和视角,并在讲授形式上将知识打包得尽量“可口”,再送到受众面前。雅茨几乎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这也让系里相对保守死板的“老白男”教授艾略特十分妒忌她的受欢迎程度。为了增加艾略特的学生数量,不让他被学校辞退,金智允将艾略特和雅茨的课程合并了起来。但这直接触发了艾略特与雅茨的矛盾。而且,艾略特是终身教职评议委员会的主席,他决定公报私仇,阻碍这位黑人女教师获得终身教职。

04

“大学公司化”是文科危机的根本原因

在《英文系主任》里,雅茨与艾略特的矛盾可以被看成两种立场的矛盾——保守和进步、男性与女性、老一代与新一代、白人与黑人、守护文学正典与政治立场先行。但是,这种矛盾不该上升到职称评级这样本该保持公正的程序中。豆瓣用户“把噗”评论道,这部剧展现出,文人的清高只不过是一种传说,为了教职、福利、地位等利益,文人之间搞小团体、拉帮结派,加上自尊心很强的倾向——反而会让斗争变得非常激烈。这种说法没有错,尤其在资源相对减少的情况下,争夺利益的人事斗争会变得愈加激烈。

《英文系主任》剧照,艾略特教授。

这个问题最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的公司化。我们对文人“清高”想象以及学者“象牙塔”里追求学术理想的纯粹“学术共同体”的美好想象都建立在学术界未被商业逻辑“殖民”的前提之下。在大学公司化后,学术界似乎与职场变得越来越相似。“非升即走”的聘用制不断增加、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不断加码……在美国,大学的公司化恰恰也是“无用”的文科衰落的重要原因。

《英文系主任》能按照职场剧的套路进行拍摄,也是因为大学本身不再是纯洁的“象牙塔”,而变成了你争我斗的“职场”。《英文系主任》很好地展现出大学公司化对文科教育所造成的伤害——比如,想裁去有终身教职的老教授们。在剧中,老教授们说,他们当年之所以从事学术,是因为当教授是罕见的年纪越大越受到尊敬的职业,裁员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晴空霹雳。而且,校方为了吸引流量,还罔顾教学质量和学校声誉,打算聘请明星、畅销书作者来当老师。在绩效逻辑面前,文科的教育质量变成了可以牺牲的选项。

《泰晤士高等教育》有一篇文章呼吁,在看过《英文系主任》之后,我们更应该关注剧中忽视的非终身教职教师的境况。根据《学者内部参考》(Insidescholar)的报道,在1969年,美国大约有78%的教职员工是有终身教职的,但如今,学校为了压缩成本,大部分教师都是没有终身教职的。这意味着他们缺少社会安全网,这会让许多教师产生巨大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情绪。此外,《对话》杂志的一篇评论表示,该剧没有很好地展现出大学中的阶级不平等。而且,高校的晋升体制对女性、有色人种和出身工人阶级的学者都非常不利。

在剧中,身为合同工的黑人女教师雅茨实际上非常市场化——为了找更好的教职,她在顶级期刊发论文;她深谙学生的心理需求,让课程变得更吸引人。传统的知识分子可能不会赞同雅茨的课程改革,而会认为她过于迎合学生,不是一种正确的讲授方式。老教授Joan特别不喜欢看学生在教师评价网上对她的评价(这就像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一样),当她看到有学生对她提出了恶评,她还通过黑客找到了恶评她的学生,并训斥了一顿,以维护自己的尊严。到底是老教授们不思进取,与时代脱节,还是高等教育体制本身存在的问题?

《英文系主任》剧照,焚烧学生评价的女教授Joan。

总而言之,纯粹的“学术共同体”的想象在大学公司化的脚步下已然破灭。在《慢教授》中,作者玛吉·伯格和芭芭拉·西伯认为,大学校园越来越像购物中心。大学公司化的工具主义价值观,不仅让老师们把时间当作工具,而且导致了老师们把彼此也当作工具。因此,同事们变得越来越难以相处——因为他们是职场中的竞争者——这时,纯粹的“学术共同体”就开始解体了。在这种激烈竞争的内部氛围下,大学教师们不仅变得更加孤独,“宫斗”还会以各种面貌展现出来。其中,在终身教职评审和职称晋升的决定中,各种形式的歧视也变得屡见不鲜。

05

“封杀文化”的问题在哪里?

《英文系主任》所引发的讨论不局限于美国高等教育,这部剧还带出了许多美国社会左右两翼“文化战争”中的重要议题——女性在职场中的困境、“封杀文化”的影响。学术界作为美国“文化战争”的前沿阵地,这些矛盾被激烈地展现了出来。在剧情主线外,《英文系主任》还描绘了金智允作为一名女教授,在养育女儿的母职和职业生活之间的艰难平衡。对于金智允来说,学校内的事物一团乱麻,她与养女的关系也变得岌岌可危。这恰恰是许多女学者切身的生活烦恼。而且,这部剧还描绘了职场上的性别歧视——女教授Joan曾抱怨,她年轻时的工资远不如男性教职工的工资;伦茨教授的妻子生完孩子之后,在获得终身教职之前就辞职了,因为她不得不留在家做晚饭……

此外,金智允还与另一位老师比尔产生了暧昧关系。比尔曾经是一位极受欢迎的老师,学生们都非常爱戴他,但一场变故夺走了他妻子的性命,从此之后,他一蹶不振、浑浑噩噩。在一次课堂中,比尔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做了纳粹敬礼的手势,有学生录下来并放到网上进行恶搞,这让比尔成为了校园公敌。学生们游行抗议,要将“纳粹分子”比尔(比尔当然不是“纳粹分子”)驱逐出校园,最终酿成了公关灾难。

《英文系主任》剧照,教师比尔面临学生抗议。

这部分剧情其实恰恰反映出美国社会正在流行的“封杀文化”所带来的问题。高校作为“文化战争”的前沿阵地,也是“封杀文化”重灾区。在现实生活中,美国高校的确存在着类似的荒诞事件。去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的Greg Patton教授在给学生上传播学课程时,教授各种文化中“填充词”的用法时说:“文化不同,口头禅也会不同,这是基于你的母语。就像常见的英文词“that,that,that”,在中国就会说‘那个,那个,那个。’”因为中文里的“那个”听起来很像歧视非裔美国人的词语,Greg Patton遭到学生抗议被学校停职。

这种“封杀文化”也延续到了课堂内容里,学生用当代的“政治正确”重新审视历史正典中的人物。《英文系主任》里有一幕却引发了很多人的争议。艾略特在台上讲《白鲸》文本的时候,台下有学生说,梅尔维尔是家暴男。艾略特简单解释了几句便继续讲课。这时,黑人女教授雅茨站起来说,到时候我给大家讲他家暴的那部分。这部分剧情触及了美国社会的敏感点——我们能因为梅尔维尔是家暴男,就否定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和贡献吗?因为梅尔维尔对美国文学的贡献很大,我们就能无视他的家暴行径吗?

在美国年轻人重新审视历史,推倒哥伦布、南方联盟将军雕塑的浪潮之下,《英文系主任》以比尔这条线反思着美国社会“政治正确”的尺度。这也是这部剧能获得文化圈关注的原因之一,恰如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非裔美国人的教师Imani Perry认为,《英文系主任》的成功之处不在于它传递了什么坚实的信息或立场,而在于它的政治模糊性。Perry还评论道,在学校里教师遇到左翼思想警察举报的频率,跟右翼学生去监视左翼教授的言论的频率一样高。《英文系主任》没有简单地去制造二元对立,而是让大家进行反思。激进的封杀文化是不是另一种束缚?我们该如何看待“政治正确”?这或许是这部剧给美国社会所提出的问题。

参考链接:

//www.browndailyherald.com/2021/09/07/chair-netflixs-love-story-disguise/

//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blog/weve-seen-chair-now-its-time-adjunct

//insidescholar.org/the-rise-of-adjunct-faculty/

//www.vice.com/en/article/qj85bb/we-asked-actual-academics-to-review-new-netflix-show-the-chair

//www.chronicle.com/article/the-humanities-as-we-know-them-are-doomed-now-what/

//www.insidehighered.com/blogs/higher-ed-gamma/reimagining-humanities-21st-century

//www.insidehighered.com/views/2021/09/03/how-humanities-can-flourish-future-opinion

//preview.houstonchronicle.com/movies-tv/netflix-s-the-chair-with-sandra-oh-is-a-16398803

//www.chronicle.com/article/the-chair-episode-1-im-surprised-by-how-much-works

//www.chronicle.com/article/the-humanities-have-a-marketing-problem

//www.chronicle.com/article/whats-the-best-way-to-do-public-humanities-ask-a-philosopher

//www.chronicle.com/search?q=humanity#nt=navsearch//theconversation.com/new-netflix-drama-the-chair-is-honest-and-funny-but-it-still-romanticises-modern-university-life-166655

//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21/08/30/sandra-ohs-masterly-performance-of-empathy-in-the-chair

//screenrant.com/chair-pembroke-university-true-story-real-explained/

//theconversation.com/new-netflix-drama-the-chair-is-honest-and-funny-but-it-still-romanticises-modern-university-life-166655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徐悦东;编辑:李永博;校对:王心。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5 ) 平凡生活的无Drama又精彩的状态

边做饭边看完英文系主任了

也许一些在职教师看了会感同身受(我是教师的陪伴者So knew slightly),这部剧放大的是一直被忽略放在台面上的职称评定矛盾和办公室战争,平平无奇但又非常精彩,这些人争夺的不是名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评判标准学生的尊重和对自己教学的热爱,似乎教育已经开始进入买方市场,比起老教师要学习如何讨好学生,英文系本身放在大环境中就是一个优雅又传统的学科也在寻找自己的取巧点,但似乎也在一些热门的学科下被挤压被询问“学习英文的历史真的有意义吗?”而岌岌可危。

在我看来是非常精彩的,吴卓珊把处于中高层的无能为力和百口莫辩演绎得非常优秀,所有的矛盾实际上都来源于时间差,非常优秀的剧,也理解一些观众可能不了解西方的职称评定和选课系统看起来他们都在瞎忙乎,荣誉教授和永久教职是桂冠,是教师的终身荣誉,一堆拥有这项荣誉的教授因教学古板可能被劝提前退休,受到学生喜爱的有色人种教师试图打破白人教授的习惯和天花板,亚裔女性系主任和相爱的男人不能光明正大谈恋爱,简直就是平凡生活超精彩状态。

 6 ) 《英文系主任》bulabula

我认为英文系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经典文本的时代阐释。对文本的阐释如何贴近我们所处的当下(特别是市场化、政治化大环境下的学生)。我个人也是因为困惑才看了这剧。Anyway,Bill的发言挺感人的,搞文学这一行,要爱上故事才行,爱上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It's a very complicated, but faithful relationship."真好。剧中一群气急败坏的老教授,一帮只喊口号的学生,还是有点脸谱化了。另,能够领略文学之中多彩世界的教授,对孩子一点办法都没有吗,应该更有共情能力才是呀(以此自勉)。 通过此片我对cancel culture的理解更进一步。关于cancel culture,南大但汉松老师的访谈很有意思。“其实就是不断去区分、分化——最后变成美国大学里黑人研究非裔文学、东亚学生选修东亚研究课、女性上文学与性别的课、做酷儿研究...回到法兰克福学派,其实文化马克思主义是相当深刻复杂的思想资源,我们在这当中看到是人类超越族裔和性别的一些共同联结。在族裔和性别之外,阶级也很可能是我们当下一个重要的思考路径。在全球化和晚期资本主义的时代,把莎士比亚肖像画逐出英文系大楼、大学校园里为照顾跨性别者而用‘心理性别’区分男女厕,所有这些校园政治的斗争可能会变成一种收编的手段,让我们陷于这些身份差异的争执,而看不到资本主义更本质的结构性不平等...美国这样的社会里允许多元声音出现,但最后它演变成了一种小圈子游戏,彼此互相不倾听。身份政治过于强调维护独异的身份,往往会模糊人与人之间的共性;当学术思考必然伴随着差异性的标签,也就变成了一种站队的游戏。身份或同一性,其实是一种压迫性的存在。”其实我个人也越来越觉得,资本、阶级才是更根本的东西,要去留意资本主义更本质的结构性不平等。

再加一点英文系学生如何天天pre,搞不到钱的桥段就好了哈哈哈哈

 短评

这是一部演员大过戏的剧集,所有演员的表演都很在线,剧情乏味,但细品对话却很精彩。这是一部讽刺大学教授stereotype的剧集,却最终陷入了某种政治正确的stereotype。因为吴珊卓而追,也因她加了1星。

2分钟前
  • Page Zero
  • 还行

这个题材实在是有点 too close to home,尤其最后尾声其实达成的是一种非常欠满足的 closure,非常直接地体现出有色人种(年轻)女性获得权力的不仅仅是艰难,而且是排在白人(老年)女性的后面,一步到位的进步是完全不可能的,前进的路上前者的努力会被用来提供后者的可能,唉,唉。有很多发散话题值得讨论,感觉播客主题又有了。

6分钟前
  • 烤芬
  • 推荐

为什么一个标榜打破陈旧学科陈腐架构的剧要把那么多精力放在描述一个fuck-up中年老白男身上??

11分钟前
  • Br.G
  • 较差

“Sometimes you love a poem so much. Every time you read it, you learn something new, and you feel transformed by it. It's a very complicated, but faithful relationship.” 这段边看边流眼泪

14分钟前
  • fushia
  • 还行

绝了 综合各种美国的身份政治、人际政治、新自由主义高等教育与利益集团的金钱政治,如何将虚伪进行到底?美国社会惯常的手段 简单化观点的政治正确文化、对经典文本与新文学之争背后实质上在为白人至上之500年殖民历史买单、用政治正确的表演掩盖新自由主义的剥削、自己亲手养的蛊反过来吞噬自己,etc.。严肃地说,这剧情还能更drama更惨烈,这就是一个还债的年代,一个幽灵不断返回的年代。至于文学...那些个课的题目包括最后男主研究生所提交的论文题目都足以说明这种学科本质上的自我重复,表面上变化好大喔,老教授完全接受不了年轻老师的上课方式,其实呢,换汤不换药的东西。归根结底,一个处于资本主义帝国世界体系核心的享有特权话语、能够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学院,究竟为谁服务?对吧,改变,想多了

17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还行

好像什么都说了,好像什么都没说

22分钟前
  • L26V718
  • 推荐

为吴珊卓看,开播之前都在宣传喜剧,看下来好像与喜剧稍微有点不太搭界,就是个生活剧。为女主配一个老白男实属刻意,去掉这条线聚焦女主没准会更好。当领导可真难啊,还是做个普普通通的专技人员最开心。

27分钟前
  • 白亦桃
  • 还行

文学系主任,一个任何人做了就再也不想连任的工作。年轻老师和年老老师的分歧太大了,但他们至少有一个共同点,当有人于麦尔维尔去世时在纪念他的讣告里把《白鲸》(Moby Dick)的Moby拼错成Mobie的时候,他们都会感到悲哀和伤心。

32分钟前
  • 陆钓雪de飘飘
  • 推荐

拍没有tenure的有色人种教师群体会比聚焦nazi和白男更好。吴珊卓的Chair“坐不稳”倒是一开始就暗示了,但中间简直太无聊了。Bill这种人身上散发的正是我最讨厌的美国气质。剧外在微博上掀起的讨论比剧有意思。

36分钟前
  • Derridager
  • 还行

一个演员最幸福的事情:能够被赋予自己想要去尝试和挑战的机会。SNL、颁奖礼、致辞、颁奖人之后,我Oh真的从那些“疯狂”的正剧角色“脱身”,演到了这部很风趣却又睿智的喜剧;事业粉感到无比幸福❤。大学的背景常常被作为超龄爱情戏的实验室,抑或下刻就是都市传说的黑洞;但人们却忘记了它同样是思想的竞技场,以及对这世代最前端的反映。留住学生,教员年龄的碰撞,以及当下抵制文化与敏感议题的交融…有引经据典的讽刺,也有纪录,这些支线故事都似「大公园」完成了对自身领域最详细也“尴尬”的捕捉。而这之外的,还有几乎每个人在从中寻找自己身份与位置的故事;Ji-Yoon的角色独特,又充满意义。只可惜剧集略短,还以迷你剧制作;殷切希望有第二季,或者其它形式的外传。

39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美国如今的大环境真是如此,这剧一点也不搞笑应该算是写实剧。美国很多大学之前都有教授的一句话被社交网络歪解,特别荒谬。好喜欢男主啊!!太甜了

43分钟前
  • debut0901
  • 推荐

作为一个在国内读了英文系本科,在美国读了一个少数族裔占多数的专业的人,我对The Chair观感复杂的一点在于,挑战由白人男性主导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学术建制是当下欧美人文社科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剧中暗示当下的学生太liberal太激进,反而让自1960年代以来由自由派主导的大学丧失了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对问题保持开放性阐释的空间。反观国内,可能反而因为不太存在交叉性的问题而对“西方正典”保有更多的尊重(我本科期间上过的唯一一门女性主义文学课是外教开设的)。我记得何伟也说过,他在四川教书的时候反而能感受到与学生一起阅读英语文学作品的纯粹的快乐。

47分钟前
  • Nelly.L
  • 推荐

不管前面的insider joke铺得多么满,当男主在最后的听证会上说,“Sometimes you love a poem so much. Every time you read it, you learn something new, and you feel transformed by it. It's a very complicated, but faithful relationship.” 我还是感动得掉眼泪,it's exactly what i was going through last night. 作为一个英文系在读生无法不偏心地给它打五颗星。

52分钟前
  • kidultcc
  • 力荐

听说某教授30年没更新讲义,我直拍大腿

54分钟前
  • xiaoyaah
  • 推荐

看第三集这个男老师因为nazi手势陷入多大麻烦,结合最近热搜🧐(可能是亚裔配角最多的Netflix剧? 以及,我合理怀疑整部剧一开始是为男老师写的,another same old story about how a middle aged white man fucks up his own life….. 找了个吴珊卓加了些戏份,在海报封面当噱头。。。7分吧

56分钟前
  • Ber_雪碧
  • 还行

有点意思,但还不够有意思。达布森这角色太烦人了,没有必要为主角安排一个丧妻的暧昧对象

60分钟前
  • 克哀
  • 还行

费心布置了这么多关于性别和种族的微妙设定 结果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在讲亚裔女系主任和自己系里的白男教授搞暧昧???每次尝试探讨女性 少数族裔的话题就像是要完成业绩一样生硬 本质就是个学术版狗血悬浮剧…

1小时前
  • enzo去了夏天里
  • 较差

好看。文学院的困境、职场女性的困境、tenure-track的困境(这一部分不要太有代入感…)、中年单身者在家庭上的困境,细密交织成了生活的一地鸡毛。看上去是空中花园的文学院,依旧无法躲开回归生活的命运。

1小时前
  • 信久
  • 推荐

课上只有三个人的中世纪文学老太是我的未来吗……

1小时前
  • Blavatsky
  • 推荐

这真的是喜剧咩,各种各样难以应对的问题,道德的家庭的职场的程序的言论的高龄者的性别的种族的历史的好多困境,这要怎么给处理好哇。不过学生们还是挺酷的,比我做大学生的时候酷多了。

1小时前
  • 坑里躺平平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