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杀红色

动作片美国1990

主演:肖恩·康纳利,亚历克·鲍德温,斯科特·格伦,山姆·尼尔

导演:约翰·麦克蒂尔南

播放地址

 剧照

猎杀红色 剧照 NO.1猎杀红色 剧照 NO.2猎杀红色 剧照 NO.3猎杀红色 剧照 NO.4猎杀红色 剧照 NO.5猎杀红色 剧照 NO.6猎杀红色 剧照 NO.13猎杀红色 剧照 NO.14猎杀红色 剧照 NO.15猎杀红色 剧照 NO.16猎杀红色 剧照 NO.17猎杀红色 剧照 NO.18猎杀红色 剧照 NO.19猎杀红色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4 20:36

详细剧情

本片根据汤姆·克兰西畅销名著改编。\r\n1984年11月,苏联正处于戈尔巴乔夫上台前夕,也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明争暗斗的冷战高潮时期。苏联研制了一艘新型核潜艇“红十月号”,并派老练的雷米斯负责该艇的首次试航演习。此时,美国中央情报局也获取了有关“红十月”号的情报。途中,艇长雷米斯杀死了发现他隐私的专横政委并命令潜艇改变航向。他向全体官兵声称此举是要利用该艇先进的无声推进系统去通过美国海军的监视网并纵情游览美国的海岸线。一个苏联高级将领秘密挟带一艘超级军用潜艇“红月十月号”,究竟是想投奔美国,还是制造一场核战争?苏联国防部大为震动,遣派军队追捕,美国中央情报局亦派出精英部队拦截,一场联系美苏两国军事平衡的追击行动由此展开。

 长篇影评

 1 ) 冷战高潮影片

中学时代就看过原著,一度很想成为中国的汤姆克兰西,可惜后来他老人家转向了,国内倒是冒出一大堆YY写手。 虽然因为篇幅原因删减了很多小说中的桥段,但是作为影片本身还是相当精彩的,不过可惜的是对于一点没有冷战知识的国人来说,影片有点难懂。而且因为导演和制作方比较追求“真实”,全片感觉比较沉闷一些,但是相信熟悉军事知识或者潜艇作战的人,比如说我,看起来更加津津有味。一般来说的规律是,如果军事题材电影没有女人或者只有点缀的女人的话,都不会太糟糕。 影片有不少细节值得注意,一个是开头红色十月号出航的镜头是一个全尺寸的模型,只不过空壳下面是一艘拖船。所有的水中镜头实际上是在烟雾中拍摄的。美俄双方的潜艇有着不同的灯光和色彩,大体上苏联潜艇冷峻,严肃,美国的相对柔和,舒适,这是导演故意这么做的。肖恩·康纳利的俄语是个问题,而且扮演拉米斯艇长他还戴了假发。扮演俄国艇员的大部分是美国的俄罗斯移民后代,除了长相之外,他们中很多人甚至不会说俄语。扮演CIA局长的詹姆斯·厄尔·琼斯就是星战中给达斯·维德配音的演员。

 2 ) 苏舰艇长带领的叛逃

整部电影充满了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幻想,什么自由的国度啊,什么去了就可以开心啊,简直就是把美帝吹上了天,电影中表达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就散发着一股浓浓的恶臭味,电影保持了原著小说“捧美黑苏”的恶心态度,叙事节奏亢长,战争场面不多,大量的情节都展现出对资本主义社会如同“意淫”般地向往,考虑到这部电影的成片年代,简直就可以说是一部美帝不要脸之至的“宣传作品”,优秀的战争电影太多,这一部真的是垃圾中的垃圾,仅凭电影中宣传的思想,这样的作品就可以淘汰。 故事讲白了,就是一个叫雷缪斯的艇长,因为对苏联的厌恶,所以驾驶着苏联最新研发出来的红色十月号想要叛逃美国,美国接受到这方面的信息以后,当然是将信将疑,但是一个非常熟悉雷缪斯的人、他也是美国国家安全局的一员,他叫雷恩,他就表示这个事情吧,一定是真的,然后美国就相信了这个事情,表示要迎接红色十月号,苏联知道这个事情以后,当然是特别愤怒,派出了一个叫杜普列夫的艇长,驾驶着苏联阿尔法级潜艇进行追捕,一边要追捕一边要迎接,一场海上追逐战即将拉开序幕。 影片从一开始就在叙述苏联对人的管控怎么严格,雷缪斯保存着妻子的遗物,结果贻误却反被zheng委翻看,想要叛逃的话,zheng委是个很大的麻烦,所以雷缪斯趁其不备将其干掉 ,而另一边则是美国国家安全局,得知了红色十月号在往这边行驶的消息之后,前去通知了一个熟悉雷缪斯的、同时也在美国国家安全局工作的人雷恩,雷恩表示雷缪斯是要叛逃过来,而且还说雷缪斯不是苏联人,是立陶宛人,在数年前妻子去世以后,无牵无挂的,这次的叛逃计划应该是蓄谋已久,美国军方对雷缪斯的叛逃自然是相当欢迎,甚至还派出了达拉斯号前去迎接,跟雷恩一起行动的是查理,杰克等,几个人,都决心要将红色十月号迎接过来。 而另一边,雷缪斯先是叫来军医,宣布了zheng 委意外死亡的消息,自己一个人掌握了发射武器的两把钥匙,雷缪斯在舰艇上,然后他与维特,安东尼,凡斯等几个手下,说了自己要叛逃的计划,以副将凡斯为首的一群人表达了对雷伊缪斯的支持,然后一群人就开始了叛逃,中间的过程很亢长,而且并没有什么太值得看的地方,从雷缪斯跟自己手下的对话中,可以看得出美帝对自己的无耻宣传,几个人的对话中充满了对美国社会的向往,我都不知道他们在向往什么,而且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没有交代雷缪斯叛逃的真正原因,仅仅是因为老婆去世内心空虚、被管得严一点,就想跑吗,那这男人也真是够搞笑的,不过如果仅仅只是为了吹捧和抹黑的话,那就没什么情节是编不出来的,虽然说是一部军事电影,但是我却从影片中看到了满满的恶心。 电影最后也很简单,就是一波三折,红色十月号逃到了美国的海域,追击红色十月号的舰长杜普列夫,下令发射鱼雷,击沉红色十月号,结果因为距离过近,反而使得鱼雷转头把自己的舰艇给炸没了,红色十月号因为之前的过度行驶,有不少的船员已经从艇中被转移到了救生筏上,他们就在海上面看着两艘舰对打,然后还为红色十月号炸沉了自己家的舰艇欢呼,真的是讽刺之至,雷恩与杰克等一行人登上了红色十月号,跟雷缪斯进行了一番友善的交谈,然后舰艇上有人叛变,用枪打死了凡斯,凡斯在挂掉之前还说自己想登上美国国土, 真是痴人说梦,雷缪斯和雷恩去追击叛徒,然后雷缪斯中枪受伤,雷恩最终找到了叛徒,是船上的厨子,然后把这个厨子用枪给打死了,红色十月号落入美国手中,最后美国在外交桌上面跟苏联说,红色十月号已经被炸沉,苏联则表示他们还丢了一艘舰艇,其实红色十月号没有被炸沉,而且苏联丢的舰艇才是真正被炸沉的,雷缪斯带雷恩乘着红色十月号,来到了美国的一条河上,还表示如果真的发动攻击的话,可以速战速决,可是自己是来投诚的,雷恩也表示欢迎他来到一个梦幻的国度,看到影片结尾,我只想说“啧啧啧,真恶心。” 完。

 3 ) 终不过是对冷战不切实际的遐想

美国人总是喜欢用有色眼镜看别人,当然,有时候他们也这样看自己人。抛开这不切实际的遐想,到就从技术上而言,这部改编自汤姆·克兰西同名小说的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如果你不是一个军事爱好者那就更好了。得益于作家高超的写作技艺,电影在细节上的表现十分逼真,潜艇的作战命令及下达方式都很贴近实际,尽管作家从未有过从军的经历,但对这些细节的刻画极尽真实,克林顿总统曾是他的书迷,对他这样细致的描写感到震惊,询问他过他在那艘军舰上服役。当然这部电影也是有致命缺点的,苏联在电影中的表现太过于愚蠢,无论是苏联大使,还是艇长。都给人一种坏人和愚蠢的形象,这样的处理过于生硬,无形之中降低了电影的表现力。

 4 ) 《猎杀红色十月》原型事件:苏联海空联合追杀叛逃军舰

1984年,美国作家汤姆·克兰西出版了他的成名作《猎杀“红十月”》,畅销一时,成为军事惊险小说史上的名作。1990年被翻拍成电影上映,全球2亿美金票房。

该书的情节是虚构的, 灵感来自于冷战时期的真实事件 。电影中苏联叛逃的是世界上最大潜艇“台风级核潜艇”,原型是苏军“警戒”号反潜舰叛逃事件。但结局和电影完全不同,真实事件异常悲壮。

1975年,瓦列里·萨布林是波罗的海舰队“警戒”号大型反潜舰上的政工副舰长。他认为,苏联政府的腐败官僚体制已经使国家偏离了方向,决心发动“革命”夺取军舰,把军舰开到列宁格勒以外的公海。

萨布林海军少校

11月6日,“警戒”号开到拉脱维亚加盟共和国首都里加进行检修。

11月7日,苏联十月革命全国纪念日。

11月8日19时,萨布林向舰长波图利内海军中校汇报工作,谎称舰上发生异常情况。当他与舰长一同走到军舰水声部位时,他和手下亲信沙因突然关上舱门,将舰长监禁隔离起来。

23时,萨布林召集舰上所有军官和水兵开会,宣布舰长身体不适,自己接管军舰指挥权。随后,萨布林激动地向与会人员宣布了自己的计划,他声称,苏联存在严重的违法现象,必须通过非常手段才能“唤醒人民”,他建议将“警戒”号开到十月革命的摇篮——列宁格勒附近的要塞喀琅施塔得,并宣布该地为独立领地。萨布林是希望效法当年的 “阿芙乐尔” 号巡洋舰起义,在苏联掀起第二次十月革命,恢复一个真正的列宁主义的苏维埃民主政权。

对于这个计划,军官支持者和反对者几乎各占一半,水兵则大部分持支持态度。据水兵沙因回忆,萨布林宣布计划后,官兵们曾积极地讨论过这个计划,气氛很热烈。对于反对意见,萨布林提议投票表决,表决完后他下令将反对者统统关押起来。就这样,萨布林在“警戒”号成功完成了“政变”。

23时30分,舰上一名负责电气工程的军官弗尔索夫,机智地躲过萨布林同谋的监视,偷偷跳入冰冷刺骨的海水中,游到停泊在里加港的B―49号潜艇上,并向里加基地司令部做了汇报。当时,很多人都不相信,有些领导甚至怀疑他是否喝醉了酒或是精神上出了问题。

萨布林得知弗尔索夫跑掉后,决定提前将“警戒”号开到海上。11月9日2时50分,“警戒”号在萨布林的指挥下驶出里加湾,以30节的高速沿着道加瓦河驶向波罗的海。看到“警戒”号擅自启锚出海,里加基地的领导才相信了弗尔索夫的话。

4个小时后,苏联军事当局将情况报告给克里姆林宫,从睡梦中被叫醒的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亲自下达手令:“炸沉它!”。将东经20度定为死亡线,如果“警戒”号拒不服从命令返航、胆敢驶过这条线,参与拦截的所有军舰和战机必须尽一切可能将其击沉。

苏联第15航空集团军首先接到命令,它们出动了18架最新式的雅克―28、图―16轰炸机和苏―24攻击机群联合追杀。10时30分,它们开始向“警戒”号投弹,没想到却误炸了一艘民船和一艘承担追击任务的巡逻舰。

雅克-28超音速轰炸机

最后,“警戒”号在瑞典与苏联交界水域,被飞机扔下的230公斤炸弹和30毫米炮弹命中,方向舵被卡死,只能在水面上打转。这时,反对叛逃的30名水兵成功解救了被困的军官和舰长波图利内。双方经过激战,萨布林被波图利内打伤,这起叛逃事件终于被制止。“警戒”号的变故,萨布林只坚持了9个小时。

苏军对外宣布说此次事件是演习。这次“警戒”号的叛乱事件也让苏联军方感到震惊,误炸民船和巡逻舰,说明当时整个海军空军的战备调度完全处于混乱状态。

萨布林的悲惨结局

“警戒号”被押回港后,克格勃接管了调查工作,在案件侦查、起诉与审判期间,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随时跟进结果,并向勃列日涅夫报告。为了防止消息扩散,克格勃逮捕了“警戒”号上的所有官兵,要求他们对此事绝对保密,此后,支持萨布林的军官和水兵,或被开除、或遭降职,有些人回乡后一直遭到克格勃监视。反对萨布林的官兵,也受到了类似的处理。

萨布林以及其他13名积极参与分子,被送到大名鼎鼎的列福尔托沃监狱——60年代卢比扬卡内部监狱关闭后,这里便成了克格勃的主要监狱。进列福尔托沃监狱的人,没有不招的,克格勃很快就弄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法庭上,任何辩解也是无用的:法庭认为萨布林试图叛逃西方,犯下了叛国罪,但萨布林拒绝承认。根据苏联法律,叛国罪最高刑期是15年有期徒刑,但上面打了招呼:萨布林必须死。最后,萨布林被判处死刑,沙因被判处8年有期徒刑,其他参与者无罪释放,但从此失去工作,黑档案伴随一生。

1939年,萨布林出生于一个海军士官之家,1960年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苏联北方舰队。第二年,他给赫鲁晓夫写了一封信,大意是说社会不平等现象,破坏了苏联的形象,还谈了谈对苏共的纯洁性的看法。结果,萨布林受到了上级的严厉的斥责,仕途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1969年,本可以晋升为驱逐舰指挥官的萨布林,选择去列宁军事政治学院进修。萨布林一头扎进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之中,随着理论水平的提升,萨布林对苏联现状的不满也与日俱增。为什么呢?因为书上的理论和苏联的现实不一样:革命是为了消除不平等和阶级压迫,可放眼望去,苏联在勃列日涅夫的领导下,特权横行,阶层固化,到处都是腐败、贪污和谎言。1973年,萨布林从列宁军事政治学院毕业。由于成绩太过优异,他的名字被刻在学院纪录顶尖毕业生的大理石匾上。

萨布林死后,尸体被秘密处理了,至今没有人知道他被埋在哪里。8个月后,他的家人才收到消息,但除了名字(刻在学校大理石匾上的名字也被铲除了),萨布林的一切都被销毁了。

萨布林在被审讯期间,克格勃曾允许他给儿子写最后一封信:

“要相信历史会诚实地评判事件,你永远不会为你父亲的所作所为感到尴尬。绝不要成为那种只会批评而不会行动的人。这样的人是伪君子——软弱无用的人,他们没有能力调和他们的信仰和行动。亲爱的,我希望你有勇气。坚信生活的美好,保持乐观的态度,要知道革命总是无往不胜的。”

1990年,也就是“警戒”号事件15周年时,幸存的士兵们举行了一次聚会,纪念这一事件。他们一致认为:萨布林是一个英雄,应该得到一枚勋章。

暴动后的“警戒”号

“警戒”号反潜舰

苏联1135型“警戒”号大型反潜舰建成于1973年,1974年6月4日首次出海值勤,排水量3200吨,长123米,宽14米,吃水4.5米,速度32节,续航时间30天。武器装备:1套“暴风雪”反潜导弹系统(4具发射装置)、2套“黄蜂”防空导弹系统(40枚导弹)、2门АК-726型76毫米双管自行火炮、4枚远程导弹鱼雷(35-50公里)、2具533毫米鱼雷发射器(各4枚)、2套12管РБУ-6000抛弹器(射程6公里)。乘员190-200人。

1975年萨布林暴乱事件后,官兵被全部解散,由大型反潜舰更型为护卫舰,名称未变,经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于1976年初转航至太平洋舰队服役,成为堪察加区舰队第173大型反潜舰支队旗舰,表现优异。“警戒”号护卫舰参加了太平洋舰队所有的出海训练和实弹演习,从未在鱼雷、水雷、火炮实弹射击中失靶,成为太平洋舰队最优秀的军舰之一,1977-1984年间被评为“太平洋舰队最优秀的舰艇”、“优秀舰艇”、“最优秀的布雷舰”、5次受到海军总司令的嘉奖。

1987年7月,“警戒”号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进行了维修,之后继续在堪察加服役,名称未变。“警戒”号曾是1135型舰艇中最辉煌的一艘军舰,总航程达21万海里,7次参与战斗值勤,曾参与1983年在萨拉纳湾救助沉没的K-429号潜艇乘员的任务。2002年10月13日正式退役。

苏军三大叛逃事件

米格-25战机

1975年“警戒”号事件,与1976年别连科驾驶米格-25叛逃日本,198*9年祖耶夫驾驶米格-29叛逃土耳其,并列为冷战期间苏军三大叛逃事件。

1982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导自演的电影《火狐》,比《猎杀红色十月》故事更加离奇,讲述美国派遣一名越战老兵飞行员,秘密潜入苏联,直接盗取了苏军最新研发的米格战机,飞回美国。

 5 ) 我们那么出生入死是为了什么

    老早就听说过老帅哥康爷爷演的这部电影了,今天看了,确实蛮震撼的。说实话,我是有一些俄罗斯情结的,就像豆瓣上不是也有“俄罗斯情结”小组,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单纯的对共产主义事业对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理想的向往吧,我个人特别特别迷恋苏联那个时代。我也算个军迷,有段时间特别喜欢看有关冷战时代美苏对峙、军备竞赛的东西,心里其实特别倾向苏联那边,所以看了康爷爷演的这个电影,感想就更多了。
    说说电影吧,片头一看就让人血脉贲张,暗青的背景颜色,激昂的背景音乐,康爷爷头带棉军帽,眼神坚毅,地点是苏联红海军最新入役的战略核潜艇“红色十月”号的指挥台甲板,身后是冰冷彻骨的北大西洋海面。满头银发的Captain Marko Ramius,红海军上校,苏联水下核舰队的教父,从军四十余载,门生无数。但是今天,在寒冷的北大西洋海底,他的目的地是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意识形态都是对岸的美国,不是战争,而是变节。变节是西方的说法,对苏联来说就叫叛逃。这艘耗资巨大的专门用来毁灭美国的战争巨兽此刻正在他的指挥下载着20发足够毁灭美国的战略导弹悄然驶向美国,驶向他们心中梦想的彼岸。应该说汤姆克兰西的主题很讨巧,战略核潜艇,这些潜伏在海洋深处的庞然大物肩负着二次核打击和核反击的重任,一旦核潜艇收到发动核打击的命令就意味着自己的国家已经遭到了毁灭性的核打击。武装力量最后王牌的叛逃,听起来就让人激动人心。
    叛逃,我更关心的不是紧张激烈的过程,也不是一波三折的情节,而是叛逃背后的心路历程。和平时期,不是风雨飘摇的战争时期,要多大的决心多少个不眠之夜才能做出这样的决定。这背弃的不只是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友,也不只是自己的祖国,或者说自己的党,更大意义上背弃的是自己从年轻以来为之奋斗的理想,为之执着的坚守。一旦决定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想起了别连科,1976年叛逃西方的那位苏联飞行员,也许汤姆克兰西的部分灵感来自于他的故事吧,高中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次作业要写篇小说,随便写,我就以别连科为原型写了篇小说。只是很关心,一个人做这样的决定,要经过多少的煎熬多少的彻夜难眠。
    Ramius舰长的理由,是因为爱妻因医疗事故不幸去世,但是责任医生因为是高干子弟所以免于惩罚,Ramius舰长决心与这样的制度决裂,做出了率潜艇叛逃的决定。当然这是上百个船员的战略核潜艇,不是别连科单人驾驶的米格25战斗机,而且别连科从远东飞到日本时间最多半小时,而核潜艇穿越北大西洋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人多眼杂,夜长梦多,所以计划实施起来要复杂的多。那么多不知情的船员,可能还有部分已经察觉会采取敌对行动,还有围追堵截的整个苏联红海军远洋舰队,还有闻风而动的美国海军,形势瞬息万变,战争一触即发,稍有不慎,全舰就要在北大西洋海底化为乌有。什么叫艺高人胆大,规避着美国海军的监视,顶着苏联红海军的炮火,平定着潜艇内部的局势,面容冷峻的Ramius舰长剑走偏锋,红色十月号在向美国挺进。
    突然间,我想起了林冲,逼上梁山,有些相像。都是因为爱妻,都是因为家庭背弃了自己原先的信仰,背弃了自己早已适应的制度。职业也很像,都是职业军官,而其都是教官。没看之前我在想,教出来了这么多优秀的海军人才,Ramius舰长至少也得是个少将吧,但是康爷爷一出场,带的是上校的肩章,我就想这么不重视人才,不能人尽其用,也算是一个叛逃的原因吧。
    再说一句,电影里的台风级做的真好,潜艇战也真是激动人心。只可惜现在的6艘台风级好像只有2艘能动了,剩下的都在船坞里静静的锈蚀、慢慢等着被拆解,本来设计用来毁灭美国的庞然大物,人类史上最恐怖的战争机器之一,却要靠美国的赞助才能被拆解。我们花那么多钱造出这样毁灭我们自己的深海巨兽是为了什么,我们天天游弋在北冰洋深海,身边就是核反应堆,头上就是核弹头,这样子提心吊胆是为了什么。
    不知道Ramius舰长到了美国,过上了普通的生活,过上了“穿州过省无需申请”的自由生活,告别他再熟悉不过的深海,再回想自己的戎马半生,会有什么感想?回想起自己当年那么多深海惊魂,那么多绝境逢生,那么多“疯狂伊万”,那么多次和死神擦肩而过,会不会想我当年那样出生入死是为了什么。

 6 ) He is defecting

同名小说改编。叫好又叫座,还捧回了一座小金人(音效剪辑)。
典型的好莱坞风格,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极浓。
剧情方面,美国人够能YY的。苏联国宝级军官集体叛逃就不说了,那艘美国的普通潜水艇咋就能轻易跟踪超级新式武器“红色十月”呢?还有苏联外交官的拙劣,苏联军队的内耗和羸弱,要真是这么不堪一击还用得着冷战么。
我始终没感觉到Connery这个舰长有多老谋深算,也没弄明白他为什么不跟美国直接联系,而在出发前却通知了苏方(用得着这么破釜沉舟么)。此招太过冒险,应该有更好的办法才对。倒是Baldwin的情报员立下头功,次次力挽狂澜,直到最后击毙奸细,假到一定程度。

 7 ) 小析《猎杀红色十月》对俄语困境的漂亮处理

老板们都喜欢说“细节决定成败”,电影工业更是如此。观看好莱坞电影,时不时会让我感叹他们对细节的专业化处理——无论是好片还是烂片,他们都极端重视细节的打磨,哪怕这细节无法博得观众的一丝注意,但电影制作者仍然会像最苛刻的婆婆审视媳妇那样对一切让他们不爽的细枝末节一一扫除。这足够让他们在世界电影工业从业者中间获得敬意。

有些细节是“锦上添花”。举个我最钟情的例子:T2。想必很多T迷都对T-800与T-1000第一次会面的商城之战记忆犹新。这场战斗以T-1000把T-800扔出服装店窗外而暂告一段落,T-1000猛然回头看见店内一个被漆成银色的模特,皱了一下眉头(图一)。这时的观众还没有看到过T-1000的全液体形态,也无法理解T-1000的困惑。然而这个画龙点睛般的细节却是一个合理而有趣的预兆,与十分钟后T-1000全液体形态从大火中走出相映成趣(图二),透露着卡麦伦的灵性与自信。

【图一】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308253353/

【图二】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308253366/#next_photo

另一些细节却是难啃的硬骨头,虽然看似无关大碍,但处理不好就会成为全部叙事的绊脚石。比如这部让我颇为激动的《猎杀红色十月》,讲述的是前苏联一艘虚构的“台风”级核潜艇叛逃美国的惊险故事。导演约翰•迈克蒂尔南遇到的一个棘手的问题是:全片基本是美苏双线叙事,苏联核潜艇内的人物说的都是俄语。这片子难道真要有一半时间是浸泡在俄语环境中?

摆在桌面上的有两个现成方案。

一个就是让苏联佬说英语。这是牺牲真实性的,却是我们大陆电视片最爱用的方法。我们以前很多抗战题材电视剧和老电影,如果对日本鬼子稍有着墨,都清一色让鬼子说中文,什么“花姑娘滴干活”,什么“八路军滴干活”,也包括“米西米西撕拉撕拉滴”,都是用纯正的中文说的鬼子自己都听不懂的话,好像这些鬼子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广华语。但这条路别说在好莱坞电影里,就连现在的国产电影都摒弃不用了,只在一些蹩脚的跨国题材电视剧中出现。

另一个就是让苏联佬说纯正的俄语,然后配上英文字幕。这是大部分电影都常用的手法。我们看《南京!南京!》中,日本鬼子都是说日文,我们看字幕毫不吃力。只要外语在电影中占极小比例,好莱坞也喜欢上字幕。我们看《谍影重重》系列,马特戴蒙时不时会秀一下自己的多国语言。在《蝙蝠侠前传:侠影之谜》中,克里斯蒂安贝尔也会用中文说一句“我不需凡能(我不是犯人)”。但是如果外语比例一多(哪怕占比十分之一),好莱坞就会用尽各种方法避免使用字幕。这里有三个原因:一是老外与咱们中国影迷不一样,我们很习惯看字幕,但老外不习惯,字幕一多他们就嫌累,会很严重地影响本土票房。另一个原因就是演员自身的问题,这个很好理解,如果让演员说大量外语,就会露出马脚,我们回想一下《无极》中陈凯歌让张东健和真田广之说的汉语,真是雷死人不偿命。第三个原因是台词感染力的问题。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染力,无论是观众还是演员,都是对自己的母语的语调、情绪最有把握,字幕是无法传达出其间的微妙的。《南京!南京!》里日本鬼子们说的日语,我们中国观众通过字幕能理解他们讲的意思是什么,但论其间的情绪感染力,恐怕也只有日本观众和精通日语人能毫无损失地感受到。因此,对于什么都必须尽善尽美的好莱坞来说,说外语的情况越少越好,一点点对最终效果打折扣的因素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

不同的导演,对“避免使用外语”的问题的处理方式也不同。

一种无厘头方法是“霸王硬上弓”。最近国内上映的史蒂芬•希摩斯的《特种部队》里,有一场白幽灵回忆小时候在日本学习剑术的场景,就特别无厘头。少年白幽灵与少年蛇眼在寺庙里大打出手,日本师傅制止了他。白幽灵用日语争辩说“他是小偷”,师傅立即打断了他,第一句话竟然是“SPEAK ENGLISH(用英语说)”!这种强制角色说英语的手段虽然雷倒众人,但却是对观众非常负责的,也侧面证明了好莱坞对角色说大量外语的忌讳。而且我们也会发现,越是面向青少年观众的电影,越是忌讳说外文。好莱坞对自己的观众群的照顾和尊重简直可以用“小心翼翼”来形容。

另一种方法是“偷梁换柱”。《指环王》系列,托尔金发明的精灵语是精灵间的通用语言。《护戒联盟》的开场白就是让扮演精灵女王的凯特布兰切特用精灵语叙述故事背景。彼得杰克逊的处理方法就很简单,先让布兰切特用精灵语说,然后很快盖上英文旁白。同样的手法也用在了《刺杀希特勒》中,一开场,汤姆克鲁斯就用德语念自己的日记,然后导演布莱恩辛格就老练地将阿汤的英文旁白覆盖上去。这种手法相当有效,观众自然明白,也就兼顾了真实性和艺术效果。但是,这种方法仅适合与旁白,如果让一个角色开口说话——就像《猎杀红色十月》这样的情况,就不适合了。观众会以为是角色在切换两种语言,而不是导演为了方便他观赏而进行的“同声传译”。

既然两种都不可能,那么《猎杀红色十月》是怎么处理的呢?其实很简单:如果单单音轨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话,就让镜头参与进来。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308253234/#next_photo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308253246/#next_photo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308253258/#next_photo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308253275/#next_photo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308253275/#next_photo

以上五张图是《猎杀红色十月》自14分49秒开始的一个镜头的截图,这个镜头长33秒,是“红色十月”号潜艇的政委在念一个日记本。在这镜头之前,苏联人说的都是俄语,配上英文字幕。当镜头推到政委的嘴部特写时,政委将俄语转换为英语,字幕也就不再出现。“同声传译”完成。

这么处理有什么高明之处呢?

第一,这个镜头因为承担着“把俄语转换为英语”的职责,必须把观众从故事中拉出一部分注意力来,让人关注这张嘴,和这张嘴所说的语言,所以其形式必须是打破常理的形式,也就是说,要一个很让人难以理解的形式——一个大推和一个大拉。观众直接能从视听感官上理解编导的意图,也就是说,这个镜头之怪异属性,帮助观众暂时跳出了故事和人物,完成了导演和观众的一次默契交流。

第二,这个镜头是很不美的,不应用在主要人物身上——尤其是不能用在肖恩康纳利这样的大牌明星上。于是镜头选择了这个政委——他不仅是微不足道、“死有余辜”的绊脚石,而且也是全片第一个死翘翘的人。

第三,这个镜头是分散观众注意力的,是打断叙事的,所以镜头的内容不能是故事的主要线索。于是镜头安排了政委这个微不足道的人去念主角亡妻这个在片中没露过脸的人物的日记本中的一段微不足道的圣经引言,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三次方,保证观众哪怕注意力分散一会儿也不会迷失电影的前进方向。

第四,这个镜头不仅完成了这个场景的语言转换功能,也省去了后面苏联方的俄语困境。影片与观众由此建立了新的默契:如果一个俄国人在身边都是俄国人的情况下说英语,并不是因为他说的真的是英语,而是我为了方便你理解转换的英语。所以后面有个苏联本部发现“红色十月”号叛逃意向的场景,一个将军由俄语突然转变成英语,观众也毫不奇怪了。

然而,这样的默契终有结束的时刻——即俄国佬与美国佬同处一室的时候(美军接手“红色十月”号),俄国佬口中的英语再被理解为“同声传译”就显得荒谬了。于是镜头再安排俄国佬用俄语说话,如同“合同有效期”一般,向观众宣告“前面建立的规则不再适用啦”。

一个人最可贵的就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和该做什么。电影也是如此。《猎杀红色十月》对这个细节的专业化处理,得体得让人舒坦。

《猎杀红色十月》是军事小说名家汤姆•克兰西第一部改编成电影的杰克•雷恩系列小说,它并不是最精彩最火爆的好莱坞动作片——事实上它甚至连一个让人难忘的火爆场面都没有——然而它有一股敢于探索动作片新语法的清新气息,在《变形金刚2》这种电影称王称霸的今天,这种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叙事风格反而显得让人怀念。

导演约翰•迈克蒂尔南在好莱坞,往好里说是二流的一线导演,往差里说是一流的二线导演。我一直觉得看他站在这样一条标准线上:超越他,你就可以成为叱咤风云的一流导演;超不过他,那你在二流三流圈里有得可熬了。在拍摄《猎杀红色十月》的时候(1989年),正恰恰是约翰•迈克蒂尔南风头最盛的时候,刚刚凭借《虎胆龙威》(1988年上映)成功上位,成为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动作片导演之一。票房上的无比自信让这位大导演险些在这部电影里呈现出“商业大师”的气象,无奈终究差了那么一口气。虽然《猎杀红色十月》是一部被严重低估的电影,但是它不幸遇上了苏联解体的时代波峰,再在这个背景下讲述冷战时期的故事,就显得很不合时宜。而且在视觉风格上沿袭却并未超越之前的卡麦伦的《深渊》,在动作火爆程度上又远远不及约翰•迈克蒂尔南自己的《虎胆龙威》,所以不受大众和大部分影评家的喜爱也是情理之中。不过,这还真的是一部值得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老牌动作电影,在20年后的今天,仍然值得我们为它鼓掌。

评分:4.5

图文版请看http://evarnold7.spaces.live.com/blog/cns!3C4928A5D97A0C8E!1233.entry

 8 ) 汤姆·克兰西的爱国与叛国——我看猎杀红十月

关于汤姆克兰西的小说在军事方面多么多么牛逼我就不说了,网上的无数评论都是大加赞扬的。虽然我是军事盲,对这些称赞没有概念,只能人云亦云地认为汤姆克兰西在军事方面十分专业,不过既然大家都这么说,那么他的水平应该是经得起推敲的。我的意思就是,军事细节并不是我这篇文章要说的主要问题。主要问题在标题上就说了,是关于爱国与叛国的问题。

整个片子就是讲述冷战时期的苏联资深舰长Ramius(肖恩·康纳利饰)带着最牛逼的新型潜艇红十月号打算叛国,在第二男主角Ryan(忘了谁演的)——当然了,他是个美国人——的帮助下,经历一番惊心动魄的历险之后叛国成功的事儿。这些“历险”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来自苏联的危险,在得知红十月要叛变之后派出N条潜艇要击沉它,这方面的威胁主要由善于舞刀弄枪的Ramius硬碰硬地亲手解决;还有一部分是来自美国的危险,对于红十月动机的不同解释,苏联外交发言人的假情报等,必然是由善于在会议桌上唇枪舌剑的Ryan以文职人员特有的手腕搞定了。Ryan和Ramius到底谁是主角也真不好说,当然了Ramius的名字第一个出现在职员表上,而且肖恩康纳利的名号更是响当当,所以就姑且认为他是主角吧。

汤姆克兰西是爱国人士,叛变美国去投奔苏联的角色,我想绝对不会成为他笔下的主角,他绝对不会赐予其如此之多的精彩戏份和魅力。据我所知肖恩康纳利基本没演过反面角色,所以在这部电影中,他虽然是叛国者——叛徒,卖国贼,狗腿子,汉奸什么的,怎么叫都不为过——但却方方面面都在刻画他的正面形象,干掉自己的政委让人感觉很过瘾,不知道苏联人看到会做何感想。中国人我估计没人能接受某个汉奸干掉自己的团长师长政委什么的吧?俄国人应该也不能接受。毕竟Ramius这个俄国人是由美国人扮演的,说了两句俄文之后所有的俄国人就开始说英语了。

我们可以认为汤姆克兰西如此的爱国者无法接受美国人叛变,但他却能欣喜地把叛变的俄国人写得高大威猛。其实我很纳闷为什么网上没人对Ramius舰长叛国的行为加以指责。某接受我采访的人对于这片子的评价是:果然是美国人拍的电影。难道影评也都是美国人写的?这和那些可以当征兵广告用的美国人拍的越战或者独立战争电影没什么区别,通通是那些狭隘的爱国者拍的所谓的爱国电影,鼓吹美国魂。网上说汤姆克兰西注重伦理,同时爱国。那么,当自己所处阵营和其他阵营处于敌对状态时,伦理更重要还是爱国更重要?如果汤姆克兰西看到了一个濒死的苏联儿童会不会救他?按理说任何正直的人都是无法接受叛国这样的人的,汤姆克兰西却能接受对方的叛徒,同时一定无法忍受己方的叛徒(我猜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他可真是狭隘的爱国主义者。这种爱国主义到了极端就是民族主义,就是《太阳之泪》中那种能干出来将敌对阵营的平民女人的乳房活活切下来,理由是为了让她们无法再哺育下一代的民族主义者,再说的明白一些,就是狂热的恐怖分子,为了自己的祖国或信仰,他们能践踏任何伦理,能干出任何耸人听闻的恶行。汤姆克兰西向自己支持的政党大额捐款,而且还能欣然接受、乃至创作一个对方阵营令人厌恶的变节者的正面形象,这种狂热可见一斑了。Ramius和即将死去的副舰长在夜晚的水面上谈论美国的风情是多么的棒,这两个美国人演的俄国人在这时显得无比的别扭,而之后副舰长的死大概是汤姆·克兰西想要使其有一种“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剧气氛,而我看来,这纯粹是活该。即使是影评中所谓的“意识形态不同”,这种贬低共产主义、鼓吹架构在绿色纸币上的所谓自由的美国精神的作品也是十分过分的。这种“美国魂”的人还好只是在写小说,不然真挺危险的。他应该被请到美国的大学里去讲思想品德修养教育啥的。

叛徒一般都会落得这样的下场——在榨干他的用处之后弄死他。理由很简单,他当初能背叛他之前的主子,以后必然也能背叛现在的主子。追击红十月的俄国潜艇、俄国大使馆外交官、在红十月中搞破坏的厨子,反正除了Ramius舰长以及他的心腹以外的所有俄国人,这几个本来是追讨叛徒的“正义”人士,在这部片子中导演为我们设定的道德情绪中,无疑都成了反面角色。为了营造悬念,搞破坏的厨子甚至直到最后被打死才现出真身。我在想,如果让苏联拍这个电影会拍成什么样?其实完全可以让这位厨子当主角。大家应该听说过史蒂芬·西格尔在90年代的时候有一部火爆的动作片——《潜龙轰天》(Under Siege),里面他演一个船上的厨子,后来整个战舰都被恐怖分子控制了,他一个人力挽狂澜把所有人全干掉的故事。仔细想想,这片子和猎杀红十月号是多么像啊!同样是潜伏在潜艇上的厨子,结果一个是主角,无比IMBA,把所有人都弄死了,另一个面目可憎,直到被打死才露脸。同样是美国人拍的电影,同样是厨子,同样是在船里,同样是四面楚歌,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短评

相见恨晚,相见恨晚。很少看到如此让我紧张的电影了。汤姆.克兰西果然是一个高手,他写的东西改编了多少电影,多少游戏啊。关于潜艇的影片中,算是翘楚之作了。

5分钟前
  • W.史密斯
  • 力荐

算是在合理的故事框架之内把美国意识形态讲到极致了。没看过文戏做的这么足的潜艇片,故事背景和情节演进交代的无比清晰,以至于动作场面成了适当点缀。这可能也是八九十年代老派动作影片的一大特点,尽量回避技术有限的特效场面,在有限场景中腾挪转移,用细节和节奏来推进情节和悬念,有一种特效大片永远无法还原的真实质感。当然也和拍过《虎胆龙威》的导演风格以及原著作者汤姆·克兰西的故事有关。

7分钟前
  • 十一月的雨
  • 推荐

汤姆克兰西名不虚传...结合最近看到的俄罗斯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新闻,不禁感叹昔日红色帝国的没落...(什么?你说苏联不是帝国?不是吗?是吗?不是吗?)

10分钟前
  • 儿女情长王铁头
  • 力荐

确实不错,经典的潜艇片,唯一有一点遗憾的就是片中的台风没有真实的台风漂亮,看起来总有点别扭,不过据说当时美国并没有台风的详细资料,确实很难做到和真的一模一样。

15分钟前
  • 呵呵真有趣
  • 力荐

11900:十月末夜晚,意外看到肖恩·康纳利去世的消息,于是就想找部他主演的作品做观影纪念,最后选了这部名为《猎杀红色十月》的电影。R.I.P. —— 英国演员肖恩·康纳利去世享年90岁,肖恩·康纳利生前曾在多部007系列电影中饰演「詹姆斯·邦德」,并凭借《铁面无私》获得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 首任007肖恩·康纳利去世 享年90岁,曾出演《夺宝奇兵3》《勇闯夺命岛》等片:http://news.mtime.com/2020/10/31/1604559.html

20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本片为广大语言不通却又彼此有情有意的痴男怨女提供了这样一个命题:如何在难以沟通的情境下小心翼翼的示好而又不被对方认为是臭流氓。而肖恩康纳利显然是此方面的调情高手,只是两个多小时的调情多少有点儿让人郁闷。。。

25分钟前
  • 张姓美少年
  • 还行

虽然电影把苏联黑得很惨,但是抛开冷战题材中美国人的过分意淫,这真是一部气势恢宏的电影,在画面和音效上都有着不俗的表现。即便它基本没有什么战争场面,但是就像冷战一样,这种潜水艇题材的好电影,总能够营造出看不见的紧张局面。它本身就像一艘潜水艇,巨大而蕴含威力。

29分钟前
  • 韩伯愚
  • 推荐

潜艇片就是好看。《红潮风暴》《U571》《K19》都不错,甚至日本的《盛夏猎户座》都属佳作。可惜冷战一消停,对手只有恐怖分子,潜艇片也就拍不下去了。

32分钟前
  • daangel
  • 推荐

现在已经很少见的冷战题材电影,影片背景宏大,情节屈折,主要还是看老头肖恩康纳利的个人表演.

33分钟前
  • 小有™
  • 推荐

拍摄得体的潜艇对战场景,沉静狭窄空间里暗涌的一波三折,肖恩康纳利更是魅力满点。其实技术和战术情节硬伤不少,但红色十月号两位舰长的形象是否可以再丰富点呢(小说里的一部分起因被略去了),这样Vasili Borodin挺身为Marko Ramius挡下枪子就是更合理的心甘情愿了

36分钟前
  • blacktea
  • 推荐

看了下评论,果然不出所料,老美意淫地够厉害。不过结合苏联解体时间和本片拍摄日期,难道真有其事?不管那么多,肖恩康纳利越老越帅的掉渣,从电影角度来看,节奏感没问题,剧情紧凑,尤其是最后潜艇大战还是比较惊险刺激的。

40分钟前
  • 布拉德痞特儿
  • 推荐

片子很不错,不过太扯了,更感触的是,天啊,那是亚力克鲍德温吗,悲剧啊,看看人家肖恩老爷子还是那么帅

43分钟前
  • 亢龙无悔
  • 推荐

比起现今那些像《变形金刚》的爆破大片,10年前的《猎杀红色十月》以沉稳内敛的叙事推进,多层次的角色设置更能让人动容。

45分钟前
  • 永恒布鲁斯
  • 推荐

1990年的片子,还不错。这个片子20年后看来,依然还是不错的。可见导演的功力。

46分钟前
  • 孙汤姆
  • 推荐

Baldwin是怎么长成现在这么魁梧的?20年前的片子,看着都如此逼真。

47分钟前
  • 世纪末日卢瑟王
  • 力荐

太美国主观视角了,军事角度还算规矩,就最后一场战斗有点扯蛋……

52分钟前
  • 格瓦拉
  • 推荐

虽然美国佬有点一厢情愿,虽然变节的原因没小说交代的清楚,但是但是还是很好看!片头片尾的音乐太TMD震撼了!!!

53分钟前
  • 刘建明
  • 推荐

苏联潜艇军官死前还想着蒙大拿,美国佬意淫得够花哨的。Sean Connery不用多说,依旧是男人的象征。非常扎实的影片,五星之。

58分钟前
  • 苇间疯
  • 力荐

刨开意识形态,海战结合谍战、苏美双线悬念并进的情节真业界良心,附送多国型男部队,康纳利和山姆尼尔的配对太犯规,苏方的轮机长最潇洒,司各特格伦还是这么冰山美人又通达。

1小时前
  • paradiso
  • 力荐

涉外题材,好莱坞显然更喜欢过去的苏联。一、纯敌人定位,充分迎合好莱坞正反对立模式。二、斯拉夫人是白人,好莱坞演员可以无缝嫁接。施瓦扮特警,康纳利演舰长。但与中日这些东方国家合作,上述因素变得比较困难。前者,太坏了对方不干,自己是坏人又不符好莱坞传统。后者,一堆演技老鸟无用武之地。

1小时前
  • 赱馬觀♣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