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瘾剂量

欧美剧美国2021

主演:迈克尔·基顿,彼得·萨斯加德,迈克尔·斯图巴,威尔·保尔特,约翰·胡热那克,凯特琳·德弗,罗莎里奥·道森,威尔·切斯,梅尔·温宁汉姆,伊恩·安特曼,杰克·麦克道曼,菲莉帕·苏,劳尔·埃斯帕扎,雷·迈克金农,克利欧佩特拉·科尔曼,杰米·雷·纽曼,R.基斯·哈里斯,Alan Campbell,Walter Bobbie,卡洛莉阿门罗,瑞贝卡·薇索基,琳达·鲍威尔,肖恩·卡拉汉,皮特·布里斯,摩根·布朗,林恩·阿什,Scott Charles,尼古拉斯·罗根,米根·费伊,帕克·萨克,凯尔·埃尔萨瑟,Brenda

导演:巴瑞·莱文森,迈克尔·科斯塔,派翠西亚·里根,丹尼·斯特朗

 剧照

成瘾剂量 剧照 NO.1成瘾剂量 剧照 NO.2成瘾剂量 剧照 NO.3成瘾剂量 剧照 NO.4成瘾剂量 剧照 NO.5成瘾剂量 剧照 NO.6成瘾剂量 剧照 NO.13成瘾剂量 剧照 NO.14成瘾剂量 剧照 NO.15成瘾剂量 剧照 NO.16成瘾剂量 剧照 NO.17成瘾剂量 剧照 NO.18成瘾剂量 剧照 NO.19成瘾剂量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6:54

详细剧情

  该剧根据Beth Macy撰写的同名畅销书改编,迈克尔·基顿扮演老派医生塞缪尔·芬尼克斯,他以仁慈和同情心对待自己的工作,但他发现自己陷入了大制药公司致命的秘密之中。

 长篇影评

 1 ) 《成瘾剂量》中的药品和美国机构一览表

老外钟爱的电影素材之一便是自家政府黑幕。Hulu 最新推出的 8集限定剧《成瘾剂量》(Dopesick)更是糅合了政府监管黑幕和自家药品成瘾史的双料。真是挺敢拍的,自己黑起自己来绝对不手软。《成瘾剂量》讲述了

老派医生塞缪尔·芬尼克斯(Dr. Samuel Finnix),一向以仁慈和同情心对待自己的工作和病患,还很细心地去日常的提醒和照顾那些人。但很快,他发现自己陷入了大制药公司致命的秘密之中、成为了资本家拿底层人民试药的帮凶。《成瘾剂量》耐看而不难看,看完第一集就发现其中涉及到了很多药品和美国机构的元素,有点头大。一不小心已经总结好了,那就一起来看吧。

1 药品

  • 基本概念

英文电影名 Dopesick 指的是:麻醉剂戒断反应(opiate withdrawal symptoms)。

麻醉性镇痛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阿片类药物。这类药物是指从阿片(即罂粟opium poppy)中提取的生物碱及体内外的衍生物,与人类的中枢特异性受体相互作用,能缓解疼痛,产生欣快感。

  • 剧中提到的各类止痛药:

Oxycontin奥施康定:剧中反复反复反复提到。曾经最受美国人欢迎的止痛神药。一瓶装10毫克到80毫克不同类型;一瓶每粒含10毫克剂量的药片,批发价将近一百美元(合人民币600+),每年销售额几十亿美元。

Tylenol 泰诺

常用语减轻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四肢酸痛、喷嚏、流涕、鼻塞、咳嗽、咽痛等症状。

根据剂量的不同,某宝价几十到二三百块不等。

Vicodin 中文名字好几个:维柯丁;维克丁;凡可汀; 维可丁; 维可定。

总体来说,用于缓解中度至重度疼痛。

Lortab 洛他布

Percocet 扑热息痛

ATTENTION!

花花绿绿的。。。世上道路千万条,安全服药第一条。自己乱来的话一旦上瘾,跟吸毒没有什么差别。在网上看到有外国人吸食最后致死的新闻,这种情况不仅可惜了一条生命,想必连带家人也痛心。

2 监管部门

DEA = Drug Enforcement Administration 美国禁毒署(也被翻译为美国药品强制管理局;//www.dea.gov/

美国禁毒署成立于 1973 年,是美国负责执行管制类物品法的联邦机构。这里的药品(drug)主要指违禁药品,比如毒品。美国缉毒局的权力非常之大,武器配备也很强,在美国分布着21个分局,227个办事处,在其他62个国家设有86个国外办事处,10,891名雇员(2006年数据)。它的工作权限包括:调查有关的犯罪行为,监视有关的犯罪活动,对贩毒集团的秘密渗透。该机构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权,根据美国和某些国家的协议,比如墨西哥(911后,禁毒署的飞机可以飞越墨西哥边境执行任务),它有权在这些国家采取调查行动,这种权利是美国其它警察机构所没有的。据说,美国禁毒署还使用先进技术,监视抗议团体并收集抗议者的信息。

FDA =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www.fda.gov/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当于我国药品监督局的机构。该局成立于1906年,由美国国会即联邦政府授权,是专门从事食品与药品管理的最高执法机关,也是一个由医生、律师、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和统计学家等专业人士组成的致力于保护、促进和提高国民健康的政府卫生管制的监控机构。主管:食品、药品(包括兽药)、医疗器械、食品添加剂、化妆品、动物食品及药品、酒精等等。FDA有权对生产厂家进行视察、有权对违法者提出起诉;FDA 还负责食品认证、医疗器械认证、化妆品认证、药品、生物制品认证、食品材料认证等。

FDA在美国乃至全球都有极其巨大的影响,有“美国人健康守护神”之称。时至今日,FDA已成为全球食品药品消费者心中的金刚盾牌。

CDC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www.cdc.gov/

CDC是美国创立的第一个联邦卫生组织,其宗旨是在面临特定疾病时协调全国的卫生控制计划;这些疾病包括人之间相互传染、动物和昆虫传染给人以及环境传染给人的各种疾病。CDC的前身是美国联邦政府在二战期间(1939~1945)设立的临时战争地区疟疾控制办公室(MCWA)。CDC的职责自从其创始以来就不曾改变。它最早的职责只是研究对美国某个地区的一种单一疾病的控制方法,渐渐地,其管辖范围不断扩大,除传染性疾病以外,还负责很多慢性病、职业性身体失调及诸如暴力和事故等社会疾病。随着CDC工作领域的逐渐扩大,该机构先后也几次更名。在1946年MCWA重新设立为传播疾病中心(Communicable Disease Center);在1970年,由于机构负责大量的可防御性疾病,机构的名称被改为美国疾病控制中心(U.S. Disease Control Center);在1980年,中心一词被改为复数(由Center变为Centers)以显示机构结构的改变;在2000年,CDC已有11个中心和办公室,包括国家传染病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Infectious Diseases,简称NCID)。美国国会在1992年再次更改了机构的名称并加入了“及其控制”一词,使其全称变为今天的美国疾病预防及其控制中心。

DOJ = Department of Justice美国司法部(//www.justice.gov/

1870年6月22日,美国国会决定建立司法部。美国司法部的任务是保障法律的施行,维护美国政府的法律利益和保障法律对美国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下设五十多个,像前面说的DEA,日常听到的FBI 都在其中。

3 严肃话题之外,插播花絮一条:

老派医生塞缪尔·芬尼克斯(Dr. Samuel Finnix)告诉销售代表 Billy Cutler 说自己来自宾夕法尼亚西南部的一个小镇。事实上,饰演该角色的 Michael Keaton 本人正是来自宾夕法尼亚西南的小镇 Coraopolis(科里奥波利斯,大概位置见下图红色标记)。这到底是给编剧省劲呢、还是给自己家乡打广告呢。

最后,给大家留一个小问题:剧中Oxycontin销售讲师培训年轻的销售代表时提到“心理侧写”(psychological profiles),比如:

  • 有孩子的给他们去迪士尼世界的门票
  • 正在离婚的那就给他们找个伴
  • 喜欢吃鸡胸肉的,给他们买一桶 KFC(就像Billy去拜访 Dr. Finnix 那样)

[问题] 你还能想到什么场景呢?

|本文作者:Jack

|审校:Juliet

|排版:Anita

|总编:大风哥Wind

 2 ) 被动成瘾者:一场公共卫生危机中牺牲者

“隐君子”指的本指的是隐居的高人,近代却成为戏指毒虫的“瘾君子”。

瘾君子,怕是所有“君子”当中最不君子的一群人:他们往往神情涣散,身上布满烂疮和针眼,瘦得脱形,行尸走肉,毒瘾发作时犹如丧尸吃人。

“瘾君子”确实是“隐君子”,若非刻意,很难在光天化日之下发现他们的踪迹,他们的家人更是隐藏在耻辱之中。有的家庭难堪这羞耻的重负,主动或被动地与他们断绝了关系,任由他们被放逐到更黑的角落中,直到惨死街头。他们的死往往被认为是堕落的咎由自取,难以唤起怜悯与同情。

然而,《成瘾剂量》向世人展现的成瘾者群像颠覆了我们的一切想象。他们本是对药物滥用“绝缘”的人:勤恳工作于矿山的安静女孩、兢兢业业行医治病,且拥有很高道德底线的乡村医生、在顶级药业集团中做法务秘书的职业女性、宝妈、 全优生……他们并不是因为寻欢作乐染上毒瘾,而是经历意外或疾病合法服用止痛药的人。本该医治他们的药物,最后却成了毒药,夺取了他们的尊严,缓慢将推向Dopesick的深渊。

Dopesick,与Homesick构词相似,若是后者译为“思乡病”,那前者则可以译为“渴药症”。意指阿片类药物(此处特指1996年普渡制药推出的麻醉类药物奥施康定)成瘾后,病人为了缓解戒断反应的极端痛苦,付出一切代价去寻找药物续命的状态。《成瘾剂量》的主创Danny Strong分享过,奥施康定不像其他同类止痛药,除了阿片类物质之外还含有如阿斯匹林等成分,奥施康定那层薄薄的“缓释药膜”下几乎是纯的,能让人快速上瘾的羟考酮(Oxycodone) 。在三天内,它就能改变大脑的化学物质分泌,使人被动成瘾。

要靠意志克服这种被动成瘾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一旦大脑的化学物质被这种药物改变,它就要花上至少两年的时间才能重新回归正常,这还是在完全停药之后。

在成瘾后几个月,前额叶很可能因为这种物质造成无法逆转的损伤。只不过因为受伤吃了一片药的人,就药瘾缠身荒废了六年。这些人已经算是幸运,更多的人也许就走上了一条更糟的不归路,不是在复吸与入住戒毒所/监狱中来回挣扎,就是为了摆脱这种药物转向更危险的毒品,最后命丧黄泉。

2017年,这场全国性的阿片成瘾危机被认定为全国性的公共卫生危机,日后越演越烈,单是2020年,死于药物滥用的人数就达到了93000人,达到史上最高值。而阿片类药物滥用占到了其中的75%,首当其冲。《成瘾剂量》第八集拍摄了一场快闪抗议活动,在里面你可以看到两个数字:每天有200人死去,而从奥施康定上市以来,已经有40万人死去,更不要提那些尚且困于药瘾中艰难为生的人。

《Overdose》的原书作者Beth Macy说:“比起责怪那些失职于监管的机构,人们更倾向于责怪那些成瘾者。但正是在机构的默许下,大公司才能干出如此勾当,并在大发一笔后关掉工厂,抛下被他们蹂躏和压榨过的社区,转向更廉价的劳动力,和更高利益的地方。”《成瘾剂量》却试图站在这些被动成瘾者的立场上向这场谎言的源头发起挑战。

虽然很多影迷是冲着凭《雨人》晓喻全球的巴瑞·莱文森(Barry Levinson)和Micheal Keaton来看这部迷你剧,但以演员为主业的编剧Danny Strong和原书作者Beth Macy才是这部作品背后真正的英雄。

在《成瘾剂量》的伦敦首映上,谈及《成瘾剂量》的公众意义,Danny说希望能够借着这部片子,“给赛克勒家族来一场他们应得却从未临到他们的审判”,让整个世界知晓他们犯下的罪行。然而《成瘾剂量》并不像是Danny笔下的其他政治剧只是乐于揭黑幕或者瞄准于政坛的鸡飞狗跳所带来的戏剧性,更重要的是他确确实实在这部作品中用上了他所有的资源去为被动成瘾者正名,并且与原书作者Beth Macy一起,为“以药戒药”的方案正名。

《成瘾剂量》非常有趣地展现了现在对于成瘾的四种治疗方式:互助会(AA)、常规“禁欲系”康复治疗(封闭式戒毒中心rehab)、宗教戒断(用祷告借“相信更高的力量”的戒断)以及药物戒断(利用更温和的替代麻醉类药物缓慢戒断)。我在《Chasing the dragon》中读到过Jackie Pullinger在九龙城中带领的纯以祷告帮助大量街友戒断毒瘾的故事,但看到在JH和家人的坚定支持下,Betsy尝试戒断,但后面陷入更严重的复吸且因此丧命时,不禁感叹奥施康定真是可怕到好像能从上帝手里抢人一般。虽然《成瘾剂量》中呈现的“以药戒药”看似是条光明的出路,但长期服药,甚至得终身服药的情况是否算是真正的戒断,而高昂的费用是否也会慢慢拖垮一个家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人还是有些迟疑。

不管怎样,一丁点的希望对于身处险境的人来说都极为宝贵。在一次公共论坛上,Beth分享过,药物医治至今仍未成为主流,有88%-90%的人未能得到妥善的治疗。在COVID-19的影响下,不能及时得到药物治疗的人,也会再度陷入复吸的恶性循环中。

再回到这个谎言的诞生。

“是时候重新定义疼痛的本质了,美国医学界长期一直忽视了慢性疼痛的存在,造成了一场疼痛的大流行,当我们活在痛苦中时,我们不是真实的自己,我们不是最好的自己,我们根本就没在活着。”《成瘾剂量》的开头,是Richard Sackler的“疼痛宣言”,“疼痛是第五大生命体征”也成为了奥施康定营销的杀手锏。

虽然不知道这是否出于虚构,但我们可以在另一本响誉心理学界的非虚构纪实《像我们一样疯狂》中看到制造公司如何利用

前沿科学打入集体无意识,让他们的观点成为文化中的“常识”,甚至是“传统智慧”,操控着我们对“软性疾病”的看法。

《成瘾剂量》中,为了卖出更多的药片,Richard 居然能够三番五次地找到“尖端”科研者为他们背书——药效无法持续12小时,他们提出了“突破性疼痛”,人们需要的剂量越来越多,这叫“假性成瘾”,为了让人一照就中,他们有“个性化剂量”……只要更多,还要更多,这一切都不是问题。

这让人头皮发麻,我们的疾病可以被重新定义,对治疗的理解重新被定义,我们伦理、感知都可以被重新定义。明白这点并不是说我们得成为彻底的怀疑论者、或是持守传统的保守派才能活得安全一点,其实活着就没有什么安全的,幸而存也。但意识到真的有人试图对我们的认识动手动脚,总能让人在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决定中慢一些,多一分思考,从而更好地判断自己的状况,做出不后悔的选择。

 3 ) The last conversation from dr.Finnix

This world is sucks, that’s the reason why we addicted to sth because of pain. “All of us, we just don’t want to feel anymore. And further we fall into addiction, pain says to us, hell, we’d better off just feeling nothing at all. So we go numb. And our souls go numb. Now we’ve got a real problem… u know, pain is just pain. Not good, not bad. Just part of being a human being. And sometimes, good can come out of it. And if we’re brave enough and willing to go a little deeper, work our way through it, and try to overcome come it, we just might find our better selves.

 4 ) 这是21.8万条生命组成的一部电视剧

文章同步发表于公众号:不了谢谢,欢迎关注~

目录: 1.一个谎言瘾发全美毒祸 2.痛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3.社交媒体就是毒品 4.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

我真的很少很少很少会去看美剧,上一部还是《早间新闻》,但这部我太喜欢了!!!好久没看过这么真实、这么黑暗的剧了,五星推荐!!!

1.一个谎言瘾发全美毒祸

普渡制药公司宣扬“痛苦让我们无法思考”的理念,并以一己之力助推“疼痛成为第五大生命体征”,他们迫使美国民众过度关注自身的慢性疼痛,并利用社交媒体和网站的宣传去无限放大这种疼痛的弊端,从而实现让人人都去服用、甚至终身服用奥施康定来缓解疼痛的现象级“潮流”。

萨科勒家族全员以及普渡制药公司的所有高层,全都心知肚明——奥施康定其实就是一种毒品,他们所宣称的“只会让不到1%的患者上瘾”也根本就是谎言。

他们利用权利和和金钱,甚至让FDA的人为他们设计新的标签来背书,以证明奥施康定的安全性。以此来迷惑大众,牟取暴利。

我从未见过一家卖药公司的销售搞得跟卖房地产一样,异常激烈的竞争和奖励机制让普渡的销售人员像打了鸡血一样疯了地去卖药,他们从乡村医生入手,拿着公司特制的宣传册,一步步把魔伸向了那个多数居民因开采煤矿而长期遭受疼痛折磨的阿巴契亚山地区。

隐藏在雾气中的圣查尔斯小镇,人们多靠煤矿产业谋生。他们已经很穷了,是最廉价的劳动力,做着最危险的工作,拿着最低的薪水,他们没有机会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一代又一代以挖煤为生,却偏偏被资本挑中成了他们赚钱的工具,最终导致整个社区的沦陷。

监狱里突然人满为患、暴力犯罪泛滥成灾、遗弃儿童数量增加、未成年少女卖淫日益严重、虐童案频发,上市不到三年的时候,奥施康定就成为了整个地区的罪恶之源。天天美剧吧(来自豆瓣)

2.痛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本剧在开头和结尾皆强调了关于“痛苦”的定义,以及如何对抗痛苦、在痛苦中生存。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图为普渡制药总裁:Richard Sackler

第一集开头,以Richard Sackler的一段独白开始:

"The time has come to redefine the nature of pain. For too long, the American medical community has been ignoring chronic pain. And this has created an epidemic of suffering. When we live with pain, we are not living our true selves. We are not living our best selves. We’re not even living at all, because the pain overtakes our ability to think, feel. Even to love."

Richard Sackler:“是时候,重新定义疼痛的本质了。

美国医学界长期以来,一直忽视了慢性疼痛的存在,造成了一场疼痛的大流行。

当我们活在痛苦中时,我们不是真实的自己。我们不是最好的自己。我们根本就没在活着。因为疼痛剥夺了我们思考、感觉的能力。甚至是爱的能力。

大家都知道,一旦我们的美施康定专利到期,会对公司带来重大打击,因为它占我们销售额的25%。

然而,我有一个解决方案,我建议我们改变美施康定的缓释机制,并研发一种新的阿片类药物——奥施康定,专门用于治疗中度疼痛,并可长期服用。

有人反对道:“我认为医生不能给病人长期开阿片类药物。”

Richard Sackler:“市场不是靠追逐而得来的,是靠我们自己创造的。”

图为Samuel Finnix医生,他开设了诊疗室,在自身戒断毒瘾后,他自愿帮助更多人摆脱奥施康定毒瘾

最后一集结尾,以Doc. Finnix在诊疗室中的一番话结束:

"You know, what’s so important about these group sessions is the chance to connect. Addiction dose the exact opposite of what connection dose, right? Addiction tears apart. It tears apart friendship. It tears apart marriages. It’ll tear apart a family, tear apart a whole community. Part of the reason we relapse is because of pain. There’s some kind of pain that’s in a lot of us, or all of us, we just don’t want to feel anymore. And further we fall into addiction, pain says to us, hell, we’d better off just feeling nothing at all. So we go numb. And our souls go numb. Now we’ve got a real problem. You know, pain is just pain. Not good, not bad, just part of being a human being. And sometimes, good can come out of it. And if we’re brave enough and willing to go a little deeper, work our way through it, and try to overcome it, well, we just might find our better selves."

Doc.Finnix:“我们复吸的部分原因是痛苦。

我们举行小组诊疗的意义,是给大家连结他人的机会。成瘾正好相反。它切断了你和他人的连结,对吧。

成瘾会撕裂一切。它撕裂了友谊,撕裂了婚姻,它还会撕裂家庭,撕裂整个社区。

我们很多人,或者说所有人,我们不想再承受某些痛苦。

我们越上瘾,痛苦就越让我们觉得——索性呢,就最好什么都别感觉到。所以我们变得麻木。我们的灵魂变得麻木。直到我们陷入真正的麻烦。

痛苦就是痛苦,没有好坏,只是人的一部分。

有时,痛苦也能给我们带来收获。只要我们足够勇敢,愿意挖掘得更深,体会它,学习它,并努力克服它。那样的话。我们可能会找到更好的自己。”

注:因为翻译过来可能和原台词意思有出入,所以我特意把原台词打出来了,相信大家看到原词后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别告诉我你直接看中文翻译了~~>_<~~)

不论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还是拥有无尽的财富,人人都活在痛苦中。读书、求职、结婚、养家、赡养老人,普通人一辈子无非就是这些个阶段,通常来说,我们都会在这些阶段中感到迷茫和痛苦。

面对痛苦时的解决办法有很多,但最为不可取的就是“自杀式”的逃避——譬如:吸毒、自残、甚至自杀。

把苦难当作考验。

求学时的艰苦是为了日后能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初入职场的焦虑和被打击是为了让你快速适应社会的复杂;

婚姻里的争吵和矛盾是为了让双方更好地磨合或者干脆换一个人磨合;

朋友的离别或者背叛不只有你一个人在经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亲人甚至你自己遭受病痛的折磨,这也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非要罗列人一生中遭受的痛苦,那恐怕要写满十本书都写不尽,可我们总要学会与痛苦相处,总要学会在苦难中成长。

我无法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毕竟每个个体的经历都是不同的,成长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是一个怎样性格的人,在面对痛苦时我们的态度和应对方法也都不尽相同。但我希望,无论什么时刻,都请珍惜自己的生命,不为别人,至少为了自己,为了那些爱你的人。

3.社交媒体就是毒品

再说一下关于“上瘾”这个话题。我的短评获赞量挺高的,想必也是因为大家对此有共鸣。

但现在我的短评已经从前排消失不见,点赞量也只有3个,难道抖音爸爸花钱控评了???

现代互联网飞速发展,无数软件应运而生,手机成为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物件,甚至离开手机,我们根本无法正常生活。

坐公交、乘地铁、超市购物、点外卖、住酒店、逛淘宝……衣食住行几乎都离不开手机,我们对手机等一众电子产品的依赖度越来越高。

是,我无法否认手机和各类app对人类社会做出的贡献,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健康码、救助文档等的出现更是有着拯救生命的力量,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微博、知乎、抖音等软件是否存在诱导上瘾的机制呢?

答案无疑是:存在,而且它们就靠这个赚钱。

我还是相信,每一款产品设计的初衷都是为了记录美好生活、为了让生活更便捷,可事实上我们国家的很多青少年、中老年甚至儿童均对此类app上瘾。

拿起手机,20分钟没了;刷了几天手机,成傻逼了。

拿起手机打开它就停不下来,一刷就是三四个小时,最可怕的是,鲜少有人认为这是软件本身的错,大部分人完全把这种现象归咎于“是你的自制力不够”,这和本片中普渡公司宣称“并非药物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那些瘾君子自己的自控力不够”如出一辙,这是最让我感到可怕的地方。

看到前排一篇影评的题目是《永远要对这个世界充满怀疑》,我无比赞同这句话。

我们是个体,我们都太渺小了。

我们接受教育,存于社会,但我们的思想仍旧很容易被左右。我们往往习惯于直接接受已经存在的事物,却忘记思考事物背后的缘由。

就像奥施康定一样,它的问世迅速被大众接受,所谓的FDA标签背书、宣传手册、媒体报道,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理所应当,新媒体的存在,让谣言不再是不攻自破,而是极易从谣言被曲解为现实。

曾看过一部电影叫做《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豆瓣8.7分,优酷可看),影片中讲到社交媒体是如何操纵人的思想、将谎言化为现实进行传播、加剧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甚至当社交网络为政治家所用,进而影响一场大选的结果、激化矛盾从而引发一场战争,这是多么可怕,可这些都正在真实地发生着。

无论何时,都要对这个世界保持警惕。最基础的,从不要陷入“信息茧房”开始。

少看碎片化信息,多看超过140字的资讯;

关注一些你不喜欢的博主,去看一些你不支持的言论,不要只看自己想要看到的内容,以此来抵抗“猜你喜欢”这种变态的推荐算法;

关闭不必要的通知,比如某博,某乎,头条等,

多看一条新闻并不会给你带来什么帮助,你看到1篇有用文章的代价往往是你已经阅读了100篇毫无用处的垃圾,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信息都只是在分散你的注意力;

睡前把手机放在你伸手够不到的地方,既能避免熬夜,又能保证第二天为了关闹钟而顺利起床。

最后,虽然强调了很多次了,但还是想说,希望大家珍爱生命。

尾声 | 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

下面是一些萨科勒家族的后续。源于🔗:赛克勒家族:美国阿片危机背后推手(下)

“赛克勒家族很有可能从所有的官司中全身而退,不过赛克勒家族的好名声不再。

根据2020年福布斯杂志,赛克勒家族仍是美国最富有的家族之一,总资产保守估计超过100亿美元。与此同时,从1999到2019年,美国因药物滥用而死的总人数超过84万人,而且至今没有丝毫下降的趋势。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研究显示,药物滥用而导致的青壮年死亡造成美国一代年轻人的消失——从2014年起,美国人的平均寿命连续多年下降,成为少数几个平均寿命减少的发达国家。

2020年的新冠疫情更是让许多正在跟药物成瘾作斗争的美国年轻人生活状况恶化:漫长的社交隔离与激增的失业率导致许多人无法独自熬过困难时期,毒瘾复发。2020年上半年,美国因药物滥用导致死亡的人数比2019年同期激增27%。

很久以前,艾萨克·赛克勒曾经告诉儿子们,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财富,他总是可以想办法再挣回来;但如果他败坏了家族的名声,那么他就真的失去了一切。然而他却没有预料到,从土霉素,安定、利眠宁,到美施康定,再到奥施康定,他的孩子们漫不经心地毁掉了许多人的生命,然后退缩到金钱堆里,安稳而麻木不仁地活着,看着所有人收拾着他们留下来的烂摊子。”

 5 )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特别的常用,其药物疗效特别的确切,有效缓解了持续的中度到重度的疼痛,减轻了患者的不适,本品为圆形或者是双凸薄膜的包衣片,用药时必须要整片吞服,不可以掰开或者是咀嚼,以免影响到药物疗效,不利于患者的身体恢复。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可有效缓解持续的中度或者是重度的疼痛,其药物成分有环氧基、甲氧基、甲基吗啡烷等,用药后患者疼痛的症状明显减轻,用药时应当整片吞服,如果将药物掰开或者是嚼碎的话,容易导致考酮的快速释放,患者每12小时才可服用一次,且要遵循用药时的原则。 盐酸经考酮缓释片是一种阿片类的镇痛药物,可做为纯阿片受体激动剂,能起到不错的镇痛效果 轻考酮随会随着剂量的增加 盐酸经考酮缓释片是一种阿片类的镇痛药物,可做为纯阿片受体激动剂,能起到不错的镇痛效果,考酮随会随着剂量的增加,从而提高了镇痛效果,主要适用于持续的中度以及重度的疼痛,减轻了患者疼痛的症状,该药物可直接作用在脑干呼吸中枢,从而产生了呼吸抑制作用,同时包括对于二氧化碳以及电刺激的反应性降低,用药时不宜过量使用,如果考酮过量的话,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瞳孔散大,但不是瞳孔缩小。 本品的主要成分为盐酸经考酮,其中包括环氧基、甲氧基、酮盐酸盐等,这是一种圆形或者是双凸薄膜的包衣片,宜整片吞服,不得将本品掰开、咀嚼以及研磨,如果掰开的话,会导致本品快速释放,影响到药效,患 盐酸考酮缓释片为阿片受体纯激动剂。对脑和脊髓的阿片受体具有亲和力,考酮的作用类似吗啡。主要药理作用是镇痛,其他药理作用包括抗焦虑、止咳和镇静。无极量限制,镇痛作用无封顶效应,只受限于不能耐受的副作用。从几项研究资料可以认为,经考酮对人产生基因毒性的危险性较低。下述试验表明经考酮不致突变:在艾姆斯氏沙门菌和大肠杆菌试验中不论存在代谢活性状态与否,剂量直到5000ug时;在人体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中(不存在代谢激活状态下)剂量直到 1500ug/ml时,以及在代谢激活状态剂量直到500ug/ml作用48小时情况下;在小鼠体内骨髓微核试验中(血浆药物浓度直到48ug/ml时)。经考酮在下述情况产生致突变效果:在人体染色体突变试验中存在代谢激活状态下剂量大于或等于1250ug/ml,作用24小时而非48小时情况下;在小鼠淋巴瘤试验中存在代谢激

 6 ) “奥施康定”编年史

1995年,萨克勒家族100%持股的制药公司——普渡制药,研发出阿片类止痛药“奥施康定”。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自1996年起,普渡制药开始了一项渗透至美国政治和医疗内部、并长达十几年之久的“药品营销”。

奥施康定

自1996年至2003年,处方阿片类药物“奥施康定”的最高剂量,从10毫克逐步上升为160毫克,而其“不易成瘾”的合法标签使滥用药物成为真当理由,并逐步占据毒品市场。

于此同时,美国各地的犯罪率显著上升。1999年,弗吉尼亚州各地的监狱服刑人数比1995年翻了一倍。

2000年,奥施康定的年销量额达到十亿美元。

2002年底,奥施康定每周的销售额就超过3千万美元,年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

奥施康定 年销量额

2003年,弗吉尼亚州的地方检察官发现,该州大量刑事案件都与“奥施康定”相关,并开始着手调查。在调查同时并逐渐牵扯出美国食药监局(FDA),甚至是美国政界,与普渡制药的幕后交易。

2007年,在弗吉尼亚州检察官首次起诉普渡制药。认为它在推广奥施康定时,使用了“奥施康定成瘾性低于其他止痛药”的错误标语;同时引导培训销售代表,在阿片类药物风险问题上误导医生。普渡制药承认了指控,并支付了6.3亿美元的和解金,以免于被起诉。但讽刺的是,奥施康定的销量却并未因此而降低。

2008年,奥施康定的年销售额超过了30亿美元。

2009 年,全美约有 120 万次急症就诊和阿片类药物滥用有关,和 2004 年相比上升超过 98% ,数量甚至超过了海洛因、可卡因等非法毒品。

2011年,由于关于阿片类药物滥用的问题被相继曝出,这使奥施康定在北美的销量下滑超过40%,萨克勒家族也开始将奥施康定转向亚洲和欧洲市场。

2015年,全美超过1/3的成年人(9800万人)服用过阿片类药物。2016年,死于处方类阿片类药物的人数上升至17087人。

2019年,以奥施康定为首的阿片类药物已导致至少40万美国人死于非命。全美各州民众在多个萨克勒家族资助的博物馆进行抗议,之后各州又相继爆发了“反萨克勒家族”的抗议示威游行,要求政府严查普渡制药,并下市奥施康定。全美28个州政府对普渡制药发去联合诉讼,其诉讼案件超过1600起。美国司法部对普渡制药和萨克勒家族发起多项联邦控诉,并提出了100亿美元的罚金。

民众在古根海姆博物馆进行抗议

过去十几年来,普渡制药依靠大肆销售阿片类止疼药获得了约300-50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萨克勒家族从其中直接获取了超过百亿美元的利润。

同年4月,普渡制药申请破产保护。萨克勒家族提出和解协议:“萨克勒家族将交出普渡公司,并赔偿30亿美元现金,到2030年付清。” 但该协议被司法部当场驳回。

2019年8月,萨克勒家族公开声明:和解协议必须保证萨克勒家族成员不受诉讼,否则萨克勒家族将“用尽一切手段为自己辩护”,进而“公司和家族的资产将被律师费所吞噬,而不是用于帮助解决危机”。

2020年10月23日,在历经多次谈判后,萨科勒家族承认了美国司法部的三项联邦控诉,并同意支付83亿美元的罚金达成和解协议。普渡制药宣告破产。萨克勒家族中没有一人受到指控。

萨克勒家族成员

如今,在美国民众对阿片类药物的深恶痛绝之下,该类药在美国的销售已经显著萎缩。然而奥施康定的下市之路,却还远远没到终点。

在除北美以外的地区,如巴西、中国、新加坡、西班牙、澳大利亚,奥施康定的海外销售市场仍在逐年扩大。直至今日,奥施康定已进入122个发展中国家销售,而中国作为世界上药品管控较为严格的国家,也贡献了122个发展中国家整体销售额的一半。萌蒂(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就是“萨克勒家族”在中国成立的医药公司。

而在欧洲和澳洲,阿片类药物的滥用正在逐步加剧,在最为严重的西班牙已经出现不少成瘾死亡的案例。但鉴于美国的惨痛教训,世界各国正逐步着手对阿片类药物的进一步管控。

然而正如当初“萨克勒家族”渗透进了美国政治、医疗、司法以及其他的各行各业,使得美国民众与其艰难对峙了20多年一样。似乎很难有人保证,这样无奈又惨痛的经历不会在另一个国家再次上演。

参考资料:

《280万受害者,550亿天价罚单:一粒药片背后的营销帝国》280万受害者,550亿天价罚单:一粒药片背后的营销帝国 ifeng.com

《靠捐款洗白?众多博物馆拒绝萨克勒家族资助》靠捐款洗白?众多博物馆拒绝萨克勒家族资助_手机搜狐网 sohu.com

 短评

小时候身边有很多卡车司机“溜冰” 因为听说对连夜开长途车很有用 每几年就会听说什么人从周围消失 最亲的小叔也以这样的方式消失了 更别提那些最为亲近的创伤 那时候年纪太小 不知道这些都意味着什么。正如剧中所说 奥施康定最早是在从事底层矿山工作而忍受长期职业性病痛的州蔓延开来 剥削的存在 深入每一个缝隙。 世界的真相太过残酷 我有时不愿意明白这无情的现实。记住了一句话“just go on and live your life”

4分钟前
  • 海带岛
  • 还行

美国排名 top30 的塔夫茨大学,从医学院大楼上把 Sackler 家族的名字去掉了。中国排名 top2 的北京大学,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稳稳的。北大真棒,不愧是胡适当校长的地方。

8分钟前
  • null
  • 推荐

如果说在自我认知里苦苦挣扎的少女因为受伤染上药瘾是悲剧,那么正直,理智,仁厚的医生从药片飞速过渡到鼻吸简直是恐怖片

12分钟前
  • Rala
  • 力荐

可能是今年最好的美剧,小人物对抗大资本的题材,不同于其他开金手指的爽剧,本剧可谓浇了观众一盆又一盆现实的冷水。一颗本来是拯救病人于痛苦的药片,却在资本贪婪、监管缺失与医学伪证的合谋下,变成杀人于无形的毒品:40万人因服用过量而丧生,不计其数的人因其上瘾、犯罪。本剧以一对检察官为线索,串联起病人、医生、药品销售、药厂高管、监管部门、缉毒警探等多方人员,十年调查只换来三名前高管被起诉,而后十多年该药依旧正常销售。查了一下新闻,直到2019年,在公众抗议的浪潮中,美国各地才对普渡制药提起集体诉讼,普渡面临巨额罚款破产,然而其背后的萨克勒家族却只损失了十几亿美元,现在仍是百亿美元家族,可谓印证了那句“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但没有胜利的战争不代表没有意义,因为有人看清了黑暗现实仍为之战斗。

14分钟前
  • 天马星
  • 力荐

电视剧也可以成为匕首和投枪。它有着调查报道的锋利,也有着电影的质地。从民间到官方,从专业人士到底层家庭,这些被牵扯的人中有悲壮地冲锋,也有无奈的折戟。这是关于权力,资本,良心的缠斗,让人们看到了复杂的灰度。它哪里最打动人?其实是信仰,总有些人不可被收买。

15分钟前
  • frozenmoon
  • 力荐

实在是有些无聊,如果像spotlight一样拍成电影还能忍受,但是拍成电视剧就太过老套、无趣。我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要用年代穿插的方式拍,每集都没有固定的主题,把时间打乱又没有清晰、独特的叙事,实在是得不偿失。倒不如像mind hunter一样老老实实地抓住细节,讲故事。其次,因为卡司才看的,结果一个个老戏骨都成了工具人,人物形象太过于模式化,哪怕他们有家庭,但是看到的都是贴有标签的角色,没有立体的维度去探究人性。只能说编剧和导演无力驾驭这样看似庞杂但其实有迹可循的主题,又想推陈出新,但是最后落得细节和叙事都处理得很糟糕。但往往这样的主题都会得到很高的评分,然后观众自我麻醉在“迟到的正义”的释放中,面对这样一部剖析不深刻的社会伦理片,太容易放过并不是一件好事。

16分钟前
  • TaurielLee
  • 还行

仔细想想奥施康定的特性,我觉得抖音其实和它有很多相似之处。悲哀的是,我们的国家并没有意识到,像某音这样的app其实也是在让越来越多的人成瘾,甚至很多小孩和青少年也深陷其中,价值观、人生观都受到了很多毁灭性的影响。

17分钟前
  • 神湾小月
  • 力荐

底层人民不仅很难拥有良好的教育、就业、医疗等资源 就连日常看病吃药 还要面临成为资本(药企)掘金试验品的风险… “现在我们发明出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止疼剂 我们只需要想出一种病理特征 就能让服用奥施康定的患者 双倍增加剂量” … 谁能想象本应是造福患者的“灵丹” 最后却成了递向他们的刀子

18分钟前
  • Rachel S
  • 力荐

联想到了黑水。看的时候绝望到胃痛。剧里为受害者们斗争的检察官们让我想到了张桂梅,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好浓,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把千万人的生命扛在肩上。有段时间狂看韩国现实题材的影视作品,多次看到类似于“拍了播了,然后呢?现实依旧没有改变”的评论,这个事件的结局也不尽人意,赛克勒家族的人依旧花着沾满人血的钱享受着上层生活,那么这部剧也没有意义了吗?那么没有达到目的的抗争、发声就没有意义了吗?如果连表达都被回避,那么又有什么会发生改变吗?和引颈受戮有什么区别呢?就像Bridget说的“致第一批抗争的人”,如果没有他们后来的人不会继承这场战斗。

19分钟前
  • 獭獭熊
  • 力荐

今年最掷地有声的正剧。作为作品本身虽有瑕疵,但是因为这个话题如此沉重,真实,所以已经不重要了。最后一集穿越到2019的抗议,真实纪录影像和虚构混合更是再次提醒大家,这不只是一个故事,而是无数人的悲剧。在剧中,经过一干凡人英雄的不懈努力,终于争取到了面对大财阀的一些小小的胜利,可是在现实里,一直到今天,sackler家族依然享尽荣华富贵,无一人因此坐牢或对此负责。purdue公司正在申请破产逃避责任,而oxycontin仍然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地销售,继续为sackler家族制造利润。。。

22分钟前
  • 空想特摄兔男郎
  • 力荐

普渡大学:和我无关 ——“Purdue University is not and has never been affiliated in any way with Purdue Pharma. The pharmaceutical company was founded in Manhattan in 1892 by John Purdue Gray and George Frederick Bingham as the Purdue Frederick Company. Purdue University was founded in 1869 as Indiana’s land-grant institution, named for benefactor John Purdue.“

23分钟前
  • ⸜( ˙-˙ )⸝
  • 力荐

德国人不信阿片类药物 他们觉得受苦也是治疗的一部分 我也是

25分钟前
  • Scarlett____A
  • 力荐

美国近一段时间以来最良心的剧了吧。这样认真讲故事的美国人还在,没有被绑死,也没见钱眼开,就不坏。

30分钟前
  • 纯Jun
  • 推荐

启示片(to myself):作为科学生,永远审慎怀疑,不要轻信名刊大厂结论数据。作为法学生,永远坚守司法正义,不要畏惧挺身打出第一击。

35分钟前
  • 木山豆睿
  • 力荐

交错的时间线却并不觉得乱。更到第五集了,看到医生见到销售代表只是想要多一些药时,感到这真的是完蛋了。

36分钟前
  • 求购大号隐形衣
  • 力荐

希望更多人看到这部剧(成瘾治疗实习中

37分钟前
  • 如风
  • 力荐

一条龙展现整个药物网络:纵向从资本家在会议室里拍板定下的目标,到销售代表们口口相传的伟大奇迹,再到医生不忍病人忍受疼痛写下处方,食物链底端是无数上瘾的患者,求药无门,无数破碎的家庭;横向有来自FDA的背书,被钱收买路演巡讲包装成人模狗样的疼痛学专家,奉承小镇医生走进聚光灯,假意收买实则利己,一篇五句话的投稿来信被包装成学术界顶尖研究成果。永远要对这个世界充满怀疑,你永远不知道自己被多么大的恶意包围,保持正直和善良至少能换得良心安宁。

40分钟前
  • Ber_雪碧
  • 力荐

powerful and shame on peking univ. as they still keep the name of Arthur M Sackler on the wall.

44分钟前
  • 陈楸帆
  • 力荐

纪录片《药剂师》之后,换个视角再看同一事件,纵使坏资本再恶再强大,有法治就不怕!

48分钟前
  • 淡清的水桶
  • 力荐

看得真是把我气死了,这部剧真是拍得太好了,资本主义黑暗面。FAA和波音,杜邦和EPA,都是典型。最绝的是我竟然发现Purdue Pharma总部在我家对面。。。

52分钟前
  • debut0901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