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探 第一季

欧美剧美国2014

主演:马修·麦康纳 / 伍迪·哈里森 / 米歇尔·莫纳汉 / 托利·基特尔斯 / 亚历珊德拉·达达里奥 / 迈克尔·波茨 / 麦迪逊·沃尔夫 / J·D·埃弗摩尔 / 丹娜·格瑞尔

导演:凯瑞·福永

 剧照

真探 第一季 剧照 NO.1真探 第一季 剧照 NO.2真探 第一季 剧照 NO.3真探 第一季 剧照 NO.4真探 第一季 剧照 NO.5真探 第一季 剧照 NO.6真探 第一季 剧照 NO.13真探 第一季 剧照 NO.14真探 第一季 剧照 NO.15真探 第一季 剧照 NO.16真探 第一季 剧照 NO.17真探 第一季 剧照 NO.18真探 第一季 剧照 NO.19真探 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23 20:47

详细剧情

  马蒂(伍迪·哈里森 Woody Harrelson 饰)和拉斯特(马修·麦康纳 Matthew McConaughey 饰)是一对合作多年的搭档,马蒂为人开朗圆滑,在警局的同事里很吃得开,而拉斯特则恰恰相反,他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无法自拔。然而,令马蒂感到十分钦佩的是,拉斯特拥有极为敏锐强大的观察力、判断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许多疑难杂案一经他手,便能够被轻松化解。                                                                      尽管马蒂是唯一一个能够受得了拉斯特的人,但两人的合作和友谊却依然产生了无法弥补的裂缝,其原因要归结到1995年所发生的一起神秘古怪的宗教杀人案件之中。如今已经是2012年了,当早已不再联系的两人因为这起案件又重新走到一起之时,会有怎样的真相在等待着他们呢?

 长篇影评

 1 ) 我们不生产侦探剧,我们只是大侦探的杰克苏

在一切开始之前容我先说一句……………………

谁他妈想出“真爱如探”这种机智的名字啊啊啊!

(因为两位男演员气质实在太直所以)人家难得正正经经不带邪念看一回剧,结果点到电视剧条目看到网友命名一秒就歪掉了。

真爱如探,什么鬼,我才不会想到什么你只属于我我只属于你缠缠绵绵到天涯的狗血言情虐恋大戏呢。就算是HBO也不行,就算片头做得好像好像也不行,就算主演之一腿长直达天际也不行,就算女演员们脱衣服比脱贫还迫切也不行。

至于什么侦探跟助手本来就是天然腐这种东野圭吾式的不要脸理论更是不行惹。

你们赔我的节操。


本来就是嘛,你们看看这活泼欢快的OP,前奏一响我就会情不自禁的接着唱:“你挑着担~我牵着马~”,配合着两位侦探在河堤上尿尿(误)的伟岸背影,穿插剪辑着各种丰乳肥臀和深井冰。简直要多直有多直。

再看一上来这两位侦探的尿性,简直刷新最近几年侦探剧的新低啊,中年危机肚腩加谢顶的无敌哈里森,南方老流氓式的马修麦康纳,本来之前我就不觉得主演们有什么颜,加上尽职尽责的服化道往死里糟践,再搭配那个慢慢悠悠,东拉西扯,半天不能进入主线的疲沓节奏……

啊,我要睡着了,擦擦口水,准备一集弃吧。


结果这次(以及之后很多次的)事实证明,导演还是很老辣的,攻击观众尿点之准确,简直可以直接晋级奥林匹克小口径步枪60发卧射总决赛。

就在我伸出弃剧之手的一刹那,回忆杀来了。

第一个特写就一枪毙命。

O、M、G这位帅哥你谁啊!年轻版的rust侦探简直像一阵细雨滋润我心底又像一阵耳光扇在我脸前。一不留神就帅成这样叫观众朋友们怎么承受得住。

而且演员未免也太知道自己的能量值了,设定小细节一堆,各个都直击观众最肥沃的苏之土壤。腿长脸帅家庭破碎心理阴影药物成瘾之类的近五年美剧男主常规设定就不提了,谁批准你在办案现场抱个大本子画小清新插图撒!明明有相机可用的!走路呢慢吞吞,还有点书呆子气,可是打起人来气贯长虹,修车厂殴打小朋友那场戏一气呵成,看得人幻肢奇硬。讲话懒洋洋的,但嘴炮模式一开就句句神吐槽,自带神棍属性,自带负能量发生器,什么虚无主义的屁话被他用超重低音广播一遍全场不分男女全给跪下叫爸爸你想要什么我全都给你。女性绝缘体,面对糖衣炮弹永远一脸正气,跟相亲对象跳舞的时候屁股撅得比山高死活不愿意挨着人家的鲜活肉体(但是跟搭档就可以玩更衣室play,闻味道外加双手交握什么的,哎我什么都没看见)。圣母,念旧,深情,专一,小马撞坏了的车灯放了十年还不舍得换,跟人家老婆上床搞得好像被人家老婆强X一样,藏了一屋子枪不说,还藏了满满一身的好肉……下次穿紧身背心出场的时候能提前预警么给我个机会找纸巾呀!

这种改良版的硬汉派侦探真是深藏不露,劈开冰山,撞见火山,直教观众把屏幕舔穿。

至于传说中智商跟普通人齐平的助手角色嘛,无敌老师果然也不是吃素的,知道耍帅是没指望了,于是安安心心专职卖萌。前几集渣得酥脆酸爽,入口即化,老婆小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事情败露了一口咬定都是社会的错我很努力的你知道吗。但我这么老谋深算,掐指一算就知道,负得这么干脆的男人一定是留好了后路的,果不其然吧,妻离子散扫地出门,下一秒就穿着短裤掏着鸟睡到别人家里去了,穿人家的小皮衣照人家的小镜子相当如鱼得水嘛。可怜我老眼昏花,看遍rust家也就看到了扔在地上的床垫,连折叠椅似乎都是马修来了之后临时到马路牙子上捡的,请问马修老师你晚上到底睡在哪了?而且从这一集分水岭开始,小马的蠢萌模式简直开到天际,那种“你在说什么我听不懂”的眼神和各种版本的“fuck you”真是炒鸡有笑点的哈哈哈。

好了对不起又让你们看着我流着口水舔角色,半句话不提剧情,不过这片子都叫《True Detective》了必然不是来看案子的了,这好像也是最近侦破题材的潮(鸡)流(贼)吧。Castle破案靠运气,夏洛克破案靠脑内宫殿,Will探员破案靠小黄瓜哦不对小黄棍脑补大法。总而言之,案件五分钟,剩下的时间都在讲相声做饭发梦搏感情。倒是最新上位的这个侦探组合,总算把越拍越玄乎的查案过程稍微拉回来了一点。尸体猎奇程度不过是《汉尼拔》随便哪一集的十分之一,案件离奇程度也就《犯罪心理》随便哪一个连环杀人案掺点哥特邪教风,就这都能满满当当拍出8集来,可见现实生活中当侦探是一件多么闹心的事情。当然我觉得该片做得最好的一点就是节奏虽然慢,但难得的很协调,演员表演气韵风骨BGM,连调光调色都齐心协力,把传说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逼格推得登峰造极。如果说平时那些火爆的美剧是在咕咚干啤酒大口逮牛排,那这部剧应该更接近中国宴席上的开水白菜,乍一看清汤寡水,卖的都是背后高工大料的讲究和牛逼。

而且虐成这样,最后都能HE,单膝跪地送礼物求婚搂搂抱抱甜出蜜来,我们这些粗浅的蜉蝣还夫复何求。你说对吧。


 2 ) 星辰的意义

故事在1995年路易斯安那沼泽地区的潮湿气氛中铺陈开来。Rust和Marty两个刚刚成为搭档的州警奉命调查一桩有着恶魔崇拜的仪式性谋杀。Rust像极了从“黑色革命”中劳伦斯•布洛克笔下塑造出来的侦探角色,独身、忧郁、桀骜、敏锐、虚无主义、左眼里透着深入骨髓的狂热,右眼里又寄宿着一股悲天悯人的劲儿。搭档marty则是典型的cowboy,爱啤酒爱棒球爱艹年轻的姑娘,有家有室,能用种族主义的笑话逗得办公室的同事哈哈大笑,同时又面临着深刻的中年危机。在查案的过程中,两人从来没有看对方顺眼过。Marty对Rust满嘴哲学词汇的神神叨叨忍无可忍,而Rust则对Marty的轻浮做派嗤之以鼻。直到这两个家伙在巨大的结案压力下出生入死,“第一次”破获了案件成了英雄才使得搭档间的关系缓和下来。随后的日子里,Marty的出轨得到了原谅,重返幸福的家庭生活,Rust也在Marty一家人的撮合下找了个姑娘过日子。直到在一次审讯中,Rust才得知他们之前击毙的不过是犯下大量连环杀人案的庞大邪教组织中的一员。平静的日子崩塌了,Marty的妻子因为他的再次出轨毅然决然的离婚,Rust则放弃了之前的生活重新投入到邪教案件的调查中,致命的是Marty的妻子为了报复丈夫的不忠,诱奸了对自己动情了的Rust,让7年的搭档最终反目成仇。辞去了州警工作的Marty开了一家私人侦探所,Rust则是干些杂活并私下查案,剩下的钱用来抽烟喝酒。十年之后,警方重启卷宗,早已冷静下来的两个人又重新为了真相并肩作战。在经过了多方调查、周密筹备和最后开膛破肚的打斗后,终于将那起谋杀案的犯人击杀。

“导演可能没有没有搞清楚自己到底是在拍大银幕还是小荧幕”这是《真探》给观众的第一感受,两位领衔的卡司都是戏精儿级别;剧集的节奏也是犹如电影般缓慢却有着大的吓人的信息量;那段完全感觉不出是长镜头的6分钟更是展现了导演教科书般的调度能力;阴郁的色调和极富感染力的原声将美国南部的气氛带到了观众面前;更关键的是编剧吸收了来自黎哥提、钱伯斯、洛夫克拉夫特、萧沆等人的作品,使得剧情和台词充满了严肃文学、哲学和神秘学的气质;最重要的是那熠熠生辉的季终集。

M:“你以前会编点星辰的故事。”
R:“是的,那是我在阿拉斯加的时候,在浩瀚的夜空下。”
M:“你躺在那儿往天上看?遥望星空?”
R:“没错,你还记得我17岁前都没有看过电视,平时也没事情可做,只能到处走走看看,以及...”
M:“以及仰望星空编点故事?比如那?”
R:“那不过就是个故事,最老的故事。”
M:“那是什么?”
R:“光明与黑暗之战。”
M:“我知道我们不在阿拉斯加,但是看起来黑暗占了上风”
R:“是啊,你说的对。”
......
R:“你知道,关于天空的故事你错了。”
M:“为什么?”
R:“很久以前,夜空中只有黑暗,所以要我说,是光明占了上风。”

这最后3分钟的台词,直接扫除了充斥已久的黑暗、窒息、冰冷和绝望。什么才是True
Detective story,正如Rust所说,那不过就是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圣徒与恶魔的战争,是最古老的故事。而天上的星辰正是双方交锋的沙场,亦如人们的灵魂。当Rust与自己的父亲决裂时,当自己的女儿死去时,当自己被派到贩毒组织卧底时,当自己见惯了残酷的凶杀和极端的邪恶时,当所有人都以为自己的执着是发疯时,他有的只是家徒四壁、血丝充眼、臂上纹身、口中烟酒,但仍在燃烧着自己那有着极度责任感与正义感的灵魂,永远不会被黑暗打倒,只会为爱的温暖哭泣。而Marty不管他如何的玩世不恭,风流好色,甚至有点世故圆滑,当他看到Rust给他的邪教徒献祭少女的录像带时,他狂叫着“FUCK!FUCK!我特么看不下去了,不用看完了,我特么跟着你干翻他们!”正义与勇敢才永远是侦探故事的主题。

为什么人们能够在黑夜中前行,因为头顶有着星辰一直在与黑暗较量,只要凝视着繁星的光明便不会迷路。一如多深的黑暗里,心怀正义与光明,便必有占上风的时候,这大概便是星辰的意义。

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头顶的星辰和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
                                                 ——伊曼努尔•康德

 3 ) 从rust被撞坏的尾灯,到marty上膛的手枪...

...以及那相亲相爱的对视中指。

第六集,rust又变成了单枪匹马,和marty昔日仅有的那一点点默契和情分也疑似被磨了个干净。可惜戳破了我们“两人十年来私下探案,暗地里互通有无”的幻想。

每个人都自成星球,平缓运行的居多。而极与极的相撞,无非两种结局。一,在精神的高处,人与人是能互相理解的,甚至一见如故,即使性格,经历,爱好截然不同。二,也许能短暂的交汇,但终将平行于无边的宇宙。无疑,rust和marty是后者,出世者和入世者的极与极。

marty人缘不错,有家有室,体面又好相处,连rust都能容下,这是现实世界最寻常的看法。只是我们作为观众,开启了上帝视角和rust怜爱功能,才觉得他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要是把rust放公司,也许是个神秘寡言不合群,把公司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潜心钻研业务,业绩超级拔尖遭人恨的神经病。(当然,不是他天生如此,他只是个被生活伤害了的哲学家)

marty对rust真正的了解从同居开始,marty本身跟人相处起来爱打水漂,他并不在乎rust的现状和痛苦抑郁的原因。两人精神的交汇发生在第五集,尤其在从没开过枪的marty对虐童的毒犯一枪爆头之后。rust当时还没看到囚童现场,但在那一瞬间,秒懂。直接射杀另一犯罪同伙,然后给了marty一句认同的“称赞”,还指挥有点懵了的marty伪造现场。正是因为marty那失控的一枪,让rust觉得他也算是对弱者还能心存怜悯的,一个有血性的人。

marty正如maggie所说,他不了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从正常的社会成功论来看,他有名有利有头衔,有老婆有女儿有土豪岳父。他有合格的皮囊和健全的外壳。但对自己的家人像对家俱,能漂亮干净的摆在那里就好。升职后的marty还是和rust搭档破案,安稳过日子。就是那种不打算用心钻研业务,粉饰太平,谁也不得罪,且好处一个都不落下的小领导。这样的人,自然没法理解rust为什么能翻旧案翻的越来越high,所以rust才鄙弃的说,没有我,你什么都不是。

rust这一极不愿多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完美的rust。看到第六集,突然觉得,他对弱者的怜悯太重了。对人生思考过多,且怜悯心过重的人,都有出世倾向。比如释迦牟尼,好好的王子舍弃不做,去思考全人类的幸福。

这世界从来都不只为一个人存在,被生活伤害的人有很多。遗憾的是,一些被虐者最终反变成施暴者。幸好还有些人,越明白黑暗,越崇敬光明。越见得丑恶,越珍惜美好。他们不惧强权,舍弃一切,从灵魂里生出一把刀来,刺向无名的黑影。

谢谢创作者赐我们一个rust。

至于那场床戏,呃,厨房戏。观众和rust一样伤心,“Get the fuck out of here!”喊得多大声,就有多伤心。那个女人选择了最能伤害他丈夫的方式进行复仇,但可怜了我们差点投入的rust。那个心理挣扎后的回吻,是他的心被喜欢的女人撞击后产生的缝隙啊。

This will hurt him. I'm sorry,but thank you.真是年度最伤台词。

第六集marty冲向rust时撞坏了他的车灯,结尾处,有未修的车灯特写,十年了。希望那把上膛的手枪只是误导观众的噱头,当然,或许marty对RUST&MAGGIE一事必有心结。但在黎明来前,我们还是希望marty能和rust联手。在两颗星交汇之际,用擦撞的火光帮我们照亮天幕。



 4 ) 真探

======================================================

编剧的能力,直接决定了一部美剧品质的好坏。《真探》前两集让人影响深刻,阴郁的题材,双螺旋式样的叙事,对此我颇为好奇,那个躲在文学剧本后面的人是谁?

《真探》剧本出自Nic Pizzolatto之手,身为该剧编剧的他,还是该剧的执行监制。(打个比喻,执行监制也就是工厂里给产品质量把关的那个人,这次产品的设计师和质检人员是同一个人。)

在美国媒体的采访中Nic直言,萦绕心头的南方情怀滋养了他“美国南派”小说的创作,在他已经发表的两部作品中,主人公情感上的撕扯,挥之不去的记忆,都带有Nic自身的影子,我估计也就是这种性格上得特质,加上心理有事儿憋着不痛快,使他走上了写作这条路,并烙在了他的主人公身上。“你不是你小说中的人物,但你小说中的人物一定是你.”海明威爷爷那里留下的话,算是再次应验了。

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Nic出生在新奥尔良,儿时随家人迁往了路易斯安那州,定居在查尔斯湖湖边。美国南方的闷热、狂暴、甚至稍带有一丝的淫荡, 对于Nic极为重要,当然这在体现在文学层面上,不少评论家把他的作品称为南方式样的”悲观主义”小说,(英文:Noir Novel也可以直译成黑色小说,但是却与黑色幽默不同,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Nic本人并不愿意这么自居,他表示南方地域性的情感记忆和归宿感,形成了他的写作风格。

在采访中,Nic多次表示那里(指路易斯安那州,也是《真探》所在地)有最强烈地记忆,他们形而上的(可以理解为抽象的)折磨着我。很快Nic就将这种形而上的折磨变成了一部部实实在在的描写美国南方的电视剧《真探》。不知道故事里的Rust会不会把折磨他的形而上的东西也变成一次实实在在的事情,比如效仿凶手手法多年后谋杀?(目前持有这种推测的人不少,因为前两集剧本就是这么在引导观众)。作为观众的我们,有幸体验了一把九十年的美国南方深度游。不过我们这个旅行团的主题:不是抬头拍照,低头发微信。而是去探究那个萦绕在Nic心头的潮湿、闷热、淫荡的路易斯安那腹地。

听爱旅游的朋友说,想去一地方,不想走马观花,就想在一个小镇静静地待着,去看看当地人是怎么个活儿法,我想这部电视剧的节奏正好合适。而鉴于两位主角,Matin爱开车,Rust爱聊哲学,就让他们一个当司机,一个当导游。在我们这个旅行团,不仅仅可以看看当地人是怎么个活儿法,还能看看当地人是怎么个死法。(被谋杀的姑娘)

言归正传,编剧兼执行监制的Nic还谈及他的南方情怀源自于他的童年,那时候惨绿少年的他整夜玩耍于街道尽头那片儿的消防水闸,从那里他可以凝视着远处的化工提炼厂的,那些厂房车间里的灯泡照亮了远处的天空,像一条燃烧着的腰带紧紧的缠绕着路易斯安那腹地。这种被点燃了的夜色在大城市并不稀奇,纽约,芝加哥随处可见。对于日后成为了都市人群的Nic,惨绿少年时期的视觉记忆不仅仅是为了忆苦思甜,在他的脑中,那是一种味道,是路易斯安那的味道,是查尔斯湖水的味道,湖水的湿气孕育了茂盛的麦草,同样也滋养了Nic日后的写作风格。

成年后,Nic的生活轨迹使他远离了美国南方。在搬去风城(芝加哥风大,故得此名)后,他在芝加哥大学教授文学。尔后,他又去了北加州大学任教,继续讲文学,讲课的内容是什么——“真正的南方”。好题目!美国文化非常平等,从广义上上讲,东海岸,西海岸是窗口是聚集地。从具体上讲每个州又有自己自豪的风土人情和特色,南方文化是以密西西比,新奥尔良,路易斯安娜为代表。中国呢?城市与城市间越来越像。

2010年,他意识到要严肃的对待自己的写作事业,便辞去了大学教授文学的职位。真是潇洒,我们国内年轻的大学教师都在忙着走仕途。当然,偶尔也能遇到好的。为了不使自己的写作灵感枯竭,在个人写作理念上,Nic的笔触反对一切学院派文学,他拒绝文学上的“精英主义”,这话这么理解呢,他致力于通俗小说,在已有前辈走过的文学路上再创作,这个和”炒冷饭“的概念有点像。也就是为什么他的小说题材总是让人觉得以前有人写过,但是这碗冷饭炒的成功,侦探小说是早有的类型题材,南方背景也有人用过。不过,Nic把自己的”根”留住了,他自己知道这条根在路易斯安那,在查尔斯湖边上。反观国内,一个人上大学去了大城市,毕业后户口有了着落,托人也好,塞钱也罢,嫁人也好,总之是有了着落,这么一来二去,根断了,生理上的根不容易断,文化水土上的根断的倒是干净。《把根留住》这首歌献给包括我在内的诸位,共勉。此歌在九十年初期的KTV点播率极高。
另外,在美学上Nic认为自己是Populist,即“平民主义”。怎么理解“平民主义”,平民在中国就是老百姓,也就说Nic要是在中国,他就会说:我的书是写给老百姓看的。碰巧最近冯小刚也说了一句“我的电影是拍给老百姓看的”,看来冯小刚也是“平民主义”,又扯远了。

下面来介绍一本Nic的小说,希望喜欢这部《真探》的朋友们可以关注一下,《Galveston》是Nic的第一部小说,之前他是靠写短篇和评论起家的。Galveston是美国德州的一个港口城市的名字,其实就是一个岛屿性质的城镇,位于德州的东南角。面积为539平方公里,人口为47,762。是休斯顿地区木材业、蔗糖业的集散港口。之前,也是美国海军的一个港口。至于,小说《Galveston》和《真探》的联系有多大,还不知道,我这几天正在看。小说融合了美国南方的悲观主义,谋杀,年轻的雏妓(又是妓女),穿越州际的故事脉络与线索,这个好,又是一次深度游。翻译一句此书的评论:
“ 他的悲观主义向你袭来,笼罩全身,在即将使你窒息前,又把你变成了路边的一堆灰尘,风一吹把你带回了他的家,家在哪儿?在南方。”

 5 ) 有始有终的诚意典范(剧透注意)

一向不喜欢冷硬派,不喜欢冷硬侦探去戒酒会刷时髦值的一贯特色,也不喜欢他们唧唧歪歪的愤世嫉俗言论,这些言论能让很多人找到共鸣,但我从来不是其受众群,因为我想看破案。TD从海报到基调,再到嗜酒的Rust絮叨着的那套虚无主义,真是活脱脱的冷硬范儿,但是侦探们真的在认真破案,追寻线索的每一步都很让人信服——这点很像谋杀前两季,踏踏实实靠着每一次看似无聊或者信息寥寥的家访找到线索,线索不一定让他们离真相更近,有时甚至走了一条更迂回的路,但都奠定了下一步行动的基础,或者作为伏笔在后期出现,而最后真相的水落石出,也是靠这一块块拼图,一步步调查出的线索得出,没有偶然,一切都靠侦探的慧眼和行动力。

任何侦探作品能做到这点就算得上有始有终了。TD的开篇给我惊喜不小,但有点担心编剧会不会玩脱或者无法自圆其说。一季破一个案,案情铺陈太大,说不定就会像谋杀第三季那样烂尾——所有的“正经”线索都没有指向答案,主角在最后一集靠一个无关线索biaji一下发现了真相。

好在HBO不但把持住了哔格,也把持住了案情走向。我们跟着主角,从被害者联想到失踪女孩,从而找到第一件重要证物——carcosa的手编藤架,调查自此进入正轨;

从被害者身份出发,找到了大农场和ex(支线:调查死者拿到的教会传单,在教堂找到神秘符号→调查教会,绿耳怪第一次被提到,在当时看来是条死路,但确实是条真线索),无收获;

主角另辟蹊径,找到了凶手的另一个受害人,调查死者身前关系,男朋友勒杜浮出水面,勒杜与DoraLange的ex曾是狱友,头号嫌犯确定;

勒杜是个cook,主角们用自己的办法突破层层关系网找到了人,两个嫌犯均死亡,案件看似告破;

7年后某犯人告诉主角,凶手仍然逍遥法外,并且说出了yellow king等细节,案件重启;

回访抛尸现场、案件关系人、失踪女孩的学校,发现更多手编藤架,教会支线变成主线,牧师提供教会学校的重要情报,首次提到思源计划;

侦查过程屡屡受阻,思源计划负责人塔图尔的嫌疑越来越大;受害者、勒杜的兄弟、学校学生均提到了伤疤男,动物面具等细节出现,与塔图尔家乡风俗相符,飓风后藤架的数量也证明了罪行还在继续;

塔图尔家中找到了罪案录影带,确定了其是cult之一,该人不久死亡,此线断;

寻访曾经的女佣得知了伤疤男的身份,案发现场照片推断出其油漆工的职业(与绿耳怪呼应),根据缴税记录和营业执照找到凶手。

不难看出,破案的这条线一方面很扎实,得出结论的过程经得起推敲,演绎推理的度把握得正好,没有太无趣,也没有过于神奇,大多数时候都在拿证据说话,看来严谨作风的警察和蹦蹦跳跳的侦探就是不一样。当然,其中也有灵感迸现的时刻,比如Rust在教会线陷入泥潭后彻夜搜到了另一个受害人,这才真实反映出了好侦探的本质——勤恳调查+适当的发散思维。

这是TD带给我的惊喜之一:剧情严谨,而且没有罗里吧嗦凶手的动机凶手的悲惨童年凶手的心理状态,鼓掌。

第二重惊喜来自于角色塑造——Woody最近演了太多的疯子,比如耳熟能详的黑密曲,当我发现在这对搭档里他演了“正常”的那个后,有点意外。Rust和Marty是双男主模式里经典的互补型,一个社交达人,一个孤僻怪胎。Marty像所有时期的典型“好男人”一样,体面地生活,理直气壮地做着其他体面人士会做的一切,比如出轨,并且为自己找理由;Rust看起来颓废又怪异,唠叨着谁都不懂的东西,直觉敏锐的天才却被众人视作怪胎,尽管他三观正且责任感强。这个组合里外互补,每个人都有点问题,并且是对方无法理解的人格/生活问题,我知道这种组合会被slashfan视作心头好,官方也渐渐默许了partnership的温情走向,但让我最满意的始终是——Marty的角色非常现实,非常饱满。

各种剧集里不止一个乖僻天才,他们通常痛恨社交、嘴巴毒、不在乎别人、干什么都不讨喜。Matthew把Rust演绎得很棒,但现在这种“sociopath”类的角色太多了,乱花渐欲迷人眼,因此反倒让我觉得要把普通直男塑造好,比塑造freak难得多。Marty是个相当立体的角色,其生活方式和态度代表了一大堆直男(当然是直男中还算有良心的一部分):工作顺利人缘好,红旗彩旗都不倒,并且他像所有出轨的直男一样,善于为自己找背叛妻子的理由,很典型的做法,就是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我工作压力大,你还不理解我,不是我变了,是你变了”,似乎说多了就成了事实。他当然不是坏人,但却像大多数男人一样,占有欲强、善妒、受不了指责。Marty所经历的中年危机比我看过的任何一段中年危机都有力度,不作不死,但还是忍不住作,生活不可能那么正常,每个“正常”人都有自己的黑历史,而Marty就是个典型的代表。

第三个惊喜来源于叙事。看第一集的时候我就觉得这种插叙和平行剪辑的风格像极了致命魔术。TD里的非线性叙事并不旨在体现哔格,和致命魔术里一样,它控制着剧情的节奏,以及最关键的:人物动机和悬念。

前6集,纵向上表现过去和现在的对比,让大家好奇这些年发生了什么,主角们如何走到今天这步;横向上是Marty和Rust的POV交替剪辑,让大家了解他们那时那刻的想法、此时此刻的疑问。而统和这些的则是一个新案件,询问人三缄其口的样子也是一个悬念——现在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问Rust和Marty?为什么对两人的态度不同?是他们抓错了人?难道Rust真是幕后黑手?

这种叙事的好处就是由镜头决定时间切割点,得以把平铺直叙的调查和高潮迭起的动作场景安排在必要的时刻展现;由第三方询问引导话题,得以在案情和家庭私事间无缝转换,并且能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角色那时或现在的心理活动,体现角色的成长和改变、他们之间的分歧或默契所在,甚至能制造出喜剧效果,比如串供那一场。

交替剪辑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让如今未曾见面的双男主之间的张力和火花越来越足,每集都更足一点,让观众格外期待真正重逢时的爆发,后两集不负众望,线索汇集,角色摊牌,剩下的就是并肩战斗了。经典的追逐动作场景,一个是第四集最后Rust专家难度的单机视频攻略,另一个就是最后一集cult总部的较量,像是在温吞水里扔进一粒泡腾片,憋了几集的劲儿一块儿爆发。

案件质量高,角色塑造好,叙事角度碉,在我看来这就是真探最厉害的三个点,如今大多数罪案剧都做不到这个了,它们只能在苦情侦探和重口案发现场里选一个,要是艺术指导给力就谢天谢地了,比如汉尼拔这种。可惜,汉尼拔里不破案,光补脑。真探拍出了汉尼拔本该拍出的水平,如沉默的羔羊一般,破案线扎扎实实地行进着,同时具备有时炫极,有时意味深长的镜头,第四集7分钟的长镜头足以显示其诚意,布景和艺术指导美妙但又不夸张,一切都是刚刚好。

没想到的是,它居然是个温情结局,着实让人感慨海报上的白黑西部风真是大骗子。镜头掠过善与恶的决战之地,沿着时间线回溯,案发小屋、制冰据点、运河、田野、布道场、学校、把他们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的那棵树——一切始于此,一切终结于此,Rust和Marty会回归一切发生前的正常生活,因为时间并不是个无休无止的循环,他们跳了出来,债已偿清,无需回头,因为人生有伴。

真是相当有诚意的剧集,期待第二季的双女主。

======
ps. 看到一篇观察入微细思恐的分析:http://www.douban.com/note/337958782/
这个设定很有道理啊!

 6 ) 【翻译】《True Detective》开播前主创Nic Pizzolatto的深度访谈

【翻译】《True Detective》开播前主创Nic Pizzolatto的深度访谈

【在《True Detective》首季开播前和播完后,美国娱乐新闻网站HitFix分别两次对主创Nic Pizzolatto进行了采访,本篇是1月份开播前的访谈,3月份播完后的访谈在: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585199/
水平有限,欢迎挑错。下面所有方括号中的内容,都是我的补充说明。——译者dormant】

英文原文链接:
http://www.hitfix.com/whats-alan-watching/true-detective-creator-nic-pizzolatto-on-matthew-mcconaughey-woody-harrelson-his-gripping-new-hbo-series


《True Detective》主创Nic Pizzolatto谈Matthew McConaughey、Woody Harrelson以及他扣人心弦的 HBO新剧

——一个只写过两集电视剧剧本的小说家是怎样得到掌控如此雄心勃勃剧集的机会的?

By Alan Sepinwall 2014年1月7日


在创作HBO的新悬疑剧《True Detective》之前,Nic Pizzolatto只是为《The Killing》的第一季写过两集剧本。这样的履历竟然能让有线收费电视台的标杆HBO把一个耗资庞大、雄心勃勃的剧集让他来掌控,而且由Matthew McConaughey和Woody Harrelson这两个电影明星主演,第一季全部8集的剧本也都是由他独立完成。

《True Detective》不是一个普通的剧集,它出色的品质——我明天要重看一遍,它是这几年来我看过的剧里最扣人心弦的剧之一——无需旁证。和《American Horror Story》一样,它是一个选集剧【每季一个完整的故事】,讲述路易斯安那州警察Rustin Cohle(简称Rust ,McConaughey饰演)和Marty Hart(Harrelson饰演)调查一个连环杀手案件,最终跨越了从1995年到2012年的17年时间。Cohle像一个备受折磨的哲人,但却对处理这种案子很有天分,Pizzolatto和McConaughey创造了一个迷人的新角色,而Harrelson饰演的直肠子Hart相比他的老朋友也毫不逊色。Pizzolatto不仅写了全部8集的剧本,而且都是由Cary Fukunaga【凯瑞•福永,新晋美国电影导演,代表作2011年版的《简爱》】导演的,让该剧有了一种前后统一的悲伤美感。

我和Pizzolatto进行了谈话——这个来自路易斯安那州的小说家,话题涉及剧的起源,他从《The Killing》这个剧中学到了什么(包括不喜欢什么),《True Detective》的第二季会怎样,等等。


问:你只有这么浅的电视界资历,到底是怎样获得制作这个剧的机会的?

Nic Pizzolatto:我觉得这是因为这个剧是我写的,而且我还拥有版权,如果电视台想要拍,就必须让我拍。等到我们出来寻找拍摄意向时,我已经到西部【搬到洛杉矶】一年半多了,我明白电视剧的制作流程,我也知道我能胜任。推销这个项目时我的任务就让别人相信我的能力,说实话,汇集了这么多明星、这么多钱的项目,如果我干的不好,我想他们肯定会把我拿下。这只能说你每天的努力表现决定了你的成就。


问:在此之前,你是怎样获得制作一个选集剧的灵感的?

Nic Pizzolatto:有多个因素。在2010年的夏天我写了《True Detective》的一个版本,我觉得可以做我的下一部小说,就是通过两个人的第一视角来讲述故事,Cohle和Hart的视角。按照章节交替,他们轮流讲述17年间合作的故事,和现在的版本区别很大,而且将是一本厚书。但当我打算把它搬到电视上时,我开始考虑如何改成电视剧本,而且可能拍成电视剧会更好,故事的时间跨度和大量线索可以提供给观众一个很好的视觉影像。2010年7月,我写了6个剧本,其中之一就是《True Detective》的首播集,我等了一阵,直到我了解的足够多,等到我们可以拿出来推销时已经能确保按照我们的想法制作了。

选集剧的想法来自于几个方面。我喜欢有第三幕、有结局的故事,对于连载的故事让我不爽的地方就是许多电视剧没有第三幕,只有没完没了的第二幕,当剧集拍到最后一年不得不仓促地进入第三幕,但这并不是一开始就深思熟虑好的。 我想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有开端、有过程、有结尾。许多从前电视剧黄金年代的选集剧给我的启示是,只要剧本足够好,我们可以吸引到电影界的人才。多数电视剧都需要演员签4到6年的长约,但是选集剧最多只需要5、6个月,我认为这对严肃的演员是有吸引力的。在电影界,饰演优秀严肃作品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如果他们对扮演超级英雄没兴趣,在我这儿他们可以来演自己真正感兴趣又能提高演技的剧。电影演员很少能得到演这种长篇叙事的机会,而且又不需要被电视界通常需要的多年长约所束缚。


问:我听说一开始是打算让McConnaughey演Hart,然后他说:“不,我想演Cohle,你应该去找Woody去演Hart。” 是这样么?

Nic Pizzolatto:差不多。我希望他演Cohle,我也很高兴Matthew能演Cohle。但事实是,Woody已经是我们想要签的少数几个演员之一了。他刚演完电影《Rampart》和《Game Change》,贡献了两个非常棒、非常不同的表演。Woody一直是我们想签下的演员,而当Matthew让我们考虑他时,我们就说:“是啊,当然,也许你还能帮我们,毕竟你俩是朋友。”


问:看到他们俩演得这么棒,而且在他们的演绎生涯中演过形形色色的角色,我有点儿想看第二季让两个人换一下角色再来一遍,我觉得他们能演好。

Nic Pizzolatto:哦,是啊,那会很棒。我很喜欢和他们在一起合作,我们也在寻找今后继续合作的机会。对于电影演员来说(演这个剧)是很累的,至少要花半年的时间,有这个时间他们都能演两部电影了,或者演一部后和家人一起休假。对于他们感兴趣的任何事情我都持绝对开放的态度。人们也在问他们会不会回归,我必须说这完全取决于演员,只要他们愿意我立马就同意。我喜欢看他们一起表演,让我不经去想:“为什么之前没人把他俩放到过同一个严肃电影里?”他们彼此的互动太美妙了,我能给出的最高评价就是——看过他们的表演之后,你会觉得换成任何其他演员都不合适。


问:Woody有过演电视剧的经历,但那是20年前,演的是多镜头的情景喜剧【我记得是在《Will and Grace》里演过女主角Grace的男朋友,幽默感强、性欲十足】,比起这个剧应该轻松多了,在拍摄的过程中,你是否觉得他比Matthew 更驾轻就熟,还是说两个人都是新手上路?

Nic Pizzolatto: 倒也没有,我觉得这对他俩都是新鲜事物。他们都是专业人士,有的时候我甚至会觉得“天啊,他们一定累坏了”,但他们会继续坚持演下去。这对他们来说确实是不同的表演经历,但结果很出色,他们确实做得很到位。如果你能发现他们有任何懈怠的地方,就说出来,我是没发现。
 
问:你只是在《The Killing》编剧剧组里的短暂地待过,那儿的经历是怎样的,有多大用处,那时有没有开始准备这个剧呢?

Nic Pizzolatto: 我在为《The Killing》写剧本之前,就已经写完了《True Detective》的首集剧本,这也是我得到编剧机会的展示作品之一,为了那个工作我举家搬到了洛杉矶。最好的一点就是Veena Sud【《The Killing》的主创】)允许编剧们随意进入拍摄场地,这是一个非常棒的电视剧制作速成班,教会你谁是做什么的、一个剧的掌舵人需要做什么等等。为今后的事业打基础,这就是我从那次经历中主要学到的事情。可能一开始是源于(我作为)小说家的生活体验,但在播出之后,我对最终呈现在屏幕上的结果感觉很复杂。我意识到如果我想署名上去,就必须自己来制作,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成品。在第二季开始时我就辞职了,但我必须承认这是很棒的经历,四个月前我还在大学教文学,突然间我就到了电视剧组,这很宝贵。等到我推销这个剧并开始制作时,我已经驾轻就熟了,我觉得“是的,我能做到。”


问:你在拍这个剧之前有没有特别的风格参照,或者有以前看过并且喜欢的一类电视剧、电影,让你想说:“我也想借鉴一下”?

Nic Pizzolatto: 很奇怪,当我仔细去想,很多作品都对我有影响,像《Playhouse 90》、《The Twilight Zone》、《The Untouchables》所有这些黑白电视剧。但说到确定叙述风格,绝不是草率就定下的。也许Errol Morris【美国著名纪录片导演,代表作《细细的蓝线》、《战争迷雾》】对我的影响比任何人都大,Errol Morris和Mike Leigh【英国著名电影导演,代表作《秘密与谎言》、《维拉•德雷克》、《赤裸裸》】能够用一部电影完成最高水准的角色塑造。对我来说角色就是一切,这也是相比电影我更喜欢电视剧的原因,你要和角色共生。Errol Morris的伟大之处以及他完美塑造角色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去尽情述说。当讲述自己的故事时,每个人都极力解释自己的故事,解释他们做出的决定,为了更契合现在而粉饰过去。这都让我很感兴趣——回忆以及关于客观事实的想法,这就是让我着魔的地方。我也很乐于把一个好的角色交给一个好演员,然后就让他尽情演。不需要任何特效,表演本身就是特效。这也许源于我对剧场的热爱,就是对话。如果你富有创新精神,就可以把戏剧式的对话融入到电视剧中。我喜欢让角色自由发挥。


问:在前几集中,Cohle这个角色很熟悉连环杀手的想法。他有许多理论,也说了很多让Marty发疯的话。让我们回到Thomas Harris【美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沉默的羔羊》、《汉尼拔》】,依据他在流行文化中对连环杀手的描述,你是如何处理的,以避免被称作又是一个复制品?
 
Nic Pizzolatto: 评论都还没有出来,所以没准也会被抨击为复制品。对我来说不同之处就源于我的个人坚持,我想要探寻的东西从根本上来说与连环杀手没有任何关系。我对连环杀手不感兴趣,我对通过描述血案来吓唬、恶心观众完全不感兴趣,在流行文化中塑造连环杀手的方式或多或少都是幻想。对我来说,在第一集中你看到的这些熟悉的桥段——从发现尸体开始,两个关系并不融洽的警察,他们不得不在一个车里交流——这些都是常用的桥段。然而每次我们用到熟悉的桥段,本剧都希望能颠覆它,事情从没向着我们通常以为的方向发展。但并不是凭空的颠覆,事情没按我们预想的那样发展的原因是角色的行动,角色的行动又源于他们的性格。我用了一些观众熟悉的元素,希望用类型片中常用的故事桥段把观众留住,作为一个所谓的“procedural”【每集剧情独立的系列剧】我也能做一些完全不同的处理。

本剧的节奏在第3集之后其实变化很大,你能在前几集中看出来,这个剧在何处发力,和系列剧通常发力的地方并不一样。通常仅仅是在他们两个角色之间爆发冲突,或者是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这个意义上,我对连环杀手没兴趣,而且我也不想陷入——谁能想出最恶心的连环杀手——这种创意比赛。无论那种题材——科幻小说、爱情小说、严肃文学——我最关心的都是在场景中角色的人性。这个系列剧的案件和剧情满足了所有这一类型的基本元素,确实有悬疑,确实有真正的危险,调查的过程就是层层解开谜团的过程,而且我相信结尾也是合理的、令人满意的;但是这都是为了让剧情更有张力,利用这种叙事结构来达到本剧真正的主旨——对这两个男人、两个角色的探索。不一定非要有连环杀手,唯一的规则就是——会有一个疑案,有人会去破案。这一季只不过是采用了追踪凶手的形式,而实际上,只是假借犯罪调查的方式,让两个主角来探索形形色色的角色。我就是我的抱负。


问:在前几集中,关于Cohle我们了解了很多,非常坎坷的经历导致了他奇怪的性格,你是怎样塑造出这个角色的?以他的遭遇、言论和信仰而言,你不会让他跨过的底线是什么?

Nic Pizzolatto:我从不考虑客观的道德底线。可以说我知道Cohle的底线在哪儿,他会告诉我他的底线,在某种意义上,他对自己没有任何改变。他的道德底线不是建立在观众看法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Cohle的个人荣誉感上。一切都由角色决定,所以Cohle会走多远取决于角色本身。他对是非有着非黑即白的判断,某种程度上,让我觉得虽然他的灵魂和性格很残忍,但也很高尚。他从不妥协,至少有足够的勇气不留假象地合理评价自己的人生,即使那本身就是假象。

开始有灵感是在2010年的初夏,我正在写别的东西,思考我下一本书要写什么。我已经不怎么读小说了,近来更愿意去读哲学类和非虚构类的书。我正在本子上写草稿,突然Cohle的声音浮现出来,他在讲述一个过去的故事,这就是我下一本书里的声音,Cohle正在讲述发现尸体的故事,而这与他女儿的生日是同一天,他一直讲述这些存在主义的、形而上学的想法,这让我很着迷。我几个月前找到了那个本子,翻了翻我最初写下来的文字,三年之后从Matthew的嘴里说了出来。所以Cohle吸引我的地方就是那个声音,打动了我的内心深处。这个角色生动表达了很多我自己的妄想,但又不是我。他的外型和內在的积淀都可以演这个角色。

接下来,“Well,如果你想为大众消费做点儿什么,最好有个故事附加在上面,对不对?”要是让两个人整天在车里闲聊,肯定没多少人看。所以,我最关心的是探索角色,又希望能找到一个卖点让更多的观众有机会看到。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探索角色的同时,叙事结构本身就是探索案件,这二者完美地契合。然后我们就寻找买家,而HBO在重新解构美国的类型片,让其重获新生方面有着辉煌的履历——《The Sopranos》之于美国家庭肥皂剧,《Deadwood》之于西部片,《The Wire》之于都市犯罪系列剧。【《火线》、《黑道家族》是俺的最爱美剧第一、第二,口味一致啊】


问:在选择案件开始的年代时,你是对90年代中期特别钟爱,还是说只是因为十多年前恰好是那个时代?

Nic Pizzolatto:两点因素都有。我希望是17年 ,因为我想展示角色生活的时间跨度,能够看出他们哪里变了、哪里没变。而且1995年时,我还在路易斯安那州,所以身处这些景色中让我很有家乡的亲切感。通过17年的跨度,我们能够看到发生在角色身上重要的或者有时看上去好像微不足道的事情,可以说也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去探索角色。


问:你现在对第二季怎么拍有哪些想法?假设HBO还想拍的话。

Nic Pizzolatto:如果他们还让我们在拍一季的话,我已经在写了。我不能透露太多,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大概思路。如果继续下去,每年都安排在不同的地方,使用新演员,风景也是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会继续构思一些新的方式来讲述故事,至少在一季的某些部分使用。前面我已经提到的那些原因:用优秀的演员,让他们尽情去说,你只需要在旁边拍。另外,人们讲述的故事与真实真相的会有出入。人在讲故事时会说谎,但影像不会。所以我想你能非常有效地对比发现——事实的真相和人们的描述往往是不一样的。人们不说真话会有无数的原因,甚至可能不是故意的。也不一定非要以警察询问的形式表现,如果你考虑到各种可能性,可以是有人在做告解,可以是有人通过广播说话,有无数种选择。所以我认为上面那些元素会保持下去,成为这个剧的特点。

 短评

电影水准的高级剧,台词酷到没朋友,俩男主角之间的火花比案子精彩多了

5分钟前
  • 兮称
  • 推荐

哈里森抱着个粉红色的大杯子吸着吸管等病床的马修醒过来,马修说Are you watching me sleeping,两人咕哝了一阵以互竖中指结束,我深切地觉得这个片子应该叫#真爱#。以及这片之于我也是真爱。

9分钟前
  • 绿毛水怪
  • 力荐

《纸牌屋》《权利的游戏》再好看也是上乘的通俗文学,《真探》则已然是严肃文学了,它的行文之慎重,笔力之内敛,叹为观止

12分钟前
  • 拐子流星锤
  • 力荐

纸牌屋那根本就不叫事儿了

14分钟前
  • 米四张儿
  • 推荐

这就是被神夏脑残粉黑惨的剧啊看起来很有意思的样子啊,打个五星再看好了(。【——真爱———看前与看完的分割线———如探———】哈哈哈哈看完真探结局的我好像不记得自己听说过有部剧叫神探夏洛克了!!等等....什么,你确定夏洛克是神探?!

19分钟前
  • 9C拜卡搞学习
  • 力荐

德州素以三大特产全世界闻名:扒鸡,扑克,马修·麦康纳。

20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第一集,嗯,第二集,哦,第三集,卧槽!第四集,WTF!第五集,Amazing!第六集,OMG!第七集,WOW!第八集,ToT.

22分钟前
  • FrancoisG
  • 力荐

导演你确定你拍的是小银幕啊喂!片头黄暴宗教爱国SM一个不少,配乐鼓点洗脑,节奏慢的刚刚好。两位叔的假发和演技一样闪闪发光。明知看的是春番还是想颁奖给这剧怎么办……唯一想吐槽的是,看见鹿角出现的时候,没人考虑过要查查受害人有没有内脏失踪的么?可能已经被汉尼拔博士拿去炒肝了啊!!!

27分钟前
  • ANNA
  • 力荐

后劲太TM足了,越回味越上瘾。

2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2014,HBO献上两位迷人的马脸男主角,祝您马年行大运!

31分钟前
  • 香蕉豆丁
  • 力荐

看了四集以后,我确定,像<真探>这样不主打噱头不主打男色女色不主打卖萌卖腐卖肉不主打大场面不主打多角恋而以慢却后劲十足的叙事方式和冷峻的氛围还有主角的化学反应为主打的良心剧,真的应该多一点

34分钟前
  • Indecent time
  • 力荐

好处不多说了 noir 南方 克苏鲁 哥特 这几个主题凑到一处 再将探案的务实交织于务虚气氛当中 想不好看都难 一季一个案子 两个主角 在路上式的探案节奏 即使拍成三部曲式电影也并无违和感 那个六分钟长镜头未来或可称为模糊电影与剧集界限的里程碑 可惜反派渲染稍有不足 长镜头若放在最后来用 或可更好

35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神探夏洛克》跟这个比起来就变得好幼稚。。

38分钟前
  • 海洋之 婧
  • 力荐

由本格悬疑渐次展开为人物志,调性题材都像十二宫,叙事平缓却暗潮汹涌,细节堪寻味;马修伍迪两位戏精,表演能放也能收;摄影运镜完全是电影规格;节奏虽慢但不磨人,每个场景信息分配都满格,一集迅速坠入情境,案情悬念与莫测的拍档关系则构成了双重推理。Rust是基督再临,导演是变故事为意境的高手。

40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一部480分钟的电影,两个孤独男人的半生。兼备剧集的细节空间与电影的镜头语言,茕茕孑立踽踽独行,在幽暗尽头寻光。牵扯人心的并非追捕真凶,而是两人与时间的搏斗,以及对自我的重建。

44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马修帅到吐血,案情慢到吐血,用半辈子来查一个案子真是要把人怄到内伤的节奏,这剧不给Netflix发行实在天良丧尽!!!!

4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竟低于预期,没传说中那么好。从双主角多层次的表演、对观众起到绝佳诱引作用的配乐到精致无死角的画面,都让“电影感”在一部剧里发挥到超越多数电影的程度。但故事缺少了实打实的东西,着重腔调,风韵有余扣人不足,最后甚有装逼嫌疑的文末升华。惊艳,但远不足称神。

49分钟前
  • Ocap
  • 推荐

在电影越来越像命题作文,美剧越来越流水线的情况下,《真探》有着自己独特的纹理,只属于自己的个性,有一个滴水不漏的故事,整部剧的三幕式结构完全是一部超长的电影,人物的对白写的聪明极了,双雄最后都划出一道魅力十足的人物弧光。这种剧就像一件艺术品,独一无二,难以复制。★★★★

5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我问苍天,这剧为什么这么屌?

57分钟前
  • 考拉先生
  • 力荐

在Matthew McConaughey 身边,Woody Harrelson都显得正常无比

58分钟前
  • Z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