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之上

战争片大陆2021

主演:陈伟鑫,吴嘉辉,聂劲权,应林坚,陈雨泽

导演:刘智海

播放地址

 剧照

云霄之上 剧照 NO.1云霄之上 剧照 NO.2云霄之上 剧照 NO.3云霄之上 剧照 NO.4云霄之上 剧照 NO.5云霄之上 剧照 NO.6云霄之上 剧照 NO.13云霄之上 剧照 NO.14云霄之上 剧照 NO.15云霄之上 剧照 NO.16云霄之上 剧照 NO.17
更新时间:2023-08-31 18:56

详细剧情

  这是一部在生存与毁灭间行走的战争电影。在战争废墟的慷慨悲歌中,年轻的红军战士洪启辰接到军令,必须在48小时内炸毁敌人的弹药库。这是一条赴死的军令,他开始在危机四伏的群山里集结战友,带领伤残的同泽和敌人殊死搏斗。同时洪启辰还经历着战友们对于为何赴死的拷问,和大家相继死去的困境。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任务似乎越来越不可能完成。有人因为信仰而选择坚持,有人忠于使命而毅然牺牲。影片用中国诗性电影美学讲述了中国1935年一次富有革命忠诚的军事行动,将残酷幻化于诗意,共同参与一次具有使命感的向死而生。

 长篇影评

 1 ) 有些电影值的珍惜

《云霄之上》真的是一部值得支持和称赞的电影。 这部用300万的成本所呈现出的诗歌般的视听效果,比某些好似大喇叭喊叫一样的电影要更真切更触动人心。 能感觉到主创们真的有心去触摸这些战士们的内心。 看过很多讲述孤军奋战的电影,这些电影大多都是慷慨激昂的悲歌,让人热泪盈眶,情绪喷薄而出。 但《云霄之上》的表达则十分克制,那些热血也好,恐惧也罢,所有的这些情绪都透过粘稠的浓雾和阴冷的河水一点点浸入到观众的毛孔里,直到我们成为这孤军的一部分。 黑白的影像在片尾被瓢泼的血雨打破,汇聚成我们熟悉的那抹红色。这些血滴中不仅有崇高的理想,还有活生生的人,他们中有的想要找到父亲,找到妻儿,有的只是想活下去。 一群群这样的人,一团团星火,才使那抹红色有了不一样的意义。真的希望有更多的电影去了解他们的过往,不仅仅是他们的信仰和坚守,还有他们的脆弱、恐惧、迷茫与痛苦。

 2 ) 公司强制去看,还是自费,这片好大的官威啊。

真服了,什么电影这么大官威啊。全员都去看,还是在休息时间,晚上六点多,白天上一天班,下班还得去看你这🐶电影?费用自理出?还是指定影院。真的厉害厉害。花着自己的时间,自己的钱,还美其名曰陶冶情操?洗涤心灵?你这电影洗涤啥了?我是要好好领略一下这电影到底多优秀。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

 3 ) 这部诗意氤氲的战争片,真的好看吗?

在2021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云霄之上》成为最大赢家,这部由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教授刘志海导演执导、周佳鹂编剧的影片荣获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男主角(团体男演员)、以及最佳摄影奖项,收获了众多好评。

导演李睿珺这样评价:“影片非常难得的是把目光投向了一个个具体而又鲜活的个体温柔、残酷且富有诗意;而且在同类题材电影中勇敢且非常成功地做了电影语言的探索。”

作者:耿艺淇编辑:兔子彬诶

责编:置否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抛开书本6月17日,艺术战争电影《云霄之上》正式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这部不同于传统主旋律的战争诗性电影讲述了浙西南地区,年轻的红军战士洪启辰接受到48小时内务必炸毁敌方白匪弹药库,来挽救前线三百多条战士性命的任务。

然而这份任务鲜少人收到,在行进途中洪启辰与其他散落的战士相遇,最后共同抵抗白匪的围追堵截,但自身的队伍也早已损失惨重,队伍在氤氲云雾的山间、幽深阴冷的山洞、破旧简陋的废屋等之间辗转奔波,影片最终在一片鲜艳的血雨和枪声中结束。

许多人在观看完《云霄之上》后往往谈论起影片中富有诗意、犹如水墨画般的视觉画面。

例如在片头处,洪启辰身穿破旧的麻衫,在湖下艰难缓慢地游动,他一边游泳,边用手轻轻拨开身边一个个战友静默且冰冷的尸体,仿佛经过他们仍在呼吸的身体,又仿佛一切都是洪启辰对湖底牺牲场景的再度想象。

镜头以主观的视角缓慢地跟随移动,水中的声音宁静,犹如庄重的圣殿。

在《云霄之上》的宣传海报之一中写着:“危险无处不在,求生还是赴死?”——战争中的死亡是影片持续探讨的主题之一

在以往战争片的传统叙事中,英雄与敌人或者其他人物的死亡往往在特定的情节出现,主角的死亡或者求生的行动常带来明显的戏剧性色彩。

而《云霄之上》中,无论是一行人共同潜伏在水下伺机行动被发现而牺牲的场景,还是在葱郁的麦田中与敌人进行伏击战时的桥段,人物角色的死亡携带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周茹云作为唯一的女性角色在麦田的战斗中即将留到了最后,但是在茹云被队友呼喊名字后,一记冷枪让周茹云随即倒下牺牲。

战斗中的死亡太过无常,生命于战争而言总是太过渺小、太过微弱,镜头也始终以写实的长镜头来进行叙事,更加完整保留了叙事的真实力量

再比如,当洪启辰告诉队友,是否选择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都是自己的权力,并宣告自己决定独自完成任务时,众人正处在一个深幽湿冷的山洞中,洞外的云雾缭绕,脚底杂木丛生。

而洪启辰的坚定决心感染了众人,这支在途中互相搀扶救助的队伍里有长者,有年轻的战士,有刚毅的女性,也有警觉的孩童,也有一个狼狈的逃兵。

他们决定去共同完成这个艰巨但异常关键的任务,此时镜头里的他们有着钢钉般的意志,神情坚定,目光炯炯,在山洞巍然屹立。

观影之后,最令笔者感到动容的地方是《云霄之上》的确不同于以往传统的主旋律的战争片,一味地追求爆裂的声势浩大的场面和短快的叙事节奏,而是试图在影像的形式感与写实性之间寻求一种叙事的平衡。

这种平衡基于浙西南地区的故事场景展开,画面时常在崇山峻岭的幽静、潮湿,静谧中,在战士相互慰藉,在同吸一根烟的昏暗场景里,又或者仅仅是记录战士们在稍作休息的夏夜里睡意昏沉的姿态里,动物的意象(如蛇、白蛾等)也同样多次出现,喻示着危机与警觉

在影片的摄影方面,不难看出创作者用了很大的心思去构想,镜头的运动也多以长镜头为主,以一种真诚纪实的视角叙事

映后,往往有许多观众提出“每一帧画面都能作为明信片”的夸赞,当然,画面的精准构图和设计也因此为人诟病“学院风”太重了,反而脱离了以往战争片的观影经验,让人感到意象的意味太浓

但影片所带来的真切动人的力量仍旧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共鸣,这样一部特殊的战争题材的作品聚焦于一件被浩大历史埋没的真实事件,将镜头对准浙西南地区里的普通平凡的“无名战士”,能给予观众更多关于历史、战争以及有关使命的启迪。

 4 ) 云霄之上,自嗨到天上

本文写于浙传超前点映之后,2022年6月2日。

【防杠声明】:本人是非常感谢各位老师拨冗前来交流的,看得出来他们是真诚的,本文也不涉及人身攻击,也没有利益相关,均为个人观点

其实去年就有关注过这部片子,看见“浙产电影”在北影节大放异彩,勇夺表演、摄影大奖时,内心多少还是有些激动的,心里想着隔壁学校还挺厉害;此份心情在今天下午到达了高潮,《云霄之上》要来我校这穷乡僻壤的地方做学术交流,且能来的主创都众神归位。

有一说一,为了能够提前到坐个好位置,我甚至在食堂吃了巨难吃的馄饨,还是大碗的(主要是他家做的比较快,没啥人排队)。

电影开始了,开场首先是一个巨暗无比的俯拍镜头,为全片的影像风格定下了基调,

当然,也为今晚的放映和交流活动定下了基调。

抱着不剧透的职业精神,和确实没太看懂讲了什么的真实体验,本人对故事情节一并掠过;

(要是你实在想知道的话,就去看词条里对该片的故事简介吧,就我个人体验,和花一个半小时看片子所get到的东西是一模一样的)

整个片子的视听可以说是不太及格,

首先来聊聊画面,用一个“黑”字来形容再好不过,黑到什么地步呢,黑到看不清人脸,看不清环境细节,更看不清tmd这是个什么故事。

有多暗,拿黑白片对标,最终画面的明度比《伊万的童年》要暗一倍,和《影》相比,会暗更多

展映完毕,大家才知道——哦,原来您是想拍出水墨画的感觉呀!

声音尽管做了7.1,但是论水平也不比我校毕设高到哪去,环境的烘托不够,离谱的是,个别对白居然被混出了电音。

调度更是惨绝人寰,反古典那是肯定的,尽管个别片段我还是挺喜欢,但是各位主创一直强调的诗意,估计是处在云霄之上,我们这些在地上看电影的同学可是见都见不着。

以至于qa时,有同学问:请问导演是想在调度上创造出舞台感,还是无心之举?

放映完毕,出字幕,主创上场,监制、摄影、编剧、男主演、导演,全部都来了,属于这个夜晚和这部片子的戏剧节开始了。

刚开始同学基本上是质疑。主要是老师和主创都非常坦诚,毕竟他们表示:都能骂,都能说。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1.画面那么黑,看不清人脸了!

2.前半部分太无聊!

3.前期部门和后期调色是怎么协作的?

4.300万的片子,有哪些地方不是设计而是遗憾?

5.人物转变太突兀,设定很怪!

面对此情此景,主创们开始了回应。

1.导演说:咱们影院的灯泡太暗,唉,观影效果不好。要看,就要在顶尖影院看(这一点我是同意的,但是这片子暗成这样,你拿太阳作灯泡也没细节啊);然后,开始逐一解释人物心态变化。

2.监制说:我们不一样,我们要向内探索诗意电影,这意味着我们的叙事呀,不能以古典电影的标准来衡量。

3.编剧:谈德勒兹,佐证监制的观点

监制定下“我们这个片子不一样”的调之后,一切都变了,因为“你们不一样”,所以学生当然也没啥可问。

你谈人物转变太突兀,他告诉你,我们的叙事不一样,你要带入那个环境,要用“中国人的心态”去考虑。

你谈调度很无趣,他告诉你,我们美院啊,追求的那叫诗意,我们不追求空间的构建。

说完我们不一样之后,我校的一些同学,开始以提问之名,行跪舔之实了。

它们都有一个大特点,那就是会大谈个人感受,多半是在夸;紧接着顺便问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各位嘉宾啊,那当然是笑逐颜开。

你一定会问,大家不都是在喷么,怎么又舔了起来?

因为,这些“提问者”,大部分是想考美院,然后套近乎,有的甚至“不远万里”,从另一个校区坐两小时车过来,尽管那边之后也会放。

于是,气氛变得其乐融融了,你被恶心到,关我屁事,我可是要考美院的人,浪费你们时间,卖个屁股,不寒颤。

一场传媒和美院的自嗨,宣告开始,并至少持续了一个小时。

“你们真的很伟大,你们做到了底层人物的叙事!”

“你们的画面好好看”(这位应该是猫或者鹰,自带夜视功能)

“你们的片子有老塔、伯格曼的味道,我真的,哭死!”

。。。。

幸运的是,面对吹伯格曼的那位同学,主创也没有承认,而是机智地避掉,这么看,还是自知的。

一些人嗨了,主创们也嗨了,大家轮流用话筒回答问题(印象深刻的是那位编剧,你真的很能吹,向你学习!)

一个同学舔完,主创们轮流针对这个问题,再去享受20分钟。

因此时间飞逝,大家在10:00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银幕。

我此时早已饥肠辘辘,后悔今天晚上只吃了巨难吃的馄炖,再强调一下,是大碗的

冷静下来好好反思,本片当然有可取之处,探讨人性、诗意美学的尝试,在今天这个语境,和“主旋律”基调下,当然是很难得。

但我寻思着,三百万能拍出什么心里没点数么?三百万、而且都是户外,对于任何一个部门都是挑战,摄影没法用大灯【影响造型】、机械组难以工作【影响调度】、美术组难以置景

大胆猜想,与其讲“导演如何构思”;还不如讲,三百万只能做出哪些东西来。

没钱还他妈装逼,那英看了都生气。

所以我不能理解它们那“我们不一样”的自信,那“对观众有要求”的自大,和“拍出中国诗意”的无比自豪

拿简陋当诗意、拿诗意作主义、拿主义去逃避

我感觉他们在逃避,逃避观众(这还是一批谈起艺术电影津津乐道的观众);

这意味着他们在自娱自乐,毕竟拍没拍出诗意,评级体系可在我手里,你还不够格。

老师拿经费拍片子,然后拿奖,顺便写论文、发个影评,专业术语能用多少用多少,管你三七二十一,在戏剧与影视学这个圈子里给我狠狠吹,毕竟都是自己人嘛,此为自嗨

同学们不大喜欢,选择沉默;卖屁股的学生则纷纷举手,表示我好喜欢!主创听了也开心,那叫一个体面,此为自嗨。

主创有鸿鹄之志,自知片子对观众有要求,又是艺术电影,于是直接放飞梦想,撒币三百万,情节人物不在乎;水墨画,好!诗意,妙!喜提大奖,此为终极自嗨。

为学术自嗨、为学业自嗨、为“影视艺术”自嗨,从此传媒美院“是一家”

因为你们都在tmd自嗨。

最后馄炖店也嗨了:有个傻子为了更好地看别人自嗨,在我这急急忙忙点了份馄炖,还是大碗的。

 5 ) 虚与实的诗意质感,如何“听懂”一部获奖华语新片

6月17日,艺术战争电影《云霄之上》正式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本片由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教授、导演刘智海执导;浙江影视集团制片人张凡凡从电视剧领域转战电影;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院长、知名电影人、《十七岁的单车》《蓝色大门》监制徐小明担任总监制;《气球》《撞死了一只羊》《塔洛》导演万玛才旦、《雪暴》导演崔斯韦担任监制;陈伟鑫、吴嘉辉、聂劲权、应林坚、林裔、陈文元、陈雨泽主演。

该片获得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天坛奖”最佳影片、最佳(团体)男主角、最佳摄影三项大奖,并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加拿大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日本京都国际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长春电影节、澳大利亚金考拉国际华语电影节、日本冲绳国际电影节等国内外知名电影节展。

影片取材于“挺进师”的真实历史,却采用了一个诗意的主题“云霄之上”,导演和编剧希望去探讨的,就是战斗的残酷和人性的温暖,因此影片中时不时地渗透出一种抒情性,苦难与残酷中始终有一丝拨动人心的东西。这个故事是残酷的,但是决非绝望,因为有一种东西随着情节的展开在慢慢生长,这就是命令、责任凝结而成的那种“非如此不可”——我们知道,这是贝多芬“命运”的前奏。英雄是一种命运,这部影片是讲述英雄的,但是整个故事在告诉我们,其实没有谁天生是英雄,所有这些战士本质上都是普通人,所有的革命者原本都是人民,他们只是勇敢地担当起他们的命运。

导筒本期带来《云霄之上》声音设计和配乐德格才让对本片的幕后深度解析,一同走近这部追求”虚与实的诗意质感”的华语文艺战争片。

《云霄之上》声音设计之 ”虚与实的诗意质感”

1.缘起 有一天万导(本片监制)电话过来说帮中国美院做个声音,我脑海遐想各种,万导在电话那头开玩笑说:“是一个主旋律战争电影,接吗?”我说:“让他们发样片看看。”我做过主旋律,也做过战争电影,但是美院做这样的电影? 当我看完粗片时,非常惊喜,在我看来它并不是一个主旋律电影,被强烈的风格化影像和质朴小人物故事所触动,尤其它在声音创作上有无限的可能性,决定了我痛快接手,并且在粗剪阶段进入声音创作设计。

2. 声音设计之概念 -------- 从写实到表意

(左德格才让 右边徐晶晶 在魔都SMG杜比全景声棚)

首次和刘智海老师简短的微信交流,我问有没有一些对标的参考电影,刘老师也是开玩笑说:有点像荒野猎人感就好了。我觉得电影气质在声音的叙事纪实层面,的确有相似之处。 但云霄之上有多次幻觉主观的表达是不同与荒野猎人的。所以,我脑海里对这部电影的声音概念是虚与实的交织,客观与主观的交替,那么这部电影的声音不能那么实了,因为给我感受这群人来自五湖四海,共赴一个目的,在当下的社会境遇我觉得它更像是个童话,所以整部电影的声音从非常写实做到写意才符合这部电影的气质。 3.对白 吴语方言的设计,地域色彩强烈,塑造人物形象 一部电影有味道,除了视觉风格外,方言对白的设计,使地域色彩增强视听的气氛,有助于故事的推进。本片中实际上是五湖四海的演员,但是故事发生地在江浙,统一使用吴语,还原历史桥段外,更重要的是会让人有带入感,带入那个区域的真实空间,敌我双方都是用同样的语系,两位男主是江浙籍演员,但为了达到这种视听空间真实性的统一,所有演员都作了ADR(对白自动替换),基本是一个准工艺大片。同期由美院老师马晟老师录制,后期ADR则由徐晓晶老师负责,为了达到极致,以至于一个ADR录音和编辑前后辞退,花了5个多月时间一直在调整统一ADR(主要是抱怨工作强度大,版本多)。因为是第一次的吴语影像呈现,刘导在ADR制作就比较苛刻,同一个演员由至少从三四个人去试音,最终选择最接近人物角色音质的。一方面,配音人员的音色一定要接近每个人物的年龄感。另一方面,在后期重塑这个角色需要真情实感,在某种程度来讲,对于非职业配音演员,都是一次莫大的挑战。ADR在本片呈现中人物形象,产生地域色彩感会引领观众带入那个时空,进入那个故事,相信那个故事。

(徐晶晶ADR录制工作瞬间)

声音整个制作加音乐周期一个月!(按这个体量至少应该三个月)其实我发现我们同样在完成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像极了这部电影。国美的老师同学们如同电影里的那些战士,废寝忘食迎头而上,加上疫情的不便,我是两次从北京到杭州,再到上海的SMG的杜比全景声去混录,像我正常这样的院线混录最少也得20天,幸好大量ADR的工作徐晶晶老师提前完成,不然根本不可能短短一个月完成,我们用的音轨达到500左右了,为了还原地域色彩感,配音演员也是浙江各个地方,也是为了体现挺进师来自江浙五湖四海,那些默默无名的小人物,所以光从ADR来而言,其实是个大工程。我记得刘老师为了这种质感,非常严谨考究每种当地的方言,就打鱼妹来说,换了好几个人和音色去考量抉择,而且专门还请丽水话的老师指导,尽力口语化,力求达到本土语言的纯粹。 4.环境 环境声的丰满,使人身临其境 我一直在做电影声音中会强调环境声的重要性,因为环境声的丰满决定了电影感,而电影的画面有沉浸感、立体感,除了画面外,环境声的丰满和层次是实现这种空间感、纵深感、方位感的最重要的呈现方式。 《云霄之上》在这个层面其实难度是很大的,首先以黑白、非黑白的画面呈现出来的影像,它从场景层面看似雷同,比如丛林、溶洞、芦苇地、小镇、破庙、河流、要塞、田地、幻境等等场景,因为你的画面的色彩度明暗度的不同,从声音层面如何塑造场景,如何塑造气氛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开篇窒息的气氛、男主出场后层层危险逼近的气氛(恶劣环境、横尸遍野、苍蝇萦绕尸体、死尸还在滴血、被吊打的战友、紧追不舍的追兵、毒蛇(意向)等等),第一次溶洞里相对安全的气氛(老鲁在溶洞强忍伤痛给自己包扎伤口,用风吹溶洞的回声表现孤独无奈与迷茫,直到小哨子吹口哨的声来化解不安情绪。)其实,每个场景我们都在做“层次”变化。比如,老鲁所在的溶洞和众战士宣誓的溶洞,通过空间大小、声音元素的不同来区别,在设计环境时候,老鲁所在溶洞是相对小的,所以在混对白的时候也相对比后者要“干”一些,直到他从火堆走到洞口才能感受洞穴的回声,包括设计屋外不安的情绪渗透进来“乌鸦”,小哨子紧张的叫喊,以及炽热的知了声,也是为后一场田野间的混战做铺垫。后者,在溶洞里设计了暗流的溪水、以及洞内泉水嘀嗒的声音、烹煮的声音、以及洞内的群鸟,为了区分两者气氛,后者特效来制作群鸟,不仅是为了画面呈现层次,也是声音来丰满洞内的动静,用这种气氛来渲染众人誓死的壮举。

(在预混棚指导四位学生林倩如、王文灿、龚毓琳、林海宏来编辑环境声设计)

5.动效与混录 实实虚虚,保真立意。 动效和混录有着非常大的关系,这也是我们一开始讨论这部电影的声音调性和风格,影像的独特风格,使我并不想作的那么实,尽管看上去像纪实,如果视听不能匹配画面就会显得苍白做作无力。所以保真是为了一般观众的观影需求,立意才是我们想用声音来去表现意境,以及战争的残酷,毕竟这个美学不是《敦刻尔克》也不是《1917》。它是属于这部电影独有的特质。

我们这边男主洪启程有两次幻景,第一次瀑布跳下悬崖掉入水中,我们设计了水中低频的运用,让男主预见死亡,在水下他发现到处漂浮的战友尸体前,我把所有的声音静默,先让他窒息片刻。我通常给学生上课也强调,无声也是一种强有力量的声音,从声音设计来讲,看到某个画面,听到某个画面的声音。听到某个声音,看到与之相应的画面。听到某个声音,期待与之相应的画面。那么我们把男主在水中挂了窒息的片刻处理成无声,下一个镜头的声音设计成枪林弹雨、激战惨叫声来强化战争的残酷,另一个方面,从男主的主观视角,加入了心跳声来营造紧张感,铺垫后面男主在尸体中穿梭中撞见了另一个他,达到紧张的极致,在此段落配乐也是随着他的情绪也是上升。(配乐段落,接下来讲。)

(第一次男主幻景)

第二次的幻觉其实挑战最大,反复实验数遍,才做成现在的效果。小哨子牺牲后把下雨的环境声抽离,把环境声(雨声雷声知了声加上EQ作闷作窄),只保留动效动脚步和气息声,男主的动效声空灵的(混响)、紧张气息声(很大),而虚幻的另一个他出现时动效是干的、实的、不发闷、不发空的,主观的男主越来越紧张,气息越来越大,被虚幻的他过来“碰”一枪干掉,此刻虚幻的他是没有任何气息的,他是一个虚幻,也是一个死亡的二次预示,用一声闷雷切回到现实世界。我突然想起来《寄生虫》地下室基佑拿着石头紧张情绪的段落,崔太用在环境声(空气声)加了滤波器和混响等效果来做出不安的气氛,加重基佑的气息声来渲染这种紧张气氛。

所以说在混录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一个标准,唯一的标准是它能否为剧情增色和叙事。 当然,在这点上刘老师和国美团队是大胆的,也是纯粹的,所以会让我们尽情地去创作,这是很愉快的,能真的带有激情的。我们本身追求的视听方向也是表意为主,这或许会对习惯了惯有体验方式的观众与其说是个挑战,还不如说是个尝新。或许,在某个层面我的创作有点偏私,在这么强大的影像呈现下,你的声音该如何发挥,如何在声音上匹配画面的诗意感。我想到了阿巴斯,想到了他的《如沐爱河》,影片中明子到教授家之后,画外虚焦的车流声的“侵袭”,以至于他们俩对话时候,环境声越来越大,这些杂音效果,会让观众下意识的以为是后期出了问题,以至于大家会分辨这些杂音而忽略或关注对话,虽然阿巴斯从未公开聊这段设计,但其实就是阿巴斯电影自反方式的一种。所以两次男主的幻景,也通过环境声和效果的特殊处理及混录达到一个反画面的效果,反而会增强了整体这段视听效果,尤其是第二个幻景从色彩和场景无法区分人物,那么就要从声音上大刀阔斧,我向来不会在意被外界干扰,这也是让我觉得做电影声音最吸引我的地方。

男主最后一次的幻景是血雨,也是色彩叙事最高光的时刻,我们在混录时,男主听见远处白匪弹药库的爆炸声后释然,此刻闷雷变为响雷,小雨渐变成暴雨狠狠打在脸上、身上、帽子上,气息声也渐渐从强到弱,到正常,完成任务男主终于可以闭眼甩下心中的包袱,此刻在某种层面死亡对他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他深知其他战友全部牺牲了,环境雨声设计成抽离,进入主观情绪世界,只听到雨声打在男主衣服上的声音,伴随着主基调的小号凄美旋律响起,“砰”一声枪响结束。在这最后一枪上,曾多次和监制们讨论的非常激烈,有的觉得不要这一声,感觉还有一个希望的憧憬,但是我个人认为,最终这些默默奉献的战士,最终还是要尊重“牺牲”这个层面,我觉得全部倒下了,才更能懂牺牲对于当下的意义,所以我坚持下来这样一个设计,刘老师最后还是认可了这样的观点。 6.关于配乐,简约克制中推动情绪 最初我拿到粗片工程时,是没有任何配乐的,我的感觉总是差了一点劲,因为整体基调都比较平,尤其画面感太突出的时候,感觉声音光靠声效还是不够,其实配乐的过程是根据听觉节奏去补气氛的过程。所以我觉得首先不能煽情,不能用传统配乐来烘托,我想到最主要是需要体验感,想到了《老无所依》中混录师Skip曾说,这个片子在声音层面是反类型的,它以环境声、动效声来代替传统犯罪片中密集的配乐,让大家有种偷窥感、和追踪者有参与感。所以在配乐编曲时候抛弃了传统一种编配方式,用氛围音乐来去营造这样的气氛。 比如渡河水鬼那场戏,就用了很多两级的频率来交织,低频的律动暗流涌动,高频刺耳递进提琴来去升华紧张感,也有人觉得这是恐怖片,没错,没有比战争更恐怖的,没有比在水下为了其他战友的安全,捂住战友嘴窒息的,现实就是那么残酷。动效配合音乐,在水下中淡的段落,我们设计只做点动效,其他部分让给音乐来去烘托,一直到他们安全浮出水面,用木船的划桨声、对岸白匪的嬉闹声、还有喇叭播放的音乐(《龙华的桃花》)悠然飘荡在湖面…..

( 在美院移动作战,白天做声音设计晚上做音乐,渡江片段的音乐创作)

一头白匪们在调戏打鱼妹,然而另一头的战士们却又人在水中牺牲,他们在树林间向牺牲的战友致敬告别,此刻第二次主基调的旋律缓缓响起,第一次是在破庙里战友们意见不合到小哨子肚子饥饿辘辘,我觉得那刻需要一点音乐,尽管它不能音乐性太强化,那刻需要一点温情,于是只是用了两轨PAD,一轨打底,一轨旋律(其实和小号旋律一样,只不过变速放舒缓)。

( 在鲁博文牺牲的时候,音效音乐全都Fade out,只保留照片上人的开口说话)

其他部分的配乐尽力做到克制,迷雾森林中以低频Pad为主的氛围音乐烘托不安、危险、紧张,破庙里的战役,让音乐让出动效部分,手榴弹爆炸后,丁松柏完全进入主观世界,他感觉听不清其他战友的叫喊,那些喊声是模糊的,发虚的,而他被炸的耳鸣天旋地转,我们在混录时候把pan转了一圈,来营造这种眩晕感,来呈现他的痛苦。芦苇铺里的配乐尽力做到苍凉悲壮,因为一个个战友开始倒下去,老鲁中弹临死前也是牵挂唯一的念想,那就是让洪队长拿出相片,此刻他也是完全听不清队长在喊什么,而是所有焦点在相片上,这也是呼应在溶洞里他介意小哨子碰他最珍贵的东西,一张照片,此刻我觉得从老鲁眼睛看到了他是多么想“活”着的动力,那么我觉得他内心是可以和照片上的亲人对话,尽管他没有开口,我让照片上的亲人们开口说话了“老鲁,爹爹….” 甚至小哨子牺牲了,洪队长在歇斯底里挖土时,音乐也是点到为止,把洪队长最高的情绪留给他的肢体语言动效。音乐的设计一直是隐蔽的,或者说是收敛的,我想更多的是观众有参与感,因为一开始我在设计声音时候想到了之前玩的PSP游戏,忘了叫什么,类似使命召唤,其实也有参考过《末日不再》那张体验感,音乐不能光自己好听就好,而是能配合动效才是最好的。很多时候,在动作戏的时候其实音乐更多潜伏的,让肢体动作脚步甚至气息放大,来破纪实感,让更加主观化。

(德格才让在指导小号的情绪演绎)

(让小号手邹子昊看大影幕来寻找感觉)

(最后用两种话筒(短枪Mic和U87)、两种演绎(带消音器和不带消音)来录制)

沈队长的牺牲到宏队长的血雨是比较难配,需要我一次性看着画面和人物情绪铺到底,其中包含了两个人物内心的挣扎与坦诚,需要悲壮凄凉但不煽情,选择厚重的Pad音色还是比较符合,洪队长在确认弹药库被炸释然,闭眼的时候音乐也变奏到一个情绪变化(也是一个情绪出口),最终音乐淡下去消失,小号既是冲锋号,在此刻是孤独的,所有的战友都牺牲了,所以一开始旋律是用采样用做,后来在上海混录时,朋友叫了一个上音的小号手(邹子昊)来演绎,我让他在杜比全景棚找着感觉,陈申老师、马老师也不辞劳苦亲力录制小号,希望能捕捉到有肉有血的律动,我不希望他完全遵从我的旋律,当然规定的画面外,我更希望从他个人理解那些战士在那一刻的心境和感受,与是才有了溶洞宣誓的那段小号,也算是我唯一想音乐“煽情”。

(溶洞宣誓,群鸟飞舞,豪言壮语,悲凉的小号响起,将小号的Level渐渐推高)

即便是这样还是有遗憾,比如 沈队长和洪队长在配乐的音色上应该在反差更大一点,因为在芦苇地里的解释丁松柏的那段是沈队长的画外音,有些人认为那是洪队长,为此我们也是讨论激烈,这段画外音如何呈现为是“闪回”或“回忆”,有的支持用混响,有的则不,就要混的贴耳倾诉的感觉。 超现实绘画大师达利说:不要害怕完美,因为你永远也达不到。 至少我在声音设计和配乐尽力不留遗憾,也很感谢国美的老师学生们的信任,一个月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至此观影者们也请多多支持这部纯粹的创作吧,有交流我们可以在直播和微博微信继续探讨,谢谢。

(主创左起松柏、德格才让、刘智海、徐晶晶、马晟)

 6 ) 滤镜风景片

我很不解这样一部恶心人的影片是怎么拿到金奖的 三个月没去电影院,竟然看了这种狗屎 一部所谓的实验性影片,充满了装逼和无意义的刻意 开头向后拉,以及一系列慢镜头,并没让我感受到任何的诗意,反而是想刻意制造诗意的装逼心理。前半部分的调度和运镜甚至蠢得和猪一样。本来没有任何诗意的影像,非要生拉硬拽一堆塔可夫斯基式的自然景观。我看不出对伊万的童年的某种借鉴,我只看得见对伊万的童年的羞辱。跟拍式长镜头完全是为了角色行为的形式层面的服务,一种纯粹的模仿,和捕捉、还原、再现毫无关系,假如说一些影像是装逼,那这种长镜头还有着毫无意义的傻逼,兼职不堪入目。运用一系列的意象与梦境,我看不见任何与影像、情节有关的意义,我只看得见这个导演的傻逼、毫无意义的意淫。 还有所谓的消色,你制造出的不是一种战场上的荒凉与虚无,你那是几坨黑到处晃了一个半小时,看完之后我甚至记不清谁是谁,就只记得一坨黑影。要是说娄烨晃,但别人之前会有行为与环境的轮廓来表现某种时代的空虚与哭泣,但你这是啥??你这就是几坨,屁都不是 想学塔可夫斯基?你只会用自然景观装毫无意义的逼。想学达内的跟拍?你找条狗围着你跑都更有影像感。不得不说,一摊狗屎 如果说有可圈可点的地方,那就只有枪战戏,调度不错,时推时拉的运镜完美表现了战争的一种不确定的弹性,很有意思。虽然说这种跟拍毫无意义,但是对于这种战场尤其是类型化的拍法,十分有意思地再现了战场并且专注于战士而非战场,是一种改变,很有用的拍法上的改变。 话说回来,现在的观众因为影片具有实验性而狂吹。但是这种实验性很精彩吗?一种毫无意义甚至是退步的实验,有什么吹的必要吗?鼓励创新,是鼓励进步的创新,而不是只有创新。什么水墨色,消色,什么另样的战争片,有啥吹啥,纯尬吹。看见这些观众这么喜欢烂吹,国产没啥希望了。 狗屎一坨,我后悔了

 短评

完成度蛮高,不过更出乎意料的是,现在美院电影团队这么能打,约等于一家不小规模的制片厂。

10分钟前
  • mangojune
  • 推荐

我单纯为了这个电影的调色来看的,剧本就不探讨了..production也太差了,差到太影响感官我根本就不在乎这个电影讲了什么了。我还翘班来看的,我是为了什么,一颗星也不想给

12分钟前
  • 癫狂莴苣
  • 还行

#北影节主竞赛单元# 三星半,这不是一部战争片,这就是惊悚电影,在反围剿时期红军挺进师这样一个题材下,竟然拍出最特别的元素,晦暗的画面和配乐烘托,各种心理惊悚场景被放置其中,尤其以最后爆炸声后一场血雨染红主角全身,简直带有cult感,尸体、残肢、中枪流血,这些带来的残酷既有视觉上的生猛,又接洽了惊悚场面。剧本不算很好的,可竟然可以拿一个电视电影的剧本,就靠做氛围把这个片子提到一个特别的层次。另外方言配音也是存在混音不够好的问题。总得来说,3分的配音,4分的表演,5分的剧本,6分的视觉风格,居然能做出7分的惊悚氛围感。不够好,但太特别。

17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四不像电影的典范,像学生短片一样割裂不自然。有调度的美感但是没有剪辑的思维。有制造造型美的野心但是没有驾驭长镜头的节奏感。丁达尔很美但是设计感过强。所以前后镜头差别太大,所谓画面美不像是摄影师的功劳,更像是团队回归了老本行。在表演上也成问题,很多调度演员明显没有踩在镜头的点上,说方言也是吴语一锅炖,指鹿为马。或许电影有某种诗意吧,但是台词太罗嗦太烂,没看出来。不过结局还算有模有样/这种跌跌撞撞混杂的电影让我想到了我的一个朋友最有拍电影热情的高中阶段。当时他为了拍电影可以三天不睡觉计划落实到秒上。但最后效果也是这种毫无风格和节奏的混杂。不过还好,当时他不觉得烂——真好啊。怀念他!

22分钟前
  • 马德仁
  • 力荐

#BJIFF2021 No.2#北影节主竞赛单元影片,映后还有质量较高的主创见面活动,主创与观众一同全程观看的影片。全片摄影和美术令人印象深刻,其他方面属于一般水平,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一部战争片完成到这种程度实属不易。影片故事的大框架像《1917》,风格像《风吹麦浪》,尽管一些地方有似曾相识之感,但仍可见主创在艺术探索方面所做的努力。本片大概值三颗星,但冲着这样怀着赤诚之心为中国电影积极做出探索的主创团队,值得再为他们加一颗星。

25分钟前
  • 平行碱基萌太奇
  • 推荐

复古苏联风格化移置至今特别像爱死机第三季,反而取材扁平了深意,不如搞点前端未来主义

26分钟前
  • 3A21LOL友豆
  • 还行

一部“好像这么拍就很像电影了诶!”的电影。瞎芝麻拍。

27分钟前
  • 畅导儿
  • 很差

非典型主旋律

28分钟前
  • 电车
  • 还行

确实是美院作品,画面没得说,故事性和人物塑造太弱。

30分钟前
  • WAY
  • 还行

2021北影节。比故事和人物更印象深刻的是影像。一开始是1个人,落水后是2个,山洞里是3个,中间的时候是8+1,突围死掉2个,水下死掉2个,然后重新集结决战,最终成为0。

31分钟前
  • 闲看
  • 推荐

🌟总体评价:粗粝却细腻。在商业大片队列之外有这么一部,它的存在值得注意。🎯主题主旨:“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才是理想的真谛。”

34分钟前
  • [未注销]
  • 还行

只能说是别具一格的战争片,故事呈现的战争地点不是城市楼宇、小镇街巷,而是在山间田野。开头、结尾的镜头带着一点诗意,没有过分的主角光环和个人英雄主义等等,这些都是本片特色的地方。整体没有特别精彩,但有佳句,值得鼓励。

3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不伦不类的关系户电影,说主旋律不像主旋律,想表达人性也浅尝辄止,毫无理由的黑白色调,整个一个半小时折磨人的观影体验。

41分钟前
  • 容若Wall.E
  • 很差

三星半吧。这两年主旋律里算很不错的,有一定的影像风格和故事内核,学院风格很明显,摄影调度、色调变化、剧情中穿插的各类意向、多处幻觉设置造成的虚实效果等,使人在观影过程中不断想起《1917》、《伊万的童年》等。剧本也算近年同类型里较丰满的,人物有一定的复杂度,各人物间有对比,对于内战有些微反思。但音效差,方言意义不大,区分度不高,配音不行,演员表演僵硬,虽然这个片子也没给演员太多空间。整体模仿和炫技感太强,全靠同行衬托。导演解释男主坚持执行任务是出于他作为唯一读过书的人的自命不凡。 额外吐槽映后:观众想要的是平等交流讨论,而不是听你美院学生轮流抢话筒拍牛头不对马嘴的马屁,想和老师套近乎回学校去干,别浪费全场观众时间。

42分钟前
  • 还行

它带给我们一种希望,主旋律和艺术表达并不是水火不容。战争的真实感不是在于枪林弹雨,是缓慢的危险,是草丛中的蛇,是仓皇的逃跑或追逐,是悄无声息倒下的身躯,是给俘虏喂吃的,是在非人般的艰苦条件中选择云霄之上的信仰

46分钟前
  • 小汤包
  • 力荐

万玛才旦监制,嫡系班底护航,包括了德格才让声音指导,意象、声音与万玛才旦电影相通。诗电影追求简单、凝练,最难处理的就是意象符号使用,多则繁,少则薄,本片剧情没表面看起来那么拉垮,不过意味和立意确也不深。影片后半部分真实拍出了战争之残酷,几场水下戏、林间枪战是亮点,部分意识流段落堪称佳章。镜头里,青年演员被拍得特别有魅力。PS,看来以后此类电影不仅要有文学顾问,还要有党史顾问了。

48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90分钟可以干很多事,但还是不要看这部电影了

53分钟前
  • 月亮出來了
  • 还行

#BJIFF2021主竞赛单元#中国美术学院作品,美术实在了得。同《影》一样的水墨化色彩,解决了《影》里脸部发绿的问题,这种去饱和的色彩还挺符合战争题材。剧作方面还是散了点,导致影片内涵很浅,如此拍电影,讲故事似乎成了一件形式主义的事情。

57分钟前
  • 雪球
  • 还行

先说优点,摄影讲究,音效丰富,打鱼小妹的吴侬软语好听,在杜比厅里看很沉浸。再说缺点,套一层黑白滤镜≠水墨化,吝啬台词≠诗意≠适合战争题材,相比起来还是《1917》看着舒服。综上,我愿称之为本届北影节最佳催眠影片。

60分钟前
  • 我变成了小狗
  • 还行

故事简单,摄影机距离克制,表现招摇。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一场摄影机的十里相送。

1小时前
  • 查令街的浪先生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