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变形记

记录片其它2020

主演:Manuel Rosa,João Móra,Ana Vasconcelos,Henrique Vasconcelos,Inês Campos,卡塔里娜·瓦斯康塞洛斯,José Manuel Mendes,João Pedro Mamede,Cláudia Varejão,Luísa Ministro,José Maria Rosa,Ana Margarida Vasconcelos,José Vasconcelos,João Vasconcelos,Nuno Vasconcelos,Pedro Ferna

导演:卡塔里娜·瓦斯康塞洛斯

 剧照

鸟类变形记 剧照 NO.1鸟类变形记 剧照 NO.2鸟类变形记 剧照 NO.3鸟类变形记 剧照 NO.4鸟类变形记 剧照 NO.5鸟类变形记 剧照 NO.6鸟类变形记 剧照 NO.13鸟类变形记 剧照 NO.14鸟类变形记 剧照 NO.15鸟类变形记 剧照 NO.16鸟类变形记 剧照 NO.17鸟类变形记 剧照 NO.18鸟类变形记 剧照 NO.19鸟类变形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21:02

详细剧情

  男人如海,远飏漂浪;女人是树,荫蔽家园。这是一则反溯家族记忆的私密创作,从最初两人的深情往复书简,顺此而成的生命诞造,以及其后伴怀自然、温柔照料的哺育子女。在女人温柔如巨树分枝的照料之下,孩子如鸟,学习飞翔,体会那苍穹万物。但在巨树倒下的一刻,雏鸟被迫变形成长,从此在漫长失亲的岁月里,想念至亲、凭悼失落的自己。  以印象派画风为骨干,佐以16mm 胶卷的有机颗粒影像,新锐导演瓦斯康丝勒借着家族物件、亲录原声,与戏剧式的重建演出,爬梳家族父执辈几尽失落的记忆。她邀请家人亲身参与演出,对应不同人声的旁白,以音划分离营造出想像空间,让全片在深刻幽微的生命沉思下,拥有轻盈的流动感,组成一出构图如画、探讨永恒的喧嚣疗愈之作。

 长篇影评

 1 ) 关于树,飞鸟和大海的一切——写给母亲的诗

好凄美。所有的诉说和深情都通过迟滞的书信和记录连结,字里行间,有关于父亲的缺席,关于子女的悄然长大,关于触不可及的爱情。每一帧都美的像油画,又像安静流淌的溪水。我们很少看到讲述者的脸,只是扫过平凡生活瞬间的镜头,便足以令人动容。我看到海洋绵延起伏如呼吸,用信号灯呼唤爱人的水手,用放大镜小心翼翼凝视家人照片的丈夫,用双手织起每一个日子和孩子们童年遗迹的妻子,在泪水中感到再难庇佑子女的无力的母亲,拥抱已经折断的树木枝柯、在自己身体上寻找母亲痕迹的孩子们。 对于母亲的情感无疑是影片的一个主题。孩子与母亲,像鸟儿与大地,男孩悄无声息又突如其来的生长痛,胸腔的扩张是心脏容纳更广袤天地的证明。他们飞往远山,在母亲离世后恍然回头,才知道自己总是要在母亲的双手里找回世界,找回土地。 影片从生命的原点一直刻画到终点,衰老也如此漫长,似乎无尽轮回,只是讲述者换了几代,并有意将大时代隐没进底色。全片都直面死亡,而死亡并不带来纪念,而是融入轻声呼唤的忧愁,他们竟一生都走不出。 细腻到甚至有些不知所云的台词、将隐秘的情绪揉进悠长的镜头,破碎的,片段式的,打乱时间流的讲述、私人影像式的聚焦于个体生命体验与经由自己看见他者,似乎是近年来艺术电影的风向,可能也正如老师所言,揭示了某种意义上大众文化心理的转向。

诗的语言和影像,以镜子为媒介的场景切换,乃至于孤零零地拉动窗帘的手臂,感觉有老塔的影子,不过还是少了一些流动感。

 2 ) 《鸟类变形记》:爱的呢喃

这个夜晚如此安静,我们依偎在沙发上看《鸟类变形记》。画面一开始,当大量的静态画面伴着娓娓道来的独白,我就感觉自己不像是在看电影,而是在读一本带着精美插图的散文诗。

影片通过家庭里不同成员的阐述,将一个家庭历史如画册版展现,这其中有对远方爱人的思念,对父母爱情的祭奠,对逝去母亲的缅怀,对新生一代的期待……

频频出现的大海、大树、鸟儿分别象征着常年漂泊于海上的船员父亲、哺育和照料六个儿女的温柔母亲,以及他们的子子孙孙。父亲如同大海般波澜壮阔,却因远离陆地而无比孤独;母亲如同大树般枝繁叶茂,甘为鸟儿遮风挡雨;孩子们如同鸟儿们栖息在大树下向往大海,而当大树倒塌之后,尽管慌乱失措却不得不独自成长。

每一帧画面都像是经过精心完成的绘画或摄影作品,固定机位展现的画面优美而沉静,极具艺术性。但它们又极其贴近生活,就像是在翻阅家庭相册,让人不经意间联想到自己的童年时光。不同人物、不同性别、不同音色的独白如同入睡前妈妈在讲的故事,让人心神安宁甚至萌生睡意,却因贪恋这画面和独白而不愿意睡去。

这是一部电影,一部诗集,一个家族普通却又跌宕的百年时光。

导演通过这样美好的形式来记录自己的家族,着实让人惊艳。而对于我们来说,那些过去人生印象里平凡的瞬间,或许可以再次细细去感受,感受父母对你的偏爱,感受你对父母的依恋,感受成长路上的蜕变……或许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平凡的长大,我们的爱与被爱同样伟大。

而在此刻或是未来,鸟儿终将变形为大树或是大海,在得到和失去的时刻,儿女们总会更深地体会到了父母的感受,那时候,我感受到了你,我也成为了你。

我的爱人,我将海马邮寄给你,你把它当成耳饰挂在耳朵上,或许就可以听见我的思念。

树叶的脉络如同老去的皮肤,我们终将与你告别,可你永远是我最爱的母亲,而这份爱将持续一生。

镜子里的你,镜子外的我,重叠在一起的我们的人生,我的父亲母亲,我的爱人,我的儿女,我最爱的人们。

小船载着树驶向大海,相爱的人将永生永世相拥,再也不分离。

公号:映画森林1994

 3 ) 油画般的葡萄牙散文诗,静谧的美与温情

人人都在诉说着河流的暴力,却对容纳河流两岸的暴力视而不见
死亡的人不知道他们已经离世,死亡是一个活着的人才会面对的问题
因为那些有大事发生的日子,像是母亲去世的那天,从来不会变成记忆的一部分
它永远紧贴着我们,像痣一样永远存在,但由于钝痛而无法被传送去大脑,于是就在我们的肌肤之上存在着
……

😭😭😭😭😭😭真的太美了……古典油画般的葡萄牙散文诗……每一帧都是一幅画,可以看出导演美术功底深厚。语言像诗一样,恨不得全部摘抄下来,整部影片的情感又很细腻动人,静谧中的家族温情。本来,我还不知为何是纪录片的,原来是导演家族的故事,人声也是亲人录的,如此私密且真实。

(PS:简介的文笔好好,很吸引人hhh)

真的很爱读信的旁白,声音平和却又蕴藏着深情,让人感到安定。私心很喜欢写信这种交流方式,特别是语言又富有诗意,很文艺。

神奇的是,一边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一边联想到几部其它电影,或许,它集结了好些我喜爱的元素吧。刚开始看的时候,就想到了《石榴的颜色》,同样构图和色调绝美的诗电影,以及那种仿佛被钉在椅子上,眼睛根本无法离开屏幕的感觉;埋葬小鸟那里,想到《时时刻刻》;恩里克对贝特丽丝念信时所表达出的情感,让我想到《永恒和一日》……

1. 39分唱的歌太好听了,有人知道是什么歌吗?还是说只有电影里有。用音乐软件听歌识曲根本识别不出来……

舒伯特D446第二乐章好宁静祥和,让人想起萨蒂的《裸体之舞》,时光悠长。

2. 贝特丽丝说她与恩里克的关系,就如同她与上帝一样,即使看不见,也感觉他无处不在。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God is omnipresent”这句话所表达出的感觉,但从未想过能将其应用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即使看不见,听不到,也依然感觉对方无处不在,这是需要多深的信任与感情呀?如此让人安心……希望我以后遇到的爱人也能与我有这样的联结;

另一方面,个人偏好这种仿佛带有“神性”的关系,像是一种高度的精神/灵魂联系。

祈祷时,特丽丝微微低头的画面好美,像极了油画上的圣母。

3. 干海马既代表母亲,又承载着她与丈夫对儿女的记忆(大脑中的海马体负责处理记忆)。

把干海马别在耳朵上作为耳饰这个想法真的让我眼前一亮……意外地挺美的,而且形状正好与耳朵相似,我也想整个( )

母亲去世后,女儿拿起她的海马耳饰,也别在了耳朵上。同样的构图,同样的角度,让我一瞬间感到恍惚。

「是否这样,就能更加接近您?是否这样,就仿佛能重现我们之间共同的记忆,我的母亲?」

4. 父亲是海,母亲是树,而我们(子女)是鸟儿。我们在树上栖居、长大,但总有一天,我们都会有自己的追求与道路,我们都会飞走。

可是,母亲去世后,树倒塌了,我们再也无法“归家”了……

巴赫在他的妻子死后,写下了《恰空舞曲》。它不仅是为了回忆死者,也为了呼唤他们。伴随着这首《恰空舞曲》,女儿奋力将倒塌的树扛起来,却怎么努力都无法让她完全直立。维持这个姿势僵持了好一段时间,她才终于把树放下。不知道这几十秒中,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挣扎……

「母亲,我该如何呼唤你?我该如何让你回来……」

将掉落的叶子重新接回去,脱落的树皮重新补回去(这里应该是倒放),仿佛这样就能回到过去,填补缺失的部分。

把一簇鲜红的花安放在树当中,像是心脏。母亲的心脏。

5. 也很喜欢“植物接管了房子”这一些画面,感觉很美。象征着母亲的大自然,象征着母亲的植物。“贝特丽丝不允许自己死去”,于是她以这种方式继续存在。某种程度上,感觉母亲也挺狡猾的,像是她通过与自己相关的植物而让子女们难以忘记她^ ^

6. 儿女把一棵树放到小船上,一同驶入大海。

「母亲,我将您送去,与父亲一块了……」

7. 影片当中出现了很多“镜子”,而且都是人藏在镜子之后,镜子里倒映的是面前的景象,不知用意为何?像是观众在通过镜子,知晓电影中角色/事物眼中的世界,很有意思,构图也很有艺术感。

8. 还有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画面,就不细说了:

用放大镜看妻子寄来的照片
提到儿子开始恋爱后,画面上是一颗剥开的石榴,像是鲜红跳动的心脏(想当年,我也用石榴来比喻喜欢一个人的感觉。。)
母亲的眼睛特写,好美的蓝眼瞳,以及一滴恰到好处的泪。看着孩子们长大,一个个飞走、离去,找寻自己的人生之路,一边感到痛苦不舍,一边又感到欣慰
小男孩的眼睛好美T T这个特写太棒了
很艺术的构图,像是在拍商业写真(?)自母亲去世后,屋子里都弥漫着失意的感觉
拉开窗帘后,看到这般广阔的景色,真是太美了。就如同人藏在镜子背后一样,这里的人也是藏在窗帘背后,我们只能看见他拉开窗帘的半只手臂,这种感觉很神奇,好似他只是一个向我们展现这一切的神秘的叙述者
易碎又纯净的情感
将眼睛献给了景色
好喜欢这段话

真的好喜欢这种电影,想看类似风格的,不知道还有哪些……

 4 ) 鸟类变形计

8.3/10 非常特别的一部电影。

节奏悠长,氛围沉静,电影的视听和画面语言都很诗性,叙事跳脱意识流,欣赏和理解起来都有一定门槛。4:3的画幅制式,沉静哀伤的钢琴调子,大量多人旁白,以及7成以上都是绿意盎然的空镜,真的需要观众把自己的信任全部交出去才能跟上创作者的思路;但一旦跟上就会发现,其实这部作品很有逻辑且主题明确。

全篇极力淡化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的存在感,而无限强调他们的自然性。两代人的从幼到长,从生到死,女人如陆地,男人似海洋,但两者都终将化作自由渺小的鸟,飞向无限广阔的天空。人一开始学着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等到了一定年岁,便开始忘记自己,把自己变成世界/景色的一部分。这个过程,创作者的叙述基调并不哀伤,反而她将生老病死作为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循环一部分,以非常客观的,第三者的视角记录了这个过程。

尽管电影本身的创作意图和背景和我个人并无任何相似之处,但它很奇怪地让我联想起一些早已尘封在记忆里的童年片段。这些片段也并非是一种「回顾」视角,而是原原本本的「作为一个小孩」的当时的我,所能看到的风景。很奇妙的感受,也算是我个人观影过程中的最大收获吧。

对西语电影的印象一直还停留在燥热粗犷的氛围与深厚的人文底子上,难得遇到这样一部细腻得近乎潮湿的作品。很私人的电影,能理解它的评价为何如此褒贬不一,两极分化。我从开篇就一直在流眼泪,观影过程中也一直沉浸在一种想哭的情绪里,但自己其实也说不清为什么。蛮有意思的。

 5 ) 這會讓你想起小時候純粹的味道

鳥類變形記 2020 葡萄牙 紀錄片

郵票、風乾的植物標本、玫瑰、百合、海芋、龜背葉、水果、已煮熟的雞、水手、大海、死亡的鳥、古著、擺件、黑白老相片、雕塑、織毛線、貝殼、魚、粉色的牆(讓我想到我曾經住過的房子)、老是吹風機、孔雀羽毛、沙發、掛畫、海馬、橘子樹、池塘、母親、鋼琴、拍立得、拼圖、窗景、螞蟻⋯⋯,你宛若來到一個老房子裏頭,充滿驚喜每走一步就有個絢麗奪目的小玩意吸引著你讓你停下腳步去享受它帶給你的那種溫暖。

畫面很美,美到每一幀都能當獨立的畫面欣賞,這種對事物的儲存能力在於你用什麼方法去品味生活,你如何去感受自然帶給你的氣息。

每一幕通過單一物件建構起整個框架的電影確實少見,不同的人物逐步疊加穿插進來,讓整體故事漸漸加厚,並採用長鏡頭手法使我們更加沈靜在其中,導演用16mm膠捲進行拍攝,整體畫面自帶顆粒感的濾鏡效果,是在多的後期也製作不出來的,構圖如畫的印象派畫風確實很吸引我。

 6 ) 飞鸟于母亲的眷恋,于天空中呼唤

我一直很喜欢这个简短且精巧的称呼

“mama”

帧帧无法用言语形容的美丽 吐露于叙述之间

感叹影像的魅力 揣测瞬息间的生命

母亲与树相拥 孩童终将成为鸟类

展翅高飞是件美好的事情

 短评

家族记忆,家庭故事,也不一定要拍成访谈录,拍成琐碎日常,拍成这一种就高级多了。

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一部沉静优美而不无悲伤的家庭影像记录,充满沉浸式的冥思与哲思,台词如诗般曼妙,胶片感如油画,每当看到这种几乎为大银幕定制的影片,就深感「电影」何曾死去的幸福。每个人均以独白切入家庭史,几乎无同框,言语无任何意义,声道的叠加是词汇的失序和表征的混乱(以各种语言称呼母/女);于是书信成为另一种绵延时间的方式,是记忆的载体——海马耳饰是海马体的外象,烧信一幕令人泪目,这些被写下的字属于一对男女——恰好是我的父母。镜子成为大海(外)和植物/鸟类(内)的联结符号(各种构图太美),它吸收凝缩外部的波澜壮阔与动荡不安,以滋养内部生命的幽微与生生不息;母亲存在于后代基因序列里,她是照片上缺席父亲的贝特丽丝,是引领但丁游历天堂的女神,是我们这群幽灵攀援的大树枝干。

1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完成度很高的essay film 怀疑导演副业是画画的 樱桃 干海马 石榴 大量的直线和圆形的镜子把每一帧构图都分割成黄金比例 加上复古又性冷淡的配色 颗粒感强得堪比侯麦 随便截图一帧都美得像十八世纪的油画 再加上诗歌旁白 前半部分真的被惊艳到 想给五星的冲动都有 可惜论文电影还是不要太长的好 一来很不容易消化 而且很容易变成新浪潮左岸杜拉斯那种的配乐诗朗诵 表演的缺失和从头到尾冰冷的旁白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要表达的感情 一成不变的节奏也很快把观众的热情和耐心消耗干净 导致一小时左右已经有人陆续离场 不过如果说我没看哭那肯定也是扯谎 实在是一场很美很私人的感情和体验 等再从湖水中浮上来时我已垂垂老矣而非少年 那年你和鸟儿一起走的 然而每年春天到来时 我想起的却是你 Berlinale2020

12分钟前
  • Madam Veronica
  • 推荐

美术馆影像

13分钟前
  • 天马星
  • 还行

胶片最高。太美了,只看截图都会给五星的诗意美片,每一帧都要命

14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完成度无可指摘。但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其实是一部偷懒且狡猾的电影。年轻导演有意规避自己写作人物和构建剧本可能有的风险和欠缺,且确信以自身对影像和诗意旁白的掌控力足以保证电影的下限,这种心态再熟悉不过了。只是这类站在影史巨人(尤其是维克多艾里斯)留下的遗产安全区里的创作(《春江水暖》也属于同类),因为缺乏了一个真正的面向空白,从零到有的开拓过程,指向刻意铸成,也过分单一的美学终点(因此禁锢了观众),也丢失了发肤于表达欲必有的重量和活力。电影人们还是得更有向死而生的勇气啊。

15分钟前
  • 白斬糖
  • 还行

诚然你可以用真实去讲述真实,也可以用各种现代和后现代方法来体现真实,甚至可以用虚假去比拟真实。但艺术终归是隶属于人血肉之躯的造物,因此以时间为度量衡的电影最要紧的就是必须在花样里落回真实。这个电影最大问题就是在不断的诗学化的语言和取景里,打碎了真实的整体性,只剩审美。所以不感人。太浅了。塔可夫斯基可不是这样的。也没有什么人的一生是不断在隐喻和自我沉溺中的,河流之下怎能一碧如洗呢?完全象征化的结果是面孔的空洞。那些炎热的,腐臭的,细碎的生活是托起诗情的基本衬里。但里面有几处比较感动我。包括一个女人尽全力抬起一棵倒下的树。以及结尾音乐是舒伯特D664第二乐章

20分钟前
  • punkpork
  • 还行

一边瞌睡一边看,船在海上,树在山中,静谧物语,语页呢喃,鹰化为鸠,鸠鸟入海,化而为蜃。维克多的南方渊面黑暗,维克多的蜂巢暗中有光,维克多的榅桲年华老去,杜拉斯的呓语最好无人能懂,伍尔芙的幽咽海浪最好催人入眠,一边打瞌睡一边看,船在海上,树在船中…

25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万物静默如谜。宁静、神秘,又浓烈、隽永。关于隐藏在万物中的母亲,关于在大海中不停漂流思念着的父亲。我们如何像鸟一样对抗地心引力,对抗不可阻抗的时间。又如何拥有像海马一般脆弱、美丽,跨越山海的记忆与爱。诗意的旁白与静美的画面,诉说着看不见的心灵伤痕,就像镌刻在天空中的鸟儿飞过的痕迹。用身体、语言、油画、注视、镜子、信件,火焰,用天上的星星,海里的波浪,潮湿的灵魂,温柔的吻,用一切的一切,记录你,留住你,然后,等待在新世界再次相遇。

30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力荐

献给母亲的电影诗,画面极美,但私人化的记忆是否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传达给普罗大众?情感也许是个闭环,自己出不去,别人也进不来。

32分钟前
  • uncannyblue
  • 还行

试图为观众展示出影像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胶片呈现出的油画质感,拼贴成了一首影像的散文诗。家庭成员用极具文学性的独白将家庭史娓娓道来,稍不留神就陷进了回忆的漩涡。它是优美沉静的家庭记录,流露出的记忆质感干净清澈。物成了这些记忆的载体,象征着父亲的大海,与象征着母亲的森林,似乎永远有着隔阂,结尾时将树带入大海,两人终于在记忆中团聚。

36分钟前
  • 电车
  • 推荐

看哭两次:一次是结尾划船的镜头,一次是女儿再一次带上海马耳饰的镜头。这是一部无法言说,只能意会的电影。

40分钟前
  • Tom荣
  • 推荐

可能是一连串,真正get到塔可夫斯基神髓的影像,让人想起《镜子》(不单单是因为确实出现了很多镜子,诚然也没有那么“激进”)。能用这种方式来结构家庭记忆,实在是比海南那个最佳纪录片《关于爱》高不知道几百万个等级。更可贵的是,导演并不耽于某种视觉奇观,而是在生活中发现事物,在事物中定格静谧,在静谧中升华出超验。this is not what we called documentary, this is true cinema. 大银幕上真的会美翻。

42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70th Berlinale#奇遇单元费比西奖。家族史的数据库与创意叙事、材料拼贴的复杂呈现。就像一个暑假的午后与父母长谈,翻出阁楼上尘封已久的记忆承载物;而祖父祖母的往事被叙述得童话一般,美丽又苦恼。影片真的晶莹剔透,宛如钻石一样,搁在洛迦诺鹿特丹一定是主竞赛级别。久违的感动。

44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一部可视化的文学作品,声画关系完全调转,画面更多地承担了功能性作用,唯美动人。

45分钟前
  • 第四公民
  • 推荐

#BerlinaleEncounter 相比于对影像丰富性和节奏游刃有余的驾驭,导演年轻的出奇。

47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葡萄牙散文诗电影,静缓情深,帧帧绝美。1.旁白文学性浓郁,声画或匹配或分离,构成复调视听综合体,画面则以对静物的贴近凝视或对自然的写意呈现为主,清一色固定机位,为观者打开了新的感知视角。2.基调令人想及艾里斯[南方],光影质感则似维米尔的油画。3.对镜子的新颖游戏式运用:手持镜子两端,身体完全隐藏在镜子背后,镜面反射出摄影机一侧的画外影像,在那段森林蒙太奇中,甚至起到了【拟态】作用,观众恍若被邀请来玩[大家来找茬];虚化或遮挡一切的放大镜观看照片段落也颇具诗意。4.室内光影流变,太有感觉;少年吹一口气后渐次传来各色人声,犹如创世之息。5.油画,雕像,精致的动物摆件,微缩帆船,经年累月的邮票,剪掉人的照片。6.植物剪贴本,满满6盒贝壳,近百根孔雀羽毛,耳朵上的海马。7.母亲复活、变成树或鸟的臆想。(9.0/10)

4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这是一部完全依靠旁白来讲故事的影片,通过往来的书信和不断切换叙述者的心声来反溯家族历史。镜头捕捉了大量树木、海洋等意象,比喻父亲如海,母亲是树木,哺育了孩子们长大,成为翱翔的飞鸟。本片用很多篇幅描述了母亲离世后子女们悲痛的心情,但又觉得她并没有离开,仿佛存在于身边的任何地方。亲情绵长感人,但是不太喜欢这种表现形式,很多时间影像与旁白是分离的,让人觉得沉闷,有时候不明所以。导演更像是沉浸在自己的思维迷宫里絮絮叨叨,外人并不总能打破这层“壁”与其文本进行交流。

52分钟前
  • 西风独自凉
  • 还行

非常特别的一部电影,像是后辈在翻一本家族相册,一边看一边从简单的影像中提取一些回忆或者人生感悟,虽然有些破碎,但看的时候一直有一种看《百年孤独》时的波澜壮阔。

54分钟前
  • 苏莫
  • 推荐

太喜欢了,值得8.2以上的分数,所以给4+1星。另外北影节8.30大悦城场9排12座的女士,从头屏摄到尾真没必要哈,盗摄9张文艺电影的图发朋友圈并不会让你本人变得文艺。

57分钟前
  • 朝凪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