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生活第一季

欧美剧英国2016

主演:菲比·沃勒-布里奇,比尔·帕特森,茜安·克利福德,本·奥德里基,奥利维娅·科尔曼,布伦特·吉尔曼,休·斯金纳,休·丹尼斯,凯文·麦克纳利,乔丹·朗

导演:哈利·布拉德比尔,蒂姆·柯比

 剧照

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1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2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3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4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5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6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13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14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15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16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17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18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19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1 16:36

详细剧情

  本剧主人公是一个绰号为“Fleabag”的单身女子(菲比·沃勒-布里奇 Phoebe Waller-Bridge 饰),故事围绕着Fleabag的伦敦生活展开。  她原本和最好的朋友Boo合伙在伦敦经营着一家咖啡厅,然而她的生活因好朋友的意外去世而发生变化。Fleabag的伦敦生活非常不如人意:和姐姐Claire(茜安·克利福德 Sian Clifford 饰)的关系疏远;爸爸选择和继母生活而忽视女儿;男朋友又一次提出分手;最让她难受的是,现在的生活看似早已恢复正常,但是昔日好朋友的身影时常闪现。往日和如今的场景相互交叠,暗涌的情绪找不到适当的宣泄口,Fleabag伦敦生活的走向会是如何……

 长篇影评

 1 ) 自己才是一只庞大的怪兽

女主完美诠释了什么是“作”,而我们因为或多或少拥有这种“作”的品质而感同身受。所谓“作”,是你知道这件事做了之后的结局,但你却挡不住自己去做,而结果是无可避免的悔恨。时时刻刻扎在心上的刺,都是因为自己这个庞大的怪兽造成的。痛苦却无法去埋怨,只能陷入更糟或等待救赎。

为什么我们知道什么是美好,却往往无法维系这种美好。就像女主深知自己最好朋友在生活中的地位,却无法克制自己做了伤害朋友的事情。朋友的死亡是意外还是自杀,已经不需要讨论,随时随地的幻想中,是一件不可逆的事情。无论时间流逝,怎样推动我们向前走,这样“作”的结果在心里打了一个结,如果你摸到这个结,就会一阵抽搐。

对自己的了解,总是欠缺一角,心存侥幸。无法驾驭自己这个怪兽,其实是一种借口,无非是按捺不住欲望的挣扎,任其肆无忌惮。到底是哪里不满足?才失去了控制力,让一切倾斜?是情感吗?是不安吗?是孤独吗?就像女主,母亲去世,父亲和教母再婚,姐姐有钱与自己强烈的反差。这些有点糟,但没有非常糟,女主孤身一人,她用心底的自卑来冷眼旁观身边所有有缺点的亲密的人,然后用言语和行为带给他们和自己巨大的伤害,她只有这样才能龟缩在自己心底的角落。

也曾经有一些温暖的时刻的,和陌生人在美丽的夕阳下吸烟,没有伤人的言语,安静了,也撕下了保护的面具,只有一句话“想哭”,最真实的表达。第五集停留在和姐姐的和解,向我们展示了,如果猛然间迎接美好,没有做好准备的话,只会跌得粉碎。每个人都是天使与魔鬼的交织体,就像女主一样,痛苦到不可自拔,也没有勇气就这样放弃生命,因为不知道是不是在下一个时刻,人生会亮起一个火花。

没有习惯驯服自己这个怪兽之前,任何亲密关系都有着危险的前景。时刻告诉自己没有想象得那么聪明,没有那么不堪,也没有那么与众不同。世界可能会豁然开朗一些。何时放下了“作”,真正接纳自己,就不再是这样故作喜剧的悲剧了。

 2 ) 糙女郎:都市女性的身体与权力

“你们有谁愿意用五年的生命来换完美的身材?”

《伦敦生活》(Fleabag)在第一集就借女性主义者之口抛出了它的中心议题——女性身体的价值。换不换这个问题对普通人来说并不简单,因为完美身材能给一个女性带来的效益太大了。同时担当编剧和女主的Phoebe Waller-Bridge在评论自己20多岁的生活时如是说:“我当时对自己的性吸引力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也很明白那对我的个人价值意味着什么......20多岁的姑娘们只要够瘦够辣,怎么胡来都能被纵容,太不公平了!”

张扬的青春和鲜活的肉体,这本身就是稀缺的资本。女性的身体从古至今都是一种个人甚至是社会资源,于是对于它的利用,规训,占有和剥夺总隐含着权力关系。在我们这个时代忙碌躁郁的都市生活中,这种权力关系又具有了新的形式和结果。正是对于这种新式性别权力的挖掘,对于当下人际关系状态的质问,让这部顶着喜剧外衣的6集短剧除了无底线的笑料和超流畅的节奏之外还同时拥有了沉重的基调和社会批评的空间。

女主以独白方式直接将观众带入剧情,并且频繁和观众直接对话。这种打破第四面墙的方式除了加快了叙事节奏,确立了女性视角之外,还为全剧增加了一种私密性,甚至是挑衅意味。本剧的观众不能做轻松的看客,安然地视淫剧中那近乎泛滥的肉体。女主把身体暴露给你,用自己的挫败和狼狈引你发笑,却又透过镜头直直得看着你,让你尴尬局促。于是,她的迷惘痛苦,她的压抑绝望你都有份。她用目光锁定了观众,让观众成为她的同党,一起去做一个在伦敦生活的年轻女人。


剧集的原名Fleabag,特指那些蓬头垢面,邋遢混乱的人,一字解之曰“糙”。我们的时代不断地在女性身上制造着矛盾,让她们成为漂亮的“糙”女郎:一方面浮华的消费社会、周密的都市生活不断要求女人活得更美丽精致,她们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有万种技术和产品去修饰。如果说在物质贫乏的过去姑娘们还有借口活得糙一点的话,那么在小学生都开美妆频道的今天,你简直不得不拼尽全力的去打造完美的自己;而另一方面,这个世界也设立了一个无法达到的成功标准。在这个标准下人人痛苦着挣扎着,却又拼命佯装正常,他们疲惫而绝望地奔走在城市霓虹之中,掩饰自己的空虚脆弱。第二集MV式的片头中,地铁里的人们在女主的臆想中演示了他们的狰狞和痛苦,这种诗意的渲染简直神来之笔。与此同时,社会角色对个人的异化和压抑在私人空间里得到了夸张甚至病态的释放。姐姐Clair说:“我有两个学位,有老公,还有一件Burberry 大衣”。女主说:“你在洗脸盆里拉过屎”。剧中捧着花对着不同墓碑哭泣的老男人,女主姐姐在灵修课程上的大笑与大哭,银行职员对充气娃娃的谩骂等都是情绪爆炸的表征。正是这种公共空间里的光鲜标致和私人空间的狼狈粗糙构成了都市人,尤其是都市女性最基本的精神分裂症。

女主最大的魅力和笑点正来自于她的糙,她的放浪形骸,狂野不羁,她的一团糟。在别人小心翼翼地去扮演正常人时,她无所忌惮甚至是不知羞耻的释放着自己的荒唐怪异,不管是在男友身边对着奥巴马的视频自撸还是顺手牵羊小偷小摸,她的糙既是对于别人的不满和嘲弄,更是出于自己的厌弃和惩罚。身体,性爱,甚至是作为艺术品的性器官在剧集中不断出现,却充满了戏谑,讽刺和指责。显然,编剧不是为了性而性。在最终集的性展览上继母点明了全剧的主题,她说:“现在,请你们把欲望都留在门外,用你们的思想来理解这作品,我认为你们看到裸露的身体的时候不该只能联想到性,我相信你们会想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权力,这才是这场show(show既可以指展览又可以指剧集)真正的主题——权力!”

全剧中最根本的权力斗争是什么呢?在访谈中编剧把这部剧的源起归结于一个女性主义者的愤怒和挫败感:“年轻的女性在她们有能力决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之前就被设了限。”的确,这个看脸的世界给了妙龄女郎们许多特权,让她们以为年轻美貌就是一切,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别人的欲望之上。她们可以大作特作而不必付出代价。这种特权极易把她们变得贪婪,堕落,自私,冷漠,厌世和低俗(女主对父亲坦白时对自己的评价),因为青春性感这一资源在这个笑贫不笑娼的世道里太好用了,有了它你暂时不需要其它美德或特长。

在以前的无数世代里,女性身体是作为财产被特定男性占有的,它可以拿来交换稳定的身份和生活,而独立自主的现代女性,尤其是在大城市和男人们一起拼杀的女人们来说,自己的身体是完全可以由自己来处置的,于是她们同时拥有了任性的能力和机会。本剧对于这种特权和这种任性的鞭笞是刻骨而残酷的:女主滥交的代价恰是自己最好朋友的生命。

这些都市中的女人到底是怎么糊涂地看待和利用自己身体的啊?!女主闺蜜Boo想通过伤害自己的身体换来男友的忏悔;来咖啡馆小坐的一对闺蜜的谈话透露出其中一个为了保持身材要离开深爱自己而渴望生育后代的伴侣;女主在对银行职员哭诉时说如果自己的身体变老变得没人要,那她宁可去死。这便是身体特权的反噬,身体成了这些女性价值的唯一寄托,也就成了锁链和囚牢。反观女主姐姐Clair,她在事业和家庭上建立了她的价值,不必依赖身体,这份成功是建立在她强烈的控制狂属性和顽强的自律基础上的,但是她的成功却伴随着她的性挫败,她难与他人肢体亲近,连丈夫都怕她。全剧中唯一在身体和情感中游刃有余的反而是女主可恶的继母,可是她得意的前提是她既很优秀,又很虚伪。可以说,本剧刻画的女性角色都不幸福,都破碎而压抑,而男性角色都又很愚蠢,有些力不从心。大家被孤独地隔绝在自己的小岛上,渴望相互温暖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对着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吐露心事。

“其实我每时每刻都想哭。”这是女主的真心话,却也是无数生活在大都市里,独自承受着生活重压的女性的心声。女性的身体在我们这个时代的都市中拥有了最大的自由,它因此可以拿来兑换最多的价值,也可能因此不值一文。都市女性们懂得美貌易逝青春短暂,又努力地让身体发挥出最大的价值,随时准备与这个世界交易谈判。她们的身体被修整得愈加光鲜,而心境又磨砺得越来越糙。

糙女郎不同于女汉子的性别倒置或干物女的自我放逐,它更是一种在被各种压力和约束挤压的都会生活中无伤大雅的离经叛道和维持底线的混乱放纵。心糙身不糙,说到底,是女性在高压迷乱的都会生活中摸索出来的生存之道。


原文载于微信公众号玲珑茄,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如需授权请给后台留言或发送邮件至:woxueyingshi@126.com

 3 ) 为什么没有人提醒我

这片子会令人厌世

像红酒一样,后劲真他妈足。

在将近第十次被人推荐这个剧,勉强压制住对它的排斥,我和室友吃着鸭脖喝着酒,把它看完了。正在我感慨“你看还有人要帮她,这剧没那么绝望啊”的时候字幕起了,自动分p结束了。然后我们不可置信的查看一下已播放的集数,不得不承认,结束了,这一切结束了。

“还行啊,没他们说的那么夸张。”

我当即对它的评价就是这样。

然后我和室友继续喝着酒,聊着她的前女友,另一个室友出去约会晚归的现实,以及我冲口而出的,我讨厌身边所有的人,所有的。

于是一发不可收拾,我再也抑制不住内心脱缰的野兽咆哮着对这个生活的厌恶。我忽然就理解它/她了,仿佛不经大脑说出的伤人的话,不合时宜不遵循社会道德不负责任的举动。why so serious? Nothing means anything, sister.

我也想肆意的戳破别人粉饰太平的伪装,看她们被迫面对自以为掩饰的很好的失败与伤痛。想破坏美好有秩序的一切,原本一切都是丑陋的自私的血淋淋的,你们看不出来么?愚蠢至极,可笑至极!

然而最后,失声痛哭独自买醉的是谁。

我讨厌马男和此剧的统一点,那就是之所以活的荒诞活得虚无,其实还是因为他/她咎由自取。

谁说痛苦都是咎由自取,人生来孤独,死亦孤独。痛苦是天生赋予,所有不痛苦的瞬间不过是自欺欺人。就算你没犯下那么大的错,你依然可以憎恶一切,包括你自己。天经地义不是么。

为什么我们没有朋友?

因为你总是伤害真心爱你的人?

谁真心爱我?

你们最爱的都是你们自己,只是你们愚蠢到都不知道这个罢了。

可笑。





我的灵魂与我之间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我从未如此清醒过。麻烦谁明天早晨请递给我一杯酒。如果你问我还好么,我肯定会说,我很好。是的,我很好:)

 4 ) Mistakes that define life

6 episodes. Short and punchy. Made me laugh, made me cry. It's about loneliness. About mistakes that define your life. About fucking up everything and no returns. But also maybe, about forgiving and about love, however difficult it is. Fundamentally, it's about the desire to be loved, by others and by oneself.

 5 ) 有时候,是来自陌生人的一丝善意给我们继续活下去的勇气

        不知道如何开始这篇文章,已经很久没有在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有如此强烈的欲望写点什么,但是《伦敦生活》真的在某个很深的层面上打动了我,有些话不吐不快。除此以外,也实在钦佩作者的编剧才华,所以这篇文章大约会混合了一点个人感想和一点剧作分析。

        中间几集其实会觉得有些拖沓,如果不是迷你剧可能就弃剧了,但是开头两分钟实在是太妙了,让我有耐心继续看下去,而最后一集,我只能说,叹为观止。
        剧里的人物都有些奇怪,奇怪到让我觉得不是现实生活里的人,也因为如此经常会有强烈的间离感。这种间离感同样来自于女主角打破第四面墙的说话方式。但是奇妙的是,(也许我孤陋寡闻)这部剧是我见过的第一部把主观视角和间离的叙事方式(打破第四面墙)结合得如此巧妙的作品。主观视角叙事往往会让观者把自己代入主角的生活,是达成移情的一个重要手法,所以我们才能感同身受。而打破第四面墙的手法又是彻底反移情的,是让你无法代入,让你不断出戏。在看这部剧的过程中就是一直出戏一直很有距离感,但到了最后一集的结尾却由于叙事的变化而突然有了强烈的代入感。
        细想起来,每个人物的表现、反应,都完全带有女主角的主观色彩,观众完全是在透过女主角的视角看她生活的这个世界,看她生活里的人,每个人都不是他/她自己,而是女主角眼中所看到的形象。然而这种主观视角在最后一集被彻底打破,每个人物开始变得像他自己,像真实存在的人,而不只是女主角眼中的毫无灵魂、纯粹是主角心理投射产物的一个形象,同时被打破的是贯穿始终的叙事包袱(好友死亡的真相)。观众和女主角一起经历了一个自我欺骗、无法与真实世界和身边的人进行接触和沟通的过程,我一直感到和剧中人物很有距离感,感觉他们不是真实存在的人,直到最后这个状态被打破。女主角就像是观众看这个世界的一个滤镜,而她自己也被一副盔甲保护着,不与任何人发生真实的交流碰撞,也不受伤害(至少她自己如此认为)。最后一集我们似乎看到女主角在好友死亡后始终活在一个自欺欺人的状态里,假装某些事情没有发生过,而到最后,这一面玻璃幕墙被打破了,这个女主角幻想出来的世界被打破了,残酷的真相被揭露(对于观众同时对于女主角而言),而女主角也回到了现实世界,她开始与周围的人有了真实的接触和交流,而那是十分,十分伤人的。
        所有她爱过、爱过她的人,她都伤害了,也伤害了她,而在最后,唯一给她一点善意和温暖的,是在第一集骂她slut的一个陌生人。

        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个情节是在那个silent retreat的庄园,女主角和陌生人(这个角色甚至没有一个名字?)坐在一起抽烟,陌生人倾诉,女主角始终沉默。当陌生人结束倾诉的时候,女主角说了一句话,并没有对着镜头。这是在整部剧中我们第一次看到她卸下防御,说出自己的心声。而在之前的剧情里,即使是对着镜头向观众说话,她也始终在一个防御的状态里。有时候这个防御的状态甚至会令观者(我)感到不适和厌恶。仅仅在她说完这句话之后,下一个镜头我们看到两个人并排而坐,都做了一个噤声的手势,谁都没有说话。
        就是在这个时候我感到困惑了,她真的对那个陌生人敞开心扉了吗?没有陌生人的反应镜头,我们无从得知她是否真的是对那个陌生人说了那句话。还是说她向观众(我)敞开心扉说了一句大实话?可是她的脸并没有对着镜头,她也没有看着镜头。还是说这个心迹剖白只存在于女主角的想象之中?
        在这里,叙事的暧昧性涌现了,而这正是叙事文学的精髓所在,这是为什么我认为这部剧非常具有文学性和现代性。在阐释上的多种可能和暧昧。
        我简直被这个观影体验震撼了,打破第四面墙的手法居然能呈现这样的效果,这是我从前从未见过,也从未想象到过的。而这是影视作品所特有的手法,文字作品乃至戏剧都无法达到这个效果,它是一个镜头和表演共谋出来的暧昧。

        到最后,必须要赞美一下作者的剧作技巧,好友的死从一开始就影响着故事走向和女主角,到最后一集揭开真相,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让这个故事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还有各种伏笔、前后呼应,这个作品简直在某种意义上太完美,没有一个缺口。

        我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有意识地在进行这种在我看来充满实验性的创作,是否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进行这样的影视叙事实验,如果是,那真的太聪明太有才华,一定是在许多研究和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这个作品。

        如果是本能的、无意识的创作,那她是一个天才。

        请收下我的膝盖。

 6 ) 插科打诨,内心惶恐

很多人tag了“黑色幽默”。要我说,这部剧是灰色的。

前四集的插科打诨,让我一直在一星和五星之间游走:似乎很有逼格,但到底在说什么?感觉女主酷得不行,虽然在旁人看来生活一团糟糕,但似乎她自己并不在乎,照样游戏人间。

前男友说要分手,let him go, 因为她知道他还会回来的;
姐姐有点神经质,显然女主也知道这一点,而且能够轻松地戳到姐姐,让她抓狂;
后妈是个“笑面虎”,老爸是个“软包子”,但她不是,随手拿走个雕塑并且拒不承认还要卖掉;
她还会去墓地慢跑,然后一脸不在乎地告诉姐姐那个在人墓前痛哭的大叔大概是在锻炼演技(which seems to be true)...

她没钱没男人没事业,但前四集下来,对她似乎还有点羡慕而不是同情。在搞什么?是在戏谑女主周围的“正常人”么,还是在嘲笑我们这些努力生活但依然没钱没男人没事业的人?(Sorry, I take it very personally.) 不是的,神剧不会止于戏谑,因为戏谑太轻浮、太随意、太不走心了。

最后两集,五十分钟左右,一辆过山车一样冲向高点,坠落低处,最后算是平稳停下。(当然,这不是赞最后两集贬前面四集。毕竟,没有前面四集的许多铺垫,最后两集也不能成形。)一起一落,是不同于女主前四集"I don't give a shit"的真心笑脸和撕心裂肺。姐妹拥抱时,及不算男主的男主似乎要表白时,确实是“屌丝女也有春天”的即视感,但我希望是这样的,单纯希望看到鸡汤日剧永恒的讯息——一切都会好的。(绝对没有讽刺日剧的意思,我很多时候都靠鸡汤过活。)然而,以英剧的风格,是不会停在“love & peace”,然后让观众暖心地洗洗睡了去的。非得搞个大事儿。大事儿就是一切崩坏。

这个崩坏不是没有预兆的,甚至是应该出现的结局,但有的时候,我们就和女主一样,生活中稍微发生了一些好事儿,就忘记了不稳定的地基,就以为大楼将起。怎么说,我不觉得这种心理是错的,如果没有希望,永远都是一副阴郁脸,生活也太惨了;但这种心理往往让我们在楼塌的时候心碎成渣渣,在女主那里就是眼妆花成黑色瀑布。(女主眼妆花了的那个造型让我想到Joker, 在想Joker是不是也是因为一件是心碎成了渣渣然后就心理扭曲了==)

然后,以不知道是谁的风格,这部剧也没有停在“世界末日”这个基调,让大家痛不欲生、舔着自己寂寞的伤口失眠。还是给了希望,惶恐归惶恐,loser归loser, 总还是会找到一种方式活下去的。

 短评

i just want to cry all the time

7分钟前
  • Akaashi
  • 力荐

一开始会被女主机智诙谐的神吐槽所吸引,会觉得她周围的这些人和生活的样子是多么荒谬,而她的应对直截了当,冷眼看待并调侃着这些荒诞,慢慢才发现这是生活的残酷扭曲而成的,身处其中的人能察觉但害怕改变,于是继续庸碌着,这让清醒的人感到无比孤单和绝望。这是喜剧吗?我只觉得特别难过。

12分钟前
  • 芝麻小元宵
  • 力荐

我所有的自負都來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氣概都來自我內心的軟弱,所有的振振有詞都因為心中充滿疑惑。我假裝無情,其實是痛恨自己的深情。我以為人生的意義在於四處漂泊,其實只是掩飾至今沒有找到願意駐足的地方。 ——馬良《坦白書》

15分钟前
  • 一瓶子蕨
  • 还行

一部关于创伤的电视剧,放肆自己的性格会快乐,但谨防悲剧发生。最近的自己被各类事情搅乱,其实内心像女主一样万分渴望被理解,但总会习惯装出一副坚强面孔遮掩自己的脆弱。挺棒的,开始时对秀下限感到排斥,看到最后一集,理解了这一切。故事狗血,但万分符合人性。生活即是如此,绝望与希望交织。

17分钟前
  • 森林公民
  • 推荐

酷一时,丧一世,天生烂人。人生真相,并没有谁能拯救谁。

20分钟前
  • 井戒
  • 力荐

马男好歹算个成功人士加负能量正常人,这女的根本就是psycho idiot bitch pathetic,自以为冷眼看透生活本质,其实自己才是需要吃药的那个,而且基本没救了。整部剧还算耐看的重点是演员本身的外貌气质以及迷之自信比较吸引人,而现实生活中这种女的想想就可怕。

23分钟前
  • 年逝
  • 力荐

每声大笑过后都觉得生无可恋。啊,现代生活。

28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Miranda mix Max

31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我们从一开始就是她的同伙,认同着她,纵容着她,并同时从她的所作所为里获得快感,直到最后,我们也抛弃了她远离了她,只留她不知是否能独自重新开始。

36分钟前
  • 哔呣咣啵の哸啐
  • 还行

被嫌弃的伦敦豪放女的一生。

37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你热闹万分,你孤身一人。你开怀大笑,你泪流成河。你若无其事,你跌跌撞撞。你平静无比,你歇斯底里。你假装光芒万丈,你内心一片废墟。

39分钟前
  • 木山豆睿
  • 力荐

把生活过得这么尴尬的原来不止我一个

43分钟前
  • 海马区的突触
  • 推荐

铅笔的鼻头有橡皮是为了涂改失误吗?前半程略《弗兰西斯哈》。只能说这几年是丧剧的天下吧,探讨得深刻的其实不多,有些离生活太远的为丧而丧只是套路更深更伪善的鸡精汤而已。

45分钟前
  • 昆汀的影子
  • 推荐

很英国,很伦敦。尴尬与喜感水乳交融,悲伤和孤独时不时插一刀又瞬间抽走,留下滞后的疼痛。原来以为就是daily life in London,结果是在讲trauma,打破第四面墙的手法也有意思。

50分钟前
  • 山人阿苍苍
  • 推荐

共鸣真是个坏东西,你一边骂着女主角,一边觉得自己才是那个最讨厌的人。

53分钟前
  • 小猪大侠
  • 力荐

姐姐最终没有好好把握自己的生活去芬兰,爸爸最终没有离开控制狂继母,好朋友死了,男朋友再也不会回头,小基佬还在自欺欺人,就连自己都无法认同自己:因为做了永远无法原谅自己的事…生活真是太糟糕,但是偶然还是会有新朋友,新转机,就为了这点盼头,也要在这个物价高涨的城市里撑下去(一个鸡汤)

56分钟前
  • Lau~
  • 力荐

每个女人都该看一看,学习如何微笑着当继母,真是个厉害角色啊!

60分钟前
  • 荞麦
  • 力荐

以假装的微笑武装孤独失落,以放浪形骸麻醉无法弥补的过失,以互相伤害维系彼此仅有联系;和自己作对很容易,和世界作对很难,在这个充满性格缺陷的人物身上,我们竟都能窥到一丝半毫自己的影子。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我所追求的,是孤独的自由,封闭的枷锁,残缺的承诺,流离的生活,或者只是极其简单,而真实有力的一句,你爱我。

1小时前
  • 颜落寒
  • 力荐

好像我们都是把生活过成这样,浑浑噩噩,却又爱憎分明。

1小时前
  • 凌晨呛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